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165|回复: 18

[学术] 禹贡(共缺23期,欢迎补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6 16: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禹贡共7卷82期,此帖仅59期,所缺甚多,盼能者补齐。(所缺如下:1卷第1\2\3\5\7期,3卷第4\10期,4卷第12期,6卷第1\2\3\4\5\8\9\11\12期,7卷第1\2\3\8\9\10期)

书名:禹贡(半月刊)
主办:禹贡学会
主编:顾颉刚
出版社:禹贡学会
格式:DJVU
文件大小:每期7M左右
书影:
第五卷1——6期附件被破壞現補充在6#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3-18 11: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禹贡第一卷一、三、五、七

再发一次试试,要是再发不上去那就不发了,太难了。还是照片,电脑技术太差,抱歉哈!
发表于 2011-3-18 08:2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禹贡第一卷一、三、五、七

照片。一个半小时传不上去,太差了吧。
发表于 2011-3-18 08: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禹贡第一卷一、三、五、七

照片模式,非图书格式,版主看是否可行,不行就不再续补
发表于 2010-10-18 23: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第3卷第10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10-16 14: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腾国学 也有

http://www.booksforest.com/thread-46989-1-1.html

相对较全
发表于 2010-8-5 12:3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恳请高人上传第3卷第4期

本人编辑《顾实文存》,急需第3卷第4期。拜托拜托!
发表于 2008-12-23 20: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歷史地理研究與"禹貢"學會

北洋政府至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中最具動蕩性的時期,在內憂外患交相壓迫的政治與
社會環境下,中國學者特別是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者開始從純學朮的考據轉向與國家
、民族相關的問題進行研究。回顧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乃至于整個學朮界,都
應該重重提起的是"禹貢"學會與《禹貢》半月刊創辦。

20世紀30年代前期,正值9.18事變之后,東北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內憂外患日益嚴重
,不少歷史學家與青年學生懷著滿腔熱血,力求從學朮研究中為振興中華民族盡些力量
,并形成研究邊陲民族史、歷史地理、民族演進史和地方史的社會風氣。在這一風氣的
推動下,1933年顧頡剛先生聯合北大、燕大、輔仁三校有志于歷史地理與民族史的同學
,組織成立了"禹貢"學會,并創辦了《禹貢》半月刊。

"禹貢學會"的命名寄托著會員全體在民族危難之下,"華夏不可辱,國土不可裂"的深念
。為了實現會員們學朮救國,喚起民眾的熱望,學會成立后,提出的工作計划為:①整
理出一部中國地理沿革史。② 繪成若干種詳備精確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圖。③ 編成一
部精確而又詳備的歷史地名詞典。④ 整理歷代地理志。⑤ 輯錄各種與地理有關的史料
,如經濟史、移民史等,作專題研究。隨著日本侵華戰爭步伐的加快,國家正處于"強鄰
狂施壓迫,民族主義正在醞釀激發的時候"的時候  ,學會會員認為應將中國民族史、邊
疆問題的研究列為學會的首要研究任務,為此學會還輯印了邊疆叢書,用以激發國人對
邊事的認識。配合邊疆研究,《禹貢》半月刊陸續出版了《東北研究專號》、《南洋研
究專號》、《康藏專號》、《察綏專號》等,在顧頡剛先生的支持下,"禹貢"學會還擬
訂了邊疆考察計划,在這一計划下進行的"河套水利考察"以及《后套水利調查專號》尤
其為后人稱頌,當時形成的考察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禹貢》半月刊于1934年3月創刊,至1937年"七七事變"被迫停刊,共出版了7卷,82期
,發表文章700多篇。文章內容分類可見下表

《禹貢》半月刊文章分類表

————————————
內容              │篇數│
————————————
          │先秦  |91   |
          │秦漢  |37   |
          │魏晉  |8    |
歷史地理  │南北朝|13   |
          │隋唐  |15   |
          │宋遼金元|34 |
          │明清  |51   |
─────┴──────
          │東北部|36   |
          │北部  |23   |
邊疆史地  │西北部|24   |
          │西南部|12   |
─────┴──────
本國志            │81  │
────────────│─
各地各族與宗教    │49  │
────────────│─
方志              │31  │
────────────│─
歷史地圖          │19  │
────────────│─
中外關系          │7   │
────────────│─
外國史地          │16  │
────────────│─
地理古籍          │69  │
────────────│─
地理學家事跡      │20  │
────────────│─
地理書目          │39  │
────────────│─
其他              │33  │
────────────│─
合計              │708 │
────────────

