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985|回复: 2

[原创非首发]杨万里佚诗考辨——兼补陈尧佐佚诗数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4 13: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文原发表于《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2期。


杨万里的诗作保存相对而言比较完整,现在存世还有宋刻的单集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与宋刻诗文全集本(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所以,辑补的可能性很小。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因为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单集本缺《朝天集》与《江东集》二种,且《西归集》与《退休集》也有缺卷缺页,日本虽然藏有宋刻之端平本,但经对比发现这个诗文合集本与单集本还是有一定出入,而辑补的机会也正在于此。
比如,秦寰明先生在其《日本抄本〈诚斋先生吟稿〉读札》[]一文中,即通过对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藏汉籍善本中的《诚斋先生吟稿》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此书原即为十四卷的《退休集》,而且除卷二末《题安成刘伯深爵瑞里报德堂上白爵图》一诗诗题及首十八字阙之外,余皆完好。因而再通过详细的比勘,发现与通行各本有差异,其中,《寄题龙泉李宗儒师儒槐阴书院》、《李师儒上舍稽古堂》、《陈商卿挽辞》三诗通行本皆有,而此本阙;但同时此本却有四诗为它本所无者,分别为卷五的《寄题施安福戏彩堂》、卷一二的《题向伯侨云庄》、卷一四的《永丰宰霍与可考满有期以书告别赠以长句》和《寄题永丰丞弋阳郑之望梅涧》,这四首诗当然是诚斋的佚诗。对这一点,笔者还可补充一个极为重要的证据,即此四诗中的第一首《寄题施安福戏彩堂》在国图所藏的宋刻单集本《退休集》的目录中亦赫然在列,位于卷五《小醉折梅》诗下,只是国图所藏《退休集》恰阙了卷五,所以此诗亦随之而佚。秦寰明先生当没有看到国图所藏宋刻单集本,故未及此。
当然,这是有极为确切的版本来源的佚诗,应当是可靠的。而从别的途径辑得的作品,就未必可靠,需要仔细的考辨。比如栾贵明先生《杨万里、尤袤集拾遗——〈永乐大典〉诗文辑佚之二》[]一文,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杨万里诗五题六首,王琦珍先生整理《杨万里诗文集》一书也将此六诗收入“补遗”之中[],其实此数诗却很值得商榷,试论如下。
第一首辑自《永乐大典》卷五百四十“蓉”字韵引:“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原无题,栾贵明先生拟题为《木芙蓉》。
其实,此诗收在朱熹的《晦庵集》卷九,原为其《秋华四首》之一[],诗题亦确为“木芙蓉”,余三首分别为《蕙古所谓蕙乃今之零陵香今之蕙不知起于何时也》“今花得古名,旖旎香更好。适意欲忘言,尘编讵能考”;《木犀》“乔木生夏凉,芳蕤散秋馥。未觉岁时寒,扶疏方绕屋”;《菊》“青蕊冒珍丛,幽姿寒晓露。政尔破荒寒,讵免伤迟暮”。晦庵诗文集与诚斋诗文集均源流有绪,此四首诗仅前者收录而后者无,则可以肯定此诗绝非诚斋佚诗了。
