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287|回复: 0

形意拳大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 19: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行,作为万物的本源,这种学说较早出现在《左传》等古书中。战国时代五行说颇为流行,并出现了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形意拳遵循五行相生相胜的原理,演化出五行拳法及各种套路。
  形意拳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传自南宋将领岳飞,岳飞“习射于周侗”,“学枪法于陈广”,“兵法于智明和尚”。通过长期与金兵作战经历,博采众长,外取凶禽猛兽之长,内本五行生克之理创形意拳。后世流传下来的《岳武穆九要论》,是形意拳练功的理论渊源和研究形意拳的宝贵资料。然而今人考证,史料不足,认为先辈假托岳飞创拳,借岳飞之名以鼓舞后学,有利于发展本拳种。二说姬隆丰所创。姬际可,字隆丰,明末清初山西蒲州(现永济县)诸冯人氏。谱传,姬公际可访道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默识揣摩,朝夕练习,经数载,尽悟其妙,遂以“心意六合拳”授曹继武。又据载,姬公精于枪法,人皆叹为神。以为太平之日,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于是以枪为拳,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雏型。或载,姬公一日在寺内读书,忽见两鸡相斗,遂悟其理,根据各种动物之长独创新意,创立了“心意六合拳”。
    形意拳是用金、木、水、火、土作代表符号,创出劈、崩、钻、炮、横五拳及人体各部所属以相生相克的哲理构成形意拳拳理基础。刚中寓柔,动静分明,神形兼备的传统拳术,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出手“一寸为先、一发即至”,因而拳法简洁明快、朴实无华,手法以起落、钻翻为主,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拧旋往返、步法以进退、闪转为主,动作快速沉稳,进步之后常随跟步,退步之后,常带撤步,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两手起如钢挫,落如钩竿,矩促严实,爆发力强,出脚迈步、裹胯合裆、屈膝扣足,整体运动协调一致,手到、身到、步到、意到、力到内外合一,行拳动静分明,手脚齐到,动作要求,三尖相对,内外六合,技击特点为快攻直取,寓守于攻,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硬打硬进无遮拦,刚柔相济,节奏明显,劲力充实,横竖开合,以意领气,以气帅形,以气催力的内家拳法。
  姬公后传安徽人氏曹继武,曹又授业山西祁县戴隆(龙)邦、河南马学礼,戴隆邦传李洛能,马学礼传马三元、张志诚等。
李洛能(老能),字能然,号飞羽,河北深州人氏,素喜拳术,常经商太谷,闻戴隆邦善“心意六合拳”,遂往拜学,时年37岁,苦练十年大成,并悟化传授心意六合拳。李洛能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在深入研究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理论上吸取道家养生观点和哲学思想,认为人之整体形态与思想意识达到高度统一,更符合拳理拳法,遂定名为“形意拳”。以“三体式”为基本架式,将十大形扩为十二形,新编套路“杂式捶”,设对打套路“安身炮”等。他一改墨守成规、教人唯亲的保守思想,重视知识分子作用,广传门徒,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被世人称为“神拳李”。其门人又积极完善拳术理论及内涵,并加强对外广泛交流研究。因此,形意拳名家竞出,群星璀璨,在武林中声誉大振,深受敬慕。当时,名噪遐迩的李洛能入室弟子有: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永恒、李广亨、李太和等。此后形意拳不断发展壮大,遍布全国各地,并形成各地区练拳风格。从1990年至2003年北京、山西、深州等各地举办的全国及国际形意拳邀请赛上看,李洛能所传的形意拳,形成各地区风格流派。主要有河北山西两派。河北一派以郭云深,刘奇兰、李存义、孙禄堂等为代表,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山西一派以车永宏、宋世荣、布学宽、宋虎臣、宋铁鹿等为代表拳势紧凑,劲力精巧,然山西派又可分为车、宋两支,车派拳势古朴动作明快,宋派发力颤抖,内功精微。而马学礼所传的河南派,名为“心意拳”,其拳架、风格与形意拳的拳架、风格亦不一样。溯本追源,从姬际可的“心意六合拳”到戴隆邦、马学礼的“心意拳”,再到李洛能的形意拳,虽是同源但又各具特点,说明了拳术在不断发展创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6 00:53 , Processed in 0.08208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