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87|回复: 0

登州府志注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3 21: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9 卷一 疆域

          方渭泉

星野
《漢書》曰:齊地,虛、危之分野。(注1東有甾川、東萊、瑯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注2
注1:虛、危: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稱二十八宿(或二十八星、二十八舍)。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佈的一圈星宿,它分為四組,稱為四象(或曰四獸、四維、四方神,每組各有七個星宿。《淮南子·天文訓》將二十八宿分成九野,北方玄天為女宿、虛宿、危宿、室宿,齊地對應的天區是虛宿與危宿。虛宿有二星,危宿有三星。(詳見文后附圖)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占卜人間兇吉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國、州互相對應,稱為分野。分野的創設不晚于戰國時代,其分野方法史料也各不相同,一曰某星是某國的分野,某星宿是某州、國的分野;一說某地是某星的分野。《周禮春官》鄭注:“九州諸國之封域,于星變有分焉,今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玄枵,齊也;諏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壽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該段文字見《漢書·地理志下》。
注2:甾川:即淄川,今淄博市淄川區;因淄水而得名。劉宋置貝丘縣,隋改為淄川縣。歷史上曾為淄州、淄川郡、般陽路、般陽府等治所。東萊:即東萊郡,漢置,治掖。東漢遷黃,遺址今龍口市黃城南;三國魏遷掖,遺址今招遠市西,后魏復遷掖。歷史曾置光州,州郡同治;隋廢郡,改光州為萊州,尋升東萊郡。唐廢郡置萊州;宋又改州為郡,金又廢郡。瑯邪:秦、漢置瑯邪郡,治所在膠縣。后漢改瑯邪國,治所在莒縣。建初五年移開陽,遺址在今臨沂城。劉宋復為郡,移郡治即丘,在今臨沂市東。 泰山:此指泰山郡,漢置,治博,遺址在今泰安城東;后魏徙治鉅平,遺址在今寧陽東。高齊改泰山郡為東平郡。城陽:這里指漢置城陽郡。漢文帝二年改郡為國。十一年復為郡,五年后又復為國。東漢建武時入瑯邪國。遺址在今“莒國故城”。建安三年復置城陽郡。三國時移治東武,遺址在今諸城市西。晉初回治莒。太康時改為東莞郡。金改郡為州,大定時又改城陽州為莒州。千乘:古邑名。春秋戰國時齊邑。在今山東省阳信縣北十里。因齊景公有馬千駟,獵境內青田而得名。秦置千乘縣于此。漢置千乘郡、縣同治,遺址在今高青縣東北。后漢建初時改郡為國,后漢永元間改郡為樂安國,移治狄縣,遺址在高青縣高城鎮。高樂:高樂,古邑名,在今河北滄州南皮縣境內。漢武帝時置高樂縣,縣治在今董村。
高城:位于高青县东南部,小清河的北岸,高城西汉时为被阳侯治所。南北朝孝武帝刘骏侨置渤海郡,被阳城为郡之治所。北朝齐时为长乐县治。隋大业二年为高苑县治所,直到民国。 重合:漢置縣,屬幽州渤海郡。遺址在今樂陵城西。魏屬安德郡,北魏正平時入樂陵,太和時復置重合縣。高齊時復入樂陵。陽信:漢初置縣,屬幽州渤海郡,治信城,遺址在今無棣城北。建安時屬樂安國,晉時屬樂陵國,后魏屬樂陵郡,隋時屬棣州。唐初治所西遷,先后屬滄州、德州、安樂郡等。唐乾元至宋屬棣州。元時回治陽信城。分:指星宿分野,亦即星宿與郡縣對應的區域。

《春秋運斗樞》曰:“虛、危之精流為青州,分為齊國,立為萊山。”3

3《春秋運樞》《春秋緯》中的一篇西末年盛行“五德终始说”,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五行相胜,二是祥瑞符应,三是治各有宜。是專說天人感應、預言人事禍福的書。
萊山,在今龍口市黃城東南。“齊國”與“萊山”對舉,此處萊山當指代萊國。又“分”與“立”對舉,所以該句意為:虛、危的精華流布青州,“齊”與“萊”占了虛、危。

