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567|回复: 2

[笺释] 《登州府志》点注 21 卷十三 海防 附兵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2 19: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 卷十三 海防 附兵事

水師營制
明崇禎末水師三營。國朝順治二年裁為一營,設游擊、守備領之。九年,裁游擊。十八年,移臨清鎮為登州鎮,歸鎮標節制。康熙六年,撥鎮標左營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二員,管領沙唬、邊江船十三隻、水兵三百八十六名為水師營,駐劄水城,分防東、西海口。四十二年,增設游擊二員、守備一員、千總三員、把總四員、增兵為一千二百名,改沙唬船為趕繒船二十隻,分為前、後二營,撥中、右二營步兵歸之,分巡東、西海口:東至寧海州,西至萊州府而止。五十三年,移前營游擊駐膠州,巡哨南海;後營仍駐水城,巡哨北海。既而裁後營,以後營游擊領前營,裁兵七百名;又撥回中、右二營原兵歸伍,裁趕繒船十隻 送奉天旅順口水師營管駕,止存水師前營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趕繒船十隻,分南北兩汛,游擊、守備領之。雍正七年,增設把總一員;每船增兵十名,又增雙蓬艍船七隻、兵二百十名;每趕繒船配兵六十名,艍船配兵三十名;南汛艍船三隻,北汛艍船四隻。九年,又增艍船三隻、兵一百九十名,每艍船配兵四十名,南、北汛各五隻。十二年增設外委千總二員,外委把總四員;又撥南汛千總一員,外委把總一員;北汛把總一員,外委千總一員;共撥趕繒船二隻、雙蓬艍船二隻、兵二百名駐養魚池,為成山東汛。乾隆元年,增設成山營守備一員。七年裁南北汛艍船八隻、兵三百二十名。二十七年增設額外外委三名,裁戰兵三名。四十七年,裁戰兵八十二名、守兵十二名。四十八年,裁守兵二十八名。道光十二年,裁戰兵九名,守兵一名。二十二年,以北汛洋面遼闊,惟守備帶兵一百八十七名,不符巡防;增設游擊一員,改為水師後營,駐水城,并增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四員、額外五名、戰兵三百二十名、守兵八十名、戰船八隻;每船配兵五十名,專防北汛,以北汛守備改為游擊。中軍守備駐長山島,其東汛仍隸前營游擊管轄。三十年,改東汛守備為前營游擊;中軍、守備移駐膠州。又改文登營副將為水師副將,兼管陸路,增設守備一員;又撥前營千總一員、後營把總一員、兩營經制外委四員、額外外委四名;由鎮標中、右及文、膠、萊、即、青後八營撥戰兵四百名、守兵一百名、管駕趕繒船一隻、紅頭鳥船五隻、廣艇船二隻、開風船四隻追捕海盜,為文登營水師。同治七年,撥中、右、文登、寧福四營馬、步兵五百二十三名赴煙臺海口教練洋槍,并設統帶官一員、幫帶官二員、正號令官一員、副號令官一員、帶隊官十員、分帶官二十員歸東海關監督,登萊青道管轄。十二年,改前、後二營為登州水師營,文登營水師為榮成水師營,以文登營副將為協統領管轄,兩營駐劄煙臺,併歸撫標節制。(注1
1總兵:明制,總兵皆用武人,然必聽節制於督撫或經略。而督撫、經略,為真將,總兵只為偏裨(副將),總兵有將之名而無將之實。明武職之制:內設郡督府,錦衣衛,外設二十一都司,四百九十三衛,三百五十九所;平時有左右都督、都指揮使、指揮使,各系以同知、僉事及千戶、百戶之級,軍伍有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千把總之名。
沙唬船:沙唬船其制底尖面寬,首尾一致,龍骨直通前後,闊約一丈,長約四丈,沒有小官倉。兩旁各用長木板一條,兵坐向後而棹槳,每邊用槳十枝或八枝,其疾如飛。桅用布帆,亦能破浪,便於追逐。
 沙唬船示意圖
邊江船:邊江船底平,不能破深水大浪,適用於港口協防、小洋出哨。
  邊江船示意圖
趕繒船:戰船一種,趕繒船、艍繒船、撈繒船、拖缯船等。清魏源《聖武記》卷八云:“繒船數百,三帆八棹,衝浪若飛。”分大中型船,船長七至十丈,寬一丈七尺至二丈三尺,雙桷雙舵。船工十四五人,水兵二十人。船速快,多用於追擊。
  繒船示意圖
艍船、雙蓬艍船:艍船有單蓬、雙蓬艍船之分,為一種結構堅實、操駕靈活、行駛快捷的中型戰船。也是遠洋貨運船,因其有臥艙可長期居住船上,故稱艍船。船長20米,船寬5.7米。
  艍船示意圖
戰船:戰船種類繁多,如遊艇、蒙衝、樓船、走舸、鬥艦、海鶻、廣東船等。如蒙衝,船頂與兩側蒙以生牛革,以防矢石,左右開掣棹口,矢石不能敗壞。前後左右皆有弩窗、矛穴,對外射刺,敵近則施放。船體小,速度快,便於機動,與大船相比,務在便捷,乘人之不備。遊艇無女牆,船舷設槳床,左右隨艇大小、長短設四尺一槳床,進止回轉,其疾如風。
  蒙衝示意圖
  遊艇示意圖
紅頭鳥船:船頭如鳥嘴,漆成紅色。有風則用帆,無風用櫓。
 鳥頭船示意圖
廣艇船:亦稱樓船,樓船為大型戰船,亦用於指揮船(相當後世旗艦),般面上建樓三層,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兩舷內側列女牆戰格,開弩窗、矛穴對外射刺。旁設護板,護以茅竹、氈革,堅立如垣。置炮車、檑石、鐵汁。船上可行車馬,如水上高城。帆桅二。共四層,最下實以土石,以防輕飄。可容百人,非人力可驅,全仗風力。因船體大,難以機動。
  廣艇船示意圖
開風船:又稱開浪船,以其頭尖,故稱開浪,或稱開風。吃水三四尺,四槳一櫓,其型如飛,可容三五十人,不拘風潮順逆。

外委千總、外委把總:意為定額之外的千總、把總。
統帶官、幫帶官:武官名。統轄一支標軍的長官稱統帶,亦稱標統。幫統帶官為輔佐統帶官武官,猶今所謂助理。
號令官:發布命令的武官。這裏為具體戰役中的指揮官。
登榮水師副將 原駐煙臺,朝夕在船操練,不設公署。光緒六年,改駐登州水城。
登州水師營 駐水城天橋口。
額設游擊一員、守備二員、千總一員、把總三員、外委四員、額外外委四名、戰兵三百六十五名、守兵五十名、拖繒船七隻,自登州天橋口起,東至成山頭止,西至武定營大沽河交界止,北至北隍城島東北九十里止。巡防海面一千七百七十里,歲銷俸餉經費一萬餘兩。
榮成水師營 駐榮成養魚池口
額設游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三員、外委三員、額外外委三名、戰兵三百三十五名、守兵五十名、拖繒船七隻,自榮成縣之成山頭起,南至江南交界鶯游門止,計巡防洋面二千零七十里,歲銷俸餉經費一萬兩。
附兵事

王莽既篡,徐鄉侯劉快舉義起兵於其國攻即墨,敗走至長廣死。(注2
2徐鄉:本為西漢東萊郡屬徐鄉縣(今屬黃縣),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前12年)封膠東共王之子劉快為徐鄉侯,遂成侯國。
快:快,一作“炔”。《漢書·王子侯表第三下》:“徐鄉侯炔(顏師古曰:‘炔’音‘桂’字,或作‘快’),膠東共王子,元延二月癸卯封,二十一年,王莽建國元年,舉兵欲誅莽,死。”《漢書·王莽傳中》:王莽元年“四月,徐鄉侯劉快結黨數千人起兵於其國,快兄殷,故漢膠東王,時改為扶崇公。快兵故即墨,殷閉城門,自繫獄。吏民距快,快敗走,至長廣死。”
長廣:西漢地名,在萊陽東。東漢建縣,東漢建安中析東萊郡置長廣郡,郡治長廣。
東漢
永初三年,海賊張伯路等三千餘人寇海濱九郡,徵法雄為青州刺史,與御史中丞王宗討之,賊遁走遼東,止海島上。五年春乏食,復抄東萊間。初平元年,公孫度為遼東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注3
3張伯路:《後漢書·孝安帝紀》:永初三年“秋七月,海賊張伯路等寇略緣海九郡,遣侍御史龐雄督州郡兵討破之。”又,《後漢書·法雄傳》:“永初三年,海賊張伯路等三千餘人,冠赤幘,服絳衣,自稱‘將軍’,寇濱海九郡,殺二千石令長。初,遣侍御史龐雄督州郡兵擊之,伯路等乞降,尋復屯聚。明年,伯路復與平原劉文河等三百余人稱‘使者’。攻厭次城,殺長吏,轉入高唐,燒官寺,出繫囚,渠帥皆稱‘將軍’,共朝謁伯路。伯路冠五梁冠,佩印綬,党眾浸盛。乃遣御史中丞王宗持節發幽、冀諸郡兵,合數萬人,乃征雄為青州刺史,與王宗并力討之。連戰破賊,斬首溺死者數百人,餘皆奔走,收器械財物甚眾。會赦詔到,賊猶以軍甲未解,不敢歸降。於是王宗召刺史太守共議,皆以為當遂擊之。雄曰:‘不然。兵,凶器;戰,危事。勇不可恃,勝不可必。賊若乘船浮海,深入遠島,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罷兵,以慰誘其心,埶必解散,然後圖之,可不戰而定也。’宗善其言,即罷兵。賊聞大喜,乃還所略人。而東萊郡兵獨未解甲,賊復驚恐,遁走遼東,止海島上。五年春,乏食,復抄東萊間,雄率郡兵擊破之,賊逃還遼東,遼東人李久等共斬平之,於是州界清靜。
法雄:字文強,扶風郿人,齊襄王法章之後。秦滅齊,子孫不敢稱田姓,故以法為氏。善政事,其先為宛陵令。後遷為南郡太守,元初時卒於任所。
王宗:《後漢書》無傳,籍貫生平不詳。曾官御史中丞,門下史。
公孫度:公孫度字升濟,本遼東襄平人。隨父避居玄菟,任度為郡吏。時玄菟太守公孫琙,子豹,年十八歲,早死。度少時名豹,又與琙子同年,琙見而親愛之,遣就師學,為取妻。後舉授尚書郎,稍遷冀州刺史,以謠言免。同郡徐榮為董卓中郎將,薦度為遼東太守。時國亂,度遂據遼東,分遼東郡為遼西、中遼郡,置太守。越海收東萊諸縣,置營州刺史。自立為遼東侯、平州牧,承制設壇墠於襄平城南,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乘鸞路,九旒,旄頭羽騎。曹操表度為武威將軍,封永鄉侯。卒於東漢建安九年。

太祖使呂虔督青州諸郡兵以討東萊諸群賊李條等。東牟人王營聚眾三千人為亂,長廣太守何虁遣王欽等離散之,旬月皆平。又牟平賊從錢眾亦數千,虁與張遼共討平之。又賊管承作亂,虁遣黃珍招降之。(注4
4呂虔:字子恪,任城人也。曹操在兗州,聞虔有膽策。以為從事,將家兵守湖陸。又以虔領泰山太守。袁紹殘將郭祖、公孫犢等數十輩於保山為寇,百姓苦之。虔將家兵到郡,開恩信,祖等黨屬皆降服,諸山中亡匿者盡出安士業。太祖使督青州諸郡兵以討東萊群賊李條等,有功。魏文帝時加裨將軍,封益壽亭侯,遷徐州刺史,加威虜將軍。魏明帝時徙封萬年亭侯,增邑二百,並前六百戶。(參見《三國志·魏書·呂虔傳》)
何夔:字叔龍,東漢陳郡陽夏人。夔幼喪父,與母兄居,以孝友稱。避亂淮南,袁術至壽春,為袁術所留。建安二年,夔還鄉里,曹操辟為司空掾屬。出為城父令,遷長廣太守。長廣縣人管承,徒眾三千餘家,為寇害。議者欲舉兵攻之。夔曰:“承等非生而樂亂也,習於亂,不能自還,未被德教,故不知反善。今兵迫之急,彼恐夷滅,必並力戰。攻之既未易拔,雖勝,必傷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煩兵而定。”乃遣郡丞黃珍往,為陳成敗,承等皆請服。牟平賊從錢,眾亦數千,夔率郡兵與張遼共討定之。東牟人王營,眾三千餘家,脅昌陽縣為亂。夔遣吏王欽等,授以計略,使離散之。旬月皆平定。太祖以夔前在長廣有威信,拜樂安太守。到官數月,諸城悉平。魏國既建,拜尚書僕射。文帝為太子,夔為少傅,夔遷太僕。文帝時封成陽亭侯,邑三百戶。諡曰“靖侯”。(參見《三國志·魏書·何夔傳》)
張遼(169222年):字文遠,西漢雁門馬邑人。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漢末,並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數有戰功,遷裨將軍。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張遼隨曹操四處征討,屢建戰功。遼與諸將破孫權將呂範。遼病篤,遂薨于江都。曹丕為流涕,諡曰剛侯。(參見《三國志·魏書·張遼傳》)

