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003|回复: 1

登州府志點注 卷五 物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6 15: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卷五 物產

穀屬
古之粱也,今從方言。如楚人呼稻曰粟。        蜀秫    蕎麥    脂麻  麻子  蓖麻子    包米  蘇子  薏苡(注1)
注1:穀:《说文》:“穀,續也,之總名。”《說文》:“粱,米名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即粟也。”注者按:此處“穀”字糧食作物總名。  
:俗稱黃米,登州各州縣多用以釀酒。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黍為禾屬而黏者。”可用來作糕等。  
稷:高粱,登州地面俗稱“胡秫”。王念孫《廣雅疏證》:“稷,今人謂之高粱。”注者按:稷,古今著述很不統一:北方稱稷米為小米。稷與黍一類二種,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禮記·稷》曰:明粢。《爾雅》粢,稷也。古人祀用之,俗名穄子

麥:大麥:即“牟麥”小麥:即“來麥”,《詩·頌·思文》中“貽我來牟,帝命率育。”的“來”即是。秋種,冬長,春秀,夏實。
蜀秫:也寫作“蜀黍,即蘆穄,《廣雅》叫“木稷,又名荻粱,俗名高粱《本草綱目》:蜀黍“米性堅實,黃赤色,有兩種:黏者可和糯秫釀酒作餌;不黏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濟荒,可以養畜。”。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驢驚逸,歧路,蜀秫方茂,斯須不見。”  
稻:即“稌”,《诗·唐風·鴇羽》“年多黍多稌”即是一名,又名”。登州地面水田少,  
蕎麥:又名“荍麥”、“烏麥,又名花蕎  
豆:豆之總名為“菽”。俗稱黃豆為大豆;赤豆、豌豆、綠豆等為小豆登州土產豆居煮食、作腐,造醬,亦以之榨油。  
脂麻:即芝麻,又稱胡麻油麻、巨勝、方莖、狗蝨 

麻子登州地面稱“火麻”。皮可為线,子可榨油,亦可入藥《詩·豳風·七月》疏:雄者名枲麻、牡麻,雌者名苴麻。毛傳:苴,麻子也。宋沈括《夢溪筆談》云:“麻子,海東來者最勝,大如蓮實。”  
蓖麻子:蓖麻,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莖高六七尺,中空,葉有長柄,互生。種子橢圓形,作油料,亦可入藥。葉可飼蠶,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蓖麻》云:“‘蓖’亦作‘螕’。螕,牛虱也。其子有麻點,故名蓖麻。”
cǎn:有穇稗二種,稗比穇莖小而稍扁。《正字通》:“穇子,生水田下濕地---結穗如粟,分數歧,內細子,如黍粒,赤色,稃(fū,谷殼)最薄,搗米為麵,味澀。一名龍爪粟。俗名鴨兒稗。”登州各地多為穇。
包米:即“玉米”,也寫作“苞米”,也稱“玉蜀黍”。
蘇子:紫蘇和白蘇的種子,可以榨油,可以入藥。
薏苡yìyǐ:又名薏苡仁、苡米、苡仁,土玉米,薏米、起實、薏珠子、草珠珠、回回米、米仁、六穀子。是常吃的食物與常用的中藥。

菜屬
    芫荽      萵苣  蘿蔔  胡蘿蔔  茼蒿  蔓菁    豆莢      菠薐        石花  杞菊  松菌  甘露子    苤藍  金簪  地耳  番藷  苦菜  百合  山藥  玉環菜  羊肚菜  蘑菇    茴香  香蕈    辣椒  埽帚菜  青藜  海蒿  海葛  龍腸菜  鹿角菜  紫菜  牛毛菜  海青菜  龍鬚菜  鳳尾(注2)
2:蔥:有大蔥、細香蔥之分,作蔬菜、香辛料與藥用。
韭:即韭菜。《詩·豳風·七月》:“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荽yánsuī:芫,又寫作“蒝”。又名香菜、胡荽。

蒜:有大小二種:一為山蒜,《爾雅》謂之“蒿”,《別錄》謂之薤,俗稱“澤蒜”。一為大蒜,孫愐《唐韻》: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種歸,故一名“葫”。
萵苣wōjù:又稱生菜、萵筍。莖與葉皆可作蔬菜。
茼蒿:一名蓬蒿。 嫩莖與葉有特殊香味,食之,有祛痰功效。
蔓菁:俗名大頭芥,又名菁。根肥扁圓,芥菜中的一種。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鄭玄箋:“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蔓菁應合於芥類,不當單列一屬。
xiè:又名蕌頭,蕌lěi同“藟”。其葉類蔥,而根如蒜。新鮮鱗莖作蔬菜,乾鱗莖可入藥。
豆莢:即豆角。清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飲食》:“豆莢長而耑銳如角然,故又名豆角。”
芹:又名水芹,《詩·小雅·采菽》:“觱bì沸檻泉,言采其芹。”朱熹集傳:“芹,水草,可食。”芹性冷滑如葵,故《爾雅》謂之“楚葵”。水生者,一名“水英”,旱芹謂之“董”。登州各州縣皆種旱芹,視水芹為野菜。
芥:分葉用芥菜(如雪里紅),莖用芥菜(如榨菜),根用芥菜(如大頭芥菜),醃制後有特殊鮮香味。種子可榨油或制芥末。
菠薐bōlénɡ:又寫作“菠稜”,即菠菜。古時由西域頗稜國傳入。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菜之菠稜,本西國中有僧將其子來,如苜蓿、蒲陶,因張騫而至也。絢曰:‘豈非頗稜國將來,而語訛為菠稜耶?’”后人加“艸”字頭,成“菠薐”。
sōnɡ:通稱白菜或大白菜黃芽白菜為菘之變種。劉向《別錄》謂之“菘”菜中最為常食。葉與莖皆扁闊,層層包裹,成圓柱形頂端成球形,色淡黃,味甘美,肉層尤嫩脆。
:又叫虌,初生時類鼈,故名。春天出嫩葉,其端卷曲如拳,故俗稱拳頭菜。一種野菜,嫩葉可食,根莖含淀粉。蕨粉可食用、釀造、藥用。
jì:即菜。葉出于根部,柄有窄翅。春天抽花臺,花小,白色。嫩的莖、葉味甘,可食用。
石花:即石花菜,又名海凍菜、紅絲、鳳尾等,生海中沙石間,狀類灌木,高約四五寸,枝多而細,色紅紫。口感脆嫩、爽滑,可涼菜,亦可制成涼粉。
杞菊:枸杞與菊花。嫩芽與葉均可食。唐陸龜蒙《杞菊賦序》:“天隨子宅少墻屋,多隙地,著圖書所前後皆樹杞菊。夏苗瓷肥得采擷之,以供左右案。”

松菌:即松茸,學名松口蘑,登州地面俗稱“松花”。
甘露子:即草石蠶,又名寶塔菜、地蠶、螺獅菜、地古瘤。
芋:即芋艿。《史記·項羽本紀》:“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即此。
苤藍:又名擘藍、珠莖甘藍。葉有長柄,莖扁球形,可作蔬菜。
金簪:即蒲公英,又名婆婆丁,有名的野菜與藥草。
地耳:即地木耳,是真菌與藍藻的共生體植物。可食用與入藥。
fánshǔ:同“番薯”,俗稱地瓜。明萬歷由呂宋引進,初僅在福建、廣東一帶種植,後遍及全國。不同地區,有甘藷、番芋、紅薯、白薯、山芋、地瓜、紅苕等名。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二七:“山,形魁壘;番,形圓而長,其味,則番其甘,山為劣耳。”

苦菜:即荼,即俗称苦丁子,以其莖葉有苦味乳液,故名。又名節托蓮、小苦麥菜、苦葉苗、苦麻菜、黃鼠草、小苦苣、活血草等,可食与入药。

玉環菜学名甘露子,又名地藕、宝塔菜、螺丝菜、地葫芦等,菜蔬美食与材。
羊肚菜又稱羊肚菌、羊肚菇、羊蘑等,可入食与入藥。

香蕈:即香菇,又称冬菇、香菌、爪菰、花菇、香菰等,既为美食,又可藥用。

埽帚菜:嫩莖葉可食。其種子叫地膚子,中藥材。
青藜:又名灰藿,俗稱灰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葉可食,老莖可做手杖。

海蒿:一种拒鹽滩涂植物,似蒿,故名。又名海蒿子、海根菜、碱蒿、矮青蒿。莖硬,味淡。
海葛:附着於淺海巖石的一種長蔓藻類,可食。
龍腸菜:俗名老鼠尾巴(待定)
鹿角菜:又名角叉菜,褐藻。生海中石上,長四五寸,分歧又叉,色紫,形似鹿角,味鮮美。
紫菜:生於沿海巖石的紅藻。全身扁平,呈橢圓形,分叉,紅紫色,長約三寸。晒乾即成紫色。可供食用,還可以入藥,具有化痰軟堅、清熱利水、補腎養心的功效。
牛毛菜:石花菜之一種,又叫海蘿雞毛菜、海毛菜、沙根子等,其形纖細而多枝,色暗紫,曬乾後其色、形如牛毛,故名。牛毛菜生長在潮間帶的岩石上,登州沿海百姓多在隆冬時季采其曬乾貯存,備做湯菜。
海青菜又名石菜、青苔菜、綠苔等,俗名礁膜 。藻體為膜狀,黃綠色。生長在中潮帶岩石上。可供食用和作飲料。具有清熱化痰、利水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
龍鬚菜:生海中石上,葉細如絲,長者盈尺,具有濃郁的芳香氣味有清熱解毒、利濕助消化等功效,可治感冒、便秘等症。
鳳尾:紅藻類,藻體具有明顯背腹面,腹面有固著器。藻體表面光滑,生長於沿海大乾潮下1-2米。既為美食,又為瓊膠的原料。

瓜屬
南瓜  西瓜  冬瓜  甜瓜  絲瓜  菜瓜  梢瓜  北瓜  番瓜  攪瓜  地黃瓜  瓠子  癩瓜  王瓜  黃瓜  壼盧 俗作葫蘆,甜者可食,苦者為器。(注3)
注3:南瓜:俗名倭瓜、番瓜,其種出於南方番國,故名。其形不一,最普通者,略作扁圓形,皮外的棱成數縱溝,其色不等。南瓜種子稱南瓜子,供炒食、榨油、藥用。
西瓜:一名寒瓜。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五·西瓜》云:“按胡嶠《陷虜記》言,嶠征西(回)紇得此種歸,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
冬瓜:一名白瓜。種子和外皮可入藥。
甜瓜:又名香瓜,《唐本草》稱甘瓜。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時品》云:“甜瓜之品最多,長大黃皮者金皮香瓜,皮白瓤青者高麗香瓜,其白皮綠點者為脂麻粒,色青小尖者為琵琶軸,味極甘美。”
絲瓜:《事類合璧》天羅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三•絲瓜》;“絲瓜,唐宋以前無聞,今南北皆有之,以為常蔬。……其瓜大寸許,長一二尺,甚則三四尺,深綠色有皺點,瓜頭如鱉首;嫩時去皮可烹可曝,點茶充蔬;老則大如杵,筋絡纏紐如織成,經霜乃枯。惟可藉鞾履,滌釜器,故村人呼為洗鍋羅。”
菜瓜:應該是越瓜、絲瓜、瓠子、梢瓜等多種瓜菜的總稱,《府志》纂者不該在此單列一項。
梢瓜:梢瓜,菜瓜的一種,可生食,亦可醬醃。元周文質時新樂曲:“蘿蔔兩把,盐醬蘸梢瓜。”
北瓜:又叫笋瓜。登州地面俗稱西葫蘆
番瓜:又稱番南瓜,登州地面讀為“房瓜”,其體與南瓜無異,不同在南瓜果實扁圓,縱溝較南瓜深。
攪瓜:又名金絲瓜、金瓜。
地黃瓜:又稱白蒂黄瓜多年生草本,主根深長。莖葉無毛。
瓠子hùzi:即瓠瓜。《詩·小雅·南有嘉魚》:“南有樛木,甘瓠累之。”
癩瓜:苦瓜的俗稱。果實表面有瘤狀突起,故名。
王瓜:葫蘆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名稱繁多,如土瓜、雹瓜、老雅瓜、野甜瓜等。其果實、種子、根均可供藥用。
黃瓜:本稱胡瓜。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杜寶《拾遺錄》:隋大業四年避諱,改胡瓜黃瓜。

