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91|回复: 0

登州全真道及其大义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7 09: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州全真道及其大义之一
          方 渭 泉

在登州史上,我认为有两件值得大书特书之事:一是植根于登州地域全真道的勃发与道义普及,是自金、元以降登州地域文化的根柢与脊梁,也是对中国哲学思想极为闪光的贡献。一是官场糜烂,用人失察,从而导致崇祯五年李九成、孔有德屠戮府城及若干所属县城,给中国封建本位留下最为惨烈的教训。《登州历史文化研究》杂志有关孔有德的屠城多有介绍,而登州全真道这一举国精神奇葩却少有文章。本文旨在补此缺陷,藉以引起学人的注意。因为登州向来是崇仙向道之地,从三代(尧、舜、禹)的崇天敬日,秦、汉的寻仙之路,直到金、元的全真道成,正是登州人审美与心性向仙一脉的凝聚。探讨、宏扬全真道及其圣洁气真的教旨精神,启召登州人在历史上曾有过的斑烂一页,应该是登州学人的一大课题。
一、全真道祖及“七真”生平述略
(一)全真道祖王嚞生平述略
王嚞(公元1111—1170年), 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陕西咸阳刘蒋村。原名中孚,字智明;入道后改名“嚞”,道号“重阳子”,以“王重阳”名行于世。明王世贞《王嚞传》说:“其母感异梦而妊,二十有四月始生。”出于豪富大族之家。金人刘祖谦在《重阳仙迹记》说他“美须髯,目长于口,形质魁伟,任气好侠”,是极具豪气才气的富家子弟。明王世贞《王嚞传》里有这样的故事:“伪齐刘豫改元阜昌初,大饥,人相食。嚞家富厚,为邻里劫取家财一空。有司率兵捕得,嚞曰:‘乡人饥荒,拾路所得,吾不忍寘之死地。’”他早年为儒生,善属文,才思敏捷,也热衷于仕途功名;然而生不逢时,关中沦陷,先属于伪齐刘豫统治之下,曾应刘豫齐国礼部进士不第。未几,刘豫的齐国被废,关中彻底沦为金人的统治,王嚞的进士梦也随之破灭。然喜弓马,他改名世雄,字德威,并于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应试武举,得中甲科,委一小吏。及四十七岁时犹不得志,大概他也曾有过兴汉复宋的念头,所以元人商挺《题甘河遇仙宫》诗有:“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是说他曾有反金割据的壮志,但此梦破灭了。这种依附于金廷,然而又处处被异族挤压;立志报国,却又感受亡国易服之痛:这就是他皈依道教最初诱因。于是“辞官解印,黜妻屏子,拂衣尘外,类楚狂之放荡焉”(《金莲正宗记》卷二)。“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于是慨然入道。”(《甘水仙迹录》卷一)
金海陵王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六月十五日,王嚞饮酒于终南甘河镇,“会二人,被发披毡,其年貌同一。师讶之,恳请。其人徐曰:‘此子可教。’授其修真口诀,时年四十有八,所遇者皆钟离仙翁、纯阳子吕仙翁之化身也。五年中秋,再遇两仙翁于醴泉,师趋拜之。众笑曰:‘这是害风,安得识真仙耶?’其后又遇一奇人,其人邀师饮,师问其乡闾、年姓,答曰:‘濮坂人,年二十二。’不告其姓。留秘语五篇,令师读毕焚之。且曰:‘速去东海,投谭捉马。’已而俄失所在。”(明唐顺之《历代史纂左编》)这就是全真道教史上著名的“甘河遇仙”。 这之后,王嚞越发“落魄不羁,乞食于市,短蓑破瓢,眠冰卧雪”(《甘水仙迹录》卷一)这一年,王嚞四十八岁。他吟咏道:“四十八上始遭逢,口诀传来便有功。一粒金丹色愈好,玉京山上显殷红。”(《重阳全真集》)自此王嚞越发颠狂,世人莫测。金世宗大定元年,王嚞假说患上疯病,于是弃家于南时村挖了个深达一丈、封高数尺、自名为“活死人墓”的洞穴,挂一方牌,上书“王害风灵位”,又在洞穴四隅各植海棠一株。人问其故,答曰:“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耳。”他写道:“活死人兮活死人,自埋四假便为因。墓中睡足偏惺酒,擘碎虚空踏碎尘。”(《重阳全真集•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立下他拯四海教风一统的雄心大志。他在此洞苦修了两年,以行乞为生。王嚞有诗云:“圈眼王三乞觅时,被人呼作害风儿。”他也遂自称“害风”以自许。之后,他填埋了“活死人墓”,于大定三年在他的家乡刘蒋村北水中央构建了间草庵,与玉蟾和真人(和德瑾)、灵阳李真人两个友人同居一室,过起谈经论道苦修生活。其时他已“肆口而发,皆尘外语”,成为凡夫俗子心目中的另类。行事也变得不可思议,如他在《重阳全真集》自序说:“余尝从甘河携酒一葫,欲归庵,道逢一先生叫云:‘害风,肯与我酒吃否?’余与之,先生一饮而尽,却令余以葫取河水;余取得水,授与先生,先生复授余,令余饮之,乃仙酎也。又曰:‘子识刘海蟾否?’余曰:‘但尝见画像耳。’先生笑之而去。”自此,王嚞不再饮酒,有人招饮,他只饮水,人醉,他也醉。他能预知生死。如大定五年,王嚞在终南上清太平宫壁上题云:“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诚搜刷。”(《重阳全真集•寿期》)“搜刷”,就是搜索,表明他决心探索“性命”的真谛。次年他又在长安滦村吕道人庵壁题云:“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风;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一灵真性在,不与众心同。”(引同前)“地肺”,这里指人的“心性”,是说王嚞的心性不被人理解,而以“害风” 谬呼,殊不知这正是他追求的、不同于凡人俗子的真心真性。这一年,他再遇吕洞宾于醴泉。曰:“速去东海,投谭捉马。”言罢忽失所在(见王世贞《王嚞传》)。根据仙人的指示与自己早有的内心向往,决意出关东行,实现他“四海教风为一家”的大梦。
