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1902|回复: 112

山西省方志合集[民国时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9 18: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合集主要以成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方志丛书  山西省为整理目标,并希望通过其他途径寻找所缺的县志,期望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依据民国6年11月刊行最新全国行政区划图[内务部职方司第一科]所列[山西省]的行政区划为提纲。按着由北向南(由东向西)的原则整理山西省所辖一百零四个县(民国七年置方山县,所辖一百零五个县的县志。


天鎮縣、陽高縣、右玉縣、大同縣、左云縣
懷仁縣、平魯縣、渾源縣、廣靈縣、偏関縣

河曲縣、朔  山陰縣、應  縣、靈丘縣
繁峙縣、神池縣、代  縣、保德縣、寧武縣

五寨縣、崞  縣、五台縣、定襄縣、忻  
靜樂縣、岢岚縣、興  縣、岚  縣、盂  

陽曲縣临  縣、太原縣、榆次縣、寿
平定縣、陽縣、徐溝縣、清源縣、交城縣

太谷祁  縣、文水縣、石縣、方山縣
中陽縣、石楼縣、汾陽縣、孝义縣、平遥

介休縣和顺遼  榆社縣、武鄕
沁  縣、襄垣縣、黎城縣、潞城

平顺縣、屯留縣、長治縣、長子縣、壶関
陵川縣、高平縣、沁水縣、晋城縣、陽城縣

安邑縣临汾縣、洪洞縣、浮山縣、鄉寧縣
安泽縣曲沃縣、翼城縣、汾城縣襄陵縣

吉  縣、永济縣、临晋虞鄉縣、荣河
萬泉縣、猗氏縣、解  縣、夏  縣、平陆

縣、新絳縣、垣曲闻喜絳  
稷山縣、河津縣、霍  汾西縣、灵石

赵城縣隰  大寧縣、蒲  縣、永和
(民国七年置方山县)

共有52个县的县志63种(有两种县志的有11个县,表中带下划线的县)
格式:PDF
共计:1.13G





雁門道

共二十六個縣:

天鎮縣、陽高縣、右玉縣、大同縣、左云縣
懷仁縣、平魯縣、渾源縣廣靈縣、偏関縣

河曲縣、朔   縣、山陰縣、應   縣、靈丘縣
繁峙縣、神池縣、代   縣、保德縣、寧武縣

五寨縣、崞   縣、五台縣、定襄縣忻   縣
靜樂縣

(現只有紅色顯示的縣志)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0 14:1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9 13:4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萬泉縣
荣河縣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部,黄河东岸。东靠稷王山脉与闻喜县、运城市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韩城相望,南依孤峰与临猗县接壤,北眺吕梁与河津市、稷山县为邻
万泉县于唐武德三年建县,荣河县曾三易县各.汉为汾阴县,唐开九十年改称宝鼎县,宋大中祥符四年改名荣河县,后二县合并,取名万荣。
万荣县名胜古迹以“楼”闻名。飞云楼,位于县城,始建于唐观贞年间,高50米,系纯木结构建筑,斗拱繁密,翼角荤飞,犹如一片花朵,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秋风楼,位于县城西南35公王庙前村黄河岸边。该楼以武帝秋风辞而得名,今楼上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古迹尚存。该县通化镇。为“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故里,其所作腾王阁序为千古绝唱。今通化村有其家庙。
该县主要名特产有柿饼。其境内柿树成林,柿饼远销海外,出口量占山西首位;苹果年产500万公斤以上,为山西省商品苹果基地之一;“万荣大黄牛”久负盛名,为全国五大地种牛之一,另外白水杏、金梨等也颇受欢迎。

山西省万泉县志
何燊 修 冯文瑞 纂
民国七年石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四二二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山西省荣河县志
清 马鉴 等修 寻銮炜 纂
清光绪七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四二一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9 18: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镇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西汉建延陵县,唐设天成军,辽代始为天成县,明代改制为天成卫、镇虏卫。清顺治三年(1646年)合成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年)复置天镇县一直至今。

山西省天镇县志(全)
清 洪汝霖 等修 杨笃 纂
清光緒十六年修 民国二十四年重刊铅印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3-10 09:1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0-3-10 2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套大礼,希望能够发齐。相信爱好者们都在等着哈。
谢谢楼主辛苦传书!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2: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本人希望通過上傳縣志,對各個縣有個大致的了解,所以上傳會比較慢,還望大家海涵!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7: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高县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与天镇县、河北阳原县接壤,南与浑源县、广灵县为界,西与大同县毗邻,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

