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876|回复: 2

帛《易》與楊雄《太玄經》的關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1 09: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帛《易》與楊雄《太玄經》的關係


     楊雄(西元前53年—西元18)字子雲,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時,校書天祿閣,官為大夫。其認為《經》。莫大于《易》乃模仿之而作《太玄》,起草于建平五年(西元前2)後於施、孟、梁丘、京氏《易》立博士不超過五十年,當時民間正興起費、高氏《易》,在諸家《易》基本佚失的現今,更見《太玄經》的寶貴之處,況子雲一世大儒,存心製作“朝隱”校書天祿閣,所見古籍必多且廣,宋·張行成《元包數總義》原序云:“《太玄》日始於寅,義祖《連山》;《元包》卦首於《坤》義祖《歸藏》,由是三《易》皆有書矣。”稍後於楊雄的恒譚云:“《連山》藏于蘭台,”又說“《連山》八萬言。”宋·王俅《嘯堂集古錄》載商卦象卣有蓋 標識。《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而《禮記·王制》:“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鄭玄注:“此夏制也,《明堂位》曰‘夏后氏之官百,’舉成數也。”《玉海》。引《山海經》云:“伏羲氏得河圖,夏后因之,曰《連山》。”所有這些應該說《太玄》必有所本。子雲《法言·問神》“或曰:‘述而不作,’《玄》何以作?曰其事則述,其書則作。”《玄瑩》云:“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也。”




     《太玄》云:“—中。陽氣潛萌于黃宮,信無不在乎中。初一:昆侖旁薄,幽。次二:神戰于玄,其陳陰陽。次三:龍出乎中,首尾信,可以為庸。次四:庳虛無因,大受性命,否。次五:日正于天,利用其辰作主。次六:月闕其搏,不如開明於西。次七:酋酋,火魁頤,水包貞。次八:黃不黃,覆秋常。上九:顛靈氣形反。—周。陽氣周神而反乎始,物繼其彙。初一:還于天心,何德之僭。次二:植中樞,周無隅。”此與荊門楚簡《大一生水》對照二者若合附驥。《太玄》為擬古《易》而作,其中《玄文》准《文言》。《文言》是解釋《乾》、《坤》二卦的,《玄文》只釋《中》首;《文言》釋“元、亨、利、貞”四德,《玄文》則以“罔、直、蒙、酋、冥”五德配之;《中》首在《太玄》體系中有著《易》《鍵》、《川》兩卦的地位。《淮南子·天文訓》言:“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龖案:《太玄》之“冥”正取此“玄冥”也。《太玄》以《中》准《易》之《中孚》並兼准《坎》卦並准水、土二行,以冥准水、土兩位。天之中降在地上為北,地之北上到天上為中。按“五行”中為土,北為水,地之水配天即為土。《中·初一》的“昆侖旁薄,幽。”即言“大一”也;《玄文》之“出冥入冥,新故更代。陰陽迭循,清濁相廢。”言“大一”所生之“水”也。《玄文》之“有形則復於無形,故曰冥。”“罔、直、蒙、酋贊群冥也。”是言“大一”、“水”、“天”、“地”之間的關係。《中》首的“陽氣潛萌于黃宮,信無不在乎中。”此時“大一”還未上至天中,從地觀之,在北屬水,與天相通。由之可證《大一生水》也正是楊雄《太玄》所本的宇宙生成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09: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說明:本文原屬拙文《易之本原 ----兼論帛易與公元前易學的關系》之一部分。此文原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的《恒道》第三輯中。

         接上文:

        對於《太玄》漢以後的學者多所看重,比較著名的有恆譚、張衡、宋衷、陸績、司馬光、王安石等等,漢末名士陸績(187—219年)在《述玄》中云:“雄受氣純合韜真含道,通敏睿達、鉤深致遠,建立《玄經》與聖人同趣,雖周公繇大《易》孔子修《春秋》不能是過,論其所述,終年不能盡其美也,考之古今,宜曰聖人。”司馬光(1019—1086年)積三十餘年之力研《玄》後云:“楊子雲直大儒耶,孔子即沒知聖人之道者非楊子而誰,孟與荀殆不足擬,況其餘乎!”[52]我們這代人得天獨賜,見先賢所未見,關於《易》與《太玄》的關系詳見司馬光的《說玄》。而結合馬王堆出土的帛《易》愚狗尾續貂以為二者承受相同之處在於:

[ 本帖最后由 zqc4124 于 2008-2-1 09:2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09: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並《太玄》符號電腦打不出來,請詳見圖版。

