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351|回复: 5

我读《书目答问校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20 08: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读《书目答问校补》
在《读书》杂志的“名家治学”板块部分,我读到了穆克宏先生的《我与六朝文学研究——治学詹言》,就是在这篇文章中我知道了《书目答问》这书对于治学的重要性。鲁迅说:“我以为倘要弄旧的呢,倒不如姑且靠着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去摸门径去。”(《而已集 读书杂谈》);余嘉锡说他的学问“是从《书目答问》入手”(陈垣《余嘉锡论学杂著序》);陈垣也说他少年时对《四书》、《五经》以外的学问发生兴趣,即得力于《书目答问》的引导(朱维铮《书目答问二种》导言)。老一辈的国学大师尚且如此热衷此书,何况我们呢? 穆克宏先生还说《书目答问》可以指导他买书,知道经史子集那些是必备的书目,那些书目只是作为备用。我想除了指导我们买书外,还可以指导我们该下载什么书籍,如何分类整理自己下载的书籍。 抱着对此书极大的兴趣,开始找《书目答问》相关的版本阅读。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书目答问校补》(吕幼樵补)是最全、最可靠的一种版本。这部书吸取了范希曾的《补正》以及范希曾未曾见到的一些稿子,综合校补而成;而且此书还为添加书目添加解放后出版的情况,尤其对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籍出版介绍特别详细。 初读此书,甚感枯燥。尤其是此书先列举的大量经部书目,对于经学基础不是很好的读者来说,如同嚼蜡。但是,如果把此书在配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来读,或许有另一番境界;因为《书目答问校补》只是列举了书名、作者、版本概况,而对于书之特点内容介绍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有了《提要》,再去了解这部书就应该能品出张之洞的良苦用心了。当您读了《书目答问》,在回头重读《四库提要》,那读《四库提要》也就不再是什么痛苦的事情了。 另外此书对于史部、子部、集部、丛书书目的介绍也是相当详细,子目分类相对接近现代概念,条理清晰,所以很容易让你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书目体系。所以此书不仅对于治学有功,而且对于收书、藏书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鄙人花了好长时间才读完一遍,且是囫囵吞枣,有负张公良苦用心;特推广给大家,成全各位读书人的之问津之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6-22 08:3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此书,前人对其重要性已经有过很多的论述,但是对此书的实际作者学界却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发表于 2009-3-26 10: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忘记缪荃孙
发表于 2011-9-10 16: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求购《书目答问校补》不得,不知兄台可否做个电子版?或是帮忙复印一本,不胜感激。
发表于 2011-10-2 21: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钱穆对《书目答问》的见解

钱穆:《近百年来之读书运动》,原载1935年11月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
《近百年来之读书运动》之三论张之洞的《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中所举书共二千余种,若论卷数,则应在十万卷上下,分类言之,经、子两部都在一万卷以上,集部几及两万卷,史部则出两万卷之外。这样臣大的书目,只好算是一种簿录,绝不能作为指导人读书的门径。......”

“......《书目答问》的功效,不啻像在教人去做一种版本目录的学问,或是做一种校勘收藏的工夫,而在指示人真实做学问的一点上,则可说并无贡献。这无异乎告诉我们,在那时提倡读书的人,他实在也只能提倡一种目录版本之学,他只能领人走上收藏或校勘的路子。最多亦不过造成一种博杂无统,泛滥无归的学风而已。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6-10 23: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这个版本的我也有,有点如楼主所述,缺点是错字太多。阅读时留心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3-29 23:50 , Processed in 0.10412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