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255|回复: 2

[笺释] 登州府志點注 卷九 公署 倉厫公所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6 17: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卷九 公署 倉厫公所附
        方渭泉点注


登州府署
在城西北隅,舊為州署,明洪武元年,知州李思齊建。九年升為府,增置僚屬各署,後屢有修葺。崇禎十六年知府陳鍾盛重修。國朝因之。乾隆三十二年,知府趙瓚修大堂。三十四年知府張為矱修二堂。道光十七年知府英文修大門、儀門、三堂。光緒四年知府賈瑚修大門、二堂。今大門三楹,入門為甬道。東為土地祠。 祠前舊為清戎廳,後改為寅賓館,久廢。祠北有門,為同知署。其南為軍儲倉。甬道之西有門,為經歷署。儀門三楹,東西有掖門。入門,兩廊為科房,各十二楹。中為大堂,三楹 舊置經歷司、照磨所於堂左右,皆久廢。東西夾室為豐益庫和豐倉。 俱仍舊名。前立戒石坊。後為二堂,五楹,即靜貴堂。 金大定間刺史王克溫建,後改為寅恭堂。國朝道光間知府英文仍題舊名。東室為官廳,西室為柬房。堂東為馬神廟 堂側舊有儀仗庫,兵器庫,架閣庫。俱久廢。堂後為宅門,三楹,東西門房各三楹,兩旁隸役房又各三楹。 知府宅東舊為同知宅,南為推官宅,又南為經歷宅。今同知宅如故,推官、經歷二宅久廢,軍儲倉即其址也。西舊為通判宅。通判有二宅,一改為倉。倉南為諸幕府宅。又南為群吏廨,後俱廢。萬歷四十六年,知府徐應元即其地建三楹,曰雅齋,後建草亭,曰適適亭。一改為經歷宅。 門內為三堂,名清暉堂,五楹。東西廊各三楹,西有廳五楹。 即雅齋故址。東有廳七楹,皆接見賓僚地。西廳之前周列十餘楹,則幕友棲止處也。堂後為內宅,正室七楹,兩廊各三楹,後室亦七楹。大門外有二坊:東曰環齊重地 題十城師帥西曰表海雄封 內題全省屏藩照牆之南舊有一坊,曰東海保障。門左有旌善亭,後改為羈候所,門右有申明亭,今俱廢。(注1
1: 署:公署、官署,辦理公務的機關。
倉厫:儲藏糧食的處所。據宋袁文《甕牖閒評》卷六云:“敖,乃地名,秦以敖地為倉,故爾。今所在竟謂倉為敖,蓋循習之誤。”
李思齊:疑為(河南)汝寧羅山之李思齊(1323—1374),字世賢,元末將領,與察罕同起義兵,後率眾降朱元璋的大將軍徐達。洪武元年李思齊為登州知州(其時登州為直隸州,府級),再授江西行省左丞。洪武三年從大將軍破定西王保(參見《明史·李思齊傳》與《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九十一。登州升府之後“增置僚屬各署”當為第一任登州知府周斌。周斌,字斐臣,浙江錢塘人,洪武三年為登州知州,九年陞州為府,即以斌知府事,創建規模至善。(參見乾隆《山東通志》卷二十七)
陳鍾盛:江西臨川人,進士。崇禎九年至十三年在任。
趙瓚:乾隆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在任。
張為矱:乾隆三十四至四十一年在任。“矱”音yuě。
英文:滿州正黃旗廕生,由沂州對調,道光十年至十五年在任。
儀門:明清官署、邸宅大門之內的第二重正門,稱儀門。《江寧府志·建置·官署》云:“其制大門之內為儀門,儀門內為蒞事堂。”
yínɡ:本為廳堂前的柱子,《左傳》莊公二十三年:“秋,丹桓宮楹。”杜預注:“楹,柱也。”這裏作量詞,房屋一列或一間均稱一盈。審該文,楹,即為“間”。
寅賓館:即客館、迎賓館。“寅賓”出《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孔傳:“寅,敬。賓,導。”寅賓,恭敬引導之意。
甬道:這裏指院落中用磚石砌成的道路。
掖門:廳堂正門兩旁的邊門。《漢書·高后紀》:“章從勃請卒千人,入未央宮掖門。”顏師古注:“非正門而在兩旁,若人之臂掖也。
科房:官署衙門按分工所設部門叫科。科房,即各部門的辦公處。
經歷:官名。其名出現在金元明清各代,如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指揮使司及鎮、衛等均置此官,職掌出納文書等事務。相當今之文秘科。
照磨:官名,見於元代以後。為職掌宗卷、錢榖的屬吏。《元史·百官志一》:“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磨勘左右司錢榖出納、營繕科例,凡數計、文牘、簿籍之事。”相當今之財務科。
夾室:這裏指大堂兩頭、東西廂後部的房間。《釋名·釋宮室》:“夾室,在堂兩頭,故曰夾也。”