       受前清學風的影響,最初几期《禹貢》雜志,
較注重文字考據,其后內容逐漸擴大,涉及人文、自然、社會各個方面。沿革地理是清
代學者用力最深的研究,"禹貢"學會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開辟了新的領域,將中國沿革
地理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一步。僅在國家疆域、政區等方面《禹貢》半月刊就發表了關于
秦代郡縣、兩漢侯國、東晉僑州郡縣、十六國都邑、北魏六鎮、唐代折沖府、宋路、元
省、明代都司衛所、明清土司等各類專題研究文章。除傳統的沿革地理,《禹貢》半月
刊還登載了各類歷史人文地理的文章,如《漢末至唐戶口變遷的考察》、《自戰國至漢
末中國戶口之增減》、《晉惠帝時漢族大遷移》、《兩漢之際北部漢族南遷考》、《后
套農墾水利開發的沿革》、《東三省京旗屯墾始末》、《論古水道與交通》等。"禹貢"
學會的成員雖然多為致力于歷史學、民族學

等學科的青年學者,但在他們的文章中也有許多涉及到歷史自然地理問題,如郭敬輝《
大清河流域之地理考察》、侯仁之《論本年湘鄂贛皖四省水災》、蒙文通《古代河域氣
候有如今江域說》,無疑這些文章都成為后來研究歷史自然地理的先河。

   "禹貢"學會與《禹貢》半月刊的創辦不但為20世紀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作出重要貢
獻,而且成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1 "禹貢"學會的研究方向將傳統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偏于地理沿革,推向包括歷史人文地
理、歷史自然地理、邊疆地理、民族地理等各個研究方向,建立并完善了近代中國歷史
地理研究的基本框架,

    2 "禹貢"學會提出的研究目標,雖然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并未完全實現,卻為后來中
國歷史地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 "禹貢"學會為中國歷史地理學乃至于歷史學、民族史、方志學等學科培養了一批人才
,當年"禹貢"學會的創立與組織者顧頡剛、譚其驤,以及學會成員馮家升、吳晗、童書
業、齊斯和、白壽彝、史念海、朱士嘉、周一良、侯仁之、張維華、楊向奎、韓儒林等
都是為后代矚目的著名學者。


http://www.know999.com/knowcente ... y/20th/00000001.htm
发表于 2008-12-23 20: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念顾颉刚先生
  
