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737|回复: 1

登州府志點注 卷六 風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6 15: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卷六 風俗
太公治齊,修道術,尊賢智,尚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其失夸奢朋黨,言與行謬,虛詐不情,急之則離散,緩之則放縱。(《漢志》)(注1)
大抵齊之數郡,風俗與古不殊。男子多務農桑,崇尚學業,其歸於儉約,則頗變舊風。東萊人尤樸魯,故特少文義。(《隋書》)(注2)
青州古齊,號稱強國,憑負山海,擅利鹽鐵。太公用之而富人,管仲資之以興霸。人情變詐,好行機術,豈因輕重而為弊乎?固知導人之方,先務推誠。逮乎漢氏,封立近戚,武帝臨極,儒雅盛興。今古風俗頗革,亦有文學。(《通典》)(注3)
英雄豪傑之士甲於京東,文物彬彬而豪悍之習自若。(《輿地記》)(注4)
登萊負海之北,民性愎戾而好鬬,大抵東人皆樸魯淳直,甚者失之滯固,然專經之士為多。(《宋史》)(注5)
民多樸野,性皆獷直,猶有古風,凡所施為,質多文少。(《元志》)(注6)
1:該段文字出《漢書·地理志下》。 道術:這里指好的政治體制與措施。 尚:今中華書局本《漢書》作“賞”。

失:指缺點。夸奢朋黨:猶言:浮華不實,結伙營私。 言與行謬:言行不一。《廣韻》:“謬,差也。”

虛詐不情:師古曰:“不可得其情。”猶言:虛假而難得其真情。 “急”與“緩”指政治嚴緊與寬松。
注2:該段文字出《隋書·地理中》。 齊之數郡:指隋時北海郡、齊郡、東萊郡、高密郡四郡。

樸魯:樸拙、質樸拙笨。
注3:該段文字出《通典·州郡十》。《通典》,唐杜佑撰,“十通”之一。該書為唐天寶以前歷代經濟政治禮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民族地志的總匯


擅利鹽鐵:擅鹽鐵之利;擅:據、據有。

人情變詐:猶言民情巧變詭詐,不忠厚誠實。

機術:機智權變之術,即權術。《通典》引劉邦詈婁敬齊虜以口舌得官。”又汲黯斥公孫弘“齊人多詐”為證。
輕重:尊卑貴賤之人。《荀子·富國》:“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

弊:欺詐蒙騙的行為。豈因輕重而為弊乎?該句意為:尊貴者“擅利”能興民稱霸,卑賤者“擅利”而欺詐蒙騙

固:副詞,久、已經。《國語晉語六》;“臣固聞之。”韋昭注:“固,久也。”

推誠:推行誠信。
逮乎漢氏:到了漢代。

封立近戚:指分封而就官位。漢初,田肯說高帝曰:“齊,東有琅琊、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險,北有渤海之利。隔懸千里,齊得十二焉。故號東西秦,非親子弟勿王。”

臨極:猶言登上皇帝寶座。
頗革:大有變化。
注4:該段文字出《輿地記》。《輿地記》即《輿地廣記》。《四庫提要》認為書成于政和,為歐陽修從孫歐陽忞所作,晁公武以為實無歐陽忞其人,乃著作者所假托。

該句意為:英雄豪傑在京東一帶數于一流,文質兼備、豪爽堅強的習性自然而然。
注5:該段文字出于《宋史·志第三十八》,有改動。
負海之北:猶言北面背負大海。負,背負。
愎戾bìlì:亦寫作“愎類”,指執拗乘僻之人。

樸魯淳直:淳樸直率。

滯固zhìɡù:固執,難以變通。

注6:該段文字未知所出。
樸野:淳樸粗野。
獷直:粗野直率。
施為:作為。
質多文少:質,本質,稟性;文,文彩,文飾。
登州僻處海隅,為古齊極東之境昔蘇軾到官謝表云:“民淳事簡,地瘠民貧。”其信然也。大抵其俗皆敦廉恥而薄詐偽,崇禮讓而怯爭鬬,敬官長而恥逋賦,士勤經術,民務本圖,婦女節烈,不勝旌表。而說者猥以齊俗概之,亦見其泥於陳言,而不達水土風氣之宜矣。(注7
蓬萊介乎山海之間,土疏水闊,人性剛強,而民習勤儉,士務詩書,猶有唐魏遺風,所謂瘠土向義者與!(注8
黃縣民俗淳質易治,娶婦不舉樂,宴客頗合婚禮,衣服不綺靡,訟獄不事無情之辭,不世役奴婢。(注9
福山民俗敦厚,以急公家,完賦稅為先務,以崇廉恥、重敦睦為本圖士習儒雅,弦誦相聞。(注10
棲霞敦稼穡,輕服賈濱海之利,九屬皆資,惟棲山多土磽,不足自贍。民性固滯,輕去其鄉,殆亦貧瘠所致耳。(注11
招遠四民有常業,六禮有常儀,歲時有常節寧樸毋華,寧儉毋侈。(注12
萊陽氣習醇雅,為士者敬慎好禮,勇於為義敦尚經術,人材輩出,近雖少衰,猶郁郁可觀。(注13
寧海俗尚節義,縉紳節儉崇讓,士衣布食蔬,人皆直樸,民有恒心。(注14
文登近海早寒,商賈不通,人罕末,士好經術,俗尚禮義,男耕女織,質掩其文。(注15
榮成民安勤苦,誼敦矜恤,近山者土瘠而鮮蓋藏,近海者網利而無常,惟誦讀之聲與機聲相間。(注16
海陽民俗醇樸,士習嫻雅,歲時伏臘,酒相勞,彬彬乎質有其文。(注17
7敦廉:厚道清廉。
薄:作動詞用,卑薄
禮讓:守禮謙讓。
怯:舍棄;此處“怯”與“崇”相反對舉,猶今之“提倡”與“反對”之意。

逋bū:逃避,拖欠。恥逋賦,是說對于逃避或拖欠賦稅的行為感到羞恥。
民務本圖:務,致力、從事。本圖,本心、本意,這里指農業生產。《荀子天論》:“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楊倞注:“本,謂農桑。”

不勝:極言其多,沒法盡說。
旌表jīnɡbiǎo:表彰,這里指官府頒賜用以表彰的牌坊或匾額。
說者:指評說登州習俗之人。
猥:副詞,錯誤地。《晉書·劉聰載記》:“陛下不垂三察,猥加誅戮。”意同。
以齊俗概之:意為:用齊國風俗來概括登州風俗。

泥於陳言:猶言滯留在過去的說辭之中。泥,滯留。

不達:沒能通曉。

宜:義,本質、名分。《國語·晉語四》:“守天之聚,將施於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闕。”韋昭注:“宜,義也。”
8土疏水闊:“疏”與“闊”同義對舉,廣闊之義。
唐、魏遺風:指《詩》中《唐風》與《魏風》所表現出的儉樸秉義的精神風尚。明張時徹《誠意伯劉公神道碑銘》:“俗尚儉樸,有《唐風》之遺焉。”又,《左氏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吳公子季札觀樂。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注:“民猶秉義,不至於困。”意思是民雖貧窮,卻沒有阻礙對正義的向往。
9綺靡:侈麗、浮華。
訟獄:打官司。
不世役奴婢:不將奴婢作為仆役使喚一生一世。世,三十年為一世,此處指一生。
10敦睦:親密、和睦。
本圖:本意。
11敦稼穡,輕服賈:“敦”與“輕”相反對舉,猶今之“重視”與“輕視”。服:行,從事。《詩·周頌·噫嘻》:“亦服爾耕,十千維耦。”鄭玄箋:“服,事也。”服賈:從事商業。
九屬:指登州府所屬黃、蓬萊、招遠、福山、萊陽、文登、榮成、海陽八縣及寧海一州。
資:賴以生活的來源。
磽qiāo:土質堅硬瘠薄。《國語·楚語上》:“瘠磽之地。”韋昭注:“磽,確也。”顏師古《漢書·賈山傳》注:“磽,埆,瘠薄也。”