戒石坊:又稱“天語亭”,據趙翼考證,此俗可上溯到商周時期。唐玄宗為規戒各州剌史題五言詩一首,20句100字作為座右銘,五代後蜀國主孟昶重題四言體韻文24句96字。至宋,宋太宗從其中抽出16字,令各州縣官署內勒石立碑,遂成後世警戒官吏的戒石。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戒石》曰:“我朝立石於府、州、縣甬道中,作亭覆之,名戒石。鐫二大字于其前,其陰刻‘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即此。
王克溫:
柬房:官衙內負責書札往來登記、保管等事宜的辦公處所。《福惠全書·蒞任》云:“每年終或管理人更換,原書并草藁錄冊俱宜送官內查收,免落人手,以為把柄。倘機密書札來使親投,不必經由柬房掛號。”
架閣庫:舊時官府儲藏文牘案卷的機構,猶今之檔案館。《宋史·職官志三》:“架閣庫:掌儲藏帳籍、文案以備用,選擇人有時望者為之。”
宅門:宅院之門。這裏指門內為官員家屬住宅。
隸役房:供官員驅使差役的辦公房。
推官:推官之名始於唐,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等派出機構的屬官,掌勘問刑獄之事。元、明各府均設一員,掌一府之刑獄,俗稱刑廳,秩正七品,相當今法院院長之職。清代布政司理問、都事、按察司知事等,行唐代推官之職。
通判:官名,始于宋。宋初在州府設置,意在與州府長官共同處理政務,地位稍次于長官但有連署州府公事與監察官居吏的實權。明清兩代各州府通判主要掌管糧鹽、緝捕、水利、撫邊等事務。秩正六品。又稱別駕、通守;州稱州判。
諸幕府:也稱幕僚、幕友、幕賓,俗稱師爺。指地方軍政長官府署所聘置的參謀、顧問一類屬員。因非朝廷命官,故待以客禮。自督、撫至州、縣均有聘置,主草擬奏章、文書、協理、參議等府事,萬人以上縣定員二人,萬人以下縣一人,督撫無定員。掌刑名的稱刑名師爺,掌錢糧的稱錢糧師爺。因州、府幕友多人,故此處稱“諸幕府”。
徐應元:北直滄州人,進士。萬曆四十五年至天啟元年在任,陞副使。
海防同知署 在府治內東偏。經歷司署 在府治內西偏。儒學教授署 在府學東偏。訓導署 在府學西偏。豐益庫 在大堂左。和豐倉 舊在南門內街東,後移於大堂右。又舊倉在府署東北,康熙年建,雍正八年又建新倉。舊《志》夏稅柒萬玖百玖拾叁石壹斗捌升叁合,秋糧壹拾陸萬伍千陸百陸拾壹石叁斗叁升貳合,今俱廢。又善積倉在府署東,明崇禎十六年防撫曾櫻即布政分司址改建,亦久廢。軍儲倉 在海防廳前。道光二十三年知府、諸鎮建大門三楹,厫神廟三楹,官廳三楹,內共四厫,儲穀以備海疆緩急。咸豐五年,知府汪承鏞重修。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六,三次儲穀叁千貳百捌拾壹石零。咸豐三年,增穀陸拾壹石。光緒三年正月因歲歉,撥給各州縣設廠施粥。陰陽學 在府治西。府設正術一人,州設典術一人,縣設訓術一人。醫學 在府治西。府設正科一人,州設典科一人,縣設訓科一人。僧綱司 附劉家溝三元宮。府設僧都綱一人,副都綱一人。州設僧正一人。縣設僧會一人。道紀司 附后土宮。府設道都紀一人,副都紀一人。州設道正一人。縣設道會一人。鼓樓 在府治東,即望仙門遺址。順治六年,知府張尚賢重修。鐘樓 在縣治西,與鼓樓對峙。明洪武十一年指揮謝觀建。演武廳 即鎮標教場,舊為文武訓練兵役之所,今馬快久不操演,惟學政歲試及府縣試,較馬射於此,各州縣皆詳軍壘。(注2
   注2防撫:明代巡撫如兼管軍務者加提督銜,如有總兵的地方,則加總督銜。登萊巡撫防務繁重,天啟元年設巡撫登萊贊理軍務一員,號防巡,駐登州,負責調兵禦寇。軍餉則由山東巡撫籌集。
  曾櫻:字二雲,江西峽江縣人,進士。崇禎十四年任防撫,後陞南京工部侍郎。
  海防廳:即海防道公署大堂。其前身為兵備道(駐萊州)海防副使官署(駐登州),嘉靖四十一年專設海防道駐登州。
  諸鎮:鎮的內涵各代不盡一致,明之鎮重在防守,長官為總兵。萬曆二十五年,登州始設總兵,鎮守山東等處。天啟元年又設登萊總兵,號總鎮。崇禎十七年移鎮臨清,清順治十八年又自臨清移鎮登州。此處“諸鎮”指登州總鎮下轄各衛鎮。
汪承鏞:道光三十年五月署任,咸豐元年任,不久署登萊道,調濟南府。此處“咸豐五年”可能有誤。
設廠:廠,指棚舍。設廠就是搭建棚舍。在棚舍內熬粥,施舍飢民。
陰陽學:即陰陽五行之學,講究天文、地理、筮卜、術數、風水等。元代開始在各路設置學校,後推及各府、州明代各府、州縣設從九品官管理,但無俸祿。醫學同為從九品,不給祿。
僧綱司、道紀司:管理僧尼與道士的機構,始設于唐文宗時。明、清中央設僧錄司、道錄司;府州縣僧綱司、道紀司,由通經典、戒行端潔者任之。執掌寺院僧尼、道觀道士事務及神樂、祭祀之事,按季冊報相關事項;從九品,但設官不給俸。規定凡各府州縣寺觀,但存寬大者一所,併居之。凡僧、道,府不得過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
張尚賢:遼陽生員,順治五年至八年在任。後陞奉天府尹。