《晉書》曰:“東萊入危九度。”
新唐書曰:須女、虛、危,玄枵也,4初,須女五度,终危十二度,其分野自濟北,東踰濟水,涉平陰至於山茌,循岱岳眾山之陰,東南及高密,又東,盡萊夷之地,得漢北海、千乘、淄川、濟南、齊郡及平原、渤海,九河故道之南,濱于碣石。5古齊、紀、祝、淳于、萊、譚、寒、及斟尋、有過、有鬲、蒲姑氏之國,其地得娵訾之下流,自濟東達于河外,故其象著天津,絕雲漢之陽。6
4玄枵:十二星次之一。與二十八宿相配為須女、虛、危三宿,與十二辰相配為子,與占星術的分野相配為齊。十二星次見卷後附圖。
5山茌:三國魏太和間改漢茌縣為山茌縣,屬泰山郡,遺址在今長清東南,隋屬齊州,大業二年省入歷城縣。唐武德元年復置山茌縣,屬濟南郡,遺址在歷城區。天寶元年改山茌為豐齊縣。 萊夷:《書·禹貢》:“萊夷作牧。”孔《傳》:“萊夷,地名。”《禹貢錐指》:“今登州、萊州二府,皆《禹貢》萊夷之地。三面瀕海,皆為斥鹵,五谷不生。” 北海:郡名。漢中元二年析齊郡置北海郡,治營陵,遺址在今昌樂東。后漢徙治劇,遺址在今壽光城南。劉宋時移治平壽,遺址在今濰坊城。隋大業時改青州為北海郡,唐乾元元年改北海郡為青州,金改益都府。 渤海:郡名。劉宋置渤海郡,治被陽城,遺址在今高青縣高城,高齊廢。隋大業三年改滄州為渤海,治今陽信,隋末廢。宋重渤海郡,治渤海縣,屬河北東路。金廢渤海郡,入濱州。
九河故道:指古時黃河入海口。書·禹貢:“九河既道。”《爾雅·釋水》載“九河”之名曰:“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漢書·溝洫志》引大司空掾王横言:“河入勃海,勃海地高于韩牧所欲穿处。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再也分不出哪是主流,哪是支流。碣石:指位於無棣縣城北30公里處的碣石。顧炎武《肇域志》曰:“《禹貢》曰:‘太行、恒山至於碣石,入於海。’是其在九河之末,入海之口,明矣。
6紀:國名,在山東壽光縣南,為春秋初期強國。《左氏春秋》隱公元年:“紀人伐夷。”夷國,今即墨市西壯武故城。祝chù:西周國名。《禮記·樂記》:“武王封帝堯之後于祝。”即此。《竹書紀年》卷上:“(周平王)三年,齊人滅祝。”遺址在今濟南段店。淳于:西周古國。春秋時入杞,為杞都。遺址在今安丘縣東北。高齊天寶間并入高密縣。 萊:又稱萊子國,西周古國,姜姓,子爵。國都遺址在今龍口市萊山北坡,今稱“歸城故城”。譚:西周時小國,嬴姓,子爵。《春秋》莊公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傳曰:“譚無禮。”是說譚對齊無禮,所以滅之(滅在文公十五年)。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即今章丘明水。寒:夏代古國。《後漢書·郡國志》:“寒亭,古寒國,浞封此。”遺址在今濰坊市寒亭區。 斟尋:夏代古國。《後漢書·郡國志》:“平寿有斟城。”即指斟尋國都,遺址在濰坊市坊子區。有過:夏代古國。《左氏春秋》襄公四年:“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澆於過。”遺址在今萊州市北。有:語詞,下同。有鬲:夏代古國,春秋時為齊鬲邑。漢置鬲縣。遺址在今平原城西北。 薄姑:又稱蒲姑,商周諸侯國。周成王時被周所滅。遺址在今博興縣東南。 娵訾jūzī又寫作“諏訾”、“觜訾”十二星次之一。配十二辰為亥時,配二十八宿兩宿。按《漢書·律曆志》,太陽在娵訾星次的時間是約農曆24日至35日;日至其初為立春,至其中為雨水下流:星次玄枵位于娵訾之后,故說玄枵上述對應的郡國在娵訾之下流。 河外:立足于上述諸國,則黃河以東為河內,黃河以西為河外。著:顯露。 天津:天河。
《宋天文志》曰:虛二星距南星去極一百度,半危三星距南星去極九十六度。7