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四月他焚庵狂舞,婆娑于火边。人问,他说:“茅庵烧了事休休,决有人人却要修。”四月二十六日,他对众人道:“余东海捉马去。”于是身携铁罐一只,沿路乞食,别京兆(长安)、上蓝田、出潼关,五月过北邙山上清宫,题其壁云:“丘、谭王风捉马、刘,昆嵛山上打玉球;你还般在寰海内,赢得三千八百筹。”之后经南京(开封)、入济南,七月初抵登州,将在陕西所作诗书于登州观壁上:“一别终南水竹村,家无儿女亦无孙。三千里外寻知者,入引长生不死门。”(参见唐顺之《史纂左编》)至七月十六日,“竹冠弊衣,携笠策杖”到达宁海州,径直来到宁海州学正范怿之侄范明叔南园,并息在园内怡老亭(后改为“遇仙亭”) ,“丹阳先生马公继踵而至,不差顷刻,可谓不期而会焉。”(《重阳祖师教化集•范怿序》)丹阳先生马公,即吕洞宾要王嚞来东海“捉马”之“马”,王嚞来宁海后第一个大弟子、后为“七真”之一的马钰。王嚞与马钰相见,范怿是这样写的:“二人相见,礼揖而罢,问应之际,欢若亲旧;清谈终晷,坐者听之,纚纚忘倦,使人荣利之心、娇气淫志顿然释去。先生邀真人就城而馆之,待以殊礼,日益恭谨,卒至于成,因命所居庵曰‘全真’,究其相遇之由,若合符节,苟非夙缘仙契,孰能至于是哉?”(引同上)王嚞点化马钰入道是颇费周折与心计的,马钰家资巨万,对入道久而未决,其妻孙氏尤难。王嚞在《赠马钰诗》写道:“掷下金钩却一年,方吞香饵任纶牵。玉京山上为鹏化,随我扶摇入洞天。”(《重阳全真集》)马钰也有诗道:“马钰平生心性善,因师钓出牟平县。”(马钰《渐悟集》)从收有马钰这第一弟子起,王嚞便又开始了他在登州、莱州收徒、布道、讲法、建立道会等一系列活动。应该说,王嚞是道教史上罕见的善于点化与组织的布道者。这其间他的足迹遍布宁海州、文登、福山、蓬莱、掖县等几乎整个登、莱两府州县。其时写了大量往复酬和令人猛醒的道旨诗歌,又用自身特异表现与行医治病等手段,先后点化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长生、王玉阳、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被后世信众公推为道教全真教派祖师,七大弟成为全真教派的“七真人”。据《全真教祖碑》记载,王嚞于大定八年八月携弟子移居文登姜氏庵,在众信徒的簇拥下创立“三教七宝会”;大定九年四月,信徒周伯通在宁海修建了“金莲堂”,八月王嚞应周伯通之请,在金莲堂建立“三教金莲会”;九月在福山建立“三教三光会”;又诣蓬莱,游蓬莱阁,其时“大风忽起,人见师随风入海中,有顷,复跃出,惟失簪冠,寻于波面,泛泛而至。”(《御制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六十)留《蓬莱阁》词一首:“溟漠,令忘了登飞阁。登飞阁,人自省,身居银廓。能俱养灵丹药,槎稳驾销诸恶。销诸恶,头一点,肯教牢落。”(《重阳祖师教化集》)又显堕海不沉之神异,并建立“三教玉华会”;十月在掖县点化刘长生,建立“三教平等会”。自此,远近风动,入会者千余人。所建信众道会皆冠以“三教”之名。各会设会首,如掖县平等会会首徐首道、福山三光会会首周彬甫等。马钰在《赠五会道众》一诗云:“心平等寿延长,修完七宝聚三光。悟全真万事忘,玉花淀金莲芳。馨香滋味满斋堂,行功成观玉皇。”(马丹阳《洞玄金玉集》)这些教会并无固定经济来源,会员也未必出家修道。一时全真道教在登、莱两州如燎原之火。至此,王嚞往返于登、莱、宁海之间,及行皆留诗。大定九年九月挈马、谭、丘三人西迈,过登州。太守纥石烈名邈者,待以师礼。及辞,曰:‘再会何时?’师曰:‘南京。’后师羽化而邈适除南京副留守。又指仙门外画桥语郡人曰:‘他年逢何必坏。’后一纪,太守何邦彦以桥势雄峭,不利车马,遂命改之。其逆知类如此。《登州府志》所列宫、观、庵、堂不下几百处,当然全由信徒所捐建。可知全真教在登州一地用心之多,普及之广。王嚞在一年之内建立五个教会,而且遍布胶东沿海,这在道教史算得上首屈创举。
王嚞所创全真道教最突出特点就是“三教合一”,他在登、莱所创建的五个教会全都以“三教”为名。全真道教将老子的《道德经》、儒家的《孝经》、佛家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列为必修经典。主张“三教圆通”,以“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的融合教旨。从而在修炼的广度上超乎以往任何宗教。他说,“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儒、道、释都离不开一个“大道”,这个大道就是“道德性命之学”,所谓“全真”就是“全其本真”,就是要“全精、全气、全神”,修全真道,目的在于使精、气、神不受污染,做一个超凡脱俗的“真人”。在修炼方法上,全真道教专主内丹修炼,不崇尚符箓,反对黄白炼丹之术;讲究心体与性体双修,主张“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王重阳内修真诀•论不染》)修道即修心,修心要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全真道教对出家道士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条款,它不准道士蓄妻室,出家就得住宫观。要求出家道士必须遵守言行规则,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显然是从释教“五戒”那里移植来的。对此,明人胡应麟评论道:“其说颇类禅而稍粗。”(《少室山房笔丛》卷42)元道士李鼎说:“金大定初,重阳祖师出焉,以道德性命之学唱为全真,洗百家之流弊,绍千载之绝学,天下靡然从之。”(《古楼观紫云衍庆集•大元重修古楼观宗圣宫记》)一时三教合一,道德性命双修等全真教旨在登州民间广为流传,信众甚伙,极大地影响着几代登州人仍至整个北中国百姓的精神世界。
