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生国学
登录 | 注册
查看: 2684|回复: 3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二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5 15: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之一
朱熹与辛弃疾



政治文化研究并不同于从事件到事件的传统政治史研究,它试图解决的问题在于政治史的发展何以如此。余英时先生大作《朱熹的历史世界》问世之后,其重大意义不仅限于还原了南宋孝、光、宁三朝理学士大夫的政治活动,更在于提供给我们分析南宋士大夫政治活动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下,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比如以朱熹为中心的士人交游,在此我只就朱熹与辛弃疾举几个例子。

朱熹与辛弃疾之间的关系颇耐人寻味,我们在《朱子语类·论中兴以来人物》中可以看到朱熹对辛弃疾的一些品评:

辛幼安亦是个人才,岂有使不得之理!但明赏罚,则彼自服矣。今日所以用之者,彼之所短,更不问之;视其过当为害者,皆不之恤。及至废置,又不敢收拾而用之。

问:“陈亮可用否?”曰:“朝廷赏罚明,此等人皆可用。如辛幼安亦是一帅材,但方其纵恣时,更无一人敢道它,略不警策之。及至如今一坐坐了,又更不问著,便如终废。此人作帅,亦有胜它人处,但当明赏罚以用之耳。”


近世如汪端明,专理会民;如辛幼安,却是专理会兵,不管民。他这理会兵,时下便要驱以塞海,其势可畏!

辛幼安为闽宪,问政,答曰:“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士以严。”恭甫再为潭帅,律己愈谨,御吏愈严。某谓如此方是。[1]

遍寻《朱子语类》这一章节,朱熹对同时人物以“帅材”期许最高的,只有辛弃疾一人。大概是因为朱熹自己很清楚,如果要实现恢复大计,没有谙练兵事之人不能成事。如果一定要找个既有作战经验,又能与理学士大夫集团和衷共济的人选,自然非辛弃疾莫属。辛弃疾一方面在山东参加耿京义军,能率众袭取金营俘获叛将,又与朱熹、陈亮私交甚厚,《宋史》本传中也说“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2]。所谓“海内知名士”,除了朱熹、陈亮以外,亦有吕祖谦、张栻、陈傅良等同道。辛弃疾长期以来与朝廷主和的“国是”不合而未获重用,志不得伸,其政治立场与这些“海内知名士”是一致的。但理学士大夫集团内部对辛弃疾并非完全接受,所以即使在理学集团得势的情况下,仍然不见辛弃疾能够在中央施展拳脚。回到上面所引《语类》就可看出,朱熹对于辛弃疾也不无顾虑,如“专理会兵,不管民”等语道破此中委曲,《陆九渊集》卷五《与徐子宜书》第二透露出了辛弃疾的为政之弊:

某人始至,人甚望之,旧闻先兄称其议论,意其必不碌碌,乃大不然。明不足以得事之实,而奸黠得以肆其巧,公不足以遂其所知,而权势得以为之制。自用之果,反害正理,正士见疑,忠言不入,护吏而疾民,佯若不任吏,而实阴为所卖。奸猾之谋,无不得逞,贿赂所在,无不如志。闻有一二行遣,形若治吏,而伪文诡辞,谄顺乞怜者,皆可回其意。下人转移其事,如转户枢。胥辈窥之审,玩之熟,为日久矣。所欲为者,如取如携,不见有毫发畏惮之意。惟其正论诚意,则扞格不入,乃以此自谓其明且公矣。良民善士,疾首蹙额,饮恨吞声,而无所控诉。[3]

据邓广铭先生考订,陆九渊此信中之“某人”,实为辛弃疾,其时辛正在江西安抚使任上[4]。《陆九渊集》同卷中犹存《与辛幼安书》一通,文长兹不赘录,从头至尾都在劝勉辛弃疾宽德养仁,料想陆九渊发现辛弃疾为政之弊,先致书相劝,未见结果,所以才有《与徐子宜书》中“惟其正论诚意,则扞格不入”之语。辛弃疾的刚戾之政在朝中很快有了回响,同年十一月,在他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时,终于被监察御史王蔺论罢。《宋史·辛弃疾传》中言“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5]。王蔺其人正是理学集团的重要支持者,光宗朝曾为知枢密院事兼参政,以致在后来的“庆元党禁”中名列前茅。特别应当注意的是,其《宋史》本传中屡次提及孝宗对他的“骨鲠敢言”青眼有加。既负“敢言”之名,却将自己的同盟中人论去,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尽管如此,辛弃疾在地方执法过严,民有怨声,却丝毫不影响朱熹对他的重视,所以在《宋史·辛弃疾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6]

朱熹用“克己复礼”相勉,其中用意甚可玩味,元人袁桷曾亲见朱熹手书实物,并为之作跋。收录入其《清容居士集》中。略云:

