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946|回复: 0

国学潮中说老子(吴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6 17: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目前起伏不定的国学潮中,任继愈同志的《老子绎读》出版了。四十多年来,任对老子《道德经》一书不止一次地加以绎读,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我也不止一次地阅读,得益不少。
                     
                  提起咱们的国学,如果就政治伦理学术思想而言,那末其根源有二:一是孔子之学,一是老子之学。这是现在大家公认的国学家王国维说的。王国维的话,我在过去写的文章中至少引述过两次,现在不妨再引用一次。《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第三卷中有《孔子之学说》一文,其中说到:“周末时的两大思潮,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气局宏大,意志强健,不偏于理论而专为实行。南派反之,气象幽玄,理想高超,不涉于实践而为思辨。……今吾人欲求其例,则于楚人有老子,思辨之代表也;于鲁人有孔子,实践之代表也。”
                     
                  对于老子的思辨思想,王国维作了这样的介绍:“老子离现实而论自然之大道,彼之‘道’超于相对之域而绝对不变,虽存于客观,然无得而名之。老子以此‘道’对宇宙一切万象之根本原理。故其思辨也,使一切之现象界皆为相对的矛盾之物而反持之。故‘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或云‘有’,或云‘无’,或云‘盈’,或云‘虚’,或云‘强’,或云‘弱’,皆为相对的矛盾观念,常保消极的预想积极者也。故其伦理及政治思想皆为消极主义,慕太古敦朴之政,而任人性之自然,以恬淡而无为为善。若自其厌世的立脚地观之,则由激于周季之时势,愤而作此激越非社会的之言者也。”
                     
                  这篇话很难读,我们姑妄读之,懂个大意就行了。大家觉得《论语》一书好像易读一些,其实也难懂,因为两书都不是本人所亲著。《论语》是孔子隔了二、三代的门弟子所记述。老子是春秋时人,其书成于战国初期,相传为关尹所写,而据郭沫若考证,关尹就是曾参加过稷下学宫的环渊其人。不管怎样,我们可以说,老子《道德经》一书是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老子的不少传人逐渐补充完成的。
                     
                  老子与孔子同时,略早,估计老子比孔子大10-20岁,孔子又比释迦牟尼大10岁光景。老子为周室王宫守藏吏(守藏吏恰相当于今日任继愈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位),当时周王朝衰落,对全国失去控制,无复政治中心,礼崩乐坏,旧的上下尊卑君臣关系被打乱,新兴阶级又未站稳脚跟,天下大乱。此时学术思想也从官府下移到个人和民间。老子有没有像孔子那样办私人学堂,不清楚,但老子同样有自己的“私学”(据任说,老子代表当时农耕时代农民的利益),并有自己的一批门弟子,杨朱就是其中之一(据王国维说),自创学派,参加争论。最初的“百家争鸣”有所谓“天下之言不归墨即归杨”之说。墨子初入孔门,后自成学派,他代表下层劳动者说话,其尚俭(反厚葬)思想恐受老子尚“啬”的影响(杨朱的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阐述老子的尚“啬”原则的,意思是说不拔一毛为天下统治者谋利),所以最初的百家争鸣很可能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子思想一度占据优势。后来随着新统治阶级的确立,新的宗法思想和秩序形成,儒学才逐渐得势。但“老子”思想本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优势,尤其在哲学方面。
                     
                  古代中国的两个哲学系统——《道德经》和《周易》,一个属道家,一个属儒家。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周易》将世界统一于“阴阳”。前者重自然,后者重名教(魏晋玄学曾企图把这两者统一起来)。这里,老子《道德经》的优势是明显的。注意:《道德经》用的道、德两字的古意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或伦理。《道德经》不是伦理学,而是哲学和政治学。在这里,老子提出“道”和“无”这两个概念来是很了不起的,《老子绎读》的“前言”对这两个概念作了解释。老子的“道”有本体论的意义,用现代话来说,“道”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根本规律,它使人从宗教、神学中初步解放出来。“无”也并非空洞无物,它与“有”相对(所谓“有无相生”),都具有总括万物的品格,正好像“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这个“为”可解释为“治理”,用老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取天下常以为无事”、“爱民治国”)一样。这和“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大体是同一个道理,“退”并不是不进,“守”也不是不攻。这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十分丰富的。
                     
                  此外,老子在“治理”方面还讲“术”,就是讲运用权术,包括“以退为进”、“不出头”、“不为天下先”等。同时讲用兵之法。《道德经》一书讲用兵重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即后发制人、以逸待劳、避实就虚)、“祸莫大于轻敌”等等。所以有人也把《道德经》看作是半部兵书,对当时的军事家是很有影响的。
                     
                  正因为如此,后来出了一门新学说,称“黄老道学”,讲治道,用刑名。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古帛书《十六经》,其中记载有所谓“黄帝学”,托黄帝的说法,其实内容多为儒家的东西。有人(他们多为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如宋鉼、尹文、慎到、文子、环渊等)将所谓“黄帝学”一类的东西与先秦道学连同刑名糅合在一起,例如在哲学上将老子的“可以为天下母”的具有宇宙本体性的“道”与儒家的“天道”捏在一起,并将老子的“无为而治”改造成“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君王南面之术等,就此创出一门“黄老道学”来,为新兴统治阶级服务(这里要说明的是,“黄老道学”并非“老庄道学”,老子和庄子有相继相承的一面,所以老庄联称)。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所说的道家,以及《吕氏春秋》、《淮南子》中所讲的道,都是黄老道学。最著名的,当然要算汉初的所谓以“无为”治天下,使乱世变治世,出现“文景之治”,国家有了盛世气象,用的就是黄老道学。此后黄老道学连同法家学说一道被吸收进儒学中去,儒学的气势大增,这才有后来的儒学“独尊”的局面。至于后来老子被道教奉为教主,那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谈。
                     
                  在儒学不稳定的“独尊”中,老子哲学在中国历史上仍占极高的精神地位和优势。魏晋玄学在儒学呈颓势时期企图利用老庄哲学来改善儒学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这里顺便提到,十六世纪起西学东渐,东学也西渐,《道德经》就从那时起风靡西欧。欧洲哲学重镇德国的莱布尼兹、康德、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名家都十分看重老子,把老子的哲学看成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把老子的“道”视为推进人类思维的源泉。最近有人向我们提供,十几年前美国《纽约时报》评选全人类古往今来十位最重要的作家时,老子名居前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历史上被翻译成外文而流传最广的著作,《圣经》第一,《道德经》第二。
                     
                  最后要说明,我读《老子绎读》一书后写了上面这篇话,是感于目前提倡国学者只倡孔子而少提甚至不提老子,这是否对于国学是一种遗漏?但我这样想,遗憾是有一点,却决无求全责备之意。何况我们的电视台视野广阔,博古通今,书香扑人,今天不仅已有新说史者活跃于其上,连孔子、庄子都已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了,老子想来也会占一席之地的吧。是为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5-9 05:50 , Processed in 0.095456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