接上文:

       龖案:帛《繫》中無“大衍之數”章,由《太玄》擬“大衍之數”章的“三十有六策視焉”章,在擬《說卦》的《玄數》中出現,而不在擬《繫》的《玄瑩》中出現,鄙猜定《易》祖本的“大衍之數”章應在古本《說卦》中,否則楊雄沒有必要如此安排。又帛書《易傳》有《二三子》、《繫》、《易之義》、《要》、《繆和•昭力》;[54]《太玄》有《掜》、《瑩》、《攡》、《圖》、《告》皆恰好五篇分以推贊《易》與《太玄》。尚秉和(1870—1950年)《周易尚氏學》云:“十翼篇名,《史》、《漢》皆未詳說,依楊子雲所擬則《彖》、《象》、《文言》、《說卦》、《雜卦》共五篇,而《玄掜》、《玄瑩》、《玄攡》、《玄圖》、《玄告》皆擬《繫辭》,似《繫辭》五篇,足成十翼之數。[55]”龖案:馬王堆出土帛書《易傳》恰好五篇,分別以贊帛《易》。節之先生可謂近百年中,知《易》而有先見之明的第一人。綜合上述可知楊雄的《太玄經》傳世,先賢以為讀《易》之階,自有它的一番道理,王荊公云:“儒者陵夷此道窮,千秋止有一楊雄。”帛《易》的出土,印證了楊子雲“述”、“循”的正是佚失類帛《易》的古《易》──《連山》和《歸藏》也。

       宋本“大衍之數章”前,“初六藉用白茅無咎”至“盜之招也”一段中六個“無”字與前後文不同,皆作“無”,且前後文刻字體例全同而無異,並非補刻。(見圖版)帛《繫》此段第1、3、5、6四個作“無”,第2個作“毋”,第4個磨損不見。宋本《經典釋文》在第1個“无”字注言:“无咎,或以為此為別章,今不用。”龖案:唐代前陸德明所見本此處作“无咎”並有此說,此處由帛《繫》可證知此為“拼湊”之痕跡,另此宋本《周易注疏》存“古本”之舊也!!!(李致忠在《宋版書敘錄》中言:“此八行本《周易注疏》未受宋儒影響,保留了唐以前人釋經的原貌。”)

       楊雄著《玄》,在元壽元年(西元前二年)。時董賢、丁傅用事,諸附離之者,或起至二千石,時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太玄》者,大潭思渾天,參摹而四分之,極於八十一。旁則三摹九據,極之七百二十九贊,亦自然之道也。故觀《易》者,見其卦而名之,觀《玄》者,數其畫而定之。《玄首》四重者,非卦也,數也。其用自天元推一晝一夜,陰陽數度,律歷之紀,九九大運,與天終始。故《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度,七百二十九贊,分為三卷,曰:一、二、三。與《太初歷》相應,亦有顓頊之歷焉。揲之以三策,關之以休咎,並之以象,類播之以人事,文之以五行,擬之以道德仁義禮知。無主無名,要合《五經》。苟非其事,文不虛生,為其太曼漶而不可知,故有《首》、《沖》、《錯》、《測》、《掜》、《瑩》、《數》、《文》、《攡》、《圖》、《告》十一篇,皆以解剝《玄》體,離散其文,章句尚不存焉。[56]龖案:由《太玄》十一篇,可考定古本《易經》為帛《易》和現行本“十翼”加上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易傳》構成,而孔子及其後學所“述作”的《十翼》為《彖》、《象》、《文言》、古本《說卦》、《雜卦》、《二三子》、《繫》、《易之義》、《要》、《繆和•昭力》。

       東漢•王充《論衡•正說篇》云:“儒者說《五經》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虛說,後儒不見前儒之言,隨趣述故,滑習辭語,苟名一師之學,趨為師教授,及時早仕,汲汲競進,不暇留精用心,考實根核,故虛說傳而不絕,實事沒而不見,《五經》並失其實。”《新唐書•藝文志》更云:“自《六經》焚于秦而復出於漢,其師傳之道中絕,而簡編脫亂論闕,學者莫得其本真。於是諸儒章句之學興焉。”龖案:帛書《周易》之不傳造成《易》之根核難辨,《連山》《歸藏》的亡佚,使得虛說氾濫,真偽莫識。總而言之《易》卦畫是即成文字的誘導物,數是《易》之本原。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4 02:01 , Processed in 0.08952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