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035|回复: 0

读《蓬溪诗存》感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16: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蓬溪诗存》感言
李朝正

胡君传淮,惠寄其编选之《蓬溪诗存》一册,展卷读之,欣喜若狂,亢奋之极,至宝获之,爱不释手,复读数遍,受其启迪,特赋感言以志之。
传淮治学精神,精力奉献,为人称道与敬慕。
一地一域,一县一州之志书,间有在《艺文志》辑有“文存”、“文征”、“文类”、“诗征”、“诗存”、“诗文辑存”等名目,多为载于《艺文志》末,以彰一地一域人文渊薮之兴隆。如《灌县文征》14卷(1933)、《新繁文征》22卷(1947)、《南溪文征》4卷(1932)、《简阳诗文存》8卷,续2卷(1927)。而较大型的、卷数浩繁的有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100卷(1943)、《成都文类》50卷(宋庆元五年—1199年)等。前人编撰如上书籍,都是多人而为之,很难一人毕其事功的。以《成都文类》而言,参与这项工作的有四川安抚使袁学友,府学、军学、州学教授何惠固、扈仲荣、杨汝明、费士威以及掌书记宋德之等近10人,个个都是饱学之士,满腹经纶,历时几年才竣事,足见劳神费心、倾力专注之状。
《蓬溪诗存》乃胡君一人编选,将历时1300余年中有关蓬溪一县有关诗人、诗作的整体面貌呈现于读者眼前,读者有幸一饱眼福,不仅可以玩索其诗味,还可知晓蓬溪一地的古圣先贤、社会贤达的文化涵养、精神风貌。据作者在编选《凡例》中云:参阅了“100余种史志和文献”,试想,在一个县里的图书馆,其藏书是非常有限的,这100余种典籍也并非在蓬溪一地可以全部觅得,那么材料的搜罗,尤其是诗家的个人行状叙事,又不像小说那样“情节不够,虚构来凑”。《诗存》完全是建立在史事实在之基础上。选诗标准衡定,叙人的简洁明了,尤见功力。
君是一个勤奋治学的人,近些年来有重头书或文章显世,全国重点学术刊物有之,重点出版书籍项目亦有之。始终像一个掘井人一样,认定的那口井深掘下去,矢志不悔。在整理、发掘地方文化,尤其是巴蜀文化方面,取得让人注目的成就,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做了扎实而难能可贵的工作,此种成果故实属非易。汉刘歆说;“至诚则金石为开”,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编选《诗存》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广泛涉猎,没有睿知的鉴别与取金,没有废寝忘餐的钻研精神,是永远也编选不出《诗存》来的。当然,也有的人是非不能也,已所不为。但胡君为之,是有所为而为。如是,《诗存》乃是看似容易却艰辛,其间的苦楚,只有躬行过此事的人才会自知,他人是无法体验的。是书之成,是编选者对社会、对乡邦文化的卓著贡献,岂不受人敬仰和称道?!
《蓬溪诗存》的多元意义与潜移作用。
今日捧读《蓬溪诗存》,来年或推迟一段时间有可能读到《蓬溪文存》。依据现在的弘扬传统文化态势,胡传淮同志又精力充沛,兼具撰著之才,这个希望或会成为现实。记得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卓吾在与袁宏道扯谈著书立说时所言:“我老头子一生都肯让人,唯有著书一事,不敢谦让。我自信,在著书立说方面,实实在在地有二十分胆量、二十分的见识和二十分的才力。”的确,李卓吾著书满家,有十余种惊世之作传世。冀望胡君贵在坚持,一如既往,继续打造属于自己、属于蓬溪人文之乡的新天地。
《蓬溪诗存》一书的意义是多元的,不是单方面的。
首先,社会效益的不可估量性。社会效益,属于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范畴,它对社会的文化发展指向及民俗、民风的改变,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蓬溪诗存》对于一地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彰显,其认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古代蓬溪的民风民俗是“农务耕凿,乡里族党,颇相亲睦,俗为近古。”(《四川通志·风俗志》)这种民众的亲近和睦相处,不分党派民族,共同营建古朴淳良的风气,应当说是蓬溪的一大特点。