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3040|回复: 2

途经汉中的川陕交通道概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7 18: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汉中地处秦蜀之间,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西南交通的必经之地,在中国的交通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途经汉中的川陕交通道主要计有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等六条之多,了解这六条交通道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变化,对于理解汉中在关中到巴蜀的交通中的地位非常必要。历代的战争均向我们表明,作为政治中心的关中,对于经济和政治均具有天然独立性的巴蜀的控制,必须经由汉中得以实现。而此种交通模式,直到今天仍在不断发展。


[关键字] 汉中;交通;


汉中史称“天汉”,地处秦蜀交通线上,自战国以来一直是形胜之地,为历代兵家必争。其地北横秦岭,南拒巴山,又有汉江流径。在中国历史上,大凡南北分裂之局,汉中都是各个政权的聚兵屯粮之地,盖其地势易守难攻,汉高祖、宇文泰皆因得汉中而得天下,唐德宗更因李晟之言,据汉中而平朱泚之乱,南宋亦借此以抗击金兵和蒙古的入侵,可见汉中确关乎历代的兴衰治乱。

一、五条交通道
欲了解汉中历史地位之重要,必须先了解其内外交通。此地交通要道甚多,计有六道: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取道关中;金牛道、米仓道可抵巴蜀。其中米仓道南循涔水河谷,越过米仓山,复沿南江河谷至巴中县,人多经其达重庆[1]。重庆古为巴国都城,其地位逐渐为成都取代,故在此不对米仓道做专门介绍。
陈仓道
陈仓道,人称故道,须先至兴州顺政郡(今略阳),经故道县(今凤县),到达陈仓(今宝鸡),再折向关中,即汉高祖取北上三秦道[2]。此路绕行陇西,距离最长,但道路易行,所以经常使用,明清时的川陕官道——连云栈道,亦取道凤县、陈仓,仅以褒河栈至凤县取代过略阳一段,皆因此路易行的缘故。《史记·河渠书》有汉人比较陈仓道与褒斜道交通的记载: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汤问其事。因言抵蜀,从故道,故道多坂回远;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舟漕。漕从南阳上沔入褒,褒之绝水至斜,间百余里,以车转,从斜下下渭。如此,汉中之谷可致,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饶,拟于巴蜀。天子以为然,拜汤子卬为汉中守,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褒斜道虽然比陈仓故道近四百余里,但水流湍急,难于行船,两岸夹水,山势险峻,只能修筑栈道。而栈道屡屡毁于战火,故道又便于快速行军,易于奇袭,因此故道在军事和交通上一直具有重要意义,国民政府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即以连云栈道为基础。
褒斜道
褒斜道得名于褒、斜二水,两条河道都发源自秦岭,褒水沿南麓而下,流向东南,直抵褒城;斜水沿秦岭而下,流向东北,直抵眉县[3]《广志绎》卷之三《江北四省·陕西》:
自秦入蜀有三谷、四栈道。三谷者,其西南曰褒谷;南曰骆谷,从洋入;东南曰斜谷,从郿入。其所从皆殊。旧志谓:‘骆谷,傥谷同一谷;褒谷,斜谷同一谷。’非是。
将褒斜道裂为两谷。实际上,褒斜古道如上所述,经褒、斜二水川道而成,自褒城北至郿县,东到长安。而唐代因关中事变,君主四幸巴蜀,多次走长安—盩厔—郿县—陈仓—梁泉(今凤县)—褒城—兴元一路[4],此条道路逐渐取代褒斜古道,被称为褒斜道或斜谷道,至明、清,又被称为连云栈道,褒斜古道此时已阻塞不通。故王士性错以其为两谷。
关于褒斜道最早的记录,可见《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遣金一笥与蜀王,王报珍玩之物。……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
《舆地纪胜》卷一八三引阚駰《十三州志》:“蜀王从卒数千余出猎于褒谷西溪。惠王亦猎于山中。”可见褒斜谷交通在战国时已经开始。
刘邦之国,为防备诸侯且示无它意,烧毁了褒斜栈道。西汉中叶,以通山东漕运又重新修筑[5]《广志绎》卷之三《江北四省·陕西》感叹:“其褒、斜二谷俯黑龙江,咸乾滩乱石,不知汉张汤何以欲转漕于渭,岂古今陵谷星渊至是?”实际上古今陵谷未必有很大改变,彼时亦因水流湍急无法行船,未能达成漕运目的。但这项工程完成了褒斜栈道的修建,全长五百余里,使汉中到长安的交通更加方便快捷。
东汉至三国间,羌族屡有叛乱,褒斜道多次被叛羌毁坏,至顺帝到献帝间,经历了多次兴废,因此又修复子午道东避羌祸,汉魏时期,褒斜道和子午道可称交替兴废。[6]
汉中及褒斜道在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集中的体现于三国时期,诸葛亮以汉中作为其北伐根据地,多次由褒斜谷进兵欲夺关中,曹魏也屡屡派兵由斜谷出击,此条通道成为一重要战场。蜀汉与曹魏两大政权为了争夺对褒斜道的控制权,都对谷内栈道进行了修缮,以便士兵调动和粮草运输,《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又况於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坂峻滑,众逼而不展,粮悬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闻曹真发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战士悉作。是贼偏得以逸而待劳,乃兵家之所惮也。”
又如《魏志·钟会传》:


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於是斩仪。
斜谷较诸其他谷道固然平缓许多,但是人行山腰,下临斜水,水流湍急,必须从山腹开凿栈道方能通行辎重,故栈道的质量,对进军速度和粮食运输有重要意义,曹真就是因修缮栈道迁延时日,最终无功而返。而钟会毫不迟疑的将许仪处以极刑,亦大有原故。《水经注》卷二十七引诸葛亮《与兄瑾书》讲述了栈道的形制:

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一百余里,其阁梁一头入山腹,其一头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穷极,不可强也。
不得在水中安柱,因此只能用一节横木插入山腹,《水经注》中提到“自后按旧修路者,悉无复水中柱,迳涉者浮梁震动,无不摇心眩目也”[7],可见一路情形之险恶。
傥骆道
傥骆道亦是利用水流川道而修筑的,其南口名傥谷,位于兴势(今洋县北部),为傥水入汉水处;其北口名骆谷,在盩厔,骆谷水于此入渭水[8]。据《广志绎》记载,盩厔县有骆谷关[9],当是因地得名。傥骆谷亦统称骆谷。此处在军事上发挥作用,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
《读史方舆纪要》据《通典》和《元丰九域志》推得谷长四百二十余里,为四条交通道中距离最短的一条,但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可知傥骆道地理环境恶劣,不堪辎重骡马通行。蜀汉北伐从未取道骆谷,以诸葛亮的沉稳谨慎的个性,我们不难想象骆谷通行条件之恶劣。诸葛亮过世后,姜维曾出骆谷而无功,反而虚耗国力。钟会伐蜀,数道并出,其中选择了骆谷道,恐怕不是主力部队。《读史方舆纪要》形容骆谷中路“屈伸八十里,凡八十四盘”[10],故此和平时期,由傥骆谷通行者非常少见,而战乱年代,大家多取道傥骆避祸[11],清嘉庆时,川楚白莲教转战秦岭,多由此道;民国时期,洋县民间商旅至关中,也经行于此。
子午道
子午道北口为子午谷,附近有子午关,在长安县南杜陵,南口在今安康境内子午镇,谷长六百六十里[12]《广志绎》卷之三《江北四省·陕西》:“从褒、凤出者为今连云栈道,汉王之南郑由之。”实际刘邦之国自杜县南行[13],所经为子午道无疑。王士性以刘邦烧毁褒斜栈道,误认为其由连云栈道南行。此处严耕望辨析甚明[14]。刘邦南行,亦毁子午谷道,其再次修筑,应在王莽时期。《汉书·王莽传》上:
(平帝元始五年),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颜师古注:
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者相当,故谓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汉道者,名子午谷。
又引张晏注:
(皇后)时年十四,始有妇人之道也。子水,午火也。水以天一为牡,火以第二为牝,故火为水妃,今通子午以协之。
如前所述,汉魏期间,为避羌祸,子午道与褒斜道迭为兴废,但子午道先南至洋县,再西抵汉中,距离较长,地势又颇险恶,始终不能取代褒斜道的地位。魏蜀交锋之际,诸葛亮与曹真、司马懿等数次在褒斜谷北口形成拉锯战,魏延提出自领奇兵,出子午谷,径取长安,为诸葛亮不取,自有其原因。此道南行入蜀,可直抵重庆、涪陵,故玄奘入蜀,玄宗时进贡荔枝,均经此路,但入汉中远不如褒斜道,其重要性甚至低于傥骆道,后来逐渐废弃。
金牛道
金牛道北口为沔县(今称勉县),南口至剑门,处巴山之中,自剑门入蜀,过广元,绵阳,可至成都[15]。其得名于秦惠王伐蜀之举,《水经注》认为此道原名为石牛道,引来敏《本蜀论》曰:
秦惠王欲伐蜀,而不知道,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负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因曰石牛道,厥盖因而广之矣。
历代入蜀,金牛道是不可取代的一条交通线。其中最险要处,是其南段的大小剑关,即今剑阁。《太平寰宇记》“剑门县”条:
本汉梓潼县地,诸葛武侯相蜀,于此立剑门,以大剑山至此有隘东之路,故曰剑门。即姜维拒钟会于此。[16]
金牛道亦需栈道方能通行,故于剑门设关,易守难攻。因此阴平道在历史上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志绎》卷之三《江北四省·陕西》称:“自秦入蜀……其栈道有四出,从成、和、阶、文出者为沓中阴平道,邓艾伐蜀由之”其实阴平古道自陈仓向南,绕道陇西,过成、和,经文州,延过白水至昭化,与金牛道合[17]。而邓艾伐蜀,是从由文州南下平武(今龙安),抵江油、绵竹。《三国志·邓艾传》:
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可知邓艾所行道路其实原本并不存在,是自行开凿的,并非阴平正道,因此《三国志·姜维传》称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此处王士性亦误。