果屬
            羊棗    唐棣  林檎  沙果  虎剌檳  山樝  胡桃  石榴      銀杏 頻婆果  櫻桃  葡萄  文官果  海棠  無花果
木瓜  木桃  木李    蓮子  野菱  野荸薺  茨菇   落花生(注4)
注4:一名嘉慶子李有綠李、黃李、紫李、水李,並甘美堪食,可生食及制蜜餞果仁、皮供藥用。·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杞,北山有李。”
柰nài:又寫作“奈”,一名楸子,《西京雜記言:上林苑紫奈,大如升核,紫花青,其汁如漆,著衣不可浣,名脂衣奈。果實有白、赤、青三色,皆夏熟。晉左思《蜀都賦》有“朱櫻春熟,素柰夏成”之句。
梅:登州地面無梅,此梅當指杏、李中别一種。
羊棗:何焯《義門讀書記》羊棗非棗也,乃柿之小者。初生色黃,孰則黑,似羊矢。俗稱羊矢(屎)棗。
棃:萊陽棃為名產。
唐棣:唐棣古二說:一是木屬,白楊類;一是果屬唐棣,又名郁李。《論語·子罕》有:“唐棣之華,偏其反而。”邢昺疏:“(唐棣)奧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車下李,所在山皆有。”即是。
林檎:亦作林禽俗稱花紅,較之沙果,體大而味美。味酸甘,有止渴、解暑之功效,是常見的水果。林檎與“沙果”、“海棠”實同一類物,編撰者不當將“沙果”、“海棠”另立一目。
虎剌檳:即檳子,味甘而酸,是蘋果與沙果的雜交品
山樝shānzhā:即山楂。
胡桃:即核桃。過去認為核桃是漢代張騫從西域傳入的,故稱“胡桃”。既可以生食,也可以榨油、配製糕點等,味美而富營養,被譽為長壽果
石榴:又名安石榴、海榴。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安石榴》:“榴五月開花,有紅、黃、白色。單葉者結實,千葉者不結實,或結也無子。”
shì:同“柿”。《玉編》:“柹,赤實果。”
栗:產於登州各州縣。可作麪,亦可取油,俱佳。
銀杏:又稱公孫樹、白果樹壽可達千年。樹有雌有雄,雄者不實,然數內無雄,則雌亦不實。其味甘、苦、澀,過食招致腹泄
頻婆果:源於梵語。即蘋果,又稱相思果。宋《採蘭雜志》云:“燕地有頻婆,味雖平淡,夜置枕邊,幑有香氣;即佛書所謂頻婆,華言相思也。”謝在杭《五雜俎》曰:“荔枝如仙子;楊梅如名姬;頻婆如佳婦。”登州地面之產最勝。
葡萄:又寫作“蒲萄”。種類佳者有玫瑰、水晶、龍睛、牛奶等名。登州地最據盛名,古時以文登為勝。
文官果:又寫作“文冠果,又名土木瓜。油料與蜜源植物,时柔脆可食。
無花果:因为其花朵包在子房里,錯覺其無花,故名。又名映日果奶浆果蜜果、明目果等。登州地面普有種植。
木瓜一名楙。《爾雅》楙,木瓜。郭璞注:木實如小瓜,酢而可實,過熟則香氣襲人。”《·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即此。
木桃:即樝子。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樝子》:“樝子,乃木瓜酢澀者。小於木瓜,色幑黃,蒂核皆粗,核中之子小圓也。”·衛風·木瓜:“投我以木,報之以瓊。”即此。
木李:即榠樝,又叫木梨。·衛風·木瓜:“投我以木,報之以瓊。”即此。
芡qiàn:又名雞頭,水生。花莖葉皆有剌,葉大而圓,平貼水面,面青背紫,結實如栗球,謂芡實。《呂氏春秋·恃君覽》:“夏日則食菱芡,冬日則食橡栗。”高誘注:“芡,雞頭也。”

野菱:即刺菱菱角。水生,莖葉浮水面,夏開小白花,果實有硬殼,有角,生熟皆可食。王安貧《武陵記》以三角、四角者為芰,兩角者為菱。唐駱賓王《昭君》詩:“古鏡菱花暗,愁眉柳葉顰。”
野荸薺yěbíjì:又稱烏芋、馬蹄,直稱荸薺。多年生草本水生,地下莖扁圓,呈褐色或棗紅,肉白,可食。
茨菇:又稱慈菇,俗稱水芋。形似水仙花頭,比荸薺稍大。味甘,有生津潤肺止喘功效。
落花生:即花生。

木屬
      椿     成樹者為“槲”,叢生者為“櫟”。郡東州縣多以飼蠶。             黃楊      三春柳  女貞  黃連子      皂莢              (注5)
注5:: 有扁柏、側柏、檜柏之別,登州地多系扁柏(俗稱片松)及檜柏(俗稱剌松)兩種。魏子才《六書精蘊》萬木皆向陽,而柏獨西,指蓋陰木,而有貞德者。今寺觀塚墓多植之,亦其性之所宜也。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一·:“柏有數種,入藥惟取葉扁而側生者。”

ɡùi之别種。雌雄異株,木材桃紅色,有香氣細緻堅實。詩衛風竹竿:“淇水滺滺,檜楫松舟。”
椿:通稱香椿。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椿樗》:“香者曰椿,《集韻》作櫄,《夏書》作杶,《左傳》作槆。”
chū:即臭椿,根皮可入藥。《詩·豳風·七月》:“采荼薪樗,食我農夫。”毛傳:“樗,惡木也。”
qiū:葉子三角形或橢圓形,木材質地細密。晉潘岳《懷舊賦》:“望彼楸矣,感於予思。”古時立秋日,京師賣楸葉婦女兒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登州地面亦然,但戴葉不剪花。
梧桐:“梧”與“桐”不可單稱,《府志》將“梧”與“桐”拆分,當為印刷之誤。如《詩·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孔穎達疏:“梧桐可以為琴瑟。”故知,“梧”與“桐”連稱,而不可拆分。其它有油桐、泡桐等,其前必加限制詞以示種類區別。如李時珍說:其材輕虛色白而有綺文,故俗謂之白桐。是其證。
黃楊:木材堅硬細密,成長甚難,一年始可長一寸。
三春柳:即檉柳。《詩·大雅·皇矣》:“啟之辟之,其檉其椐。”朱熹集傳:“檉,河柳也,似楊,赤色,生河邊。”

女貞:夏開小白花,為圓錐花序。即冬青,又稱蠟木。所產蠟條做木叉、手柄等。《府志》編者將“女貞”與“蠟”分為兩檔,不精。
黃連子:別名楷樹、黃楝樹黃木連、木蓼樹、雞冠木、黃連茶等,為油料及用材樹種,冬芽紅色。其樹冠開闊,葉繁茂而秀麗。說文:“楷,楷木也”。孔子冢蓋樹之者
楮chǔ:喬木,葉與莖有硬毛,雌雄異株,果實球形,也稱“構”或“穀”。《山海經·西山經》:“鳥危之山其陽多磬石,其陰多檀楮。”郭璞注:“楮,即穀木。”
皂莢:又名皂角樹,多剌,雌雄異株。雌樹結莢,結實成莢,長扁如刀。煮熟搗爛可作丸,去垢,仲春芽可食,謂之柘芽菜。
zhè:桑科小喬木。葉厚而尖,稍硬於桑葉,可喂蠶。木質密致堅韌。《周禮·考工記·弓人》:“弓人為弓……柘為上,檍次之。”
liàn:俗稱黃楝楂。四五月開淡紫色小花,實小如鈴,熟則色黃,故也叫金鈴子。味苦寒,可入藥。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楝》:“楝實導小腸、膀胱之熱。”
zhǐ:也稱枸橘、臭橘。木似橘而小,莖上有刺。春生白花,秋實,果小,味酸苦不能食,可入藥。《周禮·考工記序》:“橘踰淮而北為枳。”是也。
棘:即山棗樹。枝上有刺,果小,味酸,核仁可入藥,有健胃、安眠功效。

藥屬
滑石  石膏  石決明  草決明  天南星  葶藶子  菟絲子
車前子  益母草  龍膽草  威靈仙  馬兜鈴  蒲公英  地骨皮  天花粉  酸棗仁  郁李仁  劉寄奴  王不留行  五加皮  無名異  旱蓮草  白頭翁  旋覆花  五味子  土茯苓  石菖蒲  牛蒡子  蛇牀子  覆盆子  青箱子  金銀花  補骨脂  自然銅  葫蘆巴  五倍子  谷精草  天仙子  紫花地丁  地膚子  蔓荊子  天麻  茯苓  紫葠  藿香  白微  青蒿  黃精  蒼术  蒼耳  麻黃  柴胡  麥冬  遠志  防風  丹葠  沙葠  苦葠  元葠  桔梗  連翹  豨苓
豨簽  牽牛  黃芩  細辛  三棱  升麻  款冬花  薄荷  荊芥  半夏  紫蘇  括蔞  
蒺藜
漏蘆
澤瀉
澤蘭
枸杞
茵陳
商陸

藁本
射干
大戟
蒔蘿
獨活
前胡
芫花
知母
牛膝
香鼠
蒲黃
朴硝
鴉牙
黃柏
青黛
白芷
地榆
夏枯草
草烏
貫眾  枳棋  馬勃  石鐘乳  桑螵蛸  昆布  海藻(注6)
  注6:滑石:礦物名,性滑。可入藥,制石筆。
石膏:礦物,可入藥。晉王羲之《雜貼》:“服足下五色石膏散,身輕,行動如飛也。”
石決明:海產腹足動物,即鮑魚。其殼謂之石決明、海決明等,可入藥。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石決明,登人謂之鰒魚,明人謂之化孔螺。”
草決明:即决明子,指草本植物決明成熟的種子。味苦甘而性涼,具有清肝火、祛風濕、益腎明目等功能。
天南星:半夏中的狗爪半夏,藥用其塊莖燥濕化痰、祛風定驚,治中風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破傷風療效
葶藶子:又名苦草。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歲欲苦,苦草先生。”原注:“葶藶。”草本,三月開花,四月結子,盛夏枯死,種子小如黍粒,入藥有利尿治消腫祛痰等功。
菟絲子:菟絲,蔓生,莖細長,攀於其他植物上,花淡紅,子可入藥。《爾雅》:唐也,蒙也,女蘿也,兔絲也,一物四名。《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竹生》:“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車前子:古名芣又名車前實、蝦蟆衣子、豬耳朵穗子,野生,味甘寒,為常用藥材。《爾雅》云:芣苡馬舄,馬舄車前。
益母草:草本野生,夏季生長茂盛花未全開時採摘。味辛、涼。入藥有活血、祛淤、調經、消水,婦女病之良藥。
龍膽草:多年生草本開藍色鐘形花。果實橢圓形,成熟後二瓣開裂,種子多小。根莖短,簇生味苦,性寒。入藥有清熱燥濕瀉肝定驚之功
威靈仙:又寫作葳靈仙。攀援性灌木,葉對生,根多叢生,細長,外皮黑褐辛、咸。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之功