       沿革 建置附   
       自畫野分州建國,君民都邑之設舊矣。然事以時起,制以代更,其間因革損益通變宜民之道,蓋随乎其時焉。耳秦并六國,罷封建而置郡縣,後又有為部、為道、為軍、為路、為省之異。制既不同,名亦各別。世更代裂,有沿其土而更其名者;有襲其名而非其地者;有地遷而名亦革者,離合糾紛幾於莫可辨識矣。今據其地考其興廢稱名之實,表而出之故志沿革。
       陽高為古冀北域也,秦平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置雲中郡。本城在其東,為雲陽地;至漢高帝七年親征,冒頓以精騎四十萬圍帝於平城,即古白登地,陽高距白登二十里,是為白登地;又按遼志青坡山在長青縣,相傅即今雲門山也,則陽高又為長青縣地;明洪武三十一年廢白登,命中山王徐達築陽和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壕深三丈,門三東曰:成安西曰:成武南曰:迎暄,上各建樓,窩舖十四外各建月城,此陽和城所由始也;天順二年始,城高山與陽和為二衛,以指挥千户領之;萬歷壬辰東路范錫磚包東關,堅且嚴整;崇禎四年,總督魏雲中于敵臺上每面修敵楼六座,磚包壁立屹然;景太元年設立督府駐以大兵,於是陽和稱雄鎮;成化十八年置儒學,文經武緯,規模大備。
       國朝順治三年,革去衛指揮千户世襲之官,廢高山地倂两衛為一,曰陽高,衛掌印一員領之;順治五年,姜瓖叛,移府治於陽高城,陞衛為府,今雲中郡坊其遺跡也;順治八年總督修養量、繡衣陳偉合疏,請復大同府,治陽高依舊為衛治;順治十一年,裁去督府、兵道等官,所存者通判、城守、儒學、衛弁四員而已;至今上雍正三年,又移中路通判駐剳府城,改衛掌印為縣尹,改儒學教授為訓導,設典史一員,凡鎮門守口皆隸焉,是為陽高縣规模制度一新而舆情泮宫将鼓舞與行而更化焉,其舊制十八舖屬所十,今改為都陽和五都,曰左、右、中、前、後,高山五都亦以是稱,然都雖十名,區分三路,則遠近村幢應為臚列,以便觀覽焉。

——摘录自本书
山西省阳高县志
清 房裔兰 总裁 苏之芬 纂修
清雍正七年铅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四百零九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9:5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右玉县 位于山西省西北端,东邻左云县,西接平鲁县,南连山阴县,北、西北隔外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凉城、和林格尔相临。
  夏、商、周、春秋时期右玉县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占据,先后属幽州、冀州、楼烦;战国时期归入赵国代地。秦统一六国后,在今右玉县城西南置善无县(故址在今威远堡镇古城村),隶属雁门郡,其时郡、县同治一城;西汉沿秦制不变;新莽时曾改善无县为阴馆县;东汉伊始,雁门郡南迁,善无县划归定襄郡;三国连年混战,再加上匈奴侵边,善无县人口流失、土地荒芜,县治不复存在。西晋建国后,怀帝司马炽将雁门关以北(包括今右玉县)划给鲜卑拓跋卢;北魏立国后复置善无县。因临近国都平城(今大同),属畿内之地。
  北齐改善无县为威远县,不久即废;隋为马邑郡北境、定襄郡南境;唐为云中县地(天宝中曾置静边军),辽、金皆为云中县地;元为大同县地。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今右玉县置定边卫,永乐元年(1403)废;永乐七年(1409)复置大同右卫;正统十四年(1449),外边五林卫并入大同右卫,改称右玉林卫,属大同行都指挥使。清初直称右玉卫,雍正三年(1725)改置右玉县,与朔平府同治一城,故址即今右玉县北的城关镇。民国时废朔平府,右玉县归雁门道,十六年(1927)后直隶山西省,为二等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右玉县大部分地区为革命根据地,在境内或邻近县范围先后成立右清、右山怀、左右凉、右南、右玉等民主政权,属晋绥边区。
新中国成立后,右玉县属察哈尔省雁北区,1952年划归山西省,1958年并入左云县,1961年分治仍称右玉县。1973年,右玉县机关移驻梁家油坊,先后隶属雁北地区和朔州市。
作者:张德一

来源:太原晚报[太原新闻网 2008-08-28 17:46]右玉县建置沿革

    晋商旅蒙要道——杀虎口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右玉道情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8: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9 19: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同县 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东北边沿。东与阳高县毗连;北屏采凉山、马铺山与大同市北郊接壤;西隔御河紧靠大同市;襟连左云、怀仁;南与浑源县相接。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8: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09: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云县 位于山西省北端,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相望,东与大同市新荣区和南郊区为邻,南和怀仁县、山阴县接壤,西连右玉县。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8: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09: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仁县 位于大同盆地中间地带,北与大同市相依。
秦代为云中地;汉代置沙南县;隋置大利县属定襄郡;辽代始置怀仁县,因辽太祖与后唐晋王盟会于云州之东城,有怀想仁人之意,故名。