光熙元年三月,東萊惤令劉柏根反,自稱惤公,襲臨淄,王浚遣將斬之。其黨王彌聚徒海渚,為茍純所敗,亡入長廣山,眾復大振,入寇青、徐。長廣太守宋羆、東萊太守龐伉并遇害。太傅司馬越徵東萊,麹羨為本郡太守討彌,彌擊殺之。石季龍謀伐昌黎,遣渡遼,曹伏率眾戍海島。典農中郞將王典率萬餘人屯田海濱。(注5
5東萊:漢高帝置東萊郡,屬青州。縣十七:掖、腄、平度、黃、臨朐、曲成、牟平、東牟、惤、育犁、昌陽、不夜、當利、盧鄉、陽樂、陽石、徐鄉。晉時,文帝之孫,齊王司馬攸之子蕤,字景回,出繼遼東王定國。太康初,徙封東萊王。東萊王國領掖(侯相)、當利(侯國)、盧鄉、曲城、黃、惤(侯國)五縣、侯國。
劉柏根:晉惠帝光熙元年,天下已亂,三月東萊惤令劉伯根造反,自稱惤公,誑惑百姓,眾以萬數。襲擊臨淄司馬略不能距,逃往聊城。驃騎大將軍王俊遣將斬之。
王浚(公元252-314年)字彭祖,太原晉陽人,散騎常侍王沈之子。初拜駙馬都尉,太康初除員外散騎侍郎,元康初轉中郎將,鎮守許昌。及湣懷太子幽于許昌,王浚承賈后旨意,與黃門孫慮共害太子。遷寧北將軍、青州刺史。惠帝時轉驃騎大將軍、都督東夷諸軍事,領幽州剌史。懷帝時為司空,領烏丸校尉。永嘉中領冀州,進為大司馬、加侍中、大都督,都督幽、冀諸軍事。其後,佈告天下,稱受中詔承制,建立獨立王國。石勒詐降於王浚,答應奉王浚為主。王浚虐暴幽州,人鬼同疾,百姓內叛,王浚喜石勒之附己。石勒卑辭以事之,終為石勒所殺。
王彌(公元?-311年):東萊人。祖頎,為魏太守。彌有才幹,博涉書記。惠帝末,劉柏根起兵東萊縣,彌率家僮從之,為柏根長史。柏根死,王彌聚徒海島,為苟純所敗,逃入長廣山為賊,青州人稱他為“飛豹”。後引兵入寇青、徐,兗州刺史苟晞迎擊,大破之。王彌退集散兵,復又大振,彌進兵寇泰山、魯國、譙、梁、陳、襄城等郡;入許昌,開府庫,取器杖,多殺守令,有眾數萬,晉朝廷不能抵制。其時天下大亂,進逼洛陽,又與石勒攻臨漳。永嘉二年,劉元海僭皇帝位,封王彌征東大將軍,封東萊公。元海命王彌、劉曜等攻破京城洛陽。彌縱兵大掠,曜禁之,王彌不聽。曜斬其親兵王延,王彌怒,與曜阻兵相攻,死者千余人。劉暾說王彌還據青州,又勸王彌仗其兵多而誅石勒。事泄,石勒伏兵襲王彌,殺。
茍純(公元?—311年):河內山陽人,晉東平侯苟晞之弟。晉懷帝委政於東海王司馬越,越遷茍晞為征東大將軍,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晞出屯無鹽,以弟領青州,刑殺更甚,百姓號稱“小茍酷於大茍”。其時劉柏根死,王彌聚徒海,為苟純所敗。後,王彌遣左長史曹嶷破琅邪,北攻齊地。苟純城守,曹嶷轉盛,連營數十里。晞還,登城望之,與曹嶷連戰,輒破之。後簡精銳,與曹嶷大戰,會大風揚塵,遂敗績,棄城夜走,部眾皆降曹嶷。茍晞、茍純最終被石勒所執,並殺之。
宋羆、龐伉:永嘉二月初一,東萊人王彌起兵反,寇青、徐二州,長廣太守宋羆、東萊太守龐伉並遇害。宋羆、龐伉見《本志·職官·前秩》卷二十四。
司馬越(公元?—11年):字元超,高密王司马泰次子。少有令名,謙虛,持布衣之操。初以世子為騎都尉,以功封五千戶,別封東海王,食六縣。永康初遷司空,領中書監。永寧元年正月趙王司馬倫篡帝位,遷惠帝於金墉城。四月,越率諸侯迎惠帝返洛陽。詔越以太傅錄尚書,以下邳、濟陽二郡增封。及懷帝即位,委政於越,永嘉五年,司馬越薨於項。
麹羨qūxiàn:東萊本郡人。為本郡太守,討王彌,為王彌所殺。
石季龍(公元295349年):名石虎,字季龍,羯族。十六國時後趙石勒之從子,年十七歲始從石勒征戰。為人殘忍,好馳獵,遊蕩無度,尤善彈,數彈人。石勒僭帝號,授季龍太尉、尚書令,進封為王。晉咸康元年,季龍石勒子自立稱“大趙天王”,後改稱皇帝。統治中國河北、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等大片地區。季龍以晉咸元年僭號,至太和六年在位共十五年。
遣渡遼曹伏率眾戍海島:該句主詞位移,實為“遣曹伏率眾渡遼,戍海島”。史實是:石季龍與燕國慕容皝結怨,石季龍謀伐其昌黎,遣曹伏率青州之兵渡海,駐紮在蹋頓城(今屬河北樂亭縣),因乾旱缺水而回。石季龍運穀三百萬斛供給,令曹伏就便戍守在海島。
王典:時為石季龍典農中郞將,石季龍令其率萬餘人屯田海濱。曹伏、王典具體不詳。

大業七年,遣黃縣公來護兒率樓船伐高麗,詣滄海入自浿水,明年又出滄海,師次東萊。(注6
6來護兒(公元?—618年):字崇善,江都人。幼而卓詭,好立奇節。初讀《詩》,至“擊鼓其鏜,踴躍用兵”歎曰:“大丈夫在世當如是!”眾驚其言而壯其志。賀若弼鎮壽州,常令護兒為間諜,授大都督。從楊素擊高智慧於浙江,進位大將軍,除泉州刺史。又從蒲山公李寬破汪文進於黟、歙,進位柱國。仁壽三年,除瀛州刺史,賜爵黃縣公,邑三千戶。尋加上柱國,除右禦衛將軍。煬帝即位,遷右驍衛大將軍,轉右翊衛大將軍。遼東之役,護兒率樓船,由渤海入自壩水,去平壤六十里,與高麗相遇。進擊,大破之,乘勝直造城下,破其城郭。明年,又出渤海道,駐軍東萊。大業十年,第三次帥師渡海,至卑奢城,高麗舉國來戰,護兒大破之。十三年,轉為左翊衛大將軍,進位開府儀同三司。江都之難,宇文化及忌而害之。其子除來恒、來濟外,皆遇害。

貞觀十八年,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自東萊浮海征高麗。
開元二十年九月,渤海靺鞨寇登州,刺史韋俊死之,命左領軍衛將軍蓋福慎伐之。又命新羅國王興光為寧海軍大使,使攻靺鞨。天復三年朱全忠攻王師範於青州,六月拔登州。(注7
7張亮(公元?-646年)鄭州滎陽人。起於畎畝,雖外敦厚而內懷叵測。隋大業末,從李密,署驃騎將軍,隸屬於李勣,並隨李勣降唐。房玄齡以亮沈果有謀,推薦給李世民,引為車騎將軍。李世民即位,除右衛將軍,累遷御史大夫,進封鄅國公。亮為政多伺察,發隱微,示神明,抑強恤弱,所至有績,貞觀十七年以刑部尚書參預朝政。帝將伐高麗,亮頻諫,不納,因自請行,授予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引兵自東萊渡海,攻佔沙卑城(今遼寧海城),進至建安(今遼寧蓋州),營壁未立,賊立至,亮不知所為,踞胡床直視無所言,眾謂其勇,得自安。於是副將張金樹鼓於軍,士奮擊,因破賊。及從帝還,至并州(今山西太原),乃得罪。其後聽其干子公孫節與術家程公穎惑言謀反,於是斬西市,籍其家。
高麗:朝鮮歷史上由王建所立的王朝(公元918-1392年),首都開京(今開城),故史稱王氏高麗,基本統一了朝鮮半島。
靺鞨mòhé:古代居於東北民族。周時稱肅慎,漢魏稱挹婁,北魏稱勿吉,隋唐稱靺鞨,五代稱女真。分佈松花江、牡丹江流域與高麗之北。《舊唐書·玄宗上》開元二十年九月初五日,“渤海靺鞨寇登州,殺刺史韋俊,命左領軍將軍蓋福順發兵討之。(《新唐書》蓋福順作“蓋福慎”。)
韋俊:光緒版《山東通志》作“常俊”。詳見《本志·職官·前秩》卷二十四。
新羅國:新羅國,本弁韓之苗裔。其國在漢時樂浪之地,東及南方俱限大海,西接百濟,北鄰高麗。東西千里,南北二千里。有城邑村落。王之所居曰金城,周七八里。自公元前57年至935年立國達992年。唐高祖武德四年新羅遣使朝貢。七年,遣使冊拜金真平為柱國,封樂浪郡王、新羅王。唐高宗永徽六年,百濟與高麗、靺鞨率兵侵其北界,攻陷三十餘城,國王春秋遣使上表求救。顯慶五年,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熊津道大總管,統水陸十萬。仍令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與蘇定方討平百濟。自是新羅漸有高麗、百濟之地。其界益大,西至於海。其後新羅分裂成後三國。公元935年,後三國被高麗統一。
興光:金興光(西元702—737年),新羅王理洪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卒。武則天為之舉哀,輟朝二日。遣使立其弟興光為新羅王,仍襲兄襲父輔國大將軍,行豹韜衛大將軍、雞林州都督之號。興光本名與太宗同,先天中則天改焉。開元二十一年,渤海靺鞨越海入寇登州。時興光族人金思蘭先因入朝留京師,拜為太僕員外卿,至是遣歸國發兵以討靺鞨。仍加授興光為開府儀同三司、寧海軍使。二十五年,興光卒,詔贈太子太保,諡“聖德”。
朱全忠(公元852912年):本名温,宋州碭山人。既壯,不事生業,以雄勇自負,里人多厭之。投黃巢,力戰屢捷,深得黃巢重用。後與黃巢不和,降唐節度使王重榮,重榮即日飛章上奏。詔授朱溫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充河中行營副招討使,賜名全忠。光啟元年春,僖宗自蜀還長安,加朱溫檢校太保,二年加朱溫檢校太傅,改封吳興郡王。三年三月,朱全忠陷青州。楊行密陷密州,刺史劉康乂死之。朱全忠判元帥府事。六月,朱全忠陷登州。唐昭宗天祐元年,朱全忠殺宰相崔胤,逼迫昭宗遷都洛陽,又指使朱友恭等人殺昭宗,立昭宗子李柷為帝,是為唐哀宗。同年廢唐哀帝,自立為帝,建元開平,改名朱晃,建都開封,國號“大梁”,史稱“後梁”,開五代之始。
王師範(公元?-907年):山東青州人,唐末平盧(青州)節度使。為人文雅,有御眾之術,雖稱霸青州,而有勤王之心。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攻兗、鄆二州,王師範自知不敵,乞與結盟,雙方修好。天複元年,風翔節度使李茂貞等劫唐昭宗到鳳翔,朱全忠率諸道兵包圍鳳翔,宦官韓全誨矯詔加罪朱全忠,令四方藩鎮出師討之。詔書到青州,王師範秘密與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結盟,分遣諸將襲擊朱全忠的後方。天復三年三月初一,全忠引四鎮之兵征王師範,六月拔登州。師範不能敵,仍遣判官韋莊與全忠修好。
後漢後周
廣順二年,群盜攻劫居民,刺史郭進率鎮兵平之。(注8
  注8後漢:應為“後周”。後漢為劉知遠所立,無“廣順”年號。《本志·職官·前秩》郭進已標明為後周登州剌史,且有周世宗命近臣為郭進撰碑文為證。
郭進:其人與平群盜事蹟詳見《本志·職官·前秩》卷二十四。

趙滋知登州,會寧海、乳山砦兵叛,馳入其壘,得叛黨百餘人,凡五年,獲賊無算,平之。嘉定十二年 金興定三年,李全敗金師於化湖陂。金元帥張林以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寧海、濟南十二州來歸 十五年,李全請總一軍於膠西,當登州、寧海之衝。遂增南北貨價而稅其半(注9
    注9趙滋:字子深,開封人。父士隆,戰沒。錄滋三班奉職。滋少果敢任氣,勇而有謀。宋仁宗康定初,以右侍禁選捕京西叛卒有功,遷左侍禁,陞涇、渭戎軍都巡檢。范仲淹、韓琦經略陝西,趙滋為將領,得閣門祗候,為鎮戎軍西路都巡檢。京西軍賊張海久未伏誅,命滋都大提舉陝西、京西路捉賊,數月賊平。後為京東東路都巡檢,舉再任登州剌史,權知軍州事。宋制:以戎事軍民事為州。乳山砦兵叛,殺巡檢,州將誅首惡數人。滋承檄驗治,馳入其壘,得其党百余人付獄,眾莫敢動。累遷西上閣門副使,擢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天武、捧日四廂都指揮使。英宗即位,領端州防禦使、步軍都虞候,未幾,卒。