7距:到達,猶言虛宿兩星的連線。去:距離。 極:即天極,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地軸無限延伸,與想象中的天球交點,就是天極。
《元史》曰:登州北極出地三十八度。8
注8:出地:即露出地面。位于天極,地球赤道北緯零度以上皆露出地面。這里是說登州在北緯38度。準確數是37°48'38.38"。
《明史》曰:登州府、寧海州皆危分。
變曜,指各種吉凶神煞,其名目繁多,而且都不是實際具有的星宿,而是星命家設想出來的冥冥之神。星命術不光看實際存在釣星辰對人之命運的影響,而且更重視各種變曜神煞對人之命運的制約作用,故設想出許多吉凶神煞。這些神煞變曜的推算排定,都以生辰八字的于支為基準,而非根據實際的星象運行情況來定。以下只能介紹若干個比較重要的變曜神煞的推算方法。
《前志》稱青、齊子危分,故昔皆以萊、牟屬之。按:青州東距萊、牟千里,細查《晉天文志》:高密入婁一度,9城陽入婁九度,膠東入胃一度,則平度以北皆屬胃分。近天環為金星,變曜主兵10,入胃一度,伏膠州,即有海變其明驗也。11今詳考訂之:蓬萊入胃十二度:天廩之上第一星,入十二度四十分;第二星入一度八十分。昴宿卷舌之第六星入十二度九十分;天船之第五星入十二度;半紫微垣八穀下數第三星入胃十二度;半畢宿天園之西十一星入胃十二度。 黃縣入胃十度:胃宿天廩之下,末一星入八十一度二十分;大陵之上,第二星入十一度半。 福山、棲霞兩縣共入胃十三度:昴宿卷舌之上一星入十三度一分;最末一星入十三度九十分。 招遠入胃十度:紫微垣,少衛入十度;昴宿卷舌之下第五星入十度;本宿天廩之下第三星入十度六十分;畢宿天園之西十二星入十度半;第十三星入十度。 萊陽入胃之八度、九度:宿下天園之東一星入八度三十分;宿上天舡自西數第四星入八度四十分;昴宿天陰西數第五星入九度半。 寧海入胃十四度:昴宿天苑自下西數第五星入十四度;紫微垣八穀自下數中兩星俱入胃十四度十分;天苑上西數第四星入十四度半。 文登入胃十五度:屬畢宿天園西數第十星;紫微垣八穀下數第二星入胃十五度半。順治庚子知府徐可先修。12
    9入:是說由胃宿進入婁宿一度。凡稱“入”,皆進入之意。
    10變曜:天文上黄道分为十二宫,每一宫三十度。日行一度為一天。古人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稱七曜,又稱七政。曜,即光明照耀之義,這七星依次有規律地穿行于十二宮中。變曜,是說七曜未按正常軌道運行,天下就會出現戰爭。主:动词,预示凶吉祸福自然变化之詞。
11指膠州灣陸地幾次抬升,海灣面積縮少。
12该段文字所引为顺治时知府徐可先所修。极言登州各县翔實星野。但只為一家之言,后之知府,多不為然。
《周官·保章》分星之說13,昔之儒者罕能明之,惟唐一行14云漢山河之論頗為近理。登距古齊六百里,而遙以山川脈絡言之屬為近。而或以為入胃者,泥于《晉天文志》,而不知其書多謬。《容齋》洪氏所謂“蔽於天而不知地者也。”15若夫唐帝之“命官宅嵎夷而寅賓出日”,乃自古記之矣。康熙甲戌知府任濬修16
13保章:掌管天星的官名。見《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以十有二歲之相,觀天下之妖祥。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降豐荒之祲象。以十有二風,察天地之和命,乖別之妖祥。凡此五物者,以詔救政,訪序事。”
14一行(683727),中國唐代天文學家和佛學家,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縣)人。生於唐高宗弘道元年,卒于玄宗開元十五年。
