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636|回复: 1

[点校] 登州府志点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2 06: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 卷十五 寺觀 仙釋附
蓬萊縣
萬壽宮 在畫橋南東岸,舊名“祐德觀”,唐開元間建。明有耍子者幼從師修真於此,遇異人,至,師不為禮,私食之。異人授以術,點鐵成金,師覺,異人遯去。耍子沐浴趺坐而化,遺一履。是日,城西三十里有人見其赤一足,逐一鵝行,曰:“煩寄吾師,吾尋異人去也。”(注1) 開元寺 在城內西南隅,唐開元建。明永樂八年、天順間、國朝順治十七年,累修。(注2) 晏公廟 在西南城上,明洪武十一年建。(注3) 普照寺 在東門內,明嘉靖九年改為縣學,萬歷十九年移建縣學,仍廢為寺。一在城東四十五里。 后土宮 在密分橋西,宋元豐二年建。(注4) 地藏庵 在宏濟橋東,俗呼十王廟。(注5) 三元宮 一在西門北,與關帝廟鄰,俗呼“三步兩廟”,明洪武六年建。一在畫橋北,一在東關,一在水城,一在劉家溝,其四鄉及各島又二十七處。又一在城南三里槃阿溝廟內,有積翠亭,壁鐫《六如老人歌》,為守備俞倬撰。細玩詩意,老人乃江南雲間人,工畫,少從董其昌、陳繼儒游,為諸侯上客,後博一官。明鼎革,逃而為僧,棲隱於此。第不言其姓氏耳。今墓在廟後。(注6) 泰山行宮 一在畫橋北,一在西關,一在水城,一在城南密神山上。明嘉靖間知府王允修建。其各鄉又數處。(注7) 三義堂 在東門樓側,明洪武十一年建。(注8) 元壇廟 在北門樓側,明洪武十一建。(注9) 張仙廟 在北城下,真武廟西,知府徐應元重修。(注10) 觀音堂 一在畫橋南,一在畫橋北,一在東關,一在水城。其四鄉又九處。(注11) 白衣庵 在城隍廟後,又白衣閣在城南六十里。(注12) 財神廟 在鐘樓西,即防撫署故址。俗猶以“軍門宅”呼之。(注13) 迴龍庵 一在縣學後,今廢。一在城東五十里。 吉祥庵 在密分橋北,今圯。 圓通庵 在城東北隅,今圯。又一在城西三十五里。(注14) 彌陀庵 一在北門內,一在水城蓬萊閣前。(注15) 三清殿 在水城天后宮東,明萬歷三十一年燬,總兵李承勲重建。國朝順治間防撫朱國柱重修。(注16) 白雲宮 在蓬萊閣前,明萬歷三十一年燬,總兵李承勲重建。國朝順治間防撫朱國柱、道光十八年知府英文各重修。(注17)  千佛寺 在蓬萊閣前,今圯。 毘盧閣 在丹崖山南麓,今圯。又菩薩閣在北關關帝廟後。(注18)  海潮庵 在丹崖山東偏城堞外,初名“潮海庵”,學政施閏章改今名。 雲曇庵 在水城。(注19) 眾神廟 在水城。 普靜寺 在北門外迎神仙橋東,明正統十年建。 祇圓寺 在西關外,俗名“給孤寺”。(注20) 永福寺 在來賓橋側。 鎮水庵 一在北關,一在搭地橋,一在城東二十里。 藥王廟 在城西南半里許,明萬歷三十八年建。一在北溝。(注21) 朝陽寺 在城西南三里。又朝陽庵,一在城東三十里,一在城南四十二里。 尉遲廟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注22) 鎮河庵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 峰埠頂廟 在城西三十五里。 北林寺 在城西南三十五里。 天清宮 在城西南三十八里蔚陽山上。 松柏寺 在城西二十里。 普鎮庵 在城西三十里。 壽安寺 在城西三十五里。(注23) 釋迦佛廟 一在西鄭村,一在唐家村,一在橫溝。又有木梁殿。(注24) 準提廟 在城西四十里。(注25)  興隆寺 在城西四十五里。 修真觀 在城南,久圯。王重陽嘗棲於此。城中畫橋高峻,王語人曰:“此橋逢河必壞。”金大定二年,州守何邦彥惡其不便,改造之,王語驗。人始悟其為仙。(注26) 龍泉寺 在城南三十里。 古城寺 在城南二十里。 白馬廟 在城南二十五里。 石柱庵 在城南四十里。(注27)石柱庵:在城南四十里巨山,一名玉皇頂,最高處450尺。山上建石柱廟,山下建石柱庵。 太平庵 一在城南四十里,一在城東南三十八里,一在城東南六十里。 普教寺 在城南四十五里。 金雞寺 在城南四十五里。(注28) 貫法寺 在城南六十里。 三教堂 一在城南六十里,一在城東九十里,一在長山島。(注29) 三皇廟 在城南六十里辛店。(注30) 慈雲庵 在城南七十里。 興龍寺 在城南九十里。 興福寺 在城南百里。一名“崮山院”。 龍興寺 在城南一百十里。 二聖廟 在城東南一里,明洪武二年建。 芝山廟 在城東南十三里,元大德間建,封神“孚佑侯”。(注31) 羽山廟 在城東南二十里,元大德七年建,今圯。(注32) 白佛院 在羽山。 龍山廟 在城東南四十里,宋元豐間建,封神“孚應侯”。(注33) 金果山廟 在城東南五十里。(注34) 丘祖殿 在城東南丘山上。(注35)  義昌寺 在城東南六十里,元至元四年建。 玉皇廟 在城東南七十里。又一在長山島。(注36)   湧金寺 在城東二十里。 鎮海庵 一在灣子口,一在城東六十里。 清泉庵 在城東三十五里。 修真庵 在城東三十五里。 富榮庵 在城東三十五里。 大勝寺 在城東四十五里。 聖壽寺 在城東六十里,潮水集。 天鏡庵 在潮水集。 文王廟 在城東六十五里。(注37) 勝興寺 在城東八十里。 沙往寺 在城東八十里。 祈雨頂廟 在城東九十里。 鐵佛寺 在欽島。 石佛寺 在鼉磯島。 太公廟 在演武廳後。又有三義堂。 延齡塔 在城東四十里,道人逄行道百十三歲卒,葬於此。

文宗 登州王氏子,幼年投延洪院,傳大乘戒。徽宗每宣入內講經,賜紫衣,號“禪鑑大師”。(注38)  曉初 資慶禪院僧,嘗供養真武院,臨海島,有邵武軍周應等百餘人欲入院劫奪,曉初趺坐先覺,報。巡司到院設伏,應等至,俱被擒。事聞,賜紫衣,號“真應大師”。(注39)  一目九仙 一人雙目,導八瞽者行乞於市。後州守遇於北關橋上,以書示之,九人後化去。遂改橋名“迎仙”云。(注40)

李國用 登州人,寓杭州,能望氣占休咎,崖岸倨傲。時趙文敏公為七司戶,風瘡滿面,李遙見即起迎,謂坐。客曰:“我過江僅見此人,瘡愈,即面君矣,公輩記取。”異日,官至一品,名聞四海。後如其言。蓋嘗得仙術,能洞視五臟云。(注41)

馬真一 《縣志》作貞一,不知何許人。天啟乙丑抵登,預識郡變,有《登州府遼陽城之歌》。陜西舉人陳尚策曾於華山謁之,問以後會,馬曰:“登州。”崇禎辛未,策果除郡推官,馬適至,多隱語。至登陷,方驗。(注42) 董光純 自稱安丘人,崇禎三年忽至登,言語顛越。著白布衣,遍書其上,多不可曉。偶於街頭狂叫曰:“二十一,十字口,兩條骽,無處走。”未數日,監軍道黃孫茂果為島將劉興治所害。(注43) 徐釣者 自言東海蓬萊鄉人,常櫂舟鄂渚,每將魚市酒。人逐之不可近。(注44) 馬繡頭 不知何許人。崇禎辛未至登州,方大旱,結壇於郊,雨下如注。(注45)

