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989|回复: 0

[考证]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所引“金匮玉函”考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1 21: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所引“金匮玉函”考略 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金匮玉函经》经宋臣校正刊行后,流传并不广泛。以同为经宋臣编校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例,是书有引作“金匮方”、“玉函方”者,但却并非出自宋臣所校《金匮玉函经》。并且,今本《金匮玉函经》“附遗”部分有一半的条目应从此书辑录。对于此书引用“金匮”等文獻的出处,前人未尝言及,故略做分析如下。
①是书引《玉函方》二条。卷四“石硫黄”条引《玉函方》“王方平通灵玉粉散”云云。卷六“菊花”条复引《玉函方》“王子乔变白增年方”云云。
②引《金匮方》四条。卷七“蛇床子”条、卷十五“人乳汁条”、卷二十八“苏”、卷二十九“水斳”条皆引作《金匱方》,此四条皆见今本《金匮要略》。
③引《金匮玉函》六条。卷六“甘草”条引《金匮玉函》:“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之令人狂乱,状中风,或吐。甘草煮汁,服之即解。”案,此条见今本《金匮要略》。“又方:治误饮馔中毒者。未审中何毒,卒急无药可解。只煎甘草、荠苨汤服之,入口便活。”今本《金匮要略》作:“凡諸毒多是假毒,以损元知時,宜煮甘草薺苨汁飲之,通諸毒藥。”次“治小儿撮口及发噤方”、“治小儿中蛊欲死”、“治小儿羸瘦惙惙方”三方收于今本《金匮玉函经·附遗》。卷十“雚菌”条引《金匮玉函》云:“菌仰卷及赤色,不可食。木耳青色及仰生者,不可食之。”亦见今本《金匮要略》。
④引《金匮玉函方》二条。卷九“荠苨”条引《金匮玉函方》“鈎吻葉與芹葉相似,誤食之殺人。薺苨八兩,水六升,煮取三升,爲兩服,解之。”见于今本《金匮要略》。卷十一“芦根”条引《金匮玉函方》“治五噎心膈,氣滯煩悶,吐逆不下食,蘆根五兩剉,以水三大盞,煮取二盞,去滓,不計時温服。”见今本《金匮玉函经·附遗》,字句略有不同。
根据以上引文,可略作推断如下。首先,引作《玉函方》者与其他三种可以明显区分开来,《证类本草》卷四石硫黄条引《玉函方》“王方平通灵玉粉散”一条,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一引作《杜光庭玉函方》。杜光庭有《广成先生玉函经》,以七言韵律编为“生死歌诀”上、中、下三篇,言观色脉辨死生之法。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十四著录宋刊本《广成先生玉函经》一卷,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著录抄本《玉函经》一卷,民国刻《关中丛书》本作三卷。故杜氏所著似题《玉函经》,或另著《玉函方》,则不可知也。《宋志》著录《玉函方》三卷,系于孙思邈《千金翼方》后、王焘《外台秘要方》前,或是杜光庭书。设其别撰《玉函方》,则所谓“经”“方”二书内容不应相差太远。“王方平通灵玉粉散”者,養生之方,食之则“年九十,颜貌如童,夜视细字,力倍常人”,与脉诊无涉,故非杜光庭书。唐慎微所引《玉函方》当是葛洪书。《抱朴子·杂应篇》:“余所撰百卷,名曰《玉函方》,皆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其《救卒》三卷,皆单行径易,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1]《肘后备急方序》:“选而集之,使种类殊分,缓急易简,凡为百卷,名曰《玉函》。”唐氏引此方名曰“王方平通灵玉粉散”,王方平事见葛洪《神仙传》。《太平广记》卷四引《神仙传》云:“卫叔卿入太华山,谓其子度世云:汝归当取吾斋室西北隅大柱下玉函,函中有神素书,取而按方合服之,一年可能乘云而行。”则是葛洪命书之旨。又,今通行之张存惠《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前有“《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数页,书目末注“【凡二百四十七家”。是书各卷目录注云:“凡墨盖子【已下并唐慎微续证类”,故此书目当是唐慎微所作[2]。在此书目中,《玉函方》与《金匮玉函方》别作二条,且系于葛洪《葛氏方》之后《百一方》之前,故《证类本草》所引此条当出葛洪《玉函方》。