    李全(公元1190—1231年)金代潍州北海農家子,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初,元兵破中都,金主竄汴。元兵至山東,全母及其兄死。全與仲兄福聚眾數千,眾人附之。元兵退,金乃遣完顏霆為山東行省。李全以其眾附義軍楊安兒,娶其妹四娘子,合軍與霆戰,收餘眾保東海(今連雲港)全分兵襲破莒州,禽金守蒲察李家,別將於洋克密州,兄福克青州,始授全武翼大夫、京東副總管。純之見北軍屢捷,密聞於朝,謂中原可複。時頻歲小稔,朝野無事,南宋丞相史彌遠鑒開禧之事,不明招納,密使人慰接之,號“忠義軍”,聽宋節制。南宋嘉定十二年 金興定三年,李全敗金師於化湖陂(今安徽懷遠北)六月,金元帥張林以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寧海、濟南十二州歸宋。其後李全降元,被授山東淮南行省,代蒙古專制山東。金正大八年(西元1231年),率兵攻打南宋,死於亂槍之中。李全兵敗而死。
    張林:於史無傳。张林本益都府卒,号“张大刀”,因复立府事之功,遂为金治中,而凶险不逞,為金安化军节度使。曾一度歸順南宋。1221年,張林因與李全不和,投降元軍。
  稅其半:《宋史·李全傳》:“膠西當登、寧海之沖,百貨輻湊,全使其兄福守之,為窟宅計。時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貨,價增十倍。全誘商人至山陽,以舟浮其貨而中分之,自淮轉海,達於膠西。福又具車輦之,而稅其半,然後從聽往諸郡貿易。

天會中,立偽齊劉豫,時山東多盜賊,遣兵討之。獨負海數百間恃險僻,剽掠如故。於是升寧海為軍,兩水鎮置福山縣,扼其咽喉,盜始就撫。大安三年,楊安兒叛於山東,與張汝楫聚黨攻劫州、縣,殺掠官吏。山東路統軍安撫等使僕散、安貞敗之於益都,安兒奔萊陽。萊州刺史徐汝賢以城降賊,勢復振。登州刺史耿格開門納賊,以印付之。安兒遂僣號置官屬,改元天順,遂陷寧海,攻濰州。七月,安貞軍至萊州,偽寧海刺史史潑立以二十萬眾陳於城東,沂州防禦使僕散留家以輕兵薄城,諸將繼之,賊大敗,復萊州,安兒脫身走,耿格、史潑立皆降,餘賊在諸州者皆潰去。安兒嘗遣梁諸實黃縣甘泉鎮監酒石抹充浮海遼東,構留哥已具舟,皆捕斬之。十二月,耿格伏誅。安兒與汲政等乘舟入海欲走岠嵎山,舟人曲成等擊之,墜水死,斬首以獻 安兒妹四娘子為李全妻,歸於宋 。貞祐二年,寧海郝儀搆亂,入崑崳山,焚毀寺宇殆盡。興定二年五月,萊州民曲貴據城叛,山東招撫司討平之,乃命副使阿魯答等保寧海等處安輯其民。河北行省復黃縣。(注10
10劉豫(公元10731146年):字彥游,景州阜城(河北東南)人。北宋宣和末為河北西路提刑,薦知濟南府。南宋建炎二年,金將撻懶攻濟南,劉豫殺宋將出降。撻懶授其為京東東、西、淮南安撫使,知東平府兼諸路馬步軍都總管,節制河外諸軍。以豫子麟知濟南府。金天會八年,立劉豫為大齊皇帝,都大名,複自大名還居東平,以東平為東京,汴州為汴京,以其子麟為尚書左丞相、諸路兵馬大總管。宋人畏之,待以敵國禮,國書稱大齊皇帝。天會十五年,金主下詔廢齊國,降封豫為蜀王。豫稱大號凡八年。遂遷豫家屬于臨潢府。皇統二年,進封曹王。六年,劉豫死於臨潢(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附近)。
升寧海為軍:金太宗時,隨着南侵深入,在已得的地域部分實行軍政合一體制,寧海軍也就是實行軍事化管理,故名。
兩水鎮:唐貞觀元年後稱今福山縣城為兩水鎮,因位於大、小兩姑河(俗稱夾河),之間,故名。
楊安兒(公元?1214)本名安國,山東益都人,以鬻鞍材為業,市人呼為“楊鞍兒”,遂自名楊安兒。金泰和年間伐宋,楊安兒等相聚剽掠,詔州郡招捕之,安兒降,隸諸軍,累官刺史、防禦使。金衛昭王大安三年,以唐括合打為都統,安兒為副統,戍邊。至雞鳴山楊安兒不進,乃亡歸山東,皆衣紅納襖以相識別,號“紅襖軍”,與張汝楫聚黨攻劫州縣,殺略官吏。金安貞軍至益都,敗安兒於城東。安兒奔萊陽,萊州剌史徐汝賢以城降安兒,紅襖軍復振。至登州,刺史耿格開門納之,交出州印,郊迎安兒,又發帑藏慰勞紅襖軍。安兒遂僭帝號,置官屬,改元天順。其後陷寧海,攻濰州,並據有沂州、海州。金宣宗貞祐二年七月,安貞軍進駐昌邑東,紅襖軍大敗。以重賞招之,楊安兒不應。十二月楊安兒與汲政等乘舟入海,欲走岠嵎山。舟人曲成等擊之,墜水死。
曲貴:《金史·宣宗本紀中》:興定二年五月十一日,“萊州民曲貴殺節度經略使內族轉奴,自稱元帥,構宋人據城叛。山東招撫司遣提控王庭玉、招撫副使黃摑阿魯答等討平之,斬偽統制白珍及牙校數十人,生禽貴及偽節度使呂忠等十餘人,誅之。……辛卯,壽州行樞密院南城軍攻辛城鎮,一軍趣史河,與宋人戰,勝之。壬辰(二十二日),河北行省復(收復)黃縣。

至正十七年,韓林兒黨毛貴連陷膠、萊諸郡,進據登州,於登、萊沿海立三百六十屯,相距各三十里,造大車挽運,官民田皆十取二分遣賊黨。徇地陷萊陽,達魯花赤釋嘉納死之。
十九年,賊黨趙均用殺貴。
二十一年察罕特穆爾分奇兵間道出賊後,徇瀕海,郡邑克之。
二十七年,明大將軍徐達下益都,招撫登、萊等處參政傅友德徇下萊陽及諸州、縣,各遣將鎮守。(注11
    注11韓林兒(西元?—1366年)河北欒城人。父韓山童以白蓮教組織結眾,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韓山童與劉福通、杜遵道等在潁上(今屬安徽)以紅巾為標誌發動起義,稱“紅巾軍”。其後韓山童被捕殺,韓林兒隨母逃往武安。劉福通等攻克潁州(今安徽阜陽)。十五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建都亳州,國號“宋”,改元龍鳳。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劉六知樞密院事。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韓林兒,沉江而亡。
    毛貴:红巾军将领。至正十七年,劉福通遣其部將毛貴由海州入海北上克膠州、萊州、登州、青州、滄州、長蘆、濟南等地。並率其眾,由河間趨直沽,遂犯漷州,至棗林,京師人心大駭。在廷之臣,或勸乘輿北巡以避之,或勸遷都關陝,眾議紛然。哈剌不花時為同知樞密院事,奉詔以兵拒之,與毛貴戰于柳林。毛貴潰退,走據濟南,京師遂安。小明王韓林兒命為益都行省平章,據守山東。毛貴據守山東時,於登、萊沿海立三百六十處屯田,規定官民田十征其二,以充軍需。十九年夏四月甲子(甲子日實為三月初十),毛貴為退守山東的淮安紅巾軍首領趙君用(即趙均用)所殺。七月初三,毛貴將領續繼祖自遼陽入益都,殺君用。於是紅巾軍內部自相仇敵。
    達魯花赤釋嘉納:達魯花赤,蒙古語“掌印者”。釋嘉納,蒙古人,生平不詳,時任山東宣慰副使。毛貴攻城,城陷死之。
察罕特穆爾:又寫作察罕帖木儿(公元?—1362年),字廷瑞,祖籍北人。曾祖闊闊台,元初隨大軍收河南,遂家河南,為潁州沈丘人。察罕帖木兒幼篤學,嘗應進士舉,有時名。元至正十一年,紅巾軍起義,不數月,江淮諸郡皆陷。十二年,察罕帖木兒起兵與紅巾軍對抗,元朝廷授察罕帖木兒汝寧府達魯花赤。十五年,起義軍其勢日盛,由汴以南陷鄧、許、嵩、洛。察罕帖木兒與戰,大敗之,河北遂定。朝廷奇其功,除中書刑部侍郎。十六年,升中書兵部尚書。以軍功僉河北行樞密院事。十七年,朝廷嘉其收復關、陝有大功,授資善大夫、陝西行省左丞。十八年,山東紅巾軍分道犯京畿。朝廷詔察罕帖木兒以兵屯涿州。是年,安豐賊劉福通等陷汴梁,造宮闕,易正朔,號召民眾,合兵攻洛陽。十九年,察罕帖木兒攻陷汴梁,獻捷京師,以功拜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便宜行事。二十一年,山東紅巾軍自相攻殺,濟寧鎮守田豐叛降紅巾軍。六月,察罕帖木兒迅疾自陝抵洛,大會諸將,與議師期。發並州軍出井陘,遼、沁軍出邯鄲,澤、潞軍出磁州,懷、衛軍出白馬,及汴、洛軍,水陸俱下,分道並進。而自率鐵騎,鼓行而東,攻陷冠州、東昌。八月,遣其子擴廓帖木兒精兵五萬攻東平。察罕帖木兒以田豐據山東久,軍民服之,說豐及王士誠皆降。其時紅巾軍扼守濟南,而出兵齊河、禹城以相抗。察罕帖木兒分遣奇兵,南略泰安,逼益都,北攻濟陽、章丘,中攻瀕海郡邑。乃自將大軍渡河,進逼濟南城,圍濟南三月,城乃下。元朝廷拜其中書平章政事、知河南山東行樞密院事,陝西行台中丞如故。察罕帖木兒遂移兵圍益都。二十二年,時山東俱平,獨益都孤城猶未下。六月,田豐、王士誠陰結紅巾軍,乃請察罕帖木兒檢閱營壘。至豐營,被王士誠刺死。元朝廷贈其為推誠定遠宣忠亮節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河南行省左丞相,追封忠襄王,諡“獻武”。及葬,追封潁川王,改諡“忠襄”。
徐達(公元13321385年):字天德,濠人,世代務农。達少有大志,剛毅武勇。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帥,達時年二十二,往從之,一見語合。朱元璋稱吳王,以達為左相國。攻張士誠於平江,徐達令兵士曰:“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既入,吳人安靜如故。師還,封信國公。尋拜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帥步騎二十五萬人,北取中原。師行,克沂州、嶧州,莒、密、海諸州全部攻下。乃使韓政分兵扼河,張興祖取東平、濟寧,而自帥大軍拔益都,攻下濰、膠諸州縣。濟南降,分兵取登、萊,齊地悉定。洪武元年,朱元璋即帝位,以達為右丞相。徐達言簡慮精,在軍,令出不二。諸將奉持凜凜,而帝前恭謹如不能言。與下同甘苦,士無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所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百數,閭井宴然,民不苦兵。歸朝之日,單車就舍,延禮儒生,談議終日,雍雍如也。洪武十七年,病篤,遂卒,年五十四。追封中山王,諡“武寧”。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20: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國朝
順治元年,招遠諸生楊威陰受明福王副總兵職,遂聚眾千餘人據縣城作亂,四出焚掠。抵福山,縛闖賊所署偽知縣李振綱以出。又使其黨姜楷破萊陽,防撫陳錦招撫乃降,既而斬之。
四年,明兵科給事中沈迅於所居孫受堡築圩自衛,防撫朱國柱進兵圍之,迅自焚,舉家赴火死。
五年,棲霞民于七招集亡命據鋸齒山肆行剽掠。
七年,率眾攻寧海,知州劉文淇死之。時天下初定,登州土寇縱橫,動輒圍城,朝廷以反側者多,每招撫之。知府張尚賢權授于七為棲霞把總,令其擒賊自效 一時紳士皆畏其強橫,多折節與之交 。
十八年春,七之弟九毆萊陽宋彝秉於寶泉山,宋忿投兵部告變,稱七謀不軌,遂檄官兵查捕,拒,傷官兵 七居唐家泊,方出弔於塞口,而行查之兵至,七妻使于九、于十殺之 。七懼罪,乃復入山,與其黨尹應和及和子秉艧等叛。十月,遣賊黨邢小泉寇福山,知縣申修率紳民擊退之。又伏南山,欲俟昏夜突城,文登營千總李延芳率眾適至,奮擊敗之。賊黨寧海禪教寺僧常和尚及張振岡等踞崑崳山,遂寇文登,四出焚掠,圍縣城。知縣李蔭澄守禦七晝夜,都司王允升以二百騎來援,射中張振岡,賊退保文山。允升以火攻之,焚死無算,始西遁,圍寧海城。知州文映朝悉力守禦,相持三日,聞大兵且至,始解去。時賊黨段忠續、林萬鵬、高起英、龐應魁各擁眾數千分踞鼇山。徐海門、徐耀門等亦數千人踞招虎山,犯大嵩衛,士民擊退之。朝廷命靖東將軍濟席哈率舒穆祿圖喇等及總督祖澤溥統各路兵會勦,濟席哈抵萊陽,圖喇率兵七百疾馳至棲霞,獲城中從賊者三百餘人,遂趨鼇山。賊聞風遁去。十二月朔,大兵雲集,列營山下,七拒守,相持兩月。(注14)
