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287|回复: 0

论西汉时期四川郡县地名的设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8 19: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西汉时期;四川地名;设置;变迁;历史地位
        秦并天下,不立尺土之封,分全国为三十六郡,蜀兼有巴、蜀二郡以及巫、黔中的一部分。秦二世而亡,汉承秦制,在地方行政区划建制上,任实行郡县制度,同时也兼有部分分封制度,形成郡国并行。在今四川地区依旧设置蜀、巴二郡及南郡巫县。后又根据时势需要先后设置了广汉郡、犍为郡、越雟郡、沈黎郡、朱提郡等郡,而最终形成今四川地区的5郡,50余个县的局面。兹将对西汉时期在四川地区设置的郡县地名作一初步探讨,不足之处,还恳请老师指正。

一、郡县地名的设置概况及依据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分封为汉王,王于巴、蜀、汉中之地。公元前202年平定巴、蜀,并以巴、蜀作为后方基地,“都南郑,出陈仓,定三秦,战于荥阳、成皋之间,而天下遂归于汉”[1],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国号汉,史称西汉。今四川地区,尽为汉所有。
        天下初定,汉承秦制,在地方行政区建制上仍实行郡县之制,今四川地区依然划分为蜀、巴二郡及南郡巫县。终西汉一朝,在四川的地方行政建制上继承与革新相始终,在继承上主要是继承秦朝在四川设置的部分郡、县地区;在革新上出现了郡、县分置的情况,一郡划分为二或几郡的情况。在部分地区也出现了分、改郡县为属国的局面。根据有关史料的记载,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蜀郡,增置广汉郡;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西南夷,以邛都为越雟郡,以莋都为沈黎郡,以冉駹为汶山郡;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以犍为南部都尉,置朱提郡。五年(公元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部,置刺史,同时改梁州曰益州,蜀作为益州的一部分。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废沈黎郡,置蜀郡西部都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废汶山郡,置蜀郡北部都尉,同时又别置广汉属国都尉。总
*1997年,重庆被划为直辖市,今为论述方便,故将重庆也一并纳入四川境内论述,特此说明。
[1] (清)顾祖禹撰 贺次君 施和金点校 《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计西汉时期益州的统郡共8个,在四川境内的有五——蜀、巴、广汉、犍为、越雟,其余3个分属陕西(汉中郡)、云南(益州郡)、贵州(牂柯郡);增置旋废的有汶山郡和沈黎郡;分置的有朱提郡;后置的属国共有三——蜀郡西部都尉、蜀郡北部都尉、广汉属国都尉。
        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一朝益州共统八郡,郡下共辖县计119个,四川地区有五郡,共辖县66个。独在今川境内有55个(除去分置后重复的县名)。
        蜀郡:“东接广汉,北接汶山,西接汉嘉,南接犍为”[2]。秦置,《汉书地理志》注“莽曰导江”,大概因公孙述为导江卒正。领县十五,即成都、郫、繁、广都、临邛、青衣、严道、江原、绵虒、旄牛、徙、湔氐道、汶江、广柔、蚕陵。
        广汉郡:“西接汶山,北接梓潼,东接巴郡,南接蜀犍为”[3]。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置广汉郡。《汉书地理志》注:“莽曰酒都”,公孙述名曰子同。领县十三(在今甘肃省境内有甸氐道和阴平道二县),即梓潼、什邡、涪、雒、绵竹、广汉、葭萌、郪、新都、刚氐道、白水、。
        巴郡:秦置,属益州,《华阳国志》曰:“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4]。领县十一,即江州、临江、阆中、枳、垫江、朐忍、宕渠、安汉、鱼复、充国、涪陵。
        犍为郡:“东接江阳,南接朱提,北接蜀郡,西接汉嘉。”[5]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开,《汉书地理志》注:“莽曰西顺”,应劭曰“故夜郎国”[6]。《四川郡县志》引《太平寰宇记》:“汉武帝建元六年,遣唐蒙发巴、蜀卒,通西南夷,而破牂柯、夜郎,立犍为郡”[7]。领县十二,即僰道、江阳、武阳、资中、牛鞞、南广、南安、符、汉阳、存阝马阝、朱提、堂琅。
        越雟郡:《汉书地理志》注:“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莽曰集雟。属益州”[8]。《元和郡县志》曰:“言越雟者,以彰威德远也。”[9]领县十五(今
       
