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52|回复: 0

登州全真道及其大义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7 09: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莱野老 于 2015-2-7 09:36 编辑


登州全真道及其大義之二
方渭泉
二、结胎终南,诞秀登州
任何一种宗教,其教主高人行迹与灵性皆有难为一般人所置信的神秘法力与灵性体验,而这些神秘法力与灵性体验,放到历史及人的精神层面去考查,却又绝非完全荒诞无稽的臆说。换言之,王嚞之所以成为全真教的开祖,有其极深层的社会心里苦难与 “吞腥啄腐” 的精神跃动。
(一)结胎终南
苦难是宗教之源,有苦难的地方就有宗教,宗教是最后的人文关怀。苦难包括精神层面的痛苦与环境方面的灾难。就其体验而言,有个体的,也有民族的、国家的、甚而至于整个人类的,苦难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辽金元时期,生活在战争动乱之中的人们,常有朝不保夕之感,从而对人的生命存在及生死给予了特别关注。而王嚞却偏偏要摈弃这些苦难,他矢志从险恶的社会生活环境与世俗尘劳中自我解放出来,探索出一种新的“教说”给生人痛苦以补偿,进而满足生人物外的大性命需求。应该说王嚞的追求是惊心动魄的,处处表现了他“颠傻轻忽”、出离疯狂的超人气概。
1、昔日宠居士,如今王害风
王嚞生活在社会极为动乱苦难的时代。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其时王嚞十六岁,两年后京兆府投降金朝,而金朝“所下城邑,叛服不常”(《金史》卷三)。金太宗无奈,于天会八年(1130年)九月扶持宋朝降臣济南知府刘豫建立了伪齐国,都大名府(今属邯郸),统治冀、鲁、豫大片土地。天会九年十一月,金太宗又将陕西地区赐给了刘豫。伪齐至天会十五年(1137年)被金太宗废黜,其间共八年,也正是王嚞十九岁至二十六岁最为年轻的美好时光。这八年中,王嚞目睹了社会的极度乱象与关中大饥荒,他殷实的家产被饥民抢劫一空而荣华不再;“才名拔俗,蚤通经史”的他在进士考试中又因背逆了考官的心意而遭排斥与追黜(“献赋春官,忤意而黜”(《金莲•重阳传》),这使得王嚞抖擞的精神与以文立身的希望落空了。
金朝废齐,陕西地区重为金朝所有。“天眷间,收复陕西,英雄获用”(《教祖碑》)这又燃起王嚞心中入世之火。金熙宗天眷元年他考中了武举甲科,就任了一个小小地方官职。也几乎就在这一年,“金国使来,尽割河南、陕西故地,通好于我(《宋史》卷二十九)。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撕毁和约,攻下了河南与陕西。这之后的若干年里,王嚞家乡一直处于宋、金两个王朝的拉锯之中,他就任的官职到底是为宋还是为金?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想靠武术才能成为“世雄”的理想,也遭到失败。日后如何来安顿自己的生命?心的依托又在何处?王嚞迷惘了。
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47年),三十六岁的王嚞别家舍业,只身来到终南县刘将村。在《悟真歌》中他对这一时期的生活写道:“三十六上寐中寐,便要分他兄活计。豪气冲天恣意情,朝朝日日长波醉。”(《重阳全真集》)(注1)活脱脱的一幅耽溺醇酒,放荡不羁,楚狂接舆的形象。然而放旷自适只是混沌乱象的外在表现,而内心却饱藏着精神超越与解脱的迫切要求。他终于有了榜样,这榜样就是他常常吟唱 “昔日宠居士,如今王害风”的唐朝的宠蕴(注2)。他唱道:“双全全举得,人人尽学取无为。清净到头各就,只宠居士同知。”(《重阳全真集》)意思是只有身心双修,方能达到无为状态,从而获得清净。王嚞从宠居士故事里得到启发,渐渐酿就了 “道”的心情与世界。四十七岁那年,他写下了《解佩令》一词,词中唱道:“四旬七上,慧光崇兀。词中味,与道相谒。一句分明,便悟徹,耆卿言田,杨柳岸,晓风残月。”(《重阳全真集》501)他的所思所想,那怕读柳永(字耆卿)《雨霖铃》词时,都要以“道”的全心全灵来审视,他醒了。
