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5157|回复: 15

[原创]四库热可以休矣 作者:蘇啓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5 17: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颇有一股四库热高烧不退。不但介绍和评价清修四库的言论文章屡见于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站,连大部头的《四库全书》也变着头脸地一出再出。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就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新一版”精装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鹭江出版社推出的线装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以及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精装本和线装本两种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真有点铺天盖地的气势。
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那些唯利是图的书商出什么,跟风炒作的媒体说什么,当然无须较真。但是,在这股四库热中,也有一些顶着“国学大师”、“学术泰斗”、“权威学者”桂冠的人煽风点火,他们为了颂扬清修四库和吹捧《四库全书》,不惜颠倒历史的黑白,混淆学术的是非,这就让人不能再置之不理了。
据“大师”、“泰斗”和“权威”们说,清廷修纂《四库全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总结,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化盛事。事实真是如此吗?根据《东华续录》所载乾隆帝在四库开馆后的几次上谕可知,清廷修纂《四库全书》怀有险恶的政治企图,就是要借修纂四库、搜求遗书之机,查明幷销毁不利于其统治的前代和当代典籍,也即所谓“寓禁于征”。乾隆三十九年诏谕各省督抚搜求遗书时要严查“明末国初悖谬之书”,特别指出“明季末造野史者甚多,其间毁誉任意,传闻异辞,必有抵触本朝之语,正当及此一幷查办,尽行销毁,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风俗,断不宜置之不办”,至于其它书,凡“字义触碍,亦当分别查出奏明,或封固进呈,请旨销毁;或在外焚弃,将书名奏闻”。在乾隆四十三年上谕中,更严令限期二年收缴所有“违碍”之书,“至二年期满后,仍有隐匿存留违碍悖逆之书,一经发觉,必将收藏者从重治罪,不能重邀宽典”。在此淫威之下,大批明末清初的典籍被销毁,其有据可查的全毁之书有二千四百五十三种,抽毁之书有四百零三种,合计约三千余种。如果加上复本,销毁总数当不下于十万余部(见清姚觐元《禁毁书目四种》)。而且毁书之后,又毁其版,从乾隆三十八年到四十六年之间,先后销毁书版六万八千多块,致使许多珍贵典籍由此绝种。伴随毁书运动,更将矛头指向作者,大兴文字狱。据统计,在清廷修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锻造的文字大狱就有四十余起。其中著名的如乾隆四十年的金堡案,因其所着《偏行堂集》诗文中有反清字句,不仅���毁其所有著作,而且牵连为其书作序的高纲父子;又如乾隆四十二年的王锡侯案,因其所着《字贯》擅改《康熙字典》���不避圣讳,将其所有著作全部销毁,又杀其子孙七人;再如乾隆四十三年的徐述夔案,因其诗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邦”之句,被指为反清复明,不但其著作全部销毁,且将其人剖棺戮尸。一次又一次空前严酷的书毁人亡惨剧,致使数十年后的读书人仍为之心悸色变,所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龚自珍已亥杂诗)。近人章太炎在《哀焚书》一文中回顾此段历史时说:清廷“初下诏时,切齿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库馆议,虽宋人言辽金,元明人言元,其议论偏谬尤甚者,一切议毁。及夫隆庆以后,诸将相献臣所着奏议文录若诸家丝帙寸札,靡不然爇”,“至于晚明将相献臣所着,靡有孑遗矣。”近人孙殿起在《清代焚书知见录》中亦慨叹道:“各书多有未经镌刻只系传抄孤本传留者,如黄宗羲辑《明文案》一部五十本,采集可谓繁富,竟因销毁而散亡。此外如明末之史书、清初之小说戏曲等,亦多因查禁而失传。至于其它所进各书,凡未经刊刻而湮灭者,尤不知凡几。且由于当时专制淫威,影响所及,有著书在禁毁之例者,以后修地方志、编辑史传者,即其人名及地名都予删除,因而哲人学士泯没无闻者,殆不可胜道矣。”无数事实说明,清廷修纂四库幷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总结,而是一次大清洗;幷不是空前绝后的文化盛事,而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又一次文化浩劫。

