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566|回复: 4

《墨子》引《诗》与鲁、毛《诗》异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8 13: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墨子》引《詩》與魯、毛《詩》異同

《墨子•明鬼下》『今執無鬼者之言曰:“先王之書,慎無一尺之帛、一篇之書。語數鬼神之有,重有重之亦何書之有哉?”子墨子曰:《周書•大雅》有之,《大雅》曰:“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不已。”』此屬《大雅•文王》,“穆穆”,《毛詩》作“亹亹”;“問”《毛詩》作“令聞”。


  鄭傑文先生言:『“穆穆”、“亹亹”,《詩•大雅•文王》中均用來形容文王之威儀,可以通用;或者,《墨子•明鬼下》作者記憶有誤,將《大雅•文王》第四章首句之“穆穆文王”與第二章首句之“亹亹文王”倒用。“問”、“令聞”,字形相近,吳寬抄本《墨子》即作“令聞”,此或爲《墨子》流傳中抄寫訛誤所致。』


  龖案:《爾雅•釋詁》:“亹亹,勉也。”《說文》無“”字。鄙以爲《詩》或《魯詩》古本皆作“穆穆”而無作“亹亹”者。《大雅•生民之時•泂酌》三章中的“凱弟君子”分別重復出現等爲之證也!而當《墨子》成書之時蓋與魯、毛《詩》分章不同。“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不已”爲一章。而由鄙恢復的漢熹平石經《魯詩》知毛《詩》分章與《魯詩》相同!相關殘石詳附圖版。


  圖版92、93大雅•文王》石經殘字,尤其是圖版95中的“時、●、之、涘”在行首出現位置足證《毛詩》與《魯詩》分章相同!!!


  說明:鄭傑文先生文見《〈詩經〉的接受與影響》一書P17--34頁《墨家傳與戰國學系統》。殘石圖版來自馬衡先生遺著《漢石經集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8: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天志中》:『且吾所以知天之愛民之厚者,不止此而已矣。曰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有矣;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亦有矣。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誰也?曰若昔三代聖王,堯、舜、禹、湯、文、武者是也。堯、舜、禹、湯、文、武焉所從事?曰從事兼,不從事別。兼者,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亂小家,強不劫弱,眾不暴寡,詐不謀愚,貴不傲賤。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聚斂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義也,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不止此而已,書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將何以為?將以識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皇矣》道之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善其順法則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譽至今不息。故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既可得留而已。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誰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是也。桀紂幽厲焉所從事?曰從事別,不從事兼。別者,處大國則攻小國,處大家則亂小家,強劫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觀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無所利,是謂天賊。聚斂天下之醜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義也。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不止此而已,又書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傳遺後世子孫。曰將何以為?將以識夫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也。』

         龖案:《墨子》此所引乃《大雅•皇矣》之文!《毛詩》與之同,而三家《詩》不詳待考。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8: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兼愛下》:『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行之。”何知先聖六王之親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槃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為然,雖《禹誓》即亦猶是也。禹曰:‘濟濟有衆,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以征有苗。’禹之征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干福祿、樂耳目也,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禹求焉。

                “且不唯《禹誓》為然雖《湯說》即亦猶是也。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於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祠說于上帝鬼神。”即此湯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湯取法焉。

                “且不惟誓命與湯說為然,《周詩》即亦猶是也。《周詩》曰:‘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若吾言非語道之謂也,古者文武為正,均分賞賢罰暴,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即此文武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武取法焉。不識天下之人,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猶未止,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乎?”子墨子曰:“姑嘗本原之孝子之為親度者。吾不識孝子之為親度者,亦欲人愛利其親與?意欲人之惡賊其親與?以說觀之,即欲人之愛利其親也。然即吾惡先從事即得此?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愛利吾親乎?意我先從事乎惡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從事愛利人之親者與?意以天下之孝子為遇而不足以為正乎?姑嘗本原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愛而非之者,其故何也?意以為難而不可為邪?嘗有難此而可為者。』

               《墨子》所引《周詩》曰:“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乃《書•鴻範》加《小雅•大東》之文!或墨子之時二文共屬《周詩》?龖案:《呂覽•貴公篇》引言:“故《鴻範》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漢熹平石經《尚書•鴻範》作“毋偏毋黨王道蕩蕩毋黨毋偏王道平平”孔傳本作:“無偏無党,王道蕩蕩。無党無偏,王道平平。”《墨子》所引乃《小雅•大東》:“其直若矢,其易若厎。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毛詩》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鄙恢復漢石經《魯詩》後由《集存》圖70、圖71二石位置,蓋可知《魯詩》、《毛詩》同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而無《墨子》所引多出的二“之”字!!!

                   鄭傑文先生言:『《墨子•兼愛下》引《大雅•抑》:“《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毛詩》上句作“無言不讎,無德不報”,下句同。因《禮•表記》引作“無言不讎”,故王先謙曰“齊與毛同”;因《列女傳•周主忠妾傳》引作“無言而不酬”、《蔡邕集•太尉橋公廟碑》引作“無言而不酬”、張衡《思玄賦》有“無言而不酬兮”句,故王先謙曰“魯‘讎’一作‘醻’、‘酬’”;因《詩考》引《韓詩外傳》卷十之晏子使楚事中作“無言而不酬”,故王先謙曰“韓作‘酬’”是《墨子》引此詩所用版本與齊、魯、韓、毛之祖本均異。』

                 龖案:劉向楚元王之後而傳元王《詩》者,元王《詩》即《魯詩》;蔡邕爲漢石經之主要碑刻者,則漢熹平石經《魯詩•大雅•抑》當爲“無言而不酬”!由鄙恢復的漢石經《魯詩•大雅•抑》知《毛詩》與《魯詩》有異文並有文句多少差別是肯定的。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9-19 18:2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9-19 18: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子•尚賢中》:『何謂三本?曰爵位不高則民不敬也,蓄祿不厚則民不信也,政令不斷則民不畏也。故古聖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夫豈為其臣賜哉,欲其事之成也。詩曰:‘告女憂卹,誨女予爵,孰能執熱,鮮不用濯。’則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不可以不執善,承嗣輔佐也。譬之猶執熱之有濯也。將休其手焉。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賢人唯毋得明君而事之,竭四肢之力以任君之事,終身不倦。若有美善則歸之上,是以美善在上而所怨謗在下,寧樂在君,憂慼在臣,故古者聖王之為政若此。』

             鄭傑文先生言:『《墨子•尚賢中》引《大雅•桑柔》:“《詩》曰:‘告女憂恤,誨女予爵,孰能執熱,鮮不用濯。’”《毛詩》:“告爾憂恤,誨爾序爵。誰能執熱,逝不以濯。”“三家詩”與毛同。《墨子》所引與魯、韓、毛詞語差別較大,特別是最後一句,“鮮不用濯”與“逝不以濯”(鄭箋“逝猶去也”)意義差別較大。』

             龖案:漢石經《魯詩》作:“告爾憂恤誨爾序爵誰能執熱逝不以濯。”恢復的石經及殘石附圖版。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9-19 18:2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9-1-10 22: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穆穆”与“亹亹”、“令問”与“令聞”或通假,这种例子在古书中比较常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7 04:45 , Processed in 0.09199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