2、甘河受玄机,醴泉遇海蟾
“甘河遇仙”让王嚞心灵大开,促使他快步进入领悟真道之门,为其后“蓬头垢面永全真(《重阳全真集》33)”的“风狂”获得了宗教理想与精神动力。他在《遇师》诗中咏道:“四旬八上得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一粒丹砂色欲好,玉华山上现殷红。”(《重阳全真集》130)“丹砂”就是朱砂,本来是用于炼丹的材料,这里指丹田中炼就的真神气,进入悟道的境地。“玉华山上现殷红”,玉华,指道家服之可长生的玉屑,这一句意思同前,显示了他悟道之心进入空前活跃状态。
大凡宗教,都有其常人难以理解的神秘。就“甘河遇仙”而言,王嚞所遇两个真仙是谁?金代的金源王寿《全真教祖碑》、刘祖谦《重阳仙迹记》和元代秦志安《金莲正宗记》都没有给出所遇“真仙”的姓名。有资料说王嚞所遇“真仙”一是钟离汉、一是吕纯阳(吕洞宾)。一说两“真仙”均吕洞宾一人的化身,因为“吕”字,吕由两“口”字组成,这当然属文字游戏之说。而王嚞自说所遇真仙是吕洞宾,因为吕洞宾的家乡正是“蒲坂永乐人”(注3)。后来马钰(马丹阳)《满庭芳》词说:“妙行真人,重阳师傅,遇师吕祖玄通。十年了道,归去得乘风。”(马丹阳《洞玄金玉集》858)马钰也相信所遇正是吕洞宾。且他所遇“真仙”不是一次,而是两次:“终南一遇,醴邑(醴泉县)相逢,两次凡心蒙涤。”(《重阳全真集•玉女摇仙佩》300)。这之后,王嚞又遇到另一位仙人刘海蟾。王嚞是这样描述的:“余尝从甘河携酒一瓢,欲归庵。道逢一先生,明云:‘害风肯与我酒喫否?’余与之,先生一饮而尽。却令余以瓢取河水。余取得水,授与先生。先生复授余,令余饮。余饮之,乃仙酎也。”(《重阳全真集》444)刘海蟾“问师(指王嚞)云:‘子识刘海蟾否?’师云:‘是何能识?尝见之画像耳!’乃笑而去。”(《历代史纂左编》卷140)至此王嚞便终生以水当酒;虽然如此,但王嚞的口鼻之间仍飘散着“醺酣之气”。他唱道:“醒来不饮尘中酒,达后惟传世外杯。”(《重阳全真集•不饮酒》136》)王嚞将几次与仙人相遇成为他人生中第一大转折,是他诗词作品中头号题材:
    “幼慕清闲,长年间便登道。上高坡,细搜修锻。遇明师,授秘诀,分开片段。”(《重阳全真集》293)
    顿悟如如缘合后,深谢真师垂顾。秘诀亲传,依依做徹,达了凭遭遇。(《重阳全真集》307)
    云水王三悟悟,甘河镇,祖师遇遇。(《重阳全真集》876)
《重阳全真集》中王嚞更是自称师承钟离汉、吕洞宾、刘海蟾,并称“汉正阳兮为的祖,唐纯阳兮做师父,燕国海蟾兮是叔主。”事实上钟、吕、刘三人远比王嚞大得多,其中最年轻的刘海蟾也比王嚞早了近二百年。实际情况是“甘河遇仙”与“醴邑遇刘海蟾”都是王嚞的自说自话,马钰的首肯同样来自王嚞。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王嚞通读《阳符经》和《道德经》等经典之后而志向“真道”的,他在《浣溪沙》中就有这样的叙述:“理透《阴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百言,害风一任害风虔。”(《重阳全真集》940)王嚞将“甘河遇仙”做为臆想的真实,无非是要取得“内丹教”的道统资格。对此清末陈教友说:“考金末元初士大夫所撰述,皆云重阳得无师智,并不云出自钟吕。”(陈教友《道教源流》卷一)今人陈垣先生也说:“全真之初兴,不过‘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一隐修会而已。世以其非儒非释,漫以道教目之,其实彼固名全真也,若必以为道教,亦必道教中之改革派耳。”(《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华书局,1962年版)所以王嚞自称继承钟吕的道统,和孔子以文王为师一样,没有接受钟吕亲授的意思。
