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楼主: bjwdj

[综合] 万国公报(全,欢迎下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3 17: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上传
发表于 2009-1-3 09: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功德无量

十分感谢
发表于 2009-1-3 11: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专门研究《万国公报》时,是分别在上海、北京一些大学图书馆里复印的,不仅量大,而且费了不少银子,现在有电子版,在阅读时可以互补,也便于保存。
发表于 2009-2-4 23:34: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完了,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09-2-5 14: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功德无量!!!
发表于 2009-2-26 08: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上传人的贡献的巨大的,非常感谢
发表于 2009-3-2 18: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了,13中的1——8那里到底是重复了,还是不同啊
发表于 2009-3-21 17: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尚缺的217卷-227卷

正需要呢。图书馆虽有,但不能借出来,还是电子版好,可随时查阅。谢谢楼主的巨大贡献了。

请问楼主,尚缺的217卷-227卷,能否上传。或者,其他朋友有这后面11册的,不妨上传分享,惠于学林。
发表于 2009-3-25 22: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 今天 再下载这里的  附件  就要收取金币了啊

我还 没有下载  完这份万国公报呢
发表于 2009-4-1 17: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楼主提供这么宝贵的资源!不知道有没有1874年和1907年的部分!
发表于 2009-8-11 21: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乐知和万国公报

林乐知(1836~1907)
Allen,Young John
本文所介绍的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 1836-1907)有「教会报人」之称,他所创办的「万国公报」在清季的教会报刊中,发行的时间最久,影响也最大。他共计在华四十七年,实兼传教土、教育家、作家、报人与中西文化沟通者于一身。(参见姚崧龄着:影响中国维新的几个外国人,传记文学出版社。)

字荣章,生于美国乔治亚州。清代进士,基督教美国监理会传教士。
一、全身没有一根懒骨
林乐知生在美国乔治亚州的布尔克县(Burke County, Georgia),出生前两个月就失去了父亲,出生后不到两个星期,母亲又因病去世,从此就由姨父姨母加以抚养。十八岁入本州牛津镇之恩慕瑞学院(Emory College),四年后毕业,随即与郝斯登小姐(Mary Houston)结婚,相偕加入美国南方监理会(American Southern Methodist Episcopal Mission),于一八五九年年底带看新生的女婴启程来华,次年七月到达上海。
林氏夫妇抵华之际,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在北方,英法联军攻入京城,咸丰皇帝西走热河;在南方,太平军席卷江南,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林乐知原拟前往杭州,也因此被迫暂居上海,学习抵华后的第一门功课:「等候」与「忍耐」。

一八六一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氏家乡乔治亚州也加入了南方的阵营,因此无力顾及海外宣教士的生活。林氏不得不在宣教事工之外,兼了一些差事来补贴家用。他曾在领事馆中担任翻译、在「广方言馆」中教授英文、在英文报社中担任编辑、在「江南制造局」中翻译西书。据传兰雅(John Fryer)称:「林氏当时工作极度紧张,昼夜不息,风雨无间。每日上午在广方言馆授课,午后赴制造局译书,夜间编辑报纸,礼拜日则到处布道及处理教会事务。同事十年,从末见他有片刻闲暇。虽曾劝之稍稍节劳以维健康,彼竟谓体内无一懒骨。」

咸丰十年(1860年),偕夫人来上海传教。同治三年(1864年)3月经冯桂芬介绍,担任上海广方言馆首任英文教习,聘期6个月。期满后参加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工作,后又再次受聘担任英文教习,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期间,他上午教书,下午译书,16年中译述了《欧罗巴史》、《万国史》、《格致启蒙化学》、《格致启蒙天文》、《列国陆国制》等10余本有关外国历史、地理及自然科学的著作。
  林乐知讲究教学方法。他在广方言馆担任教习时,对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能按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教学。光绪十四年在上海创办中西女塾。
  林乐知还曾自费创办华文周刊《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并亲自撰稿,刊登教会新闻和国内外时事及科学短文,以后扩大为有宗教、政治、科技和社会新闻的综合性刊物。
 
二、创办「万国公报」
清季西洋教士在中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中,以「万国公报」为时最久,影响也最大。如果连它的前身「教会新报」合并计算,一共刊行了三十四年,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教会新报」六年。一八六八年林乐知创办「教会新报」,内容除了讨论基督教教义、报导教会消息外,还介绍科学知识、外国史地与各国新闻。每周出刊一次,发行量约为七百份。
(二)前期「万国公报」九年。一八七四年,「教会新报」更名为「万国公报」,其目的在于跳出教会的圈子,扩大读者的范围,藉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收布道之效果。仍为周刊。
(三)后期「万国公报」十九年。从一八八三到一八八八年,「万国公报」一度停刊,而于一八八九年复刊。复刊后的「万国公报」已非林乐知个人所有,而成为「广学会」的机关报,不过仍由林氏主编,改为月刊,在甲午战后每月销售量约为四千份。一九○七年林氏病逝上海,「万国公报」也随之停刊。