馬兜鈴: 草質藤本,因其果實如掛于馬頸下的響鈴而得,東北人叫後老婆罐果實、根、莖皆可入藥:果實名馬兜鈴,有清肺鎮咳化痰之功;莖名天仙藤,有祛風活血之功;根名青木香,有解毒、利尿、止痛之功。
蒲公英:登州地面稱孛孛丁、餑餑丁,野菜。入藥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
地骨皮:即枸杞的根皮,味甘、寒。可入藥,具有涼血除珍、清肺降火等功效。
天花粉:栝樓根,栝樓,登州所在皆是。入藥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排膿消腫之功。
酸棗仁:酸枣核,别名枣仁、山枣、酸枣仁。

郁李仁:見前果屬唐棣。仁入藥,有潤燥,滑腸,下氣,利水之功
劉寄奴:奇蒿的全草,味苦、溫。本出江南,登州產亦可用。具有療傷止血,破血痛經,消食化積,醒脾開胃的功效。
王不留行:俗稱礶礶草,即剪金花的種子。性苦、平,有活血通經,下乳消癰,利尿通淋之功。
五加皮:即馬奶子根,落葉小灌木。赤莖,上有黑刺。三、四月開白花,結細青子,至六月漸黑色。根若荊根,皮黃黑,肉白,骨堅硬。五月、七月采莖,十月采根,陰乾藥用。有祛風、活血之功。
無名異:礦物。性甘平鹹寒無毒。有去瘀止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等功用。
旱蓮草:其別名極多,金陵草、蓮子草等。搓揉其莖葉,有黑色液汁流出,所以又叫墨旱蓮旱蓮草為常用的養肝益腎、涼血止血
白頭翁:即老姑子花(又名毛姑雜花、老公花、大將軍草)的根。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功效。
旋覆花: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分枝,葉子互生,夏秋开金黄色花。性苦辛,入藥有化痰止嘔之功。
五味子:俗稱山花椒,因其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故有五味子之名。遼寧所產最勝,登州產亦佳。入藥有滋補強壯之力
土茯苓:多年生常綠攀緣灌木,藥用其根莖,味甘淡。入藥有解毒,除濕,利關節之功
石菖蒲:多年生常綠草本,根莖入藥,性辛、溫。有開竅,理氣,活血,散風之功。
牛蒡子:草本植物牛蒡的成熟種子,味辛苦,性寒。入藥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
蛇牀子:即水芹菜,又名胡蘿蔔子性温,味辛、苦。有溫腎壯陽之功。
覆盆子:又叫野莓,野果一種,果实酸甜。植株的枝干上长有倒刺。枝为二年生,产果後死亡。性平和。入藥有补,助陽,固精,明目之效。
青箱子:一年生草本青葙的成熟種子。具有祛風熱、清肝火、退翳之功效。
金銀花:又名忍冬。金銀花自古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
補骨脂:豆科植物補骨脂的果實,味辛、苦,性温。具有温腎助陽,納氣止瀉之功。
自然銅:礦物,又稱方塊銅。為常用活血化瘀止痛之用。
葫蘆巴: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苦豆、香草。性溫,味苦。有補腎陽,祛寒濕之效。
五倍子:五倍子蚜寄生於樹上的蟲癭。秋季採摘,置沸水中殺死蚜蟲,取出,乾燥。味酸、澀,性寒。入藥有斂肺,止汗,澀腸,固精,止血,解毒之功
谷精草:一年生草本,全草入藥,有疏散風熱,明目退翳之功。
天仙子:俗稱水公子,又名莨菪,兩年生草本,有特殊臭味。藥用其乾燥成熟的種子。苦、辛,性溫,有大毒。主治解痙止痛,安神定痛。
紫花地丁:多年生草本,開紫色小花,花旁伴有針狀小果,成熟後會急速開裂,將種子彈出。種子味苦、辛,性寒、無毒。入藥,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
地膚子:即埽帚菜子(見前“菜屬”)味甘苦,性寒。入藥利小便,清濕熱
蔓荊子:別名蔓荊實、荊子,生於海邊沙灘上。藥用其成熟果實,味辛、苦,性微寒。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
天麻:多年生草本藥用其乾燥塊莖,是一味常用而名貴的中藥,多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等症。
茯苓:俗稱雲苓、松苓,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成塊,大如拳,皮黑皴,肉白幑赤。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別名茯神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崑崳山產特佳。
紫葠:葠shēn,又寫作“蓡”,即“蔘”。下同。,又名石見穿、石打穿,一年生草本的全草。性平,味苦、辛。有清熱解毒,活血理氣止痛之功。
藿香:多年生草本, 茎直立,花萼倒圓錐形。全草入药,有止呕吐,治霍乱腹痛,驱逐肠胃充气,清暑等效。
白微:又寫作“白薇”。又名葞、春草。多年生草本,體內具白色乳汁。根莖短,簇生多數細長的條狀根。藥用其根及根莖味苦、鹹,性寒。有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之功能。
青蒿: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多分枝,表面黃綠色,氣香特異。全草入藥,味苦微辛,寒。清熱,解暑,除蒸之功
黃精:即筆管,又名老虎薑、雞頭參。以根莖入藥。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功。
蒼术:多年生直立草本,氣香特異根如薑,呈結節狀蒼黑色,肉白。味微甘、辛苦,溫。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之功
蒼耳:登州地面俗稱老蒼。果實呈紡錘形,表面具鉤刺和密生細毛,味辛苦,性溫,有小毒。入藥有散風除濕,通竅止痛之功。
麻黃:常綠小灌木,莖細長,叢生,葉子對生,雌雄異株,種子圓形,莖為提制麻黃互的原料。味苦,性溫,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止咳逆上。本州黄山
柴胡:又叫山竹子,多年生宿根草本。葉子條形,花小色黃,果實橢圓形。味苦,性微寒。有解熱、截功效。
麥冬:又叫麥門冬。多年生草本,葉條形,叢生,初夏開紫色小花。塊根呈紡錘形,入藥為滋養強壯劑,又有鎮咳、祛痰、利尿等作用。
遠志:即線茶根。多年生草本,莖細,葉互生,線形,。根入藥,有安神、化痰之功。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遠志》云:“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稱。”
防風:多年生草本,羽狀復葉,葉片狹長,開白色小花。根莖入藥,有鎮痛、祛痰之功。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防風》曰:“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風隱語也。”
  丹葠:俗稱雜雜花。葠shēn,同“蔘”,下同。多年生草本。中醫以根入藥,有鎮痛、調經等功。神農本草經卷一云:“丹蔘,味苦,幑寒,主心腹邪氣。”
沙葠:即沙蔘。根似人參,產沙地,登州海岸皆宜。劉向《别录》稱“文希”。多年生草本,主根圓柱形細長,莖下部埋沙内,上部露于地面。以根入藥,有清熱養陰,潤肺止咳之功本州萊陽所產最為有名。
苦葠:即山槐根。以苦蔘的根莖入藥,有熱燥濕,殺蟲,利尿之功。多生於汝南山谷,本州所產亦佳。
元葠:“元蔘”本稱“玄蔘”,因“玄”字多為帝王名諱,故避之。多年生草本根長圓柱形或紡錘形。藥用玄參的根,味苦鹹性微寒無毒。主腹中寒熱積聚及補腎氣,令人明目。
桔梗:俗稱王官頭,多年生草本。葉子卵形,花暗藍或暗紫色。根可入藥,有宣氣、祛痰、排膿之功。《戰國策·齊策三》:“今求柴胡、桔梗於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
連翹:又名旱連子、空翹等,為落葉灌木。藥用其果實,味苦涼,性微寒。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效。有“瘡家聖藥”之稱。
豨苓xīlínɡ:即豬苓。韓愈《進學解》:“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祝充注:“楚人呼豬為豨。豨苓乃豬苓也。”寄生于山林中的柞树、橡树等多孔菌科真菌,菌盖肉质,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味甘淡平,有利水渗湿之功。
豨簽:一年生草本,中醫以全草入藥。性味苦寒,有祛风、除湿、強筋骨之功,清孫枝蔚《送吳仁趾之秦郵》詩:“淮海詩名大,豨簽酒味醇。”
牽牛:牽牛名字來源,宋孫奕在其《履齋示兒編·雜記二·因物得名》中說:“人牽牛來易藥,而名其藥曰牽牛。”《本草綱目》集解引陶弘景曰:“牽牛作滕生花,狀如扁豆,黃色。”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纏繞植物。種子入藥,味苦,性寒,適用於腹水、腹脹便秘、蛔蟲病等。
黃芩:又名山茶根。以根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涼血安胎,解毒之功效。
細辛:又名少辛、小辛。多年生草本,有細長芳香的根狀莖。以根及根莖入藥,味辛,性溫,溫經散寒、化飲、祛風止痛之功能。
三棱:登州地民俗稱三棱草,生於池沼或水溝等處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下生粗而短的塊莖。取塊莖入藥,味苦辛,性平。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功。
升麻: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升麻的根莖味辛、微甘,性微寒。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之功
款冬花:多年生草本,嚴冬開花,葉似葵而大,花黃色,可入藥。《西京雜記》卷五:“葶藶死於盛夏,欵冬華於嚴寒。”款,亦作“欵”、“歀”。其花味辛,性温,有潤肺下氣,化痰止嗽之功。
薄荷:多年生草本,莖有四棱,葉子對生,花呈紅、白或淡紫色,莖與葉有清涼香氣。薄荷可全草入藥。性辛涼是發汗解熱藥,治流行性感冒、頭疼、目赤、身熱、咽喉、牙床腫痛等症。
荊芥:又名假蘇、薑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入藥用其乾燥莖葉和花穗,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為發汗,解熱藥。能鎮痰、怯風、涼血。
半夏:即老烏芋頭。半夏有水生和陸生兩種,全株有毒。藥用其塊莖,味辛,性溫,有毒。其功能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嘔吐,咳喘等症。
紫蘇:一年生草本紫蘇屬下唯一種。以莖、葉及子實入藥,味辛,性溫,有發汗解表,理氣寬中。主治感冒發熱,頭痛,胸悶,咳嗽,魚蟹中毒等。
括蔞:又寫作“括樓”,葫蘆科植物。夏開花秋結黃色果實。入藥,有鎮咳祛痰之功。《詩·豳風·東山》:“果臝之實,亦施於宇。”毛傳:“果臝,括樓也。”
菑:一年生草本,又名萹竹,葉狹長似竹,初夏於節間開淡紅或白色小花,入秋結子。嫩葉可入藥。味苦、性平,主治浸淫疥瘙、疽痔,殺三蟲,療女子陰蝕。登州所產最為有名。
蒺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匍匐,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種子長卵圓形稍扁,有油性。味辛苦,性微溫,有小毒。有平肝解鬱,活血祛風,明目,止癢之功。
漏蘆:俗
名和尚頭,多年生草本。
直立,不分枝,簇生葉子互生,有長柄,背面有毛,花淡紫色,根茎粗厚多肉,味微咸,性寒,有小毒。有清解毒,消,下乳,舒筋通脉之功。 
澤瀉:多年沼生草本,葉橢圓形,開白色小花,其根狀莖較短,基生。塊莖可入藥,有利尿滲濕之功。
澤蘭:又名地瓜兒苗。多年沼澤水生草本,葉對生,地下莖橫走,先端常膨大成紡錘狀肉質塊莖,常呈紫紅色。味苦辛,性溫,入藥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腫。
枸杞:落葉小灌木,葉子披針形,花淡紫色,漿果卵圓開形,紅色,果實入藥。又稱枸檵、天精、地骨等。左傳昭公十二年:“我有圃,生之杞乎?”杜預注:“杞,世所謂枸杞也。”中醫用枸杞果入藥,治肝腎陰虧,益精明目。
茵陳:俗稱朴蒲蒿,多年生草本,葉子羽狀分裂,密生白毛,花綠黃色,全草有香氣可以入藥,有發汗、解熱、利尿作用。
商陸: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分枝,葉互生,根粗壯,肉質,圓錐形,外皮淡黃色。中醫用根,有祛痰、鎮咳、平喘、抗毒之效。
藁本:多年生草本,葉呈羽狀,夏開白花,果實有銳棱。根紫色,气浓香,味辛、苦、微麻,可入藥。主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
射干:俗稱後老婆扇,多年生草本。葉劍形排成兩行,夏季開花,花被橘紅色且有深紅斑點。根可入藥,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活血化瘀的功能。《廣雅·釋草》:“鳶尾、烏萐,射干也。”
大戟: 即山掃帚根,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分枝,被白色短柔毛,單葉互生,幾無柄。全株含有白色乳汁。根細長,圓錐狀;味苦,性寒,有毒。主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
蒔蘿:多年生草本,羽狀復葉,花小,色黃,葉片、莖、果實具有温和的辛香味。果實橢圓,可調味,可入藥。治療頭痛、健胃整腸、消除口臭之功。
獨活:莖、葉皆有毛,羽狀復葉,花五瓣白色。根可入藥。味辛苦,性微温。有鎮痛、發汗、利尿之效。古時羌族地區所產為佳,故又稱“羌活”
前胡:多年生草本,莖圓柱形,下部無毛,上部分枝多有短毛,小傘形花序,花瓣卵形。果實卵圓形,背部扁壓。根圓錐形,末端細瘦,氣芳香,味微苦辛。有散風清熱,降氣化痰之效。