3、割断凡世尘,立志四海同
所谓五篇《秘语》,皆内丹(注4)的内容,大致为劝人脱离俗世,教示身心修道方法,并且告诉人们,只要完成修行,即可成神成仙。如第二篇前四句是这样说的:“莫将樽酒恋浮尘,每向鄽中作系腰。龙虎动时抛雪浪,水声澄处碧尘消。”是说:不要耽溺醇酒,不要贪恋俗世,要去激发体内的神气。“龙虎”与“雪浪”对举,比喻阴阳二气在体内调和、交融、顺畅、周流的运动,只要肾(五行称肾为水)中的阴气安定下来,俗世之情自然会消失;如此积累功力,就能够“名挂仙都。”
王嚞从《秘语》中收到教示,于是铁了心出家做道士。首先,王嚞认为妻儿亲情是他入道的枷锁,割断家缘是他矢志修道的定然一步。他唱道“妻女千斤铁,儿孙万秤铜”,“家人便是烧身火,干了泥团却变尘”,“休妻别子恩断爱,往昔亲情总休怪,害风不把三光昧。”(《重阳全真集》) (注5)王嚞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兄长。他也曾劝诱兄长们入道,说“休起名利心”,并说“恩山爱海何时徹,火宅(家事)凡笼每日侵”,又说“莫为土坡(坟墓)牽惹住,蓬莱别有好高岑”(《重阳全真集》25)。不料却遭到家族的反对。他吟咏道:“王嚞心怀好道,害风意要离家。攀缘悉去似团砂,不怕妻儿咒骂”(《重阳全真集》986);又吟道:“心净神清鬓不华,水云便是我生涯,休交死后浑家送,赢取生前出离家。”(《重阳全真集》753)可见他当时了断家缘的委婉曲直与彻底绝缘的决心。
王嚞出家之后先在终南一带乞食,其举止令常人膛目!他写道:“圈眼王三乞觅时,被人呼作害风儿。(《重阳全真集》3)”诗是在山东时写的,这两句强烈地表现他入道乞讨的体验。接着,他在终南县南时村挖掘出个洞穴,取名“活死人墓”,昭示生于俗世的王嚞已死,名列仙道的重阳子诞生。他将墓中的生活比作“活人珠玉”,“墓中境界”是“真家计”。在墓中他注入了不知多少有关性命的思索:
第一,在活死人墓中,五篇《秘语》等内丹口诀,构成了他思想核心,并且进行了全新的悟解。同时广泛涉猎儒佛道三教经书,引入佛教的四生说:“胎生卵湿化生人,迷惑安知四假因,正是泥团为土塊,聚为身体散为尘。”“四假”指的是“地水火风”。他认为,人的躯体是由“地水火风”暂时“假合”而成,是构成人身的“因”。这个“因”说到底就是土块,生也土块,死也土块,这就将庄子一气聚散的思想联系起来。《般若经》将生分成四类: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湿生,即蚤、虱、蚁子之类。化生,指无所依托,借业力而生,如诸天神、饿鬼、地狱中的爱苦者等。他认为,前三种“生”,是世俗之人前生做了孽“因”,从而失去了来路,而在“三生”中轮回转生,化为泉下之尘。全然不知“化生”存神养性,由“神性”飞升仙宫。王嚞的这种分精神、肉体的二元论,为道士修行设定了法的世界。
王嚞对《孝经》也情有独钟,孝顺、孝心、孝行,成为他的常语。在他的思想中,又常常以《论语》为依据,当然对儒家的说教是有选择的。譬如《论语》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是说“道”存在于人的属下。王嚞对此大不为然。他认为,“道”,存在于人之外,道与人同在“因”之中。人与道是一种亲和关系,醒悟,才是“道”在人身的真实显现。总之,王嚞此时对儒、佛、道三教已经作出了自己的决断,并给出具体化、骨肉化的解释,揭示了人身的有限性及作为“灵物”人的“神性”无限性。他的结论是:老子、释迦和孔子的教诲,都是在教化和拯救俗世中的愚迷之人。应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给旧有道教注入了新的大义内涵,成为全真教嗷嗷待产的婴孩。