鎮標:清初,清廷在統一全國過程中將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制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鎮標,即由鎮總兵統轄的綠營兵。
馬快:也稱馬快手。舊時官府擔任緝捕事務的兵役。凡衙署之皁隸、馬快、步快皆為賤役。
較馬:賽馬。
  
蓬萊縣署
在府城鐘樓東,明洪武元年典史宋文忠建。景泰三年知縣李謹、五年知縣宋敞、萬歷十七年知縣董守緒各增建、修葺。崇禎五年燬於兵,六年知縣左永圖、劉邦弼相繼重修如式。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成克襄修旌善、申明二亭,康熙九年,知縣高崗復修大堂。後為知縣宅。堂東舊為縣丞宅,西為主簿、典史宅,今縣丞宅移外,主簿宅廢,典史移於舊縣丞宅,旌善、申明二亭及儀門東之寅賓館俱久廢。(注3)
  注3:典史:官職始於元。為縣尹屬官,掌公文交移出納。明沿制。另有縣丞掌糧馬,主簿掌巡捕,如無縣丞或主簿,則由典史管。清典史掌緝捕與獄囚,俗稱縣尉。
宋文忠:《府志》卷二十六云洪武九年任,與此處洪武元年任相牴牾,未知誰是。
  李謹:《蓬萊縣志》“謹”為“瑾”。景泰元年至四年在任。
宋敞:《蓬萊縣志》“敞”為“厰”。 景泰四年至天順二年在任。
董守緒:欽天監官籍,舉人。萬曆十五年至二十年在任。
崇禎五年燬於兵:指燬於崇禎五年孔有德叛軍。
左永圖:陜西耀州貢生,崇禎五年至十年在任。後陞御史。
劉邦弼:河北真定舉人,崇禎十年至十四年在任。後陞主事。
如式:猶言與原有規格一致。
成克襄:大名監生,順治十五年至康熙四年在任。
高崗:灤州巳亥進士,康熙六年至二十二年在任。高崗創修蓬萊縣志,重修公署、學宮,招逃亡,頗有政績。
縣丞:其官設始於秦、漢,之後歷代因之,以佐令長,猶今之二把手。《漢書·景帝紀》:“縣丞,長吏也。”主要職責是文書、糧馬等的管理。秩正八品。
主簿:設官始于漢代,其職責為主管文書,辦理事務。魏晉時漸為將帥的主要僚屬,參與機要,總領事務。明、清時為知縣佐官之一,主管巡捕等事務,且時有省略。秩正九品。
縣丞署 在鐘樓西路北巷內典史署 在縣治內東偏。儒學教諭署 在學宮東偏。訓導署 在學宮東偏。常平倉 舊在在城東北隅,明洪武十七年建,名預備倉。後移於縣治內。一名馬倉。九厫,四十八間,額儲穀柒萬叁千叁百石。又有永豐倉,久廢。社倉 一在辛店,五厫二十間。一在巨峰,六厫二十五間。縣志額儲榖叁千玖百柒拾叁石壹斗肆合。
今额储穀貳千叁百肆拾玖石叁斗肆升肆合叁勺。陰陽學 今廢。醫學 今廢。僧會司 附地藏庵。道會司 附萬壽宮。養濟院 舊在預備倉東,明洪武九年建。後改置城隍廟後。今改置東門內太平營南,草房四十間,現共存八間。又普濟堂舊在道署後,今改置南門內游擊署後,草房三十三間,現存七間。又迆西舊有育嬰堂,久廢。舊存銀伍百兩,發商生息以贍孤貧。接官亭 一在城南三里橋,一在二十里埠茶棚(注4)
    注4:教諭:縣學學官名,設官始於宋代。元明清府學設教授,州學設學正,縣學設教諭,掌管文廟的祭祀與教誨所屬生員。府學教授從九品。明洪武十三年改各州縣學正、教諭 “未入流”(即無品級)。
    訓導:府、州、縣學所設以輔佐教授、學正和教諭教誨生員的管理人員,未入流。
    常平倉:古代為調節米價而設置的一種倉廩。漢宣帝時耿壽昌首先倡建,在谷賤時用較高價糴入,榖貴時減價糶出,以平衡米價而得名。
    社倉:即義倉。舊時為防荒年而在鄉社所設置的糧倉。其制始於隋,但歷代糧食的來源與管理不盡相同。明葉盛《水東日記·黃東發社倉記》云:“鄉有李令君捐粟六百石為倡,將成社倉。”是知其糧來于捐。
    厫áo:貯存糧食的倉庫。厫有大小,所以每厫的間數未必相等。
    額:設計或規定的數目。額儲,就是規定的儲存數。超過其數量,由屬超額。
    石、斗、升、合、勺:以上為宋、元、明、清的量制單位。一石=10斗、一斗=十升、一升=十合、一合=十勺。
    養濟院:舊時收養鰥寡孤獨窮人的場所。
普濟堂:清代收容老病孤殘的慈善機構。
育嬰堂:清代收容棄嬰的慈善機構。養濟院創辦與管理為政府行為;普濟堂、育嬰堂則為民間慈善行為。
    
黃縣署
舊在北門內迆西。明洪武元年,知縣彭舉徙於德政坊,即今署也。成化十一年知縣胡清、嘉靖間知縣賈璋、萬歷間知縣張彚選各重修。大堂後為知縣宅,堂東舊為縣丞宅,其南為典史宅,堂西為主簿宅。今縣丞宅廢,主簿宅廢為馬神廟,又堂東舊有幕廳、架閣庫,西有贊治廳,大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宅內有環翠樓,俱久廢。(注5)
  注5:yǐ:曲折延伸。《說文》:“迆,衺行也。”
彭舉:洪武元年至三年在任。
胡清:徐州舉人。成化元年至三年在任。
賈璋:字月峰,山西蒲州舉人。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在任。黃縣舊無《縣志》,賈璋率教諭彭鍾及諸生搜考遺書,討探故實,纂成《縣志》。
