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125|回复: 0

[转帖]我与刘宝全先生(马连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8 17: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宝全先生生前曾经和我有过二十多年的交往。在过从之中,我们始终是亲密无间,不分彼此,友谊非常深厚。为此,愿将我所知道的有关刘先生生前的一些事迹,记述下来。   
    我第一次观摩刘宝全先生的演出,是在一九二三年。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就已经久仰刘宝全先生的大名了。   
    那天晚上,刘先生在前门外石头胡同“四海升平”演出。这家杂耍园子在当时算是比较不错的。门口上下都有廊子,挂着一块绿底金字的牌匾。著名曲艺演员:荣剑尘(单弦)、金万昌(梅花大鼓)、万人迷(相声)等也都在这里演唱,大轴是刘先生演唱京韵大鼓——“闹江州”,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天刘宝全先生出场时的神态。他出场时的风度和气派是那样光彩照人,精神焕发。   
    这一天,他穿的是银灰色的长袍,上罩青缎子马褂,下身是藏蓝色的长裤。用腰带绑住裤腿。鱼白色的布袜子,配着一双青双脸的便鞋。虽然那一年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红光满面,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给人一种精神、健壮、洁净、大方的印象。   
    他满面笑容向观众鞠躬致意,感谢观众在他出场时为他热烈鼓掌。然后,从容不迫地脱下身上的马褂,露出里面的坎肩。谈笑自若地表白了几句“垫话”,接着拿起鼓键,随着弦师所弹的过门,轻敲几下。顿时就把全场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的身上。使本来相当混乱的剧场秩序,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几句大腔过后,我和在场的观众,完全被他那精湛的演唱征服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逐渐忘记了站在台上演唱的刘宝全,而进入了一片艺术的幻景。似乎看到了那浩浩荡荡的江水,那顺水漂来的小舟,那黑大粗壮的李逵,那身躯矫健的张顺,听到了李逵的叫嚷,张顺的回答,二人的叫骂,双方的厮打,甚至还听到了二人搏斗时由于用力过猛所引起的气喘吁吁的声音。接着,宋江和戴宗来到江边,经过解劝,一场风波始告平息,二位英雄言归于好。一直到弦声中止,鼓声停住,我才从幻景中又走了出来。看见站在台上频频鞠躬的刘宝全先生,听见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情不自禁地也使劲鼓起掌来。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怀着满意而又不够满足的心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剧场。一路上思索着刘宝全先生演唱时的行腔吐字,功架神情,心情激动,无法平静。   
    这就是我第一次欣赏刘宝全先生的演唱时所得到的印象和感受。虽然,这件事已经过了四十年,但是,现在只要我闭眼一想,当天晚上刘先生演唱时的神情姿态,宛然历历在目,刘先生优美动人的曲调声腔,依然萦绕耳边。就像是昨天才经历过的事情一样,印象鲜明而深刻。由此可见,刘先生的演唱,艺术魅力是何等的巨大了。   
    从此,我便成了“刘迷”,做了刘先生最忠实的观众。每逢刘先生有演出,只要我没有戏,我是场场必到,风雨不误。有时候我倒第二有戏,完了戏匆匆忙忙卸了戏装,还赶到“水心亭”(天桥附近)去听一场刘先生的演唱。后来,有一次我和金少山合作演出“溪皇庄”,其中有一场戏需要串演各种名曲。那天我反串武旦,就唱了一段刘宝全先生的“大西厢”,由“二八的俏佳人”唱到“大红缎子的绣花鞋底儿当了帮”。没有弦子伴奏,就由马富禄用嘴哼哼弦子的过门。观众非常欢迎。到了后台金少山说:“真没想到你会唱刘宝全的大西厢��马富禄会用嘴弹弦子。”   
    经过这一段时期的观摩,我初步感觉到,刘先生的演唱艺术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他的嗓子好。他的五音全,嗓音圆,音色美,音域宽,高而不尖,低而不浊,海阔天空,纵横自如。要哪儿有哪儿,可以随心所欲,尽情发挥。怎么唱都悦耳动听。
