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87|回复: 0

慎用中药来“调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8 17: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慎用中药来“调理”
作者:李钟琴

前几天我写了篇《中医害死了“林妹妹”》,在论坛上贴出后,招来一片骂声。这倒无妨,如果有朋友引以为戒,对中医中药保持警惕,则善莫大焉,我挨些骂也值了。

中医的主要诊疗方法是“望闻问切”,其手段之落后自不待言。据陈晓旭的小姨王元凤说,陈晓旭“后来实在疼得不行了,进医院检查才知道得的是乳腺癌”。陈晓旭若不借助现代诊疗手段检查,靠中医诊断恐怕至死连得了什么病都不知道。她“疼得不行了”的时候,估计应是到了癌症晚期。这时,手术可能也难以挽回她的生命了,于是好多人认为,此时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是最佳选择——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鉴于“西医治急,中医治缓;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之类的说法已经深入人心,有相当多的人对中药在“调理”身体方面的作用评价颇高,并相信“补药”的作用。所以下面我想谈谈中药在“调理”、“补益”方面到底有多少作用。

中医认为补药分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四类,其实这些说法本身就令人莫名其妙,无非是想当然的产物。

我之所以专门写了个《中国的病亡皇帝得的是什么病?》的帖子,就是想通过研究历史上的病亡皇帝之寿命来说明中医中药的不可靠。皇帝们一般享受当时最好的医疗条件,但其平均寿命却只有三十多岁。如果除去被杀死的,明清两代的病亡皇帝的寿命也不过四五十岁。估计皇帝们没少吃“补药”,但补来补去,却补了个短命而死。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吃“仙丹”而亡的,他之后又有四个皇帝服“仙丹”中毒而死。在他们看来,这些“仙丹”无疑是大补之药。

从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开始,古人便一直凭经验或靠想像来总结各种中药的药性。一般来说,前人认定的,后人只有遵从的份,很少提出异议。如人参,古人说可以“大补元气”,于是后世皆从此说。特别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后,成了“医家圣典”,很少有人怀疑书中所认定的中药的药性。后世医家也基本遵从古人认定的中药药性来配药方,而这些仅仅凭经验、凭偶然的疗效、甚至凭想当然总结出的药理,往往是靠不住的。

中国人自古缺少科学精神。譬如史书上说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能测到地震,于是近两千年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也没有人复制一个地动仪加以实验,都是人云亦云。在中医中药方面亦是如此,而且人们都相信今不如古。至今中医大学的学生还在学习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的理论(其实中医理论基本上就是《内经》上的理论,两千年来没有多少进步)。至于药方更是越古越好,所以大家都相信所谓“祖传秘方”。

其实,大量事实证明,古人对草药的研究,实在是非常粗疏浅薄的。被称为“四大仙草”之一的“名贵药材”何首乌,《本草纲目》说它“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须发,为滋补良药,不寒不燥,功在地黄、天门冬之上”,而现代医学临床实验却证明它“损肝”,服用者会出现黄疸、尿色变深等肝损害症状。

据方舟子新作《科学成就健康》一书披露,被认为能够“调肝益肾,清热润肠,宁心安神”的“复方芦荟胶囊”,被现代医学临床实验证明可造成硫化汞中毒;板蓝根颗粒长期服用能损害肾脏,并能导致内出血和对造血功能造成损伤;很多人都吃过的牛黄解毒片(丸),按照组方,每片牛黄解毒片含有50毫克雄黄。雄黄的化学成分为二硫化二砷,会对人造成砷中毒。《中国药房》在1998年就报道过38例牛黄解毒片(丸)不良反应,认为可能多由雄黄引起。即使我们服用的量不足以中毒致死,但有可能对身体的脏器造成损害。

“益母草”一直被人们称为“妇科良药”。但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研究人员用小鼠做实验研究益母草的抗癌作用,却意外地发现益母草会刺激与怀孕有关的乳腺癌的增长。中国科学家在研究时也发现益母草对肾有毒害作用,长期服用能导致肾脏损害。

同仁堂生产的“龙胆泻肝丸”,是最早收入宋代《和剂局方》的名药,被人服用了一千多年。但在1993年,西方医学界已经注意到了该药导致肾衰竭的问题,不知为什么,国内迟迟不作报道。直到十年后,2003年2月,新华社才向国内公众披露西方医学界关于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尿毒症的研究成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这才向全国发出通知禁止生产此药。可惜,许多患者因为服用“龙胆泻肝丸”而对肾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好多地方在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民间皆认为雄黄酒有“杀菌、解毒功效”,能够强身健体,但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会饮雄黄酒会导致砷中毒。

有些人喜欢用胖大海泡水喝,但长期服用,可导致肾脏损害。

在很多中药补药中,我们会发现,第一味药就是人参。在当今一些甚嚣尘上的所谓补药、补品中,也往往在主要成份里首先列上“人参”。《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本草纲目》更是说人参能包治百病,“能治男女一切虚症”。那么,人参果真是“补药之王”、“大补之王”、“百草之王”、“众药之首”吗?据《科学成就健康》引用的数据,“参根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约占干根的70%,这些构成了参的甜味),与胡萝卜根差不多。” 现代医学界对人参、西洋参是否有药效一直没有定论,美国医学界只是将人参列为“一般安全性食品”。这种“被认为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最大的可能是其实一种病都治不了”。

换言之,人们迷信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补药,最大的可能是其实什么都补不了!

可能有人要举例说明某中药的疗效,我不否认中药对某些疾病的疗效,但也要看到,目前有些中成药偷偷加入了西药的成份,其实起作用的就是西药成份。如维C银翘片,被台湾卫生署药物食品检验局检测出含有未标明的西药成分“对乙酰氨基酚”(俗称“扑热息疼”)。按说加了就加了,也没什��,“中西医结合”嘛!但药厂故意隐瞒,让人误以为是“纯中药制剂”,就有点不道德了。人们可能认为维C银翘片退烧效果不错,其实还不如直接服用扑热息疼片。

当然,有些中药,无非是些陈皮、山楂、山药之类,可能对身体也没什么大的毒副作用,不过也不可能治病。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所说的:“古之时庸医杀人,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卒至于死。”

陈晓旭之病,就是因为迷信中医中药,“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卒至于死”。

中医中药落后,与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全面落后一样,是历史的产物,倒也无可厚非。可恶的是,长期以来中医界的虚假宣传和人云亦云,给人们造成了中医中药“博大精深”的印象,什么“西医治急,中医治慢;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更是害人不浅。

所以说,大家有病应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无病不要滥用中药进补、调理。只要人们用科学的态度认识中医中药,那些天天在电视报刊上叫嚷的什么“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的功能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补钙、补铁、补锌……的各类口服液、丸散膏丹,就很难骗到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16 23:57 , Processed in 0.08520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