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6678|回复: 3

[诗经] 诗毛氏传疏三十卷【清陈奂 清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2 19: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愛如生數據

【书  名】诗毛氏传疏(三十卷)
【作  者】[清]陈奂
【版  本】清道光二十七年陈氏扫叶山庄刻本
【格  式】PDF
【清晰度】清晰
【大  小】53.8MB
【书  影】如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26 20: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補充次數版刻信息:
本书十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黑口,雙下黑魚尾,版心中鎸“詩”、卷數,下鎸頁碼。
内封篆字題“詩毛氏傳疏”,又有“道光二十七年秋八月碩甫自題”,並有“碩甫”方印。牌記“吳門南園掃葉山莊陳氏臧版”。

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邱惠芬博士2003年的毕业論文《胡承珙馬瑞辰陳奐三家詩經學研究》對陳奐探研甚詳,可供參考。
其目錄中有關之處如:

第二章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生平事蹟行誼…………………………39
第三節 陳奐的生平事蹟行誼………………………………………………72
一、家族籍貫與求學歷程………………………………………………72
二、師友交游……………………………………………………………73
(一) 枝園受業段玉裁……………………………………………74
(二) 授業..………………………………………………………74
(三)交游友朋……………………………………………………75
1.王念孫、王引之父子……………………………………75
2.汪遠孫……………………………………………………76
3.龔麗正、龔自珍父子……………………………………76
4.金鶚………………………………………………………77
5.胡承珙、胡培翬…………………………………………77
6.魏源………………………………………………………78
三、著作及學術路向…………………………………………………78
(一)著作……………………………………………………………………78
1.校勘………………………………………………………78
2.毛詩………………………………………………………78
3.說文………………………………………………………79
(二)學術路向………………………………………………………………79

第四章 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的解詩理論……………….……………161
第一節 胡馬陳的解詩目的與解詩體例………………………………161
一、三人的解詩目的…………………………………………………161
(一)陳奐《詩毛氏傳疏》……………………………….………163
二、三人的解詩體例………………………………………………165
(三)陳奐《詩毛氏傳疏》………………………….……………167
1‧卷首篇章句下首論地域,次言分章………..…...……167
2‧直標序說以正詩旨……………………………..………169
3‧臚列全詩而擇句訓釋…………………………..………169
4‧舍箋而解傳…………………………..………………….169
5‧每篇皆先處理興義………………………..…………169
第二節 胡馬陳的解詩觀念………………………………………………170
一、三人的解經立場…………………………………………………170
(一)三家詩與毛詩…………………………………………170
3‧陳奐《詩毛氏傳疏》……………………..……….…174
 (1)毛詩為小學之津梁,群書之鈐鍵……….…..……...174
 (2)讀詩不讀序,無本之教也;讀詩與序而不讀傳,失守
  之學也………………………………………………………..175
 (3)三家可廢,而毛詩不可廢………..…..……………..175
二、三人的解詩原則…………………………………………………178
(三)陳奐………………………………………………………182
三、三人的解詩觀念…………………………………………………183
(一)對序傳箋正義的看法……………………………………183
3.陳奐………..…….……………………………..………..200
(1)序………………………………………………………….………200
    i讀詩必讀序……...…………………………………………………..200
    ii高行子為毛詩傳授所本……………………………………….….…200
(2)傳序無不合…….…………………….……………….…………201
(3)箋、正義………………………………………………….………..202
(二)詩樂……………………….…………………………………202
3.陳奐……….………………………………………………206

