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1976|回复: 4

論《书•文侯之命》所記之時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7 23: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書文侯之命》所記周平王、晉文侯仇之事乎?記周襄王、晉文公重耳之事乎?當是今文記周平王、晉文侯仇之事也!

      第A2文侯之命第廿八  周書 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瓚,《孔傳》:“以圭為杓柄謂之圭瓚。”《釋文》:“平王,馬無字。錫,星歷反,馬本作賜。秬音巨,鬯,敕亮反。瓚,才但反。杓,上灼反。柄,彼病反。”《正義》曰:祭之初,酌鬱鬯之酒以灌尸。圭瓚者,酌鬱鬯之杓,杓下有槃,即槃之名也;是以圭為杓之柄,故謂之圭瓚。《周禮·典瑞》云:祼圭有瓚,以肆先王,以祼賓客。鄭司農云:於圭頭為器,可以挹鬯祼祭謂之瓚。以肆先王,灌先王祭也。鄭玄云:肆,解牲體以祭,因以為名。爵行曰。漢禮瓚槃大五升,口徑八寸,下有槃,口徑一尺。《詩》云:瑟彼玉瓚,黃流在中。《毛傳》云:玉瓚,圭瓚也,黃金所以飾流鬯也。鄭云:黃流,秬鬯也。圭瓚之狀,以圭為柄,黃金為勺,青金為外,朱中央。是說圭瓚之形狀也。《禮》無明文,而知其然者,《祭統》云:君執圭瓚祼尸,大宗執璋瓚亞祼。鄭云:圭瓚、璋瓚,祼器也。以圭璋為柄,酌鬱鬯曰祼。然則圭瓚、璋瓚惟柄以圭、璋為異,其瓚形則同。《考工記·玉人》云:祼圭尺有二寸,有瓚,以祀廟。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厚寸,黃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鄭云:鼻,勺流也,凡流皆為龍口也。三璋之勺,形如圭瓚。是鄭以璋形如此,知圭瓚亦然。《毛傳》又云九命然後錫以秬鬯圭瓚,則晉文侯於時九命為東西大伯,故得受此賜也。秬鬯從經為傳,故此惟解圭瓚作《文侯之命》。《孔傳》:所以名篇。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立而東遷洛邑,晉文侯迎送安定之,故錫命焉。”《正義》曰:《周本紀》云,幽王嬖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廢申後,並去太子,用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申侯怒,乃與西夷犬戎共攻殺幽王。於是諸侯乃與申侯共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東徙於洛邑,避戎寇。隱六年《左傳》:周桓公言於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鄭語》云:晉文侯于是乎定天子。是迎送安定之,故平王錫命焉。文侯之命《孔傳》:“平王命為侯伯。”《正義》曰:,長也,諸侯之長謂之伯也。僖元年《左傳》云:凡侯伯,救患、分災、討罪,禮也。是與諸侯之長為侯伯。王肅云:幽王既滅,平王東遷,晉文侯、鄭武公夾輔王室,晉為大國,功重,故平王命為侯伯。』《正義》總論此序曰:幽王嬖褒姒,廢申後,逐太子宜臼。宜臼奔申。申侯與犬戎既殺幽王,晉文侯與鄭武公迎宜臼立之,是為平王,遷於東都。平王乃以文侯為方伯,賜其秬鬯之酒,以圭瓚副焉,作策書命之。史錄其策書,作《文侯之命》。』《國語鄭語》“平王之末,而秦、晉、齊、楚代興,秦景、襄於是乎取周土,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韋昭注:“文侯仇也。定謂迎平王定之於洛邑。”《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言:“至於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幽王,宣王子。若,順也。愆,失也。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鄏。攜王,幽王少子伯服也。王嗣,宜臼也。幽王后申姜,生大子宜臼。王幸褒姒,生伯服,欲立之而殺大子。太子奔申,申伯與鄫及西戎伐周,戰於戲。幽王死,諸侯廢伯服而立宜臼,是為平王,東遷郟鄏。○《疏》引《汲冢書紀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大子,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於攜,週二王並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束晳云:案《左傳》攜王奸命,舊說攜王為伯服,伯服古文作伯盤,非攜王伯服立為王積年,諸侯始廢之而立平王。