15所引見宋·洪迈《容齋續筆》:“十二國分野,上屬二十八宿,其為義多不然,前輩固有論之者矣。其甚不可曉者,莫如《晉天文志》,謂:‘自危至奎為娵訾,於辰在亥,衞之分野也,屬幷州。’且衞本受封於河內商虛,後徙楚丘。河內乃冀州所部,漢屬司隸,其他邑皆在東郡,屬兗州,於幷州了不相干,而幷州之下所列郡名,乃安定、天水、隴西、酒泉、張掖諸郡,自係涼州耳。……謬亂如此,而出於李淳風之手,豈非蔽於天而不知地乎!”
16唐帝:唐堯。 寅:副詞,恭敬。該句出典《尚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孔安國注:“東夷之地稱嵎夷。譯文:又命令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名叫晹谷的地方,要如同接待嘉賓一般恭敬地等待日出,以觀測太陽初升時運行的次第。薛士龍《書古文訓》曰:嵎夷,海隅諸夷,今登州。于欽《齊乘》因以寧海州為嵎夷,實登州所轄。該段文字實康熙時知府任濬駁斥徐可先星野說法。
山東一省屬青、屬齊,兼徐之北境與豫之東境。《漢志》17所載角亢氐分兗州,房心爭豫州,虛危分青州,奎婁胃分徐州。又漢班固《志》自須女八度至危十五度為元枵18,於辰在子,齊之分野,屬青州。又《春秋運斗樞》曰:“東萊入危九度。”登郡自晉以前俱稱青州部,南宋以後則稱東萊。然則登固萊郡也,萊屬青州,考登郡者自當以虛危為準。又《通志》所載州郡躔次19,總名虛危,屬齊青州,分之則為齊郡,入虛六度。北海郡入虛九度,濟南郡入危一度,樂安郡入危四度,東萊郡入危九度,平原郡入危十一度,甾川國入危十四度,此青州之公野也20。又總名奎婁胃,魯徐州分之,是為東海郡,入奎一度,瑯邪郡入奎六度,高密國入婁一度,城陽國入婁九度,膠東國入婁一度,此徐州之分野也。21今欲析郡而縣,則當攷本境之漢縣故址,辨其屬於何郡而析裁之,或為專屬之疆,或為交錯之壤,視縣得郡,視郡得星,歸於一致矣。22蓬萊縣曰黃、曰牟平、曰惤,東萊郡入危九度。黃縣曰黃、曰惤、曰徐鄉,東萊郡入危九度。福山縣曰腄、曰牟平,屬東萊郡,入危九度。棲霞縣曰腄、曰牟平,屬東萊郡,入危九度。招遠縣曰掖、曰曲城,屬屬東萊郡,入危九度,萊陽縣曰昌陽,屬東萊郡,入危九度,曰長廣,屬瑯邪郡,入奎六度,曰挺、曰觀陽、曰鄒盧,屬膠東郡,入婁一度。 寧海州曰腄、曰育黎,屬東萊郡,入危九度。 文登縣曰東牟、曰不夜、屬東萊郡,入危九度。 榮成縣曰不夜,屬東萊郡,入危九度。 海陽縣曰昌陽,屬東萊郡,入危九度,曰觀陽,屬膠東國,入婁一度。 按:漢志所載虛危分青州,今以登郡屬邑考野分分星,則有危而無虛,晉書所言東萊入危九度無疑矣,蓬萊、黃、福山、棲霞、招遠、寧海、文登、榮成俱屬東萊郡,同為入危九度,此所謂專屬之疆也,惟萊陽入危九度,又入奎六度,又入婁一度;海陽入危九度,又入婁一度,此所謂交錯之壤也。然則登州一郡屬青之三,而分徐之一也。乾隆壬戌知府永泰修。
17《漢志》:《漢書·天文志》。 下文“漢班固》”同此。
18元枵:即玄枵,因避康熙“玄燁”之諱,故改“玄”為“元”。
19躔次cháncì,日月星辰運行的軌跡。這里指二十八宿列于四方的位置。
20公野:共同分野。是說齊郡、北海郡、濟南郡、樂安郡、東萊郡、平原郡、甾川國均屬青州,青州分野是玄枵中的虛宿、危宿,故虛宿、危宿是上述郡國的共同分野。
21東海郡:漢置,屬徐州,治郯。遺址在今郯城稍北。轄郯、蘭陵、戚、朐、襄賁、昌慮、承、陰平、利城、合鄉、祝其、厚丘、贛榆等;三國魏黃初間改為東海國,晉復改為東海郡。城陽國:漢置城陽郡,文帝二年改城陽國,十一年復為郡,十六年又復為國。後漢建武間入瑯邪國,治莒城。 膠東國:漢置,治即墨,遺址在平度城東南。後漢建武十三年并入北海國。