金大定十年二月,王嚞率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长生四大弟子由掖县启程西进,行至汴梁(开封),已是腊月,其时王嚞正好五十八岁,自觉归期已到。王嚞命四弟子外出乞讨,得钱鬻薪,以备取暖。除夕日,在爆竹声声中,王嚞对四弟子临终嘱咐道:“丹阳已得道,长真已知道,吾无虑矣!长生、长春则犹未也,长春所学一听丹阳,命长真管长生。吾今赴师真之约耳。”(引自《北游录》)于是马钰代表三个师弟请求:一,将师傅《重阳全真集》刻印。二、为师傅守墓三年。三、劝四方十万众舍俗修仙。王嚞首肯后即羽化仙逝。四弟子极尽弟子礼,先瘗于开封孟宗献花圃。之后马钰率三师弟入关,于终南太平宫拜见玉蟾和真人、灵阳李真人,又会王嚞在关内时三弟子史处厚于长安,会刘通微、严处常于终南。大定十二年四弟子化自然钱已足,遂赴刘蒋村修治“故庵”葬所,迁王嚞仙柩而葬之,居丧守墓三年。葬于刘蒋村故庵,四弟子守墓三年。其故庵遂被全真道徒尊为“祖庵”或“祖庭”。金章宗赐庵名为“灵虚观”,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封王嚞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加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嚞传世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祖师教化集》、《重阳祖师分梨十化集》等。
(二)全真道七真人生平述略
马钰(公元1123年-1183年):生于宋宣和五年五月二十日宁海降仙坊,小王嚞十二岁。本名从义,字宜甫。祖籍本关中扶风,五代兵乱,迁于宁海。其祖皆为通儒显官,成为宁海州显族,富甲宁海,人称“马半州”。“自童稚时其仙风道骨洒落不凡,已为闾里钦重。长从乡校积学,为文便能入第一等。”(重阳祖师教化集•营丘府学正国师尹序)好虚无,乐恬淡,轻财好施,已悟玄无之理,为儒而不乐进取。金大定七年五月,马钰同辽阳高巨才、乡人战师饮于范明叔怡老亭,酒酣,马钰题诗云:“抱元守一是工夫,懒汉如今一也无。终日衔杯畅神思,醉中却有那人扶!”众人多不解其意。与王嚞一见而四目相视,移时不已。及开谈笑语,如旧交夙契。座中设瓜,王嚞从蒂而食,一反常人所为。问其故,曰:“甘向苦中来。”问从何方来?曰:“路远千里,特来扶醉人。”马钰默然,念此前所作诗中有“醉中人扶”之语,此公何以得知?又问何为道 。曰:“五行不到处,父母未生时。”明叔说:“此十字耳,曲尽妙意,非神仙能出此语乎?”王嚞的言行极大吸引了马钰,遂请至家中,待以师礼。并在其宅南园建庵,请其居住,王嚞题庵名“全真”。之后,两人或对月临风,或游山玩水,或动作闲宴,无不以诗词唱和,皆以性命道德为题。王嚞说人生如电光石火,如隙驹朝露,不想治身,妄贪名利,如果一旦进入仙境,则虽悔可追,希望马钰能超脱尘世。但马钰以家资广贮,妻孥爱深,依违久而不决。王嚞叹曰:“下手迟也!”
大定七年十月一日,王嚞让马钰锁庵,王嚞“斋居百日,日止一食,虽隆冬祁寒,惟笔砚几席,布衣草履而已。形神和畅,若寒谷之回春焉。”(《真仙直指语录》)又尝托梦于马钰,以十犯十戒狱警之。王嚞曾十次剖梨给马钰“夫妻食之,意欲俱化”(《道家金石略》),这就是“分梨十化”典故的由来。王嚞以诗词往复酬和而显其意。于是马钰夫妇开悟,厌尘俗而乐云水,特书誓状焚烧,愿师事王嚞。马钰家资丰厚,而他此时却“弃金帛如弊屣,视妻子如路人。幅巾杖屦之外,一亡所有,湛如浮云,悠然西迈,以为物外之游,意将不受幻化”(马钰《重阳祖师教化集•营丘学正国师尹序》)。大定八年五月二十二日,他换上粗布衣裳,将头发打了三个髻(三髻,三“吉”也。即王嚞之讳),正式跟从王嚞出家,入昆嵛山居庵修道,不久王嚞又用工在昆嵛山凿烟霞洞修行。王嚞改马从义名为“钰”,字玄宝,道号“云中子”,后改道号为“丹阳子”,以“马丹阳”名行于世,而王嚞却习惯于呼他为“山侗”,马钰亦自称“三髻山侗”。马钰在《述怀》诗中唱道:“身在儒门三十年,不知一字大如天。偶因悟彻风仙理,顿觉灵明满大千。”(《马钰集》)王嚞对这个弟子寄予很大希望,他在《赠马钰名》的末二句写道:“位玲珑真性钰,花台上倚瑶岑。”希望他能以优异的道绩坐在高高的道坛莲花之上。后来马钰因饮酒犯戒,患上严重偏头痛,王嚞以炼心语使之痊。王嚞还为此作了首《酒》词以劝戒:“酒,酒。恶唇,脏口。性多昏,神不秀。损败元气,消磨眉寿。半酣愁腑肠,大醉摧心道。于己唯恣猖狂,对人更没惭忸。不如不饮永醒醒,无害无灾修九九。”(《重阳全真集》)
金大定十年二月,马钰随师西行,王嚞仙逝于汴梁,马钰率谭、丘、刘三师弟为师傅化修祖庵并守墓三年。已见上文《王重阳生平述略》。
《重阳祖师教化集•宁海州东牟乡贡进士刘愚之序》里有这样一段话:“一日重阳真人招先生而诲之曰:‘子知学道之要乎?要在于远离乡而已。远离乡则无所系,无所系则心不乱,心不乱则欲不生,无欲欲之是无为也,无为为之是清静也。以是而求道,何道之不达?以是而望仙,何仙之不为?今子之居是邦也,私故扰扰,不能息于虑;男女嗷嗷,不能绝于听;纷华种种,不能掩于视;吾惧终夺子之志而无益于吾之道也,子其计之。’”这是马、谭、丘、刘守墓三年而没有返回登、莱原因。