          [2] 常璩著 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52页。
        [3] 常璩著 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63页。
        [4] 常璩著 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1页。
        [5] 常璩著 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72页。
        [6]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中华书局版。第1599页。
        [7] 龚熙春撰 《四川郡县志》,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第1版。第13页。
        [8]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中华书局版。第1600页。
        [9] (唐)李吉甫撰 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属云南境内的有姑复和青蛉二县),即邛都、遂久、会无、台凳、定笮、笮秦、大笮、三绛、苏示、阑、卑水、灊街、灵关道。
        此外,据《华阳国志》记载,武帝时期也曾设置过朱提郡,本犍为南部,“武帝元封二年置,建武后,省为犍为属国。”[10]领县四,即朱提、南秦、汉阳、南昌。在荆州南郡中也有一县即巫县在今重庆辖区内。
        西汉时期,对今四川境内对县名称的设置,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的设置依据。
        1,因山而名县。作为地名通名的“山”,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之,汉代及其以后,更广泛地出现在各类文献典籍之中。西汉时期在今四川境内设置的县名,有很大一部分便是因山而名。蜀郡中的蚕陵县的西北有蚕陵山,汉因以名县。犍为郡中的朱提县。“苏林曰:‘朱音铢,提音时’。应劭曰:‘朱提山在其西南’”[11]。顾祖禹补充曰:“朱提山在叙州府西五十里。连绵高耸,上侵霄汉,旧尝产银,诸葛武侯所谓汉嘉金、朱提银也。或曰,故朱提县以此名”[12]。
        2,因水而名县。蜀郡中的繁[13]、临邛[14],广汉郡中的梓潼[15]、涪[16]、雒[17]、白水、郪[18],巴郡中的阆中[19]、垫江、宕渠[20],犍为郡的汉阳[21]、等等,这一系列县地名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与水有关。
        3,以候邑、迁徙和含有少数民族成分的县名。汉制有“县有蛮夷曰道”的命名规则,因此,像僰道、湔氐道、刚氐道、灵关道这样的县,便体现出了这种
       