       “大师”、“泰斗”和“权威”们又说,《四库全书》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笔者曾对《四库全书》做过认真的核查,发现至少有六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其一,着录失当。《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有一百二十多种是所谓御制、御批、御注、钦定、敕纂的书,其中多数没有价值或价值不高,如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人的诗文集以及歌功颂德的千叟宴诗等等。相反,另有多达数千的价值很高的书被摒弃在外,如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李贽《焚书》等等。其二,肢解典籍。《四库全书》中许多书因其中有“违碍”内容,被无端抽出数卷、数篇销毁,使之成为肢体不全的残书。如黄宗羲《明文海》,抽毁其中涉及晚明史事的118卷;又如冯可宾的《广百川学海》,抽毁其中涉及满洲史事的《建州考》、《夷俗考》等5种;其三,删改内容。《四库全书》中大量书因其中有“违碍”字样,被肆意挖补、窜改,甚至不惜颠倒次序,变易意义。如将《黄氏日钞》、《桯史》、《茅亭客话》、《老学庵笔记》等书中的“蛮夷”、“夷狄”改为“中外”、“外裔”,将“胡”改为“金”,“虏”改为“敌”,“贼”改为“人”,将《嵩山文集》中的“金贼何其厌,敢肆求黄金重币”,改为“我之所以奉金人者,黄金重币”等等。其四,底本欠佳。《四库全书》中相当多的书未能找到最好的版本做为底本,有的是因为当时未能征集到,如张燕公文集所用二十五卷本缺佚不全,而有宋蜀本三十卷足本未能得到;太白阴经所用为八卷��本,另有影宋抄十卷足本未能得到;还有的是已经采进到而未能择优选用,如《四库采进书附���》所指出的:“明朱睦□��五经稽疑》四库据浙江进抄本着录,窜改卷第,非复旧观,而江苏所进自有八卷刊本,孤帙仅存,不知何故取彼舍此也。宋赵汝愚《诸臣奏议》、唐黄滔《黄御史集》幷注明天水旧椠,如此佳本有裨校勘者,不知又何故不取也”。其五,辑录失误。《四库全书》在辑佚方面有严重失误。如《元和郡县志》缺七卷半,而“(永乐)大典中有可校,董其役者以烦重不付”。又《太平寰宇记》缺113—119卷,当时永乐大典各条之下仍可录出足本,但也未能校补,以致留下永久缺憾。而已经辑录的书又多有遗漏,有人据现存永乐大典详查《四库全书》别集类辑录之书,发现不存在漏辑问题的仅有八种,“种数漏辑率竟达百分之九十五”(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其六,抄写讹漏。《四库全书》全部手抄,抄后未能认真校对,以致错讹百出,缺卷缺页缺书屡见不鲜。乾隆五十七年查出文津阁本经部书中空白和错误一千多处,乾隆五十九年查出文源阁本《盐铁论》漏写卷末杂论一篇,道光四年查出文澜阁本《大学衍义》卷五十八缺二十页,《书画汇考》卷十缺120页,《藏一话腴》缺外集2卷,《遗山集》缺附录1卷,民国十八年查出文渊阁缺抄《司空图诗品》、《卫生十全方》、《郑敷文书说》等九种书计30卷。张之洞有诗云“乾隆四库求遗书,微闻写官多鲁鱼”,应该说是蛮客气的批评。综上所述,可知《四库全书》的学术价值是大可商榷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四库全书》哪里是在保存典籍,正如鲁迅所抨击的:“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
当然,把清修四库和《四库全书》批得一无是处,也有欠公允。无论清修四库的主观意图如何,《四库全书》在效果上还是有贡献,这个贡献就是收录了五百种左右的珍本秘籍。这些珍本秘籍有的是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的亡佚已久的唐宋元人著作,如《蛮书》、《旧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有的是采自宋元旧刊精刻的善本,如《唐百家诗选》采用宋干道中倪仲传本,《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采用宋绍定旧刊本,《资暇集》采用钱氏也是园蔵南宋刊本、《嘉佑集》采用徐干学传是楼蔵宋本等。民国时有人编了一部《四库全书珍本丛书》,专收《四库全书》中此类书,影印以广流传,算是做对了。其实我们今天应该做的,正是这种取其精华的事,而不是把85%左右都是经过肢解和删改的伪古书的《四库全书》再拿出来一印再印,幷进而赞美之,吹捧之,完全忘记了清修四库带给民族文化的灾难,泯灭了一个文化人应有的良心。
乾隆时抄了七部的《四库全书》,经过太平军和八国联军的大火,还剩下四部,保存在北京、兰州、杭州和台北的公共图书馆;另外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商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600套,上海古籍出版社翻印台湾商务版《四库全书》1200套,总计有1800套左右的《四库全书》流传在民间。应该说对于了解清修四库这一场文化浩刼和传播《四库全书》中五百种左右的珍本秘籍已经足够了,再也没有必要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了。四库热可以休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4-11 11: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悲戚的感受

