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70|回复: 0

寄情山水,超然通脱——试论凤翔时期的苏轼山水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4 13: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是诗的国度,然而纵观诗坛,却很难找出一位像苏轼这样既被当时世人所推崇,又被现代人所广泛接纳的诗人了。林语堂先生曾评价苏轼为“天才诗人”,他将自己的人格与智慧最大程度上的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其山水诗更是清新淡远,自然超脱,表现了他亲切真诚的人格魅力。而凤翔这一时期的山水诗,体现了壮年时期苏轼创作手法及思想境界向成熟过渡、转变的特征。
一.        清新淡远的主题格调
苏轼于仁宗嘉佑六年(1061)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在任三年。据北京燕山出版社所出版的《苏东坡全集》,苏轼凤翔时期所做诗歌有138首,主要编于卷三、卷四、卷五。其中的山水游记诗约七十多首,占这一时期作品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山水诗,体现了苏轼对关中自然风物的喜爱,对人生的体悟等,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1.        大处着笔与小处入眼
苏轼是一个天真而真诚的诗人,他认为“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①(《超然台记》)。因此,在苏轼的山水诗中,既有描写高山长河的壮美之作,也有描写花草虫鱼的即兴之笔。如在《真兴寺阁》一诗中,开篇即写“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的阔大景象。又如《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寺院壁》中的“乱山横翠幛,落月澹孤灯”的苍茫之感。苏轼很善于描写这种淡远的宏大场景,而且全然没有生硬之感。而在细微景致的描写上,苏轼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如《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中的二十一首小诗,以住处的桃、李、杏、梨、樱桃、石榴的景物作为写作对象,佳句迭出,妙趣横生。有“树影栏边转,波光版底摇”(《横池》)的动静相宜;也有“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荷叶》)“坐看华光照水光”(《新葺小园二首 其一》)气韵生动;还有“他年我复来,摇落伤人意”(《柳》)的感慨。
可以说苏轼的山水诗不仅仅是对山水风光的描写,更是对生活的体会与热爱。在苏轼的笔下,并没有对于意象的刻意选择,正如他自己所说“词夸,则其实比有所不副。”(《上曾丞相书》)②。因此,在其清丽朴实的笔触下,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心中对自然的向往与对自由的追求,他将自己置身于万物之中,以一颗平等而真诚的心来欣赏世界,这也是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2.        句式错落与开阖有度
  除了在语言与描写方面的特色,苏轼山水诗中错落的句式与一开一合式的结构也是构建其清新淡远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轼的诗歌创作中,最为独到的手法便是“以文为诗”——即将散文写作的手法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主要的表现方式有长短句结合、为言此而先言它等,通过这种形散神聚的方式来提高诗歌的表现力。在凤翔这一时期,“以文为诗”的手法并没被苏轼大量的加以运用,但这对苏轼及后来的散文诗创作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手法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等。《石鼓歌》中,为言此而先言它,苏轼采用了大量的铺陈排比,如“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从而引出中心句“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从而表达了对朝政的忧患,对人民的关注。而《王维吴道子画》一诗,在句式上加以创新,五七杂言,错落有致。如“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同时在结构上采用先合后开的形式,即先指出所咏之物,再进行抒情与升华,使整首诗首尾连贯且主题突出。可以说,苏轼通过自身的实践,推进了我国古代散文诗的创作,使其一步步走向成熟。
二.        通达超脱的内心情怀
苏轼是一个心怀天真,且勇于坚守的诗人。即使身处困境,也从未动摇过本心。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先生评价苏轼有一种“人生空漠,无所寄托”之感。“也正是基于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③,使其达到了“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④的通脱之境。
1.        空漠无依的彷徨
凤翔时期的苏轼迎来了第一次与家人的分别,子由留京侍父,苏轼自己带着妻子赴任。苏轼与苏辙的感情不仅仅是深厚二字可以概括的,对于苏轼来说,苏辙不仅是手足,更是精神上的陪伴。可以说苏辙是最能够理解苏轼内心的人,好比伯牙之于子期。因此离开了亲人,让苏轼的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失落,我们在诗人的作品中可以清晰的体会到他心中的不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这是苏轼初到凤翔时所做的一首诗,诗中的孤独之感不言自明。可以说,孤独,是苏轼这一时期的一大情感主题。但是苏轼并没有被孤独困住,反而是不断地发问,不断的思考,积极地去寻找精神上的落脚点。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也曾指出,这一时期的苏轼很少让自己闲下来。不断去寻事做,无事的时候则去游览周边风物。即使时有“飘零不自由”(《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 其二》,但更多的则是“联翩向空坠,一笑惊尘寰”(《凌虚台》)的超脱。苏轼曾在《宝绘堂记》中提到,“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⑤。即人不可沉溺于某一事物而失去自我,另一种层面上也即是说人不能过分陷于某种心境而消沉。