芫花:又寫作“芫華”,俗名芫條花。落葉灌木,葉小橢圓形,花小色紫。花與根皆可入藥,味辛,性温,有小毒。花有瀉水逐飲,解毒殺蟲之效;根皮有消腫解毒,活血止痛之功。
知母:多年生草本。葉基生,叢出;根狀莖橫生於地面,其上有許多黃褐色纖維,下生眾多粗而長的鬚根。中醫用知母乾燥的根莖皮肉,味苦、甘,性寒,有清熱瀉火,生津潤燥之功。
牛膝:多年生草本,因其莖有節,突出如牛膝,故名。根可入藥,味苦、酸,性平有利尿通經之功。
香鼠:又叫香鼬,因分泌液有香氣而得名。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獸》雲:“香鼠至小,僅如指擘大。穴於柱中。行地上疾如激箭。”香鼠為中藥:冬季捕捉,捕殺後,剝皮,剖腹,剔除骨骼,取肉烘乾。味甘,性溫,有解毒之功。
蒲黃:沼澤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有眾多鬚根。中醫藥用蒲棒上部的黃色雄花花粉。其味甘,性平,有止血,化瘀,通淋等功效。
朴硝:即礦物芒硝,是硫酸鹽類礦物芒硝經加工精製而成的結晶體。味鹹、苦,性寒。有瀉熱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之功。
鴉牙:落葉灌木,羽狀復葉,花小,白色幑綠或暗紫色,卵形果,以果實入藥,對阿米巴痢疾、虐疾有效。
黃柏:以黃柏樹的樹皮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功。
青黛:也稱靛花。馬藍、木藍、蓼藍、菘藍等莖、葉經加工製成的粉末狀物,性寒、味鹹,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功能。
白芷:多年生草本,根粗大,直生莖粗大,近於圓柱形,中空,通常呈紫紅色。以根入藥,味辛,微苦性溫,有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之功
地榆:多年生草本藥用植物,根粗壮,多呈纺锤形。以根入藥,性幑寒,有涼血、止血的功能。《神農本草經》曰:“地榆苦寒,主消酒,生冤句。”
夏枯草: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淡紫色,有細毛。葉卵形,輪傘形花序頂生,呈穗狀。夏季採取半乾燥果穗入藥,味苦辛,性寒。有清火明目,降血壓,散結消腫之效。
草烏:多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無毛。莖中部葉有稍長柄或短柄;葉片紙質或近革質,五角形。塊根有毒,味辛,性熱,入藥能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貫眾:蕨類一種,生山陰近水處。一根數莖,莖大如筯,涎滑;其葉對生,青黃色,面深背淺;其根曲而有尖嘴,黑須叢簇。根莖味辛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殺蟲之功。
枳椇:亦寫作“枳”、“枳棋”,落葉喬木。葉廣卵形,邊緣有鋸齒,夏季開綠白色小花,果實味甜,可食,又稱拐棗等中藥稱其果實為枳棋子。具有醒酒安神、通利二便、祛風通絡止痙、止渴除煩,降血壓之效枳椇果梗、果實、種子、葉及根等均可入藥。
馬勃:馬勃,俗稱“牛屎菇”或“馬蹄包”,古稱“馬屁浡”,屬擔子菌類馬勃科。嫩時色白,圓球形如蘑菇,但較大,鮮美可食,嫩如豆腐。老則褐色而虛軟,彈之有粉塵飛出,內部如海綿。味:辛,性平,無毒。用於外傷出血、癰疽瘡癤、凍瘡等。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十·馬勃》:“臁瘡不斂,蔥鹽湯洗凈拭乾,以馬屁浡末傅之,即愈。”
石鐘乳:即鐘乳石,指在碳酸鹽岩地區溶洞內漫長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碳酸鈣沉澱物的總稱。味甘,性溫,有小毒。有溫肺,助陽,平喘,制酸,通乳之功。
桑螵蛸:螳螂科動物綴在桑枝上的卵鞘。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螳螂:“桑螵蛸生桑葉枝上,螳蜋子也。”可作中藥,主治遺精,早泄、遺尿等症。
昆布:多年生大型海帶屬褐藻,又名綸布,可供食用、藥用。味鹹,性寒,主治軟堅散結,消痰,利水。
海藻:海藻是指生長在潮間帶及亞潮間帶肉眼可見的大型藻類,通常包括綠藻、褐藻及紅藻三大類。《初學記》沉懷遠曰:“海藻,一名海苔,或曰海羅,生研石上。”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八·海藻》:“海藻近海諸地採取。亦作海菜,乃立名目,貨之四方。”海藻味鹹、性寒,具有清熱、軟堅散結的功效。

花草屬
牡丹  芍藥  蠟梅  紫荊  迎春  探春  玉蘭    淩霄  月季  丁香  薔薇  絳桃  碧桃  紫薇  玫瑰  木槿  栀子  木筆  耐冬  小桃紅  映山紅  夾竹桃  繡毬  (艸縻)  (艸縻)  木香  棣棠  夜合  藤花   金雀  玉馬鞭  蘐草  秋海棠  鳳仙  荷花  玉簪  紫玉簪  翦秋羅  翦絨羅  山丹  老少年  臙脂   雞冠  八寶  金盞  枯亭  珍珠  芭蕉  美人蕉  鐵線蓮  子午蓮  串地蓮  倒垂蓮  旱荷花  石竹  淡竹  穿心梅  女蘿  粉團花  扶手香  蜻蜓花  八仙花  江西菊  遼東菊  僧鞋菊  無時菊  虞美人  草桂  蝴蝶蘭  馬蘭  夜落金錢  纓絡垂珠  荷包牡丹  香鑪牡丹  蜀葵  秋葵  錦葵  寄生  草茉莉  萬年松  書帶草  虎耳草  薜荔      苜蓿    茜草  油綠子  紅花  紫草            蘆荻    

牡丹:古無牡丹之名,統稱芍藥,後以木芍藥稱牡丹。牡丹盛稱當在唐後,其時洛陽為冠,群花中牡丹為花王,芍藥為花相。牡丹裁時根下著白斂末,避蟲穴,中點硫黃殺蠹以烏賊骨針其樹必枯,養花者不可不知。 
芍藥多年生草本,五月開花,花大而美《尔雅翼》說:“制食之毒,莫良於芍,故得藥名。”《詩•鄭風·溱洧》曰:“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後因以“芍藥”表男女愛慕之情
紫荊:落葉木,一名紫珠,深紫可愛。梁吳均續齊諧記·紫荊樹載:田真兄弟三人析產,議破堂前紫荊樹為三,荊忽枯死。真謂諸弟:“樹本同株,聞將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樹也。”因悲不自勝,兄弟相感,不復分產,樹亦復榮。後以紫荊喻兄弟之情。
探春:半常綠灌木,紅、白二種,先春而華。植盆中,室內藏之,臘月即開。《欽定日下舊聞考》:“京師臘月即賣牡丹、梅花、緋桃、探春諸花。”
淩霄:落葉藤本,性喜陽、溫暖濕潤的環境,稍耐蔭,耐鹽鹼。兩小葉間有淡黃色柔毛。花橙紅色,花萼鐘形,蒴果長如豆莢。有觀賞與藥用價值。
丁香:常綠喬木,又名“雞知香”、“丁子香”。葉長橢圓形,花淡紅色,果實長球形,花供藥用,種子做芳香油。因其芳香,文學作品多喻指女人舌頭,如南唐李煜一斛珠詞:“向人幑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丁香笑吐舌尖兒送。”
絳桃:薔薇科落葉觀花小喬木。紅絳桃枝條絳紅色,花為深紅色,多層重瓣,色彩豔麗秀氣。紅絳桃性喜陽光,耐旱,耐寒。盆栽紅絳桃既可觀花,也可觀果。