自贍:自己供養自己。 固滯:封閉不開化。
殆:表推測副詞,大概、也許。
12四民:顧炎武《日知錄》卷七:“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

六禮:古代婚姻的六種禮儀。《儀禮“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常儀:固定不變儀式,是說一直保持傳統習俗。

常節:守時,做事不違天時。漢王粲《務本論》:“種有常時,耘有常節,牧有常期。
13醇雅:醇樸雅致。
敬慎:恭敬謹慎。
敦尚:崇尚。 郁郁:文彩濃盛。
14節義:也寫作“節誼”。唐李賢注《後漢書·安帝紀》:“節謂志操,義謂推讓。”

縉紳:縉,字本寫作“搢”,插也。紳,束腰的大帶。縉紳就是將笏(又叫手板,記事用)插在紳帶上。舊時官宦的裝束,借指士大夫。
15末業,古人指手工業與商業,與“本業”(農業)相對。人罕逐末,猶言:百姓很少從事末業。
質:這里指男耕女織的本分。
16矜恤,同情而。恤,又寫作“卹”。
誼敦:大義。“誼”通“義”。
鮮蓋藏:很少有可儲藏的東西。蓋藏,本指遮陽障雨的用具,這里為儲藏。
網利:漁利。

無常業:猶言不能常年從事漁業。

機聲:指機杼之聲。
17嫻雅:優雅。

伏臘:古代兩種時令祭祀,即“伏祭”與“臘祭”。伏祭在夏季伏日,臘祭在歲末臘月。此處當泛指節日。

彬彬乎質有其文:意為醇樸中文采十足。

冠禮
士大夫家行之。

婚禮

初聘用媒妁,然後納采,不計財禮輕重禮用首飾、盤果、羊紅、鼓樂前導,以媒氏押送,仍備香燭女家用香燭之半祭告先祖,然後納禮、會親族,謂之看盤,並備枕履回禮男家亦會親族以所遺香燭祭告,如女家之儀一月內男家備羊酒往謝,謂之會親是後遇端午、重陽饋節物,仍參以錦、布、線、絲,女家亦有答禮。將娶,先期通日用綵幣、羊酒、盤果、金帛、表裏布紬等,謂之大茶儀,如納采。娶前一日,女家使人張陳其壻之室,牀帳、衣服、鞍馬、僕御任其約,謂之陪送。是日,男家具雞席將禮,謂之催妝。娶之日,壻親迎,備彩輿,以燈燭鼓樂導之,女家徧禮親族尊長畢,乃飲宴,俟女升輿,同歸。至家,牽綵導入,陳香燭於庭,男、婦同禮拜畢,就房,行合巹禮,分左右坐牀上,謂之坐帳。次日,壻行謝親禮,女家仍設酒肴饋翁姑,謂之餪飯。三日,男婦同拜父母、伯叔及親族,謂之分拜。女家進鞋枕,男家親族各有花簪、綵幣之賜。此後三日、九日歸省,謂之回門。一月後回母家謂之住對月。各屬禮儀不同,其大略如此。18
18媒妁:男方為媒,謀合二姓者;女方為妁,斟酌二姓者

納采:古婚姻六禮中的納禮,即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禮物。《儀禮·士昏禮》賈公彥疏:“納采,言納者,以其始相采擇,恐女家不許,故言納。”

盤果:盛在盤子里的果品。
羊紅:一種紅顏色。
綵幣cǎibì:彩禮,定婚時男方送給女方的束帛。
羊酒:“羊”與“酒”連稱,元、明、清時定親的重要禮品。一般,女方接受男方羊酒,親事也就確定下來了。

紬chōu:粗絲織成的布。
張陳:張羅舖陳。
壻:同“婿”。

任其豐約:隨意多少,無一定規。

將禮:催妝送行大禮。《詩邶風燕燕》:“之子于歸,遠于將之。”鄭玄箋:“將,亦送也。”

彩輿:彩飾車馬。
徧:通“遍”。

俟sì:等待。
就房:入洞房。

合巹禮:古代婚禮中一種儀式。剖一瓠為兩瓢,新婚夫婦各執一瓢,斟酒以飲,稱為合巹禮。孔穎達《禮記·昏義》疏:“巹jǐn,謂半瓢。以一瓠分為兩瓢,謂之巹。”
餪飯nuǎnfàn:女嫁後三日,母家或親戚饋送食品及辦酒席祝賀,謂之餪飯。王念孫疏證:“餪者,溫存之意。”


喪禮
初終告門紙,親往弔,主人號哭,披髪跣足,著白布袍,報廟三日。大斂近,多於次日即斂,以無冰也。四日乃設奠成服,加衰,繫繩,延諸生作禮相。計死之日,每七日一祭,七七乃罷。百日、周年俱有祭,間作佛事。將葬,治喪具槨、芻靈、銘旌、明器之屬,稱有無設奠受弔與初歿同。葬之前夕,設祭用禮,相行辭靈禮,葬日,親友設路祭巷哭,友人皆縞素,送於郭外,祠土點主,皆尊者行之。造墳用槨,葬畢而返奉神主於靈坐,主人以下哭,有弔者拜之如初,三日主人同有服親屬詣墓奠拜,哭盡哀。週圍捧土益之,謂之圓墳隨往拜弔送者之門,謂之謝孝服主人先一日哭盡哀,至日祭告從吉,各屬皆照朱子家禮行之,大同小異小祥俗呼頭週年,大祥為二週年,至二十七月而禫,皆詣墓哭釋服,以後謂之忌日。近來喪家或拘於風水,廣求吉地,或家計蕭乏,難飾觀瞻,停柩動經數年,甚非禮也,願維持世道者,勿輕蹈薄俗焉。18
18: 終:人死為終、為卒。
告訃:告喪。《禮記雜記上》鄭玄注:“訃,或皆作赴。赴,至也。臣死,其子使人至君所告之。”
挂门纸:也叫“岁数纸”,即在大门上贴上白纸,通知亲属来弔。
弔:祭奠死者或對遭喪親屬給予慰問。
報廟:自初終至三日暮,每日一路哭訴前往土地祠,親屬衣陪,謂之報廟。
大斂:“斂”通“殮”。給死者穿衣、入棺。賈公彥《儀禮·士喪禮》疏:“以尸入棺名歛,亦名殯也。”
以:因。是說:因為無冰冷藏,所以第二天即入殮。
設奠成服:奠,放置。謂置祭品祀亡靈。《禮記檀弓下》:“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羽也。”孔穎達疏:“奠,謂始死至葬之時祭名。以其時無屍,奠置於地,故謂之奠。” 服,穿上喪服。舊時喪禮大殮之後,親屬按照與死者親疏穿上不同的喪服,叫"成服"
加衰:衰,孝子喪服。《左傳》襄公十七年孔穎達疏:“衰用布為之,廣四寸,長六寸,當心。”當心,即位在胸部。
:腰间蔴或蔴绳,表示因哀痛而不注意修飾。
禮相:賓相。
裛ɡuǒyì:即槨帷,
芻靈:用茅草紮成的人形,用以殉葬。

銘旌:豎在靈柩前標誌死者官職的旗幡。幡為深紅色,字為粉白,官員則上書某官某公之柩,或平民則稱顯考顯妣。
明器:即冥器。指下葬時帶入地下的隨葬器物,亦指受封賜的禮器寶物。
有無:猶言喪具的置辦要與家庭經濟情況相稱。
辭靈禮:葬前夕午夜,子女親屬在靈前舉哀送别,謂之辭靈,將棺木塵土掃淨置喪主室內,名曰“存財”。
路祭:出殯時,死者的親友在灵柩沿途設供,稱之為路祭。