第二,在“活死人墓”中,王嚞自我修炼一段时间之后,其生理与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彻悟了人生真谛,并萌发了向社会传道的欲望。他在墓内四角各植了一株海棠,和玉蟾问何意,他说:“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四隅海棠”用的是音通通假,表示“四海同”的象征意义。他吟咏道:“活死人兮放些劣。没地埋真欢悦。道号重阳子,字知明姓王名嚞。害风儿怎生说。”(《重阳全真集》993)“些劣”,好像是指当时存在的各种宗教及宗教派别,而这些宗教与派别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他要创建一种屏弃万尘,无需地埋,让人能够升入仙宫的新教。这个新教归于道教,他的道号就叫“重阳子”。“怎生说”,大概是说:“那就看我的行动吧。”他咏道:“五十二上光阴急,活到七十有几日?”(《重阳全真集》645)他深恐时光不再。于是于大定三年(1163)秋天,他填埋住了两年的洞穴,来到刘蒋村建了所茅庵,过起了修行与传教生活。
如果说“活死人墓”生活是“静”的,那么刘蒋茅庵的生活则是“动”的。这一“静”一“动”的生活给王嚞带来新的转机。首先来投奔刘蒋茅庵的是和玉蟾与李灵阳。和玉蟾(?-1170),字德瑾,泰州甘泉人,是王嚞在“活死人墓”时旧友。此人心地圆通,屏弃俗缘,深得王嚞“九还锻炼之术”(即内丹术),真气渐渐达到了冲和的境地,成为关中全真教的真人。第二位来拜师的是李灵阳(?-1189),终南县人。他从王嚞接受了铅汞、龙虎之学(内丹学),也成为关中全真教的真人。再之后,史处厚、严处常、刘通微等先后拜师于门下,成为王嚞的弟子。然而在王嚞弟子中只是有数的几个知识分子,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同与支持,应该说王嚞在方圆百里的传道生涯是失败的。他此时的《辞世颂》诗就反映了他的孤寂、失落与无奈的。诗中写道:“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风。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一灵真性在,不与众心同。”(《重阳全真集》661)此时的境遇、心情可见一斑。
究其布道失败原因大概有这么几条:一是,王嚞自制了许多歌词与秘语,布道则需要一边乞食,一边歌咏念诵,目的是领起人们的注意力,唤起世人觉醒。然而人们早已将他视为伤风败俗的疯子,他的歌词与秘语当然无法使俗人的心灵与“真道”联系起来。二是,他专注个人成仙,十分讲究“真功真行”,在选取弟子时用严酷的痛教法。如史处厚,本来是王嚞非常看重的弟子,终因史处厚的恋母情结深重而被放弃。三是,他的形象大概也影响了他的号召力。《重阳全真集》中一首题为《迎仙客》的自画像诗:“五旬五,过半百,诸公把我频搜索。眼如遮,耳如,口中齿豁,额上髭鬚白。……”不象五十五岁人的一副不能再糟的糟老头容貌。在一般人的眼里,得道仙人都具有年轻人的外貌。有人问他:“既是修行,因何齿落发白?”王嚞答道:“我今年五旬五,尚辛苦为收获耳!”王嚞以“正在收取道果”作答,内心的惨淡、凄楚、委屈与绝望可想而知。五年来的茅庵布道,尘世劳苦,教势却并没有得到扩张,这让他猛然转过神来。于是在大定七年(1167)四月二十六日傍晚,王嚞突然放火烧了茅庵。人们在惊慌之际,他却唱道 :“奉劝诸公,莫生悒怏,我咱别有深深况。唯留煨土不重游,蓬莱云路通来往。”(《重阳全真集•踏莎行》560)