        [10] 常璩著 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278页。
        [11]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中华书局版。第1600页。
        [12] (清)顾祖禹撰 贺次君 施和金点校 《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
        [13] 《读史方舆纪要》“以繁江为名。”相当于今新繁、彭山、崇宁三县地。
        [14] 《太平寰宇记》载“本秦县。汉属蜀郡。邛水出严道县邛崃山,出青衣江,故云临邛。”大致相当于今天邛崃、大邑、蒲江等县地。
        [15] 《志》云:“县元鼎元年置,以倚梓林而枕潼水,因名”。
        [16] 《太平寰宇记》曰:“汉武帝始分蜀地为益州,以此地为涪县,属广汉郡,即涪水之所经也”。相当于今绵阳、罗江、安县三县地。
        [17] 《蜀中名胜记》引《图经》云:“雒字本从水,汉火德,忌水,故改从雒。”《元和郡县志》:“南有洛水,因以为名。”大致在今广汉、金堂二县地。
        [18] 《太平寰宇记》云:“以郪江为县名。”大致在今三台、射洪、中江三县地。
        [19] 《太平寰宇记》:“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县居其中,盖取为县名。”大致在今阆中、仪陇、苍溪、南部、西充、巴中等县地。
        [20] 《读史方舆纪要》引应劭曰:石过水为宕,水所蓄为渠,故县以是名。大致在今渠县、大竹、营山、宣汉等县地。
        [21] 《汉书地理志》云:“西南有汉阳山,以在汉水之阳也。”大致在今江安县地。
命名方式。如僰道,《汉书地理志》中应劭曰:“僰侯国也”。《元和郡县志》:“戎獠之中,最有人道,故其字从人”。《夷裔考》也载有“僰人者,其先世本华人,有罪贬远方,以僰围之。故其字从棘、从人”。蜀郡严道县,“始皇二十五年灭楚,徙严王之族以实此地,汉为县,故曰严道,属蜀郡。”[22]辖今雅安、荥经、汉源三县地。郫[23]、青衣[24]、葭萌[25]、邛都[26]、会无、阑等都是以候邑而发展成为县名的。最后,以物产、动植物等定为县名。笮,《元和郡县志》记曰:“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笮”[27]。大笮、笮秦、定笮,这些都存在一个像“笮”的通名。朐忍县,《四川郡县志》引《十三州志》:“朐忍地下湿,多朐忍虫,故以为名。”[28]《汉书》注引云:“朐忍县,朐,音蠢;忍,音闰,其地下湿,多朐忍虫,因以名县”。
        4,保留秦时在川的县名。“汉承秦制”,在许多方面汉朝都是秦朝的忠实继承者,在秦设置的一些郡县地名上,汉朝也是很好地继承着,尤其是对秦时在四川所设置的一些郡县地名上,汉朝统治者基本上没有作多大的改动,只是认为秦时郡县稍大,稍作了些开置。《汉书高帝纪》载:“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县”。可知秦时在今四川设置的县也是较多的,然目前有据者仅十九县,即成都、郫、广都、繁、蒲阳、临邛、严道、葭萌、南安、湔氐、武阳、僰道、江州、垫江、朐忍、阆中、枳、鱼复、巫。在这十九县中,除了蒲阳没有出现在汉朝所设置的县中,其他十八县汉朝是作出了全部的继承。
        5,其他形式的命名方式。如绵竹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其“地宜竹,因名”。武阳县,《读史方舆纪要》曰:“相传蜀国故城也。汉因之”。临江县,“莽曰监江”。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解释道:“本以制盐成邑。古盐字与临字监字常混用。此县在巴与秦,本曰盐江。汉作临江,非因其临江。巴国盐泉,皆去江岸远,惟此县二溪盐泉去江岸近而旺盛,巴人当发现甚早,兼以水旺面阔,利亚于巫泉,故早得‘盐江’之称”[29]。
       
        [22] 常璩著 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98页。
        [23] 《太平寰宇记》曰:“古郫邑也,秦灭蜀,因而县之”。大致相当于今郫、温江、崇宁三县地。
        [24] 《水经注》云:“县故古青衣羌国”。大致在今雅安、卢山、名山三县地。
        [25] 《华阳国志》云:“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大致在今广元、昭化、剑阁三县地。
        [26]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邛都县本邛都国,汉为县,今雟州是也。”《华阳国志》:“因邛邑名也。”今西昌等县地。
        [27] (唐)李吉甫撰 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8] 龚熙春撰 《四川郡县志》,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第1版。第11页。
        [29] 常璩著 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32页。

