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24|回复: 1

黄校《唐摭言》底本不符40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7 10: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校《唐摭言》底本不符40例

  黄寿成点校、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唐摭言》,据前言,是以《学津讨原》本为底本,校以其家藏清钞本和国图藏傅校本的。然而如以下各例,皆无校记说明曾作校改,却皆与底本《学津讨原》本文字有异,不相符同:
  卷2-頁29 大凡頑石處上,巨鼇戴之,豈非“首冠”耶?——“處上”,底本实作“處土”。
  3-49人享蠻榼一小盎,亦不啻數升。——“蠻榼”,底本实作“蠻畫”。
  4-61廬江何長師、趙郡李華、范陽盧東美,少與韓衢為友,江淮間號曰“四夔”。——“廬江”,底本实误作“盧江”。
  4-64傑聞君子所貴者,道也;所好者,才也。——“君子”,底本实无“子”字。
  4-69李北海年十七,攜三百縑就納國色,偶遇人啟護,倒囊濟之。——“倒囊濟之”,底本实作“傾囊救之”。
  5-70蓋書“畧”字以“田”加“各”首,久而成“日”配“咎”為“晷”。——底本 “‘各’首”之“各”字无, “日”前有“各”字。
  5-72二事並良,茍事立,汝擇處焉。——“焉”,底本实作“高”。
  6-84至於崔融、李嶠、宋之問、沈佺期、富嘉謨——富嘉謨之“謨”,底本实作“謀”。
  6-93用而不能盡其材,如勿用而已矣。——“材”,底本实作“才”。
  6-93故見賢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盡其才——底本 “知”“用”二字实不重,“才”实作“材”。
  7-101公因謀所居。二公沈吟良久,曰:“可於客户坊税一廟院。”——“沈吟”,底本实作“沈默”。
  8-112 第二、第三牓,諫議柳遜、起居舍人于競佐之——“于競”,底本实正作“于兢”,
  8-119 一第何門不可致,奈輕負至交?——“不可致”,底本实作“不致”,无“可”字。
  8-120 標曰:“標寒畯也,未嘗有廟院。”——“標曰”,底本实无此2字。
  9-135 時號“錦襖子上著莎衣”。——“錦襖子”,底本实作“錦褑子”。
  10-149 人生如雲在須臾——“如雲”,底本实作“如瘧”。
  10-149 有《無機集》三百篇,尤能詠物。——“詠物”,底本实无“物”字。
  10-149 鞠場亭宇初搆,巖傑紀其事——底本无“亭”字。
  11-170 殷浩之矜持太過,翻達空函。——“矜持”,底本实作“兢持”。
  11-174 復考進士文策,同就侍郎廳房,信宿重關,差池接席,掎摭之務,仰止彌髙。——“重關”,底本实作“重闕”。
  11-174 常情尚有咨嗟,故舊能無歎息?非辭坎??,但媿愧揄。——“愧揄”,底本实作“邪揄”。
  11-179 且君子成人之美,僕忝士君子之末,豈敢不成公之美事乎?——“敢不”,底本实作“不敢”。
  12-189 爾後即參尚何靣目,遂得黙黙然而已哉!——“黙黙然”,底本实作“黙然”,“黙”字不重。
  13-201 少年從事誇門第——“門第”,底本实作“門地”。
  13-201 骰子廵廵裹手拈——“廵廵”,底本实作“逡巡”。
  13-201 幸陪社宴接餘歡——“社宴”,底本实作“社會”。
  13-201 不分前時忤主恩——“不分”,底本实作“不忿”。
  13-202 裴廷裕,乾寧中在内廷,文書敏捷,號為“下水船”。——“内廷”,底本实作“內庭”。
  13-207 羣玉因破題而授之,不記其詞。——“不記其詞”,底本系小字注文。
  13-208 既毁其髪膚,又貶其官序,孝子虧全歸之望,良臣絶没齒之怨。——“官序”底本实作“官敘”。又,“孝子”前,底本有“使”字。
  14-216 達天聽而知在何時,備煩辭而併陳今日。——“煩辭”,底本实作“繁辭”。
  14-217 ……薛扶秀才,云負文業,窮竒嶺嶠。——“窮竒”,底本实作“窮寄”。
  15-220 有明經及秀才、俊士明于禮體,為鄉曲所稱者——“禮體”,底本实作“理體”。
  15-221 一度思卿一愴然——“思卿”,底本实作“思鄉”。
  15-222 俄傳呼曰:“學士歸院。”——“傳呼”, 底本实作“傳吟”。
  15-222 長慶初,趙相宗儒為太常卿——“長慶初”,底本实作“長慶中”。
  15-223 公曰:“邊方小將,縱有軍功,……”——底本“邊方”前实有“此”字。
  15-224 “……不知誰是謫仙才。”又,“白蓮千朶照廊明……”——下一首诗前,底本实无此“又”字。
  15-224 會中元為鶴林之遊,浙帥(不知姓名)窺之,遂為其人奄有。——注文“姓名”,底本实作“名姓”。
  15-226 清痩兒郎猶是可——“是”,底本实作“自”。
  叟无此精力,似也无此必要,将点校本与底本《学津讨原》逐字对照比勘。以上40例,不过是翻阅时偶而发现,随手所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与底本不符的字例,有不少却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唐摭言》相同。而我们知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是有电子版的,其文字可以方便地拷贝复制。为什么会有这些与底本不符的字例?是不是偷懒所致?责任究竟在点校者还是在出版社?局外人显然无从置喙。不过,既然作为文化遗产,作为精神食粮,已经推向社会,个中缘由,总得向读者有所交待吧。
        (2015-1-16 首發于數典書院)
发表于 2015-1-17 11: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与底本不符的字例,有不少却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唐摭言》相同。而我们知道,文渊阁四库全书是有电子版的”,这显然就是原因所在了。
利用电子版现成文字以节约时间,这无可非议,似乎不能称之为“偷懒”,但是没有逐字逐句认真核对,这就是点校者的责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5 19:34 , Processed in 0.07639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