大定十四年八月,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长生于鄠县秦渡镇真武庙,月夜共坐,各言其“志”:马钰“斗贫”、谭处端“斗是”、刘处玄“斗志”、丘处机“斗闲”。斗者,比也;马钰将未来矢志于贫苦。第二天四人劳燕纷飞:马钰居刘蒋环堵,谭处端居洛阳朝元宫,刘长生居洛阳土地庙,丘处机西入磻溪。
马钰从此过起了苦行道人的生活:麻衣纸袄,蓬头垢面,沿街乞讨,饥饱无卜,他说:“予在终南,居于环堵,颵腿赤脚,并无火烛相,仅六年矣。”(《洞玄金玉集》卷八)马钰在他的《洞穴金玉集》里留有大量清贫的诗句。如《上街化导》:“师父重阳,真个真师。教马钰,专做贫儿。”《得遇》:“马风曩日肥家子,缘甚黜妻屏子。便做飘蓬贫子,因遇重阳子。”再如《赠姚玄玉》:“心灰忘富贵,意静乐清贫。堪作逍遥客,当为自在人。”《上街求乞》:“人人休惜一文钱,好与贫儿且结缘。”《济度歌》:“自衒无拘落魄人,逍遥坦荡乐清贫。身如野鹤无萦击,意似孤云无点尘。”等等。王嚞自称“害风”,马钰自称“马风”,跟师傅亦步亦趋。他也通医术,善针灸,有“马丹阳十二神针”之名。他还从师傅王嚞那里还继承善用诗词散曲宣示教旨、点化悟道,所谓“化愚迷歌曲如咒”作风。马钰来到终南王嚞旧地,“筑环堵以居。无尘事之萦,无火院之累;专心致志以精穷内(丹)事。虽严寒酷暑,不易常服,或忽然长啸而自歌自舞,已得希夷之真趣。故人心归向,无贤不肖,咸愿为门弟子。”(《重阳祖师教化集•宁海州学录赵抗序》)“尊师踵武,养道阐教。居人及邻州不以长幼歆慕,而宗师者无虑千余辈”(《重阳祖师教化集•宁海州乡贡进士刘孝友序》)。自大定十九年八月马钰迁陇州佑德观居住,至十一月十八日迁居宿勾兜堡,短短三个月时间,马钰就点化了百余人入道。其时有名道徒为解元李子和、巨富屡中高第的曹瑱、解元来灵玉、进士下第的李大乘、巨族解元的雷大通、大族乡试一甲的赵九渊、进士下第儒学录的柳开悟等人。成份不乏有中上层知识分子。除儒士外,还有中小官吏、行医者、商人、手工业者。至于宁海州故乡人,素慕其名德,不远千里拜师求见者,更是无一日休止。凡此有力壮大了全真道阵容。
全真道的迅猛发展,引起了金王朝的恐慌,担心汉人以宗教反金。大定二十一年下诏“遣发道人各还本乡”。这一年冬天,马钰“遂以关中教事付丘长春为主张焉,仙杖东归”(王利用《马宗师道行碑》)。大定二十二年年四月马钰回到宁海。十二月行化于文登宝庵,渔户一时焚网从道甚众。是月又赴莱阳游仙宫。这其间继续他的传教,王嚞所创五道会又逢新的甘霖。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净散人孙不二于洛阳仙化,年六十四。大定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马钰升仙于莱阳游仙宫,年六十一。刘长生、王玉阳同主丧事,并为之守墓百日。马钰被尊为全真道遇仙一派。元世祖封赠马钰“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弟子中著名的有曹王真(朝虚子)、来灵玉(真阳子)、雷大通(洪阳子)、李大乘(灵阳子)、赵九渊(湛然子)、柳开悟(无染子)等。传世著作有《渐悟集》、《三宝行化圆成集》、《洞穴金玉集》、《神光璨》等。

谭处端(公元1123--1185年):生于宋宣和五年三月初一日,初名玉,字伯玉,宁海州人。宁海州学正范怿《云水集序》云:谭公“吾乡大族也。生而颖悟,识度不凡,善草隶书,为人刚正有操行,乡里敬惮之。”明唐顺之《历代史纂左编•释道》也说:“生而骨相不凡,六岁偶坠井,其家人急救之,则安坐水上,出之无伤。”又曰:“长而倜傥不事边幅,以孝义见称。其经史靡不涉猎,尤工诸草隶。因醉卧雪中,即感风痹。”金大定七年闻王嚞来宁海,扶杖往求治疗之法,重阳闭户不纳,处端乃坚守终夕。门忽自开,重阳以为“仙缘”契合,于是王嚞令其与己同卧。其时大雪飘扬,丹灶火烬,卧具单薄,谭处端不堪其寒。王嚞展足令抱之,少时,汗流如注,如置炊具之中。又令其以王嚞盥洗之水涤面,月余,宿疾顿消。至此,谭处端舍妻弃孥,倾心于道。王嚞为之改名处端,字通正,道号“长真子”。赠诗曰:“走出阳关造化关,一心向道莫回返。清虚本是真仙路,只要安居养内颜。”后来谭处端在《赠浚州王三校尉》诗中写道:“王公嚞善爱玄流,劝我勤勤倒玉瓯。积善迤于心上起,累功须向性中求。利他损己通真理,忍辱慈悲达妙幽。平等顺和常大道,三人同上大神舟。”(《谭处端集》)
金大定十年二月,谭处端与马钰、丘处机、刘长水三师兄弟随师西行,王嚞仙逝于汴梁,马钰率谭、丘、刘三师弟为师傅化修祖庵并守墓三年。已见上文《王重阳生平述略》。
大定十四年八月,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长生于鄠县秦渡镇真武庙,各言其志:谭处端“斗是”。是者,正也、真也、实也。他在十年后的一首诗写道:“真功真行密安排,十载殷勤细细栽。俗境心忘超彼岸,凡情意灭到蓬莱。地埋宝剑光冲斗,蚌隐明珠暗养胎。修炼须凭真造化,欲穷造化炼心灰。”(谭长真《云水集•述怀》)自觉没有辜负师傅所赐“长真”道号。
在泰渡镇与三位师兄弟分手之后,谭处端先是居洛阳朝元宫。大定十五年谭处端在磁州二祖镇乞食,一狂人打掉他两颗牙齿,而谭处端将牙齿吐出握于手中,歌舞而去。见者咸怒,欲讼于官。处端说道:“谢他慈悲教诲。”大定十七年,谭处端行化于高唐县,为吴六茶馆写似龙飞舞,神出瑶界的“龟”、“蛇”二字,要吴六“可置之悬壁间,以镇火灾。”这一年县城大火,唯独吴六茶馆得免。有诗赞道:“风火胸心铁石肠,正豪强里便回光。洛阳春暖神游处,犹有龟蛇镇北方。”一时求书、拜师者不绝。大定十九年谭处端游历卫州,居于获嘉县府君庙新庵。金源寿《谭真人仙迹碑铭》说,一日,他锁庵外出,有人窥视其庵,见他向火座于庵内,传他的分身术,一时归附于他的道众甚多。而他“不择贵贱贤鄙,不异山林城市,俱以道化。”(《甘水仙源录》卷一)
