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701|回复: 0

也说第五名旦徐碧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 13: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剧各行名家,多以四人一组被称赞,与梅尚程荀同期的“碧翠朱黄”,也是四位极出色的表演艺术家。所谓“碧翠朱黄”,是指徐碧云、筱翠花、朱琴心、黄桂秋。居首的“碧”,即是人称“第五名旦”之徐碧云。行内还曾把徐碧云的武工、筱翠花的做工、黄桂秋的唱工合称“三绝”。
  
   1927年6月,北平《顺天时报》举办五大名伶(即梅尚程荀及徐碧云)新剧夺魁投票活动,要求投票者从这五人分别所演五出新剧中各出最佳一剧,徐参选的五出是《丽珠梦》、《褒姒》、《二乔》、《绿珠》、《薛琼英》。结果,最佳剧目分别为梅之《太真外传》、程之《红拂传》、尚之《摩登伽女》、荀之《丹青引》、徐之《绿珠》,该报还登出了五人入选的剧照。后来有了四大名旦称谓,人们便把徐碧云称为第五名旦。
  
   徐碧云字继香,艺名斌喜,祖籍苏州,1903年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曾与程长庚同期为内廷供奉,其父徐宝芳为清末著名小生。徐碧云9岁时先学武生,后肖长华见他相容清秀,让他随“十三旦”侯俊山习花旦。11岁入斌庆社科班,应工武旦,兼学花旦青衣,在科期间还练就了跷工、把子、筋斗,打出手等技艺。
  
   徐碧云聪慧过人,悟性极高,在坐科的中后期就开始唱大轴,杨宝森、筱翠花都给他垫过戏。1923年出科后,先是在斌庆社搭班演出,一年后,就自组“云兴社”。徐碧云的文武场有其长兄徐兰沅及杭子和把关,为他配戏的则有贯大元、谭富英、程继先、肖长华、郝寿臣、侯喜瑞等名家。他青衣、花旦并文武兼擅,且能反串小生、老生,所以一场戏常演双出,如前面《宇宙锋》、后面《八大锤》;前《穆柯寨》后《汾河湾》。这种阵势,实属罕见。所以那时其名声风头,已不亚于梅尚程荀,甚至在《木兰从军》中的武工技艺已胜过梅兰芳;在《玉堂春》“会审”中六句慢板,他首句仿程、二句效尚、三句步荀、四句学梅,而到了第六句,则独创一格精湛收尾,“彩声即起四座”。上海的报纸是这样形容的:“演《玉堂春》允推全美、称居首席者,舍徐碧云还将谁属!全剧自始至终无微不精、无场不胜,顾曲者一唱三叹,同声赞美。”他所演的《绿珠》,内容曲折,人物的服装,舞台上的灯光、布景、道具皆都异样新奇。不但唱腔新颖,表演也极为精彩。舞翎子时,徐碧云先将翎抛出,又从高空接回,随后双手靠地舞起翎子似蛇形振动,台下无不叫绝。“坠楼”时,徐碧云登上以三张桌子搭起的一坐雕楼画栋的高阁,只见他一甩袖、一展身、一个抢背,身轻如燕地飘然翻下,且落地无声。每当到此时,台下都会爆发震耳欲聋的掌声。此剧风靡京城,梅先生十分赞赏。当年《戏剧月刊》称道:“绿珠玉去碧云在,南北无此好姿首。”徐碧云还能演《白门楼》、《辕门射戟》中的吕布,《群英会》中的周瑜,在《八大锤》中反串陆文龙,“把子迅疾,步武稳健,剽悍绝伦”。有评论家写到:“徐碧云自出演云兴社以来,技艺猛进,一日千里,声誉之盛洋溢北京。”
  
   1924年夏,徐碧云首次赴沪,与贯大元、盖叫天、程继先等合作演出《虹霓关》、《玉堂春》、《打渔杀家》、《花木兰》、《宝莲灯》、《梅龙镇》、《四郎探母》等近20出戏,卖座极旺。次年,徐碧云与马连良携手又再度南下上海,加上盖叫天、林树森、金少山通力合作,声势比前次更加浩大。各界名流纷纷捧场,刘半农先生赠联;“自怜碧玉亲教舞,为有云屏无限姣”,吴昌硕、刘海粟也到场赠画。当地的报纸评论道:“徐、马合作之《御碑亭》真堪称一绝,观此剧尤如携柑听鹂,不徒情怡亦当神醉。”这次赴上海还带去了新剧《绿珠》、《薛琼英》、《二乔》、《虞小翠》,近四十天的演出,卖座始终不衰。
  