其次,据张存惠《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书前所冠“《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唐慎微所引之书似只有《玉函方》与《金匮玉函方》二种。且唐氏征引前代医籍,书名不尽一致,故《金匮玉函方》省称为《金匮方》、《金匮玉函》亦属可能。倘唐氏见过宋臣整理本《金匮玉函经》及《金匮要略》,则不太可能出现同是引自《金匮玉函》或《金匮玉函方》的条目,有的见于《金匮要略》,有的见于他书的情况。因此,唐慎微征引的《金匮玉函方》,可能是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中杂病部分所据之全本。宋臣《金匮要略方论序》谓:“张仲景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療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丹波元简《金匮要略辑义》谓:“盖唐是有合伤寒杂病论改名金匮玉函以传之者,后人因删略其要约为三卷更名《金匮玉函要略》欤。不尔则其所以名要略之义,意不可晓焉。况林亿序云:伤寒文多节略。伤寒乃有伤寒全本,故知其多节略。至杂病,则虽无他本可考,以伤寒例之,则其节略旧文可复知也。”如果《金匮方》、《金匮玉函》、《金匮玉函方》所指是同一部书的话,则其内容恰好近于“杂病”部分的全本。倘如此,则可为《傷寒论》曾与《金匮要略》合编后分作二书这一问题更增一辅证。又,“《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中,《金匮玉函方》系于《新续十全方》之后、《兵部手集方》之前。案:《兵部手集方》,《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薛弘慶《兵部手集方》三卷,注云:“兵部尚書李絳所傳方,弘慶大和河中少尹。”此书目虽嚴格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但同类医书大致不差,因此,唐慎微所谓《金匮玉函方》似乎更像是唐代流传的仲景书传本,而并非宋臣校定的《金匮玉函经》。陈士杰据此补入《金匮玉函经》“附遗”中,亦尚待商榷。
据此,诸医书引作“金匮方”、“金匮玉函”等不可一概而论。宋代其他各家引用时指称亦较为混乱,“金匮”、“玉函”、“玉函经”、“金匮玉函”等名称错杂难辨。仅成无已《注解傷寒论》中明确引用“玉函”或“金匮玉函”者与今本《金匮玉函经》相同或相近,且其书中又有引自《金匮要略》者,故知成氏应当参阅了宋臣校勘的《金匮玉函经》及《金匮要略》。而在许叔微的若干医学著述中,引作“金匮”、“金匮玉函”、“玉函”、“玉函经”者则大部分与今本《金匮玉函经》相合。但由于其中引作“金匮”者又有与今本《金匮要略》相近的内容,也不排除许氏的引书来源于一个全本的《金匮玉函要略方》。[3]肱的《傷寒百问》,《类证活人书》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其中引作“金匮玉函”者一条,与今本《金匮玉函经》合。而引作“金匮”或“金匮要略”者则较为混乱,因此朱肱的引文来源于全本《金匮玉函要略》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至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混同于《金匮要略》,后人多沿此误。明清之际《金匮玉函经》除见于少数私家书目外,流传极少[4]


[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72页。

[2] 尚志钧认为书目中有矛盾之处,故疑此出自张存惠之手。见氏著《证类本草》后附《〈证类本草〉文献源流丛考》第45-48页。但我认为书目可能是唐慎微所编,后经张存惠修订。

[3] 参见梁永宣:《宋以前〈金匮要略方〉流传史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4] 参见岡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及钱超尘《傷寒论文獻通考》第二章第一节,学苑出版社,1993年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4 00:01 , Processed in 0.10476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