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5553|回复: 10

[史部] 茅山志15卷 (元)刘大彬撰 元刻本配明刻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9 09: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如生数据
书名:茅山志15卷
作者: (元)刘大彬撰
版本:元刻本配明刻本
格式DF
清晰度:清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7-29 12: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山志》:原为十二篇十五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析为三十三卷。题
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刘号“玉虚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至大四年(1311)
袭教,为茅山宗第四十五代宗师。自云:“大彬登坛一纪,始克修证,传宗经箓。又五
载,而成是书。”而据泰定四年(1327)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序:“是书前后凡二十年
始成。”则此书或非一时一人所造。钱大昕《元史·艺文志》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
五卷。张氏为元末茅山著名道士,撰有《山世集》《碧岩玄会录》《玄品录》《老氏经
集传幽文》《寻山志》等。至治二年(1322)主茅山崇寿观,正是《茅山志》修撰之时。
故陈国符认为:“盖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不无根据。
    此书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此前,已有若干茅山志书,但甚简略。北宋《崇文
总目》著录《茅山新小记》一卷:嘉祐(1056~1063)中,陈倩知句容县,曾校修《句
曲山总记》;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南丰人曾恂和茅山山门都道正傅霄又重修《茅
山记》四卷。所书“山水祠宇,粗录名号而已;考古述事;则犹略焉。”《茅山志》即
据旧志增修编纂而成,于元泰定天历(1324~1329)间刊行。元末板毁,明永乐元年
(1403)重刊。成化二年(1466)板复毁,六年重刊。《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存目著
录之浙江孙仰曾家藏本,亦十五卷,系嘉靖二十九年(1550)玉晨观刊本,续入明事,
已非元刊本之旧。
    《正统道藏》所收,系据元刊本(只另行分卷)。前有赵世延、吴全节、刘大彬三
序,略述撰志之缘起及此书之概要。
    卷一至卷四《诰副墨》,录历代诏诰,并附表奏(汉诏诰当是六朝人伪撰)。卷五
《三神纪》,记三茅君(茅盈、茅固、茅衷)世系及事迹。将“传”升为“纪”,意在
抬高三茅及上清派地位。卷六、七《括神区》,叙茅山地理形胜和自然景观,赋予其道
教人文色彩。卷八《稽古篇》,稽考仙真、道士之遗迹。卷九《道山册》,著录茅山道
书目。卷十至十二《上清品》,记茅山宗所尊仙真及祖师之谱系印传记。卷十三、十四
《仙曹署》,记茅山神仙宫府。卷十五、十六《采真游》,记隐遁茅山之著名道士和隐
士的事迹,计百四十一人。所记详略不等。卷十七、十八《楼观部》,记茅山宫观(附
庙)二十五处,山房庵院若干处。卷十九《灵植检》,记茅山神芝奇药、名花异卉。卷
二十至二十七《录金石》,集录梁、唐、宋、元诸碑铭,大都录碑文,少数只列碑目。
卷二十八至三十三《金薤编》,录齐、梁、唐、宋、元人咏茅山之诗及著作。以上《诰
副墨》《录金石》二篇是研究上清派茅山宗以及茅山上层道士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关系
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反映了梁、唐、宋三代茅山宗的鼎盛及至元朝犹久盛不衰的历史事
实。《三神纪》《上清品》和《仙曹署》列述茅山宗神灵仙曹体系。《上清品》又记历
代嗣派宗师生平事迹,除魏华存以外,大多以《真诰》和历代碑铭、文札等当时资料为
据。《采真游》记述部分下层道士的活动;所采栖遁茅山之道士且不限于茅山一宗(例
如其中胪列了南朝时张天师九、十世孙若干名)。在黄澄传中还提及北宋徽宗以前,
“三山经箓各嗣其本宗。先生(黄澄)请混一之。今龙虎、阁皂之传上清毕法,盖始于
此”。这些对于了解茅山宗乃至道教各派的活动以及传承制度等,均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括神区》《稽古篇》和《楼观部》叙述到元代为止的茅山人文地理沿革和宫观庵院建
置;
    后二篇补充了《真诰》等书之缺载。《灵植检》对于茅山药材的形状、性味和药用
价值,均有较翔实的记录,有的还备述炮制方法,名木异卉则指出其所植之处,具有较
高的科学价值。此外,《道山册》对于考察唐宋茅山宗文献有着特殊意义,《金薤编》
则具有文学史资料价值。
    此志在体例上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如一事可归于数类,则著互见,此略则彼
详,并注“见某篇”或“事见某篇”。若所本之书有详细叙述,亦加注云“详具某书”
或“事见某书”。由于内容丰富,编排得当,故在道教名山诸志中占有突出地位,甚为
道教徒和学者们所重视。
    此外,又有清康熙十年刊本《茅山志》十三卷,题“郁冈真隐笪蟾光审编”。光绪
三年曾重刊。陈国符说:“是志删节刘志而紊其条贯,除稍增辑明清文献外,无可取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8-17 20: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对《茅山志》比较关注,查资料时发现对原作者还是有些争论的,现转一下相关资料,请广大同道分享、鉴别。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
  