此論文后附參考書目為:
[參考文獻]
【引用書目】
一、 清人相關著作
(一) 經部
阮元:《毛詩注疏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影清南昌府學刊本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光緒十四年廣雅書局刻本),1957年
馬瑞辰著、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上中下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胡承珙:《毛詩後箋》,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65年
胡承珙著、郭全芝點校:《毛詩後箋》上、下冊,合肥:黃山書社,1999年8月
陳奐:《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鴻章書局石印本),1986年
胡承珙:《毛詩後箋》,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1965年
包世榮:《毛詩禮徵》,臺北:力行書局,1970年
(二) 史部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1967年
《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
劉盼遂編:《高郵王氏父子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本書係據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油印本排印),1972年
《清史稿校註》,臺北縣:國史館,1986年
繆荃孫纂錄、周駿富輯:《續碑傳集》,《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徐世昌:《清儒學案小傳》,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清仁宗實錄》,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楊廷福、楊同圃編:《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下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鄂爾泰、張廷玉等編纂,左步青點校:《國朝宮史》,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
《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8年
(三) 集部
胡承珙:《求是堂文集》,道光十三年刊本
胡承珙:《求是堂詩集》,道光十三年刊本
陳用光:《太乙舟文集》,清道光二十三年武昌崇文堂坊刻本
阮元:《揅經室集》,四部備要本
孫星衍:《孫淵如先生全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王引之:《經傳釋詞》,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賀長齡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國風出版社,1963年
陶澍:《陶文毅公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陳奐:《師友淵源記》,臺北: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影印二十三年影印本),1970年
陳奐:《三百堂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影印民國二十四年排印本),1972年
袁枚:《小倉山房文集》,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清高宗御製詩文全集.御製文初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
焦循:《雕菰集》,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段玉裁:《段玉裁遺書》,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錢大昕著、呂友仁標校:《潛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姚鼐:《惜抱軒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戴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梁章鉅:《退庵筆記》,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二、近人著作(按圖書出版時間先後)
(一)專著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886年
梁啟超:《儒家哲學》,臺北:中華書局,1956年
胡樸安:《詩經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64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69年
杜維運:《學術與世變》,臺北:環宇出版社,1971年
陳垣:《校勘學釋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
王叔岷:《斠讎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年
施炳華:《毛詩興義研究》,臺南:前程出版社,1982年
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甘鵬雲:《經學源流考》,臺北:維新書局,1984年
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王金凌:《中國文學理論史》,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向熹:《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趙沛霖:《興的源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馮浩菲:《毛詩訓詁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李家樹:《詩經的歷史公案》,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王靖獻著、謝謙譯:《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管錫華:《校勘學》,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
岑溢成:《詩補傳與戴震解經方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周祖謨:《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王欣夫:《文獻學講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杜維運:《憂患與史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桂文燦:《經學博采錄》,臺灣大通書局印行,1993年排印本
傅柯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
黃忠慎:《惠周惕詩說析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季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蔣見元、朱杰人:《詩經要籍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林慶彰:《姚際恆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黃俊傑、町田三郎、柴田篤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季嘯風主編:《中國書院辭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李國鈞主編,王炳照,李才棟副主編:《中國書院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8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山東:齊魯出版社,1998年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俊義、黃愛平:《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賀廣如:《魏默深思想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999年
李湘:《詩經特定名物應用系列新編》,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
許福吉:《義法與經世----方苞及其文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劉毓慶:《從經學到文學—明代詩經學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
戴維:《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林慶彰、楊晉龍主編:《陳奐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洪湛侯:《詩經學史》,〈詩經清學〉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車行健:《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臺北:里仁出版社,2002年
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馮天瑜、黃長義:《晚清經世實學》,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年
謝崇耀:《清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2年
(二)學位論文
岑溢成:《訓詁學與清儒訓詁方法》,香港:新亞書院博士論文,1984年
江乾益:《陳壽祺三家詩遺說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黃克武:《皇朝經世文編學術治體部分思想之分析》,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劉邦治:《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郭明華:《毛詩稽古編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洪文婷:《毛詩傳箋通釋析論》,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2年
陳智賢:《清儒以說文釋詩之研究:以段玉裁、陳奐、馬瑞辰之著作為依據》,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7年
楊晉龍:《明代詩經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李景瑜:《崔述讀風偶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竺靜華:《從正續經解的比較論清代經學的發展趨勢》,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呂美琪:《惠棟毛詩古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奉仙:《詩經興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蔡長林:《常州學派新論》,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楊瑞嘉:《龔橙詩本誼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吳品慧:《康熙帝對儒家思想之體會及實踐----以行政改革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趙明媛:《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簡澤峰:《胡承珙毛詩後箋析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張政偉:《戴震、段玉裁、陳奐周南召南論述辨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葉高樹:《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三)單篇論文
張灝:〈宋明以來儒家經世思想試析〉,《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文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年12月
黃得時:〈胡承珙與東瀛集〉,《臺灣文獻》,第19卷第1期,1968年3月
黃得時:〈儀禮古今文疏義與毛詩後箋〉,《孔孟學報》,第15期,1968年4月
呂士朋:《清代的崇儒與漢化》,《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79年
潘重規:〈朱子說詩前後期之轉變〉,《孔孟月刊》,第20卷第12期,1982年8月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徐復觀:〈清代漢學衡論〉,《中國思想史論集續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黃忠慎:〈馬瑞辰詩入樂說演論〉,《孔孟月刊》,第27卷第5期,1989年
何澤恆:〈朱子說詩先後異同條辨〉,《國立編譯館館刊》,第18卷第1期,1989年6月
王曉平:〈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的訓釋方法〉,《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1993年3月
陳祖武:〈阮元與皇清經解〉,《第一屆國際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3年
邵東方:〈崔述在清代儒學定位之重新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第11期,1997年9月
程克雅:〈胡承珙解經方法探究〉,《第五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11 月
郭全芝:〈胡承珙與陳奐詩訓異同〉,《經學研究論叢》第八輯,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3月
李貴生:〈論焦循性靈說及其與經學文學之關係〉,《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2月
黃忠慎:〈清代中葉毛詩學三大家解經之歧異〉,《國文學誌》第6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2年12月

[ 本帖最后由 leoster 于 2008-1-26 20:20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3-11 14: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毛氏传疏》

《诗经》研究著作。又称《毛诗传疏》。30卷。清代陈奂(1786~1863)撰。陈奂,字硕甫,号师竹,晚号南园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咸丰初年举孝廉方正,曾从段玉裁学习《毛诗》、《说文》,后来又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学习,晚年潜心著述。著作还有《毛诗说》、《释毛诗音》、《毛诗传义类》、《郑氏笺考徵》等。
 《诗毛氏传疏》贬抑朱熹《诗集传》,笃信诗序。尊崇《毛传》,不满郑玄兼采“三家”诗说,专从文字、声韵、训诂、名物等方面阐发《毛诗》本义,颇多精当的见解,可说是清代研究毛诗的集大成著作陈奂在《叙录》中自言:“以毛传多记古文,倍详前典……故读诗不读序,无本之教也,读诗与序而不读传,失守之学也,文简而义赡,语正而道精,洵乎为小学之津梁,群书之钤键也。”朱记荣评论此书,说它“训诂准诸《尔雅》,通释证之《说文》,引据赅博,疏证详明,毛义彬彬,于斯为最,潜研考索之深,驾先儒而上之,洵毛氏之功臣也”(《诗毛氏传疏·后序》)。但书中对诗的文学意义则涉及不多。对于《毛传》错误,也曲为护,颇有因循墨守的缺陷。
 《诗毛氏传疏》有道光二十七年陈氏原刊本,曾收入《皇清经解续编》(改名《毛诗传疏》),今通行有中国书店影印陈氏五种本、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 本帖最后由 cjc 于 2012-6-4 22:28 编辑 ]
发表于 2008-10-12 16: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研究《诗经》的顶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5 16:24 , Processed in 0.08410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