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楼主: 24601

山西省方志合集[民国时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离石縣 位于吕梁山中段西侧,地处省境中部西侧,吕梁地区中部。
春秋属晋地;战国为赵之离石邑,为三晋西部重镇;西汉置县,自东汉永和五年,西河郡移治于离石,灵帝末,郡县俱废;后燕置离石护军;北魏明帝置离石镇;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置昌化县;北周建德六年改离石,为离石郡治;唐、宋、元、明皆属石州;明初离石市并入石州,明隆庆年知州李春芳以石、失同音改名为永宁州;民国元年改州为县,三年改称离石。
安国寺 始建于唐贞观11年。
九凤山麓的白马仙洞 为吕梁山脉少见的大型溶洞,洞内怪石嶙峋,尖石如剑,方石如床;有柱石自洞顶倒悬而下,离地三尺,击之铿锵有声;洞内还有若干池潭,水深清澈;洞中有洞,深不可测,曾有人进洞探险,但均不得全貌而返。
东部山岭 北齐称黄垆岭,曾为北齐长城的原始点,明末李自成与明军大战黄垆岭,明军溃败。黄垆岭林木茂密,视野开阔,夏天气候凉爽,山花似锦,秋日万山红遍,十分壮观。

县志暂缺待补

方山縣
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中部,东临娄烦、交城,西与临县毗邻,北与兴县、岚县接
壤;南与离石相接。
战国时为赵国皋狼邑;西汉置皋粮县,东汉末废;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名方山县;五代、宋、金俱称方山县;金宣宗贞佑四年方山县徙于积翠山;元世祖至元三年并入离石县;民国七年七月得置方山县。
北武当山 又名真武山,其主峰海拔1983米。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0 13:3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陽縣 位于山西西部,吕梁地区南部
战国为赵之中阳邑;西汉置中阳县,东汉并入离石;北周大象初置平夷县;金明昌六年改平夷县为宁乡县;1914年改称中阳县。
柏洼山 位于中阳县城东五公里,峰峦峭拔,松柏叠翠,山腰的龙泉观为金代创建的道教活动场所。仙明洞是一个长约 350米的横向溶岩古洞,洞中有大、中、小三个洞厅,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可谓奇观异景,悬挂在巨石上的水珠,犹如颗颗宝珠,若遇灯光照射,五光十色,分外美观。洞口隐没在丛林之间,鲜为人知。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4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楼縣 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东以黄云山、石楼山为界与交口县相邻,南与隰县、永和县接壤;北与中阳县、柳林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
汉置土军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置岭西县,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县,因县东有通天山石叠如楼而得名;唐、宋二代先后改名为西德、东和州;元复称石楼县;今因之。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汾陽位于太原盆地的西南部,吕梁山东麓
周为古兹国;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皇建兹氏县,沿用至三国时期;晋改兹氏县为隰城县;隋至唐初沿用;唐上元元年改隰城县为西河县;经唐末、五代、宋、金、元、明初未变;明洪武初,省西河县并入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升汾州为府,倚郭置汾阳县;清代建置相沿;民国元年废府存县。
古迹有杏花镇上庙村的“太符观
特产以杏花村汾酒为最,曾于1919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优胜金奖,为我国传统出口产品。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孝义縣 位于山西省中部西部,吕梁市南端
春秋时晋置瓜衍县;西汉属兹氏县;三国魏中阳县来治;西晋永嘉元年并入隰城县;北魏改置永安县;隋属西河郡治;唐贞观元年以邑人郑兴孝行闻于朝,敕赐名孝义县。
中阳楼 自古颇享盛誉,因当时孝义为中阳县所辖而得名。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8: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遥縣 位于太原盆地南端,东连祁县、北接文水县,西邻汾阳县,西南与介休县接壤,南靠沁源县,东南与沁县、武乡县毗邻。
古称平陶;汉置京陵、中都二县;北魏太武帝时,中都县迁往榆次,平陶县来治,并改平陶为平遥,京陵县亦同时废入平遥县;从此平遥县名沿用至今。
平遥古城 建于明初,城楼、敌楼、角楼雄伟壮观,是全国现存的五座古城之一。
五代的镇国寺;金代的文庙大成殿和慈相寺;元代的清灵观等。
创建于北魏,重修于明代的双林寺彩塑,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游客。
特产以平遥牛肉著名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5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介休縣 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南部,东北与平遥县、汾阳县接壤,西南与灵石县相连,西北与孝义县隔汾河相望,东南与沁源县为邻。
春秋时属晋置邬县;秦建界休县;新莽改界休为界美,东汉复名界休;西晋改界休为介休;北周改介休为平昌;隋开是十八年仍名介休;后历代县名不改。介休之名因有春秋时期晋国介于推隐居本县绵山而得。
三贤故里 三贤指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东汉郭泰、北宋文彦博。
绵山 又称介山,山险景秀,自古为佛教圣地。山中有云峰寺、铁瓦寺、开元古碑、以及相传介子推隐居焚身处等胜迹数十处。
回銮寺

山西省介休县志
民国 张赓麟 修 董重 纂
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三百九十九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山西省介休县志
清 徐品山 修 陆元鏸 纂
清嘉庆二十四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四三四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5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顺縣 位于晋中地区东部中段,太行山之颠,清漳河上游。
春秋时属晋,名盖与;战国时先属韩后属赵,名阏与;北齐置梁榆县;隋开皇十年改名和顺县,以县东北有古和顺城故名。