張彚選:清苑舉人。萬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在任。創石城,重修縣署。後陞壽州知州
馬神廟:保佑馬平安的神靈。洪武二年命祭馬祖(天駟星)、先牧(始養馬者)、馬社(始乘馬者)、馬步(害馬之神)。五年,諸神為一壇。永樂十三年始立馬神祠,也稱馬神廟。
幕廳:指幕客(幕賓)辦公的處所。
典史署 在縣治內東偏。黃山巡檢司署 在城西南六十里。儒學教諭署 在學宮東偏。訓導署 在學宮西偏。常平倉 在縣治西,即雍正間所建新豐倉故址。額儲穀肆萬肆千石。舊有預備倉、黃字倉、大豐倉,俱久廢。社倉 在縣治西,額儲穀壹萬貳千壹百叁拾肆石壹合貳勺。常裕倉 在縣署大堂東,即羈侯倉故址,舊儲富戶捐穀貳千玖百石,每年春借秋收,為普濟堂口糧。嘉慶十四年糶穀易錢肆千伍百緍,存典生息,按月發給貧民。陰陽學 在德政坊。醫學 在樂育坊。僧會司 附海宴寺。道會司 附東嶽廟。養濟院 一在城南街東巷,今移於西關,即黃縣驛故址,知縣伍煒建。一在縣署西北,乾隆六年知縣沈士龍捐建。又普濟堂在北馬集,又有育嬰堂,在縣署東。公館 在黃山驛,為大吏往來駐節之所(注6)
  注6:巡檢司:負責一方安全的行政機構。負責緝捕盜賊,盤詰奸偽,凡州、縣關津要害處均設,配備徭役、弓兵警備不虞。設巡檢、副巡檢,均從九品。
  春借秋收:即春借秋還。
  存典生息:存於典當行取得利息。
  伍煒:江西安福人,進士。乾隆元年至四年在任。所施諸政必入告其母,說:“事不可以對高堂者,即不可以對朝廷。”
  沈士龍:山陰人,拔貢。乾隆四年至十年在任。
  公館:指公家所造,專為官吏往來住宿的館舍。孔穎達《禮記·曾子問》疏:“公館謂公家所造之館,與公所為者與及也,謂公之所使為命停舍之處。”
  
福山縣署
在城東北隅,金天會中建。元延祐四年將軍安遠在、管民長官鹿在山,洪武十年知縣蔡晞仁、知縣段堅、朱真、郭玉、祝獻、應珊,嘉靖元年典史陳福,十八年知縣黃文章,萬歷三十年知縣宋沾,三十六年知縣葉繼龍、宋大奎,崇禎三年知縣彭蓽輝,國朝順治六年知縣李騰龍,康熙六年知縣張大本,十二年知縣羅博,乾隆十一年知縣李經邦,二十年知縣李祖材各增建、修葺。大堂為親民堂。堂後為知縣宅。堂東舊為縣丞宅,後廢為主簿宅,又廢為典史宅。堂西舊典史宅,廢。儀門外舊有寅賓館,大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及大堂東西之營房、庫房、贊政廳、架閣庫,俱久廢。(注7)
注7:安遠在:
鹿在山:
蔡晞仁:“晞”《縣志》寫作“希”。廣東南海人,洪武七年至十一年在任。
段堅:字可久,陜西蘭州人。景泰甲戌進士,天順三年至六年知福山縣事,專務以德化。成化三年以廉能賜異。擢萊州知府,終河南南陽府知府。
朱真:河南郾城人,天順六年至成化十年在任。
郭玉:直隸吳橋人,監生。成化十年任。
祝獻:浙江蘭谿人,進士。宏治十五年任。
應珊:浙江慈谿舉人,宏治十二年任。
陳福:山西臨汾人。嘉靖三年至九年在任。
黃文章:“章”《縣志》作“倬”。安徽休寧人,歲貢。嘉靖十七年至二十年在任。
宋沾:宋沾,字復宇,河南商丘縣人,萬曆辛卯舉人。二十九年為政於福山,不喜刑名刻急之術,一意為民,爬疴而姁之瘁。三十二年終於任所。其子年方八歲,囊中枵然,不能棺。邑人哭於寢門曰:“孰有為令而不能斂如我宋公者?”斂錢以棺,數萬人送之。
葉繼龍:南直婺源舉人,萬曆三十五年至三十九年在任。繼陞霸州知州。
宋大奎:陜西延長歲貢,初授河南獲嘉縣知縣,遷山東武定州知州,萬曆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在任福山知縣。擢登州府同知。
彭蓽輝:河南杞縣舉人。崇禎三年至四年在任,雖不滿期年,但勸農、興學政績顯然。
李騰龍:漢軍正紅旗人,貢生。順治五年至十年在任。長才足智,吏不敢欺,于七之兵亦不敢擾其境。後陞吏科給事中,歷官永昌道。
張大本:漢軍正白旗舉人。康熙二年至八年在任。陞監察御史。
羅博:河南鄭州人,已亥進士。康熙十一年至十五年在任。曾纂修《縣志》,後捐陞中書。
李經邦:雲南蒙自舉人。乾隆十一年至十五年在任。下車即捐俸建書院,延師講課。
李祖材:湖北漢川人,進士。乾隆十九年至二十四年
典史署 在縣治內東偏。煙臺巡檢司署 在縣東北二十里。儒學教諭署 在學宮後。訓導署 在學宮西偏。登萊青兵備道署 咸豐十年設東海關稅務局於煙臺海口,同治二年以本道為監督移駐煙臺,增建道署。常平倉 十五厫在縣治內,二厫在縣治外,六厫在關帝廟路西,共八十一間。乾隆二十六年,知縣何樂善捐建,額儲穀叁萬柒千石,舊有預備倉、豐盈倉,俱久廢。社倉 五間,在縣治大門東。乾隆二十六知縣何樂善添建,額儲無存。陰陽學 在縣治西南。醫學 在縣治西南。僧會司 附福聖寺。道會司 附修真觀。養濟院 在城西關路南,即明成化十七年知縣郭玉所建之惠民局。國朝乾隆二十五年知縣何樂善重修。又普濟堂,一在縣治西,雍正十年知縣鄭枚重建,十二年知縣程大模增建。一在魚池村東。又有育嬰堂,附普濟堂內(注8)