 作者:白寿彝  

 
顾颉刚先生,一八九三年五月八日生。今年正逢他的一百年诞辰,我们重温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治学的一生,不胜怀念之情。
颉刚先生是苏州人。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后来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任教。担任过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创办过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通俗读物编刊社、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大众知识》、《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责善半月刊》、《文中杂志》、《文讯》。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又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委员,第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还主持过《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颉刚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古史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在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上有新的发展。他对于民俗学和通俗读物,都是热心的提倡者。
颉刚先生把他和别人研讨古史的论述,编成《古史辨》八册,他在一九二○年就开始作考辨古史的工作。一九二三年,他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说,这个观点包含了三个意思: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第三,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颉刚先生按照他对于古史记载的基本观点,认为必须打破关于古史的传统说法:
(一)要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原来只有一个的观念。他指出自春秋以来,大国攻灭小国多了,疆界日益扩大,民族日益并合,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的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的始祖传说,亦渐渐归划到一条线上,有了先后君臣的关系,《尧典》、《五帝德》、《世本》诸书就因此出来。中国民族是否原来就是一个,这须俟后来地质学及人类学上有确实的发现后,才能论证;但对现在所有的牵合混缠的传说,是不当承认的。他认为,对于古史应当依照民族的分合为分合,寻出他们的系统的异同状况。
(二)要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他说,中国的统一始于秦,中国人民的希望统一始于战国。在战国以前则只有种族观念,并无一统观念。他认为,对于古史,应当以各时代的地域为地域,不能把战国的七国和秦的四十郡说成是古代列国早就如此的地域。
(三)要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他认为,古人对于神和人原没有界限,所谓历史差不多完全是神话。自春秋末期以后,诸子奋兴,把神话中的古神古人都“人化”了。他认为,对于古史应当依那时人的想象和祭祀的史为史,考出一部那时的宗教史,而不要希望考出那时以前的政治史,因为宗教是本有的事实,是真的,而政治史是后出的附会,是假的。
(四)要打破把古代看作黄金世界的观念。他认为,古代的神话中人物“人化”之极,把古代说成了黄金世界。其实关于古代的一些观念是春秋以前的人所没有的。所谓“王”,只有贵的意思,并无善的意思。自从战国时的政治家,要依托古王去压服今王,极力把“王功”与“圣道”合在一起,于是大家看古王的道德功业真是高到极顶,好到极处。他认为,要懂得五帝、三王的黄金世界原是战国后的学者造出来给当代君王看的。
颉刚先生认为层累地造成的封建史学体系,主要完成于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儒家经典《尚书》是确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一古史系统的首要典籍。他认为,要有效地摧毁封建史学体系,必须摧毁《尚书》的经学地位,驱散它本来面目上蒙着的迷雾。颉刚先生一生用了很大力量,放在对《尚书》的整理、研究上。一九二六年在中山大学时,开了“《尚书》研究”课,编了《〈尚书〉讲义》和《〈尚书〉学参考材料》八巨册。后来到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也开了“《尚书》研究”课,编了《〈尚书〉研究讲义》五种,又编了《尚书文字合编》、《尚书通检》、《尚书学讨论集》等三种。解放后,他计划对《尚书》作更系统、精密的整理,一九六二年发表了《尚书大诰今释摘要》。在有关助手的配合下,连续发表了《尚书甘誓校释译论》、《盘庚三篇校释译论》、《尚书汤誓校释译论》、《西伯戡黎校释译论》,这都是在《尚书》研究史上超越前人的著作。
本来,《尚书》作为我国最古的一部文献史料,除了有纷扰了两千年之久的今古文之争这一主要问题外,还有在难懂的真文件中的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有后来出现的伪文件以假乱真的问题,经过前人不断探求,特别是宋以后的探求,到清初就比较完满地解决了伪古文的问题。从清代中叶以来,另有一些踏实的学者对二十八篇的研究不断深入。近人接受了西方学术影响,加上甲骨文、金文研究的成就,以及有关新材料的出现与增多,《尚书》研究出现了新的面貌。颉刚先生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并继续前进。他指出今文二十八篇并不是完全可信。其中,有可信为原始文件的,有的是经过后来影响而有所增改的,也有是伪造的。他所指出的伪造的文件就是称为《虞夏书》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认为这是战国儒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与墨家竞相塑造古史,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先王尧、舜、禹,就伪造了这三篇伪《虞夏书》、《尧典》和《皋陶谟》,尽量利用了不少远古原材料,借了尧、舜、禹、稷、契、皋陶、伯夷等许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传说中的祖先或神话人物,集中安排到一个朝廷里,使他们成为同时存在的君臣、兄弟、姻戚,又从而编排其在位的先后,成为相连串的政权继承人。伪书的作者把他们说成是理想的圣人,做出很多美政,使人们只觉得美好的尧舜盛世早存在于远古,要大家一心向往儒家所指出的黄金时代。《禹贡》是战国时期走向统一前夕的总结性的地理记载,把当时七国所达到的区域算做天下,然后根据自然地理来划分区域,把各州特产作为贡物,并据土地肥瘠来定各州田赋的等次。这是对当时实际地理作的一个理想模式。《禹贡》本来是当时一篇可贵的地理学杰作。但儒家把它编派成大禹时代的作品,把禹加工美化为继尧舜后的一个圣王。颉刚先生以充分论证揭发了这些情况,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利用《尚书》编成的古史系统。
颉刚先生积累了有关《尚书》的丰富资料,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的《〈大诰〉今译(摘要)》,是对《尚书》按篇进行校释整理的试作,也是他研究、整理《尚书》的样本。这篇作品的特点:(一)把校勘、考证、训解、章句和译述,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一个研究体系。(二)据广泛搜集的材料,从事校释,吸收各方精华,丰富《尚书》学内容。(三)打破经学史上门户不见,择善而从,并以自己研究心得加以发展,不囿于一隅一格。(四)把各种问题的专门探索同《尚书》的一般研究结合起来,使专门知识和特殊材料为作好校释提供条件。(五)从历史角度进行考索,以求全面地、具体地弄清楚《尚书》各篇的历史背景和史事脉络。颉刚先生的这种方法,为史学著作提出了一个新的体例。
颉刚先生对史学的见解,几十年来在史学界有广泛的影响。他对《尚书》的整理,仍当有人继承下去,按照他的这个办法完成这个工作。