   注14:楊威:清初,登州民秦尚行、王家忠、翟從詩起兵抗清,招遠縣學生楊威起兵響應,並接受南明弦光皇帝授予副總兵職銜,聚眾萬餘人,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二月被清總兵柯永盛所平。 注者按:據《清實錄卷十二》平楊威者為柯永盛。
  縛闖賊所署偽知縣李振綱以出:
又使其黨姜楷破萊陽:
陳錦:字天章,奉天錦州人。順治元年至三年任登萊巡撫。
沈迅(公元1605—1647年):字羽兄,号宙泉,祖籍蓬莱,萊陽孫受堡人,崇禎四年進士。歷新城縣、蠡縣二縣知縣,崇禎十一年任刑部主事,改兵部給事中。因保舉高斗光為鳳陽總督不當,謫國子博士,請回鄉。後復舊官,未啟程而京城為清兵陷落。沈迅與弟沈迓於所居孫受堡築圩自衛。其時萊陽群盜如麻,沈迅督率鄉勇剿除殆盡。入清,乃屏居寨中,誓不剃髮,郡守誣其潛謀不規。順治四年朝廷命防撫朱國柱率滿漢兵二千餘人圍寨,相持三日,寨內矢石、火藥用光,沈迅自焚死,舉家殉難。其弟沈迓挾迅子相如突圍,誤入東海屯戍地,被執,解往濟南殺之。
朱國柱:字磐石,奉天遼陽人。順治四年任登萊巡撫,五年至六年在任山東巡撫都御史。
張尚賢:遼陽人,生員,順治五年至八年在任登州知府。參見《本志•文秩一》
于七:本名小喜,又曰孟熹、樂吾,棲霞唐家泊人,崇禎間武舉人。順治五年聚眾據鋸齒山造反。其始本沒有與清對壘,而是割富濟貧,為民伸冤,以綠林英雄為標榜。他開礦煉銀,以充軍用,“創立關隘,官不敢治”。順治七年,于七率眾攻下寧海,殺死知州劉文淇。官兵屢征屢敗。登州知府張尚賢招降之,委以棲霞把總銜,讓他甘願為政府捉拿盜賊效力。不久辭職賦閑。十八年寶泉山廟會,于七弟于九毆打了本地士紳宋彝秉,宋彝秉投書兵部(其父曾任兵部侍郎)誣告按察使、詩人宋琬與于七私通謀反,兵部命官兵按察剿捕。于七剛出門在外,按察軍人就來到于七家裏,大肆搜索錢財,于七之妻命于九、于十殺之。于七見事情鬧大,於是再次進山,以萊陽詩人董樵為其謀主,尹應和、尹秉艧父子為助手反叛清朝。
反側:翻來復去,反覆無常。
出弔:膠東方言,出外山寨門外閑逛之意。注者按:“塞”,《福山縣志》作“寨”。
行查之兵:按察之兵,負責調查的軍人。
自效:也寫作“自効”,甘為他人貢獻力量或性命。
折節:屈己於人下;克制自己,甘在人下。
申修:河南安陽人,拔貢,順治十六年至康熙二年在任福山知縣。
李延芳:籍貫不詳。順治十八年十月于七遣部將邢小泉部攻福山,小泉兵敗。潛伏南山,擬於初五日夜再攻福山,不料遇到文登營千總李延芳之兵,再次失敗。
常和尚、張振岡:常和尚,宁海州崑嵛山禅教寺和尚;張振岡張家埠農民,起兵响应于七義軍,盤踞崑嵛山,襲擾文登、寧海等地。明末志士不滿滿人統治者紛紛加入其中,如萊陽董樵等。
李蔭澄:陜西韓城人,進士。順治十一年至康熙六年在任文登知縣。
王允升: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元年在任登州鎮文登中營都司。順治十八年總鎮由臨清移至登州。鎮兵分前後左右中五營陸軍,至雍正間,增水師各營,登州鎮共轄十三營。都司武官名,位在游擊之下,守備之上。
文映朝:文映朝,全州舉人,順治間在任知州。順治辛丑于七攻城,設策禦之,縣城保全。且請免荒糧銀三十餘兩。陞戶部員外郎。
段忠續、林萬鵬、高起英、龐應魁:皆于七響應者,擁眾數午,佔據即墨海濱鼇山,成為于七據點之一。
徐海門、徐耀門:海陽大族,兄弟二人皆與于七交往深厚,有部眾數千,佔據海陽招虎山以響應于七。
濟席哈(公元1602—1662年):满洲正黄旗人,初授佐領,皇太極崇德四年为护军统领。順治元年隨清兵入關,先後擊李自成、克杭州、下福建、鎮湖南,授雲騎尉、車騎都尉,歷任工部尚書、刑部尚書,授正紅旗蒙古旗主。十四年隨貝子征雲南,十八年授靖東將軍,討棲霞于七。康熙元年卒,追諡“勇壯”。
舒穆祿圖喇(公元1600-1646年):又寫作“舒穆祿圖賴”,滿州正黃旗人。時任兵部郎中。順治元年,從睿親王多爾袞伐明,敘功,授三等公。後從豫親王多鐸西討李自成,移師南下,至揚州,執明大學士史可法殺之。以貝勒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圖賴為副,率師浙江,進攻金華,殺明都督朱大典。
祖澤溥:遼寧寧遠人,明總兵祖大壽(吳三桂之舅父)之子。祖大壽兵敗大凌城,降清。祖澤溥為明左都督。顺治定都北京,澤溥亦降,授一等侍衛。《清聖祖實錄》:“順治十八年辛丑冬十月丁未朔。調山東總督趙國祚為山西總督,山西總督祖澤溥為山東總督。”進剿棲霞于七等。康熙十八年卒。
康熙元年春,七潰圍竄走,大兵斬應和父子,餘眾悉降 有謂萊陽同惡者眾,欲悉誅之,知縣鄒知新力陳於三大帥,保全甚多。然猶戮數百人。既又搜索萊、棲兩邑,向之與七相交,凡通一剌者皆繫於臬獄,株連紳衿又數十百家,三年始雪。時天狗星入齊分,識者以為兵象云 。餘賊屯於崑崳、招虎等山者,副將劉進寶以次擒斬,巢穴悉平 後每歲撥鎮標中、右二營步兵百名分防鉅齒山,至乾隆間始裁。
十六年十二月,文登知縣吳聞啟同守備潘元亮在城放餉,兵因剋扣餉銀怨言煩興。梟卒劉天成等乘機發難,拔刀譁譟,元亮踰牆逃歸,天成刃傷聞啟,擁至文登營,置於毘盧庵。聞啟創漸平,匿不報。至十八年四月,總兵何傅訪知,劉天成潛赴蓬萊,擒斬之,傳首文登。副將吳起龍令全營孝服泣迎,為總河靳輔所劾,知縣免議,起龍伏法。
四十年五月,文登營兵譁譟,火礮擊碎轅門,眾聚文山,聲言副將葉紀宣淫不道,淩虐兵丁。知縣佟國瓏出城曉諭,始歸營。總兵劉官統遂劾紀不職,并擒,倡難者斬之。
四十二年七月,海賊寇威海衛,總兵王文雄躬往調度,放礮。一日,賊於船中演劇自若。文登營副將張陳武欲乘舟火攻,文雄不許,相待數日,賊自颺去。四十四年,寧海兵譁,旋撫定。福山為之戒嚴。五十一年十月十七日,海賊抵文登之雞鳴島 今屬榮成 ,水師後營游擊滕國祥率舟師捕之,賊艇圍攻,縱火,國祥血戰力竭,死之。
嘉慶三年秋,有紅衣賊船七隻焚掠諸島,各海口皆集民防守。七月十五日犯鏌铘島,居民湯廣譽父子以農器禦之。至成山頭,登州北汛守備王再門率舟師往捕,眾寡不敵,力戰死之。賊抵石島,榮成知縣周志傳、巡檢戴允浩率居民禦之,颺去。
二十年棲霞土匪于魁聚眾百餘人劫掠,知縣黃揚鑣、把總毛春開擒之,餘黨悉散。
二十三年七月,黃縣有賊匪數十,匿萊山,劫掠旋遁去。
道光十五年,有雙桅夾板夷船一隻駛入內洋,檄沿海口岸杜奸民接濟。二十三日抵威海口,閱三日,抵崆峒島,知府英文、總兵周志林馳往驅逐。志林又赴煙臺,雇漁船截口門,不令登岸。二十九日始出洋南去。
二十年六月,突有夷船三十餘隻,駛入浙洋登岸,陷定海。旋北駛登、萊洋面,徧窺諸島。又停泊鼉磯島及煙臺等處,購買薪米牛隻,沿海戒嚴。
二十一年,夷人在粵搆兵。山東巡撫托渾布駐郡城督辦海防,築沙城、鑄大礮,人心惶惑,居民多遠避者。十月,夷人就撫,籌辦善後,增設水師戰艦以備之。
二十五年,海賊屢劫商舟,拘人勒贖。自十五年後,海氛漸起,賊船乘間剽掠,春北秋南,習以為常,官軍戰多不利。
二十九年,官募廣東艇船捕之,轉鬬而擒斬多名。
三十年,水師後營經制外委范景增 膠州人 遇賊於文登劉公島外,力戰死之。時,艇船又獲賊百餘名,山東巡撫駐郡城,訊明正法。保奏艇船頭目,黃福興為守備。福興,粵人,賊亦閩粵產,仇之,駛入石島劫殺,其孥幾不免。福興懼,後年餘遂匿跡,以死聞。其黨皆從賊,賊亦熾,官軍不能制。商船漸稀。(注15)
  注15:鄒知新力陳於三大帥:湖廣麻城舉人,順治十七年至康熙元年在任知縣。于七之亂,靖東將軍濟席哈以為萊陽縣參與者甚多,欲全殺之。鄒知新意圖說服濟席哈、舒穆祿圖喇及祖澤溥三大帥,從而保全許多人命。雖然,但還是殺戮了數百人,又搜索與于七有交往,那怕有過一次通風報信,也都投入按察使的牢獄,這樣的人家也多達數百,牽連鄉紳與生員也多達近上百。鋸齒山前有村叫灌血亭、省城南關有荒塚地曰棲萊里,皆是殺戮上述人之地。
剌:名片。這裏指有往來或通風報信之人。
臬獄nièyù:臬司的牢獄。臬司,明清提刑按察使司的別稱,主管一省司法、刑獄。
株連紳衿:紳,紳士,指為官而退居之人;衿,古代上衣兩領相交,青色,為生員之服,這裏指生員。是說牽連到許多紳士與生員。
天狗星:又稱“天狼星”,古人以為是兵象、亂象。此時的天狼星正好經過齊地星座分野,故有兵亂。
劉進寶:遼東人,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十年任登州鎮文登營副將。剿平于七及擒斬常和尚餘黨有功。
吳聞啟:安徽無為州貢生,康熙十三年至十九年在任文登知縣。
潘元亮:錢塘人,康熙十年至十九年在任文登中營守備。
梟卒:驍勇凶惡的士兵。劉天成事件振動山東乃至朝廷,何傅捉殺劉天成曾受朝廷密諭。
何傅:字東山,福建福清人。歷漢東副將、大同總兵,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在任登州鎮總兵。劉天成殺鎮臣謀反,何傅以整頓軍營為名,無意用兵鎮壓,反兵情緒稍懈。一夕,何傅率十餘兵丁直抵劉天成營房,擒而斬之,獻馘於朝。後陞山東提督。
吳起龍、葉紀:籍貫均不詳。副將為登州鎮二級軍官,共設二員。低於總兵,高於參將、游擊。
總河靳輔:總河,“總督河道”省稱。靳輔(公元1623—1692年),字紫垣,祖籍濟南,居籍遼陽,隸漢軍鑲黃旗。初為筆帖式,陞翰林院編修。順治十五年改任內閣中書、陞兵部員外郎。康熙間歷任兵部職方司郎中、通政使司右通政、國史院學士(任《世祖實錄》副總裁官),九年改武英殿學士兼禮部侍郎。十年任安徽巡撫。十六年陞為總督河道提督軍務,至二十七年;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再任。自四十五歲至六十歲病逝,一直致力於治河,在治理黃淮水患中屢創奇跡。
佟國瓏:奉天人,初入筆帖式,康熙三十八年至五十年在任文登知縣。
劉官統:江南人,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二年在任登州鎮總兵。
王再門:蓬萊人,嘉慶三年至五年任登州水師前營守備。紅衣海賊焚掠榮成諸島,王再門駕駛八號沙船率舟師往捕,遇賊船六艘於成山頭,眾寡不敵,力戰死之。外委李光弼亦戰死,兵丁陣亡三十一人。
王文雄: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在任登州鎮總兵。
張陳武:福建南靖人,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七在任文登營副將。四十二年秋賊犯威海,張陳武出戰,總兵不許。張陳武令取民間煙筒每一炮夾數枚煙筒,連綿數十里,敵遙望以為真炮,遂逃去。
滕國祥:。蓬萊人,康熙四十二年至五十一年在任登州水師營游擊。五十一年十月,海盜陳尚義抵成山焚掠,滕國祥率舟師捕之,至雞鳴島接戰,帶傷血戰氣盡死之。
周志傳:湖南湘陰舉人,嘉慶二年至三年署任榮成知縣。
戴允浩:順天宛平人,乾隆五十二年至嘉慶九年在任榮成巡檢。
于魁:善使大刀,號“大刀于魁”,聚百馀人。嘉慶二十年以觀里集泰山宮為營,晝則盜劫,夜則博賭,持刃搶奪,肆無忌憚,漸萌反叛之志。九月初二,知縣黃揚鑣謹守城池,協同毛春開把總突襲觀里集,毛開弓射中于魁左股,遂擒之,共擒獲頭上目九名,俱死獄中。
黃揚鑣:江蘇金匱人,翰林。嘉慶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在任棲霞知縣。
毛春開:掖縣人,嘉慶二十年始任棲霞把總。
英文:滿州正黃旗廕生,道光十年正月由沂州對調,至十四年在任登州知府。謹飭嚴肅,潔己愛民。陞四川川北道。
周志林:四川人,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在任登州鎮總兵。
夷人在粵搆兵:夷人,指洋人,即英國人。粵,廣東。搆兵,交戰。指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2年8月)。