[1] 史念海:《汉中历史地理》,《河山集》六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史记》,卷八,《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3]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汉中府》,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4] 见《旧唐书》纪及《资治通鉴》,玄宗幸蜀往返,德宗幸兴元回程,僖宗幸成都回程,幸兴元往返,均行此道。

[5]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6] 其交替兴废之过程俱见《后汉书》,此不多叙。

[7] 郦道元 注,杨守敬 疏:《水经注疏》,卷二十七,“沔水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8]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五·汉中府》。

[9] 王士性:《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陕西省》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0]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汉中府”。

[11]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三卷,《秦岭仇池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台北:,1985年。

[12]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汉中府”。

[13]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14]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三卷,《秦岭仇池区》。

[15]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汉中府”。

[16] 乐史氏:《太平寰宇记》,卷八四,“剑门·剑门县”,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

[17]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8: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交通道与近世战争
这些重要的交通道自秦汉至今都没有很大的改变,在战争时期和和平年代,分别一直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五代以后,随着国都东移至洛阳、开封、南京、北京,长安的军事地位逐渐降低,由长安入兴元最捷近的道路——傥骆道,入洋州的子午道和米仓道,被使用的越来越少。历次战争中,自秦入蜀,陈仓成为军事要地,故道和连云栈道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从汉中至成都,金牛道的地位无可取代,而阴平道作为出奇制胜的傍道,也屡屡发挥惊人的作用。我们以宋元战争和明初灭夏为例。
宋元战争主要有两淮,河南,川蜀三个战场,在川蜀一线,兴元(今汉中)为南宋在北方的门户。宋金分界于大散关,大散关以南,南宋以三个关隘为川蜀的倚仗,即褒斜栈道(明、清的连云栈道)之武休关,故道之仙人关,以及陇西之七方关。
蒙古灭金前,木华黎先攻占了陇西五州,但蒙军并没有从七方关长驱直入,占领兴元,只是在五州掠夺一番,探察关隘地形[1]。窝阔台正式借道灭金,则攻占凤翔作为军事基地,自陈仓南下。在1231年的五月和十月,蒙宋两次交兵,分别在褒斜道的武休关,和故道之枢纽沔州(今略阳)[2]。可见,南宋时期,故道和褒斜道的路线与秦汉并无太大差别,且成为自关中入汉中的必经之路。
四年之后,蒙古攻宋,从沔州向前推进,宋军从沔州退守大安(今阳平关),又退至剑阁。剑阁是蜀中天险,面对宋军在这里的布防,阔端做了一个与一千年前的邓艾相同的决定——遣偏师取道阴平,南出景谷,抵江油,至棉竹,达成都。而阔端本人象钟会一样,率大军,自金牛道入成都,与领偏师的穆哥会合[3]。阴平傍道出奇制胜,但道窄,难容大军,因此主力部队仍走自金牛道,消灭敌人的机动力量。
自关中过秦岭入汉中的道路过于繁复,平坦的故道路途遥远,而捷近的褒斜道又极其险峻。与此相比,越巴山入四川的路线就简单而通达。元朝在统一中原的时候对此深有体会,因此把历来属于四川的汉中从行政建制上划归陕西,从此四川北方门户大开。
自秦入蜀的路线和战术已经成为公式,而秦岭这道天然屏障又在政治上被划归陕西,不再由四川掌管,这为元末明初统一全国制造了有利条件。洪武三年,明太祖开始为灭夏准备,第一步就是攻下汉中——川蜀自古以来的北大门。明军进攻的路线同蒙军如出一辙。徐达自陈仓故道,经略阳,克沔州;自连云栈道,取兴元。
《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徐达传:
达既破扩廓,即帅师自徽州南一百八渡至略阳,克沔州,入连云栈,攻兴元,取之。
《国初群雄事略》卷之五,夏明玉珍:
洪武三年庚戌(开熙四年)四月,大明大将军徐达遣裨将金兴旺、张龙由凤翔入连云栈,合兵攻兴元,兴元守将刘思忠、知院金庆祥迎降,达留兴旺、龙镇守。
接下来,以夏扰兴元为由,朱元璋遣大军从长江和秦陇两路并进,统一川蜀。《国初群雄事略》引《明太祖实录》:
上亲祀上下神祗,告伐明升。命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由瞿塘趋重庆;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由秦陇趋成都。
四月丙戌,傅友德攻阶州,克之。
友德陛辞,上密语之曰:“蜀人闻吾西伐,必悉其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以拒我师。若出其不意,直捣阶、文,门户既隳,心腹自溃。兵贵神速,但患不勇耳。”友德至陕,集诸道兵,飏言出金牛,使人觇知青川杲阳空虚,阶、文守备单弱,遂引兵趋陈仓,选精兵五千为前锋,攀缘山谷,昼夜兼行,大军继之,直抵阶州。守将平章丁世贞来拒,友德击败之,生擒其将双刀王等十八人,世贞遁去,遂克阶州。
洪武四年,明灭夏,傅友德集诸道兵于金牛道,虚造声势,而选精兵五千傍出阴平,以大军继之。就彷佛是邓艾或阔端本人,又来指挥了这场战争。