大定二十年,谭处端西游同州,居西里庵。二十一年又移居于华阴县纯阳洞。二十三年马钰仙化,他继任掌教。二十五年四月初一日于洛阳朝元宫仙逝,年六十三。元至元六年,赠“长真云水蕴德真人”。他随师向西十余年间先后走遍了河南、陜西、山东、河北大半个北中国,布道收徒不计其数。著名弟子有王道明、董尚志。被尊为“南无派”。传世著作有《水云集》。
  
丘处机(公元1148--1227年),生于金皇统八年正月十九日登州府栖霞县之滨都,少师傅王嚞三十七岁。出身穷苦人家,幼而孤苦,本无名字,人以“魔哥”呼之。入道前也未读书识字。十九岁在昆嵛山经马钰绍介给王嚞,王嚞教他习文赋诗,掌管来往书翰,他颖悟强记,夙有道缘。王嚞赐名“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以“丘长春”行于世。并赠诗曰:“被余缓缓收纶线,拽入蓬莱永自由。”(《磻溪集•陈大任序》)成为王嚞来宁海州后第三个弟子。
金大定十年二月,丘处机与马钰、谭处端、刘长水三师兄随师西行,王嚞仙逝于汴梁,马钰率谭、丘、刘三师弟为师傅化修祖庵并守墓三年。已见上文《王重阳生平述略》。
大定十四年八月,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长生于鄠县秦渡镇真武庙,各言其“志”:丘处机“斗闲”。《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孔安国曰:“闲,犹法也。”他立志宏扬师傅王嚞开创的全真道法。他在《坚志》诗里写道:“吾之向道极心坚,佩服丹经自早年。遁迹岩阿方十九,飘蓬地里越三千。无情不作乡中梦,有志须为物外仙。假使福轻魔障重,挨排功到必周全。”
丘处机与三师兄分手后遂西行至宝鸡磻溪,凿长春洞而居。六年里他穴居修炼,昼夜不寂,“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甘水仙源录》卷二)其时他每天到灞河边背人过河,以致双腿浸烂。他说:“舍己从人,克己复礼,乃外日用。饶人忍辱,绝尽思虑,物物心休,乃内日用。”又说:“先人后己,以己方人,乃外日用;清凈做修行,乃内日用。”他内外双修,将内心所得付之于行动。在《坚志》诗中他写道:“吾之向道极心坚,佩服丹经自早年。遁迹岩阿方十九,飘蓬地里越三千。无情不作乡中梦,有志须为物外仙。”(《磻溪集》)
大定二十年丘处机自磻溪迁居陇州龙门山龙门洞,一晃又是六年,勤苦修道一如磻溪。他的勤苦修行,引起地方官的敬信,京兆统军请他出山。大定二十六年丘处机别龙门山洞,住终南山全真祖庵。
经二十年的传教布道,全真道信徒遍及广大民间与金廷官员。元代诗人元好问在其《紫幑观记》中说:“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佰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元遗山集》卷三十五)其时金世宗完颜雍已在暮年,加之色欲不节,疲惫不堪。开始“博访高道”。大定二十七年王处一受诏赴京,进言:“惜精全神,养身之要;端拱无为,治天下之本。”金世宗赐鸩毒酒令饮之,果然不死。二十八年二月,丘处机也奉诏至京,命他主万春节醮事(为皇帝生日设坛祈祷),并为他专门建庵于万寿宫之西,以便于召问。五月十八日世宗于长松岛召见,七月再度召见,丘处机为世宗皇帝讲述全真道理,进《瑶台第一曲》,颂世宗大德,世宗大悦,第二日遣内史赐上林桃。八月得旨归秦,并赐钱十万,丘处机上表辞不受。对此,他在《世宗挽词引》记道:“秋七月十日再召见,剖析天人之理,颇惬宸衷薄暮言归。翌日迨中使赐桃一盘,处机不食茶果。十月有余,年过荷圣恩即嚼一枚。中秋以他事得旨,许放还山,仍赐钱十万,表而辞之。”(《磻溪集》)这是丘处机首次接受金廷礼遇。
金章宗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这一年丘处机四十三岁,从陜西终南全真祖庵东归故乡栖霞滨都,建“太虚观”居之。其观“气象雄伟,为东方道林之冠。”(《甘水仙源录》卷二)其时刘长生、郝大通、王玉阳也相继返回山东,随着他们的东移与在山东各地布道,尤其登州、莱州地域又成为全真掌道中心,信徒不乏路、府、州、县等文武官员,其余解元、殿试试子、卜者、船户、药铺、店户、农人、工匠各色等人。丘处机更善于结交达官贵人。长春真人本行碑云:“海上达官贵人敬奉者日多,定海军节度使刘师鲁、邹应中相与友。”(《道藏》第十九册)明昌五年,丘处机于福山县作醮(祈福法会),一时天门开,瑞鹤现(《磻溪集•福山县黄箓醮感应(并序)》)。金章宗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全真掌道人刘长生仙逝于掖县武官灵虚观,丘处机接掌全真道。全真道在他的领导下更加发展,丘处机的声望也随之提升。泰和七年,金元妃赐栖霞太虚观《道经》一藏。这之后他先后在文登、蓬莱、芝阳(黄县龙口)、莱阳、栖霞、宁海等州县作醮,也几乎游遍了登州府地山山水水。留下大量布道、劝诫、游览诗词。他在《磻溪集》里说:“余到栖霞三年,五月蓬莱道友相邀度夏,自后数年为例。”他为蓬莱留下不少诗词。如“年年五月到蓬莱,麦秀金银次第开。”《龙阳观度夏》:“碧落云峰天景致,沧波海市雨生涯。”《登蓬莱阁》诗:“ 一上蓬莱阁,虚心瞪目遥。云移山自长,水到海边消。俯视蛟龙窟,傍观鸟鹊桥。何忧远轻举,咫尺近丹霄。”《望海吟》诗:“蓬莱偏东隅,壮观天下绝。地邻仙圣域,山枕鱼龙穴。凭高望羲和,目极犹未彻。苍苍天水回,泛泛云霞泄。”《望蓬莱•赠王乔二生》词:“王乔地,一曲甚清嘉。古道弯环连水石,垂杨榱槐带烟霞,桃李间桑麻。其中有,崇道两三家。知命固穷皆淡薄,乐天清佥不奢华,随分保生涯。”等等。