托渾布(1799—1843年):字安敦,蒙古正藍旗人,進士出身。任湖南多縣知縣、知府,歷任閩浙兩省道員、廣西左江兵備道、福建督糧道、直隸按察使、直隸布政使等職。道光十九年至二十三年在任山東巡撫。道光21年(1841年)九月二十二日,飭令山東巡撫托渾布及沿海各巡撫因“逆夷(英國戰艦)去來無定,欲為經久之計”,酌籌添駐官兵,並建蓋墩台營房,分佈坊堵,以資經久。托渾布駐登州督辦海防。著有《瑞榴堂詩集》。
范景增:膠州人,水師後營外委。道光三十年遇賊於文登劉公島外海,力戰死之。
黃福興:廣東人,本為廣東海盜。道光二十九年,海盜在石島一帶騷擾。榮成知縣石用熙命黃福興率船隊擊之,兩戰均未腄。黃福興獻計:“撫之,以恩結之以信。”於是保奏艇船頭目,令捕盜自贖。不數年,海氛漸平。黃福興因功,擢守備職。
閩粵產:是說黃福興所招撫的部下也是福建、廣東人,所以對黃福興懷有仇意。
其孥幾不免:孥,婦女兒童。幾,幾乎。意為婦女兒童也在劫殺之中。
咸豐三年,髪逆陷金陵,調各營兵出征,郡、縣皆辦防堵。
五年,有賊船十三隻劫洋面。七月初六日至黃縣龍口沿海,團練悉集,賊遂東赴黃河營,登岸殺掠。俄而,居民麕至,乃回舟,鼓吹徹夜。停泊二日,見官所募夾板船至,始遁。官船追至蓬萊之欒家口,發礮擊之,盡糜,有泅水逃者,皆擒斬之。自此,海盜絕跡矣。
九年,僧忠王與夷人戰於天津,沿海設防。十年夷舶大至,備禦益嚴。九月,中外通商議成,煙臺設東海關,分兵守之。
十年夏,前戶部侍郎杜(喬羽)奉命為團練大臣,回籍督辦山東團練,以備捻匪 起於皖北,私立名號曰“堂主”、曰“先鋒”,或數百為一捻,數千為一捻,故曰捻匪 。登州闔屬皆設防。
十一年春,捻匪東竄,進逼青、萊,陷安丘,旋颺去。知府戴肇辰聞之,大修郡城。八月初旬,捻首李成、張閔刑等大股復東竄。十三日自即墨抵萊陽之黑山埠,郡城戒嚴。時知府丁憂將去,總兵曾逢年雖宿將,而營兵多調在外,存城者僅三百餘名,人心震動,幸城工甫就,稍有所恃。知府遂墨绖督勵官紳,設團練局,增募勇丁,登城防守,清查保甲,以杜奸細。勸醵軍需,以備器械。又調水師兵百五十名入城助守,留五十名助守水城。兵勇口糧皆團局任之。十四日,賊抵招遠之新城。十五日,抵黃縣之北馬。十七日抵蓬萊之欒家口。北溝鄉團禦之,賊遂沿海焚掠而西。十九日,抵棲霞,旋退。二十二日,由黃縣退招遠之磁口。二十五日又退至新城,咸以為飽颺將去矣。二十六日賊踞招遠之畢郭集義道村、萊陽之水岔石家莊等處,畢郭鄉團禦之,遂奔黃縣黃河營一帶。二十七日,突有黃縣難民數百人來奔,言賊已至諸由觀。二十八賊犯棲霞寺口及萊陽各村,騎賊二三萬,步賊不計其數。二十九日,圍招遠,其前隊已至黃縣,鄉團敗,遂圍城,撲攻數次。九月初一日,分股犯郡,遠近難民紛紛入城,至十萬人。各坊設粥廠賑之。初二日,西鄉北溝等團與賊戰於北溝,鏖一晝夜,火藥罄盡,遂敗。東鄉諸谷等團與賊戰於平山,大霧、返風,火器不利,亦敗。兩戰團丁死者共八百餘人,團長皆死之。賊進逼城下。是夜大風雨,總兵坐守南門,知府冒雨巡城,以鼓士氣。賊肆焚殺,火光照山谷。賊騎往來如織,又有步賊數千潛行海濱撲水城,值天明,始退。初三日,賊騎聚於教場,分掠近城各村,以城頭多巨礮,未敢仰攻。其大股屯踞潮水、新店等處,鄉團戰敗,又傷數百人。初四日,賊分股東竄,圍福山、黃縣,圍解。初五日犯棲霞之臧家莊,團眾被殺幾盡。又數股撲煙臺至通神岡,煙臺諸商募洋船以飛礮擊之,皆奔去。其後股尚擾萊陽穴坊莊等處。初六日入寧海。初七日薄城下,城頭礮發,斃騎賊數名,遂不敢合圍。初八日,鄉團敗,賊焚掠關廂。初九日,東犯文登,幸文、榮兩邑紳民預於南北數百里山口三十餘處盡築圩牆,憑高堵禦,賊不能入。其後股犯棲霞唐家坡等處。初十日,南犯海陽廢城等村,進逼城下。十二日圍萊陽。十四日攻萊陽不下。十六日,後隊圍海陽。十七日餘賊自寧海牛格村悉入海陽。二十日,始出境,由平度、即墨一帶竄去。賊所至必先以騎賊吹號筒、喊叫、縱火,步賊繼之,搜括淫殺,慘不忍言,窮巖深谷,靡有孑遺。又沿途裹脅,以備驅策,故眾且百萬。遇鄉團交戰,則以梟騎衝突,團眾無馬,多為所敗。每獲團長,炙鋸剖磔,備極楚毒,以洩其忿。生靈塗炭,至斯已極。各州、縣士民殉難至七八萬人,被擄亦數萬人,得還者十二三焉。(注16)
  注16:髪逆陷金陵:髪逆,指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清軍入關,殘酷地實行“留髪不留頭,留頭不留髪”政策,洪秀全等義軍為了表示對滿清的蔑視和抗拒,恢復祖宗留長髮的習俗。故被清政府蔑稱為毛賊、髪賊、髪匪、髪逆等,登州屬地俗稱“長毛造反”。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攻下金陵,定都於此,號稱“天京”(今南京),建國號“太平天國”。
夾板船:用两層甲板製成的大型帆船,故稱其夾板船。   夾板船
糜:破敗、毀壞。
僧忠王與夷人戰於天津:僧忠王即僧格林沁,已見前注。咸豐九年,英法艦隊不聽警告,直闖天津大沽口。僧格林沁下令攻擊,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三艘,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重傷。十年,英法聯軍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敗退駐通州。
中外通商議成、煙臺設東海關:咸豐十年九月十一日於北京簽署《中英北京條約》,登州成為通商之埠。咸豐十一年七月設登萊青道。初駐青州。咸豐十二年三月,捻軍東進,同治二年遷登萊青兵備道於福山煙臺海口,兼東海關監督,辦洋務,登萊青道增加管理煙臺地方上的外事、守備等事務。道台由朝廷直接任命,正四品。首任道台為满州人崇方。
杜(喬羽)奉命為團練大臣:杜(喬羽),山東人。《清文宗實錄卷二九四》:咸豐十年五月派前任戶部右侍郎馳驛前往督辦山東團練大臣,並令登萊青道、登州知府、濟寧州知州幫辦團練事宜。即按照所議條款並參酌河南章程,體察情形妥為辦理。
捻匪:即由“捻黨”而發展起來的捻軍。“捻”由捻繩幾股合為一股意思而來。首起於窮困無助的安徽北部,至咸豐中期迅速擴展到黃淮的安徽、河南、山東、江蘇、湖北等省。張樂行為盟主,稱“大漢明王”,並建立武裝部隊“捻軍”,遂轉戰蘇、魯、豫、皖、鄂廣大地區,成為北方反清的主要武裝力量。
戴肇辰:江蘇丹徒監生,咸豐十年在任知府。其時“長毛”、“捻軍”已亂十年,登州地在偏僻,並無烽警,多為僥倖。戴肇辰下車即捐俸修葺城垣。咸豐十一年八月初,捻首李成、張閔刑等大股東來,幸城工已畢,府城得保。
李成、張閔刑:撚軍編制為總旗與大旗,大旗分設黃、白、紅、黑、藍五色旗,五色總旗各設總旗頭,稱“大趟主”。大旗之下還有“小旗”,是最基層的組織。旗俗稱為“股”。公元1866年,撚軍分為東、西兩股。東股由賴文光統領,李成、張閔刑則為東股中的一股首領。
曾逢年:廣東人,咸豐八年至同治二年在任登州鎮總兵。
墨絰:“墨衰絰”的省寫,黑色喪服。舊制,父母死後子女穿黑色喪服守喪,其間三年不做官、不婚嫁、不赴宴、不應考,稱丁憂。其時知府戴肇辰正遭丁憂,穿著喪服督勵官紳。
團練局:宋至清代,在正規軍之外就地選擇丁壯加以操練的本土武裝組織,稱團練。該武裝由政府官員聯合地方官紳督辦、控制,領導機構為團練局,簡稱“團局”。
勸醵軍需:是說這支武裝的軍費來自集資,而政府供給。醵jù,集資,俗語“湊份子”。
飽颺將去:飽颺,欲望得到滿足會揚長而去。
新店:即辛店,大辛店。
關廂:這裏指城外街道及附近地區。
炙鋸剖磔zhìjùpōuzhé:火燙、鋸刖、破開、肢解,皆酷刑。
同治六年,捻首任柱、賴汶洸、張總愚等率眾十餘萬搶渡運河,由泰安博山東竄萊陽,山東臬司潘鼎新、提督劉銘傳統兵追勦。五月二十八日,賊抵萊陽,攻破孫受民團,夜犯海陽行村寨等處,進逼城下。賊知煙臺百貨委積無城郭,率眾疾趨之,為洋礮所卻,遂奔即墨。時郡城戒嚴,難民爭避入城。知府豫山督官紳設局防守,總兵周惠堂助之。營兵口糧仍由團局給發。中水二營薄之,撤兵喧譟,優給之,始定。旬日以來官軍為賊所隔,文報不通,訛言四起:有謂賊大股尚遠,萊陽各處皆土匪,無足慮者。知府乃出示,令各鄉堅守,不得輕自移徒,致匪徒乘機搶奪。煙臺本道潘霨,又有自帶潮勇三百名出巡彈壓之論。鄉民值農忙,顧戀禾稼,皆信之。而大帥李鴻章以登、萊三面距海,定棄地滅賊之策,驅賊東駛,蹙之一隅。遂於萊州膠萊河西岸築長牆,南北二百八十里。調各路七十八營分段扼守,欲使聚而殲旃。又以布置未畢,不肯輕戰,賊遂縱橫於河東。萊州四屬、登州十屬徧遭蹂躪。鄉民之不動者皆被其害,村無完戶。六月初八日,賊犯萊陽、棲霞、海陽、招遠,每股或三四百騎、或一二百騎,而步賊殊少。初十日攻棲霞城,礮發始退。又犯蓬萊、福山。十三日撲黃縣城,旋夜遁去。十五日,馬、步二萬餘踞福山磁山之下,又分股撲寧海城。十七日,賊全隊踞棲霞艾山,彌漫山谷,會各營哨探之兵,乘間騷擾。招遠民團格殺數十名,檢得號衣、腰牌,始知為官軍也。營官王心安來郡催餉,欲入城,難民誤認為賊,一時大譁。經府、縣再三撫諭,始定。其偕來幕友、前蓬萊典史楊茂松在西鄉掠人騾馬,鄉民劉某以銃禦之,既知為官兵,懾不敢動,楊遂臠割之而去。七月初旬,賊移隊踞萊陽小姑河一帶,坼卸民房,紥縛巨筏,聲言將涉海掠諸島;又分踞即墨嶗山,伐木樹砦,其掠各邑之賊皆陸續歸隊,示將久據,以懈我兵。而新河圩牆亦垂成矣。二十日夜間,賊忽於筏子場毀牆突出,餘賊亦於諸城、海灘南竄,官軍聞之仍尾追而去。自辛酉之亂,各州、縣民深懲覆轍,多築土圩、石堡以自衛,至是堅壁清野,賴以保全者不少。然相持五十餘日,一城聚數十萬人,一圩聚數萬人,炎暑蒸灼,癘疫大作,死亡殆半。洎七年夏捻聚畿南,又於運河築牆圍困,幸河水暴漲,賊不能渡,始盡滅之。(注17)
    注17:捻首任柱、賴汶洸、張總愚等率眾十餘萬搶渡運河:同治五年十月,撚軍分為東西兩部。六年,東撚由任柱、賴汶洸、張總愚等率眾十餘萬搶渡運河,輾轉至膠東,李鴻章以登、萊三面距海,決定放棄膠東,將撚軍圍堵在膠東一隅。於是在膠萊河西岸築起長牆二百八十里,調集七十八營隊分段把守,欲使聚而殲之。膠東百姓深受其苦。東撚突圍失敗,十一月任柱戰死,西撚東下救援。七年一月,東撚在膠萊河全軍覆沒,賴文光被俘死之;西撚為援救東撚,被李鴻章淮軍圍困于魯中,西撚潰敗,餘撚於諸城、海灘南逃。至此撚軍失敗告終。
潘鼎新(公元1828年-1888年):字琴軒,安徽省廬江縣舉人,會試至國史館承修臣傳。後在家鄉辦團練,參與鎮壓太平軍,受曾國藩賞識,同治元年署江蘇常鎮通海道,加按察使、布政使銜。同治四年率部北上,赴山東鎮壓撚軍,改任山東按察使。歷雲南布政使、湖南巡撫等職。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縣人。因自辦“銘軍”與太平天國、撚軍作戰,而深得曾國藩與淮軍統帥李鴻章的賞識,因功陞直隸提督。同治六年六月,東撚在賴文光,任柱率領下東渡運河,兵鋒直指登州。劉銘傳提出將撚軍“擠入登、萊海隅,趁勢圍逼”之計,李鴻章以為然。遂在膠萊河近300里的地段,在河西修築長牆濠溝,部署了近百營的重兵把守。八月,撚軍趁未完工一段突圍,向南轉移。劉銘傳緊追其後,先後在贛榆等地大敗撚軍,收買叛徒格殺撚軍頭目任柱,於年底覆敗于揚州東北瓦窯鋪。劉銘傳授一等男爵。後任臺灣第一任巡撫。
孫受:見(注14)
委積:委積,儲備糧草,這里指財貨。
知府豫山督官紳設局防守:滿州正黃旗監生,承襲二等輕騎都尉,同治元年十月至同治七年八月在任。 注者按:《本志•文秩一》云任期為同治四年,實於同治七年八月與沂州知府衡光對調。即豫山任登州知府至同治七年八月。
周惠堂:湖南人,同治五年至七年在任登州鎮總兵。
中水二營:中營與水師營的簡稱。中營為登州鎮屬中軍,駐登州府。水師營指登州水師營,康熙五十三年移駐膠州,其後移至登州,專防北汛,署在登州水城。