山西省和顺县志
張夔典 總裁 王玉汝 纂修
民囯三年石印本
中華方志叢書 華北地方 第四百零八號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遼  位于晋中地区东南部,太行山主脉西侧。北连和顺县,西接榆社县,南邻武乡县、黎城县,东与河北邢台、武安、涉县接壤。
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北魏称辽阳属乐平郡;隋曾分辽山、交漳二县,统归辽州;唐武德六年辽州来治,附郭辽山县;宋、金、元不改;明初辽山县废入辽州;民国元年改辽州为辽县。

山西省遼州志
清 徐三俊 纂修
清雍正十三年石印本
中華方志叢書 華北地方 第四百零七號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5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榆社縣 位于山西省中部,太行山西麓,北与榆次县、太谷县接壤,东与左权县、和顺县倾毗邻、南与武乡县相连,西与祁县相接。
春秋时属晋;战国先属韩后属赵;秦属上党郡地;汉为涅县地;晋置武乡县;北魏称乡县,魏太和十五年迁乡县于南亭川;隋于北亭分置榆社县;唐初改榆社县为榆州,后置州以县属辽州;宋熙宁七年榆社县并入武乡县;元复置榆社县至今。
名胜古迹:
后赵皇帝石勒墓 位于县城北12公里的赵王村;
响堂寺千佛洞 位于县城西 5公里的庙岭山上,为北魏和唐代的石雕;
邓峪石塔 位于县城南 7公里的邓峪村,为唐代石雕;
南村造像 位于县城西15公里的南村,为唐代石雕。

山西省榆社县志
清 王家坊 葛士达 总纂
清光绪七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四百零三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5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鄕縣 地处晋东南太行、太岳两山之间。
西周时称皋粮;战国时属涅地;西汉置涅氏县,东汉称涅县;西晋置武乡县;北魏改置乡郡乡县;唐复称武乡县;今因之。

山西省武乡县志
清 白鹤 修 史傅远 纂辑
清乾隆五十五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七十三号
成文出版社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5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沁  縣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北和东北与武乡县相邻,东南与襄垣县接壤,南界屯留县,西以分水岭为界与沁源县毗隔。
春秋时属晋国;宋、金、元为沁州治所;明废县入州称沁州;民国元年改名沁县。
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有从北魏经隋、唐、宋到明代建筑宏伟的寺庙80余所。惜大都被侵华日军所毁,现仅残存庙碑数十通。1959年在该县南涅水乡出土的北魏到宋的叠塔式残碑一千余件,其造型之精美,国内少见,被列为山西省重点保护文物。此外还有晋代名士陶渊明自撰自写的“拟古杂诗十二首”手迹石刻及清康熙皇帝御书赠大学士郡人吴典的“千字文”石刻。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5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太岳山东麓
西汉置谷远县;西晋末废;北魏建义元年置沁源县;隋、唐时曾二度设沁州于此;隋至元代北部曾改绵上县。
圣寿寺 位于县城西北十八公里灵空山峪,建于唐朝景福二年,有寺院东钟楼、仙、峦二桥,规模严整,布局奇特,其中十景最引人注目。
灵空山 亦称九顶山,位于县城西北三十公里处,山峰迭翠,壁立如削,水清林密,云霞缭绕,为天然胜景。

山西省沁源县志
民国 孔兆熊 郭蓝田 修 阴国垣 纂
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四百零四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5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9: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襄垣位于太行山西侧,长治市以北。东以仙堂山、黄岩山与黎城县分界;西以石蹬山和沁县相连;南以周王山、西山分别与屯留县、潞城县接经;北和武乡县毗邻。
因战国对赵襄子筑城于此而得名;西汉置襄垣县;北魏为襄垣郡;北周为韩州;故有“古韩”之称。
崇福寺钟楼 是一座重檐歇山九脊顶的三层楼阁。整个建筑造型古朴、典雅。
仙堂山腰的仙堂寺,此处四面环山,松柏苍翠,寺侧泉水蜿蜒,环境清静优美。
有文庙大成殿、城隍庙、甘村李卫公庙、北关永惠桥等。

山西省襄垣县志
严用琛 鲁宗藩 总修 王维新 纂纂
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四一八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5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3: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黎城縣 位于晋东南的东北部,系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型山间盆地,东与河北省交界,北与晋中为邻。
春秋为黎侯国;东汉、魏迄西晋,为潞县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置刈陵县,县治改于今故县村;隋开星十八年,更名为黎城县;唐末,天佑二年改为黎亭县;五代后唐时,复名黎城县;宋天圣年间迁县址于今县城。
黄崖洞 因山中峭壁上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此建立兵工厂,为华北抗日前线我军武器来源之重地。现有黄崖洞革命烈士墓,墓前有高八米的烈士纪念塔,矗立于群峰中心,雄伟壮观。县城以北三十公里处的西井镇后寨村太行山上,有一九四零年太行山区抗日人民为纪念八路军抗日三周年而立的纪念塔一座。
广志山 因山势高矗雄峙,奇峰突兀,游者登上峰顶顿有开胸广志之感而得名“广志山”。山上有古代建筑老君殿、奶奶庙。据载,庙宇建于南唐年间,距今已达千余年。
此外,著名的古建筑还有,赵店村的三官阁、悬山顶、琉璃脊,造型生动,光彩照人,仍可看出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5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4-1 13: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潞城縣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恻,上党盆地的东北角。北起马鞍山与黎城、襄垣两县相连,西南与长治市毗邻,东至漳河与平顺县相连。
西周称潞;春秋时为潞子婴儿国;秦置潞县,属上党郡;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废入刈陵县;隋开皇十六年始置潞城县;唐天佑二年改名潞子县;五代复称潞城县。
潞子婴儿墓、春秋时的古城址。市文庙、李庄文庙、上黄关帝庙、涧口真武图、赤头清和观等建筑。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7:57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19 11:54 , Processed in 0.08422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