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290|回复: 0

康熙御製《四配贊》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7 10: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熙御製《四配贊》注 
            方渭泉

    顏子贊曰:聖道早聞,天資獨粹。約禮博文,不遷不貳。一善服膺,萬德來萃。能化而齊,其樂一致。禮樂四代,治法兼備。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注:
    聖道早聞,天資獨粹:聞,接受。《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顏淵少孔子三十歲,年十六,在孔子“退而修《詩》、《書》、《禮》、《樂》”即師從孔子,“早聞”指此。天資,天賦本性。獨,獨特。粹,純,引申為“專一”。該句是說“顏淵少小即接受孔子的仁義教育,有超凡的天賦與專心”。
    約禮博文,不遷不貳:約禮,用禮約束自己。博文,朱熹集注:“學欲其博,故於文無不考。”不遷不貳,語出《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史記》集解引何晏曰:凡人任情,喜怒違理。顏回任道,怒不過分。遷者移也,怒當其理,不移易也。不貳過者,有不善未嘗行。
    一善服膺,萬德來萃:一善服膺,語出《中庸》:“子曰:‘回之為人也,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孔穎達疏:“得一善事,則形貌拳拳然奉持之。”朱熹集注:“拳拳,奉持之貌;服,猶著也;膺,胸也。”萃,聚集。該句是說“得一善事,則誠摯在心,於是眾多德行聚之一身”。
    能化而齊,其樂一致:該句由《論語·雍也》而發:“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哉,回也!’”宋周敦頤評曰“處之一,則能化而齊”(見《通書》)。化,感受。齊,相同,一樣。該句是說“顏淵雖處貧苦,而處之泰然,其樂始終如一”。
    禮樂四代,治法兼備:禮樂四代,即四代禮樂。《禮記·學記》:“三王四代唯其師。”鄭玄注:“四代,虞、夏、殷、周。”治法兼備,猶言治國之法兼備四代。
    用行舍藏,王佐之器:行,行動。舍,置。藏,守。猶言“用我就動起來,不用我,就守志”。語出《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史記》集解引孔安國曰:言可行則行,可止則止,唯我與顏回同也。王佐,佐王,輔佐帝王。《韓詩外傳》卷七云:“顏淵曰:‘願得小國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臣同心,外內相應……’孔子曰‘聖士哉!大人出,小子匿。聖者起,賢者伏。’”是其王佐之證。器,度量,胸懷。《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朱熹集注:“器小,言其不知聖賢大學之道,故局量褊淺、規模卑狹。”該句是說“用之則行動,不用則守志,有輔佐帝王的度量”。

    曾子贊曰: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聖學在茲。明德新民,止善為期。格致誠正,均平以推。至德要道,百行所基。纂成統緒,修明訓辭。


    曾子(公元前505-432年):名參,字子輿,南武城人,少孔子四十六歲。是孔子求官列國途中所收弟子(曾參時十六),追隨孔子列國之游。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大學》。死於魯。汪晫編有《曾》一卷。
洙泗之傳,魯以得之:洙泗本是孔子聚徒講學之地,這裏指孔子之道。以,介詞,因也。該句是說“因為孔子授徒於洙泗,所以魯國盡得聖人之學”。
    一貫曰唯,聖學在茲:貫,通也;一貫,渾然一理。唯,應答詞,是。茲,此,指代曾子。一貫曰唯,語出《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表現曾子對孔子理念領悟默契之快。聖學在茲,是說孔子之學全被曾子領會了。對此,明王守仁《別湛甘泉序》顏子沒而聖人之學亡。曾子唯一貫之旨傳之孟軻
    明德新民,止善為期: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漢鄭玄注:“明明德,謂顯明其至德也。止,猶自處也。”朱熹集注:“新者,革其舊之謂也。”期,企求。該句意為“彰顯做人的根本,使百姓維新,企求處於盡善盡美之境界。”《大戴禮記·曾子制言》有“夫禮,貴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是其证。注者按:明德新民,新,一作“親”,當是。
    格致誠正,均平以推:格致,格物(推究事理)、致知的略语。誠正,意誠、心正的略語。均平,平正,公允。推,行也。語出《禮記·大學》:“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該句是說“探究事理心正意誠,行為公允平正”。
    至德要道,百行所基:至德,盛德。要道,要領。基,根本。該句是說“是達到無上道德的要領,各種行為的根本”。
纂成統緒,修明訓辭:纂,編撰。統緒,系統。修明,整飭明瞭。訓辭,這裏指孔子儒家學說解說詞。該句是說“將孔子儒家學說編撰成體系,并且解釋得整飭明白”。