22:該段意思是既然引用《漢書·天文志》,就應該以漢代所高
按:分野之說見於《周禮》,保章氏而不傳其法,今可攷者惟《左氏內外傳》23。然周分因武王克商之年,晉分因文公即位之日;24彗入北斗而應宋、齊、晉三國;星孛大辰25,而應宋、衛、陳、鄭四邦。自奎至參屬白虎七宿,而降婁乃為魯分;自井至軫,屬朱雀七宿,而井、鬼乃為秦分;吳、越應星紀,而喜忌各殊26;周、楚應鳥帑,而殃咎如一27;蓋歷代天官家已難言矣。登州分野有入胃入危二說28:主入胃者因膠東入胃之說發之,主入危者,因齊地主虛危之說推之;十屬志乘29主入胃者少,而主入危者多。第念30天上躔次由大火而析木,由大梁而實沈,由娵訾而降婁星,必毗連,地亦應接次。《續志》稱蓬萊等九屬31,皆入危九度;惟萊陽曰昌陽32,屬東萊,入危九度;曰長廣,屬瑯邪33,入奎六度;曰挺、曰觀陽、曰鄒盧,屬膠東34,入婁一度;攷萊陽南北不足三百里,焉能占據度數若是之多?伏讀35御製數理精蘊,專就太陽出沒北極高下,赤道黃道經緯測量至歲差之法,冬至入箕、入尾。但就目前所見者,紀之盡掃歷代分野之陋。今謹就《大清會典地圖》36,并參以益陽胡文忠公所輯之《大清中外一統輿圖》37,摘出登州十屬北極出地度數與京師中線度數詳列於後38。蓬萊海中北隍城島、南隍城島、小欽島、大欽島、鼉磯島、高山島、侯雞島、大竹島、小竹島、俱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屬南半度;39蓬萊海中沙磨島、長山島、廟島、小黑山島、大黑山島,自丹崖山以南,至巨山、黃水河、黃縣之桑島、(山母)(山幾)島,南至萊山,西南至北馬集、黃山司、招遠之界河口,福山之煙臺之罘島、寧海之栲栳島、崆峒島、櫳子島、養馬島、戲山口、金山口,文登之威海司、雙島、劉公島、衣島、俱北極出地三十七屬北半度。自黃縣之盧山,至招遠季山、官兒山、馬鞍山、分水嶺,至黃滕疃以北棲霞之艾山、清洋河、鉅齒山、靈山、方山,至萊陽城北、福山城東、寧海之龍門港、辛安河、崑崳山,南至大孤山南黃集,及乳山河之流文樂二邑,東至成山頭養魚池、俚島、青魚灘、倭島、佳雞旺、尋山所、龍池崖,南至滕家集、高村、木渚河、它頭集,北至海驢島、雞鳴島、朝陽口、百尺崖、長峰口、羊亭集、酒館集,俱北極出地三十七度南半度;自榮成之寧津所陸地西行,斥山寨、石島司、馬頭觜、文登鐵槎山、靖海司、蘇門島、長會口、五里島、姚山頭,寧海之浪煖口,海陽之海陽所、南泓口、棉花島、乳山寨、徐家口、丁字觜口、土埠島、昌山行村司,萊陽之魯家口、香島、五龍河、迎駕山、姜山集,俱北極地三十六度屬北半度。凡此以上,皆南北度也。至於東西度,京師順天府為中度(40),蓬萊北海中廟島、大小黑山島、登岸由赤山至崮山、棲邑之蠶山、招遠之羅山,至萊陽之志霞山、迎駕山以西盡招遠界,俱屬東四度(41),自蓬萊北海中南北隍城島、鼉磯島、高山島、長山島,由丹崖山至文峰頂、平山猴、羽山、棲霞之艾山、方山、至萊陽城西之大河以東,福山、海陽,至寧海州城俱屬東五度。自寧海州北海中櫳子島登岸,至崑崳山、黃壘河,至海陽界之海陽所、南泓疃、大小竹島以東,盡文、榮二邑界,俱屬東六度。惟成山頭入東七度。凡此以上,皆東西度也。又《續山東考古錄》42北極高度分與去赤道度分同:蓬萊三十七度四十八十秒,黃縣三十七度三十八分三十秒,福山三十七度三十三分五十秒,棲霞三十七度十八分三十秒,招遠三十七度二十二分,萊陽三十七度,寧海三十七度二十五分,文登三十七度十一分四十秒,榮成三十七度二十五分,海陽三十六度三十八分。黃、招東四度,蓬、棲、福、萊、海東五度,寧海居五度、六度之界,文登、榮成東六度,成山頭入東七度,其說亦相同,故并列之。光緒辛巳知府賈瑚增修。43