颉刚先生在解放前发表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解放后发表的《秦汉的方士和儒生》、《〈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和评论》,都是古史研究方面的力作。解放后发表的《史林杂识》,主要是关于古史的颇为精辟的札记集。
颉刚先生在开始考辨古史的时候,也开始了对历史地理的研究。这是从研究《禹贡》开始的。他感到《禹贡》的问题太多,牵涉到中国古代全部地理,必须深入地研究,才能把问题搞清楚。一九三三年他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开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一课,对《禹贡》及有关各篇进行详细研究。一九三四年,他同谭其骧先生以禹贡学会的名义创办历史地理专业刊物《禹贡》半月刊,一九三五年正式成立禹贡学会。半月刊出到第七卷第十期,共出了八十期。每期,先是两万多字,后来字数最多的有十八九万字,先后共发表了论文近千篇,出有利玛窦地图专号、西北研究专号、回族与回教专号、东北研究专号、河套水利调查专号、南洋研究专号、康藏专号、古代地理专号和察绥专号。因日军入侵活动的猖獗,半月刊在创刊不久,研究重心即以边疆地理取代地理的研究,同时还重视少数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的研究。七七事变后,半月刊被迫停刊,学会停止活动。解放后,颉刚先生与章巽先生合编《中国历史地图》。以后编撰的《古代中原与四川的关系》及《从古籍中探索我国西部民族——羌族》,均有新意。颉刚先生对研究历史地理、边疆地理和民族史有许多设想,可为后学者指示途径。
颉刚先生对于民俗学,特别是对民间文艺有浓厚的兴趣。他在一九一三年考进北大预科后,很爱听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戏剧中的许多基本故事随时留意,发现了许多问题。他很想收集材料,写一本《戏剧本事录》,对一些剧本作一些考证,但没有成书。一九一九年开始收集歌谣,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收集到吴歌二百首,后来编成《吴歌甲集》在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出版,这是当时印行的第一部歌谣专集,对于歌谣收集工作的推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后来,他又结合对歌谣的研究,对《诗经·国风》提出了新的理解。孟姜女传说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他为了研究这个传说,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其中包含文献记载、剧本、唱本、歌谣和正在流行的传说,按照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清理出这个传说发展、演变的复杂过程,写出了《孟姜女故事演变》这篇著名的文章。他还注意民间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调查,收集和整理了不少这方面的材料。近年,他还把民俗学的研究跟古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写出《嫦娥故事之演化》和《〈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
颉刚先生对于民间文艺的长期研究,使他认识到民间文艺形式作为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曾模仿民歌写了一首《伤心歌》,宣传反帝,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九一八事变以后,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师生支持下,用通俗读物的形式做宣传抗日的工作。最初是采用大鼓书词的形式,有《胡阿毛开车入黄浦》、《儡傀皇帝坐龙廷》、《二十九军大战喜峰口》、《义军女将姚瑞芳》等书,都是以真人真事去激发群众抗日。这些书的出版机构,最初命名为“三户书社”,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意思,后来改名为“通俗读物编刊社”。前后出版小册子有五、六百种,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
颉刚先生对专门学术工作,也注意提倡写作形式上的通俗化。他在三十年代编写的《中国上古史讲义》和解放后出版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都是在深厚的研究基础上写出的通俗易懂的专著。
颉刚先生的治学道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来源于我国史学史上怀疑派的疑古思想,他自述“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崔两人来的。崔东壁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际恒的书则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郑樵的书则启发我作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所以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敢于打倒‘经’和‘传、记’中的一切偶像。”颉刚先生曾著有《郑樵著述考》,标点了郑樵的《诗辨妄》,整理了《崔东壁遗书》,又标点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从这些工作中可以看出,颉刚先生所受到的学术上的启发。他又自述,在这方面又受到胡适和钱玄同的启发和帮助。我看,更全面地说,恐怕应该说是,他受到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而且他考辨古史,推倒经学偶像的工作,本身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支流。第二个方面,是乾嘉考据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特别推崇王国维,他说:“数十年来,大家都只知道我和胡适的来往甚密,受胡适的影响很大,而不知我内心对王国维的钦敬和治学上所受影响之深。”第三方面,是道咸以来经世致用思想的继续和发展。他研究边疆地理,是一个很显著的表现。他起草的《禹贡学会边疆研究计划》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来,通俗读物的编刊也是这种思想表现的又一形式。最后一个方面很值得提出的,他善于从所接触的某些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并应用到学术上来。他对于古史的根本论点,就是在看戏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他看到同一个故事,在这个剧目中这样说,在那个剧目中那样说,都不一定符合历史实际,因而他想到,历史故事是会变的。他又从民间传说里看到同样的故事,一个时代一个说法,一个地域一个说法,传来传去就会面目大变。他从戏剧和传说中看到的这些情况,启发他和支持他对于古史提出了这些看法。这一点经验,对于研究学问很有用处。一个学者要从各个方面吸取营养,才能使他的成就更为丰富。
颉刚先生在学术工作上是很有事业心的。对学术研究不断提出新问题,对组织学术活动和诱掖后进都表现出很大的热忱。凡有机会跟他往还的,大概都可以有这种感受。
颉刚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一个有成就,有地位的历史家,在国内外享有相当的声誉。他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学术方面的遗产,还有待我们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原刊《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题为《悼念顾颉刚先生》;又刊《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题为《怀念顾颉刚先生》)
发表于 2008-12-16 21: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水一笑