   注1:萬壽宮:為皇帝生日祝壽祈福之所。據《福惠全書》記載:萬壽聖節官吏不可行刑,並賜酒“俾獄底馀生。”地方官府照例須進表箋與禮品慶賀。  耍子:玩耍。這裏指浪子。  修真:道教語,學道修行叫修真,修行完结称真人。  異人:奇人,這裏指神人、方士。  師不為禮,私食之:是說師傅不以禮接待,而耍子暗中供給食物。  遯dùn:通“遁”,逃。遯去,逃走。
注2:开元寺:唐開元二十六年,玄宗詔令天下諸州、道各立一佛寺,以開元紀年為寺名。可知開元寺建築上限在開元二十六年。其時登州剌史當為徐惲(據《嘉泰吳興志》推得)。
注3:晏公:本為海中一神龍,常興風作浪,海域不平。後被媽祖收為部下,滄海始風波不興。百姓建廟以禱之。
注4:后土:即一方土地之神。《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后土。”鄭玄注:“后土,土神。”又《禮記•檀弓上》:“君舉而哭於后土。”鄭玄注:“后土,社也。”后土作为土神,上古皆以為男性,如《國語•魯語》:“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中古受天陽地陰說影響,漸變為女性,俗稱后土娘娘。
注5:地藏:即佛教中的地藏菩薩。佛教說地藏菩薩受佛祖釋迦囑託,在彌勒出生前,自誓渡盡六道眾生,始願成佛。於是他常現身於地獄以救苦難。  十王:即佛教中主管地獄的十位閻王。他們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十王佈局有的各居一殿,共十殿;有的十王環坐一殿。
注6:三元: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又稱天官、地官、水官三官,是道最早敬奉的神靈。《云笈七簽》卷五六云:“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明歸有光汝州三官廟記:“三官者,出於道家。其說以天、地、水府為三元,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皆以帝君尊稱焉。”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括,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如《儀禮•覲禮》:“祭天燔柴,祭山川陵升,祭川沉,祭地瘞。” “升、沉、瘞”祭禮,是天子的專利。 《六如老人歌》:見道光版《重修蓬萊縣志•藝文志下》,作者俞倬,康熙二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在任登州鎮中營守備。 注者按:《縣志》將《六如老人歌》收入明詩,失當。  董其昌、陳繼儒: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陳繼儒(公元1558—1639年)皆明末書畫名家。  鼎革:革,去故;鼎,取新。這裏指改朝換代,即明朝為清朝取代。
注7:密神山:一名文峰頂,俗稱廟兒山,海拔220尺。秦山行宮,俗稱南頂廟,明嘉靖十六年建。廟中有塔,遠望之如筆架,直對縣城,其為邑鎮山。泰山行宮:祀天妃玉女碧霞元君之廟,所在比比,為鄉民求子嗣之廟。 王允修:北直容城進士,嘉靖二十至二十三年在任登州知府。
注8:三義:《國語•晉語一》:“民生於三,事之如一。”韋昭注:“三,君、父、師也。”《國語•周語下》:“紀之以三,平之以六。”韋昭注:“三,天、地、人也。”義,順應之義。三義堂,為敬崇膜拜順應天、地、人自然與君、父、師人倫之所。
注9:元壇,即財神趙玄壇(因避皇帝諱而改“玄”為“元”),道教所尊奉的財神趙公元帥。始見於晉干寶《搜神記》,傳說為進財安福的神靈。《姑蘇志》云:神姓趙,名郎,字公明。傳趙公元帥生日為農歷七月二十二日,故登州地面商家至今保留於該日燃放煙花鞭炮之俗,以祈财货又收。
注10:張仙:《續文獻通考》認為張仙是指四川仙人張遠霄,可為人消災避邪,助人得子。《歷代神仙通鑒》云:张仙,五代四川眉山人,於青城山修道成仙,持一彈弓,專打禍亂人間的妖魔;又能使人得子,故為送子護子之神。   真武:又稱玄武,《楚辭•遠遊》注雲:“玄武,北方神名。”又稱玄天上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為道教神仙中的玉京尊神。
注11:觀音,即觀世音,因唐時避太宗李世民諱,故省稱觀音。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意為觀察聽取人間一切愁苦聲音而普救之。形象慈眉端莊,具有無量的智慧神通。唐張說《觀音菩薩像頌》:“我聞上古有聖人,心入群有,身包太空,普觀一切聲音,其名曰觀音菩薩。”
注12:白衣庵:其名由登州《薛仁貴征東演義》故事而來。《舊唐書•薛仁貴傳》:“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蘇軾《答龐參軍》詩:“白衣挾三矢,趁此征遼年。” 
注13:財神:掌管錢財之神,與趙公元帥非同一人,各地所供奉神靈也不盡相同。諸安仁《營口雜記》:“拜年者必先拜其所供影燈,影燈者,外畫財神,內點以燭。有八尺馀長者在中,左招財,右利市。”此處財神當為“五路財神”,招攬八方財路,生日為正月初八,即古時開市之日。
注14:圓通:佛教語。如《楞嚴經》卷二十二:“蒙佛開啟,慧覺圓通,得無疑惑。”意為得佛祖教誨,不偏不倚,覺悟法性。
注15:彌陀:佛教阿彌陀佛的省稱,意譯為“無量壽佛”,西方極樂世界教化之主,與釋迦、藥師並稱三尊。
注16:三清:玉帝之鄉,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殿內供奉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靈寶天尊、太清境境教主道德天尊。呂洞賓《七言》詩云:“津能充渴氣充糧,家住三清玉帝鄉。” 李承勲:見《本志•武秩上》。 朱國柱:見《本志•海防》。
注17:白雲:語出道家。《莊子•天地》云:“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喻在此修行為成仙去處。 英文:見《本志•海防》。
注18:毘盧:佛名,毘盧舍那的省稱,即“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最高神明,他能消除一切黑暗而普照宇宙,利養萬物,被奉為真言密教教主。
注19:雲曇庵:庵在白雲飄忽之中,故名。曇tán,密集的雲氣。
注20:祇圓:即祇園,“祇樹給孤獨園”的簡稱,印度佛教聖地之一。相傳釋迦牟尼成佛後,嬌薩羅國的給孤獨長者大量黃金購置園地,建築精舍,請釋迦說法。故俗名“給孤寺”。
注21:藥王:藥王各地供奉不一,如扁鵲、孫思邈等。炎帝神農氏發明稼穡,品嚐百草,救民於疾苦。故登州地面尊奉的藥王神為炎帝。
注22:尉遲廟:尉遲恭,字敬德,唐代開國功臣,封鄂國公。貞觀十九年以太常卿左一馬軍總管從唐太宗征高麗,過路登州,晚年好道,飛煉金石,服食雲母粉,給登州留下許多傳說。
注23:壽安:牡丹之一種。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花釋名第二》:“細葉粗葉,壽安潛溪緋,以地著。……人謂牡丹花王。”因其寺多植牡丹,故以花名寺。
注24:釋迦:印度族名。釋迦牟尼(約公元前563-483年),佛教始祖。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為中印度迦毘羅國王淨飯王長子。年十九入雪山苦行六年,在菩提樹下得悟世間無常諸理,年八十園寂。佛教徒尊他為釋迦摩尼,意即釋迦族的聖人。 佛:佛陀的簡稱,本義為“覺”,義為使群生覺悟。《後漢書•明帝紀下》:“佛者,漢言覺,將悟群生也。”
注25:準提:意為“清淨”,佛教菩薩名,又稱準佛母,是密宗蓮華部六菩薩之一。他福德智慧無量,無幑不至守護眾生。菩薩形象為三目十八臂。
注26:王重陽(公元1111年—1170年):道教全真派祖師,咸陽人。原名中孚,入道後改名“嚞”,道号重陽子。金大定七年來登州布道的第一駐地,他在登州創建全真道,登州道教遂大興盛。“河”與“何”音同,“此橋逢河(何)必壞”,讖言也。 何邦彥:金大定二年在任登州剌史。因原畫河橋結構不合理,故改造重建。
注27:石柱庵:在城南四十里巨山,一名玉皇頂,最高處450尺。山上建石柱廟,山下建石柱庵。
注28:金雞:佛教語,喻佛法東來。《景德傳燈錄•道一禪師》:“金雞解銜一顆米,供養十方羅漢僧。”
注29:三教:指儒家教授弟子三種內容,稱“三德”或“三教”。漢徐幹《中論•治學》云:“先王立教官,掌教國子,教以六德。曰智、仁、聖、義、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藝,曰禮、樂、射、御、書、數。三教備,而人道畢矣。”
注30:本地人俗稱“三官廟”。三皇歷代所指不一:漢孔安國、鄭玄,唐唐成玄英、孔穎達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東漢高誘以伏羲、神農、女媧為三皇;東漢班固以伏羲、神農、燧人,或伏夔、神農、祝融為三皇等。
注31:芝山廟:為供奉全真教祖師呂洞賓專廟。呂洞賓,俗名呂岩,民間一般稱他為孚佑帝君、純陽夫子、恩主公、仙公、呂祖等,道家則稱他為妙道天尊,佛家又稱之為文尼真佛,為民間傳說的八仙之一。宋徽宗崇信道教,宣和元年(1119),詔封呂洞賓為「妙通真人」。元世祖至元年(1269)封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純陽演化孚佑帝君。元成宗大德間封呂洞賓為“孚佑侯”(孚佑,保佑、庇佑之意),元武宗至大三年加封為純陽演化孚佑帝君。
注32:羽山,俗名雨山。其上有廢城,相傳為魏將田預所築,禦吳將周賀,因其地近殛鯀處,故俗稱其為鯀城。羽山廟專祀夏禹之父鯀之寺。清许鸿磐《方舆考证》卷二十一:“羽山,在(登州)府东南三十里。《尚書》:“殛鲧于羽山。”孔安國注:“在齊東海中。”《寰宇記》孔安國注:“其山在齊東海中。”即此也。《九域志》:“蓬莱有羽山。”
注33:龍山廟:本為宋代供奉能禁虎為暴的陳姓之人。金代末年,丘處機居登州時此廟就成為他每年消夏及供奉其祖師呂洞賓(元世宗敕封呂洞賓為警化孚佑帝君)與王重陽之地(王重陽原名中孚)。故元代之後成為專祀呂洞賓與王重陽的廟宇。
注34:金果山廟:金果山,古名金山,明朝在此開礦。山巔有文昌閣,山坡有藥王廟、元君廟、蟠桃宮、文昌廟。舊時三月三日廟會甚盛。金果山廟當為群廟之稱。
注35:丘祖殿:在城南六十里丘山上。丘山,古名虞丘山,海拔273尺,宋元時丘處機曾隱居於此。故一名隱丘山。丘祖殿本名為“丘山庵”。長春子丘處機居此度夏、布道。丘處機居燕京四年,其弟子、再傳弟子多分赴各地,凡丘處機居處,皆得擴建,丘山庵隨增建為“丘祖殿”。
注36:玉皇:道教稱天帝為玉皇大帝,簡稱玉帝、玉皇。
注37:文王廟:專祀周文王姬昌被囚演易之廟。史載,商末紂王荒淫殘暴,囚禁西伯姬昌於羑里城達七年,其間他發憤研究伏羲八卦,將原有八卦推演至六十四卦、384爻。明《河南通志》載:“文王廟在湯陰縣北八里羑里城中,昔文王演《易》之所,後人因建廟焉。”蓬萊文王廟,其意同此。
注38:王文宗:又称王文卿,与徐神翁、王老志、林灵素等道士一起深得宋徽宗厚待。  大乘戒:大乘,佛教派別之一。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別,發大心願者所乘之大車(或稱“大路”),稱“大乘”。“大乘”教派強調利他,普度一切眾生,主張不但僧眾可以涅盤,一般俗家弟子也可以達到佛的境界。戒,即“戒行”,佛教指恪守戒律的操行。    紫衣:紫色袈裟。宋道成《釋氏要覽》云:“按:《唐书》,則天朝有僧法朗等九人,重譯《大雲經》畢,並賜紫袈裟銀龜袋。此賜衣之始也。自後諸代皆行此賜。至大宋太平興國初,許四海僧入殿庭,乞比試三學,十條全通,乃賜紫衣,號為‘手表僧’。”得朝廷賜紫衣,當是最為榮耀之事。
注39:曉初:康熙版《山東通志》:“登州人,住辛山白雲資慶院為維那僧,善奉。佛院有真武像,朝夕頂禮,山臨海島。有邵武軍周應等乘間謀劫。曉初趺坐,感真武告之曰“巡司設伏以待”。應等被擒。事聞,特勅改資慶為真武院,並賜初紫衣,號“真應大師”。   維那僧:管理僧眾事務,位次於寺主方丈。    真武:本為玄武,即北方七宿的總稱,因以北方之神。因避宋聖祖財神趙公元帥趙玄壇(趙公明)之諱,遂改“真武”。    邵武軍:駐紮登州地面來自福建邵武人组成的軍隊。    趺坐:盤腿端坐,俗云“打坐”。
注40:化去:亦稱“尸解”,蛻形而往,即神灵脱离肉体,飛昇成仙。
注41:李國用: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相术》:“國初有李國用者,自北來杭。能望氣占休咎,能相人。其人崖岸倨傲,而時貴鹹敬之。謝後諸孫字退樂者,設早饌延致,至即據中位,省幕官皆坐下。坐不得其一言以及禍福。時趙文敏(赵孟頫)公謂之七司戶,與謝姻戚,屈來司飯。文敏公風瘡滿面,李遙見,即起迎。謂坐客曰:“我過江僅見此人耳。”瘡愈即面君,公輩記取,異日官至一品,名聞四海。方襄陽未破時,世皇命其即軍中望氣,行躍三兩舍,遄還,奏曰:“臣見卒伍中往往有台輔器,襄陽不破,江南不平。置此人於何地?”噫!李之術亦神矣。國用,登州人,嘗為卒。遇神仙,教以觀日之法。能洞見肺腑,世稱神相。”趙孟頫(公元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時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卒,封“魏国公”,諡“文敏”。
注42:天啟乙丑:公元1625年。《縣志》作“萬歷乙丑”,而萬歷無乙丑之年;又陳尚策在任登州府推官為崇禎三年至七年(公元1630—1636年),辛未為公元1931年,馬真一來登州較陳尚策任職登州早五年。  马真一:《奉天通志•仙释》卷二百二十二:“馬真一,河南人,年百餘歲,明季居廣寧北鎮廟中,採蘑菇拾野果為食。會廣寧大旱,經略袁崇煥使禱雨,立應。後去之山海關,與士大夫談經論藝,為人言休咎,率奇驗。後不知所終。”据《广阳杂记》,他属全真教丘处机龙门派第六代弟子。   預識:預知。   《登州府遼陽城之歌》:不詳其辭。《縣志》云:馬真一與陳尚策“相與別海上,多隱語,至登陷,乃驗” 。抵旅順,旅順陷。“大約所至之處,後必有變。”
注43:顛越:翻轉,顛倒,猶今言“顛三倒四”。
二十一,十字口,兩條骽,無處走:骽tuǐ,同“腿”。讖言黃孫茂將被島將劉興治所害。見《本志•海防》(注13)
注44:櫂舟鄂渚:櫂zhào,通“棹zhào”,櫂舟,劃船。鄂è,楚地。渚zhǔ,小洲,水中小快陸地。   將魚市酒:提着魚換酒。
注45:馬繡頭:即馬真一,馬繡頭應為綽號,河南人,原名馬象乾,全真教丘處機龍門派第六代弟子(龍門派字輩為“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周亮工《因樹屋書影》、张瑶星《玉光劍氣集》兩書均有馬繡頭的記載,而張瑤星是時任登萊總兵張可大之子,隨父親在署中,應該是親見者。兩書記述與馬真一的年齡、時間、地點、行事相同。故《府志》將一人分作兩人有誤。
小結:登州各州縣大量寺觀,反映了登州地域先民的社會關係與祠神信仰,國家通過“賜額、賜號”形式達到對民間祠神信仰一元化的控制。以宋代祠廟政策為例:對帶有“巫”者特色“淫祀”加以彈壓;而認定對民有功的“正祀”則授與封號、廟額,以構建新的祭祀體系。至於神祉種類方面,除了名山大川、歷代聖帝名王、忠臣烈士外,尚有民間巫者特徵如媽祖神祉授封。此外以神祉治水、兵旱、瘟疫等有功者也很多。因為有 “賜額、賜號”得到統治者的認證,這就是各州縣寺廟宮觀出現那麼重名的原因。本注凡重覆的寺廟等,只在第一次出現中加注釋,如玉皇、泰山行宮、白衣、觀音等,其餘不再另注。