23《春秋內傳》,即《左氏春秋》;《春秋外傳》即《國語》。

24據今夏商周斷代工程推定,武王克商(伐紂)年為西元前1046年。周襄王十七年(魯僖公二十四年)正月晉文公重耳立
25孛,沖,違背。 大辰,大火,指心宿二星。《左氏春秋》昭公十七年:梓慎曰:“夏數得天。若火作,其四國當之,在宋、衛、陳、鄭乎?”是說大火是宋、衛、陳、鄭四國分野。如有災難將應在這四國身上。
26:“吳”與“越”是十二次星紀的斗宿與牛宿的分野。“半”與“牛”則風馬牛,所以說“喜忌各殊”。
27鳥帑:“帑”通“孥”鳥尾也,指十二次鶉尾。軫宿、翼宿在其中,是周、楚的分野。孔穎達疏:“帑者,細弱之名,於人則妻子為帑,於鳥則鳥尾曰帑。妻子為人之後,鳥尾亦鳥之後”,所以說其殃咎如一。
28見前知府徐克先、知府任濬、知府永泰等不同意見。
29十屬:指登州所轄一州九縣(蓬萊、黃、招遠、萊陽、棲霞、福山、文登、海陽、榮成九縣與寧海州。志乘,《志》也叫《乘》,《乘》是山東人對《志》的稱謂。
30第念:只是考慮。第,但也、只也。
31:續志九屬:指知府任璿續修之志。但此處統計有,有應為一州七縣八屬。
32:
昌陽:漢置縣,遺址在文登縣米山。晉初省入長廣縣,晉元康八年複置昌陽縣,遺址在今萊陽城東南昌山之陽。唐永徽元年城圮于水,治所北移。後唐莊宗因避“國昌”祖諱,遂改昌陽為萊陽。
33:
長廣郡,後漢建安初置,治長廣,今海陽縣西北三十裏許,三國魏廢。晉咸寧三年複置,治不其,遺址在今青島市嶗山區。後魏移治膠東城,遺址在今平度城東南。高齊天寶七年移治黃,遺址在今龍口市石良集。隋廢。長廣縣,漢置,遺址在今海陽縣城西北,昌水河北。後魏置長青山下,遺址在今萊西城西。高齊天寶七年移治即墨城,即今平度縣城。隋仁壽元年改長廣為膠水縣。該處當指長廣縣。 瑯邪:秦始皇二十六年置琅邪郡,為秦三十六郡之一,治琅邪,遺址在今諸城市東。後漢建武十七年改為琅邪國,都莒,遺址即今“莒國故城”。後漢建初五年移都開陽,遺址今臨沂城。劉宋除國,復郡。
34:
挺:漢置縣,遺址在今萊陽城南六里。高齊天寶七年挺縣入長廣縣。
觀陽:觀陽,漢置縣,遺址在今煙臺牟平區。晉省觀陽縣,後魏興和間復置,治漢長廣故城。宇文周大成元年省,隋開皇十六復置觀陽縣。唐貞觀元年省觀陽入昌陽縣。
鄒盧: 漢置縣,屬東萊郡,遺址在今萊西水集東。高齊天寶省入鄒盧入長廣縣。 膠東:膠東國,漢置,治即墨,遺址在今平度城東南。新莽稱國治郁秩,遺址在今平度城,後漢建武十三年并膠東國入北海國。
35伏:表敬之詞。下文有“御制”,故而表為恭敬。
36《大清會典地圖》:通称《大清会典》,初修于康熙二十三年,经雍正、乾隆、嘉慶和光緒四次重修,最後一次由李鴻領銜。該典記述清朝典章制度為主,其中輿地圖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編撰者要求地圖細到各省、府、州、縣。
37益陽胡文忠公所輯之《大清中外一統輿圖》:胡林翼(18121861)字潤之,諡文忠,晚清中興名臣之一,湘軍重要首領,湖南長沙府益陽(今益陽市)人。1936年,大東書局,出版有《胡林翼全集》。
38北極出地度數:實指今天北緯緯度度數。
39俱北極出地三十八度屬南半度:猶北緯三十八度半。下同。
40京師順天府為中度:是說經度以北京為基準。
41北京位於東經1160 46;蓬萊閣位於東經120°45'31.85"42《續山東考古錄》:葉佩甫,清咸豐河北滄州人所著。因之前已有顧亭林所作《山東考古錄》一卷,故前加“續”字以想區別,名《續山東考古錄》。
43以上文字為知府賈瑚以后世地球經緯確定登州府及各屬州縣地理坐標,一改星宿分野之說。
道里
登州府  東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萊州府即墨縣界四百里,西至萊州府掖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島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順口約六百里,至蓋州套約千餘里,自府治至京師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東西廣六百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注1)
注1:廣袤ɡuànɡmào:東西曰廣,南北曰袤。
蓬萊縣