好东西,多谢版主分享!
发表于 2008-9-12 14: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禹貢5卷1——6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1-15 20:4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顾颉刚研究相关资料目录

顾颉刚研究相关资料目录
专著书目



《古史辨学说评价讨论辑》
《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
《顾颉刚先生学述》
《历劫终教志不灰 我的父亲顾颉刚》
《顾颉刚评传》

顾颉刚先生学述 刘起釪 中华书局 1986年5月出版。
顾颉刚先生著述年谱 郑树良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年4月出版。
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 巴蜀书社 1990年4月。
顾颉刚年谱 顾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3月。
顾颉刚评传 顾潮、顾洪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5年11月。
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 刘俐娜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年9月
古史辨学说评论讨论集 陈其泰、张京华 京华出版社 2001年2月

港台研究书目:
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民族主义与取代中国传统方案的探索
(美)施耐德著(1971年) 梅寅生译 台北华世出版社 1984年1月。
《古史辨》——中国一次科学论战的结果 (德)吴素乐
顾颉刚最后三十年 (德)吴素乐
顾颉刚与中国古代历史的考证 (德)吴素乐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个思想史的分析 王汎森 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 1987年。
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 彭明辉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1年9月。
据刘俐娜《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增补


 

论文索引


---------------------------------------------------

答顾颉刚先生 钱玄同 《读书杂志》第10期,1923年6月。
读顾颉刚君《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的疑问 刘掞藜 《读书杂志》第11期,1923年7月1日。
读顾颉刚先生论古史书以后 胡堇人 《读书杂志》第11期 1923年7月1日。
研究国学应该首先知道的事 钱玄同 《读书杂志》第12期,1923年8月5日。
讨论古史再质顾先生 刘掞藜 《读书杂志》第13—16期,1923年9月一12月。
古史讨论的读后感 胡适 《读书杂志》第18期,1924年2月22日。
论禹治水说不可信书(1924年2月11日) 丁文江 《古史辨》 第1册。
论以《说文》证史必先知《说文》之谊例 柳诒徵 《史地学报》第1—2期,1924年4月。
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 李玄伯 《现代评论》第1卷第3期,1924年12月27日。
评近人对于中国古史之讨论((古史决疑录)之一) 《学衡》第40期,1925年4月。
新史料与旧心理 魏建功 《北京大学国学周刊》第15期 1926年1月20日。
顾著《古史辨》的读后感 周予同 《文学周刊》第233期,1926年7月11日。
《古史辨》第一册 孙福熙 (《北新周刊》第1期,1926年8月21日。
读《经今古文学》和《古史辨》王伯祥 《一般》诞生号,1926年9月5日。
介绍几部新出的史学书 胡适 《现代评论》第4卷第9l期,1926年9月。
评顾颉刚《古史辨》 陆懋德 《清华学报》第3卷第2期,1926年12月。
评《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 傅斯年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2期,1927年11月8日。
谈两件《努力周刊》上的物事 傅斯年 《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10期,第2集第13期。
评顾颉刚《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像》 载《大公报·文学副刊》第8期,1928年2月27日。
评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张阴麟 《大公报·文学副刊》第8期,1928年2月27日。
整理古史应注意之条件——质顾颉刚的《古史辨》 绍来 《益世报·学术周刊》第6期,1928年12月3日。
北大风俗调查会《妙峰山进香专号》书后 江绍原 《妙峰山》,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9月。
读《妙峰山进香专号》 何思敬 《妙峰山》,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9月。
读《妙峰山进香专号》 崔载扬 载《妙峰山》,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9月。
评《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 傅斯年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7期,1929年12月13日。
评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钱穆 《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70期,1931年4月13日。
与颉刚论五行说的起源 范文澜 《史学年报》第3期,1931年8月。
写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之后 陈槃《古史辨》第5册下编,北京朴社,1935年1月。
读《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 杨宽 载《古史辨》第7册下编,开明书店,1941年6月。
评古史辨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三版书后》,载《古史辨》第7册下编,1941年6月。
古史辨派的阶级本质 童书业 《文史哲》1952年第3期。