那么这首诗是怎么误为诚斋诗的呢?就笔者检阅所及,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宋人陈景沂《全芳备祖》首先产生了这个错误:在其前集卷二十四有关“芙蓉花”的记载之下,收录了十首与此花有关的五言绝句[],其中第六首即为“红芳晓露浓”,然诗下未按惯例注明作者,而下一首为“染露金风里,宜霜玉水滨。莫嫌开最晚,元自不争春”,署名“诚斋”,经查出自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十一,原为《戏咏陈氏女剪彩花二绝句》的第一首,名为《拒霜》。所以,后人便想当然地把上面一首也算作诚斋之诗了,《永乐大典》的错误或当从此来,它先收了朱熹与芙蓉花有关的三首诗,再收了诚斋十数首,此二首便亦如《全芳备祖》一样连排在一起,且《永乐大典》一般均注出诗题,而此二首却恰恰没有诗题,这一点亦与《全芳备祖》相同。
而且,这也并非孤证,在《全芳备祖》中,恰恰在朱熹与杨万里同样的这两组诗里,还发生了类似的事情。朱熹《秋华四首》之四《菊》收入《全芳备祖》卷十二,然而诗下却注云“诚斋二首”,紧接着的下一首是“味苦谁能爱,香寒只自珍。长将潭底水,普供世间人”,正是杨万里《戏咏陈氏女剪彩花二绝句》的第二首,于是,编者就又把另一首不属于杨万里的诗归给他了。这与上面的例子如出一辙。
第二首至第五首皆辑自《永乐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五“潮”字韵,原系《三阳图志》[]引录所谓“宋杨万里诗”十题十四首,余存于《诚斋集》中,此三题四首却未收,故当作佚诗辑出。然而,据笔者初步考查,可能此四诗亦皆非诚斋之作,而是陈尧佐的佚诗。
《登韩文公亭》诗云:“侍郎亭上草离离,春色相逢万事非。今日江山当日景,多情直拟问斜晖。”此诗据清陈焯《宋元诗会》卷十六[],录为陈尧佐之诗,而《御选宋金元明诗·御选宋诗》也从之录为陈作[],均名为《题潮州韩木亭》。《全宋诗》陈尧佐名下漏收此诗[],其实,《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三四一《职方典·潮州府部》亦录此诗,题为《韩山》,题下署陈尧佐[11],且此诗下尚录有《游湖山》一首,诗云:“附郭水连山,公余独往还。疏烟渔艇远,斜日寺楼闲。系马芭蕉外,移舟菡萏间。天涯逢此景,谁信自开颜。”诗题下署作者为“前人”,知亦为陈氏之作,实即收入《全宋诗》之《游惠阳西湖》,唯诗题不同而已[12]
如果认为对此诗的判断以清初人为是而以明初之《永乐大典》为非不大妥当的话,那么,对后二题三首归属的考辨则当更为可靠,也可以援证此首。
接下来一首是《寄潮州刁太傅》:“炎荒村落独游亭,江上寒山列翠屏。记得幽人旧吟处,梅花庭院竹青青。”据《永乐大典》同卷所载薛利和诗(其诗题名为“文惠公独游亭”,收入《全宋诗》卷三四七)及陈尧佐撰《独游亭记》(收入《全宋文》卷一九六,文末有“余既至,即辟公宇之东偏,古垣之隅,建小亭焉,名曰‘独游’”之语)可知,此亭为陈氏通判潮州时所建。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广南东路·潮州》“景物下”载录“独游亭”之后又记录了一处“梅花院”,其下注云“在倅厅,取陈文惠‘梅花厅院竹青青’之句以名”[13],其残句正为此诗末句[14],仅一字不同,而祝穆《方舆胜览》卷三十六亦有相同记载,所引诗句则字句全同。又陈氏《忆潮阳》诗云:“东西楼阁与云齐,天际孤烟认恶溪。记得幽人旧吟处,独游亭在野桥西。”其第三句与前诗第三句一字不差。综而言之,此诗为陈尧佐所作无疑[15]
最后二首诗名为《送进士林从周、黄程归潮》。林从周在宋代有二人,其一据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二十六载,为“绍熙元年庚戍余复榜”的平阳人林从周,此人倒与诚斋年代相及,但为浙江平阳人,与潮州无涉。另一林从周为海阳人,恰合。先看一下雍正《广东通志卷四十四的记载:

林从周,海阳人,太子洗马璨之子。景德二年进士,授泉州南安簿,日持手板与刺史侃侃辩曲直,有国士风,主计者闻其材,檄莅剑州银冶,擢大理评,筦榷永嘉迁寺丞,知考城县,有惠政。后王钦若出判杭州,奏辟为通判军州事,伉直不阿,钦若初甚怒,旋委政焉。入为屯田员外郎,充开封府推官,痛绝私谒,得权贵书辄投之火。常对扆奏事,庄献太后指以语仁宗曰:“此林从周也!”民有觊兄财而贼其二子,长被创死,幼走免,事发狱成,以母年八十,法当留侍。从周议曰:“使无赖子居老母侧以凌其幼孤,必无全理。且惠奸不可,孤孙虽稚,使侍可也。”太后读奏未毕,遽颔之曰:“人情当如此!”命配海外。寻以狱空年丰,再上赋颂规讽,帝亦再降手诏褒之。仁宗初郊,从周以府僚侍祠,例授一子出身,念其弟从善早卒,奏予其孤。寻转度支员外,提点浙东西刑狱。卒,婿余靖铭其墓。子东乔、东美,孙之定,俱仕历州郡,其族列衣冠者十七人。

若为此人则合。然此林从周为景德二年进士,为北宋真宗、仁宗时人,时代与诚斋不相及,而与陈尧佐同。如果以为此证尚不充足,则另有更有力的证据,那就是这一诗题所提到的另一个人,黄程。同样是在《广东通志卷四十四中,林从周小传之后,紧接着便是黄程的小传,传文如下:

黄程,海阳人。尝结庐读书西湖山,与许申、林从周皆为陈尧佐奖引。尧佐自潮召还,携程偕行,欲以恩泽通籍,程不受,以逊同舍生。登天圣五年进士,官至太子中舍。

这一记载极为重要,不但证明了黄程与林从周皆为北宋时期的海阳人,而且还道出其与林从周同为陈尧佐所奖引的事实,且有陈氏“自潮召还”之记载,可与此诗题参照而读了。以此,知此二诗亦当为陈氏之作。
《全宋诗》从宋代笔记与方志等文献中辑得陈尧佐诗五十首,大约即为《陈尧佐诗辑佚注析》一书之旧(仅漏收上述《韩山》一首),然尚未周,故《全宋诗订补》又从方志中辑得八题九首,其中包括从《古今图书集成》中所辑《韩山》一首,但《永乐大典》此处系于诚斋名下的另外三首却仍未辑入。所以,如果笔者所论可以成立的话,就不仅辨三首非诚斋所作之诗,同时也为陈尧佐传世不多的诗作再补数首。
第六首与前五首不同,笔者经过考辨,觉得很可能是诚斋早年的佚诗。
此诗录自《永乐大典》卷五千七百六十九,源自《古罗志》[16],原无题,栾贵明先生拟题为《黄陵二妃庙》,诗云:“古祠萧瑟浅山傍,目极平沙雁落行。霜后寒波洲吐尾,芦花十里雪茫茫。”《湘阴古罗志》,《文渊阁书目》卷四有著录,《永乐大典》当即据此选文。惜此书已佚。湘阴为古代罗国所在地,此书即为当地志书,黄陵二妃庙又为湘阴之名迹,故此书所录诗文作品甚夥。《永乐大典》此卷录存唐宋人诗文极多,仅诗就有四十余篇,或当皆自黄陵庙之留题刻石而来,应可信。
细检《诚斋集》,其卷四十三的《浯溪赋》首句云:“予自二妃祠之下,故人亭之旁,招招渔舟,薄游三湘。”[17]知其丞零陵时,曾有“薄游三湘”的经历,且曾到过“二妃祠”,按理当会留题赋诗,然而,细检诗集,却无一字及黄陵与二妃。其原因倒很简单,诚斋《江湖集序》说:“予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18]绍兴壬午为绍兴三十二年(1162),此时已是杨万里为零陵丞的第四年,再过几个月,就秩满而归了。所以,其“薄游三湘”并写下此诗当在此前,在此年七月被当作“少作”而焚弃。如果的确如此的话,这首幸赖黄陵二妃庙以传的诚斋佚诗很可能是他存世最早诗作之一了[19]