这是一种灭绝中国文化的言论,中国文化也就是由中国人自己来灭绝的,真是可悲。
发表于 2009-4-11 17: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好好读书。
发表于 2009-6-12 14: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anyuedangkong 于 2009-4-11 11:19 发表
这是一种灭绝中国文化的言论,中国文化也就是由中国人自己来灭绝的,真是可悲。
说的对极了。
发表于 2009-6-20 20: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编纂四库全书虽带有政治企图,但在历史上的确也是一次是规模宏大的书籍整理工程,将从全国各地搜集之书籍归结整理为一套丛书,必将益于后世读书人。凭借自身学识之辨认,加之良师益友之指点,必能择其精华。在值四库热之时重新出版,为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之人一大幸事,亦为中国传统文化宏扬传播一大幸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6-23 21: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四库时,厚古薄今,宋元善本多得收录,而于明清则严加遴选,去取虽未见公平,但大抵来讲,选入者较落选者文学价值要高不少。而明清著作,并不依赖四库乃能流传,以今人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及《禁毁书丛刊》两丛书而论,禁毁者固未彻底,而未选入者未必不大行其道。四库成书后不足三十年,阮元即在浙江搜罗175种未收书,成《宛委别藏》,其他未录未缴者殆可概见。
况且古书流传,本来就有时限,置诸三阁,供士人任意传钞,与藏诸名山,听其自败,孰利孰弊,大概不言自明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6-26 22: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国学”是什么?所谓“国学”能不能振兴中华?四库全书对今天中国的发展还有什么实际的和不实际的用处?只要思考明白这几个问题,就会看到国学的所谓“兴盛”恐怕是昙花一现。
发表于 2009-6-27 16: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四库全书》编纂的负面作用被明显夸大了。《四库全书》编纂的功过,早有许多论著指出。“寓禁于征”的观点也不新鲜了。我个人认为,总的看来,功还是大于过的。《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最大的贡献不仅是保存了多少种珍贵的古书,更重要的是,通过编纂这样一部文化集成之作,给中国文献学做了相当程度的总结,尤其是对辑佚学、版本学、目录学等方面的杰出贡献,更是奠定了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
 清代禁毁的图书确实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我们冷静想一想,禁毁的书都是有价值的吗?历朝历代不都是禁止那些危害统治阶级的封建统治的图书吗?包括一些色情小说等等。为什么单独给清朝的这个错误放大了呢?再者说,如果清朝的禁毁书都消失了的话,我们现在是如何知道的呢?不是还有《四库禁毁丛书》、《四库未收书》之类的辑佚丛书吗?有不少图书已经恢复或大部分恢复,这难道就不能抵销一部分负面影响吗?
 不错,“四库热”近年来确实是流行起来了,但我举双手赞成这样的“热”。“热”的不仅是《四库全书》本身,更重要的是相关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楼主不会视而不见吧。通过这些研究,使我们得以进一步总结前人的成绩,对中国古文献学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总之,我希望那些彻底否定《四库全书》的朋友最好先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看一遍,了解其丰富的学术思想和内涵,再来评判。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6-29 18: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竊不同意樓主的說法。以上海古籍在上個世紀末編篡影印的《續修四庫全書》來說,其1800冊影印了極多的珍本孤本,而這些本子若不依賴有計劃的古籍整理工程,想必一般的讀書人得以一睹真容是極其困難的,而續四庫一出,則人人得而讀之(05年開始有熱心網友掃描上傳至verycd電驢網,更是便利了居家閱讀)。另外,有些著作本在近百年間未被翻刻或者點校,市面上極其難覓,有賴續四庫的影印,使我們省去了求書不得的窮境。
復以問:個人點校也可,不必借助大工程。竊以為,學者或出版社零散整理出版古籍固然好,但大規模的整理工程能將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書搜羅入內,這些古籍并不一定經典,也不一定好,但專業研究者需要使用起來,就大大便利了。而這些不引人注目的古籍,一般賴系統整理工程而得重印。
希望出版社能像當年的商務印書館一樣,將大叢書零售,這樣讀者可以按需而購,不必望著整墻的叢書興嘆。這于讀者有利,于出版社有利,何不為之?
(當然,所謂的四庫熱,什么《四部文明》真的是變白紙為廢紙的垃圾工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7-14 15: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fdean 于 2009-6-27 16:46 发表
 楼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四库全书》编纂的负面作用被明显夸大了。《四库全书》编纂的功过,早有许多论著指出。“寓禁于征”的观点也不新鲜了。我个人认为,总的看来,功还是大于过的。《四库全书》和《四库全 ...