古史辨的学术思想批判 杨向奎 (文史哲》1952年第3期
批判古史辨派的疑古论 李锦全 (中山大学学报》1956年第4期。
古史辨派史学思想批判 吴泽、袁英光(历史教学问题》1958年第10期。
五四前后疑古思想的分析和批判 吴泽 《历史教学问题》1959年第4期。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逝世 《人民日报》1980年12月30日。
论“古史辨派” 杨向奎 《中华学术论文集》1981年。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学会 本刊资料室 《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1期。
悼念顾颉刚先生 白寿彝 《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
忆顾颉刚先生二、三事——本刊记者访常惠先生 《民间文学》1981年第2期。
可贵的治学精神——悼念顾颉刚先生 李民 《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顾颉刚先生二三事 王湜华 《群众论丛》1981年第3期。
顾颉刚与日本 (日)小仓芳彦 顾洪译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3期。
终身以发展学术为事业的学者——纪念顾颉刚先生 郑天挺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3期。
顾颉刚创立的新疑古派——《古史辨》派作用的具体分析 蔡尚思 《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4期。
当他远行的时候(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 郑重 (文汇报》1981年1月7日。
发扬破除迷信、追求新知的研究精神(悼念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 白寿彝 《人民日报》1981年2月19日。
顾颉刚先生与《文史杂志》 方诗铭 《历史知识》1981年第6期。
顾颉刚先生治学的几个特点 蔡尚思《文史哲》1981年第6 期。
顾颉刚、洪业与中国现代史学 (美)余英时《中国史学研究动态》 1981年第8期。
顾颉刚先生主要学术活动年表 王煦华 《文献》1981年第8期
从《古史辨》看顾颉刚的洽学方法 庄葳等《苏州大学学报》 1982年第1期。
回忆禹贡学会——纪念顾颉刚先生 韩儒林《历史地理》1982年第2期
回忆顾颉刚先生 容肇祖 《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3期。
回忆顾颉刚先生 张紫晨 《民间文学》1982年第3期。
顾颉刚先生与西北 李得贤 《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我的老师顾颉刚 王威 《新民晚报》1982年2月12日。
顾颉刚与《古史辨》 冯菊年 《文汇报》1982年6月7日。
顾颉刚先生与《古史辨》 杨宽 《光明日报》1982年7月2日。
重读《古史辨》仍然使人们感受到热烈的挑战精神 程兆奇 《读书》1982年第8期。
悼念颉刚 郭绍虞 《读书》1982年第10期。
《禹贡》半月刊的爱国史学思想 吴怀祺 (史学史研究》1983年第1期
顾颉刚与《古史辨》 方诗铭 《书林》1983年第4期。
顾颉刚先生和所著《西北考察日记》 吴丰培 《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
考辨古史,廓清迷雾——评《古史辨》庄葳郭群一《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
论古史辨派的史学 周春元 《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1期。
顾颉刚先生的“人生一乐” 吴丰培 《人物》1984年第4期。
怀念我们的父亲顾颉刚 顾潮、顾洪 《人物》1984年第4期。
我所知道的顾颉刚先生 崔锅堂 《历史教学》1984年第7期。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半月刊 朱士嘉 《晋阳学刊》1984年第4期。
顾颉刚先生与《尚书》研究 刘起釪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多所见闻,以证古史——记顾颉刚先生对我的启迪和帮助 汪宁生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书海得贝识贤师——兼忆顾颉刚先生 喻权域 《书林》 1984年第5期。
顾颉刚与胡适 黄艾仁 《艺谭》1984年第3期。
顾颉刚先生的治学经验和方法 载《学人谈治学》 浙江出版社,1984年。
顾颉刚早期历史教育思想和方法初探 金相成、朱志明等 《历史教学问题》1985年第2期。
论顾颉刚古史观的形成 孔智华 《华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
张元济、昌广生、顾颉刚等关于《门簿》与《廉泉录》的题跋 文津、 权儒学《文献》1986年第3期。
评顾颉刚的孟姜女研究 潜明滋 《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4期。
短衣射虎顾先生:怀念顾颉刚先生 刘蕙孙 《人物》1986年第4期。
古史辨派与先秦史研究 王煦华 《文史知识》1986年第6期。
先父顾颉刚先生的读书与治学——纪念父亲逝世五周年 顾洪 载《古今掌故》(一),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一本论述汉代学术与政治关系的名著:读顾颉刚先生的《秦汉的士与儒生》王煦华 《文史知识》1987第6期。
颉刚先生与角直保圣寺罗汉像 顾洪 《文物天地》1987年第7期。
试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想 陈寒鸣 《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刘俐娜 《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顾颉刚先生访书 江澄波 《人民日报》1989年5月1日。
古史辨派科学方法简论 丛小平 《陕西师大学报》1989年第2期。
五四时代的胡适、傅斯年、顾颉刚三位先生 杨向奎 《文史哲》 1989年第3期。
怀念顾颉刚先生 王树民 《河北师院学报》1989年第4期。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的新考据学 鲁毅 《史志文萃》1989年第5期。
胡适与顾颉刚的师生关系和学术情谊(上、下) 季维龙 《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1、2期。
王国维治史思想、方法与古史辨派 刘俐娜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3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古史辨派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 王煦华《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