孙王成
  
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代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最后得出结论谓:"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道教大辞典》中"张雨"条、《道藏提要》中"茅山志"条等也都纷纷引用了这一结论,认为《茅山志》的作者是张伯雨而不是刘大彬。而《正统道藏》收录的《茅山志》中却清清楚楚着有"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那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呢清





我们先来看一看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是怎么说的,《道藏源流考》附录一云: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云:'张天雨,字伯雨,钱塘人'。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刘大彬志元原刊本明永乐及成化重刊本皆为十五卷。吴全节序,刘大彬叙录,胡俨序亦皆云十五卷。正统道藏本则析为三十三卷。又胡俨云元原刊本张伯雨所书。盖此书实即天雨所修,刘大彬窍取其名而已。此志详审而有条理,非通常道士所能为也。"





从以上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陈国符先生之所以说《茅山志》作者是张伯雨而不是刘大彬,其主要的依据有以下四条:1.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2.成化《杭州府志》有张伯雨曾修《茅山志》的记载;3.胡俨序中有"元原刊本张伯雨所书";4.《茅山志》详审而有条理,不是一般道士能够编写的。下面我们来逐条分析考证一下。





一、钱大昕《元史・艺文志》中收录有"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





陈国符先生认为,《茅山志》元刊本以及后来明永乐和成化年间的重刊本皆为十五卷,而《茅山志》中吴全节序、刘大彬叙录和胡俨序中也都谈到原《志》是十五卷。因为《正统道藏》版式有定规,每卷字数不能超过一定的定额,因此《茅山志》在收录入《正统道藏》之时又进行了重新分卷,由原来的十五卷划分为三十三卷收录入《正统道藏》。既然《茅山志》原为十五卷,而《元史・艺文志》中又录有"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那么那么《正统道藏・茅山志》三十三卷的作者自然就应该是张伯雨了。但是陈国符先生忽略了一个问题,也就是钱大昕在《元史・艺文志》中不但收录有"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而且同时收录有"刘大彬茅山志三十三卷"。前面已经说过十五卷《茅山志》和三十三卷《茅山志》实际上是同一个版本,只不过是收录《正统道藏》时根据《正统道藏》的版式需要才进行重新分卷的。既然是同一本《茅山志》,为什么钱大昕在《元史・艺文志》中要二次收录,而且一个作者是张伯雨另一个作者是刘大彬呢・张伯雨与刘大彬是同一时代人,而且又同为茅山道士,他们不可能二人同时同地撰写出二个版本《茅山志》,即使他们真的撰写了二个版本的《茅山志》,那么这里也不存在陈国符先生所说的剽窃行为。这里唯一的可能,就是钱大昕在《元史・艺文志》的编录过程中同时看到《茅山志》的十五卷版和三十三卷版,以为《茅山志》有二个版本,便一同收入《元史・艺文志》。因为收录《正统道藏》三十三卷版,着有"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便有了《元史・艺文志》中的"刘大彬茅山志三十三卷"。而十五卷版上又有"张伯雨书"字样,于是钱大昕便在《元史・艺文志》中又录下"张天羽(小误:应为雨)茅山志十五卷",但这里的"张伯雨书"并不代表编撰的意思,而是书写的意思(这一点我们后面还要说到)。





二、成化《杭州府志》有张伯雨曾修《茅山志》的记载





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记载有"张天雨,字伯雨,钱塘人……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事实上张伯雨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编修过《茅山志》而有句曲外史这一称号的,他的句曲外史这一称号是他的朋友兼老师赵孟训为他所起,这一点在刘基撰《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中可得到证实,"赵每以陶弘景方雨,谓雨曰:昔陶弘景得道华阳,是为华阳外史;今子得道于句曲,其必继陶,后乃号雨为句曲外史。雨遂自居曰句曲外史,四方人称之曰句曲外史。"但有一点就是张伯雨确实参与了《茅山志》的编撰,同时参加编撰的还有赵孟俯、虞集等。这在后面我们还要说到。如果说凭这一点就说张伯雨是《茅山志》的作者,那么同样参与《茅山志》编写的赵孟俯、虞集岂不是都可以说是《茅山志》的作者了吗《





三、胡俨序中有"元原刊本张伯雨所书"