附郭(注2) 東至福山縣界九十里(至縣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黃縣界四十里(至縣治六十里),南至棲霞縣界七十里(至縣治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島二百四十里,東南至福山縣界一百十里,東北至福山縣界九十里,西南至黃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海四十里。廣一百三十里,袤三百十一里。
黃縣
在府西南六十里。東至蓬萊縣界二十里 至縣治六十里,西至招遠縣界六十里 至縣治一百一十里,南至招遠縣界四十里,北至海二十里,東南至至棲霞縣界四十里 至縣治一百里,東北至蓬萊縣界二十里,西南至招遠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海三十里。廣八十里,袤六十里。
        注2:附郭:猶屬縣。意為縣治在府治內。
福山縣
在府東一百四十里。東至寧海州界二十五里(至州治七十五里),西至蓬萊縣界五十里(至縣治一百四十里),南至棲霞縣界六十里(至縣治一百二十里),北至海十五里,東南至寧海州界六十里,東北至寧海州界三十里,西南至棲霞縣界四十里,西北至蓬萊縣界六十里。廣七十五里,袤七十五里。
棲霞縣
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東至寧海州界一百一十里(至州治一百九里),西至招遠縣界五十里(至縣治一百里),南至萊陽縣界五十里(至縣冶一百里),北至蓬萊縣界八十里(至縣治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海陽縣界七十里,(至縣治一百九十里),東北至福山縣界八十里(至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招遠縣界七十里,西北至黃縣界六十里(至縣治一百里)。廣一百六十里,袤一百三十里。

招遠縣
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東至棲霞縣界五十里(至縣治一百里),西至萊州府掖縣界六十里,南至萊陽縣界六十里(至縣治一百一十里),北至黃縣界五十里(至縣治一百一十里),東南至萊陽縣界五十里,東北至黃縣界四
十里,西南至掖縣界六十里,西北至海五十里。廣一百一十里,袤一百一十里。
萊陽縣
在府南二百五十里。東至海陽縣界六十里(至縣治一百四十里),西至萊州府平度州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海一百里,北至棲霞縣界五十里(至縣治一百里),東南至海陽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棲霞縣界五十里,西南至萊州府即墨縣界一百里,西北至萊州府掖縣界一百一十里。廣一百七十里,袤一百五十里。
寧海州
在府東二百二十里。東至文登縣界五十里(至縣治一百一十里),西至福山縣界五十五里(至縣治七十五里),南至海一百五十里,北至海十里,東南至文登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文登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海陽縣界一百八十里(至縣治一百九十里),西北至福山縣界六十里。廣一百五里,袤一百六十里。
文登縣
在府東南三百四十里。東至榮成縣界六十里(至縣治一百二十里),西至寧海州界六十里(至州治一百一十里),南至海一百二十里,北至海九十里,東南至榮成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榮成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寧海州界六十里,西北至寧海州界五十五里。廣一百二十里,袤二百一十里。
榮成縣
在府東四百六十里。東至海三十里,西至文登縣界六十里(至縣治一百二十里),南至海一百四十里,北至海十里,東南至海一百五十里,東北至海五里,西南至文登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文登縣界七十里。廣九十里,袤一百五十里。
海陽縣
在府南三百八十里。東至寧海州界九十里(至州治一百九十里),西至萊陽縣界八十里(至縣治一百四十里),南至海二里,北至棲霞界一百二十里(至縣治一百九十里),東南至寧海州界九十里,東北至寧海州界五十里,西南至萊陽縣界八十里,西北至萊陽縣界一百一十里。廣一百七十里,袤一百二十二里。

附圖



四象、十二辰、十二次、二十八宿、中國星占方位圖

四象、十二辰、十二次、二十八宿示意圖



[ 本帖最后由 东莱野老 于 2011-11-23 21:24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3-29 07:18 , Processed in 0.09367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