黃縣
普安寺 在縣治東北樂育坊,宋元祐中建。 福壽庵 在文昌廟西。 地藏閣 在北街。 白衣庵 在北街。 潮音庵 在白衣庵側,明萬歷四十八年建。 張仙廟 一在北街,一在東北月城上。(注1)  金姑廟 在城隍廟內。(注2)  觀音閣 在西門樓,明崇禎十年知縣任中麟建。又一在北關,一在西關,一在李博疃。 玉皇閣 一在東關,一在西關,一在縣東南鳳凰山上。(注3)  慧燈庵 一在東關,一在縣東五里,一名“義樂院”。 真君廟 即“二聖廟”,在西關北,元至元間建。(注4)  三元宮 一在南關,一在北關。一在城南江家莊,明天啟、崇禎間累修。一在縣西九里。又一在縣東南四十里,道士高和鑑,棲霞人,居盧山觀,康熙間大旱,知縣朱作鼎命祈雨,高擲繩空中,若有物繫之者,使左右力掣之,霹靂一聲,大雨如注。朱喜,築此廟居之。縣東有螣害稼,高納螣於瓶,埋之,害遂絕。後有鄉人遇於萊州,及歸,已卒三日矣。啟棺,惟袍履存焉。(注5)  金華宮 在小欒家疃南,不知創建何年。元清虛大師鞠道士與王志全同修之。乾隆間改為關帝廟,額曰“金華宮故址”。(注6) 泰山行宮 境內數十處。  寶唐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相傳為唐時建。內有七塔,元至大二年建,故又名“寶塔寺”。王和尚號寶如,文登于氏子,九歲而孤,剃度於此,能解經義,徧游名山,既而造湖之武康,至柏山資壽禪林,得臨清正宗三十二代素宏,遂皈依為師。順治丙申返登,後建法源禪院於邑之小河。著《語錄》三卷。  法源庵 在縣東北十五里,康熙間僧性玉建,李蕃改名“叢林寺”。(注7)  真一觀 在縣東北十五里。(注8)  慈救寺 在縣東南泉水疃,內有朱公祠,知縣宋作鼎曾施地六十畝,僧建祠以祀。(注9)  真定寺 在萊山之麓。一名“萊山院”。相傳唐黑虎禪師始居萊山洞中,太宗東征,有二黑虎當路,車馬莫敢過。頃之,至洞前,禪師呵之,使去。因問東征之事,師曰:“決勝。”果凱旋。為建寺,賜名“真定”。  文基寺 在縣東南二十里。 潛塘庵 在掇芝山內,有九峰閣。  洋仙臺庵 在石城山麓。  海晏寺 在縣西五里。  海雲寺 在縣西北二十里。  靈源觀 在貴嶺之麓,元初道士王志全建。志全,邑人,為沖虛大師弟,號虛元大師。又嘗事丘長春、王玉陽、郝太古,後建此觀以居。其弟子崇和大師、戰道清及宋道靜、趙志雲、程志靜等,碑尚可考。(注10)   延真宮 在盧山下,祀盧童子。童子,晉時人,幼有至性,九歲居盧山,得食茯苓,騎白鶴昇仙。隋曰“昇天觀”,唐曰“仙君觀”。宋熙寧中,因郡守李良輔禱雨有應,封為“沖禧真君”,賜額“延真宮”。金沖虛大師趙道士居此。(注11)  石泉寺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原名“昭慶寺”。唐貞觀元年建,宋建隆間、明萬歷間、國朝雍正七年累修。內有石鼓,澗泉之勝。  王將軍廟 在石泉寺北,祀李密將王伯當。禱雨多應。  玉泉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  定清禪院 在玉泉寺側,俗名“七夼庵”。   祥光宮 在縣西南四十里。  善繼庵 在黃山館。  鎮河寺 在黃山館西河岸。

周真人 年十五有道術。往投師陸翁,陸逐之,乃獨居澗側。有虎伏於澗口,陸異之,遂拜周為師焉。

孫教鸞 邑人。髫年好道,游至潞安長治縣,年六十八始娶妻。生二子:汝忠、汝孝;傳其術。年百有六歲卒。
注1:張仙廟:據同治版《黃縣縣志》東北月城上之張仙廟為生員唐發早所修。
    注2:金姑:據同治版《黃縣縣志》作“金姑娘娘廟”,為治蝗之神。
    注3:玉皇:道教稱天帝為玉皇大帝,簡稱玉帝、玉皇。唐李白《贈別舍人台卿之江南》詩:“入洞過天地,登真朝玉皇。”
注4:真君:道教對修行得道者的尊稱。此廟奉祀能治理水患的趙昱,元至正間建。《歷代神仙通鑒》卷一三:(唐太宗時)有道士羽衣襤褸,自言蜀中趙道士。有司具奏,擬是隋故將趙昱,曾平水患,被封為神勇大將軍。
注5:朱作鼎:正白旗監生,康熙二十八年至三十八年在任黃縣知縣。朱公祠:奉祀朱作鼎之祠。  螣tè:吃禾苗葉子的害蟲。《詩•小雅•大田》:“去其螟螣。”毛傳:“食心曰螟,食葉曰螣。”  高和鑒,為盧山觀住持道士,清初人。
注6: 金華宮:供奉晋代著名道教神仙黄初平。黄初平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兰溪,原是一名放羊的牧童,在金华山中修炼得道升仙。宋代敕封为“养素净正真人”。  元清虛大師鞠道士、王志全:鞠道士當為丘處機弟子鞠志圓。丘處機居燕京四年,其弟子、再傳弟子多分赴各地,建立宮觀。
注7:李蕃:(1621--1694)字錫徵,號懶庵,通江人。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官黃縣知縣。興利除弊,有古良吏之風。著有《雪鴻堂文集》十八卷,
注8:真一:道教指保持本性,自然無為。後泛指養生之法。《鬼谷子•本經陰符》云:“信心術,守真一而不化。”意思是除去欲望,保養血氣,然後能真一。
注9:朱公祠:當為“宋公祠”之誤。
注10:丘長春、王玉陽、郝太古:全真道開祖王重陽弟子,七真中三人。
注11:李良輔,宋庫部郎中,熙寧八年至元豐二年(1076-1080)在任登州郡守。明唐順之《歷代史纂左編•釋道》云:金大定九年王重陽攜弟子譚處端等至延真觀,于王皇殿西壁題詩,有“杳杳飚輪去不迴,鸞驂鶴馭破雲堆”句。