縞素:白色喪服。
郭外:郭,外城。郭外,即郊外。 祠土:祭土,祭祀墳地之土。
神主:亦單稱“主”,上古時本為諸侯做的牌位。《谷梁傳》文公二年:“丁丑作僖公主。”范寧《集解》:“主,蓋神之所憑依,其狀正方,穿中央達四方,天子長尺二寸,諸侯長一尺。”後世民間為死立主,多為木質,形狀也多所不同。
點主:葬禮之一種,即安葬儀式之後,將事先書寫好的神主牌(上書生時辰、葬地、墓向及名諱“之王”),由點主人(官員或之人擔任)在“王”字上端加朱點,使其形成神主牌。點主之後,將神主牌奉送供養靈座,供後來者拜祭
往拜弔送者之門,謂之謝孝服闋:該句是說,服丧其满,孝子到送葬的親友家行禮致謝,这就叫服满谢孝。服闋fúqué,守喪期滿。闋,終了。,同“遂”。《逸周書·太子晉孔晁注:“遂,終也。” 禫:除喪服的祭祀。《儀禮·士虞禮》:“中月而禫。”鄭玄注:“中,猶間也。禫,祭名也,與大祥間一月。自喪至此,凡二十七月。” 朱子家禮》:南宋朱熹著,全書含通禮、冠禮、昏禮、喪禮、祭禮五卷。
釋服:脱下孝服。 動:動輒,猶言“動不動就”。

弔儀

賓至以鼓為節,主人候於柩次賓拜,主俯伏答之拜畢,乃出次,行叩謝禮仍邀別室,奉腰帛,主人隨叩首,賓答拜,拜畢,就位知客者告茶、設饌,送賓出門外,相揖而退亦有戚友代其酒饌宴弔者,猶相助遺意。1919 以鼓為節:猶言以擊鼓作為禮儀的開始。節,禮節。
主人:這里指孝子。 次:近旁,旁邊。
俯伏答之:俯首伏地答拜。
出次:承上,從靈柩旁邊出來。 腰帛:也叫“腰白,喪中以白帶圍腰者。泛指喪服。
知客者:負責招待客人的人。
相助遺意:猶幫助主人未盡的敬意。
祭禮
俗乏先祠,皆奉主於家祭其高曾祖稱為四親,自忌日生辰外,元旦、清明、中元、十月朔、冬至、除夕皆設祭,祭品豐嗇不同,無廢事者近日士大夫家祭及高曾以上木主環列主祭率子孫上香行四叩禮,奠酒焚楮,再行四叩禮,有用祝文者惟除夕、元旦為特祭,懸先人遺像至元夜始撤。他如上元薦燈,端午薦角黍,中秋薦月餅,各屬不同。至墓祭,雖非古,然遺魄所藏,禮以義起,無士庶皆行之。大率春秋兩祭祭畢,會族眾以享餕餘,謂之房食,祭饌所出,則設田畝以供之,謂之祭田。20
20先祠:指祭祀祖先的祠堂。

奉主:祀奉神主。

四親:指高祖、曾祖、祖父、父。

忌日:卒之日。

朔:月相名。舊暦每月初一,月球運行在地球與太陽之間,月球與太陽同時出沒,地球上看不到月相。十月朔,即十月一日。
豐嗇:猶“多”與“少”。

無廢事者:猶言沒有不奉祀的。廢事,不做奉祀之事。

木主:木質神主牌。

楮dǔ:落葉喬木,皮可制紙。這里指焚化祭供先人的紙錢。

有用祝文者:猶言也有在祭祀期間誦讀祭文的。

元夜:上元夜,即正月十五日夜。

薦:進獻、送上。儀禮·鄉射禮鄭玄注:“薦,進也。”

角黍:粽子。

至:至於,連詞。

魄:《左傳》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杜預注:“魄,形也。”遺魄,遺體。

無士庶皆行之:無,無不。該句正常語序為“士庶皆無(不)行之”。

餕餘jùnyú:剩餘的食物,指供品。

祭饌jìzhuàn:祭祀時陳設的供品。

祭田:族田中用於祭祀的田地。

士相見禮
凡遇有慶賀,彼此看慰先遣從者投剌主人,候於中門之外,賓主揖讓而進陞堂賓左主右,以往意致詞向主人一長揖主人答謝,亦一長揖,不左右更次讓座、奉茶,交換不過恭若遇大慶賀兩拜,主人隨叩首謝送時各一長揖,及門,揖讓如初,至大門外,仍各一長揖,三讓而別。今俱減。21
21看慰:猶看望慰問。
刺:猶今之名片。明張萱《疑耀·拜帖不古》:“古人書啟往來,及姓名相通,皆以竹木為之,所謂刺也。”投刺,即遞上名牌。

往意:來意,說些慶賀或看望的話。

長輯:躬身、抱拳、至上而極下,用於對長者或平輩的拱手禮。

不左右更次:左右更換位置,即由原先的“賓左主右”改為“賓右主左”。不,語助詞,無義。《爾雅·釋魚:“龜左倪不類,右倪不若。”是說龜的左邊右邊相同。疏:“不,發聲也.”即此。

交換不過恭:猶言推讓不要過分謙恭。交換,意同“揖讓”。

拜:一種鄭重禮節,下跪,低頭與腰平,兩手至地,亦稱“叩首”。兩拜,即重複一次。

三讓:再三揖讓。

燕會儀

前三日具柬至日,侵晨持剌奉邀賓至先遣人投剌,主人出候於大門之外,揖讓而進登堂一長揖,再揖為謝。命座以齒敘奉茶,彼此交換眾賓畢至,行酒,主向賓通一揖賓以次出,主人一長揖,向坐授爵於案,復一長揖,賓舉爵酬主如之。如有專席,主人行酒,先出廳致奠,次揖眾賓,後請專賓出次授爵先一爵,主人長揖授賓,賓受爵向眾賓告僭,復位,主人行一跪禮,賓飲畢,還爵於主主人復進一爵止,長揖賓再飲,畢,復還爵於主命從者索酒酬主,亦如主人禮。近悉減。主人安上賓坐次,眾賓俱照常儀告坐,依次共一揖內有卑幼遇尊長及師生列旁席,告坐行一跪禮席散,上賓向主人行一跪禮,為謝主人行再跪禮酬。近亦減。眾賓止一長揖,仍各依次分向而退。次日賓用雙柬,眾賓用單帖謝,俱不回帖,邇來儀文甚減,無行跪禮者。22
22燕會:宴飲會聚,“燕”通“宴”。

具柬:猶言準備好請柬並送達。

侵晨:同“侵早”,拂曉,天剛亮。

齒敘:同“齒次”,長幼次序。

通共:總共。

以次出,即依次離開座位。

酬:敬酒。

致奠:將酒潑地,進獻天地,表示對專賓的敬重。

告僭:表示超越本分,理不該當。這里是謙詞。

止:語助詞,多用於句尾,無義。《詩·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止,我心則降”毛傳:“止,辭也。”

近悉減:猶言新近這些禮儀全部省略了。

常儀:常規禮儀。

依次共一揖:依順序一揖所有人。

近亦減猶言新近這些禮儀也省略了。

止一長揖:止,僅、只。

分向:向不同位次。

柬:帖、信件、名片統稱為柬。

邇來:近來。

儀文:禮儀的條文。

說明:本節文字有 “賓”與“眾賓”之分,“賓”當為宴飲的主賓,貴賔;“眾賓”當為一般來賓,猶“陪客”。

立春
先春一日,官迎春於東郊,貴賤老少相攜隨觀以土牛頭紅白占水旱,芒神鞋帽占晴雨寒燠歸,約親厚者聚飲,名曰春宴徒隸以鼓吹導小土牛分送於縉紳之家,謂之送春牛。23
23立春:是全年第一個節氣,每年公曆二月四日左右太陽達到3150時開始。古代帝王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並有祭太皞、芒神的儀式。  
東郊:東門外。《淮南子》:斗柄東指,天下皆所以迎春於東郊。

