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388|回复: 0

《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三则辨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5 16: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三国时有两羊衜,一泰山人,一南阳人,《中古文学史料丛考》误以为一人。南阳羊衜在东吴颇为活跃,以识鉴才辩著称。《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似误以羊续、羊祜为不同的两系。平阳(新泰)、南城、粱甫、钜平均为泰山羊氏籍贯。

曹道衡先生、沈玉成先生的《中古文学史料丛考》[1](以下简称《丛考》)酌蠡知海,创获极多,是近年来少见的力作。但笔者在拜读此书时,对某些考证亦有所困惑,未惬于心。如《丛考》关于泰山羊氏的三则考证,即有可商之处。这三则是:卷一《蔡邕“远迹吴会往来依太山羊氏”解》、卷二《羊祜籍贯》和卷五《太山羊氏籍贯》。笔者兹就其中一些问题略加辨说,以求正于博雅君子。

一、三国时有两羊衜,一泰山人,一南阳人,《丛考》误以为一人
   
《丛考》卷一《蔡邕“远迹吴会往来依泰山羊氏”解》说:
《晋书•羊皇后传》:“景献羊皇后讳瑜,泰山南城人。父道,上党太守。后母陈留蔡氏,汉左中郎将邕之女也。”……按,羊道事迹散见《三国志》。……孙和、孙霸弟兄不睦,“督军使者羊道上疏”云云,其时已在孙权赤乌末年(249左右)。极而言之,道其时为七十馀岁,则当生于灵帝熹平间(175左右)。[1](P9-10)
惠栋《后汉书补注》引蔡邕文,认为“羊、蔡世为婚媾,不特叔子一人也”,蔡邕“远迹吴会往来依泰山羊氏”,依的是羊陟家族。《丛考》则认为蔡邕在吴会与羊陟无关,说:“羊陟见范书《党锢列传》。党事起,免官禁锢,邕亡命时,陟已卒于太山原籍,与邕在吴会不相关涉。”[1](P9)认为蔡邕依的是“世为姻亲”的泰山羊道家族。羊道之“道”,《三国志》及裴注、《晋书》作“衜”。衜乃道之古文。
考三国时有两羊衜,一泰山人,仕于曹魏,羊祜之父,见《晋书•羊祜传》及《景献羊皇后传》;一南阳人,仕于东吴,事迹散见《三国志》及裴注。《丛考》误以为一人。《晋书•羊祜传》载:“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父衜,上党太守。祜,蔡邕外孙,景献羊皇后同产弟。祜年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2](P1013)可见羊祜十二岁时,其父羊衜已卒。羊祜生于黄初二年(221年),可知其父羊衜卒于太和六年(232年)。
而吴有南阳羊衜。《三国志•吴主五子传》载:“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3](P1363)裴注引《吴录》曰:“衜,南阳人。”[3](P1364)《丛考》也称:“孙和、孙霸弟兄不睦,‘督军使者羊道上疏’云云,其时已在孙权赤乌末年(249左右)。”[1](P10)而泰山羊衜(羊祜之父)早在232年已卒,则此南阳羊衜非彼泰山羊衜明甚。《丛考》乃混而为一。南阳羊衜在东吴颇为活跃,以识鉴才辩著称。兹稽考其生平事迹,系年如下。
○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羊衜生。
按,《三国志•吴主五子传》裴注引《吴书》曰:“衜初为中庶子。年二十。时廷尉监隐蕃交结豪杰,自卫将军全琮等皆倾心敬待,惟衜及宣诏郎豫章杨迪拒绝不与通,时人咸怪之。而后蕃叛逆,众乃服之。”[3](P1364)据《三国志•胡综传》,隐蕃谋叛,“事觉伏诛”在黄龙二年(230年)。如果羊衜其时“年二十”,则其生于建安十六年(211年)。但《三国志•三嗣主传》裴注引《襄阳记》曰:“(李衡)汉末入吴为武昌庶民。闻羊衜有人物之鉴,往干之,衜曰:‘多事之世,尚书剧曹郎才也。’”[3](P1156)若李衡往干羊衜在建安末年(220年),则此时羊衜年仅十岁,谓其“有人物之鉴”,似不可信。又黄武四年(225年),蜀汉费祎使吴,羊衜与诸葛恪曾加论难(见下文)。若依《吴书》之说,则羊衜难费祎时年仅十五岁,亦不可信。笔者疑裴注所引《吴书》“年二十”或为“年三十”之讹。如是,则羊衜生于建安六年,评鉴李衡时年近二十,论难费祎时年已二十有五,于此情理方通。故据以系年。