潘霨:江蘇吳縣人。同治三年至七年在任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監督。
殲旃jiānzhān:殲滅之。旃,‘之’、‘焉’合聲。《詩•魏風•陟岵》:“上慎旃哉。”清馬端辰曰:“之、旃一聲之轉,又為‘之焉’之合聲,故旃訓‘之’,又訓‘焉’。”
王心安:登州鎮標左營統帶。
楊茂松:不詳。
銃chònɡ:用火藥發射彈丸的武器,俗稱土槍。
臠割luánɡē:碎割,猶言碎屍。
深懲覆轍:深怕重蹈覆轍,猶言深深接受未修築土牆、石堡而受屠毒的教訓。懲,鑒戒。
堅壁清野:轉移或隱藏人口物資,清除野外可資敵人利用的物資設施,使敵人絲毫無得。
洎jì:至、及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20: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武三十二年春,倭寇寧海,指揮陶鐸擊敗之。
永樂四年,倭寇威海,衛指揮扈寧力守三日,都督統兵來援,始退。
六年,倭寇成山衛,掠白峰頭、羅山寨,登大嵩衛之草島觜,又犯鼇山衛之羊山寨、于家莊寨,殺百戶王輔、李茂,不踰月寇桃花闌寨,殺百戶周盤,郡城沙門島一帶抄略殆盡。命安遠伯柳升、平江伯陳瑄率舟師沿海捕倭,升敗之於靈山,瑄追至白石島 蓬萊海中,百戶唐錠等追至朝鮮界,奏捷,還師。始置備倭都司。
十四年,倭舟三十二艘泊靖海衛之楊村島,都督同知蔡福等率兵合山東都司兵擊之。
正統五年,倭乘風夜突至南岸抹直口,劫掠居民。
正德五年,流賊劉六、劉七、齊彥名等寇登、萊,眾十餘萬,焚掠甚慘。六年三月,攻棲霞,主簿段賢拒之力盡,城陷。十三日陷文登,旋撲寧海,焚東門。知州章諍禦之,屢攻不克。抵福山,教諭高越率諸生乘城固守。至蓬萊潮水集,入黃境,犯招遠,知縣申良戰敗之。十月陷萊陽,居民死者無算。登州官軍躡至方山,交戰、敗績,賊益猖獗。會朝廷調邊兵勦之,始遁。
十年,倭焚沙門島及大竹、鼉磯諸島,火光徹南岸,倭舟至以千計,郡城戒嚴。
十三年,寧海白蓮教妖賊磨達撒作亂,州同向璽督兵捕平之。
嘉靖三十一年,倭犯靖海衛,兵民擊退之。
三十四年,倭船阻風,泊威海衛之栲栳島,官軍不能前。數日持刀出,始獲之。
萬歷二十二年倭焚沙門島,沿海戒嚴,尋乘風遁去。
二十三年,戍登州浙兵因撤鼓譟,時副總兵楊文被論實挑激之,海防同知張指南曉諭,乃定。
三十五年,旅順浙兵因撤鼓譟,副使閻士選在萊州,聞變,兼程抵登州,斬昌亂者,始定。
四十三年,妖人胡從智以無為教聚眾於平山,知府陶朗先遣兵擒首惡,誅之,解散其眾。(注12)
注12:陶鐸:鳳陽人,登州衛指揮僉事陶洪之子,洪武間襲父職,移寧海衛。三十一年擊倭寇,敗之。寧海衛,明洪武九年置。清順治十六年裁。
  扈寧:永樂四年扈寧任威海衛衛指揮僉事。威海衛,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清朝雍正十三年裁,改設巡檢司,屬文登。
  成山衛:明洪武三十一置,清朝雍正十三年裁,改設榮成縣。
  大嵩衛: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置,元時屬萊州,明時地屬萊陽,領中、後兩千戶所。清朝雍正十三年裁,設海陽縣。
  鼇山衛:位於嶗山灣北。明洪武二十一年置,魏國公徐輝祖派指揮僉事廉高於鼇山建城設防。明建文四年,設鼇山衛,轄雄崖、浮山二所。雍正十二年撤衛,歸即墨。
      柳升:柳升,懷寧人。襲父職為燕山護衛百戶。大小二十余戰,累遷左軍都督僉事。永樂初,從張輔征交阯,師還,封安遠伯,祿千石,予世券。七年同陳瑄帥舟師巡海,至青州海中,大破倭,追至金州白山島而還。
陳瑄:陳瑄,字彥純,合肥人。父聞,以義兵千戶歸朱元璋,累官都指揮同知。瑄代父職。建文末,遷右軍都督僉事。成祖兵至浦口,瑄以舟師迎降,成祖遂渡江。成祖即位,封陳瑄平江伯,食祿一千石,賜誥券,世襲指揮使。永樂元年命陳瑄充總兵官,總督海運,輸粟四十九萬余石,餉北京及遼東。起初,漕舟行海上,島人畏漕卒,多閉匿。瑄招令公平貿易。運舟還,倭寇犯沙門島。瑄追擊至金州白山島,焚其舟殆盡。
備倭都司:全稱為“備倭都指揮使司”,始置於永樂六年,設總督備倭都司一人,領薊鎮班都司四人,節制沿海諸軍(轄登州營、文登營、即墨營及寧海衛、萊州衛、青州衛、靖海衛、成山衛、大嵩衛-地海陽、靈山衛-地膠南、鰲山衛-地即墨、安東衛-地日照),以都指揮王榮領之,由宣城伯衛青、永康侯徐安鎮之,隸左軍都督府。洪武至永樂間,五軍都督府為最高軍事機構,在京與在外的軍隊隸屬關係為: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山東都司。
蔡福:籍貫不詳。永樂十四年,命都督同知蔡福等率兵萬人,于山東沿海巡捕倭寇。累遷為都督。黎利以昌江反,都督蔡福為賊所獲,降。其後黎利降,送蔡福於明,被棄市,籍其家。
劉六:劉七:齊彥名:劉六(公元?—1521年)名劉寵,劉七(公元?—1512)名劉宸,為兄弟,以排行故名六、七,河北霸州文安人。齊彦名(公元?—1512年)陷安肅(今河北徐水)獄,劉六、劉七兄弟劫獄相救。初與楊虎、齊彥名等投張茂。張茂被誅,遂降。不久又叛。正德四年與楊虎義軍合併,達數萬眾。正德五年,其眾日多,遂分為二:楊虎、趙燧等去河南,劉六、劉七、齊彥名等轉山東。六年三月逕至登萊,眾十萬餘,後轉入魯西南,進入江蘇。歷時三年,於登萊州破壞甚多。
章諍:字正言,安徽太湖縣舉人。正德六年任寧海知州,廉明平易,修舊起废。時楊虎連陷棲霞、文登,諍葺城浚池,嚴武備以待之。寇至,真逼城下,焚東門,勢甚危。衛掌印指揮王瀛欲棄城走,諍按劍曰:“今誓俱死此,汝何敢走!”瀛懼而止,眾志遂定,乃相與奮力擊之,楊虎始卻,城賴以完。
白蓮教:源於南宋佛教一支,崇奉彌勒佛,始稱“白蓮會”,明萬歷間始立名“白蓮教”。白蓮教教派繁多穢雜,不少為教匪結合,故元明清三代多被禁止。磨達撒(一寫作達磨撒)具體不詳,當為寧海白蓮教一支。
向璽:四川資縣監生,正德間任寧海州州同。為人醇厚樸實,及遇事則毅然有為。正德十三年有妖寇者以白蓮教惑眾,縱火殺人,所至村落,蕩滅無餘,向璽督兵捕平之,邑人莫不感悅。
楊文、張指南:楊文見《本志•武職上》卷三十六。張指南,不詳。
閻士選:江都人,萬曆八年進士。萊州知府,轉山東按察使。編有《東坡守膠西集》四卷行世。
無為教:又稱“悟空教”、“羅教”,由即墨軍人羅因於正德、嘉靖年間所創建的民間宗教,不立文字、佛象、寺廟,流布於蘇魯豫皖浙等省。明清兩代視其與白蓮教一樣的邪教被查禁與鎮壓。胡從智,不詳。於蓬萊平山立教,萬歷四十三年被知府陶朗先所誅。
崇禎二年十一月,招遠賊許湯聚徒據腰山以叛,萊陽賊董大成本白蓮妖賊李盛明黨,與湯約元旦同反。湯先期稱亂,故狼狽應之,驅掠百姓,得五千人,攻城,數日不克。總兵張可大遣兵至,焚其六砦,斬偽國公二人,大成敗走至蒙陰,被獲,斬之。湯亦撲滅。
三年,皮島參將劉興治殺其帥陳繼盛及監軍道黃孫茂等作亂。夏,以關、寧道孫元化為登萊巡撫,改登州鎮為副總兵,以總兵張可大任之,以黃龍為島鎮,挂印總兵駐旅順口。元化官遼久,素言遼人可用,遂移所部兵八千人攜妻子自天津航海抵登,而以毛承祿為副將,孔有德、耿仲明為游擊,李九成為偏裨 三人皆毛文龍部曲,文龍死,走入登州,夤緣為將。
四年島眾殺興治,龍撫定之。八月,大凌河告急,元化遣有德等赴援,逗遛不前,十一月始成行。抵直隸吳橋,大雪,眾無所得食。新城紳士王象春有莊在吳橋,一卒攫雞犬食之,王氏子怒訴於有德,有德笞卒貫耳以徇,眾大譁。九成先齎元化銀市馬塞上,蕩盡,無以還。適至吳橋聞眾怨,遂與其子千總應元劫有德以叛。還兵大掠,連陷臨邑、新城等六縣。山東巡撫余大成聞變往禦,連敗。元化軍亦至,與大成皆主撫,檄郡縣無邀擊。元化遣人持令箭招安,賊佯許之,長驅回登 東江歲餉八十萬,皆以登為孔道,遼土既淪,葠、貂、布、帛皆由島上轉輸,商旅雲集,登之繁富遂甲六郡。遼人避難來登者數萬人,與地方頗不相安。有德輩尤獷悍,視登為金穴,欲得而甘心久矣。十二月十日圍城,元化遣參將張燾率遼兵駐城外,而燾潛與賊通,總兵張可大率南兵拒賊,元化猶招降,賊不應。
五年正月初二日合戰城東,南兵方勝,遼兵遽退,南兵遂敗績,燾兵半降賊。賊遣三十四人歸,士民爭請勿納,可大亦諫,元化不從,日暮縋以入。夜二鼓,城中火起,三十四人者攘臂大呼,城中遼人響應。中軍耿仲明、都司陳光福等開東門納賊,城遂陷,可大死之。賊執元化 自刎不殊,被擁以去 及防道宋光蘭、監軍道王徵、知府吳維誠、同知賈名傑、知縣秦世英等。驅城中居民出東門外,盡殺之,濠塹皆平。兵馬器械悉為賊有。有德乃推九成為都元帥,己次之、仲明又次之。用巡撫關防檄州、縣兵餉。大成已至萊州,命萊營參將張奇功、王徐寨守備熊奮渭守黃,以障萊。及賊攻黃縣,力拒兩晝夜。十三日城陷,知縣吳世揚死之,奇功、奮渭戰死。十四日,招遠以城降。又撲福山,知縣朱國梓力禦之。二月初三日,進攻萊州。先是賊令元化移書大成求撫,大成為聞於朝,言官交攻之。賊又縱元化、光蘭等航海至天津,與大成先後詔逮下獄。遂以徐從治為山東巡撫,謝璉為登萊巡撫,并駐萊州,與總兵楊御蕃分陴固守,而兵部尚書熊明遇惑於撫議,從治三上疏,力言不可 萊人戶部侍郎劉重慶等力排撫議,又請兵告急疏四五上,招遠詹事楊覲光亦上疏請兵 。三月,朝議以兩撫久困城中,乃設總督以劉宇烈充之。宇烈素無籌略;與巡按王道純、總兵鄧玘、劉國柱、王洪、陳洪範,副將牟文綬、劉澤清等諸援兵俱屯昌邑,不敢進,日遣使講撫。四月,從治中礮死。登鎮新任副總兵吳安邦奉令屯寧海,率文登兵間道規取登州,福山百戶劉師吉率鄉勇以從。時賊眾圍萊州,惟仲明居守,揚言以城降。安邦素怯鈍,信之。離城二十五里而軍,遣兵薄城,賊兵遽出,中軍徐樹聲被執,師吉力竭死之,安邦走還寧海。天津將孫應龍率舟師招仲明,仲明誘入水城,殺之。賊得巨艦,勢益張。五月分兵陷招遠,知縣李履正出奔。遂攻萊陽,知縣梁衡禦之,敗去。島帥黃龍率舟師復登州,不克而還。七月,賊偽約降,期紿璉與萊州知府朱萬年出城宣詔,皆被執 萬年罵賊死,賊送璉於登州,尋為李九成所殺。於是舉朝痛憤,詔逮宇烈下獄,遂絕撫議。以朱大典為巡撫,罷總督及登萊巡撫,不設專任。大典與巡按謝三賓督主客兵數萬,又調關外勁旅四千八百餘人,總兵金國奇為帥,副將靳國臣、劉邦域,參將祖大弼、祖寬、張韜,游擊柏永馥,前總兵吳襄及子三桂皆屬焉,而以太監高起潛監其軍。八月十九日,官軍至萊州之沙河,有德逆戰寬,殊死鬬,國臣繼之,賊大敗,諸軍追至城下,賊夜半東遁。二十三日,復招遠。三十日,官兵至黃縣之北馬,賊傾巢來戰,眾號十萬,設伏於林。大弼等過之,不覺。國臣等搜林中,伏發,被圍。川營都司千戶劉光祖陣亡,祀黃縣忠烈祠。起潛急召前鋒夾攻,賊大奔潰,斬萬三千,墜海死者無數,遂復黃縣。賊竄歸登州,掘塹固守。九月初一日,大兵圍登州攻城,不利,築長圍困之。起潛及黃龍皆遣兵守隍城島,以防奔逸,賊襲破之。十一月初三日,九成恃勇出戰,官軍斬之於陣,賊奪氣,皆大哭 賊渠五前攻平度,陳有時被殺,及是九成亦死,孔有德遂縊其二妾,獨與耿仲明分城而守。毛承祿守水城,恃海道可走,故不下。城中食盡,啗婦女,然人脂為鐙。
六年正月朔,降將馬驄等十四人謀為內應,賊黨蘇有功告變,皆被殺。二月,祖寬奪水城,護牆守之。十三日,孔有德夜航海遁去。十六日,耿仲明、毛承祿亦遁,官軍克復大城。賊將王秉忠守水城,攻之不下。十七日游擊劉良佐匿人永福寺中,穴城置火藥轟之,城崩,官軍涌入,賊退保蓬萊閣。大典立馬督戰,豎招降旗,始釋甲俘千餘人,自縊及投海死者甚眾。二十二日,有德等襲旅順,黃龍率兵禦之。三月十六日,焚其老營。十八日追至雙島,擒毛承祿。二十九日,追至黃島,擒蘇有功,斬九成子應元於陣。有德、仲明皆逸去,降於大清。亂既平,獻承祿等於朝,磔之。張燾伏誅,孫元化論斬,宋光蘭、王徵皆遣戍 登州塗毒年餘,賊所至屠戮村落為墟,城市蕩然,無覆囊時之盛矣 。秋七月,孔有德、耿仲明舟在鴨綠江,黃龍遣副總兵沈世魁率水師焚之,有德等怒其邀擊,必欲報之。知旅順兵盡出,遂導大清兵襲破其城,龍數戰皆敗,死之。廣鹿島副將尚可喜亦降於大清。