    子思子贊曰:於穆天命,道之大原。靜養動察,庸德庸言。以育萬物,以贊乾坤。九經三重,大法是存。篤恭慎獨,成德之門。卷之藏密,擴之無垠。


    子思子(公元前483-402年)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曾參弟子。作《中庸》。汪晫編有《子思子全書》一卷。
  於穆天命,道之大原:於穆,對美好的贊歎。《詩·周頌·維天之命》:“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大原,根源,根本。《漢書·董仲舒傳》:“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該句意為“天之教命太美妙了,那是制禮的本源”。
    靜養動察,庸德庸言:靜養,靜心養學;動察,力行考察。庸德庸言,語出《易·乾》“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及《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孔穎達疏:“庸謂中庸、庸常也。”白居易《續座右銘》:“修外以及內,靜養和與真。養內不遺外,動率義與仁。”該句意為“靜心養學,力行考察,行中庸之德,慎於中庸之言”。
    以育萬物,以贊乾坤:贊,導也。《國語·周語上》:“太史贊王,王敬從之。”韋昭注:“贊,導也。”乾坤,國家,天下。承前,該句主詞為“天命”,是說“天命孕育萬物,而又引導着天下”。
    九經三重,大法是存:九經,指治國平天下的九項準則。語出《禮記·中庸》:“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孔穎達疏:“治天下國家之道,有九種常行之事,論九經之目次也。”三重,指夏、商、周三王之禮。語出《禮記·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鄭玄注:“三王之禮。”孔穎達疏:“謂夏、商、周三王之禮,其事尊重,若能行之,寡少於過矣。”大法,根本法則。是,則,就。《爾雅》:“是,則也。”該句是說“治國的根本法則,就存留在九經三重之中”。
    篤恭慎獨,成德之門:篤,厚也。篤恭,純厚恭敬。語出《禮記·中庸》:“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慎獨,語出《禮記·大學》:“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是說“独處之时也要谨慎”。成德,盛德,大德。語出《易·乾》:“君子以成德为行。”寶曰:君子之行,動靜可觀,進退可度,動以成德,無所苟行也。”該句是說“要純厚恭敬,即使独處之时也要谨慎,這是造就大德的不二之門。
    卷之藏密,擴之無垠。密,多也。無垠,無邊。該句是說“《中庸》的精華太多了,擴展開來,將莽無邊際”。

    孟子贊曰:哲人既萎,楊墨昌熾。子與闢之,曰仁曰義。性善獨闡,知言養氣。道稱堯、舜,學屏功利。煌煌七篇,並垂六藝。孔學攸傳,禹功作配。


    孟子(公元前385-304年):名軻,鄒國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其時“天下方務於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成就了儒家思孟學派。

    哲人既萎,楊墨昌熾:哲人,指孔子。萎,死亡。語出《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楊朱,戰國時魏國人,字子居反對儒墨,其學說散見於孟子》、《荀子》、《莊子》、《朝非子》、《呂氏春秋》等書。墨子(前468376),名翟,春秋戰國初宋國人其學說與儒家相對,《韓非子·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昌熾,興旺,昌盛。《孟子·滕文公下》:“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該句是說“孔子死後,楊朱、墨子學說興旺活躍”。
    子與闢之,曰仁曰義:子,孟子。闢,開拓。仁,仁愛。《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義,符合道德規範。《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一書,“仁”字出現157次,“義”字出現108次,“仁”與“義”貫穿《孟子》全書。該句是說“孟子發展了孔子仁義思想”。
    性善獨闡,知言養氣:性,人的本性。性善,孟子以為人生之初,其性是美好的、善良的。《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闡,開辟。知言養氣,語出孟子·公孫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知言,意謂“察言而盡知其心之道義”。朱熹集注:“知言者,盡心知性。”養氣,涵養本有的正氣。該句是說“孟子獨自開辟儒家性善學說,盡心知性,涵養自己本有的正氣。”
    道稱堯、舜,學屏功利:道,言,說話。語出《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功利,指眼前功效與利益。《孟子·尽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孜孜)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該句意為“只要說話,就稱讚堯舜仁義;其學說屏棄眼前功利”。
    煌煌七篇,並垂六藝:煌煌,光彩閃耀貌。七篇,指《孟子》中《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為標題的七篇文章。垂,繼承,延展。六藝,指儒家《六經》,即《禮》、《樂》、《書》、《詩》、《易》、《春秋》。該句是說“《孟子》裏的七篇文章,都是儒家《六經》的繼承與發展”。
    孔學攸傳,禹功作配:攸,連詞,乃,於是。禹功,大禹治水的功績。《左氏春秋》昭公元年:“美哉禹功!明德遠矣。”這裏為類比之詞。配,陪也,袝祀。該句是說“孔子學說於是得以流傳,孟子有夏禹導流之功,於是袝祀於孔廟”。




[ 本帖最后由 东莱野老 于 2012-6-17 10:45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0 11:21 , Processed in 0.08153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