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59|回复: 0

老院与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8 15: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之际,回我久别的老家,生我养我的老院,探望老奶奶,难得小住,老院情深,欣然运笔。
我家的老院,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70年)。老院现存砖瓦房十五间,其中正房五大间,东西房各五小间,南房早已倒塌,院内房屋老态龙钟,破烂不堪。屋顶花栏参差不齐,瓦棱枯草丛生,屋檐残瓦欲陨,正房台阶和院内方地砖斑斑驳驳,体现民情风俗的建筑被毁得仅存遗痕。听老奶奶说,老院旧时称西正房为“粮房”,上东房为“食房”,南房为“饲养房”。可以看得出这是清代较为讲究的民家四合院。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老院虽颜容已逝,面目全非,但透过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烟尘,仍可以领略和回味出这里原主人的生活情景和老院所创造的家族文化。
老院的原主人,便是我的高祖父和他的儿孙们。这里居住的是一个可称的上四世同堂的和睦大家族。在这个家族里清末民初大多有经商史。光绪年间高祖父在吉林创办了“盛京庆诚信记”票号,民初曾祖父在本村开办了“天义粮店”,祖父辈在吉林兴办了“义集生”商号。从家史资料看,虽没有什么显赫的发迹历史和繁荣的鼎盛迹象,但无疑是一个较为充裕的生意之家。然而,这个生意之家有其丰富的经营思想和商业内涵。“勿利小而不为,勿害小而不嫌”,“针尖削铁,积零成十,羊毛虽碎,众毛攒裘”,这是先辈下的遗训中集几代为商要对一家经营之道的高度概括。
作为一个封建家族,几代人能为此堂而皇之地摒弃旧俗,操起陶朱之业,走上褒商扬贾的道路,而且成为开明的儒商,其动力来源于家族的文化熏陶。这个家族是一个书香世家,“学以为长”的重儒思想由来以久。早时不仅出过秀才、进士,而且有求取功名的知府,有关心社稷为辛亥革命著书疾呼的仁人志士。在家族中就广为流传着先辈饱读经书和磨炼书法的佳话。从留下的家书中看,不管是“学而优则仕”,还是“学而优则商”,还是对清代张之洞“商文并举”思想的钦佩和赞扬,都体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底蕴。那家书中体现“一家之长”的书法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就连特制的张氏信封信笺也带有家族文化的痕迹。至于这幢老院里能有七位后代都受过高等教育,这无疑是家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幢老院,它没有创造出辉煌的商业史,但它留下了可贵的永不泯灭的文化遗产。老院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人,但最终被这些人冷落了。因为,他们挡不住外面的诱惑,他们也不容被囿于这个狭隘的小圈子里,他们靠文化在外面闯荡,寻找新的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开辟了新的天地。我作为老院后代的一员,我深深地眷恋着它。老院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它的后人将饱览它的一切,畅饮它那丰沛的精神之泉,去创造未来的文明。(原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3-29 20:16 , Processed in 0.08558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