  也正是凭借这种信念,苏轼在精神上始终保持着一份超脱之感。
2.        忧心民生的慨叹
苏轼为官,一生艰险,且屡受排挤,但心中对百姓民生的关怀却从未动摇,心中所怀揣的大济苍生的愿望也从未熄灭。苏轼爱惜民生,每到一处都要尽力为当地做些实事。苏轼在凤翔时期,久旱不雨,为了解百姓心头之急,仅在求雨一项上苏轼就作文数篇。“太守亲従千骑祷,神翁远借一杯清”(《真兴寺阁祷雨》)。我们看到,苏轼作为一名大诗人,并没有将写诗作文作为自己追求名利的工具,反而是将它作为一个表达的渠道,传递着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与愿望。在苏轼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那些绮丽华美的词句,也没有可以的雕琢堆砌,下笔随心,字由情生,“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这也是苏轼作品的独特生命力所在。
另一方面,苏轼的才华不仅来自于先天的资质,更有后天雄厚的积累。苏轼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往往对历史有着兴亡之慨,对朝政有着忧患之思。在凤翔时期四处游览时,苏轼也做了不少咏怀之作。在描写风光景物之上,表达出自己对于国家、对于历史的一份思考。“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郿坞》)作者借用董卓的典故,书法历史兴亡的感慨,同时也在劝谏当权者,切不可高傲自满而安于现状。又如《石鼻城》一诗中,面对着石鼻城寨,想起战国时期蜀魏在此地征战的典故,写下“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的诗句。在历史的更迭中 ,没有永恒的英雄。所谓英雄,真正留在后世的并不是他当年的种种功绩,而是他身上所带有的精神气度。而苏轼,正是凭借着自身的人格魅力,受到一代又一代人们的敬仰。
三.        妙理奇趣的人生思考
苏轼在《宝绘堂记》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审美思想,即“寓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⑥意思是说对于万物的欣赏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刻意而为的。“余之无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超然台记》)⑦心游外物,才能真正体察到世间的美与快乐。正是这样的审美态度,使苏轼在山水风物与人生经历中可以不断发现美,也是苏轼的山水诗始终有一种灵动之气。
  在《醉白堂记》中,苏轼留下这样一段话,“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⑧,这也是苏轼人生理想的体现。只有抛弃心中对世俗的成见,对功利的追逐,才能够真正的心存万物,神与物游。正所谓“犹恨溪堂浅,更穿修竹林。高人不畏虎,避世已无心。”(《南溪之南竹林中,新购一茅堂,予以其所处最为深邃,故名之曰避世堂》)。正是因为看破了人生中的浮浮沉沉,也因为参悟了历史兴衰的内涵,苏轼一生中虽仕途坎坷,屡受磨难,却始终在红尘之中潇洒过活。李泽厚先生评价苏轼说,“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的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⑨
所谓大隐隐于市,说的隐并不是要吝惜自己的才能,隐藏自己的志向,而是说要记住隐藏于心中的根本,即使像市人一般生活,也要有自己的人格操守,不可废弃。怀着这种心隐身不隐的矛盾,苏轼将知识分子普遍存有的进取与隐退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质变点,带动了时人对于人生的思考与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讨论。
“尘容已似服辕驹,野性犹同纵壑云”(《游庐山,次韵章传道》)⑩,这是苏轼内心的写照。他一生不得施展拳脚而困于红尘,心有大志而屡遭磨难。但也因心怀一份“野性”,使得他能在自然中追寻到心灵的寄托,在精神上留有自由的情怀,达到寄情山水,而自然通脱的人生境界。

注释:
本文中未加特殊注释的诗篇均选自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1《苏东坡全集<卷三><卷四><卷五>》
①、⑦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1《苏东坡全集<卷五十八 记>》1521页《超然台记》
②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1《苏东坡全集<卷九十四 书>》2437页《上曾丞相书》
③、④、⑨《美的历程》 李泽厚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1-1 161页
⑤、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1《苏东坡全集<卷五十八 记>》1526页《宝绘堂记》
⑧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1《苏东坡全集<卷五十八 记>》1514页《醉白堂记》
⑩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1《苏东坡全集<卷十三>》298页
     《游庐山,次韵章传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5 19:11 , Processed in 0.081169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