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455|回复: 0

张爱玲、王安忆笔下的都市女性------浅辨异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9 22: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张爱玲、王安忆是我国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笔下生出的女人可谓是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同样的生长在上海,深得上海的灵气,了解海派精髓的他们,对女性生命有着异于他人的观察和思考。作品中体现着作者对女性人物的关怀意识。他们会把人物共存到一个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城市中,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反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使他们笔下的人物展现着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上海    海派   作品    女性     形象   
      正文:
张爱玲,是中国的海派作家代表,他原名张瑛,1920年9月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一栋没落贵族府邸。他的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等,但是她尤以文学作品见长。1932年,张爱玲首次发表短篇小说《不幸的她》。次年,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迟暮》。自此,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她的小说多写的是上海没落名门淑女的故事,正如她笔下的人物一样,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又充满精彩瞬间的女性传奇。这使她成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充满传奇的作家。她的代表作品有《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等。
同为海派女性作家的王安忆,却和张爱玲的身世异然迥别。她生于1954年,原籍福建省,其母是著名作家茹志娟。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6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因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等系列小说而引人注目。她的小说有明显的分期特色,当然,这和他的人生感悟和社会背景是不可分离的。他的代表作品有《雨,沙沙沙》、《长恨歌》、《本次列车终点》等。
张爱玲和王安忆可谓是海派小说的高产作家。他们的诸多作品都描写了上海都市女性的生活。他们同样生长在上海,深得上海的灵气,了解海派的精髓,对女性生命有独到的观察和思考。有人说王安忆是张爱玲的传人,是他作品的延续。当然,这样说也并无道理,在二者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均选择了一个城市作为人物的活动场所,并且这个场所要一定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他们的创作题材都关注于都市生活,关怀女性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鲜明的女性关怀意识。但是,如果读者立足于阅读原点,仔细品味作品中的境况,我们不难发现张爱玲和王安忆的作品中含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由于人生体验的不同,从而表现在作品中的对于生活的顿悟、某项情感的体验和对所描写城市的情感态度有着很大的差别。
本篇文章论的是张、王笔下都市女性的性格差异,所以,我们要言归正传。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沦陷的时期,这也就造就了张爱玲苍凉无尽的笔调。在他的笔下,书中的人物苦苦地与命运抗争只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所以,她作品中的女性是可怜的、可悲的、可恨的。纵观她所有的作品中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女人:
一、丧失母性的母亲形象【1】
母亲,是爱的代名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爱。可是,张爱玲笔下的母亲,有些却有着一副丑恶的嘴脸。我想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他们自私、冷酷、甚至是无情。其中,他笔下的曹七巧最为典型。她既是被自己的家庭所害,同时也破害了下一代。曹七巧本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是个充满青春气息,讨人喜爱的大姑娘。但是,在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的社会环境里,她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所谓长兄为父,代行父权的哥哥把她嫁给了残废的姜家二公子。家庭地位的悬殊,生活上使她很不适应,从而使姜家人上上下下都对他产生了鄙视的眼光。虽然物质生活上能够使她无忧虑,但是这种幸福并不是七巧想要的。他个人的不幸福导致了心理上持久的不平衡,人性的扭曲造就了她人性恶的发展。对金钱的追逐使她认为只能靠金钱才能换来他人的尊重,可是这样的发展更多的是加剧了他心里的扭曲。当然并不只是家人的异样目光给七巧带来如此大的转变,还有一点就是患了骨痨的丈夫并不能够给他情欲上的满足,虽然他对小叔子有一丝爱慕,但理智压抑了他的感情,长此以往,这也是导致他人性扭曲的直接因素。人性的扭曲使她在一个相对孤独的环境下的迫害对象只能是自己的儿女。曹七巧对儿子长白的婚姻的破坏,出自他的变态情欲。对女儿长安的幸福,她百般加以破害,则是出自情欲和金钱的双重作用。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母爱在曹七巧的身上已经泯灭。而她,就是张爱玲笔下最具代表意义的严重丧失母性的女人。然而,曹七巧并不是张爱玲笔下唯一一位丧失母爱的女人,像《十八春》中的顾太太,丈夫去世,让大女儿依靠出卖肉体养活一家人,金钱的力量对于他来说足以抹去她内心中的作为母亲的义务、良知。《花凋》中,川嫦的母亲宁可耽误女儿的病情也不肯出钱为他治病,而这些仅仅就是怕证实自己偷偷的存了私房钱。
二、为更好的生活而出卖肉体的女性【3】
在张爱玲的笔下,并不是只有母亲的形象是异常的,他对其他女性形象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对他们令人感伤的命运进行了刻画,向读者们展示了女性生存的艰辛。《十八春》中,顾曼桢的姐姐曼璐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妹妹曼桢是这样说的:“父亲一死,曼璐就辍学了,能够养家的工作,只有去做舞女。反正走上这条道的,总是一个下坡路。”【4】无独有偶,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就是一个被婚姻、被社会伤害的女性代表,他的婚姻并没有爱情可言,而是为了从对方中获得利益,他对待婚姻的态度是不恭敬不虔诚的,也是世俗化的。可是,我们能说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么?我们不能,在那样一个社会的大环境下,他们虽然与正常女性存在的方式不同,但是他们也都在为一个人类最原始的愿望在费尽心力的努力着,那就是活着。
三、寻求自我意识的新女性形象【5】