金宣宗贞佑二年,金廷在蒙古强大军事威迫下,不得不将京城迁于南京(开封),自身不保。于是举道教安定人心。其时山东杨安儿起义反金,山东驸马都尉仆散安贞统兵镇压。登州、宁海州难以平息,仆散安贞请丘处机出面召安,“所至之处皆投戈拜命,二州遂定。”(甘水仙源录卷二)时局的苦难将一大批人推向全真道,如李志常、于兴定、王志坦等第三代骨干道徒就是在这时入道的。全真道徒以救急济难的“真行”影响了广大群众,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金宣宗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遣东平监军王庭玉召请(其时丘处机居蓬莱丘山草庵),丘处机答道:“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处无敢违也。”遂不行。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遣使召请(其时南宋已陷齐鲁,丘处机居掖县昊天观),丘处机未应。州牧谢曰:“师居此,我辈诚有所依。”丘处机曰:“吾之出处,非若辈可知也。他日恐不能留居此耳。”同年五月成吉思汗自阿尔泰山之阳的奈蛮国派内臣刘仲禄召请(十二月才到达丘处机住地掖县),意甚恳切。他慨然许行。
元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年)丘处机七十三岁。正月率弟子赵志坚(一作赵道坚)、宋道安、尹志平、孙志坚、夏志诚、宋德方、王志明、于志可、张志素、鞠志圆、李志常、郑志修、张志远、孟志稳、綦志清(一作綦志远)、何志清、杨志静、潘德冲十八人,自掖县北上,二月抵燕京,住玉虚观。内使刘仲禄先遣曷刺驰奏,丘处机亦奉表以闻,成吉思汗下诏催就道。四月丘处机离京出居庸关。五月至德兴府(今涿鹿),八月抵宣德州(今宣化)。十月曷刺上表回,成吉思汗下诏促行。次年(公元1221年)二月出张家口,经北盖里泊,五月达陆局河,折而西行。沿途受到汉、蒙士庶奉香火拜迎,王公大臣也争相礼拜进诗勉志。七月至阿不罕山,留弟子宋道安九人于当地建栖霞观,自率赵志坚等九人轻骑前行。中秋日抵金山,越阿尔泰山,经别失里、彰八里、阿里麻里,十一月抵塔什干。十二月至撒马尔干。次年三月再折而南行,经碣石,过铁门关,渡阿姆河。四月五日到达成吉思汗军营。成吉思汗设二帐,于御幄之东居之,立即召见。说道:“他国征聘皆不应,今远逾万里而来,朕甚嘉焉!”丘处机答:“山野召而赴者,天也。”(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在成吉思汗军营丘处机不时被召见,所谈修身方面的有“清心寡欲”、“固精守神”道家养生之道,政治方面的有“止杀保民”、“以孝治国”儒家治国之术等。陈垣《道家金石略•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里说:“自是不时召见,与之论话。一日,上曰:‘师每言劝朕止杀,何也?’师曰:‘天道好生而恶杀。止杀保民,乃合天心。顺天者,天必眷神佑,降福我家。况民无常怀,惟德是怀;民无常归,惟仁是归。若为子孙计者,无如布德推恩,依仁由义,自然六合之大业可成,亿兆之洪基可保’” 成吉思汗与之对话单称“神仙”,而不称丘处机名号。对话之后,还“集太子诸王大臣曰:‘汉人尊重神仙,我今愈信真天人也。-天俾神仙为朕言此,汝辈各铭诸心!’”(《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
元太祖十八年(公元1223年)三月七日,丘处机得旨东还,授以虎头金牌、玺印,赐“神仙”号,令掌管天下道门,大小事务由“神仙”处置,他人不得干预。宫观差役尽行蠲免,所在官府常切卫护。丘处机获得等同于裂土封侯的荣誉与权力。丘处机由宣差阿里鲜等护送,经蒙古南道,自科布多至金山,沿途受到蒙古官员“敬奉”六月抵丰州,八月至宣德州。次年(公元1224年)三月抵达燕京。住太极观(后改名“长春宫”),太极观遂成全真道中心。“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馀,由是为人奴者得以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元史•释老传》)由于丘处机的广泛人心,加上他得到成吉思汗的特别宠遇,他成了朝野仰慕的风云人物。一时,凡丘处机居住的庵堂宫观纷纷扩容整修,蓬莱丘山丘处机草庵也扩修为“丘祖殿”。元赠太师、鲁国公商挺在《盘山栖云观碑》写道:“长春既居燕,士庶之托迹,四方道侣之来归依者不啻千数,宫中为之嗔咽。”以至于“旁门异户,靡不向风。”
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六月,太液池涸,北口山摧,人告于丘处机,处机笑曰:“山摧水枯,吾将与之俱乎!”七月四日,处机对门人曰:“昔丹阳尝授记于余,云:‘吾殁之后,教门大兴,四方往往化为道乡,道院皆敕赐名额,又当住持大宫观,仍有使者佩符乘传,斡教门事;此汝功成名遂,归休之时也。’今丹阳师之言,一一皆验,吾归无憾焉!”九日“午后留颂云:‘死生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没水长闲。微光见处跳乌兔,立量开时纳海山。挥斥八纮如咫尺,吹嘘万有似机关。狂辞落笔成尘垢,寄在时人妄听间。’遂登葆光堂归真焉,异香满室。”(李志长《长春真人西游记》)年八十。元世祖忽必烈追封他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传世著作有《磻溪集》。丘门弟子除随其西游十八名外,另有王志坦、蒲察道渊、何志坚、武志摅、于伯祥、李志源、丁某、张鹏举、何志夷、李志方等十位知名弟子,至于第三代传人有相当发展者更是多达百人。