同意!
清人不敢正视自己的来历,我痛恨之余尚能理解。楼主所持意见,却是斩断根株,以火燔之。不知楼主来历如何?哈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8-10 02: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arachen99 于 2009-6-29 18:08 发表
希望出版社能像當年的商務印書館一樣,將大叢書零售,這樣讀者可以按需而購,不必望著整墻的叢書興嘆。這于讀者有利,于出版社有利,何不為之?
(當然,所謂的四庫熱,什么《四部文明》真的是變白紙為廢紙的垃圾工程)


高見!

化整爲零,不失爲一種辦法。

括號裏的,衹有笑了。也幫人編過爛書的。
发表于 2009-8-10 02: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這種大部頭的叢書,歷來是極難刻印的。而四庫失之於抄寫,也是無奈已極。

校集韻反切,四庫本之錯漏委實過多了。所以四庫功過,怕是一時道不清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9-27 15: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arachen99 于 2009-6-29 18:08 发表
竊不同意樓主的說法。以上海古籍在上個世紀末編篡影印的《續修四庫全書》來說,其1800冊影印了極多的珍本孤本,而這些本子若不依賴有計劃的古籍整理工程,想必一般的讀書人得以一睹真容是極其困難的,而續四庫一出,則人人得而 ...

學者或出版社零散整理出版古籍固然好,但大規模的整理工程能將一些不太引人注目的書搜羅入內,這些古籍并不一定經典,也不一定好,但專業研究者需要使用起來,就大大便利了。而這些不引人注目的古籍,一般賴系統整理工程而得重印。

對這句話,我深有所感,最近參加清代一些詩文集的整理工作,感覺雖然從文學意義上這些東西價值不大(歷來重視的人也不多),但從社會史的角度上、從還原清人文化、社會生活上,這可都是最原始的第一手資料,是他們拉近了三百年來的古人與我們的距離,他們的情感、意識、生活情狀一下子清晰起來,這都是這些不起眼的詩文集起的作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2: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种《四库全书》背后的思考