土牛頭紅白占水旱:土牛,即用泥土雕塑的牛。將泥牛頭塗成紅色,預測年景將旱熱,塗成白色,則預測年景將水澇。

芒神鞋帽占晴雨寒燠(燠,音yù):芒神又稱句芒木神、春神司春之神也是主宰農業生產之神。禮記·月令:“(孟春)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鄭玄注:“句芒,少皞氏之子曰重。”《山海經·海外東經》: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如果將芒神雕塑成鞋帽齊全,則向人們預示無雨而天熱。反之,則預示水多而天寒。燠yù:暖,熱。 按:春牛牛頭的紅與白,芒神鞋帽是否齊全,早在前一年六月就由欽天監預定了,並於冬至後辰日取水土塑造完畢。
 歸:指祭祀結束之後。  
親厚:親戚與要好朋友。厚,交厚。

徒隸:本指刑徒。這里指衙役或普通百姓。

送春牛:用泥揑的小土牛分送於縉紳之家。此俗早已有之,唐盧肇《謫連州書春牛榜子》詩:“不得職田飢欲死,兒儂何事打春牛?”又,宋陸游《春日》詩:“老夫一臥三山下,兩見城門送土牛。”可知。

元旦

五更盥沐畢,先迎喜神,隨方向拜之設燎陳盤案,禮百神,祀先祖,灶前具香燈,謂之接灶,燃爆竹迓歲,卑幼俱著綵服,拜尊長奉椒酒為壽,詰旦,士民交賀,謂之拜年。大抵初一日賀父黨,初二日賀母黨,至初三日黎明,再設祭焚彩,謂之送神女歸賀父母,壻亦來賀,始及妻黨焉。十日內外親友交相宴飲,謂之請春酒,亦名年茶。24
24元旦:這里的元旦指夏曆年正月初一。宋吳自牧《夢粱錄》云:“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新年。”又稱“三元”( 元者,始也。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三朝”(朝,初也。《尚書大傳:“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等古時元旦與春節並不重合,春節指立春日,元旦指正月初一。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曆的11日為新年19499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西元年法,確認11 日為新年,通稱元旦。

五更:古人將夜等分為五個時段,稱五更。更,經也、歷也。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又稱五鼓。五更,天將明之時。

喜神:即吉祥神。燕京歲時記》云:“除夕接神以後即為新年。於初次出房時,必迎喜神而拜之”。登州地面習慣張貼“抬頭見喜”、“出門見喜”紅帖,亦即此意。喜神無形無居,拜時要事先在历书中查詢其方位。

燎:《說文》:“寮,祡(chái)祭天也。”段玉裁注:“燒柴而祭謂之祡,亦謂之寮。”

盤案:盤,盛供品的盤子。案,置香燭的供案。

接灶:即接灶神。灶神臘月二十三日上天述職,匯報人間善惡,此時返回下界,繼續履行其職守。  ]
迓yà:迎接。
椒酒:全稱應為“椒柏酒”,即用椒與柏葉浸制的酒。古人以為,椒是玉衡星精,服之使身體輕盈;柏是仙藥,寓於長壽。飲椒柏所浸之酒,既可長命,又可祛邪避惡。北周瘐信《正旦蒙趙王賚酒》詩:“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  

詰旦:黎明、清晨。

彩挂:金紙、銀紙等折疊成元寶紙錢。

始及妻黨:猶言至初三日方可拜賀妻家。

人日
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穀,俗以陰晴風雪驗歲。又有謂是日為小人七日,十七為大人七日者,夜不篝燈。25
25正月初七為“人日”,唐代叫“人勝節”,《荊楚歲時記》云,其時“剪彩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  
驗歲:這里指該年對雞、狗、豬……等八類安危禍福的預測。魏晉時,就有在庭院中製作煎餅而“薰天”的習俗。此俗延至後世,如《遼史·禮志》:“七日為人,占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東方朔《占書》歷數這八類之後說道:“其日清明,則所生之物育;陰則災。”所以在人日,人們特別盼望天氣清明,並舉行各種活動寄託思念親朋,祈福親人安康。

篝燈將燈置於籠中。《宋史·陳彭傳》:“彭年幼好學,母惟一子,愛之。禁其夜讀書 ,彭年篝燈,不令母知。”

上元

各家以蘿蔔燃炷作燈,或以豆麪為之。午後送先墓,謂之送燈至昏,街市及各巷口皆結棚懸綵燈,各廟張燈或為鰲山魚,謂之燈會,好事者作燈謎,榜於通衢,眾聚觀之,謂之打獨又有煙火會,銀花火樹,雜以爆竹,砰訇徧遐邇,或豎木作高,縛各種煙火於上,謂之架花皆巧立名目以競勝子弟陳百戲、演雜劇,鳴簫鼓,謂之秧歌,喧闐徹夜人家皆以糯米作丸,俗呼團圓,亦名元宵,以祭先祖祭畢闔家食之又作麪盞十二,照月序蒸之,以卜水旱。十三日為試燈,十七日為殘燈,其中三日為正燈,士民遊玩不禁夜燈時候風色卜菽麥豐頗驗。又十六日婦女遊於南郊及夜徧歷市巷,謂之走百病此後農家擇母倉日照方向祭牛馬神,餉耕牛,名曰試犂。26
26上元:正月十五與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合稱‘三元’的中、下元相對,故稱“上元”,又稱“元宵節”。上元燃燈,其俗源於漢武帝祭祀‘太一’神,其夜燈火通明,直到天明。先秦雖亦祭祀‘太一’神,但無燃燈習俗,後經唐代進一步發展,成為競燈之會。據《開元天寶遺事》載:玄宗時“置百枝燈樹,高八十尺,豎之高山,上元夜點之,百里皆見,光明奪月色也。”後人將“上元節”又稱為“燈節”。  
燃炷作燈:當為“撚炷做燈”,“撚”假借為“燃”。 撚niǎn:搓捻。炷,燈心。撚炷,即搓捻燈心,使之緊湊。

先墓:先人之墓。

鰲山áoshān:將彩燈堆疊如鰲如山,稱“鰲山” ,也叫“燈山”。 “鰲”又寫作“”,傳說海中的大龜大鼈。

打獨脚虎:猜謎又叫“打虎”、“射虎”; 謎面是文句的叫“文虎”,是詩句的叫“詩虎”等。“打獨脚虎”指的是猜詩面謎語。明郎瑛《七修類稿•續稿》“嘗聞先輩,更作三句已成詩,惜乎獨有一句,更難於謎,故號獨脚虎。

砰訇pēnɡhōnɡ:擬聲詞,爆竹聲。

闐tián:充滿,充塞。

麪盞:也就是燈。以蒸熟後燈內水分多寡,來驗該月降水多少。

不禁:猶言沒有官禁。唐代崔液《元宵》詩寫道:“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即此。

母倉母倉是黃道擇吉術語,擇吉日祭祀倉神,同時祭祀牛馬神因牛馬神居無定所,所以要陰陽先生事先測出,故有“照方向祭”之說。

餉:喂、飼養。宋代孫平仲《孫氏談苑》:“不能買肉供父母,反以餉禽獸乎?”