[1] 陈世松,匡裕彻,朱清泽,李鹏贵:《宋元战争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2] 同上。

[3] 同上。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18: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汉中今天的交通道
到今天,自汉中到西安的路线仍与两千年前相似,分别是过去的陈仓故道,连云栈道,褒斜古道,傥骆道,子午道。
连云栈道自唐代取代了褒斜古道,屡经修葺,便于行走,成为汉中入关中的主要交通道。正如《广志绎》卷之三《江北四省·陕西》所说:“自古称栈道险,今殊不然,屡年修砌,可并行二轿四马。”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所修筑的第一条汉中到西安的公路,川陕公路,就是延连云栈而行,汉中—褒河—留坝—凤县—宝鸡—郿县—西安。这条路绕过了秦岭最险峻的山脉,路途平坦,便于行驶,从宝鸡到西安后来建成了高速公路,因此虽然在距离上最远,汽车行驶只需约六到七小时。
第二条公路修筑于二十世纪中后期,延傥骆道而建,汉中—城固—洋县—佛坪—盩厔—西安,是108国道的一部分。这条道路的优点是直线距离最短,缺点是穿过秦岭山脉中段,翻山越岭,路程反而变长,且易出危险,汽车行驶约需五到六小时。
第三条公路建成于二十一世纪初,走褒斜古道。自褒水而上,在距留坝约二十公里处的江窝子东北行至郿县,延褒水和斜水的川道。江窝子到县的公路名为江郿公路,正是汉朝人打算通山东漕运的路线。汉中—褒河—江窝子—郿县—盩厔—西安,这条道路距离较近,又用全程修筑公路的办法解决了使古人为难的水流湍急,无法行船的问题,汽车行驶只需约四到五小时,是现在最常使用的公路。
第四条路现在正在修建中,估计2007到2008年可投入使用,是延着傥骆道修筑的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遇山打洞,遇水架桥,使路程大大缩短,路况显著改善,预计汽车行驶只需三个半小时。
逐渐壅塞的子午道和故道,在现代又作为铁路线被利用起来。子午道较接近于现在从汉中经安康到西安的铁路线。汉中—城固—洋县—石泉—汉阴—安康—阳—西安。比起子午古道自洋州东北至宁陕,再北上长安,这条路线又往东南绕了一个小圈,经过安康,这是为了提高铁路的利用率,但也增加了路程的长度。火车运行约需九个小时。故道则为经阳平关到西安的铁路线。汉中—阳平关—宝鸡—西安。这条道路平缓,修筑起来较子午道铁路线容易,因此建成较早,全程约需十二小时。
自汉中入成都,自古至今,金牛道一直是最重要的路线。直到今天,无论汽车火车路线,均为汉中—勉县—阳平关—广元—绵阳—成都。如今从汉中到成都,几乎全程为高速公路,行车约需四到五个小时。古人所行走的金牛道今天仍然存在,与高速公路几乎平行,且可见刻有“金牛道”三个字的石碑。如果想要体会“斜风细雨入剑阁”,则需离开高速公路,感受一下真正的金牛道,行车大概需要一整天,但是可以欣赏到巍巍剑门关和梓潼古松柏的独特风光。
阴平道如今不再作为常规的交通道,它在历史上一直承担着战争时期出奇制胜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这一地位大概会一去不复返了吧。




参考书目

《史记》,前四史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汉书》,前四史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三国志》,前四史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郦道元 注,杨守敬 疏:《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常璩 撰,刘琳 校注:《华阳国志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王象之:《舆地纪胜》,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
乐史氏:《太平寰宇记》,文渊阁四库全,地理类,总志之属。
王士性:《广志绎》,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谭其骧等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中央研究员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85年。
陈世松,匡裕彻,朱清泽,李鹏贵:《宋元战争史》,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
史念海:《河山集》,六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4 05:37 , Processed in 0.10792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