福山縣
福聖寺 在縣治西南,金大定間建,明成化、萬歷、天啟、崇禎、國朝康熙、乾隆間累修。(注1)  修真觀 在縣治南,金大定二年建,王重陽曾居此。明洪武、成化、萬歷間累修。(注2)   喜雨庵 在縣治後,國朝順治十八年建。康熙三年旱,知縣張大本禱雨有應,因額曰“喜雨”。(注3)   福賢庵 在縣治西,明崇禎十七年重建。   宇真觀 在縣治西。久廢。  三元宮 在東月城內,明萬歷三十五年建。又一在縣北五里,明洪武年建。 財神廟 在縣治後。  藥王廟 在鹽場村,明萬歷四十一年、國朝雍正四年、乾隆五年累修。 白衣庵 在縣北二里。 芝楚寺 今名芝水寺,在縣東北十五里,唐先天三年建。(注4)  洪福寺 在縣東北二十里,碁山南麓,俗名“碁山寺”,金大定十六年建,國朝順治三年重修。寺東有石塔十三級,風搖即動,人上下有聲,甚奇。 辛璋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明洪武十三年建。久廢。 祝聖道院 在縣東南二里芝陽山上,元至治壬戍重建。明永樂十年、萬歷十七年累修。  山陽寺 在縣東南東南塗山上,原名“壽聖院”,宋宣和二年建,國朝乾隆二十六年重修。(注5)   神山廟 在縣東南神山上。  嚴因寺 在縣東南東南二十五里,今名“朱庵寺”,宋天禧四年建。(注6) 壽聖院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金大定十二年建。 集賢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國朝順治十一年重修。 多佛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今名“高鑪寺”,唐中和三年建,國朝順治間重修。(注7)  會義觀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久廢。  清真觀 在縣東南四十里。久廢。 鎮水廟 在縣南六里。  金堆寺 在縣南十五里,五代顯德時有僧結廬於此,宋慶歷八年改建成寺,皇統九年重修。 相公廟 在縣南三十里。 單駕廟 在縣南三十里。 鎮前山廟 在縣南三十五里。 峆(山盧)廟 在縣南四十里,元大德五年建。明僧照圓車氏子戒律精嚴,天啟間同眾坐山門,忽風雨摧折大椿一株,因為眾講祇樹園事,遂入方丈而逝,年八十二。  紅樗庵 在獅子山南。 黃山院 在縣南五十里,明正德三年建,國朝順治八年重修。   德勝廟 在縣南二十里,碑稱神劉姓,世以十八郎呼之,元延祐初建,明永樂七年、國朝康熙十年累修。   重興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久廢。  積金觀 在縣西二里積金山上,一名“通仙宮”。金大定間建。元至正二年、明永樂六年、十六年、萬歷十一年、國朝乾隆十八年累修。金馬丹陽修煉於芝陽山洞,又於此觀為黃籙醮主。內有丹陽及王重陽遺像,詩歌石刻猶存。(注8)  奇泉寺 在縣西三里奇泉側,僧果燦,邑人,蕭氏子,通釋典,善書,工詩文,遍訪名剎,後焚。修於勞山之華嚴庵,骨塔尚存。著有《詩集》一卷。寺外林樹茂密,春日梨花尤盛。  興國寺 在縣西北十五里,元元統元年建。久廢。  玉皇閣 在縣西疋(雅)山上。  松嶺庵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明萬歷間建。國朝乾隆十九年重修。 普福庵 在側立山東,順治九年僧海貞建,山西太原人,幼受戒五臺。一夜,夢有指示者曰;“爾緣在泰山東。”遂東來,談經登、萊間。既而自建此庵,居之。戒律嚴明,預言死日,至期,攝衣據坐而逝,年七十三,骨塔在庵東北隅。  普安寺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今名“側立寺”。金皇統二年建,大定二年敕賜“普安禪院”。國朝順治間、乾隆二十二年累修。金希公戒師,邑人,張氏子,明昌間居此。志節孤高,遠近慕之。 千佛寺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俗名“古縣寺”,唐先天五年建。明萬歷三十八、崇禎八年、國朝康熙間累修。(注9)   保定庵 在古縣村,國初戒僧黑和尚號保定,自都至,邑人王道增建此居之。 資福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宋宣和二年建。  磁山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磁山洞之北,明洪武三年、天啟七年、國朝康熙八年累修。
國朝
郝德玘 少為道士,苦志煉修。乾隆九年,里人重其道行,延入陽主廟,預知死期,結趺化去,眾乃製龕以葬,并建浮屠表之。(注10)

注1:福聖寺:該寺是專為演習朝賀禮儀、祈求福祐之所。金大定三年建,也是“僧會司”(政府管理僧院機構)辦公地。
注2:修真觀:《福山縣志稿》:金大定二年道門王道周建 。
注3:喜雨庵:顺治十八年知县申修建。
注4:芝楚寺:本名只楚寺,唐先天三年僧人法常建。
注5:山陽寺:宋宣和二年僧人法慶建,實為道觀,也是“道會司”(政府管理道院機構)辦公地。
注6:嚴因寺:宋天禧四年僧人福興建。
注7:多佛寺:据《福山县志稿》多佛寺为唐中和三年僧人祖远建。
注8:通仙觀:据《福山縣志稿》,通仙觀由運衍等建于金大定十二年。黄籙:道士設壇祈禱時所用的黃色紙帛符籙。符籙另有玉籙、金籙不等。黃籙醮主,即祭神祈禱時的主祭。
注9:千佛寺:唐先天五年由僧人善慶建。
注10:郝德玘:清人,阳主庙黄冠道士(主持道士)。云游所至,苦志练修。乾隆九年里人重其道行,請入主陽主庙。朝夕自甘饥寒,募修大殿、东西两配殿及三门寝宫、十王殿宫殿戏楼等,殿宇煥然一新。闲居焚香静坐,仙经道牒無所不修,预知人之死期。  結趺:是說兩腳交結在一起,俗語盤腿。  浮屠:本為佛教語,佛塔。這裏指尖形塔墓。

棲霞縣
玉皇廟 一在縣治西,一在城南三里店。  延福寺 在縣治西,元至正間建。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注1)  元帝廟 在北門外。(注2)   三司廟 在北門外,國朝康熙七年重修。(注3)   慈濟庵 在南門外。   三元宮 一在西關外。一在臧家莊,康熙三十年建。  觀音閣 一在西關外,一在北門外。   太虛宮 在縣北十里,金明昌五年建,本名“濱都觀”,一名“濱都宮”,即元道士丘處機修道之所。邑濱都里人,年十九入崑崳山,師王重陽,著有《蟠溪鳴道集》,濱都道人王一興刊以行世。宮後有古柏二株,枝幹若枯,而歷久不朽。相傳為長春手植。  丘真人庵 在縣北十五里公山上,內有處機石像。咸豐十一年、同治六年兩次捻患顯靈救民。(注4)

    注1:延福寺:該寺是專為演習朝賀禮儀、祈求福祐之所。
    注2:元帝廟:即玄帝廟,主祀玄天上帝,或稱北極大帝,相傳因其法力巨大,能驅妖治病,故為道教崇信。元帝廟實為道觀。
    注3:三司廟:據乾隆《棲霞縣志》,該廟奉祀三國名將關羽、張飛,宋名臣包拯。邑人桑谷寶建,康熙七年知縣胡璘重修。
    注4:丘真人:丘處機(1148—1227),全真教七真之一,道号长春子,龙门派開祖。元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年)丘處機七十三歲,應成吉思汗之請赴中亞諧見,授以虎頭金牌、璽印,賜“神仙”号,令掌管天下道门,大小事務由“神仙”處置,他人不得干預。
   
招遠縣
二聖廟 在東關。  觀音堂 在東關外。  泰山行宮 在縣東里許滾泉山上,城西北隅有遙參亭,進香者皆先一日於此通誠云。  玉皇廟 在滾泉山上,其側又有三皇廟。(注1)   太平寺 在縣東十里。  仙姑殿 在縣東十五里,邑人為王仙姑建。王居縣南村落中,日樵於野,不采而薪自集,後卒於樵所。村人掘得石槨,題曰:“仙姑之墓”。因葬之,立祠祀焉。 陽華寺 在縣東三十里,元至正四年建。  興國寺 在縣東南五十里。  普照寺 在縣西南半里許,元至正三年敕建。明洪武十三年、萬歷三十三年、國朝順治十四年累修。(注2)  三元宮 在縣西南一里。 趙家庵 在縣西南三里。  齊山院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高道人不知何許人,曾於山南闢洞而居,自署“日忘機洞”。并於洞南建此院,植桃數百株,暇輒擕具游四方。平築道路,寒暑無閒。投以錢,輒不受。如是三年,後不知所往。至今春日遙望山腰,萬花爛漫,即道人舊居也。 迎仙觀 在縣西,地名“西觀”以此。(注3)   霧雲山寺 在縣西十五里。  聖水庵 在縣西二十五里,原名“湧泉寺” ,明萬歷間建。庵中雙泉出石罅,故名。(注4)  靈山寺 在縣西四十里,有南北二寺,禱雨多應。  確山觀 在縣西五十里山上,有山神祠,祈子者多應。  朱仙觀 在縣西北二十里。  張公廟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塔子山上。神名“德立”,土人禱雨多應。  張畫山庵 在縣北十五里。  長山庵 在縣北十八里。 大里院 在縣北二十里。  鍊陽觀 在縣北三十里,金泰和中建。相傳馬丹陽鍊丹於此。(注5)  竹林寺 在縣北三十五里。(注6)  黃山庵 在縣北四十里。  清涼寺 在縣北五十里。  萊山廟 在縣東北十五里。  石佛寺 在縣東北七里。相傳其地有聲後,石佛見,因建為寺。  祥光觀 在縣東北雲屯山。有上下二觀。(注7)

張道人 不知何許人。幼居畢郭鎮之西大寺,遇異人授以五桃食之,遂得狂疾亡去。後有鄉人赴濟南適見焉,趺坐椶團上,有問疾者輒抽椶毛與之,無不立愈。既而移於濟南西山洞中,終日不食,後羽化。 張仙 初為傭,耘田若有神助。後居羅山燈草澗,茹松柏,絕穀食,三年蟬蛻於山巔,土人壘石掩之,至今存焉。 周祖師 埠頭村周太公與四子入螺山采木,忽聞兒嘑,見一虎在兒旁,逐之,虎忽不見,惟錦被裹兒,抱歸,有之。年十二始能言,冐周姓。後往螺山修道,與神仙六公同昇。

班全真 不知何許人,居羅山石洞。黃邑一孝廉應公車謁之,班曰:“公此行必捷,當令某邑。”孝廉行後,班呼常供薪米者數十人,告之曰:“洞中數年,無以為報,惟期諸公以清凈為心,不爭為福。”言畢長逝。人遂葬之山上。孝廉果成進士,授令兩月,班造訪焉。迨入覲過里,始知班久化去。開壙視之,空棺,雙履而已。遂名其洞曰“班仙洞”。 孫道人 善吐納之術,居班仙洞。有素識者自京師歸,遇諸途,抵家詢之,則已故矣。葬後六十餘年墓圯,骸骨無存,惟明器數事。人始悟為仙蛻云。 周真人 不知何許人。相傳老虎洞舊有虎真人,驅之去,并豎石柱與之約曰:“石樹開花汝乃得還。”其患遂絕。