晚成堂主人,史家顾颉刚:《古史辨》遗想 吴方《读书》1991年第1期。
顾颉刚教授在燕京大学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 李固阳《阴山学刊》1991年第2期。
顾颉刚与俞平伯 孙玉蓉 《名人传记》1991年第7期。
我的父亲顾颉刚 顾潮等 《文汇报》1991年7月24日。
顾颉刚先生的前两次婚姻 壮澜《人物》1991年第6期。
顾颉刚与《古史辨》赵光贤《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1期。
顾颉刚在辛亥革命前后 顾潮等《民国春秋》1992年第1期。
顾颉刚古史观的形成与其古今文经学认识的关系 余兼胜 《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3期。
顾颉刚疑古辨伪所体现的学格人格略论 周明武《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6期。
八十年的交谊:顾颉刚与叶圣陶 顾潮《人物》1993年第1期。
寓伟大与平凡的教诲:记顾颉刚先生二三事 王湜华《团结报》1993年6月16日。
近代新文化和顾颉刚先生的史学思想 吴怀祺《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顾颉刚对我国民俗学事业的杰出贡献:纪念顾杰刚先生诞辰100周年 王文宝 《民间文学论坛》1993年第2期。
顾颉刚先生在西北: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00周年 王煦华 《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怀念顾颉刚先生 白寿彝 《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古史辨》在史学上的贡献 斯维至 《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
略论“古史辨”派的古史研究方法 胡新生 《史学月刊》1993年第6期。
风雨飘摇九十年,长留风范在人间:记顾颉刚诞生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张青
《学术月刊》1993年第8期。
顾颉刚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 臧知非 《苏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崔述与顾颉刚 路新生 《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顾颉刚先生与中国民俗学 吕静 《史林》1993年第3期。
顾颉刚先生诞生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简述 臧知非《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3期。
时代的象征性人物与顾颉刚 周明武《武凌学刊》1993年第3期。
在纪念顾颉刚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胡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3年第5期。
钱穆与顾颉刚的《古史辨》 罗义俊 《史林》1993年第4期。
严谨治学,勇于修正:赞顾颉刚先生的治学风尚 王湜华 《红楼梦学刊》1993年第4期。
中国民俗学的先行者: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00周年 段宝林 《民俗研究》1993年第4期。
试论学术流派的意义及其价值:兼论顾颉刚创建的古史辨学派 高增德 《学术论丛》1993年第5期。
由顾颉刚的“古史辨”提出一个问题 胡绳 《北京日报》I993年11月30日。
顾颉刚与傅斯年治史异同论 张书学 《东岳沦从》I994年第1期。
顾颉刚先生在云南 王煦华 《史学史研究》1994年第2期。
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历史价值: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00周年 胡绳 《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3期。
以救国自任的顾颉刚甘肃之行 汪受宽 《西北史地》1994年第1期。
论顾颉刚的史学思想 杨善群 《江汉论坛》1994年第7期。
《顾颉刚年谱》评介 松滨 《传统文与现代化》1994年第6期。
论古史辨学派产生的学术思想背景 顾潮《中国文化研究》 1995年第2期。
素业专精,诲人不倦:回忆顾颉刚先生 王玢玲《文史知识》1995年第6期。
深入浅出,史家绝唱:读《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讲史录》 李正中 《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文学家的选择: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中的周作人与顾颉刚 赵世瑜 《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古史辨派”疑古思潮中的科学性及其偏颇 路新生 《北京日报》1996年8月24日。
一位历史学家的历史:《顾颉刚年谱》 陈福康 《书与人》1996年第2期。
以疑古为旗帜:记古史辨学派 高增德 《社会科学报》1996年9月19日。
顾颉刚抗战期间的学术活动述论 田亮 《淮北煤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古史辨》评议 王树民 《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2期。
一部求真、求实的学术人物传记:《顾颉刚评传》读后 钱宗范 《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4期。
论“古史辨”派史学评价的几个问题 侯云灏 《史学史研究》 1997年第2期。
顾颉刚先生与《禹贡》半月刊 顾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2 09: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卷为什么全都没有呀?
已发附件中缺
3卷4期,3卷10期,4卷12期,
6卷则缺1、2、3、4、5、8、9
感谢楼主上传,期待完璧。
发表于 2008-3-11 14: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禹贡学派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鼻祖是顾颉刚先生,禹贡学派的形成也要从他谈起。