十年,大清兵取皮島,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率兵夾攻,總兵沈世魁、副總兵金日觀力戰死之。
十六年二月,大清兵破萊陽,知縣陳顯績、教諭孫爾振、典史馮昕死之,紳民死者甚眾。初十日破棲霞,知縣李振秀死之。十二日破寧海,知州汪逢淵、同知李士標、吏目魏世達死之。十三日破成山衛,旋圍福山,知縣吳文詩固守不下。二十一日攻郡城,防撫曾櫻備禦甚嚴,我軍遂去之。(注13)
注13:腰山叛亂:董大成,萊陽劉家莊人,與招遠許湯為李盛明白蓮教同黨。董與許相約於崇禎三年元旦造反起事,不料許湯殺人,官府急於追捕,許湯不得已於二年十一月佔據腰山叛亂,董大成倉促響應,得眾五千人,奉李盛明為主,建“靈寶”年號,諸頭目稱公、稱侯。將要攻城。姜正芳詐降,得其計劃,將事詳報縣中。縣丞張文光搜殺城中奸細周二莽等,故攻城十餘天不下。總兵張可大遣將至,焚其寨,斬“國公”二人,大成敗走蒙陰,萊陽典史擒斬之,許湯亦被捕滅,李盛明不知去向。
張可大:字觀甫,應天(今商丘)人。世襲南京羽林左衛千戶,舉萬歷二十九年武會試,授建昌守備。遷浙江都司僉書,分守瓜洲、儀真,江洋大盜斂跡。遷劉河遊擊,改廣東高肇參將。調浙江舟山。奉命征黎,與總兵王鳴鶴用黑番為導,搗其巢,黎乃滅。天啟元年以都指揮使掌南京錦衣衛,六年擢都督僉事。崇禎元年出為登萊總兵官,盡心海防,親歷巡視,繪沿海地形圖、兵力強弱,為《海防圖說》。二年,以勤王功,升都督同知。劉興治以東江反,遂奉詔還鎮登州。孫元化為登萊巡撫,率關外八千人至,多半皆遼人。可大慮有變,屢言於孫元化,不聽。四年七月,錄前守城功,進右都督。十月,僉書南京左府,兼督池河、浦口二軍,登人泣留之。未行而孔有德等在吳橋謀反,可大急往剿之,元化檄止之,不聽,行至萊州,又遭元化阻撓,不得已返回登州鎮。歲末,叛兵逼近登州城。可大請擊之,孫元化主張招安,可大陳利害甚切,孫元化才答應正月初一發兵合擊。至期,元化按兵不動。初二,合兵戰城東,可大兵屢勝。元化部卒皆遼人,親黨多,無鬥志。其將張燾先逃,張可大兵亦敗。中軍管維城,遊擊陳良謨,守備盛洛、姚士良皆戰死。張燾兵半降孔有德,有德遣歸為內應。元化開門納之,可大諫,不聽。夜半賊至,城遂陷。可大時守水城,撫胸大哭。解所佩印綬付予旗鼓守備,操小道回濟南上報朝廷。還家辭母,令弟可度、子鹿征奉母航海趨天津,遂投繯死。朝廷聞知,贈特進榮祿大夫、太子少傅,諡“莊節”,建 “旌忠”祠。著有《電白集》。
劉興治:(公元?-1631年)遼寧開原人。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十月,因不滿後金領主代善的侵擾與盤剝,劉興治繼其弟劉興賢、其兄劉興祚之後叛逃後金,逃至皮島歸明,袁崇煥殺皮島主帥毛文龍後,劉家兄弟皆為袁崇煥將領,委劉興治以都司。崇禎三年,皮島副總兵陳繼盛有聞其與后金的勾結,遂對劉興治起疑心,四月十二日劉興治遂以祭其兄之機遂殺陳繼盛及欽差通判劉應鶴、監軍道黃孫茂。七月二日劉興治由旅順起程,至二十七日復還皮島。劉興治非但未受處罰,反升副總兵。反叛,被都督黃龍所除。
孫元化(公元1581—1632年):字初陽,號火東,嘉定人,徐光啟門生,從徐光啟學西洋火器法,天啟間舉人。孫承宗薦為兵部司務,在邊築台制炮,進兵部職方主事,崇禎初為職方郎中,崇禎三年一月,孫元化隨孫承宗鎮守山海關,三月加山東按察副使。皮島副將劉興治為亂,廷議復設登萊巡撫,六月二十八日,兵部尚書梁廷棟破格薦用為登萊巡撫,駐登州。陞巡撫登、萊與東江外,兼恢復金州、復州、海州和蓋州之責。孫元化長期在遼寧為官,以為遼兵可用,於是大批毛文龍原部下在走投無路之時投奔於他。孫元化以毛承祿為副將,孔有德、耿仲明為遊擊,李九成為副將,且招集八千遼人為親兵,遂有崇禎五年叛將孔有德等陷登州屠城事。五年正月初二日王元化被孔有德等俘獲,欲擁其僭位,元化不從,孔有德等認為孫元化對其有恩,縱使航海放歸。同年七月二十三日被朝廷論斬。
黃龍:遼東人。崇禎三年任島鎮,駐旅順口。五年,叛兵陷登州,黃龍母攜幼孫在登州城,叛賊以其母金簪招黃龍降,黃龍拜簪,不從。其子年十二,叛賊招之飲,即席大罵,被殺。母亦罵賊,遇害。六年叛兵襲旅順,黃龍力戰,火藥、矢石俱盡,語部將譚應華曰:“敵眾我寡,今夕城必破。若速持吾印送登州,不能赴,即投諸海可也。”應華出,龍率眾力戰。圍急,知不能脫,自剄死。事聞,贈黃龍左都督,賜祭葬,建祠曰:“顯忠”。
毛文龍(公元1576年—1629年):字振南,仁和人。本布衣,以都司援朝鮮,遼東失守,自海道遁回,乘虛襲殺清軍鎮江守將,其後授毛文龍總兵,累加至左都督,掛將軍印,為皮島鎮都督。皮島亦叫東江,在登、萊大海中,文龍籠絡其民為兵,分佈哨船,聯接登州,以為掎角計。清軍惡文龍躡後,恶朝鮮为毛文龍助力。崇禎四年五月,文龍遣將沿鴨綠江越長白山,侵清國東境,被其守將擊敗。七年正月,清兵征朝鮮,並圍剿毛文龍。文龍敗,逃歸皮島。毛文龍所居東江,形勢雖足牽制,但其人本無大略,屢屢戰敗,而歲糜軍餉無計;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煥心惡之,曾請遣部臣清理军餉。文龍惡文臣監军,抗疏駁之,崇煥不悅。崇煥因詰文龍違令數事,文龍抗辯。袁崇煥數其十二斬罪,遂斬之。
毛承祿(公元?—1632年):遼東鞍山人,毛文龍養子,皮島軍將領,歷任皮島軍右翼遊擊、東江副總兵。孫元化為登萊巡撫時用為副將,叛亂,為總兵黃龍生擒,獻於朝廷,磔於市。
孔有德(公元?—1652年):字瑞圖,明遼東蓋州衛人,毛文龍養孫。毛文龍被殺,孔有德走投登州,孫元化為登萊巡撫時用為遊擊,崇禎四年八月,清軍圍大凌城,孫元化遣孔有德等救急,行至吳橋兵變,推李九成為“主”,自號“都元帥”。兵敗,與耿仲明渡海降後金。清順治三年授平南大將軍,下西南諸地。六年,改封定南王,駐桂林。九年,兵敗自殺。
耿仲明(公元1604—1649年):字雲台,祖籍山東,生于遼東蓋州衛,與孔有德為同鄉,毛文龍舊部。孫元化為登萊巡撫時用為遊擊,屠登州城主犯之一。兵敗,與孔有德渡海降後金。隸漢軍正黃旗,封為懷順王;順治元年隨清兵入關,鎮壓反清軍;六年改封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後懼罪自縊于江西吉安。
陳光福:都司,明代所置中級軍官,位於參將、游擊之下。高於府、縣守備。陳光福亦毛文龍舊部,與孔有德、耿仲明一同降清,授總兵官。
李九成:河南人,毛文龍舊部,孫元化為登萊巡撫時用為偏將。李九成先支孫元化銀兩於塞上買馬,用盡無以償還,適至吳橋,聞眾怨,遂與其子李應元謀,劫有德,相與為亂,被孔有德推為都元帥。先後陷陵縣、臨邑、商河,殘齊東,圍德平。又陷青城、新城,陷登州屠城。既破登州,孔有德推李九成為主,有德次之,耿仲明又次之。後在官軍奪登州城戰鬥中被官軍所斬。其子千總李應元在逃亡中被明總兵黃龍所殺。
關防:一種印信,即官印。始於明初,朱元璋為防作弊,只用半印,以期合拼驗對。後衍用長方形、闊邊朱文的關防。到清代,作正方形官印,由正職掌握,稱“印”。
夤緣yínyuán:同“寅缘”,此处為根據原有官職沿用。
王象春(公元1578—1632年):本名王象巽,字季木,號虞求,別號山昔湖居士,新城(今屬桓台)人,明末詩人,清初王士禎從祖。萬歷三十八年進士第二,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後免官歸田。著有《齊音》、《問山亭集》。
先齎:先交付。齎jī,付,交給。
貫耳:古刑罰,以箭穿耳。此刑極為古老,如《左氏春秋》僖公二十三年:“鞭七人,貫三人耳。”又《漢書•原涉傳》:“使肉袒自縛,箭貫耳。”循:宣示懲罰。
余大成:字集生,號石衲,江寧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歷兵部職方司主事、郎中,並不識兵事。崇祯四年,以右副都御史,兼任山東巡撫。崇禎五年,及聞孔有德叛亂,即托疾數日不出,不得已遣中軍沈廷諭、參將陶廷鑨往禦,則皆敗而走。大成恐,孫元化軍亦至,遂與孫元化議定招撫,檄郡縣無邀擊。初,登州被圍,朝廷陞余大成、孫元化三級,令辦剿賊。登州失守,帝怒,命革大成職,充軍廣東電白,後遇赦還鄉,卒於家。著有《剖肝錄》。
孔道:大道,通道。漢揚雄《太玄•羨》:“孔道夷如。”范望注:“大道平易。”
葠shēn:葠,又寫作“蔘、參”。《廣雅•釋草》:“葠,地精人蔘也。”
張燾:明赞画副总兵,曾參與平叛皮島稱亂的劉興治與都督黃龍指揮的與後金身彌島戰鬥。此役計發炮19次,打死金兵六七百名。孔有德反叛,引賊入登州屠城。亂既平,張燾伏誅。
自刎不殊:言身首並末分離,猶言自殺未遂。《漢書•淮南王傳》:“太子自刑,不殊。”顏師古注:“殊,絕也。雖自刑殺,而身首不絕也。”
宋光蘭:字綺石,福建莆田進士,崇禎四年以按察副使任登州海防道。登州城陷被逮,死之。登萊海防道明嘉靖四十一年始設,以按察副使領之,駐登州。明制地方區域分巡道政權一種,專職海防事務,職掌衛所建設、屯田與海防安全。
王徵:陜西涇陽進士,崇禎四年任登州監軍道。登州城陷,死之。明制以文御武,監軍多由宦官充任。同時又有文臣監軍,由中央任命,隸屬督抚,監軍道負責督軍作戰、保障後勤供給等事務。
吳維誠:北直隸舉人,崇禎四年任登州知府。登州城陷,死之。
賈名傑:北直隸官生,天啟七年起任登州府同知。崇禎五年孔有德陷登州城,死之。
秦世英:陜西三原人,進士,崇禎四年始任蓬萊知縣。崇禎五年孔有德陷登州城,死之。
張奇功:又寫作張其功,籍貫不詳,萊州營參將。孔有德之叛,張奇功將離任,慷慨請守黃城,以阻止叛賊向萊州進發。而山東巡撫余大成僅撥給他老弱兵三百,張奇功死守三日,叛軍自南門入城,兵民遂潰。奇功奮臂大呼,砍賊十二三人,力竭被執,叛軍遂肢解之。
熊奮渭:河南息縣人,武進士。范復粹掌河南道時,曾薦其有揆文奮武之才,後任萊州王徐寨守備。隨張奇功守黃城,賊至,竭力堵禦。城破,戰死。
吳世揚:洛陽舉人,崇禎三年起任黃縣知縣。嚴氣正性,見義必為。時海上多事,不法之徒多猬登州,以期生事。登州距黃縣僅六十里,城薄民疲,世揚自知其危,於是修繕城堡,操練鄉勇,期當一面。正月十一日凌晨叛軍圍城,吳世揚、張奇功、吳世揚與賊相持兩晝夜,城破,吳世揚急解印綬會於家人,操小道去北鄉,再拜,投井死。賊兵索之而久不得,後出於井中,解其屍。當初,吳世揚已預感孔有德必叛,孔有德索兵餉不應,故有此恨。朝廷贈其光祿寺少卿,賜葬。
朱國梓:遼東衛貢生,崇禎四年起任福山知縣。五年正月登州郡城既陷,各屬縣承平日久,民不習兵,望風而逃,遠近無守城志。朱國梓遼宿將朱梅之子,素曉兵事,叛軍頗憚其威。因與教諭吳肇邵、鄉官王道增誓守,為文告於城隍之神,以堅眾志。勸諭富家輸米,擇子弟有才幹者充千、把總,紅旗名色,一應部署。又招散兵曉行陣者以教戰。王道又搜括沿海槍炮等,名色齊備。城垛上架木懸簾,分旗色,具燈火,立垛督戰,一一與邊防無疑,儼然巨鎮。招遠、黃縣既破,萊陽、棲霞恃有官軍屯駐,朱國梓用眾力巍然中立.自二月後,叛軍無一騎敢來犯。遷陜西鳳翔府通判,轉兵部主事,終於直隸昌平道。
徐從治(公元1572—1632年):字仲華,浙江海鹽縣人,萬歷三十五年科進士。初授桐城知縣,累官濟南知府,以卓異遷兗東副使。天啟元年,評定徐鴻儒亂有功,陞山東右布政使。登州已陷,招撫議論興盛,獨徐從治持議不可。遂擢為山東巡撫,與登萊巡撫謝璉同時任命。詔璉駐萊州,從治駐青州,調度兵食。從治曰:“吾駐青,不足鎮萊人心;駐萊,足系全齊命。”乃與謝璉並駐萊州。既聞兵部尚熊明遇聽信余大成招撫之議,上書朝廷曰:“臣死當為厲鬼以殺賊,斷不敢以撫謾至尊,淆國是,誤封疆,而戕生命也。”叛軍圍城,中炮死。朝廷追贈從治為兵部尚書,賜祭葬,建忠烈祠祀之。
謝璉:字君實,號龍石,湖廣監利進士,崇禎五年孔有德叛軍屠登州城,朝廷革孫元化職,而以謝璉任登萊巡撫,與山東巡撫徐從治同駐萊州。徐從治戰死,總督劉宇烈專主招撫,使謝璉出城宣詔,遂被執,不屈,賊送謝璉於登州,為李九成所殺。