其事或當然。太史公書《晉世家》以爲《文侯之命》之“文侯”爲晉文公重耳,王爲周襄王見下圖版一一六。《晉世家》言:(晉文公五年)五月丁未,獻楚俘於周,正義俘音孚,囚也。駟介百乘,徒兵千。集解服虔曰:駟介,駟馬被甲也。徒兵,步卒也。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集解賈逵曰:王子虎,周大夫。賜大輅,彤弓矢百,玈弓矢千,集解賈逵曰:大輅,金輅。彤弓,赤;玈弓,黑也。諸侯賜弓矢,然後征伐。”□正義彤,徒冬反。玈音廬。秬鬯一卣,珪瓚,集解賈逵曰:秬,黑黍;鬯,香酒也。所以降神。卣,器名,諸侯賜珪瓚,然後為鬯。虎賁三百人。集解賈逵曰:天子卒曰虎賁。晉侯三辭,然後稽首受之。集解賈逵曰:稽首首至地。周作晉文侯命:王若曰:父義和,集解孔安國曰:同姓,故稱曰父。馬融曰:王順曰,父能以義和我諸侯。”○索隱曰:《尚書文侯之命》是平王命晉文侯仇之語,今此文乃襄王命文公重耳之事,代數懸隔,勳策全乖。太史公雖復彌縫《左氏》,而《系家》頗亦時有疏謬。裴氏《集解》亦引孔、馬之注,而都不言時代乖角,何習迷而同醉也?然計平王至襄王為七代,仇至重耳為十一代而十三侯。又平王元年至魯僖二十八年,當襄二十年,為一百三十餘歲矣,學者頗合討論之。而劉伯莊以為蓋天子命晉同此一辭,尤非也。丕顯文、武,能慎明德,集解孔安國曰:文王、武王能詳慎顯用明德。昭登於上,布聞在下,集解馬融曰:昭,明也。上謂天,下謂人。維時上帝集厥命于文、武。集解孔安國曰:惟以是故集成其王命,德流子孫。恤朕身、繼予一人永其在位。集解孔安國曰:當憂念我身,則我一人長安王位。於是晉文公稱伯。癸亥,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集解服虔曰:王庭,踐土也。”○索隱服氏知王庭是踐土者,據二十八年五月公會晉侯,盟於踐土,又此上文四月甲午,作王宮於踐土。王庭即王宮也。』龖案:由《釋文》言:“平王,馬無字。”參考《正義》所引王肅云鄭玄讀知歐陽氏本有“平”字,而《孔傳》本與鄭玄本並歐陽氏本同,用今文也;《太史公書》並馬融所言“壁中古文”是也恢復碑從王肅歐陽氏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3: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第A2行“王若曰父義和”,《孔傳》:“順其功而命之。文侯同姓,故稱曰父。義和,字也。稱父者非一人,故以字別之。”《釋文》:“義和,馬云:‘能以義和諸侯。’義本作誼。別,彼列反。”《正義》曰:『《覲禮》說天子呼諸侯之義曰:“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國則曰叔父,其異姓則曰叔舅。”鄭玄《禮》注云:“稱之以父與舅,親親之辭。”晉文侯唐叔之後,與王同姓,故稱曰“父”。《曲禮》天子謂二伯為伯父伯舅。計文侯為侯伯,天子當呼為“伯父”,此不云“伯”而直稱“父”者,尤親之也。《左傳》以文侯名仇,今呼曰“義和”,知是字也。天子於同姓諸侯皆呼為“父”,稱“父”者非一人,若不稱其字,無以知是文侯,故以字別之。鄭玄讀“義”為“儀”,儀、仇皆訓匹也,故名仇,字儀。古人名字不可皆令相配,不必然也。』“丕顯文武克慎明德”,《孔傳》:“大明乎!文王、武王之道,能詳慎顯用有德。”“昭登于上布聞在下維時上帝集厥命于文武”,《孔傳》:“更述文王所以王也。言文王聖德明升於天,而布聞在下居。惟以是,故上天集成其王命,德流子孫。”《釋文》:“聞音問。王,於況反。”“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孔傳》:“言君既聖明,亦惟先正官賢臣能,左右明事其君,所以然。”《釋文》:“辟,必亦反。”“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従肆先祖懷在位”,《孔傳》:“文王君聖臣良,於小大所謀道德,天下無不循從其化,故我後世先祖歸在王位。”《正義》曰:『平王順文侯之功,親之,敬而呼其字曰:“父義和。”既呼其字,乃告以上世之事:“大明乎!文王、武王之道,能詳順顯用有德之人以為大臣。文王之為王也,聖德明升於天。”言其道至天也。“又布聞於在下”。言其德被民也。“惟以是,故上天成其大命於文王,使之身為天子,澤流後世。文武聖明如此,亦惟先世長官之臣,能左右明事其君,君聖臣賢之故。於小大所謀道德,天下無有不循從其化,故我之先祖文武之後諸王,皆得歸在王位”。言先世聖王得賢臣之力,將說己無賢臣,故言此也。』“於戲閔予小子嗣遭天之大愆”,“之大”《孔傳》本作“丕”言:“歎而自痛傷也。言我小子而遭天大罪過,父死國敗,祖業隤隕。”《釋文》:“予如字,又音與。愆,去虔反。隤,杜回反。隕,於敏反。”

