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76|回复: 0

长袖善舞的东南王胡健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31 08: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东南日报》是民国时期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份著名报纸, 一度成为东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舆论重镇。但是因为《东南日报》是国民党CC派的报纸,因此新闻史学界对它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近年来一些研究中,已经充分肯定了该报在抗战时期为宣传抗战作出的重要贡献。《东南日报》的社长胡健中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是CC派的骨干成员,曾在国民党政权中担任要职。他同时又是一个“长袖善舞”,既精通报纸采访和编辑业务,又懂得报业经营管理的著名报人。正是由于他的苦心孤诣和精心擘划,《东南日报》才在竞争激烈的东南报界站稳了脚跟,并在严酷的抗战环境下愈挫愈勇,成为东南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宣传抗战的一面旗帜。然而关于他的研究目前并不多,此文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东南王”胡健中。
关键词:胡健中;《东南日报》;CC派
不可否认,民国时期是中国报业最为繁荣、最值得骄傲的一段时间,产生了一大批享誉全国,甚至国际新闻界的一批著名报纸和报人。在这些报人中,有人工于采访,如邵飘萍、赵敏恒;有人善于评论写作,如张季鸾、王芸生;有人擅长通讯写作,如黄远生;有人编副刊很有一手,如孙伏园、徐凌霄;有人善于报业经营,如张竹平、史良才。但是既精通报纸采访和编辑业务,又善于报业经营管理的“多面手”却并不多,屈指数来也仅有邵飘萍、于右任、成舍我、胡政之、胡健中等寥寥几人。本文所要介绍的就是“长袖善舞”的原《东南日报》社长胡健中。因为《东南日报》和胡健中隶属国民党CC派,“因言废人,因人废言”,所以长期以来这个曾经和“大公王”胡政之并称“南北二胡,一时瑜亮”的报界巨子,并没有引起新闻学界的重视和研究,甚至在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情形下,反而给他作出了一些有违真实史实的定论。现在应该是给予他和他的报纸客观评价的时候了。
东南日报原名杭州《民国日报》(北伐军兴后,国民革命军所到之处,都会由相应的国民党地方支部建立《民国日报》以为鼓动和宣传,如上海《民国日报》、广州《民国日报》、绍兴《民国日报》、汉口《民国日报》、江门《民国日报》等等),是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主办的党报,成立于1928年,当时胡健中就参与其事,并主持编务活动。1934年杭州《民国日报》改组为《东南日报》,胡正式出任社长一职,直到1949年国民党败退大陆,各地《东南日报》纷纷停刊为止,实际主持报政达15年之久。在他的主持下,东南日报畅销东南沿海各省,骎骎乎直逼势力早已遍及东南数省的老牌报纸申、新两报。尤其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南各省先后沦陷,许多报纸也如同覆巢之卵,随之荡然。在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时局下,东南日报克服种种困难,奇迹般地坚持在东南前线出版,及时大量地报道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抗敌御辱的英勇事迹,长期鼓舞和坚定东南人民的抗日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成为东南舆论战线上抗日的一杆大旗,对抗日民族解放事业不可谓无功。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东南日报愈挫愈勇,由杭州而金华,由金华而丽水、江山,由丽水而云和、福建南平,由南平复回杭州,由杭州进军上海滩,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事业还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这些成绩的取得,固然是东南日报全体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然也跟社长胡健中精于擘画是分不开的。
(一)   大胆革新,成就《东南日报》辉煌业绩