碧桃:桃樹一種,又名千桃花,花重瓣,不結實,供觀賞與藥用。唐郎士元《聽鄰家吹笙》詩:“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明顧起元《客座贅語·花木》云:“碧桃有深紅者、粉紅者、白者,而粉紅之嬌艷尤為夐絕。”
紫薇:落葉小喬木。樹皮特別滑澤,摸之,枝葉皆動搖,花開如穗狀,紅或白,開謝接續,四月至九月,故有百日紅、怕癢花之名。明何景明查城十五夜對月:“去年當此夜,坐對紫薇間。”
玫瑰:落葉灌木,似薔薇,枝密有刺,花為紫紅或白色,香氣襲人。詩文中多有涉及。如唐溫庭筠《握柘詞》:“楊柳縈橋綠,玫瑰拂地紅。”
木槿:又寫作“木堇”,落葉小灌木或喬木。葉卵形,互生;夏秋開花,花鍾形,單生,有白、紅、紫等色,朝開暮落。唐韓翃《送李明府赴連州》詩:“春服橦花細,初筵木槿芳。”
栀子: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對生,有光澤;春夏開白花,香氣濃烈,可供觀賞。杜甫《栀子》詩:“栀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唐唐彥謙《離鸞》詩:“庭前佳樹名栀子,試結同心寄謝娘。”
木筆:即辛夷。葉似柿而狹長,其花未開時苞有毛,尖長如筆,因以名之。唐白居易《營閒事》詩:“暖變牆衣色,晴催木筆花。”宋陸游《幽居初夏》詩:“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
耐冬:絡石的別名。常綠攀援木質藤本,夏季開花,花白色有香氣。《本草綱目》云:“以其包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依《漢語大詞典》說)
小桃紅:因其枝短花密,滿枝綴花,故又名鸞枝。《廣群芳譜·花譜三二·鸞枝》:“鸞枝花,木本。枝幹俱似桃,葉有刻缺似棣棠。三月附枝開花,或著樹身最繁茂,瓣多而圓,似郁李而大,深紅色。”
映山紅:杜鵑花的一種。莖葉皆有毛,夏日開紅紫花,花冠漏斗狀,邊緣五裂很深。《古今詩話》曰:“映山紅生於山坡欹側之地,高不過五七尺,花繁而紅,輝映山林。開時,杜鵑始啼,又名杜鵑花。”
夾竹桃:一名柳葉桃,以葉似柳也。常綠大灌木。花桃紅色或白色,葉對生或三枚輪生,狹長似竹,故名夾竹桃。葉、花、樹皮均有毒。
繡毬:又名粉團、八仙花。落葉灌木,葉青色,夏季開花,成五瓣,簇聚呈球形,色白或淡紅,煞是美麗。唐元稹《六年春遣懷》詩:“童稚癡狂撩亂走,繡毬花仗滿堂前。”
刺 (艸縻):未知所指。
荼藦:未知所指。
木香:或即木香菊。蔓莖常攀附他物,多葉,晚春開小白花攢簇成片,香襲人。
棣棠:落叶灌木,叶片卵形至卵状橢圓形,叶互生,边缘有重锯齿。暮春開花,金黃色。《詩·小雅》有《棣棠》篇,傳為召公宴兄弟時所作,因以“棣棠”喻兄弟。
夜合:落葉灌木,葉橢圓形至長圓形,先端尾狀漸尖。花頂生,色白,極香。唐詩:“捲簾相待無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藤花:大型落葉木質藤本,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四五月花開,花大,花冠紫色或深紫色,稍有香味,很具觀賞性。齊謝朓《敬亭山》詩:“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
金雀:又名黃刺條,落葉灌木。高數尺,叢生,枝條細長垂軟;托葉常為三叉,有柔刺;花生葉腋,四五月開花,瓣端稍尖,旁分兩瓣,勢如飛雀,色金黃,故名金雀花
玉馬鞭:多年生草本,莖四方形,棱和節上被短硬毛。單葉對生,卵形至長卵形花藍紫色,無柄,排成細長、頂生或腋生的穗狀花序;花柱短,果包藏於萼內,成熟時裂開成4個小堅果
蘐草xuāncǎo:“蘐”同“萱”。萱草俗稱金針菜、黃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根肥大,葉叢生,狹長,背面有棱脊。夏月莖梢著以數花,花六片,呈紅黃色,此花及嫩芽皆可食。古人以為此草可令人忘憂,故名“忘憂草”。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對萱草兮憂不忘,彈鳴琴兮情何傷。”
秋海棠:為多年生常綠草本花木。秋海棠屬植物的通稱,著名的觀賞花卉,品種花色極多,然皆豔麗、多姿,葉色妖嫩柔媚、蒼翠欲滴。登州地面所產勝名。
鳳仙:一名金鳳,俗名夾指桃一年生草本。葉子披針形,夏季開花,花色不一。紅色花瓣可染指甲,俗稱指甲花。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上·金鳳染指》:“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淨指甲,然後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纏定過夜。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
荷花:一名芙蕖,花曰菡萏,實曰蓮,地下莖曰藕。後多以點概全,如稱荷花為蓮花、藕花等。
玉簪:多年生草本觀賞植物,一名白鶴仙。性強健,耐寒冷,性喜陰濕。葉叢生,卵形或心形。花莖從葉叢中抽出,總狀花序。秋季開花,芳香。未開時如簪頭,色白如玉,故名。宋陸《園中觀草木有感》詩:“木筆枝已空,玉簪殊未花。”
翦秋羅:又名剪秋紗、漢宮秋,多年生觀賞草本,石竹科。莖被細毛,葉對生,呈長卵形。夏秋兩季開花呈深紅或稀白色。翦絨羅是其一種。
山丹:百合的一種,多年生草本。地下鱗莖卵形,白色;葉被針形,花紅或紫色,供觀賞。蘇軾《次韻子由所居六詠》之一:“堂前種山丹,錯落瑪瑙盤。”
老少年:一年生莧類草本。莖直立,葉對生,有綠色、紅色、暗紫色。花期五至七月,花黃綠色花序在下部者呈球形,上部呈稍斷續的穗狀雌雄同株,種極小明唐伯虎《老少年》曰:“人為多愁少年老,花為無愁老少年。年老少年多不管,且將詩酒醉花前。”    臙脂:即紫茉莉。夏季開花,花有紫、紅、白、黃等色,供觀賞。《草花譜》云:“紫茉莉,草本,春間下子,早開午收。一名臙脂花,可以點唇。子有白粉,可傅面。”雞冠:一年生草本莖直立粗壯,葉互生肉穗狀花序頂生,呈扇形、腎形自然花期夏、秋至霜降。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雞冠》云: “雞冠,處處有之。三月生苗……六七月梢間開花,有紅、白、黃三色。其穗扁卷而平者,儼如雄雞之冠。”八寶:又名景天,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長橢圓形,白綠色,花白色帶紅,供觀賞。李時珍《本草綱目》有“景天”專章。金盞:多年生草本。葉互生,披針形,頭狀花序,花冠乳黃或橘紅色。既可觀賞,又可全草入藥。枯亭:未知所指。珍珠:即珍珠花,多年生落葉灌木,主根發達,小枝紅褐色,樹高二米以上,葉對生,花兩性,頂生圓錐花序花白色或粉紅色。芭蕉:多年生草本,葉長而寬大,花白色,果實似香蕉,但不能食用。唐韋應物《閑居寄諸弟》詩:“盡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美人蕉:多年生直立草本。植株無毛,有粗壯的根狀莖,葉互生,寬大,長橢圓披針形。夏、秋兩季開花總狀花序自莖頂抽出,花瓣直伸,花色白、紅、黃、雜盡有,品種眾多。鐵線蓮:多年生草本或木質藤本。蔓莖棕色瘦長,富韌性;葉對生,有柄;花單生或為圓錐花序,不同品種其形各異;花色有藍色、紫色、粉紅色、玫紅色、紫紅色、白色等,花期在六至九月。子午蓮:即睡蓮多年水生花卉。倒垂蓮:即卷丹,多年生草本。葉披針形,花下垂,紅色,上有紫黑色斑點,向外反卷,故名。既可觀賞,又可食用。旱荷花:又名旱金蓮、金蓮花,為多年生肉質草本花卉。葉互生,長柄,圓形或近腎形,形似荷葉,但是較小。花色有紫紅、橘紅、乳黃等,在適宜的環境裏全年均可開花。花期特長,香氣撲鼻,顏色豔麗,極具觀賞性。石竹:多年生草本,因其莖具節,膨大似故名。李白《宮中行樂詞》之一:“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淡竹:中型景觀竹,主幹高6米以上採用移植母竹造林,耐寒耐旱。穿心梅:又名雀梅、郁李。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唐棣之華》曰:“康棣,奧李也。一名雀梅,亦曰車下李,所在山中皆有,其花或白或赤,六月成實,大如李子,可食。”女蘿:多附生在松樹上,成絲狀下垂。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于松柏。”粉團花:指白桃花。元周文質《小桃紅·詠桃》曲:“任君各自簪紅紫,諸公肯許,老夫頭上,插朵粉團兒。”扶手香:未知所指。蜻蜓花:金銀花,又名忍冬。八仙花:見前“繡毬”,《府志》撰者重複了。虞美人: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初夏開花,莖細長,葉羽狀分裂,花單生,花瓣略呈圓形,色艷有紫色、洋紅、粉紅等,蒴果球形,供觀賞。草桂:也就是紫羅蘭,十字花科,二年或多年生草本。全株披灰白色短密星狀毛,葉互生,春季花開,頂生總狀花序,花紫、紅、黃或白,有香氣;果為長角。蝴蝶蘭:是單莖性附生蘭,莖短,葉大,花莖一至數枚,拱形,花大,因花形似蝶得名。其花姿優美,顏色華麗,極具觀賞性。馬蘭:多年生草本。初春茎匍伏,夏季茎直立;单叶互生近无柄,叶片倒卵、披针形。秋末开花,头状花序。总苞半球形,边花舌状,紫色;内花管状,黄色。夜落金錢:又名子午花,一年生草本。莖直立,分枝少。單葉互生,花腋生,有梗,花朵中午開放,翌日晨前花瓣與雄蕊脫落,狀如金錢落地,故得名。《廣群芳譜·花譜二六·金錢》:“金錢花,一名子午花。”《花史》:“午開子落,故名子午花。”纓絡垂珠:疑為“纓絡松”。松又名“纓絡”,垂珠,指松仔。此為盆景。荷包牡丹:多年生有毒草本。具肉質根狀莖,葉對生,莖弓形下垂,懸掛著玫瑰紅色或白色的心形小花。花下垂向一邊,鮮桃紅色,也有白花變種;花基部囊狀,形似荷包。香鑪牡丹:牡丹分類極多,此為單花重疊一類。蜀葵:多年生草本。《爾雅》菺盾,戎葵也,郭璞注雲:葉似葵花,如木槿花戎蜀其所自來因以名,有五色,小者名錦葵。秋葵:又名蜀菊。花有紅、紫、黃、白等色,供觀賞。晉傅玄《蜀葵賦》:“蜀葵,其苗如瓜瓠,嘗種之,一名引苗而生華,經二年春乃發。”寄生:又名蔦niǎo蘿。一年生觀賞草本。莖細長,卷絡他物而上升。夏季開花,色有紅、白。清戴名世《游爛柯山記》:“寺門古樟四株中二株尤奇,蔦蘿蔓引,苔蘇斑剝。”即此。《詩·小雅·頍弁》:“蔦與女蘿,施于松柏。”毛傳:“蔦,寄生也。”朱熹《集注》:“此燕兄弟親戚之詩……以比兄弟纏綿依附之意。”草茉莉: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近一米。主根肥塊狀,莖多分枝,節部膨大。葉片光滑對生、卵形。花漏斗形,芳香,數朵集生枝端;花色紫紅、粉、白、黃等。萬年松:多年生常綠草本地生蕨類植物。莖稍粗壯,基部分枝叢生。葉緊密排列於莖上,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深綠色。孢子囊腎形,淡黃色;成熟後橫裂,散出黃色粉末狀孢子
書帶草:又名沿階草,多年生常綠草本葉叢生於基部,長尺許。書帶草的傳說很多一說一窮書生沒錢置書,以草葉為紙,抄錄詩書經史,結之為書,勤讀不輟,將書名為草帶書,將草名為書帶草李白《題江夏修靜寺》:“書帶留青草,琴堂冪素塵。”唐皎然《哭吳縣房聳明府》:“書帶變芳草,履痕移綠錢。”即詠此草。
虎耳草:《本草纲目》:虎耳,生陰濕處,人亦栽于石山上。莖高五、六寸,有細毛。一莖一葉,如荷葉蓋狀,人呼為石荷葉,葉大如錢,狀似初生小葵葉及虎之耳形。夏開小花,淡紅色。
薜荔:又稱木蓮。常綠藤本,蔓生,葉橢圓形,花極小,隱於花托內。《楚辭·離騷》:“擥禾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蘂。”王逸注:“薜荔,香草也,緣木而生蘂實也。”
蔣:多年生草本植物淺水,嫩莖稱茭白。果實稱菰米。韓非子十過:“縵帛為茵,蔣席頗綠。”杜甫夔州歌之五:“背飛鶴子遺瓊蕊,相趁鳧雛入蔣芽。”
suō:莎草。“莎”通“蓑”,亦即編蓑衣的“青蓑”。多年生草本,多生于潮濕沙地,莖直立,三棱形,葉細長,深 綠色,質硬有光澤。夏季開穗狀赤禢色小花。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浮舟弄水簫鼓鳴,幑波龍鱗莎草綠。”
苜蓿mùxu:苜蓿為多年生草本。主根長,多分枝,莖通常直立,頂端圓,中肋稍凸出。張騫使西域時從大宛傳入。又稱懷風草、連枝草等。《史記·大宛列傳》:“大宛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天子始種苜蓿。”
藍:藍有多種,如蓼藍、松藍、木藍、馬藍等等,未知《府志》撰者所指。如《詩·小雅·采綠》:“終朝采藍,不盈一擔。”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則非同種。
茜草:茜草,多年生草本,根黃赤色。莖方形,有倒刺。葉子輪生,心臟或長卵形。秋季開黃色小花,果實球形。《史記·貨殖列傳》:“千畝巵茜,千畦薑韭。”司馬貞索隱:“茜音倩,一名紅藍花,染繒赤黃也。”
油綠子:一種能染成綠的花卉。具體不知所指。
紅花:即紅藍花,又名草藍花。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極具觀賞性醫藥價值。
紫草:又名山紫草、紫丹等。紫草種類繁多,其中黃花軟紫草觀賞性強。
葛:多年生草本,莖蔓生,可編器具、制繩。紫紅色花根含澱粉,可食用,可入藥。《詩·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即此。
蓼: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披針形,花小,白色或淺紅色,果實卵形、扁平,生長在水邊或水中。有水蓼、紅蓼、刺蓼等,莖葉味辛辣,可用以調味、全草入藥。《詩·周頌·良》:“以薅荼蓼。”毛傳:“蓼,水草也。”
萍:即浮萍。又稱萍藻。《淮南子·墜形訓》:“蔈生萍藻,萍藻生浮草。”曹丕《于玄武陂作》詩:“萍藻泛濫浮,澹澹隨風傾。”
藻:指藻類及含葉綠素和其他輔助色素的低等植物。《詩·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即是。
蒲:蒲的種類很多,如香蒲、蒲柳、菖蒲等。
蘆荻:又名蘆竹多年水宿根草本,形如蘆葦水邊觀景植物。唐杜荀鶴《溪岸秋思》:“秋風忽起溪灘白,零落岸邊蘆花白。”
艾:又名冰台、艾蒿,多年生草本,莖葉可入藥,葉片晒乾可制艾絨,醫者灼以治病,謂之灸。《詩·王風·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shān:即苫草,舊時,登州地面地普遍種植的草類,可用以苫屋。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5: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羽毛屬
雉  鳧  鷗  雞  鵝  鴨  鳩  雀  鴉  慈烏  鵲  鷂  鷹  鵰  鶉  鴻  燕   啄木  鴛鴦  鷺鷥  鶺鴒  鵓鴿  布穀  杜鵑 崐崳山中有之  竄草雞  青健  麻骨油  禿鶖  蠟嘴  淘河  阿監鳥    青呼  老鶬  翡翠  魚鷹  水雞  山雞  黃鸝  鴳  馬  臝  牛  羊  犬  豕  驢  狼  兔  貛  貓  狐  貍  鼠  鼠狼  猬
雉zhì:通稱野雞。雄者羽色美麗,尾長,雌者尾短,善走不能飛。肉味鮮美。韓愈送區弘南歸:“蜃沈海底氣昇霏,彩雉野伏朝扇翬。”
鳧:野鴨,如家鴨而略小,美味。《詩•鄭風•女曰雞鳴》:“將翱將翔,弋鳧與鴈。”朱熹集傳:“鳧,水鳥,如鴨,青色,背上有文。”
鷗:水鳥名。頭大,嘴扁平,趾間有蹼,翼長而尖,羽毛多,灰白色,生活與海邊,以魚類為食。
鳩:古為鳩鴿類鳥,為同類短雉鳩、祝鳩、斑鳩及非同類如鳲鳩的總稱。
雀:麻雀。《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
鴉:烏鴉。有烏鴉、禿鼻烏鴉、寒鴉等。莊子齊物論:“鴟鴉耆鼠。”成玄英疏:“鴟鳶鵶鳥便嗜腐鼠。”
慈烏:烏鴉中之一種。傳此鳥能反哺其母,故名慈。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
鵲:喜鵲,登州地面方言稱“鴉秋”。 《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鷂:猛禽鷂鷹,似鷹而小。背白帶赤,善捕小鳥。說文:“鷂,鷙鳥也。”
鷹:猛禽一種。上嘴呈鈎形,頸短,脚有長毛,足趾有利爪。白居易《放鷹》詩:“鷹翅疾如風,鷹爪利如錐。”
鵰:猛禽。《淮南子•原道訓》:“鷹鵰搏鷙,昆蟲蟄藏。”
鴻:大雁。《易•漸》:“鴻漸于乾。”李鼎祚注:“鴻,大雁也。”
鷺鷥:鷺之一種,因其頭、胸、肩、背部皆生長毛如絲,故稱。唐李紳《姑蘇台雜句》:“江浦迴看鷗鳥沒,碧峰斜見鷺鷥飛。”
鶺鴒:鶺鴒身體小,頭頂黑,前額純白,嘴細長,尾與翅也長,體黑肚白,吃昆蟲與小魚。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以鶺鴒喻兄弟親情。
布穀:因其鳴聲似“布榖”,而其恰在播種時節,故名“勸耕鳥”。杜甫《洗兵行》:“田家望望惜雨乾,布榖處處催春種。”
杜鵑:又名杜宇、子規,傳為蜀王杜宇之魂所化。春末夏初,晝夜啼鳴,其聲哀切。鮑照《擬行路難》之六:“中有一鳥名杜鵑,言是古時蜀帝魂。其聲哀苦鳴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此鳥崑崳山中有之。
竄草雞:即班鶇。成鳥在半尺以上,頭、頸、頜部有斑駁雜色。多在登州南部屬地。
青健:未知所指。
禿鶖:也寫作“禿秋”。水鳥名,頭項無毛;狀如鶴而大,色蒼灰,好啖蛇,性貪惡。《詩•小雅•白華》:“有鶖在梁。”毛傳:“鶖,禿鶖也。”鄭玄箋:“鶖之性貪惡。”
蠟嘴:又寫作“蠟觜”。似雀而大,嘴如黃蠟。
淘河:《爾雅•釋鳥》:“鵜,鴮鸅”晉郭璞 注:“今之鵜鶘也。好羣飛,沉水食魚,故名洿澤,俗呼之為淘河。”唐杜甫《赤霄行》:“江中淘河嚇飛燕,銜泥却落羞華屋。”
阿監鳥 :未知所指。
青呼:未知所指。
老鶬:即鶬鴰。《楚辭•招魂》:“鵠酸臇鳧,煎鴻鶬些。”洪興祖補注:“鶬,麋鴰也。”
翡翠:嘴長而直,生活在水邊,以魚蝦為食,羽毛有藍、綠、赤、棕等色。《楚辭•招魂》:“翡翠珠披,爛齊光些。”王逸注:“雄曰翡,雌曰翠。”
魚鷹:鶚與鸕鶿的通稱。《本草綱目•禽四•鶚》:“王雎,魚鷹也。尾上白者曰鷢。”
水雞:《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煩鶩庸渠。”唐顏師古注:“庸渠,即今之水雞也。”
山雞:同“雉”。《府志》撰者不當再闢一項。
黃鸝:也叫鶬鶊、黃鶯。身體黃色,自眼部至頭後部黑色,嘴淡紅色。杜甫《絕句》之二:“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即此。
鴳:鶉的一種。國語晉語八:“平公射鴳,不死,使豎襄搏之,失。”韋昭注:“鴳,鳫,小鳥。”
臝:即騾。《漢書•霍去病傳》:“薄莫,單于遂乘六臝,壯騎可數百。”顏師古注:“臝者,驢種馬子。”
豕shǐ:豬、豬。顏師古注《急就篇》:“豕者,彘之總名也。”
貛:貛有狗貛、豬貛兩種。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貛》:“貒,豬貛也;貛,狗貛也:二種相似而略殊。狗貛似小狗而肥,尖喙,短尾深毛,褐色。”
狐:形似狼,面部長耳朵三角形,尾巴長,毛赤黃色,性狡猾,多疑,晝伏夜出,雜食蟲類、小型鳥獸、野果等。詩邶風北風:“莫赤匪狐,莫黑匪烏。”
貍:豹貓,也叫狸貓、狸子、山貓。似貓,圓頭大尾,頭部有黑色條紋,兩眼內緣各有一條白紋。葛洪《抱樸子•廣譬》:“鼠住虎側,則狸犬不敢議。”
鼠狼:即鼬,俗稱黃鼠狼。《廣雅•釋獸》:“鼠狼,鼬。”王念孫《疏證》:“鼬善捕鼠,故有鼠狼之名。”
猬:猬亦寫作“猥”,即刺猬。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三•猬》:“猬之頭觜似鼠,刺毛似豪豬,踡縮則形如芡房及栗房,攢毛外刺,尿之即開。”
 
