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647|回复: 0

戚继光抗倭大业为何夭折?(郑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8 15: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戚继光抗倭大业为何夭折?
戚继光是中国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1562年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他在浙江、福建取得台州、横屿,平海卫、仙游等战役的胜利,为扫除东南倭患作出很大贡献。戚继光的抗倭战绩功高盖世,无人企及。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的抗倭大业是半途夭折、功败垂成。就在戚继光北调蓟州防卫蒙古和满洲之时,日本大批海盗卷土重来,并勾结汉奸和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浙东沿海岛屿,继续杀人越货,兴风作浪。明朝廷封疆大吏居然毫无作为,纵容匪患,倭寇甚至能够继续横行长达十多年,其中奥妙何在?
首先,笔者以为需要从戚家军自身找原因,那就是将领不团结、队伍不纯洁和缺乏理想信念。
戚继光奉旨调到浙江平倭,他到了浙江,先检阅当地驻军,发现那些军队纪律松散,根本不能够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但是一些成分不良的地主武装和社会闲杂分子也趁机混进革命队伍,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4万人。
戚继光为何招兵?明国边防军是否都不能堪当大用?这恐怕另有原因。兵贵精而不在多。戚继光招兵扩军并不错,但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必须要严格筛选。戚继光为了抗倭,也为了有一支完全听从自己号令的武装力量,不惜置原来的国家正规军于不顾,另立山头。
上任以来,他一路招兵:除了农民、矿工之外,什么流寇、土匪、饥民、小偷、溃勇等来者不拒,而且没有严格筛选。其实这些人纪律很差,有些人根本没有忠君报国的思想,只为自己吃饱或发财为业,当他们装满腰包就开始逃离,甚至不惜出卖整体利益。
戚家军在和倭寇的每次战役中,都有一些成分复杂的胆小者临阵脱逃。在取得台州和牛田大捷后,某些将士居然一拥而上,滥杀战俘、哄抢倭寇的战利品,甚至骚扰地方百姓,戚继光竟然听之任之。副将俞大猷要用军法严惩闹事者,一些军士居然鼓噪哗变,要杀了俞大猷,被戚继光弹压。后来,一些人又持械逃跑,成为海盗或向倭寇投诚。
为此,戚继光和俞大猷各自上奏朝廷,大谈对方的缺点和自己的功勋。俞大猷和戚继光闹翻,无法继续合作,戚家军面临分裂危险。明朝廷只好将两人一分为二,各自统帅一支边防军,并把俞大猷调往福建。将领之间的不合作和不信任,严重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
其次,戚家军的战法训练不能落实,“鸳鸯阵”虽然头头是道,但执行起来名存实亡,很多战果大都靠火器和弓弩取胜,一到近战肉搏就大打折扣。
在战斗中,戚家军先以火器、弓箭作掩护,倭寇冒死冲锋,进入百步之内齐发火器,进入六十步内齐发弓箭,敌人再进,便用所谓“鸳鸯阵”冲杀。
所谓“鸳鸯阵”是一种戚继光独创的和倭寇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倭寇惯用重箭、长枪和倭刀作战。戚继光针对这一特点,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斗队形——“鸳鸯阵”。这种以12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长短兵器互助结合,可随地形和战斗需要而不断变化。
从理论上说,“鸳鸯阵”对付倭寇似乎很有一套,但在实际战争中却很混乱,倭寇大多凶悍,手执倭刀,进行狂飙般地集团冲锋,一旦火器和弓弩不能全部消灭他们,某些死士冲进明军军阵,明军势必大乱,所有队形荡然无存。
倭寇虽然多为海盗和浪人,但在日本国内大多做过职业军人,信奉“武士道”,饱经战事,凶狠残忍,无论集体和单兵作战力均远胜明军。倭寇一直以少敌众,并不断地击败人多势众的中国官军。倭寇得胜的三大重要原因还在于战术适宜、刀兵凶悍和刀法高强。
当时日本刀的质量世界一流,非常锋利,可谓战争神器,而明军手中的狼筅是南方生长的毛竹,一砍即断,而明军藤牌的质量也不高,通过缝隙一插即可破解。而且很多倭寇手执双刀,一刀佯攻,一刀实击,声东击西,明军不善近战,其短刀面对倭刀发挥不出什么效果,肉搏格斗又技不如人,大多非死即伤。