胡健中发迹于《东南日报》。可以这样认为,胡健中造就了《东南日报》,《东南日报》反过来又造就了胡健中。正是《东南日报》这个平台,给了胡健中充分发挥和施展其经营管理才能的机会,也正是靠着办《东南日报》积累的政治资本,胡健中才在国民党官场上一步步飞黄腾达,逐渐做到国民党中央委员、中央评议委员和立法委员的高职。
1934年6月16日杭州《民国日报》正式改组为《东南日报》,时年31岁的胡健中被推到社长一职。改组前的《东南日报》虽然已有较大发展,但是比起势力早已渗透到东南各隅的《申报》、《新闻报》等资本雄厚、设备先进的海上大报来说,还是个小学生。为了能够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取胜,胡健中上台伊始就大胆做了几项颇具魄力的改革。
(1)购进浙省首台轮转印报机。早在1914年和1918年《新闻报》和《申报》就先后购买了新式的轮转印报机,大大提前了出报速度,借着沪杭铁路开通的契机,及时赶第一班早车把当天报纸发行到杭州。占有天时地利的杭州本地报纸,尚停留在平板机印刷的时代,不但出报速度慢,而且印刷质量也不好,在竞争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优势。1932年胡健中向浙江省党部申请,从本省党员上缴的所得捐中截留了六七万元,从德国洋行购买了一部轮转机,出报时间也相应提前,逐渐扭转了与海上大报竞争时的劣势,使报纸销数很快就突破万份。
(2)建造报社大楼,改善办公条件。《东南日报》的旧址是一所百年老屋,破败简陋,办公条件很差。胡健中择地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大楼,于1936年完工,当年搬入办公。在此之前的中国新闻界,只有《申报》、《新闻报》、《时报》等几家报纸,建有自己的报业大楼。在大楼的启动资金的募集上,胡健中充分施展了自己的社会活动能力,拉来了张学良、杨虎城、张治中、阎锡山等人入股。这些军政名流的姿态,显然能起到很大的招牌作用。新厦建成后,超过了当年上海《申报》、《新闻报》和天津《大公报》、南京《中央日报》的馆舍。

(3)标榜“文人办报,中间偏左”,赢得舆论人心。在机构改组成立《东南日报》的同时,也实现了“体制”的转变,由“党报”改成“民营”报纸。这一转变的结果是不但摆脱了浙江省党部势力派的牵掣和制约,而且赢得了很多读者的认同,因为相对于党报、商业报来说,文人办报更具声誉,更能为读者所同情和信赖。
经过胡健中的励精图治,《东南日报》逐渐在报雄林立的东南报业市场上,立稳了脚跟,硬是从老牌的申、新等报纸口里,砍下了3.5万的发行量,一跃而成为有影响力的东南大报。
(二)千难万苦,苦苦支撑“东南”半壁

正当《东南日报》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战乱予以《东南日报》的事业重大挫折,使得其元气大伤。
1937年11月5日,日军登陆杭州湾,杭州的沦陷只是时间问题了。报社势在必迁,胡健中凭藉CC掌握全省党务的有利条件,通过有关方面免除了《浙东民报》社长的职务,而派《东南日报》的严芝芳接办了这张报纸;三天以后,又把《浙东民报》停刊,改出《东南日报》,在同一天的报纸上,刊出前者停刊启事和后者迁金出版的启事。在这短短的几天中,《东南日报》在金华应运而生了。在金华期间,报社遭到敌机轰炸,职工和家属多有死伤。直到1942年5月金华陷落为止,东南日报在金华共出版1500多号,坚持了四年半时间。期间,1941年春日军白衣渡江,虽未继续南犯,但已惹得一场虚惊。胡健中一面派严芝芳、汪远涵带部分职工去丽水出报,一面自己率大部分人撤到江山出号外。等到日军退回杭州后,两地人员仍都回到金华,继续出版报纸。但在江山、丽水都留下一些印刷器材,以备不时之需。
1942年5月,日军为了打通浙赣路,大举南犯,金华吃紧。这次,胡健中自己把总社迁江山,同时又派副社长刘湘女前往丽水,主持丽水分社,出版丽水版。但未及一月,日军陷金华,丽水亦告吃紧。在这时危事急的紧张关头,刘湘女束手无策,吓得竟不顾职工死活,迳自逃往对岸的南田山中,不敢出来。职工亦作鸟兽散,丽水版停顿了好久。幸亏日军不久就撤退了,器材无多损失,丽水版继续出版。其后,随着战事的松紧,时办时停,到1944年12月迁至云和,出云和版。
  由胡健中本人率领的《东南日报》总社人马,先从江山继续南迁至浦城,后又翻越仙霞岭迁移到福建南平去出版。一路上这支队伍简直像一群乞丐,撤到江山时,遭到敌机的轰炸扫射,有一个工人被炸死。有的人铺盖丢了,衣服破了,鞋子裂了,狼狈不堪。胡健中在沿途被迫陆续遣散了一些职工。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跋涉,1942年秋天到了福建南平。从自己的根据地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南平。报社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环境,尽快出版的问题。胡健中又一次发挥了自己“长袖善舞”的本领,令报社短时间内就异地出版,并力压南平地方报纸《南方日报》等报。原东南日报编辑王遂今撰文回忆了两件小事,说:胡健中通过报纸对福建省当局又打又拉,先是作些小批评,如当时南平因战火未波及,依然歌舞升平,报纸即以《福建应立足于战》的社论批评之;过了不久,胡健中觉得批得够了,就指示写社论加以全面肯定,于是发表了大力吹捧福建“德政”的社论。另一件事是,当报社刚迁至南平时,在昼锦坊一所平房中落脚,想租借邻居某一企业公司空着的大楼,该公司经理不予理采,实际上很瞧不起这群化子似的报社队伍,后来胡健中探知这经理家刚出了件自杀案,便令编辑部只须打个电话去问问,那经理怕家丑外扬,忙不迭要求别发表新闻,于是他那大楼也自愿奉租了。
就这样,《东南日报》在战火纷飞中跋涉千里,经三个月时间在最终在福建顺利出版。几年的颠沛流离,让报社在人员和器材上遭受了重大损失。报社撤离金华时全部职工连家属“700人中死亡数计有64人,是变种失散未取得联络生死不明的,数达十分之一”,“优被敌机炸死,有染病致死,有行走中落水淹死,也有贫病交迫厌世自杀的”,“笨重物资已无法迁运,忍痛抛弃者甚多”,至浙闽边界后,又“为大水所阻,约尚有三分之一器物无法抢运,损失甚重”。1942年6月丽水第一次陷落时,“分社立足未定,且有变击仓猝,复以缺乏交通工具,一部分器材未及抢运,敌寇入城后尽付一炬,损失颇重”。1943年丽水社址被炸,“命中两弹,编辑部、电讯室工场被炸毁火震坍,公司均有损失”。。
虽然报社的命运多舛,屡屡受创,但是在胡健中的主持下,销行范围和销行数量仍然不减当年,失浙东而得浙西,失浙西而得闽北、皖南,失江苏而得江西,始终屹立在东线战场,成为东战场的一个文化堡垒,苦苦撑持在东南半壁。
(三)报业管理的三个法宝