(二)诞秀登州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收录了王嚞一首《真题》诗:“来自何方?去由何路?一脚不移,回头即悟。”这首诗是王嚞抛弃“尘劳”,烧掉茅庵,准备东行写下的。这几句诗不妨理解为他对远走人地生分的他乡,能否获得教化成果的背水一战决心。他深知这是他甘河遇仙、入住活死人墓之后的最后一次契机,只要“一步不移”坚定走下去,就能在道教史上留下深深的足迹。他吟咏道:“此去决前程,写尽平生自己声。若是却来重一过,灵灵,总看真形一气清。”“前程”指布道成功;“灵灵”指灵性的人们。该诗展望了他将来能回到故乡,乡亲定会另眼相看的愿望。《抱朴子•黄白篇》中引《龟甲文》“我命在我不在天”,王嚞有着同样的把握。
1、去由何路,先赴瀛洲
王嚞为什么选择东来蓬瀛?说法很多。一说,王嚞接受甘河仙人的教示与五篇《秘语》而心向东方的。如五篇《秘语》中的第二篇有:“一朝九转神丹就,同伴蓬莱去一遭。”第五篇有:“得知友,赴蓬瀛。”如果说“蓬瀛”是仙境的代词,《金莲重阳传》中还有一个近似小说的“甘河遇仙”情节:(仙人)“指东方曰:‘汝何不观之?’先生(王嚞)回首而望。道者(仙人)曰:‘何见?’曰:‘见七朵金莲结子。’道者笑曰:‘岂止如是而已,将有万朵玉莲芳矣!’”并说:“速往东海,丘刘谭中有一匹马,可以擒之。”七朵金莲显然在指王嚞的七位登州弟子“真人”,“万朵玉莲”指他济度的众生。而“丘刘谭马”,则是七真中成就最大的四位。一说,王嚞前世即在蓬瀛修行,此次來“蓬瀛”,只为了却“宿缘仙契”。故事是:王嚞令弟子去崑嵛山煙霞洞修炼,弟子不解,因为弟子们从未听说崑嵛山有什么洞。于是弟子们苦苦搜索,终于找到了这个洞。问师傅王嚞怎么知道这里有洞?王嚞说,他的前世就在此洞修炼。以上两说,均不免王嚞与弟子们的奇矫言论,当然不能算数。
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蓬瀛”,自古就是羲和迎日的嵎夷之地,也是东华帝君(又称木公、东王公、东皇太一神)构筑无限光明美好的仙居。《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到了秦汉,更是秦始皇与汉武帝等狂热搜求仙药,谋求长生不死之所。道家神仙派更是将“蓬瀛”视为仙境,也是王嚞向往的仙都与诗歌题材。这是其一。其二,王嚞不满足自己只是一个单体道士,只关心自己的修行,他有宏伟的志向,就是他要用自己创立的教派去拯救世人。他也许认识到,如果找不到能继承纯阳-重阳道统的理想弟子,四海教风成为一家的理想目标只能化为空谈。令他焦躁的是终南弟子中没有合适的人选,“钓出鲸鲵未是雄”(《重阳全真集》221)。况且此时的王嚞已经感到自己肉体的衰弱,所以去“丘刘谭捉马”的行旅就显得特别迫切与渴望。
2、漫漫东行路,指日彩云随
王嚞在刘蒋庵布道近四年,也曾为他人做斋醮、收过弟子,虽然在教化众人时不得意,但也博得少数道友、弟子的理解与支持。所以才有“欲东行,被人偷了引相留”(《重阳全真集》747)、“人戏言欲盗脚引”(《重阳全真集》50)事情的发生。“引相”与“脚引”是古时通关的证明,等于后来的“通行证”。还好,他东行的路线全在史称“小尧舜”金世宗的统治范围之内,除了旅途辛劳,并没有大麻烦发生。于是王嚞在金大定七年(1167)四月,携带一只铁罐,踏上了漫漫东行路。
