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547|回复: 0

《杜舍人牧湖州》解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3 01: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篇小说讲述著名诗人杜牧的风流韵事,属于佳话、美谈。津津乐道的人总是相信这是杜牧的生平事迹吧,但扫兴的是,这个故事未必就是事实。缪钺的《杜牧年谱》说:“杜牧在大中三、四年中,四次上书于宰相,请求外放,先求杭州,不能得,始求湖州,亦并非专求湖州。此皆其可疑之点。”又认为“杜牧如欲得此女,自可以践约为名,遣人迎致,不必定求为湖州刺史”,《年谱》还指出:“唐制:地方官吏娶百姓女为妻妾,有逾格律。以刺史而娶本地民女为妾,乃违犯官纪之事,杜牧何为必欲出此?此亦于情理不合者。”可见,只要仔细推敲,这个故事有悖事实情理。
《杜牧年谱》还推测整个故事是好事者由文末诗歌附会而成,这一推测是有道理的。此诗见于《樊川外集》,文字多有不同。诗云:“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树成阴子满枝。”对照小说文末所引,《樊川外集》所录文字更能见出这种附会的蛛丝马迹。此诗《樊川外集》题曰《叹花》,原本是写诗人春末寻春时的所见所感,但一经附会,诗意顿改。“自恨”一句原意是说诗人寻春时已在春末,花期已过,因来迟而心生惆怅。现在变成因寻访民女来迟而懊悔不已。“往年”一句是说从前见过这些花尚未盛开时的初春景象,现在附会为往年见到民女时年尚幼小,如花之未开。“如今”两句本意是树木花落结子,附会以后,变成民女已结婚生子。以诗证事,以事解诗,有迹可循。可以看出,故事是由《樊川外集》所录诗歌文本附会而来。故事作者在编造这个故事时,篡改了原诗文字,故意模糊诗、事关系,以掩盖附会的行迹,但原诗今存,终不能掩其迹。
那么,一首写景状物诗又何以竟然流为一篇描写风流韵事的故事呢?这要追索到作为诗人的杜牧的生平行事。杜牧年轻时曾是一个有名的风流才子,小说开篇对此已有所交代。杜牧早年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供职,淮南节度使治所在扬州,正是风流繁华之地,《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唐阙史》记载:
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罗耀烈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牧常出没驰逐其间,无虚夕。复有卒三十人,易服随后,潜护之。僧孺之密教也。而牧自谓得计。人不知之。所至成欢,无不会意。如是且数年,及征拜侍御史,僧孺于中堂饯,因戒之曰:“以侍御史气概达驭,固当自极夷涂。然常虑风情不节,或至尊体乖和。”牧因谬曰:“某幸常自检守,不至贻尊忧耳。”僧孺笑而不答。即命侍儿,取一小书簏,对牧发之。乃街卒之密报也。凡数十百,悉曰:某夕,杜书记过某家,无恙。某夕,宴某家,亦如之。牧对之大惭,因泣拜致谢,而终身感焉。
这篇故事不知是否出于实录,但在杜牧诗集中很有几篇赠歌儿舞女的诗,多涉男女风情。这一时期的风流荒唐生活也见于杜牧自述,《遣怀》诗云:“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或许正是因为有此青楼薄幸之名,见其诗文令人遐想,因而不免要被编派风流韵事。那首毫不涉及风情的《叹花》诗演绎成为一段艳异故事,大约也是名之所随的缘故。
这篇故事自杜牧生平及其诗歌敷衍而来,有运用巧妙的地方,也有笨拙处。开成三年(838,杜牧罢宣州幕职,至大中四年(850)出为湖州刺史,历十三年。由此造为“待十年不至而后嫁之,三载有子二人”的故事,此其善用生平,为文巧妙者。又以“寻芳”为寻访民女,“子满枝”为“有子二人”,此其善用诗歌,关合巧妙者。但故事究竟出于编造,虽竭力左右逢源,但还是露出破绽,出现如《杜牧年谱》所指出的事实的悖谬和情理的不合,终于被人发现了编造的尾巴。自然,这应算是力不从心的笨拙之处。
虽然如此,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还是引人入胜的。这篇故事至少经历了三层转折:杜牧初至吴兴,专意寻访美女,然未有所得,此一层转折;后泛舟纵观,得遇民女,并以罗缬为质,此又一层转折;十四年后,命人搜访,然民女已嫁人生子,此第三层转折。末一转折内部情节亦环环相生,迥出意表。就其情节的丰富曲折而言,此一由诗歌演化而来的故事完全可与“叙述宛转”的传奇小说相媲美。另外,这篇小说全篇语言清丽隽雅,即使侧身于传奇小说之林,也毫不逊色。

[ 本帖最后由 yucailin 于 2008-10-3 01:10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7 08:53 , Processed in 0.08308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