中国的近代报纸是由西方传教士引入的,最初是传教士传教布道的工具,后来中国人渐认识到报纸可以用做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利器,于是清末出现了国人的两次办报高潮。中国报纸先天地打上了“文人论政”的烙印,很少有人会从经营的理念出发,想到报社也是企业,报纸也是工业产品和商业消费品,靠办报还可以赢利。清末民初如《神州日报》、《民立报》、《民权报》、《中华新报》等一批报纸曾各领风骚,但旋即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除了反动势力的压制外,自身不善经营,入不敷出,发行越多亏本越大,折完本金后就只好关门大吉了。可见,经营对一个报纸的生存和发展有多么重要,一个没有经营意识和不善经营的报纸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定行之不远。
那么,胡健中是如何管理擘画《东南日报》的事业的呢?我们从胡本人于1939年应《服务月刊》之邀,写的《十一年办报经过述略》一文中可窥见一斑。在该文中,胡健中总结了自己成功的三条经验,分别是“有恒”、与同人“同甘共苦”、“权责专一”。
(一)“有恒”和“责权专一”。他说“十年来,有好多师友劝我改行,或政治上有事拉我帮忙,可是我始终站在新闻记者的岗位上,未尝稍移”,“我虽不敢说对于我的事业‘生死以之’,单窝敢自信一定能够‘贯彻始终’。这种继续不断,心无二用,一点一滴的笨干,或许是东南日报稍有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与同人“同甘共苦”。“我觉得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必须能和你的伙伴们共甘苦……我们的同人平日有一个口号,便是:‘两个人拿一个人的钱,一个人坐两个人的事!’我们的高级干部,有工作至十年之久,而一个月只拿几十块钱的薪水的。他们都是大学毕业有经验有能力的人,所以能够这样苦干下去,一是因为他们感觉东南日报尚有前途,一是因为他们都很忠于新闻事业,而另一原因,则是我这个作社长的人能够和他们共甘苦。”胡健中以身作则,每天在报社办公都在十个小时以上,但每月只拿四十块钱的办公费,而且有时候还要花两三倍于此数目的钱,用在报社的人事上,并且从没有一次做过兼职,拿过兼薪。在杭州时租住着每月十几元的房屋,“喧嚣异常”,夏天到来“炎威所布,尤不胜其绕室彷徨之苦”,但即便这样一住就是十一年。在金华时,他每天步行到报社上班,风雨无阻。
《东南日报》旧人的回忆,也多印证了胡的这些话。事实上,胡健中自己还没有总结出自己成功的另一个关键要素,那就是“颇善于多方招聘人才,延揽进步文化人士”。如,著名学者胡道静,《新民晚报》“三张”之一的张慧剑、中山大学教授王季思、复旦大学教授严北溟、古典文学研究者陈友琴、著名战地记者曹聚仁等都被他罗致来编辑报刊或为报纸写稿。副刊“笔垒”和“周末版”更是团结了施蛰存、王西彦、萨一佛、宋秉恒等一大批东南文艺界的进步人士,刊登了大量坚持抗战的言论报道和艺术作品。他还颇有容人之雅,对于被指有共党嫌疑的陈向平和钱谷风,他也尽力做了保护,坚决不同意国民党特务抓捕,坚持“由报社自己处理”,使得陈、钱二人未遭毒手,一直在《东南日报》工作。在用人的问题上还有值得称许的一点就是,在《东南日报》里他没有安插一个自己的亲戚。这实在难能可贵!
(四)雄心壮志,谋图“东南”霸业受挫