二月二

俗謂之小龍以蟄蟲始振也小兒翦彩帛作串佩之名小龍尾。煎元旦祭餘餅熏牀炕曰燻蟲各家庭院用灶灰畫圈,謂之打灰囤,置菽麥以灰掩之,伺雞啄,以卜豐歉。27
27二月二:又稱花朝節、“踏青節”等。白居易《二月二日》詩:“二月二日新雨晴,草牙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青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但登州地處東陲,節氣較中原晚,故上述名稱在此並不認同。而認同“小龍抬頭”。  
以:因為,連詞。此處“以”字打頭,表與前句構成因果關係。

jiǎn:用剪刀鉸。

打灰囤:用灶灰在庭院、場園囤形、梯子,象征高大糧倉。

注者按:二月二,又稱龍頭節。諺云:“二月二,龍抬頭。”是說這一天龍被春雷喚醒,抬頭而起。《燕京歲時記》云:“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又,登州各州縣吃棗糕,喻生活登高;炒食包谷、黃豆,以喻人不得病、土地豐收。

寒食日 
百五節拜掃先墓,添土築墳,或遷葬云,無禁忌。鄉間多禁煙食,冷淘。俗傳:舉火則冰雹。28
28寒食日:又稱“禁煙節”,在清明前一二天。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時記》云:“去冬日(冬至)節一百五日,謂之寒食,禁火三日”故寒食節又稱“百五節”。寒食節來歷有兩個版本,一是《荊楚時記》的紀念介子推說,唐盧象《寒食》詩云: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即此一是《後漢書·周舉傳》中的季春三月黃昏時火星從東方起,“懼火之盛,故為之禁火”說。
 

云:表句性助詞,無義。

冷淘:用槐叶汁和麪做的麪條叫“冷淘”,登州地域叫“過水麪”。宋陸《春日雜題》詩:佳哉冷淘時,槐芽雜豚肩。


清明
祭先祖。男女簪枊枝,士人攜尊榼出郊踏青為樂,女子有鞦韆之戲。29
29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太陽到達150時開始。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又《歲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因清明與寒食兩節相接,故古人將兩節合之為一: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就說:“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煙節。”
 

祭先祖:清明為一年中三大祭祖日之一。清明墓祭,先秦已有之,到唐代方成定制。《舊唐書·玄宗紀》:“寒食上墓,宜編入五禮,永為恆式。”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云:“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挈盒,輪轂相望。”  
尊榼zūnkē:盛酒與盛水的器具。  
踏青:即到野外春游,圍坐宴飲。故清明節又稱踏青節。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描畫的就是東京人們掃墓、踏青、嬉耍等熱門場景。

上巳 
士人多出郭,就水次禊飲。30
30上巳:古代以干支紀時,將農曆三月上旬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節”。因三月初三多為巳日,故將三月初三這一日固定為“上巳節”。
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三月上巳……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此日,人們到河邊用浸泡了的香草水沐浴,以求祓除疾病與不祥,古稱“祓禊”。祓禊fúxì:古代為除災去邪的祭禮,多在水邊舉行。《周禮·春宮·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衅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衅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又,《史記·外戚世家》集解引徐廣曰:三月上巳,臨水祓除謂之禊。王羲之的蘭亭“修禊”、之後的“曲水流觴”,都是春禊。 水次:水濱。次,旁,旁邊。

穀雨 
鄉民用硃砂書符咒禁蛇蠍。31
    31谷雨: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4月20日前後,太陽達到黃經300時開始。

禁蛇蠍:登州地面古俗,此日貼厭蠍符於壁,以除毒蟲,符的咒語有:“谷雨日,谷雨晨,奏請谷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逆蠍千里化為塵。”也有張貼公雞啄蠍畫的。

四月八日 
浴佛,士庶多就僧寺素食。32
32四月八日:又稱“浴佛節”。該日為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傳說佛從其母脅下誕生,天龍噴出香雨為其洗滯。後來佛寺在此日用名香浸水,澆灌佛像,謂之“浴佛”。登州地面多信道教,故“浴佛”多限於為數不多的佛寺。

十八日 
俗謂是日為碧霞元君生辰,各屬多結綵、演劇,商賈販鬻百貨,游人如織,謂之趕會。33
注33::碧霞元君:道教中的女神,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四月十八日是其生日。碧霞元君來歷,流行說法是東岳大帝之女,故稱“泰山娘娘”。“泰”字在《易·泰卦》中有“天地交而萬物通”一句,所以寓有婦女生子之意,被人們奉為“送子娘娘”,故而特別受到人們的尊奉。道教還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她“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

二十八日
俗謂是日為藥王生辰,鄉會甚盛。34
34藥王:為行業神,是醫生、藥鋪、藥材、藥農等特別尊奉的神。然而,不同行業與地區,被尊的藥王也並不統一,計有神農、扁鵲、華陀、孫思等。俗傳四月十八日是神農的忌辰。《淮南子·脩務訓》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所以神農為“藥皇”。舊以四月二十八為隋唐時大醫學家和藥物學家孙思邈(581-682)的誕辰(一說為扁鵲,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

端午
軍校折柳於教場,立綵門,以葫蘆貯鴿,懸於門上,走馬射之,謂之演柳。家家作角黍,汎雄黃、菖蒲酒,兒女以五綵缐纏手足,簪艾葉、榴花,以雄黃塗小兒耳鼻,佩朱符,或戴艾虎以避邪,四民皆嬉游竟日,聚飲為樂。是日多蓄艾。35
35端午:本名“端五”,即初五。端,初也。夏曆按地支順序紀月,五月為“午”,故稱五月為“午月”。宋黃朝英《靖康緗素雜志》云:“以余意測之。“五”與“午”字皆通。蓋五月建午,或用“午”字。”又,午時(正午)為陽辰,故端午又稱“端陽”,兩午相重,故又“重午”。端午節來歷眾說不一,但以紀念屈原傳說為多。《荊楚歲時記云:“屈原是日死於汩羅,人傷其死,所以並將舟楫以拯之。今競渡是其跡。”吳均《續齊諧記》又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軍校:這里指“官兵”。  
角黍:即粽子。古时候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称“角黍”。《初學記》引《風土記》曰:“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汎:飲酒。陶潛《飲酒》詩:“汎此(酒)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雄黃酒:攙雄黃的酒。《燕京歲時記·雄黃酒》云:“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曬之,用塗小兒額及鼻耳間,以避毒物。”按:雄黃,又名雞冠石,礦物,可用於製作解毒殺蟲藥。
菖蒲酒:用菖蒲葉浸制的藥酒。古俗,端午飲之,可以祛除疾疫。按:菖蒲,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根莖可入藥。  

五彩線:又“續命線”。
纏繞五彩線的對象是十五歲以下孩子,男孩繞左腕,女孩繞右腕。續命線需戴一月方可燒掉。古人將五月五日視為惡月凶日,所以又有不少驅邪避惡的習俗,如佩艾虎、戴朱符、挂香囊、挂蒲劍等。  
四民:士、农、工、商。


夏至
薦新麥。36
36:
夏至: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6月22日前後太陽運行到黃經900時開始。夏至,又稱“夏至節”。  
薦新麥:用新麥制成的祭神供品。夏至主要是祭地神。《史記·封禪書》:“夏日至,祭地祇,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薦,祭品。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6: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月六
曝衣服、書、畫;蓄水作醬,醃物經年不腐。又宜作醋及麴,懸鳳眼草於灶,避蠅。(注37)
注37:六月六作為節日及節日內容,各地並不統一。其一、登州地面有“六月六,看榖秀”之說,以此觀察莊稼長勢,預測未來收成。其二、這一日太陽最毒,於是登州地面百姓將這一天作為曝晒衣物、書卷、物件的節日。至於“蓄水作醬”、“ 醃物”、 “作醋及麴”則是經驗之談,非節日內容。  
鳳眼草:即臭椿的果实。

立秋
戴楸葉。(注38)
注38:立秋:二十四節氣之一。約在公曆8月7日或8日太陽運行到黃經1350時開始。明高濂《遵生八箋》說:在太陽未升時,採摘楸葉熬膏,名叫“楸葉膏”,以備擦瘡瘍。又,婦女兒童,把楸葉剪成花樣佩戴,以取祛除病痛之意。