晦庵尝以“卓荦奇才,股肱王室”期辛公,此帖复以“克己复礼”相勉,朋友琢磨之道备矣。尝闻先生盛年以恢复为最急议,晚岁则曰:用兵当在数十年后。辛公开禧之际亦曰:更须二十年。阅历之深,老少议论自有不同。(中略)今观此则知前贤讲道,靡老不废,炳烛之切,良有以也夫。[7]


在我看来,此处的“克己复礼”并不象袁桷所说,是朱熹晚年尚不忘与辛弃疾讲道,我们今天也无从窥见辛弃疾的理学修养究竟如何,其真实用意当在以此鞭策约束辛弃疾,所以前面所引《语类》中朱熹答辛弃疾问政,有“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士以严”之语。“克己复礼”是希望辛弃疾能够转变气质,行宽仁之政,而“夙兴夜寐”可能是用自《诗·小宛》中“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朱熹《诗集传》称“故告王以夙夜勉强,庶几不忝其父祖”,可能是对其“恢复”大计的期待之语。

接下来不妨再看一下辛弃疾与朱熹的关系,由于辛弃疾词名甚著,但传世诗文不多,故从朱熹的角度来看辛弃疾较易,而从辛弃疾的角度来看朱熹就较难。所幸邓广铭先生的《辛稼轩诗文钞存》为我们辑录了非常宝贵的资料,其中包括辛弃疾的《寿朱晦翁》诗一首,现录如下:

西风卷尽护霜筠,碧玉湖天月色新。凤历半千开诞日,龙山重九逼佳辰。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8]

诗中将朱熹奉作唐尧之下仅有之两三人,可见推崇之至。另有一首词则更有趣,题为《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9]


上半阙为读《庄子》所感,下半阙中将朱熹拟于扬雄,可见推重之深。宋代扬雄地位很高,多数人都将他和韩愈并提,在辛词中,扬雄也是经常出现,辛弃疾对扬雄之推崇,熟读辛词的人自然了然于胸,此处不用多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朱熹本人对扬雄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具见《语类·战国汉唐诸子》,这里不再赘引,只是提出这一问题,可见辛弃疾并非真知朱熹者。二人精神气质如此差别之下,再看朱熹对辛弃疾之推重,正可见余英时先生所谓朱熹等人除“内圣”之外,在“外王”方面的努力,亦可见当时理学集团的政治作为。
两人交往之间尚有许多可深挖的东西,我仅举出以上现象以供参考。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是,朱熹与辛弃疾、陈亮彼此交厚,但朱、辛之交并不同于辛、陈之交,后者更体现双方精神气质的互相投合,而朱、辛之间除了投缘之外,彼此政治理想的接近恐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朱熹对辛弃疾的期许都带有非常强的政治色彩。陆九渊等人对辛弃疾的恶评,与朱熹恰成鲜明对比,以往思想史研究者关注“朱陆之辨”多在纯学理层面,假如能从此类人物交游品评的视角入手,对朱陆之间的政治思想或有新的阐发。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一文,正提供了我们分析这种相互关系的一个背景框架,当然更为具体的研究还有待于文献材料的进一步积累,我只是将自己关注到的一点零星痕迹书于此,希望大家多加指正。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读后之二:关于“后三代”

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在第一章即提出了回向“三代”作为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开端,并指出元人已有汉、唐、宋为“后三代”的观点,花了很多笔墨进行论证。根据我对“后三代”的考察,认为此说可能与正统论存在较大的关系,余先生只引了郝经《陵川集》和赵汸《东山存稿》中的两条材料,另有两条材料似未引起余先生的注意,需要我们逐一分析如下。首先同在郝经《陵川集》中的卷三九《使宋文移·上宋主陈请归国万言书》云:

尝以为汉氏之治似乎夏,李唐之治似乎商,而贵朝享国之久则似夫周,可以为后三代。[10]

郝经以汉、唐、宋分别配以夏、商、周,似乎是其独创,以宋方周,正可印证余先生宋居主位而汉、唐为宾的结论[11]。郝经在同书中又发宋代“踵三代而轶汉唐”之论,认为“贵朝之建国也,家法之美,统体之正,治内者甚备,御下者甚严,唐末五季之弊一皆革之,纯乎其一王也。故母后之圣,号为女中尧舜,而外戚不与政,宦官不典兵,而不杀大臣,此又汉唐之所不敢望,与三代可以比隆者”[12],此又与顾炎武《日知录》中对宋代家法的肯定如出一辙。根据余先生的意见,郝经《温公画像赞》一诗作于1259年,即使宋之前一年,已经提出了“后来三代汉、唐、宋”[13],上段文字既见于《使宋文移》,为郝经被贾似道扣押于真州时所作,则可知以宋方周,并认为赵宋一代超迈汉、唐,并非是郝经为了脱困而想出的谄媚之辞,至少可以肯定,早在南宋灭亡以前北方士人中就已有“后三代”之观念的流传。
但“后三代”之说从字面上看,只是将汉、唐、宋三者的地位拉平而已,只有像郝经那样解释,宋朝的特殊地位才能浮现出来。那么“后三代”的本来含义究竟为何呢?方回的《桐江续集·进斋序》有云:

