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24|回复: 3

狂士李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9 22: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狂士李白

狂士李白
我本楚狂客

李白一生诗作丰富,其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文坛的影响都十分巨大。但是,文学天赋是他自负的资本,却不是他人生的追求,他的人生追求是从政辅帝。可是遗憾的是李白终其一生,没有留下一篇能表述其政治观点主张的文章。他只是在他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泛泛地谈了他的政治理想,那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有人说李白的政治主张散见与他的诗赋之中,比如《明堂赋》中的“下明诏,班旧章。振穷乏,散敖仓。毁玉沉珠,卑宫颓墙。”比如《大猎赋》中的:“使天人晏如,草木繁殖。六宫斥其珠玉,百姓乐于耕织,寝郑之声,却靡曼之色。”等等,可是这些内容,更像是有感而发,说它是政治主张,未免有点牵强附会。然而究李白之一生,虽然他一时说剑论侠,一时谈玄悟道,一会交游干谒,一会又隐逸林泉。可这一切,只不过是李白企图引其帝王注意的方法而已,从政辅帝,才是他的终极目的。
李白一生以“狂”自诩,行事也常常出人意外。就拿取仕来说。大部分人的入仕途径都是通过科举,然后由小吏做起,拾级而上。可是李白不是这样,李白自认“怀经世之才”,他想像的出仕方式是像诸葛亮那样,让皇帝请他出山,而且一出山就能被委以重任,然后去实现他“海县清一”的宏志。李白之所以干谒交游求仙访道以及退隐山林,目的就是为了播名声于四方,以期最终能上达天听,实现其“三顾频繁天下计”的目的。
事实证明,李白的这些举措,还是让他达到了目的。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玄宗说:“卿本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就是对李白入仕途径选择的肯定。关键的问题是,李白到底有没有足以让其实现理想抱负的才能呢?
在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写道:“置于金銮殿,出入翰林中,问以国事,潜草诏告。”好像唐玄宗真的是“问以国事”,李白也真有济世的政治才能。其实这只是门面话,就现有的历史资料中,没有一处写到唐玄宗向李白咨询国事的具体事实,也没有一处有李白向唐玄宗上书谈论治世良策的行文。以李白名气之大,如果他真有什么上呈唐玄宗的文书的话,历史绝不会忽略他而不记。就是历史忽略了,李白自己也不会忽略。李白是什么样的人?是特别自负与清狂的人。如果真是他上书唐玄宗而未被采纳,这也会成为他在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不会不在他的诗文中表达出来。另外,李白是传说多于历史记载的人物。但是有关他的任何传说,都没有具体说他有过上书唐玄宗的举措。李白在京时虽然只是一个“供奉翰林”的闲职,但他毕竟可以亲自接触到帝国首脑唐玄宗。以李白的狂妄与自负,如果他真有什么治国安邦策,绝对不会埋没在自己的肚子里。这样说来,唯一的解释就是:李白不过是个空怀出将入相志,未有治国安邦策的人物。
那么,一个志向远大,却政治才能不足的人物,是不是就不能做官呢?答案是:能!先由小吏或者副职做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完善自身的种种不足,以期达到更高的目标,这样总可以吧?可是这样的人物不是李白。李白太自负了,他从未想过自己的不足。当时人对其有所非议时,他也没有反身自省。有的,只是“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的苦闷,以及“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的放纵。
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曾引用了孟子的那句“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是就李白来说,却是最不能独善其身的人。未遇之时韬光养晦,应该说是一个企图辅佐帝王一匡天下的人的基本质素吧?比如李白自比的诸葛亮,未遇时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既遇之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李白呢?奉诏进京前的他一方面感慨怀才不遇“功名不早著”,一方面,他又用“富贵功名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来安慰自己,更重要的是他还“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的放纵行乐。这都在无行之中消磨了他的意志。进京之后,不管怎么说,都是他的一次实现抱负的机会。李白却仍是“日与饮徒醉于酒肆”。后来李白写自己的长安生活,“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归揖二千石”,“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一别蹉跎朝市间,青云之交不可攀”,“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其引以为豪沾沾自喜之状,让人顿生浅俗不堪之感。
的确,当李白奉诏进京时,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候。此时的李白,一如景帝即位时的晁错一样,认为盼望已久的实现其理想的机会到了。所以他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且自负“我辈岂是蓬蒿人”。
初入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礼遇极隆。《旧唐书》载“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这时候,可以说李白已经是开始接近帝国的中枢了。可是李白仍是日日饮酒沉醉,有一次和唐玄宗在一起时喝多了,竟然让高力士为之脱靴!
读史至此,大部分人都会为李白傲然不屈藐视权贵的行为击节称赞。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件事。高力士不过是个太监,并非朝中权倾一时的权贵。只是由于受到唐玄宗的宠幸,而显得像个人物的样子罢了。“供奉翰林”李白,也只是个闲职,因其“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才气,而受到唐玄宗的喜爱。两人都非高官厚禄之人,两人又都受到了唐玄宗的宠幸,李白这样羞辱高力士,是不是有点争风邀宠的嫌疑呢?或者说,以李白狂放不羁的个性,还不屑做出与太监争宠的事实。那么合理的解释就是,李白不过是在借酒撒风。
一个一心想从政的人,不能不好好珍惜他的政治生命。尤其是像李白这样,从小就想在政治上谋求发展的人,更应该用心把握。可是李白一会沉醉酒肆,一会借酒撒风,无疑是在自毁前程。尤其是此时的李白已是年过不惑,这样轻佻的行为,难免会让人为之侧目。
如果说唐玄宗原先还由于李白超凡脱俗的文学天才,而对其有所眷顾的话,这一次,唐玄宗终于明白这个恃才傲物的狂士,非但不是什么栋梁之材,简直连在政坛上混迹都不行。唐玄宗不的不忍痛割爱,对李白“赐金放还”。
自唐以来,许许多多的人都为李白放还而不平。现在我们做个假设,假如李白仍然留在朝中,结局会是什么样呢?
当时的唐王朝,正是李林甫李适之张垍三人相互倾轧之时,新贵安禄山也已经粉墨登场。杨太真也正引领着她的姐妹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冲。这几方面的人中,最有可能让李白站在一起的,是时任左相的李适之。李适之与李白同为“酒中八仙”中的人物,又是个刚正不阿的人,李白与他站在同一个战壕中,是极其可能是事。可是李适之的直接对手就是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最恨的就是文学之士。常常在面子上对其很好,而在暗地加以陷害。在李白离开长安一年之后,李林甫就利用酷吏吉温和罗希奭排除异已。天宝五载,李适之被贬而死于袁州。如果李白不走,身居双重身份(文学之士和异己)的他,能躲过这一劫吗?那个附马张垍,是李白第一次在长安时,想倚赖其在皇帝面前举荐自己的人,不想张垍却没有帮他。李白曾经写诗“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讽刺张垍。这次李白奉诏进京,以他的个性,自然不会再把张垍放在眼里。很有可能,李白还会小人得志般的向张垍炫耀自己,你不举荐我,我不也照样被皇帝招来了吗?张垍自然不会放过他。此时的安禄山,还是以李林甫马首是瞻。自然是站在李白的敌对面。而杨玉环,正在为李白的那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而痛恨李白把她比做淫荡的赵飞燕,她会不伺机报复李白吗?
以李白放荡不羁疏旷不密的个性,他绝对没办法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留在长安,迟早会陷于绝境,成为众人的标靶。一旦到了那个时候,李白就是想逃也没机会了。不管唐玄宗对他赐金放是出于什么原因,都在事实上帮李白捡了一条小命,李白都应该感谢唐玄宗。