刘处玄(公元1147—1203年):少师傅王嚞三十六岁。生于金熙宗皇统七年七月十二日,掖县武官庄人,自幼而孤,事母以孝闻。他曾在邻壁读到“武官养性真仙地,须作长生不死人”大幅,心颇奇之。大定九年九月,王嚞率马、谭、丘三弟子云游掖县,于人群中招刘长生道:“壁间墨痕,汝知之乎?”刘长生恍然,遂行拜师之礼。王嚞赐其名处玄,字通妙,道号长生子。赠诗曰:“钓罢归来又见鳌,已知有份列仙曹。鸣榔相唤知予意,跃出洪波万丈高。”
金大定十年二月,马钰与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三师弟随师西行,王嚞仙逝于汴梁,马钰率谭、丘、刘三师弟为师傅化修祖庵并守墓三年。已见上文《王重阳生平述略》。
大定十四年八月,马钰、谭处端、丘处机、刘长生于鄠县秦渡镇真武庙,月夜共坐,各言其“志”:刘处玄“斗志”。志者,德行也,他要积德于天人。他在诗里写道:“积行妙通天,心真泯万愆。古今明了者,命住宝光圆”;“无事不贪求,无争不辨休。无言只念道,无喜亦无忧。”(《仙乐集》)四人分别之后,他先住终南祖庵北的瀍水边。大定十八年迁洛阳东北云溪洞之滨门,门徒日集,凿三井洞。以居之。他“炼性于尘埃,养素于市廛”,“管弦不足以滑其和,花柳不足以挠其精”。 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他东还家乡上官村省母,乡里诬告他杀人,他束手就缚,并不分说。入狱十月,后来杀人者自首,他才被释放。以其忍辱不嗔与前知之能,感动乡人。大定二十二年刘处玄于武官村建庵,引来许多信众。其时他专注《道德》、《黄庭》等经。大定二十三年马钰升仙,刘处玄与王玉阳共同主葬,并守坟百日。大定二十四年正月十八日,刘处玄应邀于昌阳县姜守净家作醮,午间,“重阳师云冠绛服、丹阳真人三髻现于空际彩云之上”。每逢旱天,他就逐村祈雨,他在诗里写道:“祈雨各逐村,众善天垂恩。莫杀生灵福,香灯茶果存。”这一年五月大旱,登州剌史请处玄祈雨,海市现于竹岛。第二天,马钰显现在登州迎仙桥西北,这一天大雨足透。
金章宗承安二年冬,刘处玄奉诏赴京,帝问以至道。处玄曰:“至道之要,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帝曰:“先生,广成子之言乎!”敕近侍,馆于天长观。其后时时应对,悉合章宗心意。承安三年得旨回归。敕赐观额五道:曰“灵虚”、曰“太幑”、曰“龙翔”、曰“集仙”、曰“妙真”,令立观度人。
金泰和元年,刘处玄游广陵,着《天道罪福论》。泰和二年于滨州作醮,有琼葩玉树之瑞。有诗见《盘阳集》。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二月初六日,刘处玄升仙于武官灵虚观,年五十七。元至元六年赠“长生辅化明德真人”。成为崂山道士的遵祖。著名弟子有于道显、崔道演、宋德方等。传世著作为《仙乐集》、《盘阳集》、《同尘集》、《修真集》、《道德注》、《阴符演》等。

王处一(公元1142—1217年),少师傅王嚞三十一岁。宁海州东牟人,幼年丧父,奉母至孝,不喜嬉。在其作《云光集》自序说:“余七岁,遇东华帝君于空中警觉,不令昏眜。”从此深闇生死之说。“及至弱冠,有人提亲,处一一笑而已。”大定八年(1168)二月,于范明叔之“遇仙亭”与其母一道拜王嚞为师。王嚞赐其名“处一”,道号“玉阳子”,以“王玉阳”名行世。名其母名曰“德清”,道号曰“玄靖散人”。并带其母入昆嵛山烟霞洞授予正法。大定九年四月,尊王嚞之命,离开烟霞洞,隐居铁查山云光洞。行前王嚞赠诗曰:“修行事理记叮呤,只要心中志里明。眼界不生龙自在,鼻门无闭虎常停。舌根退味心神爽,耳内除声肾水清。”等句。《度真人王宗师道行碑》说他“志行确苦,尝俯大壑,一足跻立,观者目寅毛竖,舌挢然不能下。称为‘铁脚仙’。” 他在云光洞中修炼九年,内丹成就之后,出游齐鲁间,以神异称著。《王宗师道行碑铭》说他有“度人驱鬼”、“踣盗碎石”、“出神入梦”、“召雨摇峰”、“烹鸡降鹤”、“起死嘘枯”等功法,从而令世人景仰。于是官府给他以“善幻诬民”罪名,于是召饮鸩毒,而王处一竟然饮鸩不死。自此名声更显。他在《真一吟》中歌道:“真孝真慈真较量,真心真遇聚真凉。真师真诀通真炼,真行真功真道场。真静真清真大道,真玄真妙结真祥。真明真悟真无漏,真语真言合上苍。真虎真龙真造化,真山真水养和光,真闲真乐真无染,真圣真贤满十方。真性真容真洒落,真禅真道显真常。真天真地布真德,真圣真仙处处香。”(《王处一修真歌吟》)
大定二十二年,王处一来宁海,谒见王钰,同宿于金莲堂。二十三年马钰仙逝,与刘处玄同主丧葬,守坟百日,遂返铁查山云光洞。
大定二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王处一奉诏至燕京,金世宗完颜雍问延生之理,处一曰:“惜精全神,修身之要;端拱无为,治天下之本。”帝待以方外之礼。第二年八月得旨回铁查山。十二月,世宗大病不起,遣使复召王处一,处对使者道:“恐不及再睹天颜矣!”二十九年正月初三到达燕京,金章宗命处一为世宗主醮而回。
金章宗承安二年六月,王处一再次承诏进京,七月初三日见于便殿、赐座。帝问以养生之道,至晚方回。第二天赐“体玄大师”号及紫衣,敕赐燕京“修真”、“崇福”二观,令处一任便居之,每月给斋钱二百镪。承安三年春,终南吕庵主至京,处一请祖庵名“灵虚观”,帝以敕牒付吕,俾知观事,并以诗送行。夏,处一得旨东归侍亲。(《云光集•诗序》)
金章宗泰和元年,王处一奉诏至亳州大清宫作普天醮。作《泰和辛酉韶赴亳州作普天大醮赠众》歌道:“圣帝传符出洞天,金门演教庆无边。大兴妙供因缘普,永保洪基海岳坚。欣乐太平齐庆贺,尊崇道德悉周全。太清宫下同参事,应是皇恩第四宣。”临坛度道士千余人。金卫绍王大安元年七月十四日,王处一应荸朮鲁参政之请至燕京,居华阳观。是时大旱,僚庶请处一告雨期,处一曰:“十七日沾足矣。”至日果应。
金卫绍王崇庆元年夏,王处一在蓟州玉田县醮事毕,对众人道:“北方道气将回,空中有神明往来,刀剑击独之象,莫非生灵将受苦耶!”