《东南日报》在东线的成功,让胡健中声誉日隆,并为他顺利步入政坛铺平了道路。在陈立夫的荐举下,胡健中先后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党中央委员。1943年夏区重庆出席了国民参政会,会后又被蒋介石钦点为重庆《中央日报》总社社长。但胡健中明白“成也‘东南’,败也‘东南’”,一旦离开了《东南日报》,自己就是有通天的本领,在诡谲的政治漩涡里也难免会翻船。所以他提出一个要求,就是仍然兼任《东南日报》社长。他想紧紧抓住《东南日报》以为退路。就这样,他开始了在重庆遥领“东南”的生涯。事实上来到重庆后,他很长时间内被架空了,重庆《中央日报》内的很多人都不服他。事实上,能抓在手里的只有《东南日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国民党大员们纷纷回沦陷区接收“敌产”,那些像胡健中一样靠办报纸起家的人,也一个个梦想着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接收一家大报办办。陈训畲内定到上海接收《申报》,程沧波接收《新闻报》。还都南京后,谁来接办《中央日报》?作为重庆《中央日报》总社社长的胡健中本来是最有资格的,可是却败给了另一个报界大亨马星野,最终也没有去南京《中央日报》社。不但如此,杭州他也回不去了。因为刘湘女主持的云和《东南日报》捷足先登,接收了原来的大楼和器材。刘竭力抓住要害部门,安插亲信,不让胡染指。胡健中只好选择去上海办《东南日报》上海版。来到上海滩版报困难何其多啊!一方面,上海大报儒林,人才济济,前往接收者都有后台;另一方面别人都是接收现成的,而胡健中在上海却无片瓦,只能白手起家,另起炉灶。他梦图“东南”霸业的雄心遭遇肢解。然而报社最后终究是办起来了,但是规模和影响力大不如从前,只能算是惨淡经营。编辑部的老同事们挤在一间“榻榻米”的房间里,虽没有逃难时狼狈,但也显得十分艰苦。
(五)黯然退出大陆,终结“东南”生涯

1949年初,解放军进逼上海,作为国民党CC系内要员的胡健中,做了出走台湾之计,派经理刘子润把重要器材装上太平轮,准备赴台后继续“东南”事业。不曾想太平轮因超载沉末,葬送了《东南日报》的老本。4月,胡健中偕妻匆匆赴台,随同他去台的编辑部人员只有一人。5月杭州《东南日报》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东南日报》从此成为历史!但是人们应当记住胡健中和他的《东南日报》。“《东南日报》在抗战时期……进行坚持抗战,坚持进步的宣传……尚有一定可取之处”,“对提高全省以至东南地区人民的抗战斗志,多少起些作用”,“单纯从报人这一方面来说,胡先生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为了办好报纸,耗尽一生心血,他把东南日报当作第二生命”,“他也和老知识分子一样,关心国家兴亡、民间疾苦”——这些有所保留的评价,也还算是至允至当吧。


参考文献:
   [1] 蔡力行.在《东南日报》的日子里[EB/OL].
http://www.yawin.cn/list/articlelist.asp?id=1865,2006-7-4.
   [2] 胡健中著《十一年办报经历述略》,见容又铭,程其恒编《记者经验谈》114页-118页,桂林铭真出版社1943年版。
   [3]
袁义勤.胡健中和《东南日报》[J].新闻大学,1993(1).
   [4] 张根福.抗战时期《东南日报》的南迁及其出版活动[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17 02:41 , Processed in 0.07364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