鱗介屬
鯉  細鱗魚  鯽  鰶  鮕  魚豸  鮇鯬  青魚  魚白犬 俗作鲅  鳣  燕兒魚   偏口魚  梭魚  鮐  鱭  鯔  刀魚  白骨魚   黃骨魚  嘉鲯魚 黑鱗者名海鮒  紅樣子魚  挺拔魚 似河鲀,去肝子及血,洗凈作羹極美,不得法多毒人。小者名沙雞。鏡魚  鮐  魚昔  鯗  八帶魚  鱔  黃花魚  鯊  達頭魚  鰵子魚  鍼梁魚  罐口魚  鰓  鰍  火口魚  重脣魚  柳葉魚  鰖  鰻  烏賊魚  老般魚  牛舌魚  馬韉魚  綠翅魚  紅鞋魚  河鲀  鲖  魼  鰋  鯺  白鰷  白女魚  辮子魚 土魚 俗名黃裏魚,大者名黃金牛。其尾有鍼,螫人立死。獲者先斷其尾,取鍼,釘樹皆槁。  花魚  青載魚  印魚  黃鰿魚  黃口魚  麪條魚  油包魚  烏魚祭  金魚  龜  鼈  蟹  蝦  牡蠣  螺  蛤  蚌  蜆  蜃  蟶  蚶  蛟掌  淡菜  鰒魚  西施舌  江瑤柱
鯉:《詩•陳風•衡門》:“豈其食魚,必河之鯉。”淡水諸魚之長。杜甫觀打魚歌:“眾魚常才盡卻棄,赤鯉騰出如有神。”
細鱗魚:淡冷水肉食魚類,棲于山溪水溫較低、水質清澈的水流中,冬季在水潭中越疼。初春解凍時上溯產卵回游。
鯽:淡水鯽魚。身體側扁,頭部尖,背脊隆起,尾部較窄。陸佃《埤雅》云:“鯽魚,旅行以相即也,故謂之。”鯽喜偎泥,不食雜物,故能補胃。冬月肉厚子多,其味尤美。
鰶jì:暖溫性淺海魚類,登州海域當屬斑鰶,多棲息在水深5-15米的內灣中層,長不過尺,攝食浮游植物,麥黃時始肥,八月尤美。秋後游向水位較深處越冬。
魚末鯬mòlí:海中魚,似鮑。《本草綱目•鱗四•鮑魚》:“又蘇氏所謂海中一種鮑魚,豈顧野王所載海中魚末魚是鮑者耶?”故注者疑魚末鯬即鮑魚。
青魚:即鯖鯷,明屠本畯《閩中海錯疏•鱗下》:“鯖鯷,背青,身長。一名青魚。”《正字通》:“似鯇,青色,即青魚。”《本草圖經》“青魚古作‘鯖’字,所謂五侯之鯖是也。”
魚白犬bà:俗作“鮁”,即鲅魚。在海魚中為上品。醃制亦佳。
鳣zhān:即鱘鰉魚,爾雅郭璞注:“鱣,大魚,似鱏而鼻,口在頷下,體內有邪行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
燕兒魚:又叫燕鰩。有一對長長的翅膀與腹下長鰭,躥出水面可達十余米,最遠可滑翔五十多米。飛魚以微小的浮游生物為食,肉質細嫩,肉味鮮美。
扁口魚:其口、目右偏。偏口非比目魚,未確。比目魚止一目,兩片相合,不能離。若強離之,則不能行,戰戰于水中。兩片互相偎傍,漸近而複合,乃悠然逝,故比目之別名甚多,從無偏口之說。據《爾雅》“雖出東方邑,故未嘗有也。”《尔雅》“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谍。”郭璞注:“状似牛脾”,鳞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
梭魚:即鮻鱼。海鱼,体纺锤形,细长,头短而宽,有大鳞。梭鱼品種不同,眼睛周围的颜色也有白、紅、黃等不同。梭鱼喜欢跃出水面,以水底泥中微生物为食,春季河口附近产卵。
魚臺:見下文“鮐”。“鮐”與“魚臺”實為一物,不當在此另立一目。
鱭jì:身體側扁,尾部延長,銀白色。分“鳳鱭”與“刀鱭”兩類:鳳鱭俗稱鯔兒,即鳳尾魚;刀鱭即刀魚、帶魚。
鯔zī:生活在咸、淡兩水交界處,喜食硅藻等生物。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鯔》:“鯔,體圓頭扁,狀類青魚而色黑,口小,骨軟如鯧,有黃脂,長尺許,產近海。”
刀魚:見上文“鱭”。
白骨魚、黃骨魚:本指南方兩種淡水魚,此處所說當指海生“白鯝魚”、“黃鯝魚”為是。此兩類為登州海域盛產。李時珍曰:“魚腸肥曰鯝。”此魚腸腹多脂,北人訛為白骨魚與黃骨魚。
嘉鲯魚:又稱加吉魚、家雞魚。有紅鱗、黑鱗之分,黑鱗者名海鮒,紅鱗者吉祥名貴,啖之肥美,其頭骨及目多肪腴,有佳味。兩者皆登州海域名產。《廣韻》曰:“魚夫鯕(嘉鯕),魚名。出東萊者,今三四月極多。大頭豐脊,色微紅,萊人謂之來件鯕或曰嘉鯕。”
紅樣子魚:即紅娘魚,明清叫紅樣子魚,現在俗稱紅鱗子。
挺拔魚:南方曰河豚(豚,又寫作“魨”),北方曰挺鮁。河魨為暖溫帶及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棲息于海洋的中、下層,當遇到外敵,腹腔氣囊則迅速膨脹,使整個身體呈球狀浮上水面,同時皮膚上的小刺豎起,藉以自衛。
鏡魚:又叫鯧魚。《正字通》“生南海”以鯿頭上突起,連背,身圓,肉厚,止一脊,骨軟可食,閩人任為鮑魚。”邑呼大者曰鯧,小者曰鏡。味香美,亞於鯔鱸,出水光可以鑒,故有鏡魚之目。
鮐tái:也稱鯖、油筒魚、青花魚,似鮁魚而小,味微酸。身體紡錘形,登州海域盛產。晉張協《七命》云:“靈淵之龜,萊、黃之鮐。”是也。
鯗xiǎnɡ:亦寫作“鱶”。本為腌制的各種魚乾,不當在此列為一目。
八帶魚:即章魚,八爪魚、八蛸。
鱔:當為海鱔。韩保升曰:“似鳗鲡而细长”,
黃花魚:又名牟魚。《正字通》:“似鮁而小,一名黃花魚。”。因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故又名石首鱼。黃魚有大小之分,大黃魚產于東海以南,小黄鱼肉嫩味鮮,以登州海域為盛。
鯊shā:又叫沙魚、鮫,海生兇猛魚種,品種很多。沙魚全身是寶:肉可食,肝可制魚肝油,鰭制成魚翅,皮可制裝飾品。
達頭魚:即大頭魚,全身橘紅色,頭占全身的三分之一,多用作魚湯。宋梅尧臣有《北州人有致达头鱼于永叔者,素未闻其名,盖海鱼也,分以为遗,聊知异物耳。因感而成咏》诗。宋欧阳修则有《奉答圣俞达头鱼之作》诗,其四句曰:“嗟彼达头微,谁传到京国。乾枯少滋味,治洗费炮炙。”北人所送,當為達頭魚乾,非鮮魚也。
鰵子魚mǐnziyú:即鮸魚。明馮時可《雨航雜錄》卷下:“鮸魚,狀似鱸而肉粗,三鰓曰鮸,四鰓曰茅。鮸,所謂鰵魚是也。”
鍼梁魚:海中兇猛魚類。色綠,嘴細長如針,寬維寸餘,綠骨,長喙利齒。又叫梁魚、鄂針魚、針亮魚。
鰍:又寫作“”。體圓,尾側扁,口小,須三至六對,鱗細小或無鱗。品種有泥鰍、沙鰍、長薄鰍等。《莊子•齊物論》曰:“麋與鹿交,與魚游。”
柳葉魚:溫寒帶海域沿岸表層洄游性魚類。下頜明顯突出於上頜,體背側暗褐色,腹面銀白色。鰓蓋上常散佈一些黑色小斑點。春至秋季,成魚即游至沿岸沙質海灘產卵。常群體遊動,以浮游動物、小魚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鰖tuǒ:        魚名。
鰻:鰻魚,又名白鱔、鰻鱺。身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側扁。頭尖,口大,鱗小,生活在淡水,長成後到海洋產卵。
烏賊魚:又寫作鰞鰂魚。《正字通》:“一名黑魚,一名墨魚”。狀如帶囊,無鱗,兩須長似帶,腹下八足,聚生口旁,縮喙在腹下。烏賊遇到強敵時會以“噴墨”作掩護而逃生。背上一骨,獨厚三四分,兩頭尖,色白輕脆,如通草入藥,名海鰾鰠。蘇軾《魚說》:“海之魚,有烏賊其名者,可為醬,所謂烏賊之醬也。曬為幹亦美。”
老般魚:學名孔鰩,俗名很多,如勞板魚、甫魚、勞子、鏵子魚等。生長在近海底層,背部節刺多行,棲息在淺海沙質低海域,常常潛伏于沙中。肉質鮮美。!
牛舌魚:學名舌鰨,是海洋比目魚類的一種,因外形如舌而得名。
綠翅魚:又叫绿蝴蝶、绿鳍鱼。體長,前部略呈圓筒形,後部稍側扁。頭部有骨板,。胸鰭下部有指狀鰭條,在水底能爬行。
紅鞋魚:又叫紅娘魚、紅頭魚等,俗稱窮頭魚。大頭,細身,赤色。曬米最佳。
河鲀:又寫作河豚,即挺拔魚。已見前,《府志》不當另立一目。
鲖:即鱧魚。張衡《西京賦》:“其中則有黿鼉巨鼈,鳣鯉鱮鲖。”薛綜注:“《爾雅》曰:‘鱧,鲖也。’”
魼qū:司馬相如《上林賦》:“鰅鰫鰬魠,禺禺魼鰨。”郭璞注:“魼,比目魚。”
鰋yǎn:即鮎魚、鮧鱼、鯷鱼。《本草綱目•鱗四•鮧魚》:“魚額平夷低偃,其涎黏滑--古曰鰋,今曰鮎;北人曰鰋,南人曰鮎。”
鯺zhū:又叫魚居鯺。明楊慎《異魚圖贊》卷一:“魚有魚居鯺,一頭數尾,有腳如蠶,食之甚美。”
白鰷:即白鲦鱼。诗“鲦鲒鲍鲤”。
花魚:通身皆成花點,故名。
青載魚:色青,肉皆成瓣。
印魚:即鮣魚。《集韻》:“身上如印”。《類篇》:“鮣鱗名如篆。一曰首象印。”左思《吳都賦》:“鮣龜”注,鮣魚,長三尺,無鱗,身中正四方如印。扶南俗云,諸大魚欲死者,鮣魚皆先封之。
黃鰿魚:鰿又写作“鲫”、“鱼脊”。鲫魚中的一種。
黃口魚:色黃如油,小品之佳者。
麪條魚:也叫銀魚。體細長無色透明,無鱗片,前部略呈圓筒形,後部側扁,吻部尖細,頭部平扁,全身呈銀白色,故眼睛呈兩小黑點。登州海域皆有所產。
油包魚:形似黄口魚,但較大,油更肥美,故有是稱。
烏魚祭:
金魚:初出黑色,久乃變紅,又或變白者,名銀魚,亦有紅、白、黑、斑相間者,管長四尾者佳。《物類相感志》云:金魚食橄欖渣、肥皂水即死,得楊皮不生虱。
龜:身體長圓而扁,背腹都有硬甲,四肢短,趾有蹼,頭尾四肢皆可縮入甲殼之內。龜通常在陸地及水中生活,亦有在海中生活的海龜。龜是長壽的動物。 
鼈:陆佃云:“鱼满三千六百则蛟龙引之而飞,纳鳖守之则免,故名神守。”
蟹:節肢,全身有甲殼,前面一對成鉗狀,十足,橫著爬行。海蟹的種類很多,登州海域有梭子蟹(海蟳)、赤甲紅、花蓋等。
蝦:節肢,體表有透明軟殼,腹部由多環節構成。有對蝦、龍蝦、青蝦等類。《急就篇》:“鰕,今之海蝦,堪為酢甫,及所呼蝦米者。又所在水中,小蝦可生啖,若炒而食之,皆是也。”《正字通》:“水可食,溪澤、江海皆有之,傑須鉞鼻,背有斷節,尾有硬鱗,多足好躍,腸屬,腦子在腹外。”
牡蠣:又名蠔,登州地面稱“海蠣”。肉鮮美,殼可入藥。釋名:“牡蛤,蠣蛤、古賁,蠔。”
螺:具有迴旋形貝殼的腹足動物皆稱螺。種類很多。螺肉豐腴細膩,味道鮮美。
蛤:海蛤為海中各種蛤類總稱。《夢溪筆談•藥議》:“蛤之屬,其類甚多。房之堅久瑩潔者皆可用,不適指一物,故通謂之海蛤耳。”海蛤隨潮而上,所在多有之,名、狀亦不一,其味甚鮮。
蚌:有兩個可以開閉的呈橢圓形介殼。《本草綱目•介二•蚌》:“蚌與蛤同類而異形。長者通曰蚌,圓者通曰蛤。故蚌從丰,蛤從合。皆象形也。”
蜃:大蛤。《左傳》昭公二十年:“海之鹽蜃,祈望守之。”杜預注:“蜃,大蛤也。”《国语•晋语》韋昭注:“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类也。”
蟶chēnɡ:《本草綱目•介二•蟶》:“蟶生海泥中,長二三寸,大如指,兩頭開。”肉如蠣,色白,味鮮美。
蚶hān:有兩扇貝殼,厚而堅,上有瓦楞狀突起。生活在淺海泥沙中。肉味鮮美,俗稱瓦楞子,又叫魁蛤。
蛟掌:
淡菜:俗稱海紅。也叫殼菜、或青口。外殼呈黑褐色,生活在海濱岩石上。現多有養殖,為登州海域特產。
鰒魚:即鮑魚。鮑魚殼為藥材石決明。徐珂《清稗類鈔•動物•鰒》:“鰒,亦稱鮑魚,殼為橢圓狀,長二寸許,小于石決明,有吸水孔八九個,殼薄,外為淡褐色,內帶真珠色,附著海底岩石間。”
西施舌:又叫沙蛤。外殼呈厚實的三角扇形,淡黃褐色,頂端有點紫。打開外殼,有一小截白肉吐出來。白肉像是一條小舌頭,故名“西施舌”。據說是西施為傾訴冤情所生。
江瑤柱:登州地面稱之為扇貝,因其形如牛耳,又称牛耳螺。壳肌肥厚,呈柱形,故又冠以“柱”名。它尖端向下插入淤泥中,仅露出2-3厘米,张口向上摄食,永不挪位。扇貝肉味鮮美、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被視為海產珍品。現為登州海域主要養殖品種