道统之传,自伏羲始,以敬相传,则自尧始,而敬之字曰钦。舜继之,又发为精一之论。夏、商、周前三代也,汉、唐、宋后三代也。尧至孔八圣也,颜曾思孟至濓明伊渠邵朱张吕,十二贤也。自周子言诚而道统始续,自程门言敬而道统始明。[14]

方回是宋末元初的南方儒者,此文有可能作于入元之前,所以他对“后三代”的理解会与郝经存在些许不同。详绎其文意,方回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后三代”的概念,其核心在于夏、商、周兼有正统及道统,汉、唐、宋亦有正统相承,但道统却在北宋周敦颐后方有传承。虽然从方回的演说中我们同样可以得出以宋承周,超迈汉唐的结论,但这只是在道统层面上的,其正统地位仍然平等。可见在方回的心中,“后三代”自正统观而来。这一点在同为宋末元初学者的周密身上也可发现,周密在其《癸辛杂识·后集》“正闰”一条中称:



窃谓三代而下,独汉、唐、本朝可当正统,秦、晋与隋有统而无正者,当分注。[15]


周密的议论虽未明确提出“后三代”,但足以作前引方回《进斋序》之注脚。宋末士人使用“后三代”之说,带有强烈的正统论色彩,其形成应在南宋晚期。北宋士人侈谈本朝有三代之风,远超汉唐,表现出他们恢复三代之治的理想和复古的渴望,但与正统观问题并无直接的关系。郝经通过何种渠道了解到“后三代”,史有阙文,不得而知。郝经之说虽然试图将回向“三代”与“后三代”两者联系起来,但似乎只是郝经个人的独创,因为几乎同时的南方学者如方回与周密都未作出类似论述,而余英时先生认为“后三代”的观念流行于南宋末年的北方儒者中,代表了宋人文化重于政治的“三代”观,但未能从这一观念的流变出发作出明确的论证。

回向“三代”并不自宋人而始。西晋的刘颂的上疏中就曾有“树国全制,始成于今,超秦、汉、魏氏之局节,绍五帝三代之绝迹。功被无外,光流后裔,巍巍盛美,三五之君殆有惭德”[16]之语,晋人“法唐尧”的议论在史籍中亦屡见不鲜,两《唐书》中关于追美三代,远超汉晋的描述更为多见。这种情况下,宋代士大夫的回向“三代”说区别于前人之处究竟为何,其特点当如何把握,恐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1] 朱熹著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943月,31793180页。

[2] 《宋史》卷四〇一,中华书局,19856月,12165页。

[3] 陆九渊著  钟哲点校:《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1月,68页。参见邓广铭著《辛稼轩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7月,78-80页。

[4] 邓广铭:《辛稼轩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7月,73页,“淳熙八年辛丑”条。

[5] 《宋史》卷四〇一,12164页。

[6] 《宋史》卷四〇一,1216512166页。

[7] 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六,《跋朱文公与辛稼轩手书》。收入《四部丛刊》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元刊本。

[8] 辛弃疾著  邓广铭辑校:《辛稼轩诗文钞存》,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5月,79页。

[9] 辛弃疾著  邓广铭笺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0月,470页。

[10] 郝经:《陵川集》卷三九,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1册,影印明正德二年李瀚刻本,书目文献出版社, 836页。

[11]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048月,186页。

[12] 郝经:《陵川集》卷三九,842页。

[13] 郝经:《陵川集》卷一〇,565页。

[14] 方回:《桐江续集》卷三一,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按:方回此文又见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印《元代珍本文集汇刊》影明弘治十四年范文恭钞本《桐江集》卷四,题为《进斋记》,文字略有出入,其中“汉唐宋为后三代”一句,并不见于此钞本。因为手头并无其他版本可供比对,不知是否钞本有脱漏,从文气来看,有此句方能通顺,否则前面“夏商周前三代也”的“前”字就没有着落,姑从文渊阁《四库》本。故将疑问识此,望方家指正。

[15] 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中华书局,19881月,100页。

[16] 《晋书》卷四六,中华书局,197411月,1294页。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21: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汗……原来有同样标题的文章是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写的,后来经过比较大的修改,内容已经不大一样了,发表在《思想史研究》第四辑上面,这还是我头一次贴在网上,咋就变成转贴不加说明了呢?
发表于 2008-1-25 22: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啊,这样啊,我在网上找到了第一篇啊,下面是链接,你可以看看http://www.univs.cn/univs/zzlm/edu_bbs/info_display.php?id=141863,所以我就认为你是转贴了,如果以前曾经发表过,请予以说明,以免造成误会。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22: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找到的是以前我随手在北大未名上乱写的帖子,内容应以现在这个为准。
两篇还是很不一样的,最早写的不仅没有论文规范,而且凭着记忆弄错了几处,后来都作了修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爱如生国学 ( 京ICP备12023608号 )

GMT+8, 2024-4-25 09:03 , Processed in 0.07992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