注8:道起源周時“開道鋪路”制度,後來隨着不斷征伐吞併漸漸成為一種管理新有域地的功能。到秦代,已經成為与縣並行的管理單位。漢承秦制,《漢書·百官公卿表七上》云:“有蠻夷曰道。”故知道通行於少數民族地區。至南北朝,道成為軍區的代稱《魏書·世宗紀》云:“都督揚、徐二道諸軍”即是。唐代實行府(州)縣制,但在其上另加一級監察機構稱為道,其時全國分十五道。元代地域遼闊,在行省與路之間另設一級行省的派出機構“道”,相當分省(內設宣慰司道、廉訪司道,正三品),形成中央、行省、道、路、府(州)、縣六級行政系統。明初實行御史台(中央)、按察司(地方)兩級監察體系,洪武二十九年在全國設四十一分巡道,明宣德之後設分守道,又設專管某項事務的專務道如督糧道、提督學道、屯田道、兵備道等。清初置道,守道與巡道繁多,“省置無恒”,也無定員,但基本沿用明朝舊制。
登萊青兵備道:這裏的“道”是專務道。歷史上濰縣、高密、膠州以東整個膠東半島為登、萊兩府轄地,其地直插渤海、黃海,所以地勢十分險要。自明代宏治十二年始設登萊兵備道,全稱為“登萊整飭兵備道”,主管兵備事宜,駐萊州,隸于總兵兵備道的品級,是以他本身的官銜為准。康熙四十年,設登萊青海防道,駐萊州。咸豐十一年皇帝頒旨,改《天津條約》中增開登州通商口岸的規定為煙臺。改稱登萊青海防道為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監督,官署亦由萊州移駐煙登萊青兵備道自此至清朝滅亡五十年間共歷十七位道台,他們是:崇芳潘霨劉達善龔易圖張蔭桓方汝翼盛宣懷李正榮劉含芳李興銳錫侗李世傑何彥升蔡匯滄潘志俊徐撫辰徐世光(參見清邵长衡《青门剩稿》
何樂善:河南濟源人,丙辰舉人。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在任。其政績是:修纂《縣志》,旌表孝子;改修石堤,以除水患;修整學宮,講文課士。
郭玉:直隸吳橋人,監生。成化十年任。
鄭枚:浙江宣平貢生,雍正八年至十一年在任。
程大模:湖北教感副貢,雍正十一年至乾隆六年在任。砌石修堤,防治水患,所築之堤稱程公堤。

棲霞縣署
在城北隅,金天會中建,大定初縣令李自牧、元大德間縣尹王鼎臣各重修。元季燬於兵。明洪武三年主簿牟敬祖重建,正統、成化間知縣姜畇、婁鑑、路真,嘉靖三十七年知縣李揆,國朝順治二年知縣霍叔瑾,三年知縣金本重,十八年知縣翟進仁各增建、修葺。康熙元年又罹兵燹。四年知縣胡璘重修。雍正十年知縣阮汝璟,乾隆十一年知縣李慤存,光緒二年知縣王汝綬各增修。大堂為補思堂,堂後為知縣宅,堂東舊為縣丞宅,再東為典史宅,堂西為主簿宅;後縣丞、主簿二宅廢,移典史宅於堂西。又堂東西舊有幕廳、架閣庫,儀門外有寅賓館,大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俱久廢。(注9)
注9:李自牧:趙郡人,金大定初在任。此人專尚德化,政明訟清,棲霞名宦祠有名。
    縣尹:元代府、州、縣長官改稱“尹”,如府尹、州尹、縣尹。《說文》:“尹,治也。”尹,即管理、治理之意。縣分上、中、下三等,縣尹品級也分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不等。
王鼎臣:河北真定人。《棲霞縣志》書其為縣丞,當誤。
    牟敬祖:明洪武三年任縣主薄,其時軍事與行政長官因事相繼離去,牟敬祖獨自擔當起縣內一切政務,使得百癈修舉,表現出級高的行政才能。
    姜畇:河南修武人,正統元年至三年在任。其人蒞任廉明,興教修署。
    婁鑑:其人果敢清廉,扶良鋤暴,葺學興賢,政績焯然。
    路真:河北南宮人。其人恕勤信,事舉民懷,立有政績碑。
    李揆:其人執法難犯,氣剛不屈;修葺公署很是有功。
    霍叔瑾:河北井陘縣舉人,順治元年至二年在任。後陞通政使。
    金本重:遼東生員,順治三年至五年在任,後陞河南府知府。
    翟進仁:直隸人,滿州籍,貢生。順治十四年至十八年在任。
    康熙元年又罹兵燹:
    胡璘:順天(今北京地區)人。康熙四年任。
    阮汝璟:順天大興縣進士,雍正八年至十二年在任。後調舘陶。
    李慤存:河南夏邑縣進士,乾隆十年至十三年在任。慤què,又寫作“愨”,善也。
    王汝綬:
    幕廳:幕府
架閣庫:宋元明清,各級國家機關設置的保管現行檔案的機構稱架閣庫。因檔案貯存在類似今天的多層書架上,便於分門別類存放和檢尋,故稱架閣(即架擱之意)。