众所周知,顾颉刚首先是以研究上古史并创立古史辨学派而驰名于学林的。由于在研究上古史和上古史文献特别是《尚书·禹贡》时,遇到很多古代地理问题,需要解决,同时也痛感当时历史学界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匮乏与需要,从而引发了顾颉刚研究古代地理的志趣。当时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沿承古代的传统,是以疆域政区沿革为主,学科的名称也是沿用古代的“沿革地理”一词。30年代初,顾颉刚在他任教的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所学校,开设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课程。顾先生给学生授课,从来都不是简单机械讲授学术内容,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探讨、分析问题,并悉心指导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心得撰写成论文。所以这门课程引发学生很高的学习热情,并且在学生的作业中产生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和札记。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们走入学术殿堂,也是为了能够有更多的人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使这一学科得到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顾颉刚先生在1934年2月,用个人的薪俸并从社会募集部分资金,创办了一份名为《禹贡》的半月刊,专门登载历史地理学研究论文。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文章,就是从他授课的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学生课业中遴选出来的。《禹贡》半月刊的出版,吸引了更多的学者,聚集在顾先生的周围,从事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又在1936年5月,创建了一个专门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联络组织志同道合的学者,做了大量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禹贡》半月刊则成为学会的学术刊物。《禹贡》半月刊刊登的文章和禹贡学会的活动,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禹贡派”的说法,反映出这些学术活动标志着一个新的学派正在生成。
     所谓“禹贡学派”的出现,实际上正是我国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由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学科的转变。正当顾先生引领着这一学科继续向前探索迈进的时候,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展开全面侵华战争。时局艰危,《禹贡》半月刊和禹贡学会,都基本上被迫停止了活动。假如没有日寇入侵,禹贡学会的工作得以继续发展,并且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下,有条件充分吸取西方现代学术理论,自然很快就能够全面建设起这一学科。值得庆幸的是,就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短短的几年期间内,顾先生已经为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立,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按照顾先生为禹贡学会制定的工作计划,当时学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有:撰写中国地理沿革史;绘制科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纂内容精详的历史地名词典;详备地整理历代地理志;辑录各种有关经济、移民等历史活动地理特性的资料,进行专题研究,等等。这些计划虽然因迫于时局很多未能实现,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学术活动,一是拓展了传统的沿革地理的研究范围,二是侧重学科基础的建设,二者对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通过禹贡学会和《禹贡》半月刊的活动,培养起来一批年轻有为的历史地理学者,正是他们当中的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等人,在建国后共同努力,建立起现代学科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5-10 12: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除请检查5卷1、2、3-4期的下载附件以外,还应该检查下第三卷第12期和第11期重了,都为第三卷11期。此书在数典本人整理过。如果重了本人可以上传给大家。短信通知我!

根据王者版主的要求,补充3卷 12期!

谢谢数典:泠泠七弦兄和wushuqiao兄:
补充上传:
禹贡第1卷4 6 8 9期共4期
禹贡第1卷10——12期共3期
第6卷 10
禹贡7卷4回教专号-5期  
禹贡第7卷67合期

[ 本帖最后由 雪云鹤 于 2008-9-24 19:0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6 20:57 , Processed in 0.11341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