○吴大帝黄武四年(225年),羊衜二十五岁。与诸葛恪论难蜀国使臣费祎。
按,《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3](P919)《三国志•费祎传》载:“(诸葛)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3](P1060—1061)知费祎使吴,羊衜论难在本年。
○黄龙元年(229年),羊衜二十九岁。为太子登宾客。作《私改胡综太子宾友目》。
按,《三国志•吴主五子传》载:“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登)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衜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3](P1363)裴注引《江表传》曰:“登使侍中胡综作《宾友目》曰……衜乃私驳综曰:‘元逊才而疏,子嘿精而狠,叔发辨而浮,孝敬深而狭。’所言皆有指趣。而衜卒以此言见咎,不为恪等所亲。后四人皆败,吴人谓衜之言有征。”[3](P1364)严可均《全三国文》卷七十一录作《私改胡综太子宾友目》。据《三国志•胡综传》,黄龙元年,胡综为侍中,进封乡侯,兼左右领军。太子登使胡综作《宾友目》即在本年。羊衜私驳胡综亦当在本年。
○黄龙二年(230年),羊衜三十岁。为太子中庶子。拒绝与廷尉监隐蕃交结。
按,《三国志•吴主五子传》裴注引《吴书》载羊衜拒绝与廷尉监隐蕃交结,事见上文所引。
○赤乌元年(238年),羊衜三十八岁。谏斩公孙渊使节。
按,《三国志•公孙度传》载:“(景初)二年春,遣太尉司马宣王征渊。六月,军至辽东。”[3](P254)裴注引《汉晋春秋》曰:“公孙渊自立,称绍汉元年。闻魏人将讨,复称臣于吴,乞兵北伐以自救。吴人欲戮其使,羊衜曰:‘不可,是肆匹夫之怒而捐霸王之计也。不如因而厚之,遣奇兵潜往以要其成。若魏伐渊不克,而我军远赴,是恩结遐夷,义盖万里;若兵连不解,首尾离隔,则我虏其傍郡,驱略而归,亦足以致天之罚,报雪曩事矣。’”[3](P260)
○赤乌二年(239年),羊衜三十九岁。为督军使者,与郑胄、孙怡至辽东,击魏军。
按,《三国志•吴主传》载本年,“三月,遣使者羊衜、郑胄、将军孙怡之辽东,击魏守将张持、高虑等,虏得男女。”[3](P1143)
○赤乌四年(241年),羊衜四十一岁。为太子登《临终上疏》所称道。
按,《三国志•吴主五子传》记孙登①临终上疏称“羊道辩捷,有专对之材”。[3](P1365)据《三国志•吴主传》,赤乌四年五月,太子登卒。其临终上疏或即在本年五月。
○赤乌五年(242年),羊衜四十二岁。时为始兴太守,作《与太常滕胤书》。
按,《三国志•钟离牧传》载本年,钟离牧迁南海太守。裴注引《会稽典录》曰:“始兴太守羊衜与太常滕胤书曰:‘钟离子干吾昔知之不熟,定见其在南海,威恩部伍,智勇分明,加操行清纯,有古人之风。’”[3](P1393-1394)《全三国文》卷七十一录作《与太常滕胤书》。
○赤乌八年(245年),羊衜四十四岁。时为督军使者,作《上疏请勿绝二宫宾客》。
按,《三国志•吴主五子传》载赤乌年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兄弟不睦,“顷之,和、霸不穆之声闻于权耳,权禁断往来,假以精学。督军使者羊衜上疏曰”[3](P1371-1372)云云,《全三国文》卷七十一录作《上疏请勿绝二宫宾客》。据《三国志•吴主传》载,赤乌五年春正月,立子和为太子。八月,立霸为鲁王。羊衜疏文称“窃从下风,听采众论,咸谓二宫智达英茂,自正名建号,于今三年,德行内著,美称外昭,西北二隅,久所服闻。”[3](P1372)“正名建号”当即指孙和立为太子和孙霸立为鲁王之事,“于今三年”,则羊衜上疏在本年。
又按,《三国志•吴主五子传》裴注引《江表传》曰:“(衜)位至桂阳太守,卒。”[3](P1364)但其任职时间及其卒年均不可考。

