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02|回复: 0

近代文人印象之一——苏曼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9 14: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13193


                我对苏曼殊的好感,源于《中国文学史》书上选的他几首绝句,那是些何等美妙的诗句: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种田。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我不是研究文学的,缺乏理论修养,读诗词的时候,只知道瞎叫好,却往往说不清楚好在哪里。就如著名文字学家唐兰,他在西南联大开《宋词选读》课,几乎什么也不讲,上课只是捧着一本词集自己读,读到好处,大叫一声“好”,学生们一惊,以为他终究要阐发点什么了。哪知他仍是接着读,一直到下课。


      如果是现在,这样的讲课法,他的饭碗非砸烂了不可。学生一打分,考核是通不过的,下岗是看得见的。可我顽固地相信,他对诗词的体会,比现时一班滔滔不绝的、著述等身的学者要好得多。他应该更有审美能力。  


    后来有一日,在书店看到一套《苏曼殊文集》,四本,编者柳无忌,名宿柳亚子的哲嗣,品质应该是有保证的。我那时买不起。恰好一个同学长得有点象苏曼殊,他也爱写诗,不过是新诗。于是我费尽唇舌劝他买,也许我惯会奉承人吧,他经不住我夸他有苏曼殊的风骨、样貌和才情。总之那四册文集接着就来到我手里,看完了,接着很兴味索然。我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他的那几首绝句而已。

  
    然而那书我当时在书店翻过好一阵的,特别醉心于他文辞的优美,所以才苦劝同学买了来。可为何又兴味索然了呢?那也许是因为我发现了曼殊和尚的套路吧。他写书信老是那几句,什么“秋风飒起,落叶打肩”啊,什么“怅惘天末,忆想成劳”啊,就如那个梁实秋写的什么破劳什子《雅舍小品》,一个偷来的“逸兴遄飞”用了无数遍,“鼓腹而游”也为数不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他词汇的贫乏,还自以为幽默,程咬金的三板斧而已。至于曼殊和尚,他的《断鸿零雁记》何尝不是如此呢,再清丽脱俗的词句,不计成本地使用,也会让人倒胃口的。


    只是还得承认,这和尚确有过人的悟性,文集的插页上影印有他的墨迹,早年的字丑怪无匹,让人目不忍视,不过三、二年间,字体大变,一钩一划,宛然名家,无怪乎能和眼高于顶的章太炎等人交上朋友。他的文化水平,起点更低,早先好象并没念过几本书,至于为何倏忽间能以清词雅韵雄踞南社诸耆老之上,多少是有点令人费解的。  


     在那套柳无忌编的文集里似乎让我窥见了其中端倪。书的附录里收有不少苏曼殊的残墨片纸。其中有一片上有这么几句:

     美人体质娴华,天情婉嫕。恭以接上,顺以承亲。含华吐艳。龙章凤采……妖容倾国,冶笑千金。庄映池莲,镜澄窗月。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逶迤,吹花回雪。


    柳无忌先生以为,这是苏曼殊未完篇的习作,因为颇似《断鸿零雁记》的文风。我却知道这是隋碑《董美人墓志》里的句子。写得确实妖艳妩媚,大多数充斥陈词滥调的魏晋南北朝墓志,没有这样好的词句。


    于是我似乎明白了苏曼殊造诣之由来,他是何等偏好这种略带香艳的清词丽句,必定时常在典籍中汲汲搜寻,以便模仿,乃至连阴惨的墓志也不放过的。我想这些片纸是他箧中常物,在旅途中,他大约不大颂经,而只诵这些“读书笔记”吧。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好一个情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0 21:46 , Processed in 0.07252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