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520|回复: 0

古人的“口香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2 15:3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两天一包白将军               2009-03-08 17:53:16
http://club.cul.sohu.com/r-history-645141-0-4-900.html


古人饭后,只漱口,不刷牙,讲究些的,也不过像《红楼梦》里的公子小姐那样,在漱口之前,先用青盐把牙擦一下。青盐是一种块状的结晶体,主要成分也是氯化钠,但是杂质很多,不能吃,通常用来研药,或者盖房子的时候当砖使。擦牙的青盐雕成棱柱形,红黄褐色都有,模样挺像石刻印章。估计贾宝玉就是拿这“印章”往牙上一按,来回刮几下,然后喝水,咕嘟嘟,咕嘟嘟,把水吐出来。一块青盐擦一次肯定用不完,擦完了放回去,下回吃完饭再擦,天长日久,那块青盐越来越小,而上面沾的饭屑却越来越多。想想就恶心。

也有人不用青盐,用竹片子刮,先刮牙齿,再刮舌头,就跟今天的兽医帮奶牛清理口腔似的。明清两代用青盐的少,用竹片子的多,如果您生活在那时候,午饭过后在小巷里行走,总能瞧见一些成人站在家门口,伸出长长的舌头,边刮边呕。想想还是恶心。


  抛开恶心不谈,清洁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或许青盐和竹片子能防治龋齿和口腔溃疡,但是清新口气的效果并不明显。据说清朝的男人去青楼嫖妓,吃完花酒都要再叫一盘糖炒栗子,究其原因,无非是想除除口臭,好跟神女同赴巫山。嘉庆时另有竹枝词:“寒火三更灯半灭,门前高唤灌香糖。”“灌香糖”指的还是糖炒栗子,这玩意儿甜香四溢,吃一枚美半天,小夫妻夜半过生活,用它清新一下口气再接吻,情趣陡然上升。


  再往前说,唐朝人也不刷牙,甚至也不用青盐和竹片子,时间长了,饭菜的碎屑积在口腔里,被细菌慢慢分解,散发出阵阵臭味。如果碰巧再有点儿胃酸、胃胀、胃溃疡什么的,那口臭就更明显了。老百姓过生活,口臭至多降低情趣,领导们在公共场合却得注意形象。据孔平仲《孔氏谈苑录》记载,唐朝三省六部的长官去见皇帝,嘴里都要含上一枚丁香果,丁香果挥发出丁香油,丁香油能除口臭。这帮官员之所以除掉口臭再去见皇帝,当然不是为了跟皇帝接吻,而是怕自己熏到了皇帝,给皇帝留下坏印象,从而影响仕途。


  能除口臭的食品有很多种,除了丁香和糖炒栗子,还有橘子、橙子等水果以及花椒、茴香等调料。其中调料除臭在明清两代颇为流行。例如明代开封人宴请宾客,饭前必有茶,饭后常有汤。茶无非是开水泡茶叶,汤一般用花椒、茴香、砂糖和甘草配料,放水锅里煮,煮开后,客人们一人一碗。茶用来开胃,汤呢?自然是用来除口臭。不过也有民俗学家持不同意见,认为饭前茶、饭后汤只有象征意义,茶用来迎客,叫“迎宾茶”;汤用来送客,叫“滚蛋汤”。我不反对这样的解释。


  清朝人是否用花椒和茴香熬汤,我不得而知。不过我知道清朝的北京人爱吃零食,特别是嘉庆年间的男人,身上常拴一荷包,荷包里装满胡椒籽儿,会客之前,那手先伸进荷包里,捏出一粒胡椒来,撂嘴里嗑。见人说话,一嘴的胡椒味儿,把口臭盖过去了。胡椒很辣,吃多了上火,除此之外,其功能倒跟我们的口香糖颇为类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3-29 14:56 , Processed in 0.07598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