        注1:玉皇:即玉皇大帝。每逢帝誕,道士建醮慶賀,諷誦皇經,人矜施錢米,焚化香楮禮拜,並追薦父母、族先亡,歲以為常。  帝誕:玉皇大帝正月初九日誕生。  三皇:這里或指伏羲、神農、黄帝。
        注2:敕建:由上級官府乃至朝廷命令修造。順治十四年由庠生閻珍、僧人宗秀重修。四月八日,男婦焚香楮禮佛,謂之浴釋迦。普照晨鐘,為八景之一,聲聞四十里。父老云自海潮得之,神物也。
        注3:迎仙觀:左邊觀音堂,右邊關帝廟。相傳武廟(指武則天)時,流寇犯城輒反走,城上人輕之。詢諜者,始知,每薄城,常見面赤者往來雉堞間,以故不敢近。後申公出戰累捷,神之力居多,邑人事之尤謹。歲率數人或數十人,各約為會,月儲錢以賽神誕。五月十三日,届期刑豕一、羊一、面,供香楮祀神竟日,暮則頒胙飲福,巷有醉人雲。又觀音昔有喬松抱槐,亦奇觀也。
        注4:聖水庵:庵依山麓疊石而建,四望多奇觀,登臨,塵襟頓滌。邑士子常肄業其中。
        注5:馬丹陽:即馬鈺(1123年-1183),本名從義,字宜甫,寧海州顯族。全真教七真之一,道号丹阳子,全真教迎仙派开祖。
        注6:竹林寺:環寺皆山也,多洞穴,玲瓏嵌空,或如數間屋,或為曲徑幽房,好事者秉燭探奇,終不能盡。
        注7:祥光觀:分兩觀。上觀在城東北二十五里,下觀在城東北二十里。

萊陽縣
興國寺 在縣治東南。金皇統間建,元至元間重修,尋燬於兵。明永樂三年、正統元年累修。舊有靈湖等三十九院,洪武間併入之。  游仙宮 在縣治西南。金皇統間建,元至元十七年修,馬丹陽羽化於此。明洪武二十四年重修,有“龍巢”等十二觀併入之。(注1)  丹陽觀 在縣治西南。金大定間建,元大德三年重修,祀馬丹陽。至大四年、皇慶二年、明天順四年、天啟五年、國朝康熙十年各重修。  修真庵 在縣治西。  松園庵 在縣治西。國朝順治九年建。  孫元君庵 在縣治西南,祀馬丹陽妻孫不二。一名“仙姑庵”。(注2)  地藏庵 在縣治西南。明天啟間建。(注3) 觀音庵 一在縣治南,一在縣治西南,一在東城上、順治間建。一在南門外,一在縣東南。  三元宮 一在城隍廟東,一在縣東南紅土崖。  瑞雲觀 在縣治西北。(注4)   三司廟 在縣治西,明洪武十一年建。   七聖廟 在東門外。(注5)   泰山行宮 一在縣東望石山,國朝順治三年建。一在縣西馬山。  僕射廟 在縣東二十里望石山上。按:《太平廣記》:唐元宗(即玄宗)長安大會,道眾麻姑自崑崳山三千餘里往赴之。帝問所自,曰:“東海。”復問來幾何時,曰:“卯興辰至。”會遺二使臣即其所,麻姑令二人入袍袖中,閉目,二人但覺如飛昇者。適過萊陽,其一下,聞市聲,開目視之,遂墜。土人遂立此廟以祀,號“僕射廟”。今廢。《縣志》以為祀褚遂良,殊誤。(注6)  廣福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明成化八年重修。  崇福寺 在縣東五十里,金明昌二年建。元至正二年重修。(注7)  興吉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里俗名“昌山院”。   黃草庵 在縣東南。  靈湖院 在縣東南四十里,元末建。明正德間重修。  迎仙觀 在縣南十里,金大定間建。任風子少孤,為酒家傭。丹陽授以道術,修煉於此。旬不食,隆冬單衣行乞,氣體完粹。言人休咎,皆應。卒後,有人見於他郡,知為尸解。  初村觀 在縣南五十里。  三教院 一在縣南五十里鳳凰山,國朝順治十一年建 。一在縣西七十里,元至元元年建,明正統、天啟間重修。(注8)   溯源寺 在縣南八十里,元至正間建,明萬歷間重修。《縣志》作“潮果寺”。 后土廟 在縣西南,明正統七年創建。  宣政寺 在縣西南半里,金明昌間建。明宣德、萬歷、國朝順治十二年累修。(注9)  龍女廟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龍灣之側,禱雨輒應。  王城觀 在縣西南四十里,元時建,丘長春曾居此。(注10)   流海寺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明正統間重修。(注11)   龍泉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俗名“北黃院”,明崇禎間修。 董埠院 在縣西南五十里。  盧山院 在縣西南八十里,明正德十五年重修。(注12)  靜林寺 在縣西南九十里,北齊時建。元至元間紫衣大師普受重修,遂為大剎。普受,劉氏子,戒律精嚴。一日留偈,坐逝。苶毗得舍利百枚。(注13)  福聖院 在縣西南百十里,明天順間重修。  清涼寺 在縣西六十里,一名“石佛院”,俗名“寨里院”。明正統、宏治間累修。  玉泉院 在縣西北六十里,一名“長清院”,俗名“腰山院”。明萬歷間重修。  眼光廟 在縣北十五里。  龍門寺 在縣東北五十里三螺山上。

顛倒李 依郭外墓所畫,乞夜豎雙足於樹上,而頭向下。有從之游者,輒叱曰:“毛噍底,求婦去。先立人道,後圖仙道。”後至吳姑河,遇盜,歐殺。居人具棺葬於水側。後有見之者,發墓,唯空棺云。(注14)   蕭道士 純謹無疑能,但禱雨輒驗。後坐逝。是日有鄉人遇之途,至城始聞道士死矣。同時有荀和尚為北山佃人,後亦坐化。(注15)

    注1:丹陽:即丹陽子馬鈺。見前注。羽化:指飛升天界成仙。
    注2:孫不二(1119--1182):原名孫富春,寧海孫忠翊之幼女,馬鈺之妻,金蓮堂皈依王喆。王喆授之以“天符雲篆秘訣”,賜其法名“不二”,道號“清凈散人”。全真教“清静派”開祖。
    注3:地藏庵:明天啟間邑人宋繼發建,民國十八年為劉軍占駐,遂廢。
    注4:瑞雲觀:清末在此設巡警局。
    注5:七聖:按《莊子徐無鬼》七聖指黃帝、方明、昌寓、張若、言習朋、昆閽、滑稽七人。又按《資治通鑒》胡三省注,七聖指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此處“七聖”當指後者。
    注6:僕射:《漢書百官公卿表》:“僕射,秦官,自侍中、尚書、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課之。”漢代,僕射位僅次尚書令。
    注7:廣福寺:又名福勝寺,金明昌二年建,明正統四年僧人行錦重修,久廢,遺址無存。
    注8:三教院:又稱“三教堂”。三教,全真教主張儒、佛、道三教平等,三教 合一,故此院實為全真道觀。元至元元年建,明正統、天啟間重修,民國二十年廢。
    注9:宣政寺:又稱小寺。金明昌間建,邑人劉兆文重修。明洪武初改庵為寺,嘉靖間知縣牛山木遍毀境內諸寺,唯獨此寺幸存。同國十九廢。
    注10:王城觀:又稱“望城觀”,元時建,丘長春書觀額,內有真人劉海蟾入道碑。
    注11:又作劉海寺,明正統間重修,寺西有僧人劉海正墓及碑。里人誤以為劉海蟾。劉玄英,道號海蟾子,燕地廣陵人,任五代燕主劉守光丞相。內丹道北五祖之一。
    注12:盧山院:民國二十年廢,撤其木石於學坊鎮建小學。
    注13:靜林寺:又寫作“靖林寺”。苶毗niépí:意為“只是謙恭地”。苶,止也;毗,通“卑”,謙恭。
    注14:顛倒李:明嘉靖間來,於花園頭王氏墓所乞食,夜掛雙足於樹上而寐。自吟道:“眼前戲,夢裏身,可笑奔忙錯用心。東邊出,西邊落,日月無情催殺人。來還去,機上梭上複下,車中輪,較長爭短枉苦辛。饒君腰下纏十萬,死去誰能攜一文。一條線,一條針,雨露風霜總不侵。兩腳向天踏日月,頭顱著地頂乾坤。世人笑我顛倒李,顛倒還應笑世人。”
    注15:坐逝、坐化:同趺座而化、羽化,亦稱“尸解”,蛻形而往,即神灵脱离肉体,飛昇成仙。

寧海州
龍祥寺 在州治東。  彌勒寺 在州治東,宋熙寧間建,內有舍利塔十三級。明永康侯徐安重修。(注1)   朝元宮 在州治西,今名“三清觀”,金大定五年建。(注2)  遇仙宮 在州治西南之崇德坊,馬丹陽故宅也。王重陽來寧海,丹陽延於家,故名。東壁石刻尚存。今名“雙鶴府”。  金蓮堂 在州治東,金大定九年郡人周伯通舍宅為堂,延王重陽及馬丹陽居之,妻孫不二亦詣此堂出家焉。明天順間、國朝道光間各重修。  清泉寺 在州治西南,創於金、元之前。明萬歷十五年、國朝道光間累修。  財神廟 在州治西。  三元宮 在東關。  后土廟 在東門外,明天順間重修。  二聖廟 在西關。  靈光院 在城外西北隅。 三教堂 在城北,金大定間州人劉宜之建,以館四方雲水之土。延僧竺律主之,馬丹陽數相往來,今無考。  先天觀 在州東南二里。郝大通羽化於此。  盧山庵 在盧山西麓。  普照寺 在盧山西。   龍門寺 在大峴山南麓。金大定三年敕賜額曰“龍門院”。   松泉觀 在州東四十里龍泉湯西,一名“松嵐廟”。(注3)   神清觀 在崑崳西麓煙霞洞側,丘處機所云彭城先生首創也。王重陽,名嚞,陜西咸陽人,金大定間遇呂純陽於醴泉,授以口訣,自號重陽子。至登州,遇譚處端、馬丹陽,後又得丘長春、劉長生,最後又得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為七子,修真於此。馬丹陽,州人,初名從義,後改名鈺,字鉉寶。孫不二,州人,孫忠翊之女,及笄,歸馬丹陽。王處一,號玉陽,州人。郝廣寧,名大通,字太古,號恬然,州人。譚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初名玉,州人。劉長生,名處元,字通妙,世居掖縣武宮社。(注4)  嶽姑廟 在姑餘山,祀泰山女。(注5)   龍磵庵 在煙霞洞之麓,其側有飛泉居。為明季郡人戚兆伯棲隱處。遺址尚存。 三皇宮 在崑崳太白峰上。   顯異觀 在州東南四十里崑崳北麓,即麻姑洞天,有麻姑殿。觀創建不知伊始,唐光化中重修。宋太平興國四年、元豐間皆有碑記。政和六年封虛妙真人。重和元年賜額曰“顯異”,建石龕及梳妝閣。其冢在祠堂基址下。道光已丑修祠,掘見冢穴,亟掩之。堂北石壁鐫“麻姑大仙冢”五字,下有古洞,傳即當年修錬處。(注6)  廣濟院 在崑崳南麓。   无染院 在无染山。漢永康二年,齊、魯二國王捨山為院,唐光化三年吳越王錢鏐及弟錢鎮重建,碑記皆存。國朝道光間增修。(注7)   五峰庵 在石門山。金、元間隱者多居之。   延壽寺 在南峴社,元皇慶二年建。  玉虛觀 在州東南聖水崖下。金大定間王玉陽修煉於此。承安二年,敕賜額曰“玉虛”。崇慶二年又賜額曰“玉真”。貞祐二年真人弟子解道樞、朱景逸重修。   鳳山寺 在鳳山。(注8)    龍洞寺 在州南十里,一名“石巖寺”。金、元間重修。   元都宮 在州南二里,本范懌園。范與馬丹陽友善,遇王重陽於此,遂施為庵。丘長春繼居之,改為“元都觀”。又敕改為“宮”,至今猶稱“范園”。(注9)   杏山寺 在州東南香山社。(注10)    金龍祠 在州南八里金龍山,並祀龍母。國朝乾隆二年,州牧周道濬因禱雨有應創建。道光間重修,曰“靈雨庵”。   法華寺 在州南十里。明待詔宮佩別業,宏治間捨為寺。   巋山庵 在州南三十里。   草場庵 在巋山西北。明舉人宮應蛟別業,萬歷間捨為庵。(注11)    普濟院 在巋山社。   黃壘院 在州南黃壘村,唐開元初建。宋建隆間、紹聖四年各重修。(注12)   發雲寺 在鐸山。《州志》作“松椒院”,謂即董樵隱處。殊誤。   海雲院 在松椒山。   黃山院 在州南聖水鄉。宋熙寧元年敕賜額曰“聖壽”,元至正間重修。(注13)    孤山寺 在孤山。   瑞泉寺 在寺山。   浪煖院 在浪煖社。   玉林寺 在玉林社。(注14)    叢林院 在玉林社。   荊山寺 在荊山西麓,金時建,碑記尚存。又有大定十八年順公葬塔。(注15)   定國講院 在檠山。金大定間敕賜額,元至治三年重修。(注16)  壽神寺 在桂山。   安福院 在牟山社。   興國院 在牟山社。   玉泉院 在東牟社。(注17)    崇教院 在秦村社。   廣和院 在廣和社。  四础院 在雙山社。  香嵓院 在神山社。  興福院 在稅目社。   竹林寺 在仙人社。北臨海,內有閣,極峻。下有清池。  白石雙塔 在快活嶺南。日落時赤光一道,直射塔巔。