四种《四库全书》背后的思考
  四种《四库全书》同一时段问世做书还是复制文物
  ——是否掺入了过多非文化因素,究竟有多少人喜欢?
  《四库全书》版本情况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命纪昀等纂辑永乐大典内的散简零编并采访各地遗籍,汇为一书,题名《四库全书》。
  四十七年(1782年)第一部告成,专贮故宫文华殿后文渊阁(后由故宫博物院接管,1948年被移往台北);1783年第二部缮竣,送往奉天文溯阁(现由甘肃图书馆收藏);第三、四部完成后分贮圆明园文源阁(与圆明园同付一炬)、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现由北京图书馆收藏);1784年复缮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均在太平天国时期遭兵毁)、杭州文澜阁(现由浙江图书馆收藏)。
  《四库全书》按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收录了上古到乾隆年间的图书3416种、79309卷。
  1934年,商务印书馆刊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198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根据文渊阁本,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16开,1500册。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此影印32开本,共1500册。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迪志文化公司制作了电子版《四库全书》。
  这是正常的出版活动吗?文/金良年(上海书店出版社总编辑)
   《四库全书》的影印出版,从民国到现在一直有争议,因为当时统治者在编修此书时对不利于清统治的内容进行过删改;其次,它号称"全书",其实有许多缺漏,有的是条件限制,有的则是故意不收;第三,是因为当时还不很讲究版本学,所收的书并没有在版本上作过挑选。但作为一种古代典籍的本子,《四库全书》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是使用者如何来运用它。像鲁迅所批评的那样,一见"钦定"、"御制"就连脚骨都软下来了,显然不是正确的态度。
  就《四库全书》本身的版本而言,当以原藏于内廷的文渊阁本,也就是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那个本子为最好,因为这个本子是给皇帝经常翻阅的,相对而言,抄写得比较认真,错误较少。其他几个阁的《四库全书》,有的在当时仅供陈设,所以相对文渊阁本而言,错误更多。既然影印《四库全书》只是供研究者使用,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文渊阁本的影印本和它的电子版,而且影印本又经过上海古籍社翻印,已经足敷使用。老实说,现在的学界还没有充分利用这个本子进行古籍研究和整理。在这种现状之下,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再去影印现在存世的其他《四库全书》的本子了。
  现在据说有三家出版社分别要将文澜阁、文津阁、文渊阁本影印出版,不仅是浪费了现有的人力、物力,而且从刊出的报道来看,其中存在着许多市场炒作的因素,有的要做成线装本,配以全套书橱;有的则准备做出"特藏拍卖本",有的"手工钤印清乾隆朝故宫文渊阁专用玺印'文渊阁宝'和乾隆皇帝专用御玺'乾隆御赏'"。请问,这是正常的出版活动吗?这是在做书还是在复制文物?在今天的出版物上有什么必要去盖上皇帝的"御玺"?
  在出版日益走向市场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重出版物的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或者说导向问题,那么这样的做法,在导向上是否正确呢?在此我套用电视访谈节目常用的口头禅--"有关部门是否能管一管"。
  重印《四库》应慎重文/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有关《四库全书》本身的价值,几年来已发表过不少文章,不同的意见都已有充分的表达,不必赘述。现在三家出版社几乎同时推出《四库全书》的三个版本,加上原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已经影印的文渊阁本(此前还有台湾版),除了归属权有争议的文溯阁本,《四库全书》存世的本子就出全了。究竟有没有必要,前景如何?
  1998年,某出版社计划将《四库》制成光盘,我曾发表过反对意见。我并非反对古籍的数字化,也不是不知道数字化检索的优越性,而是针对《四库》的版本价值而言。我认为如果选择最好的版本,包括已经由专家学者整理注释的版本,才能为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经典文本,《四库》完全不具备这个功能。当然要这样做必定会增加成本,延长制作时间,还牵涉到版权,如由中华书局点校的《二十四史》等古籍不会让你无偿使用,其他出版社和个人也会如此。但《四库》版本差,至多只供查阅,不作校勘不能直接引用是学术界的共识,也是我们作为导师对研究生的忠告。有一次我看一位同人的稿子,发现所引《大金国志》出自《四库》,正好书架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新版,对照之下,真吓了一跳,一段原文竟被《四库》删了一大半,有的关键字居然还被擅改。所以,如果谁的论文中引书都用《四库》(不存在于《四库》之外的珍本除外),这篇论文的质量和结论肯定会受到同行的怀疑。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古籍社准备影印《四库》时,当时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不赞成。他认为既然台湾已经出版了,只要买一批就行了,不必再印。但他显然低估了大陆的需要量,因为古籍青黄不接,"文革"前出过了的早已绝版,新整理的又来不及完成,不少恢复的大学文科和研究机构有了钱也买不到书,或者无法在短期内配齐必备的古籍书,一套《四库》正好解决问题。而研究人员和教师苦于找不到书,有《四库》查聊胜于无,至少解了燃眉之急。
  由于《四库》的三个不同版本都是手抄的,如此大的部头也不可能精勘细校,相互间有差异是肯定的,但基本质量,特别是一些关键的删削篡改并无二致。所以对使用者来说,查哪个本子都一样。有必要将三个本子(或许四个本子)合在一起比较的,只限于专门研究《四库全书》的专家,在全国屈指可数。何况这几位专家也不会有时间和精力通校全书,至多随机抽取。所以如果为了研究《四库》本身是没有必要印的,完全可以查原书。