在中国历史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人的终生追求。“修身”作为四者的第一位,无疑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李白是无拘无束狂放不羁。根本不具备一个政治人物稳重练达的基本素质。可是却偏偏都是一门心思的想进入政坛。看他因为放还而脱离险境,就像是对塞翁失马的另一种解释。只是我们这些后人,读书至此时,总应该有所借鉴吧。
发表于 2008-1-13 16: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最佳出路。而这些的实现就是当官。
发表于 2008-5-29 12: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国学数典上放了一首诗,有人一看就说有“李义山”的味道,当时我不知道“李义山”是谁(但是我知道李商隐)。后来在百家论坛上看了一集有关“李商隐”的故事,觉得怎么那么像我?前几天下载四部丛刊《李义山文集》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李义山就是李商隐,在回想起数典那个人的评价。。。。顿服其妙!
发表于 2008-5-29 16: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楼主的观点,李白也不免“大言欺世”之病。前人早已说过李白不具备政治智慧。虽然不无道理,但也并非头头是道。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这些放言无忌、才华绝世的惊世之才终究还是不能为世所用,只能诗酒风流、啸傲江湖了!意欲兼济天下而不可得,独善其身也做不到!这是中国文人的悲剧,也是封建时代的悲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7 01:53 , Processed in 0.08381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