但是,明军在长期和游牧民族的作战中,骑兵战术、弓弩手和火枪手的战斗素质极高。后来,戚继光干脆在“鸳鸯阵”后面再配备一道弓弩手、火器兵和骑兵集团,一旦看到倭寇要破阵,索性让自己人让开两厢,空出一条“血路”,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开火,而后骑兵冲锋砍杀,取得惨胜。
在多次战役中,戚继光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法,极大地动摇了军心和士气,极大的延长了平倭战争的历史周期。
第三,明军将领不同意戚继光“尽剿倭寇”的思想,俞大猷、刘廷等人不愿意彻底消灭倭寇,他们曾私下向戚继光建议保留倭寇的一部分海上巢穴,对倭寇有意网开一面——保留敌人也是保留自己。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刘廷对戚家军军官们说,诸位都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皇上和内阁首辅对手握军权的将军总是疑神疑鬼。对于倭寇,我认为还是不宜全部消灭,留着他们,我们才有生存的价值,如果把他们彻底杀绝了,我们的末日也就到了。
刘廷和军官们认为,在用人上,嘉靖皇帝“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下瑞诏狱。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严嵩身为首辅,把持朝纲,大搞裙带,居中用事,下面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如今仗能打赢,严嵩必定嫉妒我们的功劳;仗打不赢,免不了被处死,一句话,有功也是被杀,无功也是被杀。
这些将领们认为,一旦消灭了倭寇,就会失掉兵权,丢掉性命,为了自保,也应该在军事上留一手。俞大猷也对戚继光说,将军在外时日已久,朝廷中很多人与你有隔阂,危急之刻不会有人替你说话。
尽管戚继光不同意,但是刘廷等人消极消极避战的方针已经铁定了,他们重金收买了一些将士,四处散播谣言,说戚继光“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刘廷还有一个秘密身份,那就是锦衣卫特工,他自恃是吏部尚书的亲侄子,和他舅舅合谋,捏造戚继光通敌嫌疑,致使朝廷派来宦官监军,最后排挤掉戚继光,让他北调蓟州。
第四,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朝廷权臣和东南沿海富商集团为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不愿意长期开战。严嵩和东南沿海富商早就勾结,秘密通过大汉奸汪直作为引线,收取倭寇劫掠的大批钱财,据说明朝军事谍报机构锦衣卫和秘密特务机关东厂也参与其中。军事上进剿,这是名义上;而暗中始终和倭寇及其日本的商品市场经济联系未曾中断。
汪直的走私经历最早应该是在东南亚开始的,因为当时那些地方太贫穷了,汪直的商品都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汪直领略到了走私带来的利润。在东南亚尝到甜头的汪直,并不满意现有的成就,他发现远在离大陆千里之外的日本才是他真正的舞台。于是,汪直利用苦心经营的东南亚市场的资本,转而大举进军日本市场。事实证明汪直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日本他赚到了更多的金钱。
汪直勾结倭寇,袭扰东南沿海,从中牟去暴利。他作乱期间,通过当地富商和浙江官府、甚至京城权贵接上头,把劫掠的财务抽头分成。据清朝史书《汪直发迹考》载,“上至京城贵胄,下至浙东吏臣,无不收取礼钱。”虽然后来汪直被锦衣卫诱杀,但是他的走私集团的走私活动一直未停。戚继光彻底剿灭倭寇的军事决心,严重损害了中央和地方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他们串通一气,以“进剿不力,放纵匪患”为由,把戚继光调离抗倭前线,北调蓟州。
古语云:“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戚继光抗倭大业功败垂成,谁之过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5 17:06 , Processed in 0.07790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