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879|回复: 0

转帖] 张宗祥与文澜阁《四库全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5 10: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宗祥,原名思曾,字阆声,晚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精版本,善书画,喜诗词,通岐黄,博学多才,治学严谨,一生于古籍校雠和辑佚用功至勤,一日可写蝇头小楷二万叫千字,曾经手抄古籍六千余卷,鲁迅先生戏称其为“打字机”。书法家沙孟海在1962年为其刻“手抄六千卷楼”玺印一方,称赞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卓越贡献。著有《书学源流沦》、《手抄六千卷楼随笔》、《冷僧书画集》等。他是著名学者、版本学家、书法家,1882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海宁硖石,1965年在杭州去世。张宗祥出身书香门第,少年时体弱多病,几乎成为残疾,后来刻苦力学,考中举人,和著名军事家蒋百里被称为海宁文武两才子。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浙江高等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1911年赴京考职,获得殿试一等的佳绩,任大理院推事、清华学堂教职。辛亥革命后回到杭州,任教育司教育课课长,兼浙江高等学堂教员。南北和谈后应蔡元培之邀赴京,任教育部视学、佥事。1918年受傅增湘之嘱,兼任京师图书馆主任,在京师图书馆首先创建图书装订修补部门,为古籍的保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全国图书馆都起了示范作用。1922年他任浙江省教育厅长,倡议和主持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厥功至伟,1925年任温州瓯悔道道尹,抗战期间在重庆交通部和中国农民银行任职,兼任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他为文澜阁《四库全书》安全返回杭州做了许多工作。解放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等。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之一。乾隆三十七年(1772)下令采集图书。三寸‘八年(1773)二月,下诏开四库全书馆,纪昀、孙士毅、陆锡熊等任总纂。四十六年(1781)首部抄迄藏于文渊阁,历时十年。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全书总计10254种,172860卷,其中包括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几乎总汇了中国清代乾隆朝以前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四库全书》完成后,乾隆令人缮写七部,分别藏于“北四阁”(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盛京故宫的文溯阁)和“南三阁”(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

  文澜阁于乾隆四十七年(1882)在杭州孤山圣因寺动工修建,次年秋天完工。建成后的文澜阁白墙黑瓦,秀丽典雅,左连白堤,右接西泠,背靠孤山,面临西湖。从乾隆五十二年(1887)开始,给文澜阁颁发藏书,到嘉庆初年结束,共颁发给文澜阁“书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册,为匣六千一百九十”。全部用太白连史纸抄写,朱丝栏,附插图,版框高208毫米,宽140毫米,尺幅比“北四阁”略小。排架庋藏仿照文渊阁成例,按照经、史、子、集分类。“经部葵绿绢面,史部红绢面,子部白绢面,集部黑灰绢面。”文澜阁藏书开始由浙江盐运使掌管,设有监理、编校、典守、司事等职,承担这些工作的大多是著名的学者,如陆费墀、程次白、陈其泰、陆匊等人。

  1860年和1861年,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文澜阁在战争中毁损殆尽,藏书也大量流失,后来经过杭州藏书家丁丙、丁申兄弟等人寻访搜集,保存了8300余册。光绪六年(1880),经过浙江巡抚谭钟麟提倡,文澜阁得以重建。建成后,保存下来的8389册残本从尊经阁回到文澜阁。接着,丁氏兄弟和当地士绅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补抄工作,到光绪十四年(1888),共计补抄阙书2174种,阙卷891种;到1898年为止,又补抄了38种。这时文澜阁《四库全书》已经达到3434种,34769册,和原来的数目已经相差不多了。民国四年(1915),浙江图书馆馆长钱恂在京杭两地聘请人员依据文津阁本又补抄250种,由于1915年是乙卯年,所以这次补抄被称为“乙卯补抄”。通过这次补抄,使文澜阁《四库全书》达到3684种。

  1922年,张宗祥任浙江省教育厅长,次年出面组织文澜阁《四库全书》补抄工作,请堵福洗(中甫)担任监理,主要依据浙江图书馆馆藏善本和文津阁《四库全书》分京杭两地进行补抄,浙图和文津阁本不全时,又借用民间精刻本进行抄校,抄写工作非常细致。这次补抄到1926年结束,共补抄阙书211种,4497卷,2046册;校正丁氏抄本中的213种,5610卷,2251册;重抄了577页;耗资16600余元。由于1923年是癸亥年,所以这次补抄被称为“癸亥补抄”。这次补抄的资金全部向浙江籍人士募集,非浙江籍者募资一律不收,当时浙江籍人士张元济、沈冕土、周庆云等人慷慨捐资,共襄此举。正是由于这次补抄全用浙江籍人士捐资,才为抗战胜利后文澜阁《四库全书》安然返回杭州埋下伏笔。“癸亥补抄”后,文澜阁《四库全书》更加趋于完备了。

  从1937年7月起,为了躲避抗日战争的烽火,浙江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将文澜阁《四库全书》分装140箱,连同浙图其他善本228箱迁至贵州,在贵阳流寓多年。194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张道藩命令将文澜阁《四库全书》搬迁到重庆青木关。1945年2月,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成立,张宗祥为委员之一。1946年,国民政府当局意欲将文澜阁《四库全书》搬往南京,张宗祥和陈训慈、竺可桢等人据理力争,以该书补抄时全用浙籍人土募捐之资,未用政府一笔一纸的理由相抗议,几经周折,文澜阁《四库全书》在南方六省颠簸流离了整整九年之后终于回到杭州,藏于钱恂馆长和张宗祥当年争取来的红楼内。

  1954年3月,文澜阁《四库全书》搬入原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杨虎在孤山修建的别墅青白山居。张宗祥非常高兴,说:“(青白山居)房屋在山上,光线足,空气流通,材料是钢骨水泥,真是一所最合格的书楼,现在就请它(文澜阁《四库全书》)住在里面。”后来还对来访的中央领导说:“个人意见,将来有可能在适当的地方修建一屋贮藏,自然是好。否则,就让《四库全书》长久住在此地(指青白山居)。”

  张宗祥毕生关注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安危存亡,甚至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抗战后期。文澜阁《四库全书》辗转迁运到了重庆青木关保存。有一次,重庆遭受日本飞机的轰炸,张宗祥的寓所被炸坏,当此危险关头,张宗祥舍家不顾,首先赶往青木关查看《四库全书》是否安全。现在,文澜阁《四库全书》是“南三阁”的唯一幸存者,经过多次补抄的这部《四库全书》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质量远远高于原写本。因为时过境迁,补抄时依据的许多版本是没有经过抽、删、改的精善本。而且它也和现存的文津阁本、文源阁本不同(七阁所藏《四库全书》本来就并不完全相同),而是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而张宗祥一生对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补抄和保护之功也将永不磨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7 04:12 , Processed in 0.08135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