典史署 在縣治內西偏。儒學教諭署 在學宮後。訓導署 在學宮東偏。常平倉 舊四厫五十一間,在縣治東偏,即縣丞廢宅故址。雍正八年知縣伍環建,三厫十五間,在東街。乾隆八年知縣徐渤重修。今存十七間,額儲穀叁萬柒千伍百柒拾玖石肆斗捌升叁合柒勺。舊有預備倉、義倉、保赤倉,俱久廢。社倉 一在寨里集,一在蛇窩泊,一在桃村集,一在觀裏集,共四處。明萬歷十八年知縣何思鼇建,縣志額儲社穀叁千叁百陸拾壹石零,今額儲伍百拾壹石伍斗。陰陽學 在北門內,今廢。醫學 在北門內,今廢。僧會司 附延福寺。道會司 附城隍廟。養濟院 在北門外,明洪武間建,嘉靖十三年修。又普濟堂在城西門內布政分司舊址,原存錢玖拾柒緍伍百,光緒四年知縣黃麗中籌添錢壹百壹貳緍伍百,以備孤貧養贍。又嬰育堂在城隍廟西。接官亭 一在沙河,今徙置寨里;一在榆林,今廢。皆明成化間知縣路真建。又城西三里有送客亭。(注10
10伍環:江西安福縣進士,雍正七年至八年在任。
  徐渤:陜西朝邑舉人,乾隆七年至十年在任。
  何思鼇áo:安徽桐城人,選貢,萬曆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在任。
黃麗中:同知銜。光緒《登州府志》監修之一。
緡:指成串的銅錢,一千文為一緡。

招遠縣署
在城中央,明洪武三年建。知縣嚴鳳、盧綬各重修;崇禎十七年燬於兵。國初遷於迆西,買民宅居之。後屢興作,大門原東向,嘉慶間知縣姚榮琳改南向。道光二十六,知縣許鍠重修,仍改東向。大堂後為二堂,原為思補堂;再後為三堂。道光十九年知縣陳國器合而一之。二堂後為知縣宅,堂東舊為縣丞宅,西為主簿宅,後俱廢。又大堂東西舊有縣丞、主簿二堂。儀門外有寅賓館,大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俱久廢。(注11
11: 嚴鳳:成化二十年至宏治二年在任。籍貫與出身不詳。
盧綬:嘉靖四十一年至隆慶二年在任。籍貫與出身不詳。
崇禎十七年燬於兵:
姚榮琳:
許鍠:
陳國器:
典史署 在縣治內東偏。 儒學教諭署 在學宮東偏。訓導署 在學宮西偏。常平倉 舊在縣治西南,為預備倉。明正統七年知縣張銊建。今移於縣署後。一名官儲倉。額儲榖叁萬柒千石。社倉 額儲榖陸拾石。陰陽學 在城西南隅。今癈。醫學 在城西南隅。今癈。僧會司 附大里院。道會司 附玉皇廟。養濟院 舊在北門內。明洪武八年建。今移大街東。又,普濟堂在縣署東,內附育嬰堂。(注12
  注12: 張鉞:正統七年時在任。籍貫與出身不詳。



[ 本帖最后由 东莱野老 于 2013-4-19 10:24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7: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萊陽縣署
在城東西街中。明洪武三年縣丞陳奎建,正統五年知縣郭敏、成化十八年知縣王麒各重修。正德六年燬於兵,知縣李黻重建。萬歷四十年知縣文翔鳳重修。崇禎十六年復燬於兵,知縣關捷先重建。大堂後為二堂,再後為知縣宅。二堂東為縣丞宅,其南為典史宅;西舊為主簿宅,後廢,移典史居之大堂東。西舊有幕廳、架閣庫。署東有寅賓館,大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俱久廢。(注13)
   注13: 陳奎:洪武二年至十一年在任。在任期間,創建各部衙署及廟壇。
郭敏:河南鴻淇縣人,正統五年至十二年在任。其人廉明仁恕,後遷保定通判。
王麒:江蘇蘇州人,成化十七年至十九年在任。
正德六年燬於兵:指正德六年冬十月劉六等破縣城、燬縣署事件。
李黻:山西武鄉縣進士,正德十年至十五年在任。黻,音“孚fú”。
文翔鳳:號太青,廣東三水進士,萬曆三十九年至四十一年在任。其人高才博學,彈琴而治。後陞南京吏部主事。
崇禎十六年復燬於兵:指崇禎十六年二月六日清兵攻破萊陽,知縣陳顯績(縣志“績”為“際”,未知誰是)等戰死,縣署遭毀。
關捷先:廣東南海進士,崇禎十六年任。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北京,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政權知縣來到萊陽,於是關捷先潛逃至南明,成為绍武帝朱聿鐭的大學士。
縣丞署 在縣治內東偏。典史署 在縣治內西偏。儒學教諭署 在學宮東偏。訓導署 在學宮西偏。常平倉 在城西南隅,即舊預備倉。正統六年知縣郭敏重修,額儲穀肆萬石。社倉 額儲穀叁百貳拾肆石肆斗柒升伍合伍勺。 陰陽學 在縣治東南。今廢。醫學 在縣治東南。今廢。僧會司 附興國寺。道會司 附游仙宮。養濟院 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七年建。又普濟堂在城內西南隅,內附育嬰堂。

寧海州署
在城中央,與南門對。元辛亥歲建,至元二十七年、皇慶二年屢修。明洪武三年同知趙天秩、宣德六年知州王純、正德六年知州章諍、嘉靖二十六年知州李光先、國朝康熙初知州鄭思魯、康熙十一年知州楊引祚,各增建、修葺。大門上為譙樓,二堂為敬簡,堂後為知州宅,二堂東為大堂,堂東為州同宅,再東為吏目宅。又大堂東舊軍器庫久廢。堂西舊有判官宅,又有幕廳、巡風官吏房。州同宅南有督糧廳、吏目宅,東有射圃。儀門內有架閣庫,大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俱久廢。(注14)
