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45|回复: 1

运用精神分析法赏析《俄狄普斯王》与《被盗的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7 18: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精神分析批评,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对文学艺术甚至是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而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精神分析批评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界最具有冲击力的一种理论思潮和文学批评界具有最广泛与持久影响的一种批评理论,其起始于弗洛伊德心理学,是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在精神分析批评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在心理学的领域,而且涉及到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文学。
     一.弗洛伊德与《俄狄浦斯王》
    弗洛伊德在《释梦》中的第五章第四节中,在分析《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时第一次提出了“俄狄普斯情结”这一概念,意为儿子生来对母亲有着某种性爱,而对父亲则有着嫉妒心甚至仇恨。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类似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只是一般人可以很好的控制这种心理,掌握一个基本的“度”,而在《俄狄浦斯王》这部作品中就把这种“恋母情结”扩大化了。
     俄狄浦斯是古希腊三大著名悲剧家之一索夫科勒斯的神话剧《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位王子。在他出生的时候,神谕他长大后要弑父娶母而被遗弃,然而经过种种波折,老国王死在了自己的手中,随后自己成为了新国王 ,娶了身为王后的母亲。其预言最终得以应验,俄狄浦斯被他无意识的罪恶所震惊,他不得已弄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家乡。自此,故事一悲剧告终。无疑,《俄狄浦斯王》是阐释俄狄普斯情结最成功的作品。       从俄狄浦斯的故事中,弗洛伊德发现了个人欲望的“无人称或复数人称表达”。虽然弗洛伊德的这一发现是被放入我们的现代文化背景之下的,但是由于这是弗洛伊德对病人、梦、病症、言语的分析形成的新的网络,所以保障了其普遍适用性;悲剧的主角成为了孩子欲望的象征;悲剧主角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调查的主体,又是调查的客体。由此,弗洛伊德让自己与俄狄浦斯成为合为一体,将精神分析与痛苦地盲目探寻真相等同起来,并在探寻中遇到了自身中未知的他者。
《哈姆莱特》与“恋母情结”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实现了自己潜在的欲望幻想,弑父娶母。而在《哈姆莱特》中,欲望幻想一直是被抑制的,只有在人物的神经官能症发作的时候才为人所知。这部戏剧建立在哈姆莱特的犹豫之上,他害怕不能完成父王的亡灵交给他的任务,欲望他的复仇对象是一个完成了他儿时愿望的人,也就是杀王娶后的愿望,这是他儿时抑制的欲望。读过《哈姆莱特》的人或许会说“哈姆莱特之所以没能杀了叔父,可能是顾及亲情,抑或是能力有限”我看不然,如果结合“俄狄浦斯情结”来解释这一现象,就会发现真相,一切都是他的“恋母情结”作祟,因为叔父完成了他潜意识中的愿望,其实自己和叔父同属一类人,那么,又怎样复仇呢?哈姆莱特的癔想和对性的憎恶都是他的无意识。
     随后,弗洛伊德从莎士比亚的人格和现实语境来分析哈姆莱特的无意识渊源。莎士比亚写《哈姆雷特》是在自己的父亲去世之后,这一事实是否意味着作家本人也潜藏着“俄狄普斯情结”?这样,文学作品既不是病症,也不是被分析的言语,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从无意识心理角度看问题的象征形式。
拉康与《被窃的信》
  《被窃的信》是爱伦坡的一篇代表性小说,拉康从精神分析法的角度对其小说进行了更深层面的剖析。
    小说中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大臣在国王面前偷走了王后的信,另一个是私人侦探杜邦转移了大臣的注意力,在大臣房间很显眼的地方偷走了夹在纸板夹里的信,并换成了假信。拉康将人物的心理研究放在一边不谈,而是进行了结构性阅读。他认为,第二个场景是对第一个的重复,王后、大臣、杜邦三个人物被同一个事件联系起来,即窃信,而且是同一封信。于是他着重研究其中的逻辑。
     拉康建立了主体间性的普遍法则:国王掌握着权力,王后没有权力,只有转移权力的权利。她必须忠于国王,她是国王的“阴性主体”。可以看出在无意识中,这个法则和父权社会的法则是协调的一致的。拉康对故事的阅读,将俄狄浦斯变成了同源秩序中的主体的普遍逻辑。
通过对《被窃的信》的分析,拉康揭示了小说的深层结构:重复的自动性。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强调的是性,而拉康也强调性,它代表的是一个能指,是“转喻存在”,表明或缺或不在场,即欲望的永不可达。它既是象征又是事物本身。作为一种符号结构,它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运动系统,可以借助于“转喻”的中介,不断进行自我转换,并以象征性为中介,同他者、世界和自我发生新的互动关系。“拉康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以阳具功效取代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恋母情节’。他认为,只有考阳具,这个象征性的能指才能揭示人的各种各样欲望的终结根源和基础动力。”①

    拉康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无意识理论和主体间关系的规则,寻求无意识、主体间性和真相的关系,深入解读精神分析批评。他对《被窃的信》的分析是为了说明小说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和使意识产生秩序的象征界的运作方式一样。他将弗洛伊德的理论性文本和爱伦坡的小说类型文本结合起来,以此得出精神批评分析的“真相”。
     四、总结 精神分析批评的世界性影响及贡献
   20世纪许多批评家都认为“弗洛伊德对不少批评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他们来说,心理学是一种能够揭开创作过程之秘诀的绝妙工具,它可以分析作家的心灵,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艺术,并且还能够探索虚构人物的动机。”
     弗洛伊德把文学艺术的产生最终归结为性欲本能,这是弗洛伊德的独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不仅影响了世界的文学创作,而且也影响了世界的文学批评。不仅强调了无意识心理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更提出了“俄狄普斯情结”,对《俄狄浦斯王》和《哈姆莱特》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也对整个文学批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0 02:42 , Processed in 0.08545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