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76|回复: 0

古琴的琴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 11: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都是著名的琴派。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其他地区有: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
  浙派
  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临安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著名琴师多出在这一带,称之为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浙派中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杨瓒的门客徐天民、毛敏仲。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
  明代的琴界主要分为江、浙两派。江派在当时指松江刘鸿的一派,和宋代的"江西谱"传派并没有直接联系。浙派继承了南宋徐天民的传统,如《梧岗琴谱》的编者黄献,《杏庄太音补遗》的编者肖鸾,他们都以"徐门正传"见称。《风宣玄品》的序言中所说:"世传操有二,曰:浙操徐门,江操刘门"。不过,就影响大、小来看,两派并不是平衡的。其中浙派出版了许多谱集,传授了大量生徒。而江派则远为逊色。刘珠在《丝桐篇》中介绍了具体情况:"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
  浙派琴师毛敏仲和徐天民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浙派的代表琴曲有《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重要琴著包括:《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虞山派
  严澂在琴界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一、组织了虞山琴派;二、编印了《松弦馆琴谱》;三、批判了滥制琴歌的风气。
  虞山派以常熟地区一个不大出名的皮山而得名。虞山之下有一条河叫琴川,严澂组织的琴社用了"琴川社"的名称,所以也称琴川派。常熟地方的琴人很多,有过徐门的影响。徐和仲的父亲徐梦吉,号晓山,曾在常熟教过书。以后又有过一个著名琴师陈爱桐,严澂就是向他的儿子陈星源学琴的。据说严澂还向一个不知名的樵夫学过琴,严澂为樵夫起了一个名字叫徐亦仙。严澂继承了当地的琴学,又吸收了京师的名手沈音的长处。用他自己的话说:"以沈之长,辅琴川之遗,亦以琴川之长,辅沈之遗"。综合诸家之长,形成了风行一时的虞山派。后人概括虞山派的特点为:"清、微、淡、远"的琴风。虞山派又称熟派,是明、清之际最有影响的琴派。
  《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代表性的琴谱,是在严澂主持下,由当地能手赵应良等编订成集的。所收二十二曲都是严澂自己弹过的琴曲,共中包括沈音所作的《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从1614年初版到1656年曾多次再版,曲目陆续增为二十九首。这个《松弦馆琴谱》一度被琴界奉为正宗。严澂提倡的"清、微、淡、远。也被当作是最理想的琴曲演奏风格。其实,这只不过是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好尚,在琴曲表现上是很有局限性的。象陈爱桐所擅长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等优秀作品,因为它的节奏急促;不符合严澂的口味,就被拒绝收入《松弦馆琴谱》,后来徐青山收编琴曲时,改正了这一偏向。