  注14:辛亥歲:元武宗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
至元二十七年:元順帝至元只有6年,云“二十七年”有誤。元順帝至正雖有二十八年,但較下文“皇慶”年號晚了五十餘年,行文不當將“皇慶”列於至正之後。故此處記述有錯。
趙天秩:洪武十七年前後在任,其間重修關帝廟及各祭壇。趙天秩《府志》稱“同知”,縣志稱任“州同”。州之同知與州同均為知州的副職,分掌錢粮、捕盗、海事、水利等。不同者同知一般為直隸州的官稱,品階為正五品;州同則為散州的官稱,品階為從六品。寧海州州隸屬登州府,非直隸州:故趙天秩的官稱當為州同。
王純:浙江錢塘人,宣德六年重修州署後堂,題額曰“敬簡”。
章諍:字正言,安徽太湖縣舉人,正德六年起任,廉明平易,修舊起癈,頗有政績。其時劉六劉七連陷棲霞、文登,又直逼寧海城下,衛掌印指揮王瀛欲棄城逃走,諍按劍曰:“今日誓俱死此地,汝何敢走!”瀛懼而止。乃相與奮戰,城懶以全。州署前為其立碑頌其德。
李光先:山西代州舉人。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在任,即陞順德府通判,行前囑託同知焦希程創修《寧海州志》。
鄭思魯:三韓(朝鮮)人,康熙四年時在任
楊引祚:湖北沔陽縣進士,康熙十年至十一年在任,增修州署並纂修《州志》。
譙樓:城門或州縣大門上的瞭望樓。
州同:見“趙天秩”條。
吏目:元、明、清時官名,如元代的儒學提舉司,明代的翰林院、太常寺、太醫院、都指揮司、千戶所等,清代的太醫院、五城兵馬司等,均設有吏目以輔佐首長。地方各州,在元、明、清三代亦設吏目,或掌文書,或輔佐知州管理刑獄及官署事務。
判官:判官之名始於唐代,如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等均置判官,做為地方長官的僚屬,輔佐政事。宋代沿習唐制,並在團練使、宣撫使、轉運使下置判官。元代改為各州、府置判官。明、清僅州置判官,分管一定州務,無定員。(參見《文獻通考•職官十六》)
巡風官吏房:這里指負責巡邏、觀察治安動靜衙役的辦公用房。
射圃:演習射箭的場地。《續資治通鑑•元順帝至正七年》:“十月辛卯,開東華射圃。”即此。
州同署 在州治東。吏目署 在州治內。儒學正堂署 在學宮後。訓導署 在學宮西偏。常平倉 在城內,八厫,三十八間。額存穀叁萬玖千石,舊有預備倉、常豐倉,俱久廢。社倉 一在牟山社,一在上峴社,一在漢村社,一在崮頭社,一在善山社,一在龍門社,一在莒城社,一在龍泉社,一在南黃社,一在辛峪社,一在山前社,共十一處,額儲穀伍百石,椮捌百叁拾叁石柒斗壹升,黃豆叁拾叁石伍斗。陰陽學 在治西,今廢。醫學 在州西,今廢。僧正司 附彌勒寺。道正司 附朝元宮。養濟院 在南門內,明洪武十七年建。又普濟堂在城南東北營。又育嬰堂在州治西。以上三項邑紳捐義田貳百貳拾伍畝以為養贍。舊有惠民藥局,久廢。(注15)
  注15:穇:即穇子cǎnzi。生於水田、濕地的農作物。

文登縣署
在城東北隅。明洪武三年知縣張鳳建,景泰四年知縣朱珣、成化二十年知縣李冕、隆慶二年知縣李中孚、天啟元年登州府推官委署知縣事孫昌齡、三年知縣解啟衷各重修,六年又建譙樓於大門上。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邵沆、二十四年知縣王(冉阝),五十六年知縣王一虁各增建、修葺。大堂後為知縣宅,堂東為典史宅,堂西舊為縣丞宅,再西為主簿宅,後俱廢。又堂東舊有幕廳,今改為營房。儀門外有寅賓館、鐘鼓樓。大門外有旌善、申明二亭,俱久廢。(注16)
注16:張鳳:字來儀,舜城人,洪武三年至八年在任。其時城垣坍塌,縣治傾圯,張鳳躬身整修。又修學宮,飾殿廡,凡百規模,煥然改觀。注者按:舜城,《文登縣志》作“順城”,未知誰是。
朱珣:《文登縣志》據《東華宮題名碑》,以為景泰四年文登知縣為劉勖,而非朱珣。朱珣泰四年為文登知縣僅見於《府志》。
李冕:河北祁州人。《文登縣誌》以為李冕為文登知縣在成化三年至四年,而非成化二十年。
李中孚:廣西桂州舉人,隆慶元年至四年在任。
孫昌齡:北直寧晉人,由萬曆巳未進士任登州府推官,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縣誌》為泰昌庚申,即公元1620年)由登州府委任為文登知縣。時值朝廷整治天下地畝,孫昌齡以文登地瘠,舊日浮糧頗多為由,極力申請,因得三年停免加派。他如報風災,平獄訟,培學宮,修養濟院等政績頗著。後應朝廷召入吏部為郎,民為其立生祠以紀念。
解啟衷:山西稷山人,天啟三年至崇禎二年在任。其時大災,田畝荒蕪過半,啟衷設法招撫,給牛、種以墾之。清理大獄數十起,又再三抗申加派的兵餉,極大減輕縣民負擔,深得百姓愛戴。
