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625|回复: 9

"簋"乎?“簠”乎?此处当作“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9 11: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簠、簋”二器:

          《儀禮  聘禮》:夫人使下大夫勞以二竹方玄被纁裏有蓋”,鄭《注》:“竹簋[簠]方者,器名也。以竹為之,狀如簋而方,如今寒具筥。筥者圜,此方耳。”《釋文》:“簠方,音甫,劉音蒲,本或作簋,外圓內方曰簠,內圓外方曰簋。唐石經、士禮居重刊宋本、宋·李如圭《集釋》、四部叢刊景印明徐氏仿宋刊本、宋·聶崇義淳熙二年刻《新定三禮圖》、四部叢刊續編景印汪閬原覆宋刊本、敖氏、嘉業堂劉氏刻張敦仁本、阮元刊本作“簋”宋嘉定中刊元明间递修刊本《經傳通解》、張氏《識誤》從《釋文》、宋·楊復《圖》、宋·魏了翁《要義》、明正德年間陳鳳梧刊本、明聞人詮校正本、京大藏山井鼎箋識本、毛氏汲古閣本、四庫全書本《注疏》、木犀香館刻本胡培翬《儀禮正義》作“簠”。《說文》:“簠,黍稷圜器也。簋,黍稷方器也。”《周禮·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鄭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龖案:《說文》誤也,由鄭氏《舍人》並下圖版《聘禮》此處當作“”。




         賈《疏》:“夫人有蓋竹簋[簠]方耳。釋曰:自此盡以賓入,論夫人勞賓之事。夫人勞使下大夫者,降於君,故不使卿。凡簋皆用木而圓,受二升,此則用竹而方,故如簋而方。受二升則同。如今寒具筥者,寒具,若《籩人》先鄭朝事,謂清朝未食,先進寒具,口實之籩實以冬食。故謂之寒具。筥圓,此方者,方圓不同,為異也。案《玉人》案十有二寸,棗栗十有二列,諸侯純九,大夫純五,夫人以勞諸侯。彼有玉案者,謂王后法有玉案,並有竹簋[簠]以盛棗栗,故彼引此為證。此諸侯夫人勞卿大夫,故無案,直有竹簋[簠]以盛棗栗。”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0-8-29 11:5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8-30 18: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这种古器物常常令人头疼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9: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 翫《論語》發現此句貼此爲《舍人》鄭玄《注》是而現傳本《說文》誤之旁證

             皇侃《公冶長疏》言:“外方内圓曰簠。内方外圓曰簋。倶容一斗二升。以簠盛黍稷。以簋盛稻粱。”
 楼主| 发表于 2010-9-1 06: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傳幾個含金文“簠”字的拓版圖片!歡迎有此拓版器形的師友上傳原器照片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0-9-1 06:2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08: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個“簠”、“簋”相誤的


             《公食》:“公辭賓升再拜稽首公荅再拜賓北面自閒坐左擁簠粱右執湆以降”,鄭《注》:“自閒坐,由兩饌之閒也。擁,抱也。必取粱者,公所設也。以之降者,堂,尊處,欲食於階下然也。”《校勘記》言:“‘左’監本誤作‘右’、‘擁’誤作‘擯’;毛本‘簠’作‘簋’,唐石經、嚴本、《集釋》、《通解》、敖氏作‘簠’,與前‘先者一人升’節所引合,徐本、楊氏俱與毛本同。《石經考文提要》曰:《曲禮》‘執食興,辭’《注》引《公食禮》正作‘左擁簠粱。’”
发表于 2010-9-12 18: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簠,金文从籀文匚、古聲,今本《左傳》哀公十一年作“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18: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先生您好

             弟這還有簋稱“軌”的實物證據


           《公食》:宰夫設黍稷六簋于俎西二以並東北上黍當牛俎其西稷錯以終南陳,鄭《注》:並,併也。今文曰併。古文簋皆作軌。恢復碑從鄭玄《注》引今文。案:“簋”古文作“軌”的實物詳下圖版。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軌敦,戰國後期,通高17.8cm,寬22.4cm,重3.46kg。敦有蓋,圓體,鼓腹,腹部有一對雙獸面銜環耳,三短足。蓋上飾三伏犧,蓋頂有一活環鈕,鈕座處飾相間的葉狀紋與圓渦紋。蓋與器身各飾枝狀紋二周。蓋內鑄有銘文“軌”字。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10-9-12 18:2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9-12 18: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說文》的“簋”字,有重文从匚、軌聲者,有从木、九聲者,均與軌有關。
匭、軌,前當爲本字,後爲古字。(本字指專表某特定義的字,古字則是一字最先存在的形體,二者不一定重合。)
朹、軌,均從九得聲。
发表于 2011-6-13 06: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里的【簠】字,器物中没有此字,即非金文的“簠”。
发表于 2011-10-10 04: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北的江淮官话中常用的“簋”,不知是直接继承的古代词,还是从明清文人的书面语中普及到民间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3-29 14:38 , Processed in 0.07965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