  严澂写有一篇《琴川谱汇序》,收在《松弦馆琴谱》中,可以看作是虞山琴派的纲领。它主张发挥音乐本身的表现力,而不必借助于文词;认为音乐表达感情有其独到之处,是文词所不及的。"盖声音之道微妙圆通,本于文而不尽于文,声固精于文也。"文章针对当时一度风行的琴歌,进行了抨击。认为违背了琴歌的传统。由于严澂的大声疾呼,适时进行中肯的批评,"一时琴道大振",改变了这种状况,虞山派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徐青山的琴学和严澂同一渊源,也是来自陈爱桐。他曾向爱桐的儿子陈垦源学《关睢》、《阳春》, 又向爱桐的人室弟子张渭川学《雉朝飞》、《潇湘水云》。徐青山和严澂既是琴友又是师兄弟,但他们的演奏风格却不尽相同。徐青山并不反对快速的曲目,从而丰富并发展了虞山派的琴风。清代初年的胡询龙,在《诚一堂琴谱》的序言中,总结了他俩人对虞山派琴学的贡献:"严天池先生兴于虞山,创为古调,一洗积习,集古今名谱而删定之。取其古淡清雅之音,去其纤靡繁促之响。其于琴学最为近古,今海内所传'熟操'者也。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以调之有徐者必有疾,犹夫天地之有阴阳,四时之有寒暑也。因损益之,入以《雉朝飞》、《乌夜啼》、《潇湘水云》等曲,于是徐疾咸备,今古并宜。天池作之于前,青山述立于后,此二公者,可谓能集大成,而抉其精英者也。"
  徐青山所传的三十多曲,经他的弟子夏溥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编印为《大还阁琴谱》,即原来的《青山琴谱》。他还写有《溪山琴况》共二十四条,系统而详尽地论述了演奏要求,是关于琴的美学理论著作。这一著作被认为是发展了宋人崔遵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学说。
  虞山派的代表琴曲有《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重要琴著包括:《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绍兴派
  尹尔韬,浙江山阴人(今绍兴)。年幼时因多病,父亲命他学琴以自娱。有一次,在邻居范与兰家弹琴,在座的弹琴名手王本吾发现了他的才能,称赞他:"何其故耶!""因教以指法、音律、雅俗之殊。"从此他的琴学有了明显的进步。他成年之后,遍游三吴、八闽、淮海、湘湖等地,所到之处必访当地能琴之士,和他们不倦地交流讨论。"初善新声,渐合古调,既而旁通曲畅,无所不究,积二十年,乃游京师。"
  当时京师正物色"依咏作谱"的人才。主持此事的中书舍人文震亨在北京的长安街头遇到了尹尔韬,高兴地说:"君至,谱成矣!"原来,崇祯皇帝写了五首歌词,有数百人应诏作曲,都未能中选。尹尔韬被推荐给皇帝,在仁智殿受到召见,并演奏了《高山》、《塞上鸿》等曲。尹尔韬受命谱曲之后,根据歌词中"风雷""雨旸"等词句,"审音取法,以散、泛、滚、拂、拨剌、轮、带(指法),写其情状,无不曲肖。"崇祯按谱抚弦,一一称旨,不觉失笑说:"仙乎,仙乎,此人果有仙气。"一时传到宫廷内外,人们都称之为"芝仙",于是芝仙就成了作者的别号。尹尔韬后来被任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受命整理内府所藏历代古谱,《筲韶九成》等古本。在此期间,他写出了《五音取法》、《五音确论》、《原琴正议》、《审音奏议》等著作。崇祯皇帝后来又写了《崆峒引》、《烂柯行》等宣扬道家思想的歌词五首,再命尹尔韬谱为琴歌。谱成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送上去,农民起义大军入京,皇帝自尽,尹尔韬也亡命在外,辗转流落到了苏州。在苏州他又写了《苏门长啸》、《归来曲》等琴曲。这些作品连同其它传谱共七十三曲,经友人孙淦编为《徽言秘旨》及《徽言秘旨订》刊印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
  张岱和尹尔韬同乡,都是山阴人。他虽没有做过官,但出身于仕宦之家,生活优裕,"服食甚侈,日聚海内胜流,徵歌度曲,谐谑并进。"他除精于琴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很有修养,著有《陶庵梦忆》。书中介绍了绍兴琴派,范与兰丝社等有关琴的事迹和史料。张岱先向绍兴琴派的王侣鹅学了《渔樵问答》、《捣衣》等曲,接着只用了半年时间向王本吾学会了《雁落平沙》、《乌夜啼》、《汉宫秋》、《高山》、《流水》、《梅花弄》等二十余曲。王本吾的指法圆静微带油腔,张岱在他演奏的基础上 "以涩勒出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岱和同学范与兰、尹尔韬、何紫翔等组织了一个丝社。每月集会三次,象琴川社那样交流切磋琴艺。张岱认为:"紫翔得本吾之八九而微嫩,尔韬得本吾之八九而微迂。"他们四人合奏"如出一手",听者都为之折服,是丝社中水平较高的。以后从外地来绍兴的琴人,在演奏上"结实有余,萧散(潇洒)不足",其演奏技艺没有超过王本吾的。
  广陵派
  江苏扬州位于长江、运河交流之处,交通发达,经济、文化都很繁荣。清代名画家在这里聚集,有"扬州八怪"之称。李斗有《扬州画舫录》记载了这里文化生活的盛况。这里的琴家驰名远近,称为广陵派。