海物屬
海狗  海牛  海驢  海豹  海貍  海馬  海羊  海豬  海觪 善泅者腰繫壼盧入水取之。水深往往過巨魚,甚險。其淺水,則用狗油或貛油滴水上,水即清澈見底,以叉取之,海狗油尤良。  海虫宅 即水母,俗作蜤,或云即鲊魚。 海腸 形色似腸,故名。福山海濱有之。其尾如線,繫於穴內,夜出覓食,陡值風浪,線斷無歸,飄泊至岸,人始取之。非可力致也。  紫貝   郎君子  海浮石  海帶
海狗:又叫海熊,狀類家犬,生活在海洋中,能在陸地爬行。四肢短,象鰭,趾有蹼,尾巴短,好曝陽,眠冰上。人乘其睡熟,以棒擊殺之。雄性陰莖與睾丸為滋陰良藥。
海牛:海洋哺乳動物。形狀略象鯨,前肢象鰭,後肢已退化,尾巴圓形,全身光滑無毛,厚皮,以海藻等為食。
海驢:哺乳動物,鰭腳類。毛色暗褐,頭部圓,四肢鰭狀,趾間有蹼。《本草綱目•獸一•驢》:“東海島中出海驢,能入水不濡。”
海豹:四肢短而扁平,趾有蹼,後肢與尾巴相連,毛灰黃帶棕黑色斑點,腹部白色。
海馬:海中小型魚,頭似馬頭,故名,也稱龍落子。小不盈尺,無毛,亦無鱗。名貴中藥。《本草綱目•鱗二•海馬》:“海馬,雌者黃色,雄者青色。”
海羊:
海豬:即海豚,又稱海狶。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體長二米左右,呈紡錘形。鼻孔和在頭的頂部,背部青黑色,有背鰭,腹部白色,前肢變為鰭,記憶力強,能學會好多動作。登州漁民視為神。
海觪:海參,棘皮動物,形圓如黃瓜,色黑,體壁多肌肉,口的周邊有触手。是名貴海物。清王士禛香祖筆記卷八:“海參得名亦以能溫補故也。生于土為人參,生于 水為海參,故海參以遼海者為良。”
海虫宅:即海蜇。其形傘部隆起呈饅頭狀,直徑可達一米,膠質較堅硬,口腕八枚。盛產于登州海域。
海腸:即單環刺螠,登州海域特產。全身無毛刺,淺黃色,軟體蠕動。具有很高營養價值。
紫貝:又稱文貝、砑螺等。形似貝,圓,大二、三寸。貝殼表面有一層琺瑯質,光滑美麗。殼口狹長,內外兩唇周緣各有細白的齒;體柔軟,可全部縮入殼內。頭部寬,吻短,觸角長而尖,眼突出,位於觸角外側。生活於低潮線附近岩石或珊瑚礁的洞穴內。食肉。
郎君子:即相思子。《本草綱目•介二•郎君子》:“《海槎錄》云∶相思子狀如螺,中實如石,大如豆。藏篋笥積歲不壞。若置醋中,即盤旋不已。按此即郎君子也。”婦人難產,手把之便生,屢驗。
海浮石:又名水花、白浮石、海石、浮石,礦物。海浮石化学组成有颇大出入,一般是由铝、钾、钠的硅酸盐所成,為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通常直径十厘米以內。表面粗糙,有多数大小不等的细孔,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易砸碎,断面粗糙有小孔,有的具绢丝样光泽或无。藥用。
海帶:又叫江白菜,中藥稱昆布。褐藻的一种,生长在海底的岩石上,形状像带子,革質,長2-6米,寬20-30厘米,藻體分固著器、柄部和葉部。含有大量的碘质,譽為“碱性食物之冠”。