铁罐是王嚞用来乞求盘缠的工具,他在《化造铁罐钱》中有这样两句:“诸公要识刀圭法,愿助王风铁罐钱。”说的就是这种用途(《重阳全真集》21 )。“刀圭”本来是中药的量器,也是药物的代名词,这里指“真、神、气”神仙的灵药说教。铁罐成了王嚞入道后须臾不离的布道、乞讨的工具。在东行的路上,他写下了十首《铁罐歌》:从铁罐的打造、形状和机能,到吟咏的内容,活脱脱一幅真道行乞传教图。例如,说铁罐的打造,就唱道“腹内空虚成妙果”;提到铁罐的声音,就唱诵“响声敲动振遇迷”;讲到铁罐簇新的样子,就歌道“内光外耀自相亲。鼎添须凭津液水,调和全藉气精神”;论道铁罐的深浅,就说“凡尘俗垢不能侵”;至于铁罐的坚硬,他更铿锵的赞道“虚心大肚贮幽玄。内外炼成金玉体,一冲直上大罗天”。王嚞就是唱着这样的歌,一路乞食,一路布道,完成了他由终南赶赴登州的漫漫东行路。应该说他的勇气、执着与忍耐是超凡的,而这些皆来自他“行功惟显著,指日彩云随”(《重阳全真集》862)的渴望。
七月中旬(一说润七月,如是,则经过近五个月的长途跋涉),王嚞终于踏上了他渴求的仙境蓬莱。他头戴斗笠,手拄竹筇(竹杖),破衣烂衫,一幅远古来人的模样。手持铁罐,漫步在登州街面乞食,没人认识他,也没人在意他。夜晚他回到府城南郊所住的修真观,在观壁题写下了那首“一别终南水竹村”绝句。数日后,登州剌史(《登州府志》以为判官)纥石烈邈在观中看到了王嚞的题诗,顿时大为感叹;和诗道:“回首三年别故村,都忘庭竹长儿孙。他时拂袖寻君去,应许安闲一叩门。”(《真仙直指语录》4)其后纥石烈邈成为王嚞的支持者。这是王嚞在登州遇到的第一个知音。
3、全真教诞秀,金莲朵朵开
大定七年七月十六日(一说润七月十六),王嚞到达宁海州牟平(其时宁海州辖牟平、文登二县),在一次由马钰、范怿、高巨才,战法师等人(据《道行碑》)参加的友会上,马钰问王嚞 “道是什么”,回答说:“大道无形无名,出五行之外,是其道也。”又问“什么叫真道”,回答说:“五行不到之处,父母未生之时。”赋诗说:“真大道,能结坎与离。认取五行不到处,须知父母未生时,此理勿难知。 须速省,下手便修持。上有三光常照耀,中包二气莫分离,採得玉灵芝”(《重阳全真集》376)。(注6)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战法师是个僧人,他持“先释后道”的观点冲撞王嚞。王嚞说:“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元气与元神)结善芽。”一扫战公的矜持。范怿是个儒者,对王嚞之言大为震惊,说道:“曲尽妙意,非神仙能出此语乎!”这之后终日清谈,从儒释道之间关系,谈到全真教“性命双修”的理想。他认为“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气神相结,谓之神仙”。人只有“了达性命者,便是真修行之法”。王嚞的这些理论,既吸纳了“明心见性”的佛家内省内容,又结合儒家 “反身而成”、“去情复性” 的内容。王嚞的这些玄妙的言论,平明而恳切,令人耳目一新,听者入神,毫无倦意。在座之人大为理解与接受,义气投合,超出平常之道。一时荣利之心,骄气浮志,顿然消息。这也是“蓬瀛”之地的人们崇道敬仙心结的绽放。从此,王嚞由陕西的“疯子”,一跃成为悟道的“神仙”、“风仙”。 事后,马钰评价说:“我观王公,面如芙蕖红,目胜琉璃碧,声若巨鐘,语如涌泉,堂堂然有正阳(锺离权)之风采。当可倾心礼敬”(《金莲正宗记•丹阳传》)。马钰将王嚞领到自己家中,在园中修造一处草庵,名曰“全真庵”供王嚞居住。王嚞的被人高度接纳,是他收徒、创教迈出的第一步。
小标题用了“诞秀”一词,“诞秀”就是开花结实之意。南朝宋何承天《木瓜赋》有“结灵根以诞秀,倾朝阳以扬辉”的句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全真教”诞生于何时?一般说法是诞生于全真草庵。可是,构建全真草庵时王嚞尚没有可以托付自己“教”说的弟子。其时虽然有郝升(郝大通)来投,但在王嚞心目中潜藏着最可托付自己“教”说的唯一人选就是马钰。而马钰家资巨万,富甲整个牟平,虽然王嚞投入全副精力教化马钰,但马钰或依从,或乖违,久久依违不决。以此为据,确定全真道立教时间则应该以马钰入道为准。