元太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王处一于圣水玉虚观升仙,时七十六岁。传世著作有《云光集》、《王处一修真歌吟》。

郝大通(公元1140-1212年):本名升,宁海人,幼而丧父,家富宁海之首。少年不慕仕途,喜读《周易》,通阴阳,晓律历,善卜筮,志在高人奇士。大定七年与王嚞邂逅于卜肆,王嚞“‘背而坐。’郝升曰:‘请公头回。’师应声曰:‘君何为不回头耶?’升悚然疑之。师出,从至朝元观。师授之二词以发至意。升大感悟,乃执弟子礼。”(《历代史纂左编》)第二年郝大通弃家入昆嵛山烟霞洞成为王嚞正式弟子。王嚞遂赐名“璘”,字“大通”,道号“恬然子”。
大定十一年十月,郝大通入关,乞食于京兆府。大定十二年郝大通过滦城遇神人,授“大易秘义”,自此“为人言未来事,不差毫发”。(见《郝宗师道行碑》)九月西游岐山,遇一神人,赐其道号“太古”,后“太古”道号通行于道教界。
马、谭、丘、刘会葬王嚞于祖庭,郝大通赶到参加安葬,要求与四人一起守墓,遭到拒绝。谭处端激道:“承受从脚根转可乎?”(引同前碑)讥刺的就是郝大通师从多人。不得已郝大通又返回岐山。
大定十三年他东出潼关,东游于赵、魏间。十五年他在赵州古石桥下打坐修炼,缄口不语,人与之食则食,无则不食。“河水泛滥,身不少移,水亦弗及”,“虽祈寒盛暑,兀然无变”(《甘水亿源录》卷二)。儿童以瓦石掷击,亦不少动,进入“身枯木而心死灰”之境。《元遗山集•太古观记》说,真定府少尹郭长倩率家人求见,郝大通端坐瞑目不答,州人始敬信之。请他住于州太古观,不应。其后郭长倩赴召,乃许居之。大定二十二,郝大通居真定府,升堂演道,听众常数百人。
后来郝大通修道华山,并创立全真道华山派。金卫绍王崇宁元年十二月三十日,郝大通于宁海州先天观升仙,年七十三。元世祖封赠其为“广宁通玄太古真人”。著作有《三教人易论》、《示教直言》、《心经解》、《救苦经解》、《杂文》、《周易参同契简要释义》、《乐府》、《诗赋》、《易图》等十五卷,总称《太古集》。嗣法弟子有范圆曦、王志瑾、贺志真等。

孙不二(公元1119--1182年):原名孙富春,宁海豪族孙忠翊之幼女,宋宣和元年正月初五日生,马钰之妻,与马钰育有庭珍、庭瑞、庭珪三男。她自小聪慧柔淑,善翰墨,工诗词,德才兼有。王嚞尝画一骷髅,劝夫妇之从化。题之曰:“堪笑人人忧重愁,我今须画一骷髅。生前只会舍冤业,不到如斯不肯休。”孙不二始未全信。“一日,见祖师大醉,径造其宅,卧于仙姑寝室。姑责其非礼,怒锁之门,使家仆呼宜甫于市,而告之。宜甫曰:‘师与予谈道不离几席,宁有此事!至家开锁,其室已空,窥所锁之庵,祖师睡正浓,姑始生敬信。”(历代史纂左编•释道)经“全真庵”的考验,深信王嚞为得道之士,虽经王嚞“剖梨之化”,但念母子眷恋,没有承受马钰一同入道。不想王嚞多次出神入梦,诱之以天堂,终于在一年之后的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五月五日,“抛弃三子,屏绝万缘”,来到宁海州金莲堂皈依王嚞。王嚞授之以“天符云篆秘诀”,并赠诗曰:“分梨十化是前年,天与佳期本自然。为甚当时不出离,元来只待结金莲。”(《重阳全真集》)赐其法名“不二”,道号“清凈散人”,俗人多称“孙仙姑”。 “王嚞导之上街乞化,令别作庵以居,继传道要。”(引同上)这一年,孙不二五十一岁。
孙不二入道后先在山东一带乞食修炼。大定十三年她乞游入秦,打算问道于马钰,刚到潼关,马钰闻讯,即作词以赠。词中写道:“幻躯模样,走骨行丘,筭来骋甚风流。父母生你之处,杀你因由。奉劝疾些识破,恋儿孙、有甚程头。早回首,把家缘撇下,物外真修。一个无为清静,是仙家秘诀,大道机谋。凭此行持,何必身外搜求。自然汞铅易结,九还丹、数日全周。神光灿,乘羽轮钒驾,直入瀛洲。”又赠修行要诀:“一则降心灭意,二当绝虑忘机。三须戒说是和非,四莫尘情暂起。五便完全神气,六持无作无为。七教功行两无亏,八得超凡出世。”(马钰《神光灿》)孙不二致礼遥谢。于是折回洛阳,栖于风仙姑下洞。修炼六年而内丹功成,洛阳妇女师事者众多。
大定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忽沐浴更衣,问弟子天道。至午,援笔书颂云:“三千功满超三界,跳出阴阳包裹外;隐显纵横得自由,醉魂不复归宁海。”书毕,趺坐而化,香风瑞气,竟日不散。元至元五年,赐号“清静渊真顺德真人”,道派名“清静派”。年六十四。著作有《孙不二仙姑女功内丹》、《孙不二元君法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0 19:11 , Processed in 0.08948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