   由沪北返后,两年间,徐碧云又与尚和玉、谭富英、王又宸、荣蝶仙、侯喜瑞、姜妙香等合作献艺,更是名噪京、津。恰巧这时徐碧云已与梅兰芳胞妹联姻,再加上徐碧云的长兄徐兰沅是梅兰芳的琴师,梅、徐两家过往更加密切,艺术上自然深得梅兰芳之帮助。一次,高亭公司邀梅先生灌制《苏三起解》唱片,一切准备停当,梅突发喉炎,与唱片公司所签合同又须履行,最后决定,文武场人马不动,由徐碧云代唱。结果,唱片灌出后,效果极佳,成为当时学习梅派《起解》之范本。《戏剧月刊》也说:“徐碧云平生最光荣之作,当推高亭《起解》一片,板檀工稳、咬字清晰、嗓音甜洁、腔调圆润,实开话匣来首之记录。”更有剧评家称赞:“徐碧云之音节颇似自来水管,富有射击力,开放时如浪花飞溅,铮铮入耳。”到了1927年,徐碧云名气已登峰造极,所以被列为“五大名伶”,其后虽几度患病,但演艺事业直至30年代初依然熠熠生辉。
  
   就在他艺术之花盛开之时,竟遭受一场无情打击,且对他后来的演艺生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据李洪春先生回忆,那是徐碧云在北平演出拿手戏《蝴蝶杯》正场场满座,极受观众欢迎时,由于得罪了当时军政头面人物,竟下令禁演,徐碧云也无端被捕、游街示众,释放后,又被勒令不准在北平演出。遭此厄运,不但剧团垮台,经济损失,心身更深受打击,此后徐碧云辗转演出于云、贵、湘等西南地区,多次病倒他乡。1935年得返北平演出,但因体力衰弱,扮相、嗓音、武功均大不如以前,从此这位辉煌十余载的第五名伶便与梅尚程荀拉开了差距。

     华北沦陷后,徐碧云在大连演出《法门寺》,因将剧中的一句台词改作了“你成天念日文,早把汉字忘了”,就遭到了鬼子的毒打。据湖南湘剧老艺人回忆:1938年10月22日下午,长沙中山路附近的保节堂内正在召开的戏剧座谈会上,洪深讲述了这件事;此事,造成了长沙艺人在长沙沦陷之前整体逃离长沙,决心不为日本人演戏。
  

            抗战胜利后,徐碧云曾在北平四维剧校三分校、上海夏声戏校任教。解放后,徐碧云试图东山再起,与高盛麟、纪玉良、王正屏、魏莲芳、姜妙香等出演于上海天蟾舞台,是时,徐碧云嗓音虽不如前,但他“仍能从容运用,倾喉一放,依然韵味醇美,令观众彩声不断。”不幸,在一次演出《绿珠》时,坠楼后伤腿,从此不能再演此名剧。50年代初徐先生被西安的狮吼剧团(豫剧)请去任教师,也在西安的易俗社(秦腔)任教。后来为了支持大西北的建设,也把尚小云先生也请到西安,在原来西安的老京剧团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京剧团,尚先生任团长,徐先生任副团长,在陕西省戏曲学校任艺术副总指导,易佳戏校副校长,为陕西省的戏曲教育事业作出奉献。文革中,徐碧云自难逃脱种种折磨,终于1967年含冤谢世。
  
   徐碧云一生慷慨好义,平易近人,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受过他教益的弟子有姚剑秋(后改名姚雪涛)、醉丽君、黄蜚秋、刘雪涛、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李慧芳、李丽芳、李蔷华、毕谷云、谢锐青等。在这些弟子中,虽皆受过徐碧云的教益,但能真正继承其衣钵者却不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3-29 05:28 , Processed in 0.07765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