不同于悲剧女性的存在方式,张爱玲笔下也存在着用一种崭新的视角去描写的新新女性形象。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理想,追求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十八春》中,顾曼桢在姐姐嫁出以后,依靠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心全意的赡养着祖母、母亲还有几个年幼的弟弟妹妹。虽然遭到不公平的待遇,但他还是坚强的咬牙坚持过去了。他是张爱玲在当时的污浊社会中树立的一根标杆,她始终自立自强,从自立中获得自由和生活的眷顾。但是,“人定胜天”这句古话并没有在他的身上体现,最终还是因为生活的变数使她筋疲力尽。同样的,在《多少恨》中也有着这样一个自立自强的姑娘,家茵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女性,她同曼桢一样,对爱情和未来的命运有着美好的憧憬。无奈家中贫困使她当了家庭教师,在与宗豫的爱情中,父亲扮演了一个破害者的形象,家茵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悄然出走,表达了她女性独立的人格意识。
王安忆的许多小说作品中都流露出了她的女性意识,表现了他对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的极大关注。他在小说作品中塑造了形形色色、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有顽强自尊而又执著的;有有着良好教育、个性独特却迫于生计卖淫的等等一系列女性人物。他以自身的女性意识写出了女性命运的形态,他们对生命的欲望和生命的流程,为女性从生命的角度很好的认识了自己。
一、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影响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背离的现代女性【6】
80年代的中国,已经开始接受了西方的一些理论,当然也包括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但是在运用这些理论处事的过程当中,就难免的会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相冲击,而接受了这种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并加以实施到生活中的女人则变成为了这一类人。就像《我爱比尔》中的阿三。阿三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的新潮女性,她喜欢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他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大胆的随心所欲,与比尔的见面,相爱,到他们在一起缠绵,没有一个是不违反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的,但他依旧大胆的爱着,并且为了她那根本不靠谱儿的爱情被学校开除。阿三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殉葬者。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本就是一个和现实相背离的虚幻的境界,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追求着,这也就奠定了阿三走向深渊的合理基础。
二、工业化和大众传媒影响下日益商业化的时尚女性【7】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像阿三这样的画家并没有了市场,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阿三失去了生活的经济来源,在利益的驱使下,阿三参透了商业社会的机密:交换就是一切。她为了博取比尔的欣赏与接纳,不惜将自己的肉体当作砝码,与比尔相互勾引着。当他失去了比尔的爱情时,她对生活产生了无望,将自己关在房子里,不分昼夜的睡觉、创作,创作、睡觉。于是,阿三用自己的身体交换着他对于生活的享受,对老外国男人的邀请,她没有拒绝,先是用自己的开放换来了可口美味的蛋糕,接着又出卖自己的肉体,获得金钱上的满足。当然,这并不止一次,在他出出进进的各大宾馆大厅里,阿三在出卖着他的灵魂,她的一次次堕落,让我们可以预计出她的前景并不乐观
三、依恋家庭、甘心做平凡人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8】
王安忆作为一位聪慧、有着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她十分反对对于中国传统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摧残。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根植于许多女性心中,是许多女性在生活中不由自主的用封建礼教去约束自己。这好似一条条枷锁在束缚着女性的自由,同时也阻碍了女性对于自我的重新认知。《逐鹿中街》中的女教师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简简单单的小女人,每天都过着自由自在、相夫教子的生活。他将赌注死死的压在丈夫身上,他们满足于现有的生活。但是王安忆也让读者看到了不和谐的一面,女教师甘心情愿的在家相夫教子,却不料丈夫日渐风流,这也打破了他对家庭牢不可破的幻想。进一步证明了做一名传统女性不实时更新自己是不行的。
经过罗列的分析张爱玲和王安忆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是一个完整的人。但是,他们每个人都上演着不同的悲剧。他们没有去寻求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而是通过男人、金钱或者是出卖自己的肉体来获得生活上、精神上的追求。他们的骨子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依赖性,贪婪金钱的劣根性,使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最终致使他们走向生命的歧途。而张爱玲就是通过了这些异常的女性,来展现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批判。同时,也在呼吁全体女性要:自信、自立、自强。然而,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大都是顽强、独立、有着鲜明个性、敢于追求个人爱情的新型女性。但是他们均都处在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当中,社会的封建文化阻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王安忆在书中塑造这些形象意在说明要实现女性的社会性解放,还是要依靠女性自身同封建文化作顽强的斗争。打破传统旧制的封建礼教,根除印在每一位受压制的女性内心的旧思想,给予新时代的女性一个自由开放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        赵园《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J】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2』        王安忆《世俗的张爱玲》【J】在香港“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文汇报.2000.11
注释:
【1】《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2】孟子《孟子•滕文公下》
【3】《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4】《十八春》  张爱玲
【5】《论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6】《流淌于文字间的女性意识》  郑春萍
【7】《流淌于文字间的女性意识》  郑春萍
【8】《流淌于文字间的女性意识》  郑春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5 08:29 , Processed in 0.07676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