七月朔
海神廟有香會,七日乃罷。(注39)
注39:七月朔:即七月初一。  海神廟:指在蓬萊的海神廟。該廟宋已有之。蘇軾《頃年楊康功使高麗,還,奏乞立海神廟於板橋。僕嫌其地湫隘,移書使遷之文登,因古廟而新之,楊竟不從。不知定國何從見此書,作詩稱道不已。僕不能記其云何也,次韻答之》詩:“退之仙人也,遊戲於斯文。談笑出奇偉,鼓舞南海神。頃者三韓使,幾為蛟鱷吞。歸來築祠宇,要使百賈奔。我欲遷其廟,下數浮空群。移書竟不從,信非磊落人。公胡為拳拳,系此空中雲。作詩頌其美,何異刻劍痕。我今已括囊,象在六四坤。”其中“文登”即“登州”, “浮空群”則指登州海市。是知,登州“海神廟”蘇軾時已有之,只是規模較小,蘇軾建議擴而大之,未得採納,而堅持建於“板橋”(後來的膠西縣)。

七月七
七夕,婦女祀牛女,設瓜果,穿鍼、注水為戲,謂之乞巧。捉蜘蛛覆碗下,天明視之,以網多者為獲巧。(注40)
注40:七月七:又稱七夕節、女兒節,乞巧節。相傳這天牛郎星與織女星要在鵲橋相會。牛郎與織女在《詩經》里就有其大名,西漢時,已有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之說,到了東漢時已經成為完整故事,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並完善了乞巧節俗。《西京雜記》就說 “漢彩女常於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即是。

中元
祭先祖,薦時食;城隍神出巡厲壇;民家於門外潑漿水,祭無依之鬼:俗呼為鬼節。每歲清明、中元、十月朔,城隍輒出巡,俗云點鬼簿。(注41)
注41:中元:道家以七月十五日为中元。佛家將這一日稱“盂蘭盆(目連僧救母於倒懸)節”,又稱鬼節,是民間傳統節日中的重要祭祖節日之一。但登州地面道教盛而佛教衰,故佛教節俗並不深厚。  薦時食:做時鮮的供品。其時正值秋收時節,“以此祭祖宗,寓預報秋成之意。”(吳自牧《夢粱錄》語)。  
城隍:本指護城河,而後一變為守護城池的神;到唐宋,祭城隍為國家祀典;元明之後,城隍一變而為陰間的司法官員,專管對亡魂的褒貶獎罰。  
城隍神出巡:該日為地官(城隍)赦罪之日。城隍出巡的任務如東漢時《老子章句》引《道經》所說:“七月十五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囚徒餓鬼,當時解脫。”  厲壇:為祭祀無後人祀奉的鬼魂所築之壇。古人以為孤魂、無祀之鬼難以轉生,容易害人,故要築壇祭祀。祭法:王祭泰厲(古帝王無後祭祀者)、諸侯祭公厲(諸侯無後祭祀者)、大夫祭族厲(本族無後祭祀者)。  
輒:副詞,每每、常常。

八月朔
收露水磨墨點小兒額,謂之天灸。又社日收百草頭露,磨墨治病,亦名天灸。(注42)
注42:八月朔:即八月一日。《荊楚歲時記》:“八月十四日民並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為天灸,以厭疾。”《潛居錄》:“八月朔,以碗盛取樹葉露,研辰砂,以牙筯染點身上,百病俱消,謂之天灸。”與此處“磨墨”說不同。  
社日:此處指秋社,即秋季祭祀土地神。秋社一般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即秋分前後。漢代以後始有春秋兩個社日。《夢粱錄》云:“秋社日,朝廷及州縣差官祭社稷於壇,蓋春祈而秋報也。”

中秋
庭院設瓜果、月餅,聚飲賞月,以月明晦定來歲元宵陰晴。(注43)
注43:中秋:又寫作“仲秋”,即農曆八月十五日。《夢粱錄》曰:“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   
賞月:中秋的節俗遠在周代就有端倪。《周禮•春官•竽章》曰:“中春,晝擊土鼓,詠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經兩漢魏晉,遂由祭月、拜月而衍為賞月、詠月,自唐宋以降,賞月、玩月,貢糖果、吃月餅之俗更是豐富。月也成為騷人黑客吟詠不竭的題材。如唐歐陽詹《玩月詩》:“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因為中秋月圓領起了人們親人團聚的想望,故中秋節又成為親人渴求團圓的“團圓節”,蘇軾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為不得團圓游子的美好祝愿。

重九日
蒸棗麪花餻,釀菊酒,相約登高。(注44)
注44:重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又叫“重陽節”。 《易經》陽爻為“九”,兩九重疊為“重九”,又叫“重陽”。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云:“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節的風俗有: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花酒,吃棗花糕等。

霜降
先一日,武弁迎霜於西郊,士民聚觀。民間復拜掃先墓,自是日至十月朔各屬不同。(注45)
注45: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曆10月23或24日太陽運行到黃經2100時開始。《通緯•孝經授神契》云:“寒露後十五日,斗指戌,為霜降。言氣肅露凝,結而為霜矣。”   
武弁wǔbiàn:武官。弁,帽子。此處當指穿戴禮服的武官。 
迎霜:指霜降日將士披挂操練,迎請旗纛,放炮示威。猶今日之閱兵式。  
各屬不同:是說各州縣拜掃先人墓地時間不盡一致。

十月朔
田家祀先嗇以報成,遂散農作。(注46)
注46:十月朔:即十月一日。  
先嗇xiānsè:即先農、神農、炎帝,三皇之一,農業的發明者。嗇,通“穡”,收獲的榖物。《禮記•郊特性》:“祭百種,以報增加也。”孔穎達疏:“種曰稼,斂曰嗇。”鄭玄注:“先嗇,若神農者。”  
報成:向先農報告收成年景。  
遂散農作:猶言“於是結束一年的農作”。

小雪
是日晴則穀價賤,又四季甲子日皆宜晴。(注47)
注47:小雪: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11月22日或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2400時開始。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小雪而物皆成,大寒而物畢藏。”  
日晴穀賤:諺云:“小雪現晴天,有雨到年邊。”大有瑞雪豐年之兆,故穀賤。

冬至
士民宴飲為樂,不稱賀。至夜,禮百神、祭先祖。(注48)
注48: 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登州地面稱過冬。時在陽曆12月22或23日,太陽運行到黃經2700開始。其時,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月令七十二候解》云:“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止之後則進入數九天。其風俗有團聚家宴、享祀祖先、拜賀師長等禮儀,即《四民月令》中所說“進酒餚,及賀君師、耆老,如正旦”。

十二月八日
作臘八粥,以供朝餐。(注49)
注49:十二月八日:古代“臘祭”之日。臘祭,各個朝代時間不甚統一,南北朝時,方統一在臘月初八。臘月八日有擊鼓驅邪的習俗,《荊楚歲時記》云:“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語:‘臘鼓嗚,春草生。’村人並擊腰鼓、戴胡公頭(面具)及作金剛力士以逐疫,沐浴轉除罪障。”這種驅鬼逐疫的活動叫“大儺”。另有食臘八粥的風俗。食臘八粥本為佛教的習尚,每至臘八節,佛寺要做粥給施主及信眾享用,因為有驅邪用意,故而推及到普通民眾。

二十三日
暮祀灶神,謂之辭灶,亦名送灶。祭用餻餅、饎瓜。(注50)
注50:二十三日:俗稱“小年”,也是迎送火神的日子,所以又稱“火日”。 灶神就是顓頊的孫子祝融,在人間是管火種的官,在上天是司火的神。因為家家要生火做飯,自然就成為灶神。灶神每年要上天向天帝述職,因為灶神時時守護在主家,善惡與侈儉無所不知,祭的目的在於求灶神多向天帝說好話,以保全家平安。登州地面供養灶神對聯為:上天言好事(上聯),下界保平安(下聯),一家之主(橫批)。饎瓜chìɡuā:即麥芽糖,又叫“膠牙餳(糖)”。《荊楚歲時記》有祭灶“進屠蘇酒,膠牙餳。”即是。祭品有酒、糖、粘糕等:以酒糟塗灶門,使灶神醉不成言;以糖甜其嘴,使報善不報惡;以粘糕膠其牙,其不得張口吐惡言;又為之具紙馬、料豆焚燒等。祭灶先秦時亦有之,時在夏季;兩漢時改為臘月二十四日,其後也在臘月二十三日。登州地面為臘月二十三日。灶神除夕夜返回下界履職,於是同樣要備糖果祭奉,叫“接灶”。

