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587|回复: 3

[财经] 中国学生(11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1 17: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代发
中国学生,周刊,11期,1925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9-8 07: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详细一些的介绍,多谢
发表于 2014-1-21 00: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英百万库上比较全
发表于 2014-1-22 09: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周刊9期

[tr][/tr]
《学生周刊》第九期

《学生周刊》(第9期)1917年9月22日出版
本刊继续出版凡例----《学生周刊》(第9期)1917年9月22日出版
学生周刊第九期要目----《学生周刊》(第9期)1917年9月22日出版
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给国人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学,1917年中华编译社发行出版了《学生周刊》。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学生周刊》第9期,1917年9月22日出版,32开本。该刊设社说、史传、名著、文艺、诗、附录、小说、专载等栏目。
在该刊继续出版凡例中指出“第九期起每逢周六出版,以前停止各期随时补足”,由此可见,该刊曾一度停刊,原因不明。
该刊封面为刘哲庐编辑,刘哲庐原名刘锦江,号斐邨,浙江绍兴人。南社成员之一。
该刊的作者有李定夷(1890-1963),近现代小说家。字健卿,别署定夷、墨隐庐主等,武进人。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开始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杂文。历任《小说丛报》、《小说新报》、《销闲钟》等杂志的编辑或主编,并大量写作小说。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职业教育论》阐述了职业教育的由来、为何要办、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的区别,最后他指出创办之始有两端急宜注意“第一调查社会情形”,“其次设立模范学校”,他所说的模范学校的概念与今天有所不同,是指示范学校。
史传《樊克林传》的作者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曾,笔名真民,石僧,晚年自号扩武,河北高阳人。李鸿藻第三子。中国教育家,故宫博物院创建人之一。曾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该文副标题为“录勤工俭学传之一”,翻译于梅鼐氏所撰之樊氏传,叙述了生于英属北美波士顿的樊氏,由于勤俭好学成为科学大家的故事。
名著栏是蔡孑民的《循理与畏威》和《谨慎与畏葸》,后者为原载于旅欧杂志,此为转载。蔡孑民(1868-1940),原名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用两组反义词做标题,引经据典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以造成自由平等之世界,是则吾人之天责也”。
文艺栏刊载了殷信笃的《中秋对月感怀赋》,殷信笃(1894-1951),字仲诚,别号众城,江苏镇江人。早年肄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预科,曾在校刊上发表过诗文。后因家贫,未能毕业。殷信笃毕生服务于金融界,工文史,擅诗词,精围棋。在扬州七年,是他一生最为稳定的阶段,以诗会友,他是冶春后社诗人。冶春后社是晚清时期扬州地方名流、文人学者追怀康乾盛世,继冶春诗社而成立的文学团体。《中秋对月感怀赋》抒发了他的人生感叹“人生之蹭蹬兮,时事之隐忧兮,寄天之蜉蝣兮,海之惊鸥兮,叹光阴之一去而不可留兮,而吾又何感于素秋兮”。
专载栏的《中国学生联合会章程》被称之为“觉悟之先机,文明之导线,青年学生之俱乐部”,《章程》分定名、宗旨、会员资格、会员种类、入会手续、会务、入会权利、入会义务、捐助、消息和附则共十一条。
此外,该刊还登载有薛季卮的诗《春日偶风》、孙煦的诗歌《题哲庐先生著书图----集定厂句》、苏穗初女士的《粤垣女学近状记》和林畏庐的伦理小说《吴孝女》等。
该刊为了解五四前夕的中国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王慧青)











http://www.archives.sh.cn/dajc/201306/t20130624_38879.html

[ 本帖最后由 菜籽 于 2014-1-22 10:0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5 15:41 , Processed in 0.077505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