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4049|回复: 2

宫怨诗之绝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1 10: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诗人写了大量的宫怨诗。但它不同于六朝及唐初那些专门描写宫庭绮靡生活的宫体诗,而是以描写宫女幽怨为主题的。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陵园妾》,刘方平的《春怨》,顾况、刘禹锡、朱庆余的《宫词》,王维的《秋夜曲》,杜牧的《秋夕》,李白的《玉阶怨》等等,不胜枚举。绝句圣手王昌龄则更写了著名的《西宫春怨》、《长信秋词》。这些宫怨诗大都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宫女(或嫔妃)们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但是,它们却有个共同之点,都把宫妃们的怨恨,归之于失宠或不得宠而生的怨望,而且都只表露宫女们生活的一角,或则说得很含蓄。例如,白居易的《后宫词》,最能代表这种观点:  
    泪湿罗巾梦不成,
    未央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
    斜倚熏笼坐到明。

    又如,王昌龄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
    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又如,朱庆余的《宫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

    这些宫怨诗,反映了宫女们失宠或不得宠的痛苦与空虚寂寞,有哀怨而不敢怨的苦衷。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借宫怨来发挥自己失意失势的情绪。但如就宫怨诗角度来说,唯有张祜的一首五绝《宫词》,意境却大大超过了所有的宫怨诗: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
    双泪落君前。

    从诗可见,这位宫女(或嫔妃)能在皇帝面前高歌,当然是受到赏识的人。因此,不存在失宠或不得宠的问题。但她还是怨,并且怨得十分强烈,一点也不含糊,直截了当,把心中蕴藏已久的怒火和怨气,一声悲歌,喷薄而出。她怨的不是失宠或不得宠,而是痛恨使她远离故乡三千里之遥,失去自由,失去青春,长达二十年之久,父母骨肉,人生幸福,全被剥夺。这是多么残酷,多么悲惨的遭遇!因此“一声《何满子》”,不禁双泪泉涌,面对皇帝,悲痛呼号。既不是“斜倚熏笼坐到明”,独自垂泪忍受,也不是“鹦鹉前头不敢言”,把怨恨埋于心底。借《何满子》一歌发泄自己,并代表数千宫女,表达对那种罪恶生活的痛恨。寥寥二十字,大大超过了多多少少宫怨词的意境。(按:据白居易说,开元中,沧州歌者因冤被判极刑,进《何满子》一曲自赎不成,故其曲悲愤至极,常为歌者所用。)这首诗,不仅不含蓄,相反是痛呼怒号,大胆直率,无畏无惧,宣泄怨恨之情,感染力特别强烈。据说这首小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为人被之管弦,并流入禁中。杜牧有一首《酬张祜》诗说:“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就是指此诗而言的。张祜自己在一首《孟才人叹》诗的序中和《全唐诗话》中,都提到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有位孟才人,曾对疾笃的唐武宗歌唱这首《宫词》,被激动得一恸而绝,武宗立命急救,御医答曰:“脉尚缓而肠已断,不可为矣。”悲痛莫过于死,死又莫过于肠断而死。一首五言小诗,感人如此之深,我以为应是宫怨诗之绝唱。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9-28 20: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恐不胜其悲,一働而绝也。
发表于 2008-12-9 21: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种诗体,的确有不少佳作,大抵都和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6 10:49 , Processed in 0.08665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