大定八年(1168)二月八日,马钰出家,成为王嚞所期盼的传承全真教道统之人。所以大定八年二月八日应该成为全真教正式立教之日。马钰在其所作《卜算子》词中说:“扶风全道名通一,道号无忧。见画骷髅,猛烈收心事事休。四旬有六霜侵鬓,拂袖云游。休要刚留,譬似无常限到头”(《渐悟集》3)。这一年,马钰四十八岁。词中通一、全道、无忧子皆丹阳自称(马钰先祖为扶风人,故有“扶风全道”自称)。值得注意的是词中用了“全道”一词。“全道”就是全真道,马钰是喊出王嚞所创“教说”为“全真道”的第一人。什么是全真道?“全”在这里是个动词,“保全”之意,是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全自己的真精、真气、真神。用陈垣的话就是“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妄幻,独全其真者,神仙也。”(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
不能小觑马钰的影响力,马钰入道成为全真道迅猛发展的重大推力。马钰入道之后,希望礼遇敬待王嚞祖师的人如云齐集,连王玉阳的老母亲周氏也来投奔出家。只不过有些人受不了王嚞的诮骂捶楚磨炼,而往往散去。真正得祖师真传的人只有七大弟子:马钰(道号丹阳子,创遇仙派)、谭处端(道号长真子,创南无派)、王处一(道号玉阳子,创嵛山派)、刘处玄(道号长生子,创随山派)、郝大通(道号广宁子,创华山派)、丘处机(道号长春子,创龙门派)、孙不二(马钰之妻,道号清静散人,创清静派)。他们各开全真一派,有如七把巨大火炬,照亮北中国。而由道祖王嚞在宁海州、登州、莱州一手创建的五个以“三教”打头的全真教会更是如熊熊烈火漫延至整个胶东半岛。“全真而仙”的大旗不仅使宗教仙学理论内涵有了根本性变化,而且感召了整个北中国广大民众、官宦乃至最高统治者。

注:
注1:“寐中寐”是睡了醒,醒了睡之意。“便要分他兄活计”,意思是哪里管兄弟们的家事。便,与副词 “岂”通。“豪气冲天恣意情”这分明是自我解嘲,“长波醉”是酣醉连连之意。
注2:相传宠居士家赀巨万,殊用劳神。窃自念曰:“若以与人,又恐人之我若。不如置诸无何有之乡。”因辇送大海中,举家修道,总成证果。(事见元末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卷十九)
  注3:《金莲正宗记》说吕洞宾讳嵓,字洞宾,蒲州沦阪永乐人也。
  注4:丹,指道家炼就长生不老之药。内丹与外丹是两个不同的道教派别,内丹主张以自身的精气修炼成丹,外丹则以烧炼金石成丹。锺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皆内丹道家。
  注5:《史记天官书》司马贞《索引》引宋均曰:“三光,日、月、五星也。”这里指精、气、神。
注6:王嚞的诗充满隐语,隐语又多是内丹用语。“坎离”,这里指元气与元神,“元”就是先天之物。“五行”与五脏相配:木为肝,金为肺,水为肾,火为心,土为脾。五脏活动是后天神、气的的运动,所以元气、元神处在五行之外。“父母”,是父精母血的表现形式,是生命活动的源泉,这之前只能用天地、自然、虚无等语言来表达。“下手”指发心修行,不可迟疑。“三光”,指精、气、神。“二气”指阴阳二气,也就是人的“性”与“命”。“灵芝”指内丹。所以该诗是说:人从天地自然获得先天的元神元气,从父精母血中获得生命,使神与气活动起来。如要获得性、命全真,就要内丹修行入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0 20:51 , Processed in 0.07060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