  既然如此,重印是否成功,就看销量多少,是否有经济效益。
  买主是谁呢?个人一般不会买,即使买得起,也得考虑实际需要和放在什么地方,符合这三方面条件的人几乎为零。除非想附庸风雅的暴发户,连有点文墨的企业家也不会用这套书当装饰品。研究人员如果想利用《四库》作检索,单位备一套光盘网络版就可以了,比直接查书不知方便多少,好多大学或研究机构都已有了。而且一旦中国古籍有了完整的数字版,或者能够在网上检索,《四库》的检索价值就会逐渐消失。
  看来主要的买主是单位。但文科或综合性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一般都买了文渊阁本或光盘,再买一套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买的是那些新办了文科的院校和新成立的研究机构,它们大多经费充足,图书馆中又缺乏专业书。经过台湾和大陆两次推销,海外基本已饱和,内行的图书馆主管是不会因为版本不同而再备一套《四库》的。至于学术以外的需要,说不定能像《传世藏书》那样搞成"国礼",就不是我辈读书人懂的事了。
  所以我认为,就是从出版社的利益着想,重印《四库》也须慎重。
  1934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出版文/舒亦
    1934年1月,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开始发售预约。全书共231种,1960册。第一期预约价2月底以前560元、3月底以前580元、4月底以前600元,1935年3月出齐。
  现在写来才几行字,遥想当年商务为之所花费的精力、心力与财力实在使今人难以明白。
  商务从1916年起就发愿要影印《四库全书》,当时有消息称哈同将筹资印刷,张元济等提出不宜由外资印行,商务愿引以为己任,但没有得到政府教育部的支持。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提议印制100部,商务恐需投入二三百万元、印成需时二三十年而没有承担。1924年,商务希望影印四库全书以作三十年纪念,开始与政府合作从京城将文渊阁藏书装箱,192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与商务签订影印四库全书合同及承印四库全书特种本专合同。1926年将书运抵上海,开始拍摄、制版等。1933年,决定将全书中从未付印或已绝版之珍本先行影印,分四期印成一千部,并由商务按照合同,以印数十分之一赠与中央图书馆。由此发售预约,并最后大功告成。
  没有太大的价值文/楼毅生(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清史专家)
    总的来说,我对目前这种现象不怎么认同。从学术价值上说,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已经可以作为代表,没有必要再出版其他阁本。从利用价值上来说,《四库全书》收集的书只是学者治学时的一个基本参考而已,没有太大的价值。现在这么多出版社出版,数量相当不少,每套书的价格又往往要上十几万,真正的读书人没有几个会买,最终也只能沦为一些老板书房里的点缀。其实,从读书人的角度出发,盛世修书,本是件好事,但图书界还有很多书籍等待出版,完全没有必要浪费那么多财力、人力来出版这么多《四库全书》。杭州出版社正准备出版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更多还是从开发地方文化角度出发,属于带有地方政府性质的形象宣传行为。就个人认为,与其出版这么多版本的《四库全书》,不如出版那些《四库全书》里没有收入的书籍,或者将《四库全书》里的书重新整理,出版一些小部头的专题套书来得更好。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渊阁本
  16万元1500册
  出版日期:1987年影印出版,2003年新一版。
  形式:32开精装,每套1500册(附赠《四库全书目录索引》1册),分装75箱。   鹭江出版社
  北京功德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文渊阁本
  39万元1184册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
  形式:大8开本,全书共1184册,分148函。手工宣纸,手工印刷,手工装帧,特制金桐木仿古书帧函板。
  发行:限印300套,编号发行。其中100套用作特殊用途,如赠送国家图书馆、故宫;其余200套用于公开发售,分别面向海外和国内,国内100套每套售价39万元人民币;海外版100套,定价为99000美元。
  炒作点:有7部为特藏拍卖本,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全程监制,签发特制收藏证书,并手工钤印清乾隆朝故宫文渊阁专用玺印"文渊阁宝"和乾隆皇帝专用御玺"乾隆御赏",在全世界分区域拍卖。   商务印书馆
  文津阁本
  18万元500册
  投资:3000万元
  出版日期:已出版几十册,预计2005年8月出全。
  形式:首次采用按需印刷的方式,按照各种需要出版原尺寸、四合一缩印版和十二合一缩印版等多种版本。其中,四合一缩印版约1500册;十二合一缩印版共500册,定价18万元,单本360元。
  炒作点:中国国家级重点项目,2003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的批准,再加上现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文津阁《四库全书》不久将永远封存而引人注目。   杭州出版社
  文澜阁本
  42万元(估)1500册
  投资:吸引社会资金2000多万元,目前考虑每套定价42万元左右
  出版日期:原定2005年先出版部分卷本,现打算2006年一次性推出。
  形式:为每套制作一个红木书箱,纸张考虑使用羊皮纸等特殊材料。
  炒作点:专门建立四库全书的研究院和大型网站。
  

选稿:黄丽春    来源:上海新书报  
发表于 2011-7-11 15: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初辛亥革命之后,就应该痛下杀手,将残余的《四库全书》予以销毁才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0 19:24 , Processed in 0.08569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