       第A3行“(殄資澤)于下民侵戎我國家純”,《孔傳》:“言周邦喪亂,絕其資用惠澤於下民,侵兵傷我國及卿大夫之家,禍甚大。”《釋文》:“殄,大見反。”《正義》曰:『此《經》所言,追敍幽王滅事。民不自治,立君以養之。民之資用,是王者佑助以得之。言周邦喪亂,不能撫佑下民,絕其資用惠澤於下民也。幽王之滅,由夷狄交侵,兵傷我國及卿大夫之家,其禍甚大。諸言“國家”者,皆謂國為“國家”,傳意欲見君臣俱被其害,故以“家”為卿大夫之家。王肅云:“遭天之大愆,謂幽王為犬戎所殺,殄絕其先祖之澤於下民。侵犯兵寇,傷我國家甚大,謂犬戎也。”』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3: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蔣善國先生《尚書綜述》第十九章  文侯之命與文公之命的辨正   一文附
  
       鄙文與蔣先生文結論不同!但蔣先生文所收資料較全,是以制成十張圖版上傳!用以方便師友參考斧正在下之拙文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3-17 23:2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3: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說明並接上文:

            由上貼第四張圖版知蔣先生蓋從《新序•善謀篇》說:“晉文公時,周襄王有弟太叔之難,出亡居鄭,晉侯以師迎王,入於王城,取太叔於溫,殺之。晉侯朝王,王享醴,命之侑。其後三年,文王再會諸侯,以朝天子,天子錫之弓矢秬鬯,以爲方伯,晉文公之命是也。”而猜古有《晉文公之命》

             龖案:一篇《文侯之命》就已聚訟近二千年!何必又弄出個《晉文公之命》添亂呢???古書中或“百篇《書序》”何來此《晉文公之命》呢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3-17 23:3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3-17 23: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另蔣先生文259頁即上述第6張圖版中言:“按晉文公以前,晉國著名的國王有文侯和武公兩人,可是文侯是開國第一個著名的國王,在文侯以前,晉國沒有一個著名的國王。文侯是沒有顯祖可‘紹’、可‘肇刑’、可‘追孝’的;只有文公才能說得上‘克紹顯祖’、‘ 肇刑文武’。”龖案:蔣先生所言是《文侯之命》中有“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登于上布聞在下維時上帝集厥命于文武”並“父義和汝克紹乃顯祖汝肇刑文武”句的。事實上:青銅器《晉公 (上奠下皿)》銘文有:“我皇祖唐公應受大命,左右武王。”唐公者武王子、成王弟晉侯之祖唐叔虞也!此一銘文足以駁蔣先生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3-29 01:26 , Processed in 0.09135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