    第二,他的技巧高,他对咬字吐字:五音四呼,四声平仄,运气行腔,是下过一番工夫的。所以他的吐字清晰,行腔自然,高亢的地方如奇峰陡起,高耸入云;低回的时候,似山中溪水,委婉清丽,极尽唱功之妙。而且他的演唱,常是在一开始的地方,耍一个大腔,先声夺人,造成一种气势,为下面的演唱渲染了气氛;然后,根据曲词的字音词意安排唱腔的变化;最后到快结束的时候,又要一两句大腔,使观众感到余音缭绕,余味无穷,首尾呼应,从而造成一种一气贯通,完整饱满的印象。   
    第三,他的戏路对。他所演唱的节目,才子佳人的段子较少,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段子较多。三国故事,水浒故事,几乎成了他主要演唱的节目。我想这绝不是偶然的。每一个演员,都有他表演艺术上的长处和短处。因此,演员在选择上演节目的时候,总是要考虑如何“善用其长”。刘先生的唱腔,龙飞凤舞,大气磅礴;刘先生的身段夸张奔放,雄强有力,正适合表现三国的勇将、水浒的英雄那种天武神威,英雄气概。所以,他比较爱唱像“单刀会”“闹江州”这样一类的段子。而白云鹏先生则喜爱演唱“红楼梦”的段子,道理也就在这个地方。当然,刘先生的演唱艺术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所演唱的“大西厢”就别具一格而风行一时。至今,仍为广大的观��所喜爱。但据我所知,刘先生自己对这个节目,并不十分满意。而且,也不是他最喜爱演唱的节目。   
    又过了一些日子,经已故著名京剧演员王瑶卿先生介绍,我认识了刘宝全先生。我们两人是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莫逆之交。此后有五年多的时间,我们是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每天我到棉花九条他家里去找他。一块遛弯儿,散步,然后到“一品香”澡堂去洗澡。到了下午一块儿到“两益轩”吃饭。吃罢饭,又一块儿去剧场,观摩余叔岩、杨小楼的演出。这几乎就是我们两人每天的活动程序。两人有一天不见面,就好像生活中缺少点什么似的,觉得不舒服。我们之间,不论什么事都可以剖心置腹,倾诉畅谈。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交往,不但使我对刘宝全先生的艺术生活、见解,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刘先生的言行举止,艺术思想,对我的艺术生活,表演技巧,也发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交往中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个曲艺表演艺术家的刘宝全先生,确有许多令人佩服,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曲艺艺术事业,对待艺术创作和演出活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数十年如一日,他对于演出从来不马马虎虎,凑凑合合。如果嗓子不好,他宁愿不唱,也绝不勉强对付。因为,在他看来,不严肃认真地对待艺术工作,就是对艺术不负责任,对观众不负责任。   
    他在工作上富于独创精神。他所演唱的传统节目,都在文字上、唱腔上经过他细致地丰富和加工。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艺术经验的丰富,他的演唱节目也就改得越发地精致完美。像他演唱的“闹江州”就有几种不同的样子。同时,他的���前还创造了许多前人从未演唱过的新段子。像“双玉职琴”“对刀步战”“番头刺汤”“亲榜别女”……等等。都是他演唱的新节目,丰富了京韵大鼓的演唱节目。一直到他七十几岁,他还编排了“霸王别姬”“苏武牧羊”等新段子,准备演唱,可惜病魔夺走了他的宝贵生命,使这一计划终于落空。   
    由于他在艺术上主张创新,因此,他也就特别重视和当时文人的合作。他认为要丰富京韵大鼓的上演节目就必须有新的曲本,而这项工作,非有文人的帮助不可。当时他有一位在报馆做事的朋友叫庄阴棠,两人很要好。刘先生很多新段子,都出于这位庄先生的手笔。刘先生对他很尊重,对他写的曲本词句,从不轻易改动,他说:“庄先生有文化,自己又会唱,所以他写的本子,不应轻易乱改。改错了一个字,词句不通顺,意思不对头,都要影响节目的质量。”所以,他不但不乱改动作者的词句,遇见不懂的字句,还虚心向作者请教,一直到把字句的四声、字意,弄清楚了为止。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是有名的“鼓界大王”,有没有新段子,观众都一样欢迎。如果他不是对艺术事业有高度的进取心和责任感,他就不会如此虚心地跟别人合作,力求使自己的节目不仅有高度的演唱水平,也在文学性上达到一定的水平。