二、《丛考》似误以羊续、羊祜为不同的两系。平阳(新泰)、南城、粱甫、钜平均为泰山羊氏籍贯

《丛考》卷二《羊祜籍贯》说:
羊氏汉世为巨族。《后汉书》记羊续为太山平阳人,羊陟为太山梁父人,羊道、羊祜一支当是南城人。[1](P123)
羊续即羊祜祖父。《晋书•羊祜传》载:“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祖续,仕汉南阳太守。” [2](P1013)而《羊祜籍贯》以羊道、羊祜与羊续、羊陟并提,似误以羊续、羊祜为不同的两系。《丛考》并非不知羊续、羊祜二人关系,如卷五《太山羊氏籍贯》即同时称引《晋书•羊祜传》、《后汉书•羊续传》。笔者疑《丛考》这两则的撰写不出一手,故有此行文的歧异。
又《丛考》卷五《太山羊氏籍贯》说:
史籍叙太山羊氏籍贯颇牴牾。……据此则南城、平阳、梁甫三地,皆在晋六朝时已有其说。……疑羊氏本居平阳,后迁太山之南城,遂有太山平阳之说。……今宜并存平阳、南城二说。至于《校记》及《世说新语校笺》斥平阳说为误,不可从也。[1](P725-726)
《丛考》驳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校记》及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之误甚是。值得注意的是,平阳与南城也有关联。平阳本汉县,东汉初裁并郡县,平阳省入南城。曹魏时复置平阳,晋太康年间更名新泰。《后汉书•郡国志》泰山郡不计平阳。但《后汉书•羊续传》、《三国志•鲍勋传》及《高堂隆传》叙羊续、鲍勋、高堂隆籍贯,仍说是泰山平阳人,当是从曹魏复置汉县旧名。据《水经注》卷二十五及《元和郡县志》卷十三,平阳在晋武帝太康九年时由羊祜表改为新泰。新泰之名遂沿用至今。
《丛考》“疑羊氏本居平阳,后迁太山之南城”,甚为有理。泰山羊氏相传出于春秋晋国羊舌氏之后。春秋末始单为羊氏,秦乱徙居泰山。②但战国以降,迄于东汉,泰山羊氏源流并不清楚。东汉以后,泰山羊氏世系方才脉络可寻,特别是南城一系,世次较为明晰。平阳(新泰)应当是羊续及其先祖如羊侵、羊儒本籍所在,也是泰山羊氏最为重要的祖居之地。其后,羊衜、羊祜一支迁居南城。由于羊祜功勋卓著,晋武帝“诏以泰山之南武阳、牟、南城、粱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祜让曰……固执不拜,帝许之。”[2](P1019)因此,后世南城的声名反而盖过作为祖居之地的平阳(新泰),南城一系也成为泰山羊氏最为显赫的一支。宋汪藻《世说人名谱》中有《泰山南城羊氏谱》,清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亦有《泰山南城羊氏谱》,均以泰山南城为名,可见南城在泰山羊氏中的地位。南城,西汉属东海郡,东汉改属泰山郡,三国、晋、宋仍,北魏为东泰山郡治,北齐省入南武阳,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吴士鉴《晋书斠注》说“泰山南城人”之南城乃指羊祜不受封的南城郡而言,《丛考》驳其说云:“泰山郡辖县十一,分五县置南城郡,当是以人设郡,酬其功耳。祜既固让,事亦寝,郡名南城,明羊氏为南城人,传记作南城人,当是,非如吴说‘以其所封之郡而言’”。[1](P123)《丛考》所驳可从。再者,果如吴说,“泰山南城”则是两郡并举了,其与史传体例与情理不合。史志称人籍贯,或称郡,或称县,或郡县连举,似不能前后连称两地皆指郡名。泰山南城人之南城应该指县名,吴说不可信。
《丛考》说“今宜并存平阳、南城二说”,不取粱甫、钜平,似有可商。粱甫、钜平二说亦应可存。平阳(新泰)、南城、粱甫、钜平均为泰山羊氏籍贯。羊氏大族,卜居泰山数县,平阳(新泰)、南城而外,尚有支系迁至粱甫、钜平。如《后汉书•党锢列传》说:“羊陟字嗣祖,泰山粱父人也。”[4](P2209)观羊陟(字嗣祖)、羊续(字兴祖)二人名字,意义略近,且同是陈留蔡邕婚姻之家,又同时并世,疑羊陟、羊续乃兄弟辈行。羊陟本籍粱甫,此后泰山羊氏亦有称粱甫人的。如《粱书•羊侃传》称羊侃为“太山粱甫人”,可谓由来有自。但中古重郡望,现在强调的作为县一级的籍贯在当时并不为世所重。泰山是羊氏郡望,羊氏子孙可以联宗分享,至于到底是何县人,则无关宏旨。也正因为如此,中古时代称人郡望甚少讹误(滥称郡望以示夸矜炫耀者除外),而称人县籍时则不太严谨,比较随意,故常有异同。如羊祜,《晋书》本传说是泰山南城人,而《世说新语•言语》注引《晋诸公赞》说:“羊祜字叔子,太山平阳人也。”就羊祜源岀羊续而言,说羊祜是平阳人也不为误。再如羊祉、羊深父子。《魏书•酷吏•羊祉传》、《北史•羊祉传》并说羊祉是太山钜平人,羊祉本籍当在钜平,而《魏书•羊深传》却说羊祉第二子羊深是太山平阳人。这同样是就羊深祖籍而言的,亦不为误。


注释
①按,《丛考》卷一《蔡邕“远迹吴会往来依泰山羊氏”解》误作孙休。
②按,晋李兴《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则说:“公讳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其先晋羊舌大夫之胄,当汉中兴,始自南阳,家于岱野。”以为迟至东汉之初,羊氏方自南阳迁家泰山。

参考文献
[1]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3-28 23:03 , Processed in 0.09437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