邵沆:浙江鄞縣舉人,由推官改授知縣,康熙九年至十三年在任。
王冉阝:陜西鄠縣進士,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八年在任。
王一虁:字虞音,號孟夫,順天大興人,生員,康熙五十五年至雍正五年在任。舊多雜派,一虁下車即革除之。又捐俸募役,整飭縣署;設義墅,訪節孝,另有修申子墓,崇公孫祠等實政。後陞泰安直隸知州。
鐘鼓樓:即譙樓,放置鐘鼓,鐘樓與鼓樓兩樓對峙,用於計時報更。清昭槤《嘯亭雜錄•鑾儀衛》:“鐘鼓司司譙樓。城北鐘鼓樓,每夕委官及校尉直更。”另有報警的功能,如宋代孔平仲《孔氏談苑•封置鼓樓》云:“齊李崇為兗州剌史,州劫盜,崇乃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搥鼓亂擊,諸村如聞者,槌鼓一通,次聞者,復撾以為節,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伏其險要,無不擒獲。諸村置鼓樓,自此始也。”
典史署 在縣治內東偏。威海巡檢司署 在縣東北九十里,原為明衛指揮署,國朝順治元年改為守備署,雍正十三年裁衛改為巡檢署。靖海巡檢司署 在縣南一百二十里。原為明衛指揮署。國朝順治元年改為守備署。雍正十三年(栽)裁衛,改為巡檢署。儒學教諭署 在學宮東偏。訓導署 在學宮西偏。常平倉 即舊預備倉。康熙四十年知縣佟國龍移於署後,修厫十三間;知縣張文炳增修二十間,額儲穀叁萬捌千石。舊有廣盈倉、保赤倉,俱久廢。社倉 額儲穇壹千壹百陸拾伍石。陰陽學 在縣治南,今廢。醫學 在縣治南,今廢。僧會司 附香巖寺。道會司 附城隍廟。養濟院 在縣治西南。明洪武十八年,知縣蔣維均建,署印推官孫昌齡增修。又普濟堂在西門內,內附育嬰堂。又東關舊有惠民藥局,久廢。(注17)
  注17:守備:即明代的衛指揮使。順治三年,朝廷批准兵部意見,每衛設掌印官一員,兼理屯事,改指揮為守備,改衛軍為屯丁,其時已經由軍事化走上了“民化”與“行政化”。順治十年八月朝廷重新規定守備為正五品,同時由原來的世襲制改為由巡撫選任的任命制。
衛指揮:衛的最高軍政長官。明制,衛設指揮使司,長官稱指揮使,簡稱指揮。正二品。
佟國龍:《文登縣誌》“龍”作“瓏”,奉天人,筆帖式。康熙三十八年至五十年在任,陞山西澤州知州。
張文炳:湖南湘潭舉人,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五年在任。

榮成縣署
雍正十三年改衛為縣。乾隆二年,知縣羅克昌建。大堂後為知縣宅,堂東為典史宅。嘉慶十六年知縣張畬重修。(注18)
   注18:羅克昌:字臯言,江南高郵進士,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六年在任。其時縣初設,事無巨細,一身任之。除民苦,勤公務,備饌課士,親為甲乙,百姓莫不愛戴。後以能員調益都。
張畬shě:直隸鹽山人,嘉慶十一年至十七年在任。
典史署 在縣治內東偏。石島巡檢司署 在縣南一百四十里。儒學教諭署 在學宮東偏。常平倉 在縣治北,即衛指揮署故址。嘉慶二十三年知縣李象溥、道光十九年知縣李天隲各重修,額儲穀壹萬肆千石。社倉 在四鄉,額儲穇肆千肆百陸拾叁石捌斗捌升貳合壹勺。陰陽學 在縣東北隅,今廢。醫學 在縣城東街,今廢。僧會司 附潮音寺。道會司 附城隍廟。養濟院 在城東北隅舊衛指揮署廢地,知縣羅克昌建。又普濟堂附之。(注19)
  注19:李象溥:字湘帆,湖南長沙進士,嘉慶二十一年至道光元年在任。其人性平恕,公事之暇,雅好讀書,每月兩次召諸生進署會課,殷勤教誨。
李天隲:山西太平舉人,道光十七年任。後奉旨以知州陞用。

海陽縣署
雍正十三年改衛為縣。乾隆二年知縣高晉建、咸豐十一年知縣倉景長修葺。大堂後為二堂,再後為知縣宅,大堂東為典史宅。(注20)
   注20:高晉建:
倉景長:
典史署 在縣治內東偏。行村巡檢司署 在縣西南八十里。儒學教諭署 在學宮內。常平倉 在縣治大堂西,乾隆二年建,十厫二十三間,額儲穀壹萬肆千石。社倉 一在嵩山鄉,一在行村鄉,一在林寺鄉,一在乳山鄉,共四處,額儲無存。陰陽學 在縣前。醫學 在縣前。僧會司 附三官廟。道會司 附城隍廟。養濟院 在縣前西南。乾隆二年建,又普濟堂在縣西南,又棲流所在縣門西。
发表于 2013-3-22 16: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l看完后 对明末之际登莱地域历史了解颇多 赞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6 01:30 , Processed in 0.08989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