唐四仙姑 州人。金正隆間修真於崑崳山中,結庵獨居。王玉陽欲師之,曰:“我非汝師,數日後汝師當來,號重陽子。”既而重陽果至。姑後仙蛻於煙霞之清風嶺,葬焉。元泰定初,敕贈“寓真資化順道真人”。五年,鑿石龕於墳上。 紫霞道人 嘗住崑崳之上清煙霞諸洞天。姓氏未詳,或云明季羽士,詩亦超妙。

赤腳王 碧目蒼顏,髪明如鑑。戴一笠,非布非羢,自謂始冠時物。嘗為人力田,不求人知。隆冬不履,行步如飛,驟馬追之不及。人爭異之,問以長生之術,則厲色瞋詞,卒不可解。鄉間耆老皆曰:“童時見其貎正如今日。”嬰兒痼疾,拊摩之,立瘳。以其四時徒跣,遂名為“赤腳王”云。墳在彌陀寺側漏澤園內,州人王槚為之立傳。

    注1:彌勒寺:明寧海同知焦希聖《寧海州志稿》云:“廟始於唐初,鄂國公尉遲敬德奉勅創建,寺左偏有舍利寶塔十三級,亦鄂國公監造。”明山東等處總督備倭永康侯徐安令僧人行曌募緣重修。彌勒,梵語Maitreya音譯,意譯“慈氏”。佛教中未來佛。我國彌勒塑像胸腹坦露,面帶笑容,傳說五代布袋和尚是其造型。宋黃庭堅《病起荊江亭即事》詩之九有“形模彌勒一布袋,文字江河萬古流”即此說。
    注2:朝元宮:金大定五年重修碑由鄉貢進士王庭丙撰文。三清:道教指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界。玉清境是元始天尊、上清境是靈寶天尊、太清境是道德天尊分別居處。
    注3:松泉觀:為道觀,殿宇幽廠。民國時改為小學。
    注4:煙霞洞:金大定間全真道丘處機、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在此洞從全真道開祖王重陽為師修煉。煙霞洞外有神清觀、松風亭、飛泉居及唐仙姑廟、七真人墳等古跡。
    注5:姑餘山:即崑崳山,本稱“姑餘山”,由麻姑在此修行上升而得名。後因“姑餘”與“崑崳”聲韻相類,故又稱“崑崳”。《齊乘》引《仙經》:“麻姑於此修道上升。餘址猶存,因名姑餘。”宋時建麻姑殿於其上,俗稱其山為嶽姑頂,其後山頂另建廟曰嶽姑殿,奉祀碧霞元君。麻姑祠則成為附祠。
    注6:顯異觀:《齊乘》云:“宋政和六年,封仙姑盧妙真人。重和元年,賜號‘顯異觀’。”
    注7:無染院:據崑崳山的無染禪院的漢永康石刻記載,該院建于東漢前,無染寺當為中國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到了唐代,無染寺盛極一時,為天下名刹,據唐代《無染院碑記》,當時向無染禪院捐獻香火的人很多,還有不少的新羅(今朝鮮半島)人“競舍珍財,同修真像”。
    注8:鳳山寺: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建的牟平坦埠村北凤山寺立有“敕赐梵运之院”碑。
    注9:元都宮:實為“玄都宮”,因避諱改“玄”為“元”。本為金代狀元范懌之花園,范懌曾與王嚞(王重陽)、馬丹陽(馬鈺)、高巨才等宴集其中。有《歸山琴操碑》,金大定二十三年馬丹陽書。又有《玄都宮碑》,元憲宗八年高曄撰。園中有“怡老亭”。
    注10:杏山寺:廟宇被火焚,惟古塔三座,系金時建。
    注11:草場庵:一名“來鶴觀”,一名“友松庵”。相傳為康熙間道士李常明所創建。乾隆甲戌登萊副使熊繹祖東巡海上,駐庵中題詩畢,適有五鶴飛鳴,更名來鶴觀。咸豐中住持道士于潛庵增大殿宇,客舍煥然改觀,一時名剎。
    注12:黃壘河,去城一百餘里,極為殷庶,天聖中進士孫立,檢校太子賓客兼殿中侍處史孫實皆其村人。村側有一敗廟,尚存一石,刻三菩薩像,石碑題“登州牟平縣黃壘殿記”。
    注13:黃山院:一名壽聖院,在今乳山市黃山後麓,院內有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敕賜壽聖黃山院之碑”。
    注14:玉林寺:始建於五代。端拱元年(988),宋太宗接見玉林院主持僧,批准重修請求:“龍顏大悅,敕賜存留。”
    注15:荊山寺:一說唐貞觀五年建。其中多古碑及名僧塔,林嵐幽邃,廟貌莊嚴。
    注16:定國講院:金大定間勅賜院額,元至正三年重修有碑,邑人鞠孝恭撰文 。
    注17:玉泉院:又名“玉泉寺”,相傳為晉永和九年建 。玉泉院为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文登縣
天寶宮 在學宮後,王玉陽曾居之。久廢。(注1) 藥王廟 在縣治前。  大明院 在縣東關即靈塔庵,金大定三年敕建。(注2)  觀音庵 一在縣南關,一在文登營。其各鄉又有九處。 三義堂 在西門外。  準提庵 一在縣西關,一在東關,一在文登營。(注3) 抱龍庵 在南門外。(注4)  蓮花院 在縣東里許。久廢。(注5)  毘盧庵 在文登營。(注6)  麒麟庵 在文登營。  彌陀庵 在文登營。  白衣庵 一在文登營,一在大水泊,一在萬石山。  三元宮 一在縣東十五里,一在縣西五十里,一在威海。(注7)  松山廟 在縣東十九里。(注8)   洪教寺 在縣東二十里,舊為嘉會院。金大定間敕賜為寺。(注9)   金陵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 駕山寺 在縣東三十里。(注10)  友山庵 在縣東三十里。 浄土庵 在縣東四十里。  祥林庵 在縣東四十里。 水淤庵 在縣東四十里。  洗塵庵 在縣東五十里。 碾頭庵 在縣東五十里。  六山寺 在縣東五十里,元至正六年重修。(注11)  靈泉寺 在縣東五十里。 集賢寺 在縣東七十里,明成化十五年重修。  古臺庵 在縣東八十里。 福場寺 在縣東九十里。 殿山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  天宮寺 在縣東南六十里。  牢山寺 在縣東南八十里,元大德七年重修。 龍山寺 在縣東南百里,金大定二年重修。  竹林寺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  佛養寺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久廢。  廣教寺 在縣南一里。久廢。(注12)  白佛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注13)   摧陣庵 在縣南二十五里。  佛現庵 在縣南三十里。  修真觀 在縣南三十里。  玉皇廟 一在縣南三十里,一在縣北五十里。(注14) 柘陽寺 在縣南四十里,金皇統、元至正間累修。(注15)  潮水庵 在縣南四十里。  松嵐廟 在縣南四十里。  黃華廟 在縣南六十里。(注16)   望漿寺 在縣南七十里,元至元元年重修。(注17) 桑梓寺 在縣南七十里。  涼水庵 在縣南七十里。(注18)   黃山寺 在縣南八十里。  峰山寺 在縣南八十里。  石廟 在縣南一百十里。  山後廟 在縣南百十里。  鐵槎山廟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注19)   靈光洞廟 在鐵槎山東。  溝奇觀 在縣南百二十里。  普庵寺 在靖海司。  興福庵 在縣南竹島寨。  灣東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金大定十二年重修。游僧鞠恩,不知何許人,明永樂間居此寺,文士多與之游。年八十餘卒,顏色不變。  耙山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  祈雨廟 在耙山西。  五龍廟 一在縣西二里龍灣之側,一在縣西四十里五龍池上。  三里廟 在縣西。  牛王廟 在縣西五里。  古場廟 在縣西二十里。  延壽庵 在縣西撇篲山後。(注20)   聚仙觀 在縣西二十五里。  太皇廟 在縣西二十五里。  崮頭觀 在縣西二十五里,旁有仙人石劍。  迴龍廟 在縣西三十里。  朝陽庵 一在縣西三十里,一在縣南七十里。  開真觀 在縣西三十里。(注21) 甘泉寺 在縣西三十里,宋嘉祐七年建。僧慧章,于氏子。自幼讀書,年十八將娶,先期一日忽病,仆地,經晝夜。父母焚香禱,願以為僧,遂愈。既而悔之,病復發。再禱再愈,乃辭婚出家,住此寺。潔志苦修,年八十四無疾卒。(注22)  長山廟 在縣西三十里。  大聖寺 在縣西四十里。(注23)   院東廟 在縣西四十里。  大營廟 在縣西四十里。  楚峴廟 在縣西五十里。  英山廟 在縣西五十里。  東華觀 在縣西五十里紫金山前,馬丹陽修道於此。一名東華宮。前有五華碑,為趙松雪篆額;後有玉皇閣,有丹陽趺坐石像;觀後有紫府洞。相傳丹陽始居契遇庵,嘗指紫金峰曰:“紫府洞天,誠神聖修真之所。靈跡復啟,其在百年乎?”元大德八年,李道允始修整之。稽其歲適與前合。  契遇觀 在縣西五十里紫金峰西北,馬丹陽結庵於此。本名契遇庵。  六度寺 在縣西六十里。久廢。(注24)  黃龍廟 在縣西六十里。  寶峰寺在縣西北五十里,唐時敕建。(注25)   香水庵 在縣北里許。(注26)  香巖寺 在縣北一里許,金大定二年建,明景泰間重修。清信和尚號實修,邑李氏子剃度於此。舉止端嚴,頗有儒行。(注27)  山麻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明宏治十六年重修。(注28)  角山寺 在縣北三十里。  永樂庵 在縣北三十里。  太平庵 在縣北四十里。(注29)   天冢庵 在縣北五十里。  壽峰寺 在縣北五十里,元皇慶二年重修。(注30)   慈聖寺 在縣北六十里。  聖壽寺 在縣北六十里。(注31)   會仙庵 在縣北六十里。  龍口庵 在縣北六十里。   黃窠寺 在縣東北七十里。 艾山廟 在縣北,明宏治年建。  金井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  興山庵 在縣東北三十里。  虎窠山寺 在縣東北七十里。  清涼寺 在縣東北九十里。  洪智寺 在威海司。  顯慶寺 在威海司。  黃姑廟 在威海,康熙十八年重修。(注32)  南海大士廟 在威海,康熙元年建。  大樓寺 在威海。久廢。  仙姑頂廟 在威海,相傳為麻姑修煉處。  劉公廟 一在宋村,一在威海劉公島內。(注33)   佛祖庵 在何家店。  鄒山庵 又三奇山、香山、群仙山、臥龍岡、齊山、五泉山、蟠龍山、虎背山、寶泉山、天福山皆有廟。  湯村廟 又崖裏、營東、初家、楊家、橋上、冷家、鞠家、碑口、河北、澤頭、孔家莊、島裏、吳家灘、花島、侯家集、董家店、竇家、王疃、七壙、田村、鹿鬬口、初村、車門壙皆有廟。高村有南北二廟。  白鹿廟 又有會龍廟、馬鞍廟、草廟、溫泉廟、長峰廟。  唐塔 在縣北三里,唐昭宗時建,葬蓮花院僧。又縣北威海文筆峰上亦有塔。  宮仙 名頤儒,字得先,號四智。其祠在崑崳山前,土人呼為神仙殿,碑額有“聖旨”二字,不知何代所立。稱其昇仙達道。登郡宮姓,多其遺裔。  牛仙 不知何許人,不留姓字。結茅平山,冬夏不易衣,數日不舉火。山前產葠,煮汁和丹服之,與一童子俱飛昇。所騎青牛亦飲遺汁,隨去。鄉人稱為牛仙,因呼山為“牛仙山”云。
國朝
沈千斤 名浩,字洪溪,寧晉人。少善騎射,力能舉鼎,故號千斤。登進士第,仕至京營參將。明季挂冠歸里,偕梁道士遍游名山,棲雲光洞,面壁三年,未嘗出一語。後移阿樂村之沖虛觀。順治八年羽化,道人李一壼同眾為龕斂之。 來道士 不知何許人,無姓氏。康熙間至大水泊,人問何處來,輒云“來處來”,因以“來道士”目之。歲旱,鄉人延之祈雨,答書皆古篆,意謂旱乃天數,不可人力求。既而至,登樓啜茶,頃刻陰雲四合,甘霖大沛,人始異之。後預告死期,卒後葬於櫻桃庵。