胡俨序中是这样说的:"茅山旧有记而志则始于嗣宗师刘大彬,故元时所编集也,又外史张伯雨所书极精洁"。明江永年在序中说:"旧志编自前元宗师刘大彬,传于翰林承旨赵孟俯,赞于大学士虞集,书于华阳(小误:应为句曲)外史张伯雨,世称四绝。"从以上两则序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元原刊《茅山志》是由刘大彬编撰,而其中"上清四十五代宗师传"和"上清四十五代宗师赞"二部分则分别是由赵孟训和虞集撰写的。而文字书写工作则是由张伯雨来完成的,这一点在《六砚斋笔记》中可以得到证实。《六砚斋笔记》卷三云:"在书法方面,张雨是早得赵孟俯之墨妙。他所写刻的《茅山志》就是典型的赵体字,并为世所称。"在这里陈国符和钱大昕犯了同样一种错误,就是错把"张伯雨书"中这个"书"误解成了编撰的意思。如果说这个"书"是代表编撰的意思,那么前面二则序录中"编自刘大彬,书于张伯雨"之说就根本没有办法解释,所以说"元原刊本张伯雨所书",只能说明元原《志》是由张伯雨书写的。





四、《茅山志》详审而有条理,不是一般道士能够编写的





由于张伯雨在元时的文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素有"精诗、能文、善书、工画之名声",是一名多才多艺的道士。因此陈国符先生便认为只有张伯雨才能编撰出这么有条理的《茅山志》。事实上作为一代宗师的刘大彬也不是泛泛之辈,虽然在文学界的声望没有张伯雨高,但作为一名道士来说,他在道教界的影响力却远在张伯雨之上。他不但被元室赐封为"洞观微妙玄应真人",而且还是张伯雨书法教师赵孟俯的传度之师,虞集在《跋赵承旨书高上大洞经》云:"近世吴兴赵子昂……尝亲受诀于刘真人"。陈兵在《元代江南道教》一文中曰:"刘大彬集撰《茅山志》33卷,搜集茅山历代文史资料甚富,犹表现出茅山派道士长于撰述的传统";"茅山派道士杜道坚深于玄理,撰有《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释《老子》,《通玄真经缵义》十二卷释《文子》。"也就是说茅山道士中除了张伯雨之外,还有像刘大彬、杜道坚等一大批长于撰述的道士。换言之,就是刘大彬、张伯雨、杜道坚等都不是一般道士。因此单凭张伯雨在文学界的声望,便断言《茅山志》的作者是张伯雨,也是不切实际的。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茅山志》的编撰过程。吴全节在《茅山志》序中说:"至大庚戌予以祀事至茅山,因阅其山之旧志遗阙甚多,尝次语之四十四代宗师牧斋王真人,未几真人传真,山志无所闻,后五年复祀其山,又以语之嗣宗师刘真人,十又三年为泰定丙寅,天子用故事醮其山予实代礼。始获观其成书,凡十有五卷,自汉晋而下及齐梁唐宋之书搜括无遗。"





刘大彬在《茅山志》叙录中称:



"句曲有记尚矣,宋绍兴二十年南丰曾恂孚仲,昭台道士傅霄子昂修山记四卷,所书山水祠宇,粗名号而已,考古述事则犹略焉,大彬登坛一纪,始克修证,传宗经录,又五载而成,是书凡十二篇十五卷题曰《茅山志》"。





从以上二则序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茅山志》编撰的发起人是集贤院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吴全节在至大庚戌年(1310年)来茅山为皇室做醮事之时,看到由傅霄撰录的《茅山记》四卷,觉得旧《记》遗缺很多,便提出让四十四代宗师王道孟修编新《志》,但王道孟在接受任务不久就传位与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因而没能着手修编新《志》,一直到吴全节在延佑二年(1315年)再一次来茅山之时,重新又把修编新《志》的任务交给第四十五代宗师刘大彬,至此《茅山志》的编撰工作才真正启动。刘大彬同众弟子经过十年收集整理,在泰定甲子年(1324年)完成了《志》书初稿,并在同年征得集贤院大学士赵世延为之撰序,吴全节在泰定丙寅年(1326年)来茅山之时看到了《志》书初稿,并在次年即泰定丁卯年(1327年)春为新《志》撰写了序言,又经过五年时间的修改与完善,终于在天历元年(1328年)完成了《茅山志》的编撰,并由刘大彬亲自为新《志》撰写了序录。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考证,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元版《茅山志》的作者是刘大彬而不是张伯雨,但张伯雨在《茅山志》的编撰中也是功不可没的。确切地说《茅山志》是刘大彬同赵孟俯、虞集、张伯雨等众弟子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晶。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9-7-19 22: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茅山志》是刘大彬同赵孟俯、虞集、张伯雨等众弟子
发表于 2009-9-3 09: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对《茅山志》比较关注,查资料时发现对原作者还是有些争
发表于 2010-11-17 19: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书真是元代道教流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发表于 2010-11-20 23:2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这本书不怎么了解。。
发表于 2011-1-2 19: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发一个封面。
此书不知是谁写刻的???
字体类赵子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10 20: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说这玩意不错啊,民间方术大全啊
发表于 2011-5-3 21:2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土的宗教都快没了 汉族要重拾信仰
发表于 2011-5-3 21: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土的宗教都快没了 汉族要重拾信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3-29 14:27 , Processed in 0.117164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