    在演唱艺术上,他主张要多吸收融化其他艺术的长处来丰富和提高京韵大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他一直到晚年,始终把观摩著名演员的演出,作为自己扩开眼界、学习提高的课程。刘先生以前的京韵大鼓固然以唱为主,但也不忽略表情和身段对唱工的辅助和烘托作用。他认为,观众到剧场里来,既要听,也要看。曲艺演员不像京剧演员可以化好妆,穿上���头(服装),有锣鼓的帮助,因此,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唱工技巧的钻研上。但是曲艺演员,要想提高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还要注意脸上表情和身上的功架,使自己成为既能唱,又有表情和身段的演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京韵大鼓这门艺术,满足观众艺术欣赏上的需要。所以,刘先生的演唱艺术,就是既善于唱,又善于演,有极细致的面部表情和身段动作。像他表现武将勒住战马时的身段,垫步,以及大将对阵时的开打刀抢架势,都是吸收、融化了杨小楼先生的表演技巧而后创造出来的。   
    由于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因此他特别注意保护艺术的“本钱”——演员的身体和嗓子。他的生活有规律,就像钟表的齿轮那样不能错乱,而且相当朴素。   
    他每天什么时候起床、吃饭、遛弯儿、吊嗓、洗澡、睡觉、都有一定的时间。多少年来始终如一从不乱改。   
    他一生不动烟酒,不吃对身体不好、刺激性太大和容易上火生痰的东西。他最爱吃老米饭和青菜,有时候吃两片窝窝头。从来不吃大肉,他说吃肉生痰,坏嗓子。偶尔买一次牛肉,炖了汤,用汤烩菠菜吃,也不吃肉。我是回民,从来不在汉民家吃饭,刘先生虽然也是汉民,我却能常常在他家吃,就是这个道理。他常说:窝头、青菜、水果,可以使身体内的脂肪减少,消火去痰,对嗓子有好处。所以,天天才吃。   
    他睡觉之前还要含一片梨在嘴里;不咽下去。到第二天清早再吐出来,雪白的梨片变成黑红色,他说这就把演员嗓子里的痰和火吸出去了。   
    他每天要遛弯儿,打坐,他说这对演员的身体大有好处,特别是气。身体不好,气必然微弱,那么势必要影响唱,声带就好像笛子上贴的笛膜,要靠气吹才能响亮起来,演员没气力,声带虽好也难以唱好。   
    他去园子以前,一定在家先吊吊嗓子,把嗓子遛开花,然后到园子去,唱起来气也顺,嗓子也痛快。他到后台之后,静静坐在一边,喝一点水闭上眼睛,默诵一篇当天演的鼓词。然后,用一块热毛巾,蒙在脸上,到快上场前,拿下来。所以,他一出台帘,脸上就化了妆一样显得光亮红润。   
    正是因为他对保证身体和嗓子,采取了这样一些周密的措施,牺牲了许多平常人喜爱的生活享受,才换来了他那健壮的身体和洪亮的嗓音,一直唱到七十多岁,他的演唱始终是那样感情饱满、精力充沛。   
    他对待同事,诚恳热情、平易近人,从来没见他无故地发过脾气。所以,跟他一起工作的弦师、伙计,都是跟他合作了几十年的老伙伴,因为刘先生和蔼可亲,大家都非常敬爱他,尊重他,始终舍不得离开他。   
    他对朋友,一向是热情帮助,诲人不倦。平日我们相处,他处处都给予指点和启发。把他的艺术见解,个人心得,艺术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我,分析讲解,不厌其详,使我收益良多。譬如:他告诉我唱戏不要一出戏一个调门,刚开始可以唱得低一些,先把嗓音遛开,然后,中间再长一点。但,仍然不要长到满宫满调。到了最后,嗓音也遛开了,气也顺遛了,再把调门长到平常最高的高度。这样,即使嗓音可以承担繁重的唱工:又给观众一种越唱越有劲的感觉。中途歇场:最好只含一小口水,润润嗓子然后吐出来,不要拼命喝水,因为水灌满了肚子,把横膈膜压住,气喘不上来,反倒影响��。这些艺术经验,当时对我来说,的确非常宝贵,直到现在我的日常生活习惯,对待艺术的态度,喜欢创新的精神,很多都是受了刘先生言行举止的影响。所以,刘先生是我艺术生活中一位最亲近的“良师益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7 04:12 , Processed in 0.07721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