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860|回复: 3

[地域] 仙居丛书第一集【民国李镜渠辑 民国刊本】*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13 17: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   称】:仙居丛书 第一集
【作   者】:民国李镜渠
【版   本】:民国二十三年刊本
【格   式】:djvu/
101mb
【完整性】:完整
【清晰度】:清晰

【书   影】:如下


[ 本帖最后由 風輕揚 于 2008-6-14 22:5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6-14 22: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经影阁 于 2008-6-13 17:54 发表
项子迁诗 ...


叢書部 郡邑類
仙居叢書第一集
李鏡渠輯   民國二十三年邑人醵金排印本  20册

京大人文研 東方 叢-IV-□-54

    叢書部 郡邑類
    仙居叢書第一集


[ 本帖最后由 風輕揚 于 2008-6-14 22:3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7: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项子迁诗•考异•孙拾遗遗集
丹邱生集
圭山近稿
湖山集
湖山集补遗•菌谱•一瓢稿剩稿
介山稿略
万历仙居县志
寤斋先生遗稿
周易传义存疑•容庵集


[ 本帖最后由 经影阁 于 2008-6-14 16:4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7: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镜渠与《仙居丛书》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界的精英往往生活在乡村,他们在乡邦士绅阶层中受到普遍尊重,不论出仕还是归隐都以农村作为自己永远的精神归宿。
  我县囿于浙东南一隅,群山阻隔,历来是佛道仙家兴盛之地,更是文人儒士们耕读传家的安居之处。南宋以降的科举隆达外,儒士隐者代不乏其人,例如吕逢时、方斲、林放、翁森,吕徽之等人。明清两代,沉潜乡间的知识精英已经是相当庞大、稳固的群体。
  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9年),李芳春中举人,名列台州中举十二人之首。后来曾三次赴京会试,都以“额满见遗”,不第而归。此后半生,李芳春主讲台州诸书院,并在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出任台州三台书院斋长。讲席之余,著述甚多,如《北游日记》、《四书忆》、《尘饭涂羹》等书。光绪八年(公元1892年),仙居知县王寿颐倡修县志,延聘黄岩王棻和李芳春为总纂。此时,李芳春已身患重病,仍认以继日,奋笔疾书。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县志付梓。先生乘鹤仙去。先生一生藏书宏丰,桃李满园,前清翰林学士瞿子玖曾赠以“兰芬雪白”匾额,以嘉其德行。
  李芳春仙逝数年,孙子李镜渠在横溪小埠头老宅呱呱坠地。李镜渠自小天资聪颖,幼承庭训,饱读四书五经。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六中学,后考入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又曾东渡日本。归国后,他一直供职省城,曾在省教育厅、参议会、国民党省党部任秘书、干事。李镜渠善长文史,得到浙江省通志馆馆长余绍宋先生的赏识,被聘为通志馆分纂。
  长期以来,李镜渠留心我县地方文献的收集,深感“年湮代远,兵之所销亡”,以为整理编辑仙居历代文献迫在眉睫。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931-193年),李镜渠凭借家藏史籍,参照前清乡贤王魏胜文献整理的范围,广泛网罗搜集,甄别校对仙居历代乡贤文集,编辑而成《仙居丛书》。
  《仙居丛书》凡20册,计67卷,100余万字,铅印线装,精制毛边纸。每册书前扉页有各地学士名流签署书名,李镜渠撰写序略,述其原委。丛书荟萃仙居历代乡贤经典,如项斯、孙郃、吴芾、陈仁玉、翁森、柯九思、林应麒、张俭、应大猷等文集,还有《万历仙居县志》。丛书编辑之时,日本已经入侵东北三者,国难当头,物资匮乏。李镜渠承受常人难以想像的难度,竭尽全力,困苦成书。
  丛书的出版,系统梳理了我县历代乡贤文集精华,特别是抢救挖掘了一些孤本、善本,校勘精良,如此恢弘巨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到如今,丛书愈显其珍贵不易。中国历来重视官修史书,倡导“宏大的叙事”体系,对于地方文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足,导致大量的民间文史资料随年代的变迁,而消失殆尽。虽然地方政府也倡导修编地方史志,但是史籍资料的缺失又是显而易见的。《仙居丛书》显然弥补了我县县志对于历史人物的单一面貌,丛书的范围更加广泛、具体。当然,当今学术界所关注的范围更加关注散落民间的"田野调查",并注某一地方的“小传统”。
    李镜渠所处的时代,乡村儒学资源依然丰富。在我县当地有大量的乡间知识精英,他们 大多数扎根本地,传承着中国儒家文化的文脉。正如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中所述:“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本来包含着赖以维持其健全性的习惯、制度、道德、人才,但在过去百年中不断罗列冲洗,结果只剩下贫穷、疾病、压迫和痛苦。”乡村儒学传统的瓦解与消失在当下是十分严重的,在当代以及今后非常漫长的时光里,农村仍然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重心,乡村社会的结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的主体命运。李镜渠编辑《仙居丛书》的作用不仅是仙居文史资料的整理和保存,在更大程度上是文人学者们对儒家文化不遗余力的弘扬和传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0 16:08 , Processed in 0.08361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