「万国公报」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而言,实为西学之水库、新知之总汇,深受知识分子的重视,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例子:
(一)康有为不但是「万国公报」的读者,还曾经参加了该报在一八九四年举办的征文。
(二)梁启超在其所撰的「西学书目表」中,选录「广学会」出版的书籍共二十二种,认为最佳者为李提摩太之「泰西新史揽要」与「万国公报」。
(三)国父的上李鸿章书交由「万国公报」公开发表,可见他对这份报刊的影响力深具信心。
(四)林语堂自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童年时私淑的对象,是「在我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 (见林语堂:「无所不谈」。开明书店。二七三页)。
(五)于右任在「一个牧羊儿的自述」中称:「适莫安仁、敦崇礼两名牧在(陕西)三原传教,先严向之借读万国公报、万国通鉴等书,我亦藉知略知世界大势。」
(六)日本天皇与其内阁官员亦为「万国公报」之热心读者,由上海的日本领事馆长期订购转寄。
三、创办「中西书院」与「中西女塾」
一八八二年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了「中西书院」,第一次招生就招到学生四百多人。这个数宇在同时的教会学校中,似无出其右者。据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施肇基的回忆,当他在上海另一所著名的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就读时(一八八七年),那里的学生只有七、八十人呢!

学生虽多,有志学贯中西者却很少,多半只为学习英文而来,因此常抱着厚西学而薄中学的心理。林乐知于是再三向学生们强调「中学不能精热,西学必不能通达」,劝勉他们勿图近功、勿逐小利,不要以毕业后进入洋务机关(如海关、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矿务局等)为满足,而要以将来能够领导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为抱负。「中西书院」后来在一九一一年并入苏州的东吴大学,其原有校舍则改为东吴大学的第二附属中学。

此外,林乐知对于提高中国妇女的地位与推动中国的女子教育也非常热心。他在华人伍廷旭的协助下,完成了
「全球五大洲女俗通考」(Women in All Lands)一书,以妇女地位的高低为文明兴衰的指针,作各国文化的比较研究。该书篇幅甚大,皇皇二十一册,于一九○三年开始陆绩出版,附有图片一千余幅,旨在增加读者的兴趣。「广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时(一九二七年),统计其最畅销的书籍九种中,此书高居第二位。一八九二年「中西女塾」开学,学生多来自上海的富有家庭,例如「一个女人的自传」 (传记文学出版社)的著者杨步伟女士(赵元任夫人)也曾在此就读。
在一九○六年林乐知最后一次返美期间,曾获准进谒老罗斯福总统,反复陈明中国人民对列强加诸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深恶痛绝,应尽快加以废止。第二年在度来华,不久即病逝上海,各方悼念文字甚多,咸认林氏不但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宣教士,更是中国现代化的播种者。

林乐知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后回到美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万国公报》

美、英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中文报刊。原名《中国教会新报》 (又称《教会新报》)。1868年9月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并主编。周刊。1874年 9月改名《万国公报》。1883年7月,出至第750期休刊。1889年2 月复刊,仍称《万国公报》 ,改为月刊 ,册次另起。1907年12月,出至第 227期停刊。参加编辑的外国传教士有慕维廉、艾约瑟和李提摩太等人;中国人有沈毓桂、蔡尔康、范祎等人。初期以教徒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宣传宗教为主。改名《万国公报》后,增加介绍西学等内容。1889年复刊后,成为 广学会(原称同文书会。1892年改用此名 )的机关刊物。以上层官绅与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除继续宣传基督教义外,更注重刊登时论及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与自然科学等译著,成为一本综合性的时事政治刊物。在中日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登载鼓吹变革的时论明显增多,主张中国在外交上联英拒俄,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在内政上广辟商埠、筑路采矿、聘用洋员等。这些议论,对部分洋务派官吏和维新派人士产生过影响。其目的是希望中国按照它所提出的方案,进行社会改良,以逐步加深中国的殖民地化。这一时期所刊重要译著,有林乐知的《中西关系论略》、《文学兴国策序》、《中东战纪本末》,李佳白的《新命论》、《 中国宜以新学辅助旧学说 》,李提摩太的《 泰西近百年来大事记 》、《新政策》等。《万国公报》在传播西学的过程中, 还涉及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学说,称为“安民新学”。1899年2~4月,曾刊登李提摩太节译英人 B.基德的《社会进化论》, 题名《大同学》,是国内刊物上最早提到马克思和《资本论》名字的文章,“马克思”这一译名 ,也是由此文首次使用的。此报1889年复刊时销数仅 1000份,1894年增至 4000份,1899年最高达38400份 ,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刊物。后期影响趋小。
发表于 2009-9-2 22: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谢谢
发表于 2009-12-31 18: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please help me

楼主,我是个新人,没有办法下载你上传的好东西。请问: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阅读到他们呢?
盼复,多谢。
发表于 2010-1-2 22: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並不難找, 臺灣華文的影印本不少圖書館有,雖然影印質量一般,一般性的利用可以滿足。
发表于 2010-12-25 19: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提摩太与《万国公报》

 李提摩太是晚清来华传教士,1891年入主上海广学会,当时的《万国公报》正是由广学会负责的。李提摩太主管该报之后,有意识地使其成为综合性的人文刊物,宣传西学和基督教文化,读者目标定为中国上层官吏和知识分子,这也是李提摩太文化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李提摩太借由《万国公报》在晚清社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被光绪皇帝聘为顾问,成为戊戌变法的动因之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6 20:18 , Processed in 0.081014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