    注1:王玉陽:王處一(1142—1217),寧海州東牟人,大定八年(1168)二月,在范明叔之“遇仙亭”與其母一道拜王嚞(王重陽)為師。王嚞賜其名“處一”,道號“玉陽子”。全真教崳山派開祖。
    注2:大明院:一名靈塔庵,始建無考。有金大定三年尚書禮部牒,康熙庚午、嘉慶十五年相繼重修,皆有碑記。庵中有鴨腳樹,粗數圍,老幹參天,皆金元舊物。
    注3:準提:見前注。萬歷間,邑人劉濡恩官永平府同知,宣諭朝鮮使,還,築庵以祀。準提四壁畫海神像,波濤出沒,鬼物猙獰。相傳為靖海宋虬之筆。其中有咸豐重修碑記,劉濡恩九世孫熙翰撰文。
    注4:抱龍庵:俗名觀音堂。北向庵前臨抱龍河,後為郭家河。隆慶四年秋,河水泛漲,邑人邵梗禱於大士,水退,因築庵以鎮兩河。萬歷七年,邑人宮庭及其子重修,康熙六十年道士王合撰文。
    注5:蓮花院:建置無考。院之西有唐景福二年和尚皈敬石幢,幢八面,東南二面刻官紳題名,自文登縣令以下多名,皆唐時官職名稱,其餘六面刻佛經。由此推之,蓮花院建於唐時。
    注6:毘盧庵:清初桂軒上人所建 ,桂軒名鎮卯賓,其徒達印禪師亦居此。達印名維深,其徒曰福元禪師,名方有。邑中文士皆敬重之。
    注7:三元:道教稱天、地、水為三元。
    注8:松山廟:明萬歷丙辰大旱,寧海耆老王子臣率鄉民遙祝三官之神降澤以活萬命。禱之次日大霈甘霖,田畝雨足,於是建廟以答神庥。有萬歷庚戌東牟武舉曲思化碑記。
    注9:洪教寺:古嘉會院舊址。金大定三年敕賜為洪教寺,有石刻尚書禮部牒。居萬佛山中,峰巒合沓,林木茂密,溪澗幽邃,有明嘉靖十九年碑、萬歷中邑人王棟重修碑;康熙二十三年重修碑邑人叢大為撰文,于可托篆額,于其瑛書丹。
    注10:駕山寺:古名“清涼寺”,有元元統三年《重修清涼寺殿堂記》、萬歷十七年《重修駕山清涼寺記》。
    注11:六山寺:舊名“彌陀院”,有元至正六年重修碑記,東牟山人劉筮元撰文;又有萬歷四十二年重修碑,生員于養泮撰文。
    注12:廣教寺:建置無考。明正德中成為流賊巢穴,生員鞠鉞及妻于氏死節於此。天啟中知縣解勸啟衷改寺為文山書院。
    注13:白佛寺:建置無考。康熙四十二年、乾隆三十年,宗林和尚弟子寶山相繼重修,重修時掘土得白磁佛,故名。
    注14:玉皇廟、三官廟:在城東南三里棋盤山,明朝建,光緒十三年重修。內有乾隆四十八年重修碑。廟東為岱嶽府,祀碧霞元君,,前為召文臺,東為子孫廟,西為三官廟,西為臥雲巢,遊人多宴集於此。
    注15:柘陽寺:在柘陽山前,宋顯德六年建。有金皇統五年柘陽禪院碑。禪院中有銅鐘,石塔一座原系吳越國銀青光祿大夫某人所修。後經兵火荒廢。至皇統四年,軍守程公偶因按部慨然重修,面觀滄海浩浩,翠秀層層,殿閣功成。事畢刻碑記之。元至正十二年、清乾隆二十七年、道光五年、咸豐八年相繼重修。
    注16:黃華:俗稱黃華大王,傳為水神。黃華廟建置無考,內有元至正元年,明隆慶六年、萬歷二十六年相繼重修。
    注17:望漿寺:建置無考。宋天聖五年敕為“望漿院”。有井在佛座下,清澈見底,嘗有白魚出遊,因汲水者驚去,遂不見。井水流於寺西南,匯成荷花池。寺西北隅有古松一株,枝葉如蓋,直垂至地,中空,可容數十人弈棋飲酒,急雨不漏。清初一野叟伐其幹,有血流出,土民號為神樹。內有元至正元年,明成化三年、萬歷十三年,清乾隆五十三年重修碑。
    注18:涼水庵:內有乾隆五十六年重修碑,生員丘迪撰云:庵三面距海,土崗數十里,丘陵環抱中有一溪,迂迴東流入河,水聲潺潺,四時清涼,此命名由來。
    注19:鐵槎山廟:王處一(玉陽)大定九年四月,尊王嚞之命,离开烟霞洞,隐居铁查山云光洞。
    注20:延壽庵,又稱延壽宮,王玉陽得道處。自元歷明屢經修葺,歷二百年漸漸傾圯。光緒間道士王義善經五過年修葺,自三清、真武、關帝、藥王諸殿以及山門、道舍煥然如故。
    注21:開真觀:俗名崮頭觀,內有元泰定元年碑。
注22:甘泉寺:古名廣潤院,宋治平二年敕額。嘉佑二年起建大殿,嘉靖三年重修碑已名甘泉寺。清初,于七之亂毀於兵。康熙庚寅,寺僧忍力為募化經營,五年間正殿、廊廡、山門、客舍、禪房完工。乾隆以後,寺僧已富甲於天下。
注23:大聖寺,一名大聖院,一名院東寺,因在聖水院之東而名。建置無考。有元至正二年重修碑,昌陽僧某撰文,進士欒仲玉書丹。有宋元豐元年重修大聖院碑。康熙辛未主持僧普波重修碑,邑人叢大為撰文,劉一正書丹。  禪教寺 在縣西四十里。(注)禪教寺:曾為通政司呂琨讀書處。
注24:六度寺:建於隋開皇三年,唐開元至宣宗年間、宋淳化、治平各重修,明洪武壬子賜名“洪度禪院”。寺北山有大石,鐫有歷代敕修六度禪院記。清初毀於于七兵亂。
注25:寶峰寺:唐時敕建,有碑。有乾隆三十六年知縣斷明界限刻石禁約碑,碑陰為典史沈思源撰並書額。嘉慶五年重修。
注26:香水庵:在香巖寺東,有泉出香山,故得名香水庵。
注27:香巖寺:一說金大定三年勅建。有元至正三年重修碑,登州學正于世能撰文,般陽府路儒學教授畢居仁書丹。
注28:山麻寺:元至元二十一年僧人宗超許建 ,明正統間重修。成化間僧人才端遍化四方,復為修理,有宏治十六碑記其興修始末。
注29:太平庵:內有康熙五十二年碑,恩貢夏應泰撰文。
注30:壽峰寺:一名石嶺院。內有明崇禎丁丑重修碑,生員紀善行撰文;乾隆三年碑,縣訓導楊盛撰文云:石嶺院,古名壽峰寺,元皇慶二年一修。
注31:壽聖寺:一名壽聖院,一名楊庭寺。內有宋治平四年碑。乾隆四年重修碑,恩貢生王汝為撰文。
注32:黃姑廟:一名黃姑庵。明生員黃茂女,自幼失明,誓不許嫁,建尼姑庵居之。持齋誦佛,教化貞女,享年九十,端坐而逝。
注33:劉公廟:傳說,劉公本為漢末劉姓一支,為避亂,遂移居島上。因其多次周濟救助過往商船與漁民,人們感德,特建廟紀念之,稱劉公廟。所居之島久之也便稱為劉公島。