况且,蓬溪又号为“文献名邦,梓东邹鲁”,显然,这与乡民们的奋进、开拓、创新的社会意识是息息相关的。《蓬溪诗存》的问世,就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虽然它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一种现象,而这现象寓意着社会文化将促进社会更加文明进步,能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其次,带动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赢得可观的经济支撑。从旅游文化的角度而言,蓬溪并不丰富,旅游景点也比较少,其名胜古迹,也只有宝梵寺壁画进入了《中国名胜词典》。如高峰山、佛子寺、定香寺、鹫峰寺等,在《蓬溪诗存》中各代诗人都有描述,这些都有开发价值。山、水、路、寺、观、宫、楼台、溪河、树木等在《诗存》中,都是诗人描写和抒发情景的对象,这些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能从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人所作的诗中,真实记录了它的真实面貌,如甘冽的井水:“比户获美饮,颂君皆一辞。何以纪君德?是泉无涸时。”(《蓬溪苏令均利泉》)便利人们来往的跨虹桥:“琢石成桥坚且良,渡人利浦诚难忘。”(《跨虹桥》)如诗如画,鲜花遍野的翔风山:“静悟院前风景多,一山当面是娑婆。”(《题翔凤山》)规模轩敞,而壮丽的飞云楼,令人兴奋陶醉,“绿树行行野鸟占,好山历历紫烟浮……更上一层赊远眺,风光却为暮云收。”(《飞云楼》)充满美丽传说,富有孝敬典范的孟宗哭竹的冬笋沟,储露诸经及经典的常乐寺,有如此多的风光名胜,而今达成铁路、成南高速公路贯通其境,交通如此便利,游人将会如织,而《蓬溪诗存》就是献给旅游者的一张名片。总有一天,大英、遂宁、蓬溪、安岳会成为一个旅游圈,抑或是四川的一条火爆热线。试想阆中已建成“巴国历史文化博物馆”,且已开馆,成都演出《金沙》而观众可无偿得到CD精选大牒,这些举措为的是什么?彭静中先生在《序》中说:“《诗存》大著,……旨在弘扬巴蜀文化,延续蓬溪文脉,提高蓬溪县的知名度。”当是确论,从潜移作用而言,可谓功在现实,利在千秋。
最后,能补《蓬溪县志·艺文志》之不逮。
《蓬溪县志》分别有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民国本,即便盛世修史的新志,于艺文志来说都是水上警察,各管一段,难有贯通齐备的。姑以蓬溪志祖潘之彪的《蓬溪县志》而言,其书编辑简略,体例以事定篇,不具史法,记载之事仅概述大略而已。又兼之书成即遭兵燹版毁,印本流行不多,此志今原本不多见,故成难得的稀有地方志。于下所编纂的各版本的《蓬溪县志》艺文一部亦极简略,佚文佚诗多有未采其内。《蓬溪诗存》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县志的不足,无论是诗的作者和诗的首数之众,远超蓬溪各志。于此,涉及过往蓬溪的人、事、物、景、典章制度、地域风貌等,凡志书未载,便可在《蓬溪诗存》中释感,使《诗存》具有补充、延伸、增广《县志》的意义,又有可供方便查阅的工具书功能,乃一书多用,方便后人。这不但是蓬溪一地之事,也关涉着巴蜀文化研究及弘扬传统文化,辟了一道取途就近,免走弯路的方便之门,为他人踏上坦途修了一道便利之桥。
作为胡君传淮著作的忠实读者,凡其所著之书吾都仔细斟酌和研磨,《蓬溪诗存》一书也可以进一步校订修改,使之日臻完善。
《蓬溪诗存》虽然有遗漏与错讹,但瑕不掩瑜,小错在所难免。正如宋人赵抃《成都古今集序》云;“若夫知之有未至,编之有未及,则亦一人之功不可以求备。”《蓬溪诗存》仅一人编次,耗时费功可以想见,书已面世,胡君应自珍。李卓吾说;“《藏书》是我一生精神的寄托,《焚书》是我一生事迹的实录,《说书》是我一生学问的记载……这是我一生神通、游戏三昧的笔墨。”胡君著述较多,其中的《蓬溪诗存》堪称学问的记载,言不为过。
二OO六年三月写于四川大学竹林村一止斋
《蓬溪诗存》,胡传淮编选,2005年出版
(作者李朝正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写作研究会副会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6 05:05 , Processed in 0.07693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