二、西汉时期四川郡县地名的变迁

        西汉王朝在今四川境内设置的郡、县,增废与继承相始终。巴、蜀二郡,基本上是沿用了秦朝所设置的郡县,广汉、牂柯、犍为三郡则分别在高祖和武帝两朝设置而成,具体设置情况则分置和增置相结合。广汉郡为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蜀二郡一部而置。《晋书地理志》亦载有“汉初有巴、蜀、汉中。高帝六年,分置广汉郡”[30]。“南去成都百二十里,西接汶山,北接梓潼,东接巴,南接蜀犍为。本治绳乡。安帝永初中阴平、汉中羌反。元初二年,移涪。后治雒县”[31]。汶山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分蜀郡北部而置,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废,其领县仍归蜀郡,为北部冉駹都尉治。沈黎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西南夷”,以笮都为沈黎郡,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废,其领县仍归蜀郡,为西部都尉治。
        在县的归属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伴随着郡的分置、增置而变化的。如汶山郡所辖的五县——绵虒、湔氐道、汶江、广柔、蚕陵。在起初则全部属于蜀郡的管辖,因武帝分置汶山郡而属汶山郡,也因宣帝废汶山郡而重归蜀郡。沈黎郡的辖县青衣、严道、旄牛、徙,也是如此。
        属国都尉,这一行政建制,在四川境内最初的郡县设置中并不存在,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废沈黎郡,置蜀郡西部都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废汶山郡,置蜀郡北部都尉,同时又别置广汉属国都尉。总计在今四川境内共设置了蜀郡西部都尉、蜀郡北部都尉、广汉属国都尉三个属国都尉。汉朝,虽然在地方行政建制上承继了秦时的郡县制度,同时,从汉高祖开始也大量地分封了许多同姓或异姓的诸侯王,形成了在地方行政建制上的郡国并行状况。《汉书地理志》载有:“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候国二百四十一”[32]。

        [30] (唐)房玄龄等撰 刘湘生等校点 《晋书地理志》,岳麓书社1997年版。
        [31] 常璩著 任乃强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第163页。
        [32] (汉)班固撰 (唐)颜师古注 《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中华书局版。第1640页。
       
       
       
三、西汉时期四川郡县地名的历史地位
       
        西汉一朝,在川境内的县名共计55个,其中有十八个县是秦置。在西汉时期这55个县名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上也站有重要的地位。
        县名的稳定性可由它的使用时期的长短久暂显示出来。使用的时期愈长,稳定性就愈为显著;使用时期短暂,稳定性也就相应地减低,甚至说不上具有什么稳定性。西汉时期四川部分郡县地名具有悠久的历史。现存的县名有的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有的一千多年,有的至少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当然也存在一些使用时间较短的地名。四川设置的县名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当为新都县。县城始建于前490年左右,由古蜀王开明氏所建,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是“蜀之三都”之一。《华阳国志·蜀志》:“新都县,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任乃强、张至皋《四川地名考释》说:“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才自郫徙邑于天隳山(今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为新都。(中国地名语源词典)。秦灭蜀后,即置新都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曾置新都郡,晋咸宁三年(277年)改置新都国,太康六年(285年)罢国复县,并置侨县始康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置兴乐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新都县。1949年12月27日隶属温江专区。1960年撤销新都县并入新繁县。1962年恢复新都县。1965年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1983年省实行市管县体制,隶属成都市。从总体上看,新都在历史长河中虽有过罢免,但时间都是很短暂的,很快又恢复了。郫县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元和郡县志》曰:“郫邑,蜀望帝理汶山下邑曰郫,是也”[33]。扬雄《蜀纪》:“杜宇一名杜主,代鱼凫王蜀,徙都于郫,即杜鹃城也”。郫这一地名早在蜀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然直到秦灭巴蜀之后两年,即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年),在巴蜀并行分封与郡县制。郫县即正式建县,隶属蜀郡。《四川郡县志》引《太平寰宇记》曰:“古郫邑也,秦灭蜀,因而县之。”[34]其他县地名一直延用至今的还有成都、广汉、什邡、繁县、梓潼、绵竹、阆中、垫江、涪陵、资中、巫、犍为12个存在历史愈千年以上的县名,占西汉时期在四川境内设置县名总数的1/4强。
       
        [33] (唐)李吉甫撰 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34] 龚熙春撰 《四川郡县志》,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第1版。第4页。
       
       
        综上所述,西汉是我国早期的封建王朝,在历史长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西汉王朝在地名设置与改革中,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透过西汉王朝在四川境内设置的郡县地名,也可以使我们大致认识到西汉王朝在当今地名学研究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在西汉时期四川出现的郡县地名中,其继承性与稳定性给后世王朝在地名设置上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19 07:37 , Processed in 0.10635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