蟲屬
蠶  蜂  蜻蜓  蝴蝶  螳螂  蟬  蛩  蛇  蜣螂  蚱蜢  蛙  蟇  蜥蜴  壁虎  蝸  蛭  蠅  蚊  蜘蛛  蟻  蠍  蚓  蝙蝠  班蝥
蛩qiónɡ:也寫作“蛬”,即蟋蜶。宋鮑照《擬古》之七:“秋蛩扶戶吟,寒婦晨夜織。”
蜣螂qiānɡlánɡ:也寫作蜣蜋,俗稱屎殼郎、坌屎蟲。全體黑色,背有堅甲,胸部與腳有黑褐色長毛,會飛,吃糞屎和動物尸體。常把糞滾成球形,產卵其中。
蚱蜢zhàměnɡ:蝗類農業害蟲,形似蝗而略小,頭呈三角形,後足發達,善跳躍,飛時可發出“劄劄”聲,生活在農田吃禾稼。
蟇má:蝦蟇,青蛙與蟾蜍的統稱。
蜥蜴:爬行動物,又名石龍子,四腳蛇。
壁虎:舊稱守宮,也叫蠍虎。身體扁平,四肢短,爬行,趾上有吸盤,能在壁上行走。吃蚊、蠅、蛾等小昆蟲。
蝸wō:即蝸牛。成玄英莊子疏:“蝸者,蟲名,有類小螺也;俗謂之黃犢,亦謂之蝸牛,有四角。”
蛭zhì:體長而扁平,前後各有一吸盤,生活在淡水或濕潤處,能吸人畜血液。《本草綱目•蟲二•水蛭》集解:“有水蛭、草蛭,大者長尺許,並能、馬、人血。”
蝙蝠:哺乳動物。頭與軀幹似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膜相連,常在夜間飛翔,捕食蚊、蛾等昆蟲。視力弱,靠發出的超聲波引導飛行。
班蝥bānmáo:昆蟲名,有黑色硬殼,腿細長,鞘翅有黃黑色斑紋,能飛,可入藥。《本草綱目•蟲三•斑蝥》:“斑,言其色;蝥,刺,言其毒如矛刺也。亦作盤蝥,俗訛斑蚝為斑尾也。”
貨屬
金 產金見於往籍,自隋牟州刺史辛公義於棲霞開坑冶鑄,遂為采金者所祖,歷代開礦為害甚厲。至國朝定鼎,始革其弊,今淘金者仍復不絕,然終歲勤瘁,所得無幾,不足贍生也。  鹽  茶 產萊陽,其葉可染不可飲。  蠟 白黃二種。  紫石英   檿絲《禹貢》:“厥篚檿絲。”注:“檿山,桑也。”蘇氏曰:“惟東萊有此桑。以之為繒,堅韌異常。萊人謂之山繭,繭生山桑,不浴不飼。居民取之製為紬,久而不敝,即繭紬也。今各屬飼蠶者皆以柞槡。  麻  棉  萗 紬  絹  布  紙  蜜  箔  煙草  席  火硝  澱  油  藕粉  飴糖  豆粉  不灰木 產福山石礦中,色白如爛木,燒之不然,碾作火爐,俗名龍骨泥。  陶器
紫石英:紫色石英礦石,又叫氟石。可入藥。
檿絲yǎn:檿,即山桑。木質堅勁,古代多用於制弓和車轅。葉可喂蠶。用檿葉喂養蠶絲為檿絲。《禹貢》:“萊夷作牧。厥篚檿絲。”可知登州所產之久。
萗(下兩“示”):一作苘qǐnɡ,也叫苘麻,纖維亞於麻。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夏服》:“又有苘麻一種,成本甚粗,最粗者以充喪服。”
紬chóu:粗綢。這裏指用檿絲、柞蠶絲織的綢。
絹:平紋生絲所織之物,似縑而疏,挺括滑爽者為絹。
布:古時的布專指棉布,如說到麻、葛等質地,多加前綴。
箔:一本作“薄”。用葦子或高粱秸編織的簾子,主要用于擱置或覆蓋東西之用。《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晟》:“楚人來救,珣鑿大穽於城下,覆箔於上,以土傳之,楚兵迫城,悉陷穽中。”
煙草:一年生草本,原產南美,明代傳入我國。清劉廷璣在園雜志曰:“高麗國妃死,王哭之慟。夢妃告曰:塚生一草,名曰煙草,焙乾,以火燃之,而吸其煙,則可止悲。”登州地棲霞盛產。
席:又寫作“蓆”,坐臥鋪墊之用。登州用材為葦篾或高粱篾,織成後成平片,可卷成筒狀。《詩•邶風•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又《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臥不高席,行不騎乘。”即此。
火硝:礦物名,也叫硭硝、苦硝、硝石等,可制成火藥。但明清時主要用于薰制皮革。
澱:藍澱,藍色染料。《本草綱目•草五•藍澱》:“澱,石澱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方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攪起浮沫,掠出陰乾,謂之靛花,即青黛。”
飴糖:這裏指麥牙糖,麥牙糖為登州特產。
不灰木:石類,其色青白,如爛木,燒之不燃,以此得名。《本草圖經》:“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處皆有。不灰木形如針,文全若木,燒之無煙。”伏深《齊地記》雲:“東武城有勝火木,其木經野火燒之不滅,謂之不灰木。”福山盛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5 02:11 , Processed in 0.13063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