县志暂缺待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09: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鲁县 位于山西省北部,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
古名紫河,西汉置中陵县,属雁门郡;新朝王莽始建国改名遮害;东汉复置中陵县;唐设保大栅;明为平虏卫,正统三年设平鲁卫;清雍正年间改称平鲁县。

县志暂缺待补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8:0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09: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浑源县 位于山西省北部,东、南与河北省为邻
战国为赵属代郡;西汉置繁峙县和崞县;三国时未置县,属魏;西晋复置崞县、繁峙县,隶属并州雁门郡;北魏属恒州;唐置浑源县;辽沿之;金升为州;元、明、清因之;民国初改浑源州为浑源县,因地处浑河之源而得名。
名胜古迹:
闻名中外的北岳恒山主峰屹立于县城南四公里处,险峻、小巧玲珑的悬空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金代的永安寺,其壁画在国内很少见。九层八角的砖塔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此外,李峪彩陶文化和青铜器遗址、麻庄汉墓群,清河东道总督栗毓美墓等古迹也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县志暂缺待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09: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广灵县 位于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北与河北省毗邻,南同灵丘县接壤,西和浑源县相连。
战国时属赵,称平舒邑;汉置平舒县;辽代始称广灵,今因之。
名胜古迹有:
南村玉皇阁 据传建于辽代,全木结构,无钉无胶,锁制而成,高14米,三层阁亭,尤为壮观,俗有“南村的阁,应州的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说。可借此阁于1946年11月被烧毁。
水神堂 县城东南0.5公里,平地突起一山,上有大士庵,内有石井,其水从座下狮口溢出,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脚流出,环山皆泉,如万斛珠玑,随地而涌,汇为一池,是游览胜地。
另外,直峪的汉长城,平城的古县城,庄头的苦力干城,宴驾岭的六郎城,西河乡的寡妇城,洗马庄的汉墓群,憨崖洼的太子墓,上白羊村的辽墓群等古迹均有较高的文物及考古价值。

山西省广灵县志
清 郭磊 纂修
清乾隆十九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四百一十一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山西省广灵县补志
清 杨亦铭 纂修
清光绪六年刊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四百一十二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本帖最后由 24601 于 2010-4-1 18:0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7: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偏关县 位于晋西北隅,东连平鲁县、神池县,南连五寨县、河曲县,西临黄河,北靠长城紧连内蒙古自治区。
五代北汉天会元年筑寨;宋以寨属火山军;元升寨为偏头关;明成化十一年置偏头关守御千户所,设兵万余,辖营堡二十九个;清雍正三年设偏关县。
偏关古为边防重镇,晋之屏藩,名胜古迹有:
六条边墙(即明长城)明代修筑,总长达1000华里的,六边保存尚完好,南抵利民、阳方口,复东去雁门、南抵平型关,折至紫荆关。
文笔凌霄塔 耸峙于城东山颠,明天启元年始建七级,崇祯八年加高四级,塔身高三十米,周二十里可见,是偏关的象征。
隆岗寺 县城东南隅,原名隆岗禅寺,为唐代建筑,至今留存。
另外还有位于偏关贺家梁的明代总兵万世德墓。

山西省偏关志
卢承业 原编 马振文 等增修 民国 王有宗 校订
民国四年铅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七十八号
成文出版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7: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河曲縣 位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北与偏关县接壤,东与五寨县相连,南与保德县、岢岚县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相望。
春秋为晋边地;战国属赵;汉及唐时属太原;五代十国时北汉文崇置雄勇镇,属岚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建火山军,治平四年置火山县,后废;金贞元元年置河曲县,大定二十二年升为火山州,后更名澳州;元宪宗七年省入保德州;明洪武二年仍置河曲县,六年废,十四年复置,隶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改隶保德州,民国三年置道,属雁门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直属山西省。
文物古迹有:
娘娘滩 县城东北15华里处的黄河中流。
海潮禅寺 县城东南35公里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几经战乱多次重修,现有庭院10座。
在黄河“龙口”上游石城村的绝壁上,有一天然石窟,称“弥佛洞”,至洞,则洞内套洞,不知其深。
海红,俗名“小果子”,为河曲特产。

县志暂缺待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4 17: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朔州縣 位于山西省北部,地处大同盆地南沿,西北部与内蒙古高原毗邻。
战国时属赵;汉时置马邑县,属雁门郡;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徙都于此,十一年复为县;北周时置朔州总管府;明清时朔州属大同府;民国元年(1912年)置朔州县,属雁门道。
名胜古迹:
应县木塔、崇福寺、内外长城、峙峪旧石器遗址、汉墓群、神头泉、广武城、净土寺等

山西省朔州志
汪嗣圣 纂修 王霭 汇纂
清雍正三年石印本
中国方志丛书 华北地方 第四百一十号
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4 20:04 , Processed in 0.09133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