[] 参见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第991995页,中华书局1999

[] 秦寰明《日本抄本〈诚斋先生吟稿〉读札》,《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4年第9期。

[] 栾贵明《杨万里、尤袤集拾遗——〈永乐大典〉诗文辑佚之二》,《文学评论》1981年第2期。

[] 王琦珍《杨万里诗文集》第2204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 《朱子全集》第二十册第53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 陈景沂《全芳备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 《永乐大典》第2491页,中华书局1986。这里的《三阳图志》当即《潮州三阳志》,《文渊阁书目》卷四著录了三种《三阳志》,当为潮州府海阳、揭阳、潮阳三县的联合地志,可惜已经失传了。

[] 《宋元诗会》,《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 《御选宋金元明诗·御选宋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 《全宋诗》第二册第1085109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 此诗程瑞钊、史今律、郭万邦所著《陈尧佐诗辑佚注析》一书已收录(巴蜀书社1991),《全宋诗订补》(第33页,大象出版社2005。)又由史今律、刘泰焰补入。参见第33页,大象出版社2005

[12] 《全宋诗》本据《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辑出(《全宋诗》第二册第109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诗题原为《游西湖》,编者又据雍正《广东通志》改为《游惠阳西湖》。

[13] 《续修四库全书》第五八五册《舆地纪胜》卷一百第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 《全宋诗》与《全宋诗订补》共收13处残句(当然,前者所收有数句后者又辑出全诗),且前者亦从《舆地纪胜》辑得3个残句,但却未辑出此句。

[15] 笔者窃以为诗题中的“刁太傅”或为刁湛,因笔者细检嘉靖《潮州府志》,宋人官于此者仅其一人姓刁,而且其生卒年为9711049,与陈尧佐的9631044基本相同,陈尧佐于“咸平二年为开封府推官,以言事切直,贬通判潮州”,而在大中祥符间,刁湛即“迁殿中丞知潮州”(张方平《刁公墓志铭》,参见《乐全集》卷三十九),二人为上下级的关系。且据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卷四,大中祥符八年(1015)刘综卒,陈尧佐代之而为淮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直到天禧二年(1018),又由当时的越州通判刁湛代任,这些都可以表明,陈、刁二人当有交往。不过,此处的“太傅”不可理解,因刁湛生平并未官至太傅,据张方平《刁公墓志铭》云其“真皇东封岱宗,迁太常博士”,故颇疑此为“太博”之笔误。

[16] 此处栾贵明先生云《永乐大典》引自《古罗志》,细检《永乐大典》第2518页,实原书引为《湘阴县古罗志》,此书《文渊阁书目》卷四亦著录为《湘阴古罗志》。

[17] 王琦珍《杨万里诗文集》第801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18] 王琦珍《杨万里诗文集》第1262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19] 当然,周寅宾、龙震球诸先生在《祁阳县志》及《零陵县志》、《永州府志》中所发现一首佚诗《浯溪磨崖怀古》可能比此诗还要早。(周寅宾《杨万里佚诗〈浯溪磨崖怀古〉考辨》,刘庆云等编《映日荷花别样红——首届杨万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76179页,岳麓书社1993。同书所收龙震球先生一文也辑出了此诗,同时还辑出了另三首佚诗,然除此诗外均见于《诚斋集》,故不论。)而萧东海据《螺陂萧氏族谱》得诗《三潭图》三首(萧东海《〈诚斋集〉萧氏人物及杨万里有关佚作考略》,参见刘庆云等编《映日荷花别样红——首届杨万里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80191页,岳麓书社1993。不过,据其所提供的萧伯振在族谱中的传记资料,实还可再辑出一联残句“乐山乐水仁智者,中清中浊圣贤人”),作诗时间尚不可确考,或亦当为早年所作。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3 08: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啊,发表的文章一个金币也没赚到啊,呵呵:)
发表于 2008-12-3 21: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古籍湮灭者太多,都像楼主这样,我们的宝贵财产就不会有大的流失了。强力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5 22:59 , Processed in 0.087466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