  徐常遇是清初顺治时人。他弹琴的风格近于虞山派,是广陵派的首创者。广陵派后来对于传统琴曲的加工、发展很有成就,但是徐常遇在当时对待传统琴曲却非常慎重。他对"古琴曲传至今日,大都经人删改"的情况,提出了"古曲设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的原则。他认为如果"大曲过于冗长重沓"是允许"大加删汰而成曲者。他编有《琴谱指法》,公元1702年初刻于响山堂,以后又重刻于澄鉴堂,经他三个儿子校勘成书,就是现存的《澄鉴堂琴谱》。他的长子徐祜,字周臣。三子徐祎,字晋臣。他俩人年轻时曾去北京报国寺,"拥弦角艺,四座倾倒。"一时京师盛传"江南二徐"。康熙皇帝"闻其名,召见畅春院。祜、祎对鼓数曲"。弟兄三人中以徐祎的成就最大,他父亲的琴书编辑出版,主要得力于他。《扬州画舫录》中也说:"扬州琴学以徐祥为最。"有人以唐诗:"一声之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来赞美他的弹奏。
  广陵派的代表琴曲有《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重要琴包括:《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虹)、《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川派
  张合修曾学琴于冯彤云,咸丰时在青城山中皇观当道士,一时来青城山求琴者甚众。光绪初年继曹稚云之后,在唐彝铭家为清客,协助他把多年搜求的数百首琴谱详加审订,选出了一百四十五首,编为《天闻阁琴谱》,是明清以来收谱最多的谱集。光绪三十年在武昌悬牌授琴为业,门弟子甚多,得其传者有华阳顾玉成。他的两个儿子顾隽、顾荦传其学,并将其传谱辑为《百瓶斋琴谱》。顾氏在1912一1916年在长沙和彭庆寿等人组织了琴社。张孔山所传的琴曲以《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孔子读易》等曲最有特点。《流水》一曲是张孔山的代表作,尤其受到琴界的重视。
  川派的代表琴曲有《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重要琴包括:《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诸城派
  山东诸城涌现了几位王姓琴家,当时称:"诸城二王"或"琅琊三王"。以后又有王鲁宾发展了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琴曲。王溥长所传十五曲,经后人辑为《桐荫山馆琴谱》。其子王作祯传其学。他和派宗金陵的王雩门称"诸城二王"。两人琴派虽不同,经过交流切磋,所奏之曲多有同者。王雩门辑有《琴谱正律》,其中首次刊出了诸城派的《长门怨》。
  王露自幼从其父王作祯学琴三年,以后又学王雩门所传诸曲,综合了虞山、金陵两派的特点,而以前者为主。八年后赴日本学西洋音乐六年,曾随孙中山的兴中会从事革命宣传,回国后拒绝了袁世凯的"入都正乐"之请,在家乡督工斲琴。公元1915年"北游燕赵,南历吴楚",在章太炎的启发下,回济南大明湖结"德音琴社",一时学者甚多。公元1918年蔡孑民聘他为北京大学教师。在北京组织了国乐研究社。张友鹤、詹澂秋都是他的入室弟子。所传二十八曲辑为:《玉鹤轩琴学摘要》,一时和"诸城二王"并称为"琅琊三王"。王鲁宾受学于王雩门,经康有为介绍,到南京高等师范教琴。他善于吸收时曲编之入琴,所传十四曲经弟子徐卓、邵森编印为《梅庵琴谱》。
  诸城琴派艺术风格特点大致为:刚中带轫,密中见疏,实中有虚,一气流转,重而不滞,既以丽密深曲为特征,又具空灵回荡之美。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气卷风云,韵缀繁星。
  诸城派的代表琴曲有《长门怨》、《阳关三叠》、《关山月》等;重要琴著包括:《桐荫山馆琴谱》(王溥长)、《琴谱正律》(王雩门)等。
  岭南派
  源于道光年间的黄景星。他继承先人的《古冈遗谱》,又向香山何洛书学会十余曲。辑五十首为《悟雪山房琴谱》。近人郑健侯传其学。
  该琴派的代表人物有黄景星、李宝光、郑健侯、杨新伦等;代表琴曲有《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玉树临风》、《鸥鹭忘机》、《双鹤听泉》等;重要琴著包括:《古冈琴谱》、《悟雪山房琴谱》(黄景星)等。
  闽派
  近代琴派,以祝凤喈为代表,著有《与古斋琴谱》。继其学者有张鹤,编有《琴学入门》,陈世骥,编有《琴学初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3-28 19:13 , Processed in 0.12936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