榮成縣
晏公廟 在縣治西。(注1)  潮音寺 在城內。  竈君廟 在縣西門內。  牛王廟 在城內。  娘娘廟 在城內。  財神廟 在縣東門內。  三元宮 在南門外。  天水庵 在縣東二十里。  朝陽寺 在尋山所,今廢。所後有城後廟,所西有吳家廟。  馬山寺 在縣南八里,邑人李常明修道於此。嘗鑿寧海之福峴口山石為坦途,行人便之。又修萊陽觀音橋、萊州新河橋。後坐化,邑人葬之,題曰:“羽化道人李常明之墓”。(注2) 祈雨頂廟 在縣南八里。  林村廟 在縣南二十里。  黃寶庵 在縣南四十里。  虎础寺 在縣南四十五里。耘山和尚,年二十出家東萊法隱禪院。師一見,大奇之。後抵杭州,與靈隱寺退巖禪師印證數載,遂傳衣缽。禪師曰:“子緣在東海,宜北還。”里人張可學夢僧從西北來,肩披“善臨東方”四字。明日耘山適坐其門,異之,創庵居焉。康熙壬午至此寺,索筆留詩數首,坐化。寺僧建塔葬之,刻詩塔上。  崖頭廟 在縣南六十里。  青山寺 在縣南六十里,舊名“華嚴寺”。其東有馬安屯廟。  斜口廟 在縣南七十里。  院埠庵 在縣南七十里。  古里廟 在縣南七十里。  古塔廟 在縣南七十五里。  福泉寺 在縣南一百十里,明天順元年修。今廢。(注3)  龍山寺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金大定二年修。  朝陽洞廟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  牧雲庵 在石島西五里。  群仙廟 在縣西南十五里。  埠柳廟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石础廟 在縣西南三十里。  石洞廟 在縣西三十里。  竹子庵 在縣西南三十里。  古蹟頂廟 在縣西南四十里。  遲家庵 在縣西南四十里。  香山寺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佛昌寺 在杏黃口東南,一名“元泉寺”,明正德十五年重修。  集賢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  聖水庵 在縣西南潯山,王玉陽創建。金大定間付弟子孫道古,而自往崑崳煙霞洞侍重陽子。(注4)  三臺山廟 在縣西南五十五里。 玉清宮 在縣西南七十里,元至元間建,大德十二年重修。邑人孫彬,金泰和間師王玉陽,受名道古。及建此宮,乏大木,一夜夢人報云:“北海有大木可為梁。”即起,走至海濱,忽風擁三攞木至。人以為神,號為“貞晦真人”。(注5)  達摩庵 在縣西南七十里。(注6) 山馬庵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  地藏庵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   仙姑頂廟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邑人李理義,字友三,賣藥自給,遂為道士,人呼為李半仙,晚年居此。一夜,村人聞山上笙簫聲,早起登山視之,已瞑矣。(注7)  玉駕山廟 在牢山前二里。   青龍庵 在縣西南八十里,其西為白虎庵。(注8)   滕家集廟 在縣西南九十里。  雲水庵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斥山集廟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注9)   康村閣 在縣西三里。  黃埠廟 在縣西五里。  鳳山廟 在縣西二十里。  觀音庵 在縣西。  清涼庵 在縣西三十五里。  十家河廟 在縣西三十五里。  豆山寺 在縣西四十里。  野雞山寺 在縣西五十里。  夏莊廟 在縣西五十里。  濱海庵 在縣西五十里。  興山庵 在縣西五十里。  仙姑庵 在縣西五十里。  白馬廟 在縣西六十里。  溫泉庵 在縣西六十里。  朝陽庵 在橋頭集東,相連有窖裏廟。   崮山寺 在縣西七十里,舊名“福昌寺”。(注10)  崇福寺 在縣西七十里。  虎口寺 在縣西七十里。  中山廟 在縣西北七十里。  泰山閣 在大水泊。

    注1:晏公:見蓬萊縣注3。
    注2:李常明:榮成黃埠村人,於馬山修煉得道。坐化後土人建塔葬之。
    注3:福泉寺:嘉慶十七年稟公定為學田,立義學,出租糧以供師生炊火之費。
    注4:孫道古:元至元間創修玉清宮,缺大木,夢人報曰:北海有大木,可為梁。即披衣起走至海濱,佇望久之,忽風擁三攞木至,人以為神異,號真晦真人,有碑記之。
    注5:陈垣《道家金石略玉清宫摹刻圣旨碑》有成吉思汗圣旨云:“成吉思皇帝圣旨节文道与诸处官员每:丘神仙应有底修行底院舍等,系逐日念育经文告天,与我祝寿底人每。所据大小差发税赋都休着者。据丘神仙应系出家人等,随处院舍都免了差发税赋者。其外诈推出家,影占差发底人每,告到官司治罪断按。主者奉到如此。癸未年三月(御宝)日。”
    注6:達摩庵:在縣西南七十里團埠莊,舊名“毘盧庵”。
注7:李半仙:以賣藥自給,遂為道士。生平與人無竟爭,雖遭欺負,旁觀者為之不平,而處之坦然。唯獨見人污穢,只在字里行間表達憤怒而已。
注8:青龍、白虎:道教鎮守道觀山門的天神,古人將星宿信仰中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稱為“四象”,亦稱“四靈”。稱東方為蒼龍象,北方為玄武(龜蛇)象,西方為白虎象,南方為朱雀象,是為“四象”。道教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納入神系,作為護衛之神,以壯威儀。
注9:斥山:《爾雅》:“東北之美,有斥山之文皮焉。”而《漢書地理志》則無文山,《爾雅》斥山即于欽《齊乘》所稱斥山。
注10:崮山寺:有石佛一尊,高七尺馀。相傳來自湧佛山。起初山峽中有葛藏盛,女人采之,次日复茂,又采之,更茂。异而拔其根,见石佛自地中湧出。妇人告於眾人,眾人紛紛趕到冪級數然。於是禱告說:願將法像養於黃科寺。眾人抬舉不動。又禱告說:願將法像供養崮山寺,於是數十人抬走如飛。至仙人溝南岸,天黑,溝寬難過,人們散去。第二天已經的碎石堆疊成橋,佛之法像才能抬過。橋命名為仙人橋。
  
海陽縣
岠嵎院 在縣東五十里。(注1)  嶽姑廟 在縣東九十里。(注2)  普濟寺 在縣東北十五里,一名“嵩山院”。金明昌二年建,明天順三年重修。舊有藏經數千卷,兵焚後,蕩然無存。  七祖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相傳七祖修煉處,今無考。(注3)  望海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寺外有僧瘞塔。(注4)  菩薩頂廟 在縣東北四十里。張真子不知何許人,常往來徽村諸山,後居菩薩頂石室中三年。一日來廟,屬道士勿睡。子夜風作,山壁震響,道人警起,詰真子,已不知所之。但有留詩石上,末書:“龍飛甲申二月上旬,二百五十二歲,松筆道人題。”未幾,大清定鼎。真子已前知之矣。其字風雨不損,後為俗子鐫之石上。  金谿院 在縣東北五十里。  叢麻院 在縣東北五十里,隋時建。以山形如叢麻,故名。內有唐尉遲恭修寺碑。(注5)  興善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  碧霞元君廟 在縣北望石山。乾隆二十一、五十七年,道光十九年累修。(注6)  金姑廟 在望石山。嘉慶九年十月奉檄立廟,春秋致祭。道光十九年知縣朱家學創建。 山東院 在縣北八十里。  山西院 在縣北九十里。  倪家庵 在縣北九十里。  名士院 在縣西北三十里。  報恩寺 在縣西北觀山,元至正間建 ,明景泰間重修。僧性空,本元廉訪使,避難為僧,建此寺以居。臨終作偈,趺化,不詳姓氏。  天橋院 在縣西北五十里。  福昌院 在縣西北七十里。元時建,明宏治、崇禎間累修。  孟達寺 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原名“福山院”。金明昌二年建,元至正間、明景泰元年累修。(注7)  橫海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明宏治間重修。  勞(山魯)庵 在縣西七十里。  永慶寺 在縣西七十里,元至正四年建。  崇福瑜珈寺 在縣西八十里,一名“三駕寺”。元皇慶二年、明宣德元年累修。
國朝
隋仙姑 適于氏,持齋誦佛,尋與夫絕,築室山中。順治元年至徽村南,曰:“此余歸真處,可速積柴,助成正果。”人咸笑之。時好事者折青松數枝為堆,登坐,命小兒舉火,火燼,而衣髪不焦。眾建木龕葬之,名“仙姑墳”。  匡道士 乾隆間修真,菩薩頂多異徵。繼遷於棉花島朝陽洞,洞俯臨大海,非舟楫不得至。後有人見之,已趺坐而化。今遺脫(當為蛻)尚存。
        注1:岠嵎院:一名岠嵎岡嶺。在城東北十五里,山最高大,四合隱如大環。西北有瀑布,高懸千尺,白練銀淙,噌鴻澎湃,聲滿山谷。
        注2:岳姑廟:相傳為麻姑修煉處。
        注3:七祖:即全真教七真,因其創建全真教七個道派,後世弟子尊其為該派開祖。
        注4:望海院:僧塔高約五尺,作八棱,多磨滅,惟首行“州南一百五十里”,末行“大元至元十六年孟冬”數字可辨。
        注5:叢麻院:相傳唐尉遲敬德來此養馬,故名“從馬”,並建院以紀念。叫俗了,便成叢麻院。相傳昔有僧人焚修於此,內有唐尉遲公曾修碑記。有上下二洞,下洞可容數百人,捻軍竄擾時,邑人多潛伏洞中。
        注6:碧霞元君廟:始建無考。水旱、天災禱之立應。廟踞峽頂,襟山帶海,帆檣出沒,嵐翠回環,歷歷在目。
        注7:孟達:三國人物。孟達(?-228),字子度,扶風人,本屬劉璋部下,後降劉備。襄樊之戰,因觸怒劉備而投奔曹操。

发表于 2016-4-9 08:4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東萊先生您好,我是古地方志愛好者。希望能認識下。可有微信.這樣聯繫方便.我的微信號:1874510606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6 16:14 , Processed in 0.09456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