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2|回复: 0

学术与科研之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7 01: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因本人工作之故,听到的、谈论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发文章、立项目,大家对此话题也是津津乐道。在交谈过程中,如果某人说:他今年发了多少多少文章,还被某某检索收录,立了什么什么项目,那么他一定会成为这次聊天的焦点,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其实此时每个人的心底独白:“有啥了不起的,走了什么狗屎运了呀”。而成绩斐然者不时地向小伙伴自谦道:“没什么,只是幸运而已”,而心底独白却是:“才尼玛不是什么幸运呢,老子是凭真本事,就凭你们想都别想”。于是,一场表面看上去很融洽的交谈,在这种炫耀与暗气暗憋中结束,真是“放屁者洋洋得意,闻屁者垂头丧气”。
这一幕恐怕70、80后的高校工作者都曾经遇到过吧。出于工作、职称等各种原因,高校工作都拼命的攒文章、跑课题,甚至有的高校还进行了专门的讲座,教人如何吸引评审眼球,学术一派繁荣气相。然而,在这种盛景之下却是无尽的苍凉与唏嘘,高校充斥着各种浮躁、膨胀与腐败。毫无价值的科研立项,被说成了推动学术进步,抖出早已被摒弃的旧说,声称是重大发现,诸如此类。我只是普通教师,或忝称为读书人,无能力整饬学风,也无法逆转学术不良,在此只想谈谈学术与科研问题。

在大多数心目中,此二者并不太大区别,学术即科研,《历史研究》、国家课题就代表着一个人的学术水平,这话倒也没错,但不能仅停留于此,就有了科研与学术之别。在我看来,学术是高于科研的,科研是技术层而学术是观念层,是一种精神追求。

近年来,陈寅恪先生成为了社会热议话题,人们从方方面面开始解读这位走向神坛的学人。但他老人家应该没有国家课题吧,而且最重要是,如果以今日科研标准衡量,他的很多东西是立不住脚的,甚至根本就是谬误。坊间传闻他老人家精通多国外语,一位专业从事翻译工作者却说:陈的外语水平其实很低;还说他能够识别消亡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可是又有几个人真正见过呢?

很明显恪哥的身影被放大了,但这却无法停止人们对他的崇拜。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的科研成果,而是对学术严谨与无止境的追求,他的“四不讲”原则:“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特别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堪称史家绝唱,影响了几代学人。

钱穆一生致力于学术最高境界的追求,一部《国史大纲》倾注了先生一腔热忱,不过若以今天标准来看,此书还真不能算是学术著作,用来当历史读物更适合,但老先生却以一种“写最后一部中国人的历史资料的悲壮心情”进行写作,其中所蕴含情感可想而知。先生济苍生、安黎元不仅体现了学术境界,更彰显了人格魅力。

而有些人科研成果可是真不少,可就是无法将他与“学术”一词对等起来,即便他在某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人们还是以科研工作者来给他定位。其中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的缘故。平心而论,今天所谓的学术圈里称得上“学术人”的寥寥无几,以今日之社会现实,要求同志们去追求学术,简直痴人说梦,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降低标准,至少我们应该拿出学术的精神来做科研吧,这样,还知道我们所做的事儿除了混饭吃之外还是有点意义的。

也希望那些以“大数据”为政绩的老爷们,稍稍的给同志们一些容忍,让他们有时间沉淀一下,积累一些,或许厚积薄发的效果会更好呢?如此急于求成,毁掉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学术生命,更是掏空了中国文化领域,一代复一代,何谈学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6 13:01 , Processed in 0.07751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