二十四日 
掃屋塵,謂之除殘。自是日至月終多嫁娶,謂之濫祀日。(注51)
注51:除殘:祭灶之後,則要打掃房屋,換窗花,刷牆壁,整舊如新。清秦嘉謨《月令粹編》曰:“十二月二十四日掃屋塵,名曰‘除殘’。”  
濫祀日:又叫趕亂歲、趕婪歲、趕闌歲、戀歲、闖亂年等。人的活動要應天順時、趨吉避凶,婚嫁則更要選擇黃道吉日。而自祭灶之後至除夕之前這幾日,時時吉,日日吉,所以人們爭辦喜事,而無任何禁忌。

除日
貼春聯,換門神、桃符,立天燈,以彩紙挂門楣。封井泉,戒三日勿汲。至夜明燎爆竹,禮百神,祀先祖,子弟稱觴,為尊長壽,謂之添歲,亦名辭歲。家家皆餐餶飿。庭中布榖秸、脂麻秸,謂之種榖。通夕不寐,謂之守歲。(注52)
注52:除日:指農曆每年最後的一天,其夜叫“除夕”、“除夜”。《夢粱錄》:“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  
門神:即神荼、郁壘兩神。 桃符與春聯:即後來的春聯。原本是挂在大門兩側畫着神荼、郁壘(擅长捉鬼的兩兄弟)二神的桃木板,以為能捉鬼鎮邪。五代時將兩板上的神換成了聯語;再後,除去兩板,將聯語直書於紙上。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黑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  
立天燈:即將彩燈綁在高杆之上,豎立於屋前。此俗在南北朝已有。南朝顧野王《輿地記》就說:“正月元旦……比戶竿標燈樓,揭以松柏枝,夜燃之,曰天燈。”  
彩紙挂門楣:取五彩吉慶,喜上眉梢之意。  
封井泉:封年習俗之一。除夕祭祀井神同時封井。儀式如《清嘉錄》所云:“(除夕)置井泉童子、神馬於竹篩內,祀以糕、果、茶、酒,庋井欄上掩之,謂之‘封井’。至新正三日或五日,焚送神馬。初汲水時,指醮拭目,令目不昏。”  
明燎:即庭燎。在庭院內燃燒柴草,用以驅除邪崇。庭燎古已有之,《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荊楚歲時記》說,除夕的庭燎“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四時纂要》也說:“除夜積柴於庭,燎火辟災。”除夕的庭燎又叫燎歲、熰崇、熰歲等。  
稱觴chēnɡshānɡ:舉杯祝酒。稱,舉也。《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孔穎達傳:“稱,舉也。” 觴:盛滿酒的杯,泛指酒器。  
餶飿ɡǔdòu:登州地面方言“餶子”,亦即餃子。  
脂麻:芝蔴。

士學 
子弟七歲就塾習《詩》、《書》者,頗多專經,兼經各視其姿。昔尚根柢之學,通經者眾,詩、古文、詞皆習之。近,稍以制義為捷徑,而書法、試帖較勝於前。(注53)
注53:士:王先譧《荀子集解》:“士者,未娶妻之稱。”這里指求學的儒生。就塾:到私塾上學。就,動詞,到也。  
經:《春秋左傳》杜預注:“經,常也。”又“經,法也。”是指經常用到與遵循的義理、准則、法制。具有如此權威的書被儒家定為十三部,包括《易》、《詩》、《書》、《周禮》、《禮記》、《儀禮》、《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專經,指專習其中一部;兼經,指兼習其中兩部;通經,則指通習“十三經”。  
姿:資質,才干。《漢書•谷永傳》顏師古注:“姿,材也”。該句是說:能否兼經,那要看他的天分。  
尚:重視、盛行。  
根柢ɡēndǐ:同“根底”,根基、基礎。  
制義:即八股文。《明史•選舉志二》:“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又,清劉大槐《金復堂先生八十壽序》說:“惟制義為後學所推奉。”  
試帖:唐代明經科測試題格式之一,猶令之填空,在試卷上給出一段經文,用他紙覆在上面,中開一行,露出給出的經文,令被試者補出上下文。

士風 
勤學業敦名義,重然諾不匿喪,應試不入公門,不唆訟,有酗酒摴蒱者則眾笑之。衣食粗足,必延師訓子弟;貧者附塾,脩羊豐約,各視其家,期於成禮焉。(注54)
注54:士風:也叫士習,讀書人的風氣。  
敦:形容詞,厚、重。這里是使動用法,使敦厚篤實。該句是說:勤於學業,使其名義厚重篤實,不務虛假。  
然諾:與“然信”同義,即“信守諾言、言而有信”之義。  
不匿喪:不隱瞞失敗。喪,這里是“失敗”、“失利”之意。  
應試不入公門:該句由《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私怨不入公門”轉化而來。意思是:在考試的時候不在公署走動,以避嫌疑。  不唆訟:不慫恿打官司。  
摴蒱chūpú:又寫作“摴蒲”,後世擲骰子的泛稱。漢代已有之,勝負以擲出的骰色而定。所以擲骰子又叫“擲色子”。  
粗足:猶言稍微能足衣足食時。粗,粗略、略幑。  
延:聘請,邀請。  
訓:講習,教導。 附塾:依附私塾,即入私塾。  
脩羊:羊肉干。修,干肉。由“束脩”(捆綁的肉干)轉化而來,古時入學敬師的禮物。《禮記•少儀》:“束脩,一犬賜人。”鄭玄注:“束脩,十脡脯也。”《論語•述而》:子曰:“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誨也。’”邢昺疏:“束脩,禮之薄者。”這里指給老師的報酬。  
豐約:多少。  
期於成禮:希望使禮儀完備,猶俗語“可望能拿得出手”。

民習 
童幼必使讀書,荒村僻壤皆有書塾。婚禮必親迎,婦女皆知廉恥。宅必南向,聚族而居。多不立祠堂,歲時祭於墓。鄉愚畏法,不好爭訟。舊有掘墓誅魃之俗,今設嚴禁,雖亢旱亦無敢為之者,澆風漸革矣。至於賽神演戲,亦年豐人樂,醵錢為一日之娛,不為害也。惟朋賭日盛,動至傾家,則須良有司為之制耳。(注55)
注55:民習:亦稱之為“民風”。  
書塾:就是私塾;指舊時以家庭、宗族、村落為費用來源或教師自己設立的收費學校。  
魃bá:又寫作“妭”,旱神。《詩•大雅•雲漢》:“旱魃為虐,如惔如焚。”毛傳:“魃,旱神也。”《說文》稱之為“旱鬼”。古人迷信,以為有的人死後成為旱魃,旱魃一出,天下大旱,赤地千里。只的掘墓焚屍,方可致雨。 
澆:“浮薄”之意。《玉篇•水部》:“澆,薄也。”澆風,指不好的社會風氣。  醵錢jùqián:湊錢,俗謂“湊份子”。  
朋賭:群賭,猶今言“聚眾賭博”。朋,群也。 
動:作副詞用,動輒,猶言“動不動就……”。  
良有司:強有力的分管官員。