楊御蕃:明朝山東沂州城南人,肇基子。楊肇基與徐從治共同剿滅鄒縣、滕縣白蓮教。御蕃積戰功至通州副總兵。登州陷,兵部尚書熊明遇奏署總兵官,率領全部山東兵,與保定總兵劉國柱、天津總兵王洪兼程向登州進發。遇叛軍於新城,王洪先逃。御蕃拒之二日,不勝,突圍出,遂入萊城,與徐從治、謝璉共謀剿叛賊。叛賊攻城不下,分兵陷平度。叛賊益攻萊,用孫元化所制西洋大砲炸城,並日夜挖城下隧道,城多頹。徐從治、楊御蕃等投火灌水,叛賊死於隧道無算。又使死士時出掩擊之,毀其砲台,斬獲甚多。
熊明遇(公元1580—1650年):字良孺,號壇石,江西進賢人。明萬歷二十九年進士,初授長興知縣。四十三年起歷任兵科給事中、福建僉事、寧夏參議、進太僕少卿,尋擢南京右僉都御史。崇禎元年起兵部右侍郎、南京刑部尚書、拜兵部尚書。登州陷,萊州城被圍,熊明遇聽信余大成招撫之議,命主事張國臣為贊畫招撫叛軍。遭徐從治嚴詞駁議。事平後,帝責以疏庸敗事,命解任候勘。著有《南樞集》、《青玉集》、《格致草》、《綠雲樓集》。
劉重慶(公元1579—1632年):字幼孫,號耳枝,掖縣人,萬歷三十八年進士。由獻縣令升禦史,因不依附宦官魏忠賢罷官。崇禎改元再任御史,累遷大理通政、戶部右侍郎。孔有德叛兵圍萊州,劉重慶四五次上疏告急,力排撫議,怒斥主撫派的“逍遙自在”,備述萊州位置的重要與闔城軍民浴血奮戰的壯烈情景,請求朝廷調邊關精兵速援萊州。終因熊明遇主撫甚力,主剿不得,悲憤成疾。崇禎五年七月初三卒。
楊覲光(公元1597—1644年):字用賓,號旭侖(一說號“百芝”),招遠縣人,萬歷三十年進士。剛毅,多大節,名聲籍甚。初授行人,轉禮兵二部,歷江西兵備固原副使,陝西左右布政,南京太僕寺卿,通政使,加贈少司空,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登萊兵變,時任南京通政,累奏請兵,時太宰議多異,公正色斥之。對李自成義軍心存同情,崇禎十七年曾因迎接義軍入城,而受李自成兩次召見,授禮部侍郎。李自成逃出北京時,他回歸故里,卒於路。
劉宇烈:四川綿竹人,天啟三年進士,兵部右侍郎。崇禎五年三月,徐從治、謝璉兩撫臣久困於萊州城,朝廷另設總督,由劉宇烈兼任。其時四方調來的諸援兵俱集昌邑,步騎兵二萬五千人,士氣旺盛,矢志一戰。而劉宇烈素無謀略,怯懦,抵達沙河,頓兵不前,力主招撫。叛軍以假降焚援軍輜重。劉宇烈逃至青州,叛軍乘虛而入,大敗。劉宇烈回到昌邑,命萊州推官屈宜陽求和。七月,賊偽約降,詐謝璉與萊州知府朱萬年出城宣詔,皆被執。於是舉朝痛憤,詔逮劉宇烈下獄,遂絕撫議。
王道純:字懷鞠,陜西蒲城人,天啟五年進士。初授中書舍人,崇禎三年擢御史。吳橋兵變,王道純移書山東巡撫余大成,令討捕,大成不信,再告,大成遂與登萊巡撫孫元化遣使招撫。及賊陷登州,余大成猶主招撫,道純憤,搞疏力爭。萊州被困,王道純以監軍與劉宇烈俱至,復請速討,宇烈不聽。迨謝璉被賊執,帝怒,逮劉宇烈下獄,王道純竟坐監軍失職,斥為民。
鄧玘:四川人。天啟初從軍,積功至守備。崇禎初,屢遷至四川副總兵,京師有警,率六千人勤王,加署都督僉事,尋擢四川總兵官。五年春,叛軍亂登、萊,鄧玘自請行,命為援剿總兵官,與王洪、劉國柱禦叛軍沙河,戰相當。已而逃走,叛軍乘機,大敗。尋與諸將金國奇等收復登、萊二城,以功進署都督同知。
王洪、劉國柱:五年春,叛將亂登、萊。王洪時任天津總兵,劉國柱時任保定總兵。王洪接到救援兼程向登州進發,等到新城,遇到叛軍,王洪不戰而逃。總督劉宇烈與巡按王道純、總兵鄧玘、劉國柱、王洪、陳洪範諸援兵俱屯昌邑,不敢前進,日遣使講撫。在救援戰鬥中王洪等無功。於是巡按監軍禦史謝三賓至昌邑,請斬王洪、劉國柱,詔逮治之。兵部尚書熊明遇亦坐主撫誤國,罷去。
陳洪範:遼寧人,昌平總兵。登州陷,萊州被困,時在南京的山東諸官合疏攻劉宇烈,请朝廷增兵。于是调昌平兵三千,以總兵陳洪範統之。崇禎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陳洪範等克登州水城。後任遼東指揮。十一年復設島鎮,以洪範領之,駐登州。
副將牟文綬、劉澤清:
吳安邦:原為濟南衛指揮,崇禎五年任登鎮副總兵。張可大既死,以吳安邦代之,駐寧海。吳安邦素怯鈍,率文登兵攻叛賊耿仲明把守的登州城,耿揚言以城降,安邦信之。賊兵遽出,中軍徐樹聲被執,福山百戶師吉力竭死,安邦走還寧海。
徐樹聲:副總兵吳安邦、中軍徐樹聲統兵二萬,由八角東路進軍登州。吳安邦聽信耿仲明投降詐言,被俘。中軍,登州鎮前、後、左、中、右五軍中之一軍。
劉師吉:世職百戶。崇禎五年夏五月,吳安邦領其部由膠東趨福山,間道取郡城,師吉率鄉勇以從,半夜抵迎仙橋,城中敵出,安邦逃走,師吉據橋力戰,率聞殆盡,死之。事聞,陞副千戶,世襲,授“忠義”稱。
朱萬年(公元?—1632年):字鶴南,明貴州黎平府人,明萬歷三十七年舉人。初任定陶知縣,調京城兵馬司指揮,歷官戶部河南清吏司主事、員外郎。崇禎四年任萊州知府,有惠政。崇禎五年七月叛兵圍萊城,賊偽約降,初七朱萬年與登萊巡撫謝璉出城宣詔,皆被執。萬年罵賊,死。
孫應龍:本為陳洪範舊部,時任天津衛副將。萊州被困,兵部尚書熊明遇天天盼望招撫,說:“往哉,其可撫也。”孫應龍大言道:“仲明兄弟與我善,我能令其縛有德、九成來。”巡撫鄭宗周給兵二千,從海道往,率舟師招撫耿仲明。屢仲明聞之,用匣装了年死人頭给他,说道:“这是孔有德的头。”仲明誘入水城,孙應龍信以为真,率舟師抵水城。延之入,猝縛斬之。孫元化、孫應龍航海至天津自投,刑部以封疆律正法。
李履正:開封人,貢士,崇禎四年至六年在任招遠知縣。
梁衡:陜西城固人,進士。崇禎四年至七年在任萊陽知縣。孔有德自平度犯萊陽,設伏擊退之。其時登、黃、招遠、平度俱破,獨萊陽無恙。
朱大典:字延之,金華人。家世貧賤。大典始讀書,為人豪邁。登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初為章丘知縣。天啟二年擢兵科給事中。因得抗疏太監王體乾、魏忠賢等,五年出為福建副使,進右參政。崇禎三年,起故官,蒞山東,尋調天津。五年四月,李九成、孔有德圍萊州。山東巡撫徐從治中砲死,擢大典右僉都禦史代之,詔駐青州,調度兵食。七月,登萊巡撫謝璉複陷於賊,總督劉宇烈被逮。乃罷總督及登萊巡撫不設,專任大典,督主、客兵數萬及關外勁旅四千八百餘人合剿之。賊複犯平度,副將牟文綬、何維忠等救之,殺賊魁陳有時。朱大典兵分三路:國奇等關外兵為前鋒,鄧步兵繼之,從中路灰埠進;昌平總兵陳洪范,副將劉澤清、方登化,從南路平度進;參將王之富、王文緯等從北路海廟進。諸軍皆攜三日糧。有德迎戰,賊大敗,諸軍乘勝追至萊州城下。賊夜半東遁,圍始解。南路兵始至。國奇等遂擊賊黃縣,斬首萬三千,俘八百,逃散及墜海死者數萬。賊竄賊竄歸登州。十一月,李九成搏戰,官軍合擊之,被斬於陣。叛賊大頭目有五:李九成、孔有德、陳有時、耿仲明、毛承祿,此時已殺其二。是月,國奇卒,以吳襄代。攻圍既久,賊糧絕,恃水城可走,不降。及王之富、祖寬奪其水門外護牆,賊大懼。六年二月中旬,有德先遁,載子女財帛出海。仲明以水城委副將王秉忠,已亦以單舸遁,官軍遂入大城。攻水城,未下。遊擊劉良佐獻轟城策,匿人永福寺中,穴城置火藥,發之,城崩,官軍入。賊退保蓬萊閣,大典招降,始釋甲,俘千餘人,獲秉忠及偽將七十五人,自縊及投海死者不可勝計,賊盡平。孔有德等逃至旅順,島帥黃龍攻擊,生擒其党毛承祿、陳光福、蘇有功,斬李應元。惟孔有德、耿仲明逃脫。於是將毛承祿等獻於朝廷。磔之先一日,蘇有功脫械逃走。帝震怒,斬監守官,刑部郎多獲罪。未幾被執,伏誅。敘功,進朱大典兵部右侍郎,仍任巡撫如故。
謝三賓:字象三,號寒翁,浙江鄞縣人,天啟五年中進士,錢謙益門生。授嘉定縣知縣。崇禎五年,授山東巡按御史、兼軍前監。其時劉宇烈等主撫派氣焰甚高,三賓指斥其誤國,抗疏請絕口勿言撫事。官至太僕寺卿。南明隆武時,授大學士。清軍下江南,降清,害江浙抗清義士甚多。
金國奇:籍貫不詳。明天啟七年以副總兵左輔統參與袁崇煥領導爭奪大淩河、小淩河的寧錦之戰。崇禎三年,以副將參與收復開平四城之戰。崇禎三年叛兵亂登、萊,以副總兵銜由援剿總兵官鄧騱率領趕赴山東。朱大典為山東巡撫,罷總督及登萊巡撫,不設專任。大典與巡按謝三賓督主客兵數萬,又調關外勁旅四千八百餘人,以金國奇為總兵,督帥各路軍馬,解萊州圍、收復登州,功績頗多。
靳國臣、劉邦域,參將祖大弼、祖寬、張韜,游擊柏永馥。
吳襄及子三桂:吳襄(公元?-1644年),字两環,明末今遼寧綏中人,天啟二年武進士。吳襄任遼東總兵,崇禎四年八月“大淩河之役”,吳襄赴援逃跑,下獄。擢三桂為遊擊。崇祯五年四月吴襄父子隨遼東援軍赴山東,為金國奇麾下。吴三桂(公元1612-1678年),字长伯。
逆戰:迎戰。
奪氣:氣焰被奪,意為銳氣挫傷,勇氣喪失。
高起潛:明末太監。《明史•高起潛傳》:“在內侍中,以知兵稱,帝委任之。五年命偕其儕呂直督諸將征孔有德於登州,明年凱旋。”
陳有時:本為旅順副將,孔有德陷登州時,與廣祿島副將毛承祿響應孔有德叛亂。崇禎五年十一月進攻平度,陳有時被官軍所殺,
降將馬驄等十四人謀為內應,賊黨蘇有功告變,皆被殺:賊將王秉忠守水城:游擊劉良佐:王徵皆遣戍:副總兵沈世魁率水師焚之:廣鹿島副將
尚可喜:遼東人。父學禮,明東江遊擊,戰歿。崇禎三年,擢尚可喜為副總兵。黃龍為東江總兵官,駐皮島,可喜隸部下。皮島兵叛亂,尚可喜率兵斬亂者,事乃定。後二年,孔有德等叛明,陷登州,黃龍派可喜撫定諸島,又以可喜為廣鹿島副將。崇禎六年七月,清軍攻旅順,黃龍兵敗自殺。尚可喜以廣鹿島降清。後承受清南下,被封為平南王。成為清初吴三桂(平西王)、尚可喜(平南王)、耿仲明(靖南王)三蕃之一。
沈世魁 (公元?—1637年) :遼東人。明萬歷二十五年登州始設總兵,鎮守山東等處。崇禎二年裁,七年復設,以沈世魁任登州總兵。崇禎十年孔有德等為清軍水陸夾攻皮島,被俘,殉國。
金日觀:浙江浦江人。天启五年授守備,擢鎮標中軍游擊,加参将。崇禎元年加副總兵。十一年春,复設島鎮,金日觀為副總兵駐師皮島。清遣孔有德等攻皮島,金日觀偕諸將與沒一搭軍相持七晝夜,力不支,陣歿。
陳顯績:一作“陳顯際”,直隸真定進士,崇禎十三至十六年在任萊陽知縣。十六年二月六日,清兵陷萊陽殉難,從死紳民萬人計。
孫爾振:山東齊河歲貢,崇禎十三年至十六年在任萊陽教諭。十六年二月六日,清兵陷萊陽殉難。
馮昕:陜西蒲城人。崇禎十五年至十六年在任萊陽縣典史。十六年二月六日,清兵陷萊陽殉難。
汪逢淵:一作“汪逢源”,遵化舉人。崇禎十五年至十六年二月十二日清軍陷城殉難。
李士標:浙江人,崇禎十六年二月十二日清軍城陷殉難。朱彝尊《暴書亭集》:有《李士良行狀》:“其祖士標,寧海州同知,贈上寶司丞,著有《蒼雪齋集》,當同知寧海時,值冷口兵入圍城,固守三月,以勞卒。巡撫曾化龍上其事,得贈官。”
魏世達: 山陰人,任吏目,崇禎十六年二月十二日清軍城陷,力戰死難。墓在關外路北墩旁,有碑,題曰:“名宦魏世達之墓”。
吳文詩:河南固始縣舉人,崇禎十三至十六在任福山知縣。崇禎十六年春,清軍來攻,萊陽、棲霞、寧海、文登四州縣皆失守,吳聞詩與全縣民眾修繕城池,按照前知州朱國梓的守城辦法固守,使縣城不破。不久調任北京大興縣知縣。
曾櫻:字仲含,江西峽江人,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天啟中,任常州知府。崇禎十六年任登萊巡撫。清兵攻破萊陽、棲霞、文登、寧海諸州縣,二月廿一日, 攻福山不下,旋進攻登州,曾櫻備戰甚嚴,城若金湯,清軍攻城不下,遂離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0 11:25 , Processed in 0.11458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