稼穡 
正月種春麰,夏收。二月種穀及黍、稷、薥秫、糝麻、秮,三月種大豆與稻及番藷,穀雨前種棉花,麥後種豆及包米,俱秋收。秋社種麥,又有冬麥,俱來年夏收。耕用牛四,謂之一犋,貧者數家合一犋。初耕謂之塌,再耕謂之轉,初耘曰分苗,再耘曰報苗、植苗。耕用犂,磨田用耢,水漫用耙,種用耬,耘用鋤,獲用鐮釤,收粒用碌碡及耞板。農無田者為人耕種,平分其糧,或納租,曰佃戶。為人傭作曰長工,農月暫傭者曰忙工,田多人少彼此相助曰伴工。近郭之家,閒開園圃種蔬菜,利倍於田,而勞亦過之。大抵耕耘收獲北地略同,惟登州地處極東,節氣稍晚,田多砂石,除賦稅外,多不能自給,土人則分耕或倩租所得益微矣。(注56)
注56:稼穡jiàsè:又寫作“稼嗇”,耕種與收穫。泛指農業勞動。  
麰móu:大麥。《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麥,播種而鐃之……”趙岐注:“麰麥,大麥也。”   
黍:榖子,去皮為小米。 
稷:榖子。《齊民要術•種榖》:“榖,稷也,名粟。” 
薥秫:又写作“薥黍”,即高粱。 
糝麻sǎnmá:麻的一种。  
秮:未知所指。  
番藷:又寫作“番薯”,即地瓜。 
犋:牽引犁、耙等農具的畜力單位,凡能拉動者則稱一犋,而不在其牲畜多寡。此處限定四牛為一犋,不確。  
耮:又名“耱”。先做一長方形木框,再用荊條或橡樹條編織,牲畜拉着以平整、疏松土地。  
耙:用於碎土平地的農具。清郝懿行《證俗文》曰:“《農政全書》:耙制有方耙,有人字耙,如犂,亦用牛駕。但橫闊多齒,犂後用之。蓋犂以起土,惟深為功;耙以破塊,惟細為功。”  
耬:又稱“耬車”。是一種畜拉條播機。元王禎《農書》曰:“耬車,下種器也。……其制:兩柄上彎,高可三尺,兩足中空,闊合一壟;橫桄四匝,中置耬斗,其所盛種粒各下通足道;仍挾兩轅,可容一牛,用一人牽,傍一人執耬,且行且搖,種乃自下。”  鐮釤liánshàn:即鐮。長柄的叫釤。  
碌碡lùzhúo:登州地面俗稱“礅”。圓柱形,一頭稍大,牲畜拉着碾壓禾秸脫粒。  耞板jiābǎn:登州地面俗稱“連枷”。 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曰:“連枷,擊禾器。……其制:用木條四莖,以生革編之。長可三尺,闊可四寸(又有以獨梃為之者)。皆於長木柄頭造為擐軸,舉而轉之,以撲禾也。”  
傭作:受顧於人勞作。  
近郭:近郊。  
倩租qìnɡzū:顧人或出租。倩,顧請。

蠶桑 
農作外閒治蠶桑。其鋪眠分擡之勞,屬之田婦,練絲之役多男子共事。其野蠶則食樗、柞葉,蓄之樹杪無鋪眠勞,然亦勤於護視,防為鳥雀所傷。(注57)
注57:閒治蠶桑:閒暇時種桑養蠶。  
分擡:養蠶操作術語。“分”是指幼蠶逐漸長大,為使不過於稠密與疊壓,而經常分鋪;“擡”是為解決因大蠶過密而不勝蒸濕,使其稀勻而便於通風。  
練絲:將生絲煮熟,使之柔軟潔白。  
樗柞:臭椿與柞樹。  
樹杪shùmiǎo:樹枝。《後漢書•馬融傳》:“杪標端,尾蒼蜼。”李賢注:“杪、標,並木末也。”

織作 
蠶絲織本色絹;山繭之絲縷縷積之,織為山紬,甚樸質。惟紡棉織布,窮鄉山陬,無問男、婦為之,以自衣被。勤有餘布,亦兼鬻於城市。庶人、在官及末作、游寓者均需焉。(注58)
注58:紬chóu:粗綢。《急就篇》顏師古注:“抽引粗繭緒,紡而織之曰紬。”  惟:用於句首,發語詞,無義。  
無問:猶今言“不管、無論”。  
山陬shānzōu:山脚。  
庶人:平民、百姓。  
末作:古代工商業為末作。這里指手工業者。《管子•治國》:“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遊食,民無所遊食,則必農。”  
游寓:雲游而居無定所之人。

工作 
土工、瓦工、石工、木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設色之工,大略與各郡同。(注59)
注59:猶言泥瓦匠、石匠、木匠、鐵匠、皮匠、油漆匠。

漁獵 
地處海濱,四民之外漁者為最,或舟或筏,清明試海,小滿止焉。餘則有暇即釣,或搜索海鮮蠏蛤,鬻以糊口。其有力者,多於春初即海濱設重網,長至數十百丈,結縛窩鋪,動聚百人,旦夕宿沙際,伺魚大上,一網輒獲萬億,入夏乃止。至秋魚復至,則用撥網,而所獲殊少。其海口有土著,不相攙越,往往以爭畔致訟。又峻嶺深林之間有業獵者,張羅挾銃以取狐、兔、貛、狼。昔,春秋丁祭之鹿皆責之獵戶,今久廢。(注60)
注60:結縛窩鋪:猶言在海邊“扎窩棚”。  
攙越:登州地面方言“摻合”,指越界操作。  
畔:界限。  
張羅:張開捕鳥的網。羅,捕鳥的網。  
挾銃:夾着土槍。銃,用火藥發射鐵沙的筒開火器。  
丁祭:丁日祭孔子,稱丁祭。隋文帝時一年四祭。唐開元後春秋兩祭,即二月、八月第一個丁日為祭孔日。

樵採 
郡城有山而無栽植,數十里外始有草場,僅資畜牧,終歲柴薪,皆仰給於外邑。其餘各屬山饒松柞,謂之松嵐,各有主者。貧民衣薄,嚴冬惟恃火坑熾薪取煖焉。(注61)
  注61: 樵採:即採樵。樵,柴草。  
惟:副詞,只、只有。

商賈 
地狹人稠,境內所產不足以給,故民多逐利於四方,或遠適京師,或險泛重洋,奉天、吉林絕塞,萬里皆有登人。富者或為當商,或挾重貲,南抵蘇廣,北赴遼瀋,舟航之利,捷於他郡。自煙台通商,輪船飄忽,競捷爭先,亦受其困焉。貧者租屋設肆,以逐什一;甚至旋市菽麥,熟而售之,資以糊口。其餘醫巫星卜,染人、鍼工、酤酒、鼓刀,駔儈、執鞭,與他郡略同。(注62)
注62:商賈:做買賣。細分:行賣(販賣)曰“商”, 儲貨坐賣曰“賈”。《周禮•地官》鄭玄注:“居賣物曰賈。”《白虎通•商賈》:“行曰商,止曰賈。商之為言章也,章其遠近,度其有無,通四方之物,故謂之商。”  
適,往也。《楚辭•離騷》:“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東漢王逸注:“適,往也。”   
險泛:猶言“冒險泛舟”。  
絕塞:極遠的邊塞。  
當商dànɡshānɡ:當鋪,或稱“典當行”,以現金典質實物,從中謀利。 
貲zī:通“資”,指貨物、錢財。  
飄忽:形容來往之快。  
受其困:猶言“被弄得疲憊”。  
租屋設肆:租賃房子,開設店鋪。  
什一:十分之一,以此來追逐十分之一的利潤。  
旋:轉也。旋市菽麥,猶言“轉而做起糧食買賣”。  
醫巫星卜:古代從事祈禱、卜筮、星占、並兼用藥物為人求福、阹災、治病的人。春秋時,醫道漸從巫術中退出,而巫術的其它法門仍代代相沿。  
鍼工:針工,做針手藝人。  
酤酒:賣酒,指酒家。  
鼓刀:宰殺牲畜時敲擊其刀,使之發聲,叫鼓刀。這里指屠戶。唐王維《夷門歌》:“(朱)亥為屠肆鼓刀人,(侯)嬴乃夷門抱關者。”即是。  
駔儈zǒnɡkuài:亦寫作“駔會”、“駔獪”,說合牲畜交易的人,登州地面方言稱“驢經經”。  
執鞭:車夫,握鞭駕車之人,指地位低下的差役。《論語•述而》:“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朱熹注:“執鞭,賤者之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7 10:13 , Processed in 0.09634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